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馬英九戴隱形眼鏡

by 中央社 2009/10/26

(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台北26日電)媒體報導,總統馬英九左眼配戴隱形眼鏡。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今天指出,其實馬總統擔任第1任台北市長時已配戴隱形眼鏡,但縱使不戴,閱讀也無困難。


蘋果日報報導,22日專訪馬總統時,發現他左眼戴隱形眼鏡。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說,其實馬總統擔任第1任台北市長時已配戴隱形眼鏡,只是大家過去沒有注意。


他說,馬總統左眼約100度遠視,右眼約300度近視。在醫生建議下,馬總統左眼配戴了隱形眼鏡,但縱使不戴,閱讀上也無任何困難。王郁琦表示,醫生建議,若能配戴隱形眼鏡會更好,所以馬總統上班時左眼會配戴隱形眼鏡,而週末不一定會戴。


王郁琦說,平常馬總統不戴隱形眼鏡時,雙眼雖有些許視差,但閱讀時左右眼自然會平衡,並不會感到暈眩。981026

馬英九的牛肉秀

by  Monkey 2009/10/26

馬英九政權以幾近全面撤守底線的方式全面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在這幾天來成為台灣政壇各方強力批判的焦點,掌管食品衛生安全的衛生署署長楊良志,由於原本一直希望美國牛肉內臟不要進口,在台、美雙方談判隔天才得知結果,一度表示「失望」,直到10月25日他卻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高度肯定參與此次談判人員的努力。

 

他除了強調:「政府已盡了最大努力,雖對眼、腦、脊髓、頭骨等四項危險部位無法白紙黑字明列禁止,但雙方已達成共識,美國『不出口』這些部位,衛生署也會『技術性』從嚴把關。」,甚至於,還說出了:「美國為了賣牛肉給我們,經過冗長談判,三億美國人自己吃『老牛』,台灣人吃的是卅月齡以下的『嫩牛』,還被『挑肥撿瘦』,已經『很委曲』,美國農業部才應覺得喪權辱國!」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話都說出口(註1)。

 

從常識來看,如果美國真的「不出口」眼、腦、脊髓、頭骨等四項危險部位給台灣,那為什麼不直接明文禁止好讓國人放心以平息爭議,反而衛生署還得花人力去「技術性」從嚴把關?同樣的,如果「嫩牛」真的比「老牛」好,那美國人為何不自己留著吃,卻笨到出口給台灣,自己卻得委屈的吃「老牛」?是以,楊良志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而且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不光是楊良志,過去吳敦義在擔任立委時,也曾在立法院表決通過要求政府必須先向立院報告並經同意後,才能開放進口美國牛肉的決議中投下贊成票,如今吳敦義從立委變成了行政院長,卻出現了「吳院長不遵從吳委員的決議」之矛盾現象(註2),由此可見,以幾近不設防讓美國牛肉得以全面進口的,顯然就是在強兼中國國民黨主席,黨、政大權一把抓之後,完全把立法院當成跟班的馬英九!

 

事實上統派媒體《聯合報》在其報導中就直指這一次的全面開放美國牛肉的決策,「在談判已經是最後接近完成時,國安會擬定一個政策文件,呈報給馬英九總統拍板。這時已是楊志良上任之後的事情。」(註3),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楊良志還是吳敦義,都只能夠如同余文一般,成為替馬英九獨斷專行的決策背黑鍋與硬拗的替死鬼!

 

(註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26/4/1tob6.html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2440858&option=politics

(註2)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25/78/1tmv4.html

(註3)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12237.shtml
□ 〔 資料來源: Monkey的花果山 | 引用網址 〕

國民黨如何接收台灣

by santafair 2009/10/26

一 蔣介石的臺灣接管設計
  1940年 7月,蔣介石於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提議於國防最高委員會之下 設置 「中央設計局」,為國防最高委員會之幕僚單位,代表該會主持全國 性政治 經濟建設計劃之設計與審議工作。 易言之,國防最高委員會乃是總 體戰的 大本營,而中央設計局則是大本營的參謀本部,為其運籌帷幄。

  1943年12月 3日,中、美、英三國領袖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 條件投降,「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 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開始著手準備接收臺灣及東北。1944年 5月12日, 中央設計局設立「 臺灣調查委員會 」及 「 東北調查委員會」,分別由陳 儀、沈鴻烈主持。陳儀曾留學日本、福建省主席任內常與日本人交涉,是國 府中有名的日本通,又曾到臺灣考察,堪稱少數了解臺灣事務的人士之一, 因此雀屏中選,負責接收臺灣。
「臺灣調查委員會」初設主任委員一人,委員五人。分別是主任委員陳 儀、委員沈仲九、王芃生、錢宗起、周一鶚、夏濤聲。沈仲九、周一鶚、夏 濤聲都是陳儀當年擔任福建省主席時的部屬:沈為省府顧問、周為省府委 員 及糧食局長、夏為莆田縣長。陳儀的意志乃得以在臺灣調查委員會中貫徹。
  就省籍分佈而言,陳儀是浙江紹興人、沈仲九也是浙江紹興人、王芃生 是湖南人、錢宗起是浙江人、周一鶚是福建人、夏濤聲是安徽人,竟無一人 出自臺灣,對臺灣情勢未免膈膜。 1944年 9月25日,始加派黃朝琴、游彌 堅、丘念台、謝南光、李友邦等臺籍人士為臺灣調查委員會委員。然而這些 臺籍人士都另有要公,大多不曾與會。黃朝琴任職於外交部,丘念台在廣東 從事敵後工作,謝南光任職於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李友邦則在浙江 金華山區組訓「臺灣義勇隊」,都很難分身參與臺調會事務。(鄭梓, 19 91: 221)授與他們委員的職務,其實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另一位委員王泉笙的聘任,則是政治鬥爭的結果。陳儀本人隸屬於政學 系,主持臺灣接收則表示該系又多一個地盤,對其他派系形成威脅。1944 年11月18日,CC派首腦陳果夫(控制國民黨)致函陳儀,要求讓臺灣省 黨部主管人員參加臺灣調查委員會。陳儀回函表示已請示蔣介石,「請俟該 黨部主任委員正式派定後再請增加本委員會名額派充委員」(陳果夫, 36),委婉予以拒絕。國民黨乃派定王泉笙為臺灣省黨部主委。1944年 12月19日臺灣調查委員會聘任王泉笙兼任臺灣調查委員會委員。也許是 由於派系上的芥蒂,王泉笙並未發揮什麼功能,僅只參加過一次黨政軍 聯席會議 由於這些後來添上的委員鮮少參加臺灣調查委員會會議,該委員會實權 落在陳儀集團手中,而這群人又以陳儀的意旨為依歸。臺籍委員的意見, 並 未受到重視。
  1945年 3月14日,蔣介石核准臺灣調查委員會所提「臺灣接管計畫綱 要」,比較重要的項目有: (3)接管後之經濟措施, 以根絕敵人對臺民之經濟壓榨,維持原有生產能力、勿使停頓衰退為原則(其違法病民者除外),....。 (8)接管時正式成立省政府。 (12)接管後之省政府,應由中央政府以委託形式賦以較大之權力。 (16)警察機關改組後, 應注重警保組織, 並加強其力量。 (26)接管後應由中央銀行發行印有臺灣地名之法幣。 (32)敵國人民在臺灣之所有工礦、交通、農林牧、商業等公司之資產權益一律接收,分別與以清理或改組。 (82)日本佔領時代之官有、公有土地....一律收歸國有。
  其中第(12)條,是日後成立臺灣長官公署的張本,而被譏為「臺灣 總督府」;第(16)條,保留了荼毒臺灣民眾的保甲制度; (32)、 (82)兩條則未曾考慮這些財產中,頗多原屬臺灣人民所有,而被日本人 巧立名目奪取者,「一律接收」、「一律收歸國有」,而不發還原主,其實 與盜賊無異。這些條目所產生的政策後來引發臺灣人民無窮的反感。 而第 (3)條,在實踐上反而出現貿易局、專賣局等「經濟壓榨」、「病民」的 機構;第(26)條是發行臺幣的張本,本意是隔絕法幣通貨膨脹的效應, 後果卻是獨肥國營企業,加速通貨膨脹,可謂為德不足。如此這般的「臺灣 接管計畫綱要」,已經埋下臺灣接收失敗的因素。
  為求日後順利接收臺灣,臺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儀以兼任「中央訓 練團」教育長之便,於該團設置「臺灣行政幹部訓練班」,招考各機關人員 一百二十餘名,施予四個月的訓練,只招收一期即因終戰而停止。 (戴國 煇、葉芸芸,93) 「該班之主要工作為搜集並翻譯日人接管臺灣之法規資 料,了解臺灣當時之社會狀況,藉以研擬政府日後收復臺灣之步驟與重建方 案。」(劉紹唐, 207)該班學員於光復後成為接收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 連橫之子連震東。他是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芃生手下第一組少 將組長,因王芃生同時也是臺灣調查委員會最主要的幾個委員之一,再加上 連父與黨國元老張繼交好等因素,使連震東得以在眾多學員中脫穎而出,光 復後擔任臺北州(包括內湖、南港、北投等六區及宜蘭全部地區)接管委員 會主任委員,隨即正式接管原臺北州。其他學員大多在接收後充任中下級幹 部。  
 除了「臺灣行政幹部訓練班」外,陳儀還在福建永安設立「臺灣警察幹 部訓練班」,由胡福相主持。光復後,胡隨陳儀來臺接收,擔任警務處長, 率領其所訓練人員負責臺灣治安問題。接收專家邵毓麟說他「一團和氣,滿 面福相,厚道忠實有餘,但於撥亂處危,似應多予注意。」(邵毓麟,114) 證諸光復後臺灣治安大壞,其才能平庸可見一般。而陳儀予以重用, 實無 識人之能。 「臺灣行政幹部訓練班」與「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的學員構成接收臺 灣的骨幹,然而在他們卻與上級人員沆瀣一氣,上下其手,分而食之。
   正當 他們敲骨吸髓,大快朵頤之際,民眾的生活愈發不堪,未能分食大餅的派系 也愈發眼紅。局勢一塌糊塗,終至不可收拾。制度的乖謬、接收的偏差, 使 臺灣累積一股強大的民怨,在忍無可忍之際,爆發衝突,又經有心人炒 作, 遂釀成二二八事件的慘劇。含冤戴垢者,委屈多年;始作俑者,富貴 依舊。 令人浩嘆,其果無天乎?

