陸、結語
就傳統的看法,歷史只能反映權力擁有者的看法,或是政治力量用來塑造認同的一項工具而已,也就是說,歷史若不是被動的應變數,頂多也只是強化、或是 弱化上述依賴關係的中介變數。既然歷史是手握槍桿者最方便的統治利器,歷史的書寫自然是兵家之爭的關鍵場域;誰掌有歷史呈現的控制權,誰就控制百姓的思想 認同,就可以冠冕堂皇羈靡沒有自主性的眾生。
其實,認同、權力、以及歷史三者是可以相互建構的,也就是說,一方面,權力宰制者歷史的書寫、以及認同的塑造,另一方面,認同決定著歷史如何呈現、 以及權力如何運用,更重要的是,歷史的了解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做自我了解,同時,也可以提供我們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的契機;特別 是對於被支配者而言,在面對支配者所威脅的直接暴力、殺人不見血的結構性暴力、以及無所不在的文化性暴力之際,要打破這種看來似乎是萬劫不復的宿命,相較 於流血革命,歷史的重新認識雖然工程浩大,卻是社會成本最低的選項。
在台灣,歷史自來是外來政權的統治工具。負載著統治者所灌輸的沉重歷史,台灣人一直是逆來順受的客體,彷彿是歷史水晶球之中被設定的楚門,很少人會 去懷疑統治者的正當性。在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儘管史觀由「內地化」調整為「土著化」,不過,即使不再強調逐鹿中原,基本上,還是以自認為是漢人者、或是 漢化的平埔族的觀點,來作為自我詮釋的中心,對於如何與原住民族進行歷史,並未嘗試作通盤的反思。在定義含混的「本土化」呼聲中,如果認為光憑共同的語言 就是凝聚集體認同的充分條件,那麼,勢必要重蹈覆轍歷史的錯誤。
我們提出「獨立建國」的觀點,主張台灣是一個想要拒絕母國併吞、以及強權支配的「墾殖社會」,也就是說,這是由原住民、墾殖者、以及新移民所共同要 建立的新國家。對外而言,台灣既非母國的邊陲、也非強權的傀儡,不只滿意於事實的獨立,也想要法理上的獨立,不只是要取得形式上的自主,也想要享有各層面 的實質自主。對內而言,如果多元族群有意願生活在同一個國度之下,一方面,彼此必須思考在尊重原生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如何戮力消滅有形、或是無形的結構 性不平等,另一方面,在體認到彼此的集體經驗的確有別的情況下,如何在衝突中逐漸摸索出大家的共同願景、以及互動的規範。這也就是獨立建國的「國家肇 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建構」的三戟工程,在確保台灣國家主權獨立的條件下,以積極的國家制度的建構,嘗試著去累積族群成員作為公民的正面記憶。
到現在為止,台灣政治史的重新詮釋,絕大多數是由具有強烈本土意識的歷史學者在衝鋒陷陣,政治學者如果不是統治者的御用工具,頂多也是選擇明哲保 身。然而,如果不能由歷史學與政治學的相互沖激中汲取滋養,政治學的研究將繼續奢侈地將精力放在「客觀上可以觀察得到的政治行為」,政治學者自以為「學術 中立」而沾沾自喜,實際上是有辱於作為知識份子的自瀆行為,也就是「讀冊讀到kha-gia-piaan(背部)」。
如果說歷史學隸屬人文的範疇,而政治學則歸社會科學類,兩者的研究精神(ethos)雖非南轅北轍,不過,仍然有相當大的磨合努力空間。儘管政治學 者在現有的框架之下有所怠惰,歷史學者卻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天職,而「台灣歷史學會」自是默默耕耘者的平台。當然,如果說政治學者在從事政治史的研究 是「次級產業」的話,必須仰賴歷史學者提供可資詮釋的素材。如果兩個學門的學者能進一步攜手,嘗試對理論架構、科學哲學、以及研究方法有起碼的共識,相互 滋潤,台灣政治史的書寫會有加快的成果呈現。
最後,感謝「台灣歷史學會」前輩、以及同儕的提攜、以及包容。
附錄一:大學院校系所相關台灣政治史課程
科目名稱 | 學分 | 教師 | 專長 | 學校 | 開課單位 |
台灣政治史 | 2 | ? | ? | 淡江大學 | 公共行政學系 |
台灣政治史 | 3 | 黃昭弘 | 政治學 | 東吳大學 | 政治學系 |
台灣政治史 | 2 | 陳世岳 | 政治學 | 中山大學 | 通識教育 |
台灣政治史 | 3 | 許介鱗 | 政治學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院 |
台灣政治史 | 4 | 施志汶 | 歷史學 | 台灣師範大學 | 歷史學系 |
台灣政治史 | 2 | 陳世岳 | 政治學 | 中山大學 | 共同科 |
台灣的政治演變史 | 2 | 林寶安 | 社會學 | 義守大學 | 共同科 |
台灣政治發展史 | 2 | 李功勤 | 歷史學 | 世新大學 | 通識教育 |
近代台灣政治史 | 2 | ? | 歷史學 | 台南大學 | 鄉土教育學程 |
戰後台灣政治史專題 | 2 | 陳翠蓮 | 政治學 | 政治大學 | 台灣史研究所 |
台灣政治史專題 | ? | 許介鱗 | 政治學 | 台灣大學 | 政治所 |
台灣政治史研究 | 2 | 鄭梓? | 歷史學 | 成功大學 | 歷史所 |
參考文獻
安然。2005。《台灣民眾抗日史》。台北:海峽學術。
張炎憲。1993。〈台灣史研究的新精神〉收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頁105-19。台北:前衛出版社。
張炎憲。1995。〈台灣政治運動史〉收於張炎憲、陳美蓉、黎光中(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頁281-330。板橋:稻香出版社。
張炎憲、陳美蓉、黎光中(編)。1995。《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板橋:稻香出版社。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2000。《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共和國》(上、下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黃秀政、陳儀深、陳翠蓮、李筱峰、何義麟、陳志龍、黃茂榮。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事件基金會。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1996。《台灣史論精選》(上、下)。台北:玉山社。
周宗賢。2002。《海上游龍鄭成功》。台北:理得出版。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
