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領不領公投票?

by Richter 2008/1/13



本 次立法委員選舉,泛藍陣營再次公開呼籲支持者拒領公投票。這使得「領不領公投票」的行為本身,與政黨偏好幾乎重疊。不過,票投給誰,是秘密;領不領公投 票,則有很多雙眼睛在看你。因此選民決定要不要領公投票時,除了根據自己本身的政黨偏好,可能還會把周遭人的眼光納入考慮。如此一來,臺灣此種舉世無雙的 政黨競爭方式,正好成為觀察地方脈絡與個體行為如何互動的實驗設計。


理論上,拒領公投票的人數,應該與國民黨及新黨政黨票的得票數相當接近。假設所有領取公投票的選民,都有投政黨票。則政黨票投票數與公投票 投票數的差距,可視為「拒領公投票」的人數。根據此種估計,拒領「討黨產」公投票者有 5,229,692 人,而國民黨及新黨共得到 5,397,461 張政黨票,兩者果然相當接近。若以後者佔政黨票投票數的比例為橫軸,前者佔政黨票投票數的比例為縱軸,則各觀察點的分佈理論上會接近一條斜率為 1 的直線,也就是圖上的黑色對角線。換言之,當國民黨+新黨的得票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則拒領公投票的比例應該會增加一個百分點。

然而事實 上,各縣市 (註) 觀察點的分佈接近一條斜率為 1.18 的直線,也就是圖上的紅線。亦即,當國民黨+新黨的得票率每增加 1%,則拒領公投票的比例增加 1.18%。這額外多出的部分,即為地方脈絡施加給個體的壓力。詳言之,在泛藍支持度愈高的地區,選民會感受到「領公投票」有壓力,導致部分非泛藍支持者 不敢領公投票。反過來,在泛藍支持度愈低的地區,選民則會感受到「拒領公投票」有壓力,導致部分泛藍支持者領取公投票。根據這條迴歸線的預測,當國民黨+ 新黨的政黨票得票率為 40% 時,拒領公投票的比例僅有 36.7%;當國民黨+新黨的政黨票得票率達到 90% 時 (如金門、馬祖),則拒領公投票的比例高達 95.6%。

那麼,「領公投票」與「拒領公投票」的壓力分界點在哪裡呢?圖上的紅線與黑色對 角線相交於 x=58.5% 的位置。換言之,當國民黨+新黨的政黨票得票率小於 58.5% 時,「拒領公投票」可能得承受較大壓力;當其大於 58.5% 時,則「領公投票」就使人戰戰兢兢了。

這個臺灣特有的實驗,讓我們看到地方脈絡確實影響個體行為。雖然其幅度並不算太大。或許,多數臺灣選民已不害怕自己的政黨偏好被別人發現。

註:目前中選會公布的政黨票資料僅以縣市為統計單元。待詳細資料公布後,本分析可改以選區、甚至投票所做為觀察點。

地圖會說話 - 願賭服輸,怪誰呢?

by Richter 2008/1/14



在新國會裡,民進黨的席次剩下不到四分之一。許多政治觀察家認為,選情一面倒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民進黨的支持度下滑;另一方面,單一選區的新制度讓民進黨吃了大虧。但是,這兩種效應要如何分開來評價呢?


欲瞭解民進黨席次真實的衰退程度,就必須把過去與本次的結果放在同一種制度下比較。我們可以把過去幾次立委選舉的數據,套 用在本次選舉的制度下,推估民進黨可望獲得的席次。為了便於比較,我假設在單一選區效應下,過去台聯、建國黨、新國家連線 (1998) 的選票會流向民進黨;另一方面,過去新黨、親民黨、無黨團結聯盟、國民黨脫黨參選者的選票則會流向國民黨。換言之,這是兩大陣營皆在最樂觀情況下的推估。

1995 年立委選舉,泛綠得票率 33.2%,在本次制度下可獲得 11 席不分區。區域部分,泛綠只有在 4 個選區能夠勝選,分別是宜蘭縣、桃園二、南投一、南投二。總計泛綠獲得 15 席,席次率 13.3%。



1998 年立委選舉,泛綠得票率 32.7%,在本次制度下可獲得 11 席不分區。區域部分,除了北市二與高市二,泛綠全軍覆沒。總計泛綠獲得 13 席,席次率 11.5%。



2001 年,在李登輝登高一呼下,從此將泛綠基本盤做大到四成。當年立委選舉泛綠得票率 41.2%,在本次制度下可獲得 14 席不分區。區域部分,泛綠也大有斬獲,可望贏得北市二、北縣三、北縣五、宜蘭縣、桃園二、雲林二、嘉縣一、嘉縣二、南市一、南市二、南縣一、南縣二、南縣 三、高市二、高市三、高市四、高市五、高縣一、高縣三、高縣四、屏東一、屏東三。總計泛綠獲得 36 席,席次率 31.9%。



2004 年立委選舉,泛綠得票率再提升為 43.5%,在本次制度下可獲得 15 席不分區。區域部分,泛綠攻下北縣二、北縣四、嘉義市、高縣二,但是桃園二、雲林二失守。總計泛綠獲得 39 席,席次率 34.5%。



本次立委選舉,民進黨與台聯政黨票得票率合計 40.4%,仍然站穩四成。泛綠在不分區只減少 1 席,但是區域部分一口氣少掉 11 席。總計泛綠獲得 27 席,席次率 23.9%。



從 以上推估結果,我們不難發現新制度確實讓民進黨吃了大虧。泛綠得票率與席次率的差距,從一開始的 20% 左右,逐漸縮小到 2004 年的 9%,本次選舉又重新擴大。雖然泛綠得票率只減少不到 3%,但是席次率的衰退超過 10%。這顯示民進黨輸掉了很多原本只贏一點點的邊緣選區。

那 麼,怪制度嗎?問題是,這制度不正是民進黨自己跟國民黨聯手推動的嗎?過去的選舉數據都攤在陽光下,民進黨只要像我這樣計算一下,就該知道自己吃大虧了。 縱使是他們選得最好的 2004 年,也只能拿到三分之一席次。既然如此,民進黨難道沒有人算得出來嗎?其實,民進黨也有一些清醒人士,像是沈富雄、林濁水,早就告誡過新制度會死很慘。只 不過,這些人被當成是「寇」,忠告沒人要聽。既然民進黨自己定下自廢武功的遊戲規則,願賭就要服輸。

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假設民進黨明知新制度對自己不利,但是為了臺灣的民主進步仍不得不推動。那麼,他們曾經可望獲得 39 席 (2004 年的狀況),這次卻只獲得 27 席。這少掉的 12 席,不正是自己支持度下滑造成的嗎?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