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要了解二二八事件前夕的台灣經濟,必須先掌握蔣介石的總體戰設計!所謂的總體戰, 就是將一切的資源都投入戰爭之中。負責整合資源投入戰爭的,是資源委員會。

(一)資源委員會的背景
孫文死時,蔣介石在國民黨只是B咖,他之所以能出頭,取代比他有資格的前輩,是因 為他有軍隊又擅長搞錢。蔣介石遠較其同時代的政治人物善於汲取經費,可見一般。 事實上,蔣之所以能維持強大的軍隊,也是因為他能張羅得到龐大的軍費。他的對手 通常養不起可與之抗衡的部隊。軍事給養既然如此重要,蔣介石便不能不緊密控制所有財源。 負責這項工作的機構當中,資源委員會的影響最為深遠,值得吾人細細探究。
  一九三一年冬,時任教育部常務次長兼國民政府祕書的錢昌照,襲其連襟黃郛之 構想,建議蔣介石籌辦一個國防設計機構,「國防設計應該是廣義的,其中包括軍事、 國際關係、教育文化、財政經濟、原料及製造、交通運輸、土地及糧食和專業人才的 調查等部門。」(錢昌照,p.75)經過一年的準備,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一日,蔣於參 謀本部之下設立「國防設計委員會」,自任委員長,以翁文灝為秘書長,錢昌照為副 秘書長。開始從事有關國防經濟之調查研究,以便有效汲取全國資源,給養軍需。
  一九三五年,「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併,改隸於軍事委員會,易 名為「資源委員會」。由靜態之調查、研究、設計,進而為動態之建設。「委員會在 合併現有企業方面成就較大。由於委員會工作保密,合併詳情不清楚,有些顯然是強 占私營企業,例如湘潭煤礦公司,是一九三七年從當地譚姓商人那裡奪取來的。另一 些是和私商合作的,....在一般情況下,資源委員會對它所經營的企業願意全部 控制。綜觀上述一九三五到一九三七年政府插手工商業的種種活動,蔣介石集團下工 商業是嚴格遵照蔣的意志,一律由國家控制的。」(P.M.Coble,Jr.,p.168) 此期間 資源委員會成立廠礦單位二十一個(錢昌照,p.76)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資源委員會又添加了汽油管制、煤炭管制、沿海地區 運購國防物資,以及協助沿海地區私營廠礦內遷等工作。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內遷工 作。國史館< <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記載:「組成上海工廠遷移監督委員會, 由資源委員會主辦,林繼庸為主任委員,負責工廠遷移事宜,排除萬難,對民間工廠 一面動以愛國情操,一面給予經濟利益,終於遷出一百四十六家工廠,技術工人二千 五百餘人,樹立內遷工廠的基礎。」(國史館,p.110)所謂「一面動以愛國情操,一 面給予經濟利益」,可見這些工廠主人及工人並非自願遷入內地。而「動以愛國情操」, 是否意味著特務、流氓的恐嚇作用,更是值得深究。這些內遷的資本家及技術工人 下場甚慘:「儘管各地民營內遷工廠為抗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最終並沒有逃脫官 僚資本家的掠奪,到了抗戰末期,他們不是落到官僚資本家手裡,就是奄奄一息。許 多內千工廠只得將生產用的機器賤賣以維持生計,內遷工人,一般也只領得一點微薄 的遣散費回滬。因此,對民營工廠的悲慘命運,有人做了這樣的概括:”各遷川工廠 可謂當年艱難辛苦而來,今日傾家蕩產而歸,尤以中小工業廠家受創最盛,實為抗戰 時代一頁傷心慘史。」(孫果達,p.30)
  民營企業日漸萎縮,資源委員會轄下的國營企業卻蓬勃發展。一九三八年一月, 資源委員會接管軍事委員會之第三部(主管國防工業)、第四部(主管國防經濟), 以及「建設委員會」,改隸新近成立的經濟部。改為主委制。原秘書長翁文灝出任經 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委,原副秘書長錢昌照任副主委。自此,資源委員會便與經濟 部密切連結。一九三九年,資源委員會的事業僅有六十七個單位,三年後膨脹至九十 六個(中國當代名人傳:錢昌照,p.279)。到了「抗戰勝利前夕,廠礦單位共有一百 二十一個。」(錢昌照,p.77)﹞ 一九四五年更增為一百三十個單位。(姬田光義,p. 420)一九三六年才二十一個單位,短短九年就擴展了六、七倍,其故安在?
  首先,國家的融資大量撥給資源委員會。該會資金來源主要依賴政府預算與中國、 交通兩銀行的融資。然而前者只佔政府預算的1%到3%,最高出資額為一九四一年的 一千一百一十萬元法幣;兩行出資則遠遠超過這個數額,一九四五年高達九十億元法幣。 (姬田光義,p.421)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是國府「中、中、交、農」四大銀行中的兩家, 其大力支持資源委員會,可以看作政府透過銀行支助國營事業,支配工業生產。 其次,資源委員會與宋子文關係頗為密切。副主委錢昌照「送秋波於宋子文失意之際, 慧眼識英雄,兩人成了莫逆。」(沈怡,p.74) 而與孔祥熙、CC的關係則始終是對立 的。孔祥熙想抓鎢、銻,沒有達到目的,始終懷恨在心;CC想在資源委員會的各項事 業內設立國民黨黨部,都被拒絕。據錢昌照自己分析,「資源委員會之所以能和孔、陳 對抗,一則由於蔣介石在經濟方面往往利用資源委員會牽制孔、陳,二則由於宋子文和 孔、陳一向不和,勾心鬥角,每當資源委員會和孔、陳發生爭執的時候,他總是支持資 源委員會的。」(錢昌照,p.79,80)宋子文在這段期間內擔任中國銀行董事長,而交通 銀行董事長胡筠與宋子文係密切,宋子文之弟宋子良又為交通銀行董事之一,以銀行的 力量來支持資源委員會,是相當容易的。更何況宋自一九四○年六月起,被委為蔣介石 的私人代表,專司爭取美援,影響力提高。資源委員會與之結合,得以迅速發展,是可 想而知的。 再者,蔣介石利用資源委員會拉攏地方勢力,亦使其易於發展。「鎢、銻管理,會省 合辦,資源委員會提供資金,盈餘會省各半;廠礦有的由會獨辦,有的會省合辦,合辦 的由資源委員會提供資金,盈餘會省各半。各地方勢力無心建設,有人在他們控制的區 域內辦些廠礦,點綴門面,又不要他們出錢,因之很少反對。況且合辦的廠礦還可以分 些盈餘,何樂而不為。有些地方勢力也就藉此敷衍蔣介石,一舉數得。」(錢昌照,p. 80)
  以上種種因數加起來,使資源委員會在與私營企業競爭時掌握絕對優勢。翁文灝等 資源委員會人員擔任經濟部長,主管工商事業,在分配上佔盡便宜。資源委員會和其他 的公營事業的資本額在一九四四年達到戰前的五十倍,在全國總資額中所佔的比率,從 戰前的12%增加到一九四二年的70%。(姬田光義,p.421) 資金既控制在公營事 業手裡,政府又實施統制與獨佔貿易、增稅、收藏金銀外幣等政策(ibid.), 私營企 業必然要凋零了。在各私營企業紛紛破產之際,資源委員會以國防建設的名義加以併吞 (ibid.,p.420), 得以及速擴張,可也不足為怪。