周婉窈。1998。《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二版)。台北:聯經。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曹永和。2000。《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
陳碧笙(編)。1993。《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奇祿。1981。《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文化。
陳翠蓮。1995。《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個面向》。台北:時報文化。
陳佳宏。1998。《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芳明。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陳鴻圖。2004。《台灣史》。台北:三民書局。
陳捷先。1996。《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新店:向日葵文化。
陳俐甫。1996。《日治時代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板橋:稻香出版社。
陳銘城。1992。《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陳木杉。1997。《海峽兩岸編寫「台灣史」的反思與整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延輝。2002。〈有關台灣政治史編寫的思考〉收於台灣歷史學會(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歷史論文集》頁207-39。板橋:稻香出版社。
鄭欽仁。1989。《生死存亡年代的台灣》。板橋:稻香出版社。
莊嘉農。1990。《憤怒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戴寶村(編)。2006。《台灣歷史的鏡與窗》(二版)。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戴國輝。1989。《台灣總體像──人間、歷史、心性》。台北:遠流。
戴炎輝。198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
丁光玲。1994。《清代台灣義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
杜正勝、王健文、陳弱水、劉靜貞、邱仲麟、李孝悌。2004。《中國文化史》(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方豪。1994。《台灣早期史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高明士、洪麗完、張永楨、王昭文。2006。《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
高賢治(編)。1978。《台灣三百年史》。台北:眾文圖書。
高永光、郭中玲。2000。〈跨世紀政治學發展趨勢之探討〉《政治學論叢》12期,頁59-100。
郭弘斌。2001。《荷據時期台灣史事記》。台北:台原出版社。
郭廷以。1975 [1954]。《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編)。1997。《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模本)。台北:國立編譯館。
黃昭堂。1989。《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
黃昭堂。1993。《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黃昭堂。1996。《台灣淪陷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黃昭堂。1998。《台灣那想那利斯文》。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煌雄。1978a。《革命家──蔣渭水》。台北:長橋出版社。
黃煌雄。1978b。《非暴力鬥爭──日本統治下台灣人民爭取民權的鬥爭史》。台北:長橋出版社。
黃秀政。1992a。《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秀政。1992b。《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秀政。1999。《台灣史志論叢》。台北:五南圖書。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
黃大受。1982。《台灣史綱》。台北:三民書局。
黃典權。1975。《鄭成功史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玉齋。1999。《台灣抗日史論》。台北:海峽學術。
黃玉齋。2004。《鄭成功與台灣》。台北:海峽學術。
何思因、吳玉山(編)。2000。《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洪宜勇(編)。2004。《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香出版社。
薛化元。2001。《台灣歷史》。台北:大中國圖書。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謝漢儒。2002。《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台北:桂冠圖書。
許介鱗。1996。《戰後台灣史記》(三卷)。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許介鱗。2001。《台灣史記(續)》(卷四)。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許南村(編)。1994。《史明台灣史論的虛構》。台北:人間出版社。
許世楷。2006。《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
江澄洋。1995。〈五十年來的台灣政治發展〉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百年的台灣》頁56-109。台北:前衛出版社。
江仁傑。2006。《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台北:三民書局。