三 資源委員會之戰後設計及在臺經濟掠奪活動
  一九四三年四月,資源委員會邀集相關黨政人員檢討其戰後經濟計畫草案。 預備發展金屬、燃料、電力、機械、化工等重工業,交通業,以及十一項輕工業 。該計畫涵蓋三百多家重工業廠,三千多家輕工業廠。估計要動用美金二十億元 ,技術管理人員二十七萬,勞工二百八十萬。如此龐大的計畫是建立在戰後中國 將可以自日本獲取鉅額賠款,又可吸引美國人來投資的假定上。(當時許多美國 工業工程顧問公司對中國戰後的工業發展持樂觀的態度。)為了因應中、美合作 所需,資源委員會曾選派數千個工程師前往美國受訓。根據這個計畫,戰後政府 對經濟部門的控制,國營企業的膨脹,都將更加擴大。一九三七年前不受政府控 制的經濟部門也將受到波及。國家將在經濟中,尤其是在工業中,發揮前所未有 的重大作用。國家,意指中央政府,將會在不顧及地方(省)利益的情況下,擴 張其控制。與國防有關的經濟活動將優先發展,意即優先發展重工業集中的地區 如東北與華北,而犧牲輕工業集中的地區,如臺灣。然而,對於「日、偽」轄下 地區(如臺灣)的工業實況,資訊相當匱乏,只有原則設計,缺乏具體計畫。( William C. Kirby,p.p.4 - 5)
  臺灣戰後接收計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除了中央外,「臺灣省」另有省級單位接收。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專司 接收臺灣的臺灣調查委員會成立,主委陳儀,常委夏濤聲、周一鶚、錢履周,委 員為謝南光、游彌堅、黃朝琴、沈仲九和王芃生。臺灣調查委員會所作的調查偏 重於政治體制面,對經濟面則相當忽略。一九四五年三月,臺灣調查委員會制定 「臺灣接管計畫綱要」,其中只擬定一些原則,並無詳細的計畫,政治性的考量 壓過經濟性的考量。第一要務是「根除敵人的影響」,實施三民主義與國語的再 教育;至於經濟問題,要擺在第二位了。(ibid.,p.p.5 - 7) 很多人都以為接收變成「劫收」的罪魁禍首是陳儀,這是對中國官場不 夠了解而犯下的錯誤,也是近來國民黨官僚(特別是馬英九)用來替蔣介石 脫罪的手段。日本殖民統治末期,以戰時經濟的手法,讓日資企業併吞了許多台 灣本地資本家的資產。戰後日本人當然得把這些資產交出來;其中較賺錢的企業, 幾乎全被資源委員會接收走了,鍊鋁、銅金、石油三項由資源委員會獨辦,糖業、 電力、造紙、肥料、水泥、造船、機械等項以「會六省四」的方式國省合辦。所 有一級主管由資源委員會任命,長官公署根本無插手餘地。(嚴演存,p.14) 一來,資源委員會是中央主管機關,長官公署是地方,本來就難以抗衡;二來, 陳儀統治臺灣期間,恰好也是資源委員會勢力最強大的時期,錢昌照的後臺宋子文 為行政院長,翁文灝為行政院副院長兼經濟部長,使陳儀不能不低頭。行政長官公 署所接收的企業,與資源委員會在臺事業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而且,長官公署 工礦處處長包可永是借調來的,其本職為資源委員會工業處處長,又是經濟部台灣 區特派員,一面幫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另一面也幫中央的資源委員會接收。   不僅如此,金融也被資源委員會奪走了。一九四六年四月,陳儀在宋子文的 壓力下以嚴家淦取代張延哲為財政處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為此陳儀頗感「委屈 」、「冤枉」。(戴國煇,葉芸芸,p.p.149 - 150) 資源委員會在臺企業完全 依賴臺灣銀行供給資金,所借款達該行借款總額的百分比在一九四六年為30% ,一九四七年為20%,急劇加速臺灣的通貨膨脹。(William C. Kirby,p.10) 加上蔣介石又命資源委員會將大量的糖免費運至中國大陸,不但使臺灣糖價騰貴 ,帶動物價飆漲;臺糖無經費可用,乃向臺灣銀行支取更多的資金,臺銀只好加 印鈔票,通貨膨脹益發不可收拾。(潘志奇,p.72)
  資源委員會不僅擾亂了臺灣的金融秩序,其人事政策也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 響。由於大批日籍技術管理人員的迅速撤離,人員的質量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取代日籍人員的大批臺灣技術人員都是未經訓練的,資委會對之並不信任。所有 管理人員、工程師全是來自大陸的大學畢業生,他們不喜歡艱苦、骯髒的工作, 也不樂意與工人保持日常的接觸。資源委員會的人事制度又貶低那些未曾上過大 學的技術工人。臺籍人士既無機會擔任管理人員,得到社會、經濟地位與成就感 ,又要被蔑視、不信任,而所有的工作機會都壟斷在資源委員會及長官公署的企 業手中(私營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近乎於零的地步),這種不快的感覺,攏 罩著整個臺灣社會,與二二八事件的爆發,有極其密切的關係。(William C. Kirby,p.p. 11 -12)
  二二八前夕搜刮台灣資源的,主力其實是資源委員會,吃剩的才輪到台灣長 官公署。資源委員會把台灣許多資產都運到中國,在內戰中消耗掉了。許多人不 明白蔣介石的設計,而一味地把責任歸咎於陳儀,使陳儀替蔣介石背了很久的黑 鍋。若將二二八事件定位為官逼民,那也應該要按照責任輕重來論述,這才公道!
   Ps.:一九四九國共內戰局勢不利於國民黨,蔣政權乃在當年六月十日,成立臺灣 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取代資源委員會。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於一九五 三年九月一日改組為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該會復於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併入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一九六三年九月一日改組為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改組為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一日改組 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而當年被接收的企業,也一直拖到晚近十幾年才陸續 民營化。

四 臺灣接收始末
  在接收官員來臺之前,不安的陰霾,籠罩臺灣各階級。
  前臺灣總督府 主計課長鹽見俊二日記: 「(1945年)9月13日,臺灣本島人徐坤 泉、陳逸松、駱水源、劉明及其他臺灣人與高橋知事會談。這些人意外地顯 得意氣消沈。  大概是因為不知道即將來臺的中國政府會採取什麼方針所 致。」(鹽見俊二,46)有些人懷疑,「若說台灣人是中國人的同胞,昨天 尚還與日本人一道,用槍指向祖國,中國政府果真會如此寬大,無條件接受 那些台灣人嗎?」(富澤繁,79 - 80) 「等到國防部長何應欽在湖南前線 聲明臺灣人對戰爭沒有責任以後,臺灣人民害怕中國報復的恐懼心理才一掃 而空,紛紛感謝祖國的寬大為懷。街頭巷尾人人歡呼說:日本統治下我們也 是戰勝國,日本敗了,還是戰勝國。 臺灣人最幸福,永遠是一等國民。」 (林衡道,7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臺灣省 行政長官陳儀才代表國民政府主持中國戰區臺灣區受降典禮。相隔近兩個月 的時間,臺灣島上沒有政府組織。「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以及「三民主義 青年團」肩負起維持地方治安的任務。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是由陳炘所發起的組織,林獻堂、業榮鐘等名 流都是該會的重要成員。 由於各地流氓毆打日本警察、民眾,乃致盜伐林 木、破壞公共設施,籌備會乃予以勸戒疏導。除此之外,他們的工作還包括 訂製國旗、教唱國歌、建造牌樓等。   「三民主義青年團」是第一個來臺發展的蔣介石旗下派系。1945年 9月初,張士德上校找上臺北律師陳逸松,要他出面籌組「三民主義青年團 臺灣區團」組織青年保護國家財產安全。(陳逸松)由於張士德向臺灣民眾 灌輸「黨外無黨,團外無團」的觀念,表示臺灣人若自行成立其他團體,政 府一定不會同意,加入組織非黨即團(吳新榮,189 - 190) ,一方面基於 民族情感與熱誠, 另一方面「誤認『 三青團 』為真正三民主義的青年組 織」(莊嘉農,110) ,該團的籌組工作受到熱切的響應,各地方組織紛紛 被吸納進入該團。日據時期文化協會、台共、農組等臺灣人團體的活躍份子 大多參與該團活動。一個月之內,臺灣各地都可以看到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分 支機構。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和「三民主義青年團」致力於維持地方治安; 一些流氓卻自動自發組成所謂的「自警團」,私自設立盤查所、訊問通行路 人、見到日本人即不問情由地搶奪財物、甚至對臺灣同胞也一樣找碴,強盜 行為無所不至,嚴重破壞社會秩序。(富澤繁,99 - 101) 日本政府也充份地利用這段空檔。1945年9月,日本銀行印刷鉅額 臺灣銀行券,由前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負責運送來臺灣。鹽見的日 記記載:「其間,我匍伏在臺灣銀行券之上」(鹽見俊二,43),可見所運 前來的鈔票數量之大。鹽見將在臺日本公教人員至翌年三月份的薪水及退休 金,以及戰爭末期建造要塞工事人員的薪水,及其他一切必要經費,全數付 清。至於濫印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則留給臺灣人民和來臺接收的臺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承擔。
  1945年10月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前 進指揮所人員由主任葛敬恩率領,抵達臺北。「當五架專機降落在松山機場 時, 總督府諫山參謀長等高級官員與臺灣士紳,還有挺著閃亮軍刀的日本 兵,都在那裡列隊相迎,葛主任竟躲在飛機上,推著王民寧先生出來露面, 這是什麼漢官威儀?」(葉明勳,47)
  1945年10月17日,警備總司令部、七十軍、一○七師「在美海 空軍掩護下於基隆附近順利登陸」。(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臺灣 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 7)「軍艦開進船塢,放下旋梯,勝利的中國軍 隊,走下船來。第一個出現的,是一個邋遢的傢伙,相貌舉止不像軍人,較 像苦力,一根扁擔跨著肩頭,兩頭吊著的是雨傘、棉被、鍋子和鞋子,有的 沒的。大都連槍都沒有。 他們似乎一點都不想維持秩序和紀律,推擠著下 船,對於終於能踏上穩固的地面,很敢欣慰似的,但卻遲疑不敢面對排列在 兩旁、帥氣地向他們敬禮的日本軍隊。」(彭明敏,64)臺灣民眾雖然歡天 喜地的迎接,但詫異、失望的感覺,至今還可以從老一輩口中聽到。
  10月24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抵達臺灣。 「沿途老百幸扶老攜 幼,黑壓壓的一片人山人海。我(邵毓麟)在車裡向陳長官說:這樣的歡迎 行列,要比何(應欽)總司令抵達南京的情形,更為熱烈。」 (邵毓麟, 105 )
  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戰區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舉行,中方代 表為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日方代表為前臺灣總督安藤利吉。臺灣省行政長 官公署正式成立,前進指揮所撤廢。   「陳儀抵台後的首要措施是籠絡臺灣的資本家。他就職沒幾天,便宣布 財產所有權以日據時期登記為準,絕無變更,這是保障有財產的人的方法。 另外,在日據末期,稅金加重,日本政府為鼓勵有錢人多納稅,日本政府為 鼓勵有錢人多納稅,准許臺灣銀行借錢給有錢人, 因此臺灣的地主、資本 家,如板橋林家各房、基隆顏家等,向台銀借貸幾百萬元以付稅金者比比皆 是,大家都市為納稅借了巨款的。陳儀為討好地主、資本家,宣布可以用舊 臺幣歸還欠債,此舉有似用破紙還錢,等於不用還債,便宜許多有錢人,這 一措施在當時曾博取好評。」(林衡道,74 - 75)   當時臺灣的士紳中,不乏對臺灣未來與大陸關係及自身所將扮演角色充 滿幻想者。據林衡道先生回憶:
   值得一提的是前進指揮所尚未設立前的某日,臺中某大紳士來
   到臺北,當時的臺北火車站前是一片瓦礫之地,大紳士由僕從
   扶持,進入一家由日人經營的某大旅館,宣佈要接收該旅館,
   並叫老闆當天搬到後院。當時政府還沒來接收,他就先來接收
   了。這件事轟動全臺北,大家爭相傳說有位中部來的大先生接
   收日本旅館。 好奇的市民都去圍觀,我聽到消息後也去看熱
   鬧。到了旅館前,一看人很多,我只好先在碼路上脫下鞋子,
   拎在手上,才得以順利進入旅館。到了旅館二樓,每間房間的
   紙門都已經打開。 有個房間內,大先生大模大樣地坐在藤椅
   上,隨從二人分站左右,儼然關老爺後面也站有關老爺周將軍
   般。有人憂心地問大先生臺灣的情勢會變成怎麼樣?他說,臺
   灣與中國的關係會變成加拿大與英國一樣,中國在此地擁有宗
   主權。又有人問他,國府派陳儀來接收後會如何?他說,陳儀
   來了當長官,我們大家來當家。(林衡道,73)

  陳儀很快地使這樣地幻想破滅。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級首長中,僅教 育處副處長宋斐如一人出身臺灣;長官公署直屬單位十六個主管中,台籍的 只有省立臺北保健館王耀東和天然瓦斯研究所所長陳尚文兩人;十七個縣市 首長中,也只有前後兩任臺北市長黃朝琴和游彌堅、代理臺北縣長連震東、 新竹縣長劉啟光、高雄縣長謝東閔等人是台灣人。這些人士中,除了王耀東 之外,都是半山。(陳翠蓮,56)
  陳儀還進一步著手打擊臺灣有名望的士紳。1945年10月27日, 立法院通過漢奸處裡條例。11月21日,立法院修正通過懲治漢奸條例。 整個中國大陸如火如荼地抓「漢奸」。戴笠還下令查抄「漢奸」財產,「凡 其動產、不動產、汽車、洋房、金鋼鑽、金條、銀元、金銀首飾、珠寶證券 衣服家具等等,一概沒收。」(王安之,76)於是許多人都被套上「漢奸」 的帽子,以便訛詐索賄。臺灣省警備總部也不落人後。1946年1月15 日,公佈臺灣省漢奸總檢查規程。1月31日,臺灣省警備總部公告:臺灣 省(不含澎湖縣)漢奸檢舉數目達三百件。(臺灣新生報,1946年2月 2日二版)逮捕的對象甚至包括日據時期對日本政府採取不合作態度的陳炘 和林獻堂。後來雖在丘念台的奔走下不再擴大,嫌犯(除參加草山會議預謀 臺灣獨立者外)也依司法院1946年1月25日院解字第三○七八號函「 凡台人被迫應徵、隨敵作戰,或供職各地敵偽組織者應受國際法之裁判,不 適用漢奸懲治條例」無罪開釋,還是留下極惡劣的印象。
  1945年10月27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招開第一次行政接收委 員會議,議定11月1日起開始各項行政接收。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 署成立臺灣省接管委員會,接收總督府官有部份企業、財產。 10月30 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軍事接收委員會」。10月31日,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11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 公署各單位開始接收,日軍開始繳械。
 11月6日,成立各州廳接收委員 會。11月8日,州廳以下各級單位正式接收。11月18日,澎湖地區開 始接收。12月5日,海空軍接收完畢。12月25日,臺灣省行政區域改 制,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花蓮、臺東、澎湖等八縣。將舊制 郡改為區,街改為鎮,庄改為鄉,州廳改稱縣政府,郡役改稱區署,街庄役 場改稱鄉鎮公所,其下設村里鄰等辦公室。12月底,除軍事之外,各單位 悉數接收完畢。1946年1月31日,軍事接收完畢。(臺灣省參議會第 一屆第一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 8)
  臺灣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接收工作僅只花費三個月的時間即告完竣, 比起中國大陸其他各地要有效率得多。究其原因,前總督府的合作可謂十分 重要。天皇甫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便於1945年8月 22日率同西浦、杉浦兩為參謀及總督府農商局長須田一二三,攜帶第一次 軍需品接收目錄,赴南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會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聽候差遣。同年9月9日,支 那派遣軍投降,諫山參謀長再次渡海,與前進指揮所聯繫。日方選任接收委 員:杉浦負責總務、西浦負責軍事及運輸、澀谷負責航空、安藤負責接收及 後勤、中村負責對美軍聯絡及俘虜關係。在國府進駐前,做成確實詳密之全 目錄。負責接收的各單位只要按圖索驥其可,因此頗為迅速。
  前日本總督府之所以願意如此合作,主要是為謀在台日人的利益。「在 開始接收之前,安藤(總督)曾向葛敬恩提出『嘆願』(即呈文)。據傳, 這『嘆願』內容是:(一)除軍隊以外,在台所有日人不遣送,使其留台, (二)製糖技術人員及工人,全部雇用日人,糖廠農場也由日人耕種....。 據說,葛敬恩答應可以考慮,但須候陳儀到任之後才能做最後決定。臺灣日 人官吏中,不乏所謂『支那通』熟悉中國官吏之貪污習性,於是對葛敬恩及 有關官僚,大量行賄,不但黃金臺幣,而且許多日本姑娘或已失了丈夫的太 太,都成了送給接收大員的禮物。葛敬恩這一班傢伙,在大批黃金鈔票每人 之前,就昏了頭,對安藤的『嘆願』也就隨便答應,不但同意留用日人,甚 至答應在臺灣不檢舉戰犯,所謂黃金一百二十公斤,是安藤親手送給葛敬恩 的。」(莊嘉農,99 - 102)
  接收官員自葛敬恩以下貪污橫行,而日本人也隨「中國方面接收大員之 意,製造清冊時,要記載就記載,不要記載就不記載,要既多少就記多少。 我們( 日本官僚 )這樣做, 是相信陳儀、葛敬恩會答應我們的諾言。」 (ibid.)1946年1月6日, 盟總(GHQ)發表前臺灣總督安藤利吉 大將為戰犯。以往的努力徒然便於中國官吏遂行貪污。4月20日,前臺灣 總督安藤利吉大將在南京獄中自殺身亡。