井出季和太。1977。《日據下之台政》(三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簡炯仁。1997。《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簡後聰。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雷震。2003。《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
李功勤。2002。《中華民國發展史──兼論兩個中國的互動與衝突》。台北:幼獅文化。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2。《進出歷史》。板橋:稻香出版社。
李筱峰。2003。《快讀台灣史》(普及版)。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林呈蓉。2003。《台灣史》。台北:華立圖書。
李筱峰、劉峰松。1994。《台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社。
連橫。1977 [1921]。《台灣通史》。台北:幼獅文化。
連溫卿。1988。《台灣政治運動史》。板橋:稻香出版社。
林啟旭。1984。《台灣二二八事件綜合研究》。Long Island:台灣公論報社。
林繼文。1996。《日據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板橋:稻香出版社。
林濁水、劉一德、尤宏、章學含。1984。《瓦解的帝國》。台北:新遠東出版社。
林國章。2004。《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1895-1945)》。台北:海峽學術。
林衡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0《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
林木順。1990。《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
劉重義、李逢春、陳志清、林泰源。1988。《風起雲湧》。台北:自由時代週刊。
盧修一。1990。《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歷史(1928-1932)》。台北:前衛出版社。
呂秀蓮。1979。《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南兵和。1981。《台灣義民》。台北:郵政30-479號。
南方朔。1980。《帝國主義語與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四季出版事業。
彭懷恩。1987。《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彭明輝。2002。《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
彭明敏。1995。《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史》。San Jose:蓬島文化。
施正鋒。2000。〈客家人由中國遷徙台灣〉收於林慶宏主持《高雄市客家族群史研究》(Keg-rdec1-088-088) 頁1-23。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施正鋒。2001a。〈建構台灣政治史的嘗試──由creole到mestizo的墾殖社會〉發表於台灣歷史學會主辦「邁向21世紀的台灣歷史學──反思與開拓研討會」。台北,6月3日。
施正鋒。2001b。〈台灣民族運動的反思〉發表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台北,10月19-21日。
施正鋒。2002a。〈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發表於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台灣原住民歷史重建研討會」。台北,3月2-3日。
施正鋒。2002b。〈台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發表於歐洲聯盟研究協會主辦「從歐洲反思台灣研討會」。台北,台灣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國際會議廳,11月16日。
施正鋒。2003。〈台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發表於國史館主辦「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七屆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9月24-26日。
施正鋒。2005。〈由後殖民的觀點看台灣獨立運動〉發表於台灣學會主辦「戰後六十年學術研討會──後殖民論述與各國獨立運動史」,台北,台灣國際會館,5月21日。
施正鋒。2006。〈台灣認同的重新呈現〉。發表於台灣歷史學會主辦「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研討會──台灣之再現、詮釋與主體性」,台北,國家圖書館,5月29-30日。
向山寬夫。1999。《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上、下)。台北:福祿壽興業。
宋重陽。1996。《台灣獨立運動私記》。台北:前衛出版社。
蘇瑞鏘。2005。《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板橋:稻香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天下編輯。1992。《發現台灣──打開歷史、走出未來》(上、下冊)。台北:天下雜誌。
蔡子民。2004。《台灣史志》。台北:海峽學術。
蔡培火、林柏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19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叢書編輯委員會。
蔡淵洯。1986。〈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收於瞿海源、章英華(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頁45-6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晴佳。2002。《台灣史學50年(1950-2000)》。台北:麥田。