五 陳儀這個人
(一)陳儀的生平
  陳儀,本名陳毅,字公俠,後改為公洽,號退素(取其我行我素之義),一八八三年五月生於浙江紹興。其家族世代經商。叔祖父為前清秀才,於杭州任教,陳幼年由其大伯父帶至杭州私塾求學。其母令之棄學從商,進紹興怡豐錢莊為學徒,期滿又回杭州讀書。一九○二年,考上浙江省官費留學,前往日本,與魯迅、許壽裳、邵明之(銘之)等人同船,結為知己。赴日後,先進入中學、陸軍測量學校,然後考進日本士官學校砲兵科第五期。一九○四年,浙江的反清人士於上海組織「光復會」,會長蔡元培。陳儀也響應參加,而與蔡元培、秋瑾、徐錫麟、蔣方震(百里)、蔡鍔、章太炎、陶成章等結識。一九○七年,陳儀畢業回國,於陸軍部任課員,後調任陸軍小學堂監督。此時,他與沈蕙結婚,領養了一個姪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年,浙江都督任命陳為都督府軍政司司長。一九一四年任袁世凱政府政事堂統率辦事處參議。一九一六年,袁氏稱帝,陳離職。 一九一七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選派陳儀赴日本陸軍大學留學,成為中國留日陸大第一期學生。一九二○年回上海定居,擔任裕華墾殖公司(日資)常務董事,上海絲綢銀行總經理等職務。一九二二年赴日籌款,娶日籍女子古好月子為妻,改名陳月芳。
  一九二四年,江蘇與浙江軍閥為爭奪上海開啟戰端,地方人士擔心戰火殃,乃推派陳儀等人歡迎孫傳芳入浙。(陳文瑛,p.p. 2 - 4)孫傳芳是陳儀在日本士官學校晚一期的學弟,此時相見,便任命陳為浙江省第一師師長。(杜偉,p.p.    )該師參謀長葛敬恩為陳儀日本陸軍大學的同學。一九二五年,陳儀奉命擊敗奉軍張宗昌部,攻佔江蘇徐州,以戰功擢升五省(浙閩蘇皖贛)聯軍徐州總司令。 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向武漢逼近。陳儀第一師參謀長葛敬恩建議陳與蔣介石聯繫。陳儀乃建議孫傳芳派葛敬恩為祕密代表,前往武漢了解北伐軍。葛敬恩表面上是孫的代表,其實是去替陳儀與蔣介石協議。十月二十二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軍長。
  然而,在葛敬恩尚未返回徐州時,發生一些變化:十月十六日,孫傳芳旗下浙江省長夏超叛孫易幟,響應北伐軍,為孫部宋梅村攻破誅殺。二十九日,孫傳芳派陳儀為浙江省省長仍兼第一師師長。陳儀以夏超前車之鑑,不得不暫緩行動。事為孫傳芳所偵悉,乃派孟昭月出其不意率部潛入杭州,將陳之第一師分別包圍繳械,逮補陳儀,解送南京。孫傳芳本欲取其性命,然以總參議蔣百里(陳儀光復會舊友)緩頰,得以脫險。陳儀自南京返回上海時,其第一師已被擊潰。其舊部第一旅旅長余憲文收容散兵,投靠北伐軍東路總指揮何應欽,被任命為第十五師師長,而後又改編為第六軍第十九師。 一九二七年八月三十日,孫傳芳部於龍潭被殲,全軍覆沒。國民黨中央任命陳儀為江北宣撫使,收拾孫之殘部。然因何應欽掣肘(陳係浙江人士,何最忌浙人得勢),舊屬中最有實力的余憲文不予合作,陳儀不但未能就任江北宣撫使,連其原有之軍權也一併失去。 蔣介石對陳儀這位留學日本陸軍大學的前輩,頗感興趣。一九二八年初,邀請他前往南京,商討國防建設等問題。三月,命其率團前往歐洲考察,主要目的地為德國。在德國,結識俞大維、張果為、包可永等留學生,他們後來都在陳的引介下回國服務。一九二九年四月,陳儀接替張群為軍政部兵工署署長,啟用俞大維、陳介生等留學生。因其作風受蔣介石欣賞,五月,令其兼任軍政部常務次長。未幾,復升任政務次長,兵工署長職缺由俞大維接任。 在這一段期間,張群、楊永泰、熊式輝等積極壯大政學系。(王又庸, p.57)陳儀既接替張群的職位,又是張群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前五期的學長,便常有來往。而政學系大老黃郛,則是陳儀的同鄉(浙江紹興)、留日學友,此外還是其於浙江第一師時參謀長葛敬恩的親戚。陳儀遂與這些人士接近,而被歸類為政學系的巨頭之一。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陳銘樞等人於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宣布抗日反蔣,旋於一九三四年一月被剿滅,是為「閩變」。 該年春天,陳儀出任福建省主席,直到一九四一年九月離職,主持閩政共七年有餘。其最主要的幕僚為李擇一(流日同學)、沈銘訓(陳儀元配沈蕙的堂弟,留學德國及日本)及徐學禹(陳儀光復會舊友徐錫麟胞姪,留學德國)。陳儀在德國所結識的留學生包可永及張果為等也都來福建省服務。沈銘訓替陳儀招募了許多左派人士及青年黨人士。徐學禹則引薦了嚴家淦。陳儀在福建以強悍的作風推行統制經濟及其他政策,成果卻未見理想:「民窮、財盡、兵弱、官貪」,終於在閩籍僑領陳嘉庚的激烈抨擊下被攻走,由CC派劉建緒接任。
  一九四一年底,陳儀於重慶閒居。蔣介石一度欲派其為後勤總司令,為其婉拒。十二月三日,任命陳儀為行政院秘書長兼國家總動員會議主席。行政院長由蔣介石自兼,副院長為孔祥熙,實際院務由孔主持。前任秘書長魏道明較為圓滑,深得孔之歡心;陳儀則與孔祥熙格格不入,陳看不慣孔的作風,孔怕大權旁落於陳,兩人常在會議上拍桌互罵。一九四二年一月,陳與張勵生對調,改任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秘書長。其後,又兼任中央訓練團教育長、高級班主任及陸軍大學代理校長。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六日,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召開開羅會議,十二月一日發表開羅宣言,宣言中規定,日本戰敗投降後,需將滿州、臺灣及澎湖列島歸還中國。一九四四年十月,國民政府於「中央設計局」之下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以陳儀為主委,陳儀治閩班底沈銘訓為委員,夏濤聲為常委,預備接收臺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戰敗投降。二十九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九月一日,公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七日,任命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長官公署各重要職缺,大多由其治閩時期的僚屬出任。陳儀治臺約一年半的時間。一九四七年爆發「二二八事件」,五月十一日陳儀黯離台。
  陳儀返回上海閒住了一段時間。一九四八年七月,蔣介石再次起用陳儀,任命他擔任浙江省主席。沈銘訓為之草擬「浙江省建設十年計畫」,預備重整旗鼓在自己家鄉有一番作為。一九四九年一月,蔣介石「引退」。陳儀認定國民黨大勢已去,起意投靠中共。當時鎮守長江沿岸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勒有重兵,早年曾受陳儀大恩,與陳關係密切,在陳的心目中,「他簡直就是我的兒子」(胡允恭,p.20),陳想拉他一起投共。湯卻向已「下野」的蔣介石報告。二月十六日,陳儀免職。二月二十二日,遭到軟禁。四月二十九日,被押解來臺,幽禁於基隆要塞司令部。六月十八日,槍斃。