王建生、紀顯芸、陳湧泉。1984。《一九四七:台灣二二八革命》。Los Angeles:台灣文化。
王曉波(編)。1985。《台灣的殖民地傷痕》。中和:帕米爾書店。
王曉波。1988。《台灣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
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王詩琅。2003 [1978]。《清廷台灣棄留之議──台灣史論》。台北:海峽學術。
王嵩山。200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板橋:稻香出版社。
王育德。n.d. [1979]。《苦悶的台灣》。台北:鄭南榕。
魏鏞。1985。〈台灣:一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社會〉收於歷史教學小組(編)《中國現代史文選》頁321-76。新竹:國興出版社。
翁佳音。2001。《異論台灣史》。板橋:稻香出版社。
翁佳音、薛化元、劉燕儷、沈宗憲。1992。《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板橋:業強出版社。
吳正龍。2000。《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台北:文津出版社。
吳密察。1991。《台灣近代史研究》。板橋:稻香出版社。
吳密察。1998 [1981]。《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四版)。時報文化。
吳密察。2006。〈回顧台灣史的研究〉。發表於台灣歷史學會主辦「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研討會──台灣之再現、詮釋與主體性」,台北,國家圖書館,5月29-30日。
伊藤潔。1994。《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台北:五南圖書。
尹章義。1986。《台灣近代史論》。台北:自立晚報。
尹章義。2003。《台灣客家史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葉榮鍾。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出版。
楊碧川。1987。《台灣簡明史》。高雄:第一出版社。
楊碧川。1988。《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板橋:稻香出版社。
楊克煌。1956。《台灣人民民族解放斗爭小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楊熙。1985。《清代台灣:政策與社會變遷》。台北:天工書局。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
余英時。1992。〈海洋中國的尖端──台灣〉天下編輯《發現台灣──打開歷史、走出未來》(上冊)頁i-viii。台北:天下雜誌。
任育德。1999。《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學系。
若林正丈。2004 [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二版)。台北:新自然主義。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2004。《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
Abu-Lughod, Ibrahim, and Baha Abu-Laban, eds. 1974. Settler Regimes in Africa and the Arab World: The Illusion of Endurance. Wilmette, Ill.: Media University Press International.
Aron. Raymond. 1978. Politics and History. New York: Free Press.
Berlin, Isaiah. 1954.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Wendy. 2001. Politics out of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u, Yun-han, and Jih-wen Lin. 2001.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Taiwan: State-building, Regim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Richard Louis Edmonds, and Steven M. Goldstein, eds. Taiw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trospective View, pp. 102-2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yton, Pamela. 1996. Enemies and Passing Friends: Settler Ideologies in Twentieth Century Ulster. London: Pluto Press.
Çetin, M. Zafer. 2004. “Tales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ythmaking and Nationalist Discourse in Turkish Politics.”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Vol. 24, No. 2, pp. 347-65.
Davison, Gary Marvin. 2003. A Short History of Taiwan: The Case for Independence. Westport, Conn.: Praeger.
Geoffroy, Claude。1997。《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George, Alexander. 1979.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Focused Comparison,” in Paul Lauren, ed. Diplomacy, pp. 43-67. New York: Free Press.