(二)陳儀的治術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陳儀代表中央政府接收臺灣,擔任行政長官,不僅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第一位省級首長,也是臺灣民眾所接觸到的第一位祖國官員,其動靜觀瞻,舉措施政,本就足以留下難以磨滅的刻版印象;二二八事件在其主政之下爆發,更是餘波盪漾,迄今未能平息。陳儀的統治,對臺灣造成極大的衝擊,其治術如何,值得吾人深省。
  縱觀陳儀一生,一九二六年底曾暫任浙江省主席,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一年任福建省主席,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七年四月任臺灣省行政長官,一九四八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二月第二次出任浙江省主席。四度總綰方面,前後將近十年,其中經略之道,是否內在一貫?如果是的話,又是如何在臺灣施展開來的呢?
  陳儀首次統管一個行省,是在預備背叛孫傳芳的狀態之下,倉皇接事,又突然被攆下臺來,無可觀之處。真正較為從容,有所發揮,乃始於福建省主席任內。此時他集大權於一身,不僅以省主席身分,為一省最高行政首長,又兼膺綏靖主任,名義上得以為該省最高軍事指揮官。(戴國煇,葉芸芸,p.89)大權獨攬,亦力圖大有作為。他延攬了一群留學德國及日本的人才到福建省服務,這些人大多為統制經濟的信徒。他的三個最重要的幕僚李擇一留日,沈銘訓(仲九)留日、德,徐學禹留德。一九三五年,陳儀率領李擇一、沈銘訓等人到臺灣參加「臺灣始政(割讓給日本)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結束訪問以後,沈銘訓曾主編< <臺灣考察報告>>一巨冊。徐學禹留學歸國後,到福建省擔任建設廳長,因貪污案辭職,乃保薦嚴家淦繼任,自己則躲在幕後操縱一切。為了進行統治經濟,也企圖掌握財政、糧食,與沈銘訓系的財政廳長張果為大起衝突,在其一番活動之後,張離開福建省,徐系的嚴家淦調任財政廳長,原建設廳主任祕書包可永升任建設廳長。福建省的經濟建設控制在徐學禹手中。徐乃建議陳儀設貿易公司,實施專賣制度,甚至成立「公沽局」,進行糧食專賣,成立「運輸局」,管制貨運。(嚴家理,p.p.73,86) 福建省推行統制經濟聲勢之大,還引起日本人創辦「福大公司」,統制日方有意在華南從事經濟活動的各個會社,以佈署日本與福建省政府的經濟合作。
  「福建省以陳儀為首,全省熱衷於福建經濟發,此時我方對於這樣的形勢,確信有必要重整陣容以為統制,籌設以台拓和興中為中心,且與福建有密切關係之〞民間性質〞的響導(領導)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福大公司設立關係書類一括、第四號)陳儀主閩,本來就有替蔣介石「對日緩衝」的祕密任務在(余鐘民,p.84),透過統制貿易與日本互通有無,彼此結納,是很容易理解的。
   沈銘訓在張果為被擠走之後,專門負責教育及人員訓練等民政工作。(錢履周,p.p.42 - 45 )他引進不少青年黨人及左派人士來負責相關工作。再加上陳儀本來就很重視文教事業,請來黎烈文和郁達夫分別負責出版物以及省府公報,這個原屬CC派禁臠的領域,就全由陳儀和沈銘訓所中意的人馬包辦啦! 陳儀在國府的派系屬性,被歸類為政學系的巨頭之一。 該系原本就與CC派結有深仇大恨,鬥爭至為慘烈;陳儀又破壞默契,以「外黨」及「左派」來阻礙「正宗國民黨-CC派」的仕途,CC焉能束手待斃? 福建省CC派首腦為省黨部主委陳肇英,其派駐福建原本就有替蔣介石監視陳儀的意味。(戴國煇,葉芸芸,p.89)
  陳儀本有「親日」的惡名,盧溝橋事變之後,又不動員抗日。陳肇英乃鼓動福建省民情緒,製造輿論,攻訐陳儀,甚至當眾予以指責,使其聲名益發不堪。(余鐘民,p.84)   CC派以「不抗日」的罪名攻擊陳儀之所以能夠產生效果,其實與福建省在統制經濟下所累積的民怨有甚大的關連。陳儀欲以統制經濟大搞一番事業,卻因人謀不臧,致使「奸商趁機囤積,貪官從中漁利,米荒嚴重,物價飛漲,民怨沸騰。」(戴國煇,葉芸芸,p.85)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二日,日軍攻佔福州時,當地民眾因貿易局人員貪污狼藉,大肆屠殺陳儀浙江同鄉,以為報復;福清人民,甚至殺死縣長,梟其首級懸於長竿之上以迎日軍入城。(吳世昌,p.9) 怨毒之深,可謂甚矣。同年九月,陳儀終在閩籍僑領陳嘉庚及南洋一帶閩籍華僑的強烈反彈之下,失掉省主席的寶座, 遺缺由CC派的劉建緒取代。
  一九四四年十月,陳儀出任「中央設計局」所屬之「臺灣調查委員會主委」。此時徐學禹已轉任中華海員特黨部執行委員、招商局董事長;沈銘訓成為其最主要的幕僚,為其草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根據這個條例,新收復的臺灣省將不採行通行於其他各行省的「省主席制」,而獨創「行政長官制」,行政長官不僅綜理臺灣全省政務(第一條);更得以發布署令,制定臺灣省單行規章(第二條);受中央委託,得辦理中央行政,對於在臺灣省之中央各機關,有指揮監督之權(第三條),必要時得設置專管機關或委員會(第五條)。又加上「臺灣省警備總司令」兼銜,形式上為臺灣省最高軍事首長,其權勢之大,超過大陸上各省省主席遠甚,直追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再次握有大權的陳儀,又企圖大有作為了。他在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上致詞時表示:「要實施民生主義,必須從事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必須有全盤的整個計劃。....本省,省,縣,市的五年經濟建設計劃,已在草擬中,本省施政目的,....必須實行民生主義與經濟建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p.25)
   為了制定五年經濟計劃,特別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臺灣省經濟委員會」,自兼主委,實際上主其事者為沈銘訓。其於福建省實驗失敗的貿易公司及專賣制度,也在臺灣死灰復燃。日據時本有「臺灣戰時物資團」,他將其改制為貿易公司,又改制為貿易局,壟斷進出口貿易及配銷管道(以合作社及特約承銷商取代日據時期的大批發商-小批發商-零售商制,使大小商人紛紛破產)。日據時代的專賣局也被留下來了,樟腦、煙草、酒、火柴以及度量衡由該局專賣。另設鹽務管理局專賣食鹽,石炭調整委員會統銷石炭。資源委員會接收了臺灣大部分的工礦事業,行政長官公署則將剩下來事業收歸省營,企圖建立一個以「生產、交通、貿易、金融」「四大公營支柱」為主的公營經濟體系。(C.K.Hsu,p.p.74 - 123)
   臺灣大大小小各種事業,不是被收歸國營,就是被收歸省營。而專賣局與貿易局則牢牢控制一切民生必需品。所有的生產與貿易都掐在國家手中,社會被徹底穿透、吸乾。 一九四五年九月,陳儀剛被指派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尚未抵臺接收時曾經指出,其首要任務為「政治教育問題」。他一直認為台灣人民忽視國語、不了解三民主義,是極端危險的。清除敵偽影響,實施國語及三民主義的再教育,是其重點所在。(W. C. Kirby, p.6)而這方面的工作,他依然交給青年黨人與左派人士去負責,又刺激到CC派。
   陳儀表面上掌握軍政大權,大力實行統制經濟;實際權限卻甚為薄弱。他搞統制經濟;財政和工礦卻握在資源委員會手裡。名義上是警備總司令;實際上卻指揮不動軍隊。這些事實都大大削弱其實踐理想的能力。再加上他用人不當,貿易局局長余百溪、專賣局局長任維鈞皆大肆貪污,大小官員走私橫行,將管制起來的物資盜賣到中國大陸,使臺灣物資匱乏,經濟動盪不安;更逢資源委員會過度吸取臺灣銀行資金,引發劇烈通貨膨脹,臺灣人民在此內外煎熬之下,終至破產。 就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態中,因專賣局緝私糾紛而點燃二二八事件,再加上派系運作使事件複雜化(詳見第五章),而至血腥收場,陳儀也被免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的職務,赴上海閒居去也。
  一九四八年七月,陳儀東山再起,擔任浙江省省主席。其幕僚沈銘訓又幫他擬了「浙江十年經濟計畫」;然而這次他只有半年的時間。一九四九年二月,陳儀因誘降湯恩伯不果而被免職、禁錮,六月被槍斃在臺北馬場町刑場,再也沒有機會施展他的治術。 總括陳儀一生四度封疆,除了兩任浙江省主席因任期過於短促,沒有什麼作為之外,其於福建省及臺灣省所作所為大致相同:「大權獨攬」,大搞統治經濟。結果都搞得民不潦生、經濟崩壞,也都導致民變。下場都是授與敵對派系攻擊的把柄,灰頭土臉的離職。一之為甚,豈可再焉?陳儀於福建省失敗後,不知反省,復敗於臺灣省,固其人格使然;所可憐者,陳氏治下的臺灣老百姓,尤其是那些二二八事件的冤魂,卻得為他付出天大的代價,怎不令人掩卷太息!

真的有八年抗戰嗎?

by Santafair 2009/10/25

日本侵華戰爭是從1931年9月18日起,到1945年8月15日止,歷時十四年。中日兩國真正宣戰是在1941年12月9日,到戰爭結束時,不到四年。 國民黨教科書所說的八年抗戰是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起算。事實上,從這個時間點起,到中國政府對日宣戰(英美對日宣戰第二天),雙方暗中頗多謀 和的工作[註 1],真正出去抗戰的大多是非嫡系部隊[註 2],打死一個算一個。所謂的八年抗戰,根本是唬人的!
國民黨史觀灌輸台灣人民說,蔣介石是民族的偉人,是世界的救星:內除軍閥,外抗強權。其實蔣介石並沒有積極對抗日軍的侵華戰爭,反而是先採取消極的態度, 任憑日本人奪取中國東北並侵蝕華北等地;在西安事變之後雖然被迫採取反抗的態度,其實一直與日本人暗通款曲。他在乎的是能不能消滅國內的反對勢力,在戰爭 期間設法要把非嫡系的軍隊送給日軍抵銷,嫡系部隊反而放在大後方防堵中國共產黨。

  日軍侵華起始於1931年,至戰爭結束將近十五年,中國的領導人物卻不積極抵抗。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內戰中奪取勝利,坐上第一把交椅。在此之 前,1930年發生中原大戰,蔣介石援張學良之助擊敗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軍,取得盟主的地位。九一八事件以後,蔣藉口「攘外必先安內」,集結大軍全 力剿共,對日則盡量予以委蛇。日軍佔領熱河、進入華北後,國府訓令黃郛,「除承認滿洲國,割讓東北四省外,其他條件皆可答應。」(郭廷以, 635)蔣介石謀和不可謂不力。然而只知從事內戰而不抵禦外侮,自然大大地悖逆民心,終於在1936年爆發西安事變,以武裝政變的壓力逼迫蔣介石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引發中國全面對日作戰。(但沒有宣戰)9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美國在遠東保持中立,禁止將武器或其他用於軍事行 動的任何裝備運往中國或日本。蔣介石的對應之道是在1938年9月17日,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胡適是美國大哲學家杜威的學生,在中國和美國都享有盛名, 對美國朝野而言都是相當有份量的人物。他在美國社交圈的活動,替國府塑造出相當有利的環境。此際,歐洲局勢的演變也有利於中國。1938年3月,德國併吞 奧地利。1939年3月,德國併
吞捷克。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1938年底,日軍已經攻下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但也以投下百萬大軍。由於軸心國有會師中亞的計劃,中國戰場能黏住日軍主力,使之無法馳援德、義,對英、法來說,是相當有利的。


  胡適在美國的工作主要是替國府宣傳、建立關係,然而戰爭中最重要的還是各種支援,特別是軍用物資及軍費。1940年6月,宋子文被委為蔣介石的代表赴 美國,專門從事爭取美援的工作,建立的關係網包括羅斯福總統身旁的 Harry Hopkins、 財政部長 Henry Morganthau、 <>及<> 雜誌社社長 Henry Luce、<> 報系老闆 Roy Howard、名評論家 Joseph Alsop ,以及陳納德、科克倫等名流。1941年初,宋子文在美國註冊成立國防物資供應公司,請羅斯福的母舅德拉諾當董事長。美國歷史學家巴巴拉.塔奇曼曾評述宋 子文的活動:「宋子文是他那個時代最不知難堪、不怕疲倦的遊說家。他運用了一切可以想像的渠道接近羅斯福,....這些人被他令人難忘的說服力所打動,答 應把他關於各種情勢無可挽救的信件交給羅斯福總統。」每當宋子文向美國政府提出新的援助要求時,總有一些人幫他四處活動,廣為說情。美國財政部長 Henry Morganthau 抱怨說,他搞不清楚某些美國官員究竟是為羅斯福工作還是為宋子文工作?(吳景平,39)宋一直在美國爭取美援,直到1943年10月才返回中國。


1941年,發生關鍵性鉅變。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12月6日,珍珠港事件,日本同時進攻珍珠港、威克島、關島、中途島、以及菲律賓。 12月8 日,日本對美、英宣戰,並進攻香港;美、英也對日宣戰。12月9日,中國正式對日宣戰(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與日本已進行了將近十年的戰爭, 但都是不宣而戰)。中國乃成為同盟國的一分子,與美、英並肩作戰。1942年1月3日,蔣介石就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中國加入同盟國的意義,對中國而言,是可以大大方方地向美國索取軍援;對美、英而言,是可以利用中國牽制日軍主力。1941年11月26日,英國首相 邱吉爾電美國總統羅斯福:「我們的憂慮在於中國。假使他們垮臺,你我之間的危機將大為增高。」(黃仁宇, 276) 美國與英國的戰略設計主要是「先歐後亞」,1942年2月28日由美國作戰部(國防部前身)部長艾森豪將軍確立:「德意志集團之力量,比日本為 強。 通常戰略,固應以『先行攻弱』為原則,但德國現在絆於德蘇之戰爭, 而日本在
亞洲則可全力出擊,且吾人攻德,立即可得英蘇協助; 對日作戰則勢孤力單。更何況從美國到日本,比從美國到德國遠。而太平洋的供給線與所需運輸力,也四倍 於大西洋。 綜合以上各考慮, 吾人應先行集中力量,打擊在歐洲的納粹勢力。....吾人應將各種戰場分別為『必要的』(necessary)與『可欲 的』( desirable ) 兩種。 所謂『必要的』,意指擊敗軸心國之主要戰場;所謂『可欲的』,意指擊敗軸心國之輔助戰場 .... 故我等建議,目前美國應:1. 保衛英國,並謀北大西洋航線之安全。 2. 支援蘇聯,使其繼續對德作戰。3. 維持中東與印度之現狀,防止德日會師,並維持中國作戰(Keep China in the War )。」( Washington Command Post,148.)1942年4月,羅斯福對馬歇爾及海軍艦隊總司令金上將( FleetAdmiral  King ) 表示:「我認為集中全力進攻日本,無異添加德國控制歐非兩洲的機會」( Robert E. Sherwood, 605.)


 維持中國作戰( KEEP CHINA IN THE WAR ) ,固然是盟軍的戰略,也是蔣介石向美國要價的本錢。1943年5月17日,聯合參謀會議(C.C.S.)開會,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中國外交 部長宋子文參加。宋子文脅迫:「同盟國如果不遵守約定,立即展開救援的話,則中國只好片面與日本議和了。」宋氏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發言,要求盟國 重視本戰區,增強補給。(吉田一彥,199 ~ 200. ) 到了秋天,美國高層懷疑,蔣介石可能與日本達成某種諒解,或者可能宣佈中國中立,當美國在海上打敗日本,即按兵不動。這將使美軍太平洋作戰益形危 困。( Kerr,23 ,並詳註1)這個要脅產生作用。1943年6月4日,羅斯福告知宋子文,將召開中、美、英、蘇四國高峰會議,並願於會商之前單獨與蔣見面。7月4日,羅斯 福來電邀請蔣委員長參加高峰會議。7月7日,羅斯福總統頒贈給蔣介石最高統帥勳章,這是美國頒贈給外國人最高的榮譽勳章。此際,蔣介石與中國的國際地位達 到顛峰。美國希望在中國建立B-29轟炸機基地,以攻擊日本本土。並冀望中國能將日軍主力牽制於中國大陸內。8月1日,國民政府
主席林森過世,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決議,國民政府主席一職即日起由國民黨總裁、行政院長蔣介石代理。 10月10日,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這使他可以國家元首的身分參加高峰會。11月22日到26日,中、美、英三國元首舉行開羅會議。


  蔣介石在開羅會議最大的成就,是開羅宣言中有關東北、臺灣、澎湖等失土歸還中國的明文處分,其他協議則大多跳票。然而,即使是領土處分問題,也還是經 過一番周旋才成功的。美國國務院和海軍等單位中,佔領臺灣的聲音始終不小,我們將會在下文中有所交代。就是在開羅會議中,英國也大動手腳。11月23日晚 上,羅斯福令霍布金斯( Harry Hopkins)草擬開羅宣言,其中有「日本自中國攫取之土地,如滿洲、臺灣、及小笠原群島等,當然應還中華民國」。26日下午,英國提出修正草案:「日 本攫取之
中國土地,如滿洲、臺灣與澎湖列島,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由日本放棄而不交代由那一國接收,是開國際託管方便之門,後來卻在中日合約中以文字確定,製造 「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空間,英國誠為始作俑者。中方代表王寵惠力爭之後, 始確定為:「 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 民國。」然而這份宣言並沒有各國元首的簽名,在國際法上算不上條約,只有新聞稿的宣示作用。