Hartz, Louis. 1964. The Founding of New Societi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Hartz, Louis. 197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ragment Cultures," in J. Rogers Hollingworth, ed. Nation and State Building in Americ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pp. 10-26.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Hechter, Michael. 1975. 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1563-1966.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bson, John M. 2002. “What’s at Stake in ‘Bringing Historical Sociology Back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cending ‘Chronofetishism’ and ‘Tempocentr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Stephen Hobden, and John M. Hobson, eds.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3-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mphreys, R. A., and John Lynch. 1965. “Introduction,” in R. A. Humphreys, and John Lynch, eds. The Origins of the Latin American Revolutions, 1808-1826. New York: Alfred A. Knoph.
Lin, April C. J., and Jerome F. Keating. 2001. Island in the Stream: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 2nd ed. Taipei: SMC.
Mahoney, James,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2003.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Achievements and Agendas,” in James Mahoney,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3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umann, Klaus. 19998. “The Stench of the Past: Revisionism in Pacific Islands and Australian History.” Contemporary Pacific, Vol. 10, No. 1, pp. 31-64.
Neustadt, Richard E., and Ernest R. May. 1986. Thinking in Time: The Uses of History for Decision Makers. New York: Free Press.
Orren, Karen, and Stephen Skowronek. 1995. “Order and Time in Institutional Study: A Brief for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in James Farr, John S. Dryzek, and Stephen T. Leonard, eds. Political Science in History: Research Programs and Political Traditions, pp. 296-31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vortrup, Mads H. 2004. “In Search of Lost Time: S. E. Finer, History and the Science of Gover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43, pp. 127-42.
Robertson, David Brian. 1994. “Politics and the Past: History, Behavioralism, and the Return of Institutionalism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in Eric H. Monkkonen, Engaging the Past: The Uses of History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13-53.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Roy, Denny. 2003. Taiwan: A Political Sto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hepherd, John Robert. 1995.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Taipei: SMC(南天書局).
Shih, Cheng-Feng, and Pei-Ing Wu. 2005. “State Power and Globalization: Adjustments of Taiwan’s Agricultural Policy under the WTO.”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 No. 4, pp. 147-64.
Stasiulis, Daiva, and Nira Yuval-Davis. 1995. “Introduction: Beyond Dichotomies – Gender, Race, Ethnicity and Class in Settler Societies,” in Unsettling Settler Societies: Articulations of Gender, Race, Ethnicity and Class, pp. 1-38. London: Sage.
Tien, Hung-mao. 1989.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e Press.
Trachtenberg, Marc. 1991. History and Strate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tzer, Ronald. 1990.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s: 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ll, Donald, and Sheila Ryan. 1990. Israel and South Africa: Legal Systems of Settler Dominance. Trenton, N.J.: Africa World Press.
Wolf, Eric R. 1982.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inn, Howard. 1990.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2nd ed.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82] 除了附表所列學者,下列學者將台灣政治史列為專長:陳延輝(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83] 筆者在1990年代擔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之際,曾經建議開設「台灣政治史」的大學部課程,一開頭,校方就是以這種理由拒絕,後來,經系上的堅持,才得以邀請世新大學的教授李筱峰前來兼課。不過,在接替的陳翠蓮離職後,該課程暫時停擺。
[84] http://www2.scu.edu.tw/politics/course/93/BPO12101.doc。
[85] http://www.course.nsysu.edu.tw/crs_net/class.asp。
[86] http://www.fgu.edu.tw/~history/teacher/OTHERS/Political%20History%20of%20Taiwan.htm。
[87] http://www.his.ntnu.edu.tw/menu.htm。
[88] http://www.general.nsysu.edu.tw/course/88gs1/88gs-2.html。
[89] http://www.isu.edu.tw/new/doc/gov/26100/GEC_course/891_h/891_267.htm。
[90] http://cti3.shu.edu.tw/SHUDOC/00/DOCS/1/A0040401.html。
[91] http://web.nutn.edu.tw/gac630/0_homepage.htm。
[92] http://moltke.cc.nccu.edu.tw/qrycourse_SSO/setWillTpe0.jsp。
[93] http://reg.aca.ntu.edu.tw/college/search/gradshow.asp?gid=001080。
[94] http://history.lstar.com.tw/forum/index.php?action=sad&forumID=11&articleSn=318&page_no=。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