開羅會議之後,中國戰場的價值大幅滑落。對同盟國而言,中國戰區的重要性在牽制日軍主力,以及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 日,美、英、蘇召開雅爾達會議,史達林明確表示願意參與對日作戰,中國牽制日軍的地位陡降,成為萬一蘇聯食言時才有必要拿出來的二軍。至於轟炸日本本土, 自從1943年9月,美國海軍ESSEX級航空母艦開始服役,確立跳島戰略後,已有變化。1943年10月,美國作戰部呈馬歇爾:「吾人如充分利用中國基 地,則必須收復全緬。欲收復全緬,則必須充分訓練中國軍隊。然而中國軍隊之訓練裝備,非至1946~47年不能充分使用,在時日上與十二個月內打敗日本之 基本計劃無法相配合。對日作戰即將擴大,雖最後方案猶未確定,但大勢所趨,已然浮現:打擊日本之戰略基地,將在太平洋,而不在中國大陸。」( Romanus and Sunderland, 53.)1943年11月8日,JCS呈馬歇爾:「我們應以中太平洋為中心,以南、北太平洋為兩翼。 這是擊敗日本的樞紐所在。」(ibid., 312)該月份,美國海軍奪得馬紹爾群島,向前推進三千里,已有把握打下馬林那群島。一旦奪取馬林那群島,B-29便可以直接起飛,轟炸日本本土。12月 2日,CCS做成第三百九十七次決議案( Specific Operation for the Defeat of Japan ):「對日作戰之主戰場在太平洋,其他戰區悉應與之配合。」(ibid., 75.)1944年1月8日,美國陸軍部計劃組長羅伯斯准將( Frank N. Robers ) 以「中國戰場之未來軍事價值」為題,呈作戰部長韓迪(Handy) 如下說帖:「1945~46年之中國戰場,只能作為支援太平洋作戰之基地。訓練華軍....時機上不能供給太平洋作戰所需,太過遲緩。」(ibid., 436.)


更要命的是,1944年4月17日,在華日軍發動大陸打通作戰(一號作戰)之京漢作戰行動, 準備摧毀在華美國第十四空軍作戰基地及B-29轟炸機基地。  日軍於一年之內,將在華美國第十四空戰力全數殲滅。此次戰役結果,美國完全放棄由中國起飛轟炸日本的計劃。5月27日,馬歇爾電告史迪威:「閣下赴華之 主要任務,自魁北克會議(1943年8月)與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之後,已有變更,即今後中國戰場之作戰工作,均以支援太平洋及西太平洋作戰為 主。....擊敗日本,最好勿在中國大陸苦戰。我認為閣下今後主要工作,在支援太平洋作戰。」(ibid.,363, 364.)


  美國認定蔣介石只知把美國軍援物資拿來壯大自己、中飽私囊,不肯認真對付日本,於是轉而開始注意中國共產黨, 希望運用共軍來抗日。1944年6月上 旬,「西北視察中外記者團」抵達延安訪問。成員中有外籍記者六名,分別是:紐約前鋒論壇報記者 Harris Forman 、基督教箴言報記者 Gunter Stein 、紐約時報記者 Israel Epstein、 <>記者 Maurice Votaw 、 天主教月刊記者 Carmac Shanahan 神父、以及塔斯社記者 N. Protzenko 。其中除了 Carmac Shanhan 神父於七月份與中國籍記者一同返回重慶外,大多停留三個月以上。毛澤東對紐約前鋒報記者H.Forman 說, 他所要實施的共產主義並非蘇聯式的共產主義,而是像美國南北戰爭一樣,是一場解放奴隸的運動。( Harris Forman, 178 )毛澤東甚至於表示考慮將共產黨改名:「我們考慮更改黨名。有沒有別的名稱可以代替共產黨?這麼做對解放區較為有利,尤其是在與美國關係方 面....」(, 221 ) 7月22日,美軍視察團乘C-47運輸機飛抵延安。美軍與中共互有期待: 美軍寄望共軍能重建中國戰場對日作戰的功
能,並對中共的草根民主主義有所期望; 中共則希望美國能夠給予軍事援助,並以美國的民主精神打破國民黨的獨裁。(David D. Barret,13 )


 美國也為促使蘇聯早日對日用兵,而於1945年2月與蘇聯議定雅爾達密約,將中國東北之利益出賣給蘇聯。1945年6月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告知宋子文 雅爾達密約內容。7月6日,蔣介石電告宋子文,謂蘇聯如能保證東三省領土主權完整,不支持中共割據、不鼓動新疆叛亂,中國願自動提出外蒙獨立案云云。


  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蘇聯大元帥史達林、英國首相邱吉爾召開波茨坦會議。7月16日,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7月26日, 美、英、中撇開蘇聯,發表波茨坦宣言,企圖在蘇聯參戰之前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緊急向日本宣戰,調遣 遠東軍進駐中國東北。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後,盟軍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委託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派代表接收臺灣。蘇聯則憑藉雅爾達密約霸佔中國東北。國民政府將臺灣的物資大量運往大 陸,而蘇聯則將東北工廠一掃而空。東北與臺灣之命運,可謂十分相似。而幾年後,共軍由東北傾巢而出,終將蔣介石政權趕到臺灣來。如此種種,實與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之國際互動有密切關聯。

註 1: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上下冊)》第二部分就是與「對日議和」工作有關的資料,其中包含:
1.蔣介石親自控制的對日秘密談判

2.蔣介石對孔祥熙謀和活動的阻遏

3.論「恢復蘆溝橋事變前原狀」

相關主題推薦閱讀:

楊奎松<蔣介石抗日態度之研究-以抗日前期中日秘密交涉為例>:"...七七事變前國家積貧積弱,四分五裂,日本侵略也以蠶食為主,對日“一面交涉,一面 抵抗”,盡力避免全面戰爭,也許還有可以討論的地方;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大舉入侵,全國上下一致奮起抵抗,繼續秘密尋求和平途徑,則多少有些讓人不好理 解。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化地從“和”“戰”不兩立的觀點出發,把妥協等同於投降。但蔣自抗戰開始後何以要與日本秘密交涉,這些交涉中有沒有喪權辱國的投降 行為,歷次交涉失敗的原因何在,這些都是眾說紛紜的問題。十分明顯,如果我們說蔣不過是在“捉弄日本對華的諜報核心”,並通過“玩‘和平牌’”以“釣取‘ 美援’等大魚”,這是一種看法;如果我們說蔣僅僅是因為“力爭保留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不可得,或受到國民黨內外各種抗日勢力的強大壓力,才沒有走上妥協之 路,這又是一種看法。..."


楊奎松的研究觸及「陶德曼調停問題」、「高宗武的秘密使命」、「孔、日密談的問題」、「“宋子良”香港使命問題」等重要議題,參考的研究文獻甚多,且努力持平面對蔣介石的一些行為(這對中國學者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一讀!
陶德曼調停:

王建朗<陶德曼調停中一些問題的再探討>,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四期

維基百科<陶德曼調停>

高宗武香港使命

〈從政七年如咯血——高宗武舊事〉,學術中國2006-3:「…自盧溝橋事件以來,高宗武一直以為是瞭解蔣的真實意圖,自己是受命在尋找“對日折衝”之途 徑,“試探和平”並非是對蔣的一種背叛。蔣介石之所以對高前往香港以默許,其實也是政治上的不得已,或許其中更暗藏在策略上的某種進退。後來的研究者認 為,“這種默許的手法,是委員長日後處理高負責的和平運動時所反復使用的手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很明顯的:無論那個聰明的年輕外交官使用什麼外交妙計奏了 效,委員長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這些功勞據為己有,要是失敗了呢,他也可以同樣輕而易舉地把責任推卸掉”。…」


陳梓〈與高宗武一席談〉,傳記文學2007-11:「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一夜與高宗武夫婦談掌故。高於民二十一(一九三一)由日學法律回國,…蔣聘為(國防 計畫委員會後改資委會)侍從秘書(上校階)。…高往日考察,經滿洲國。回京後,…汪[精衛]亦欲用高,乃留作[外交部]亞洲司長。自唐有壬被刺,外交部部 次長均怕與日交涉。自王寵惠任部長後,高敢言敢做,故成為對日集中點。汪、蔣[介石]均諮詢。汪與高均傾向和,蔣外作強硬。七七事變起,高…向蔣力陳不能 戰,免為共黨利用日本軍力消滅國民政府。是時政府正在大力建設,戰則破壞一切。後高與胡適、蔣夢麟、梅貽琦亦唱低調。胡與蔣言,應找高談。蔣果再與高談, 問高應如何,令其設法,但無明諭。回南京後,汪與高談,高覆言其事。汪說他自己去和蔣談,高如有高見,汪便說是他自己的意見。高說已經向蔣痛切陳詞。後來 汪果然與蔣再談。蔣告汪已命高『運用外交』,汪乃命高進行。蔣如抵賴,一切由汪負責(高甚佩服汪之能負責任,而甚怨蔣之政客手腕,成則引為己事,敗則推往 別人身上)。於是高去上海與日人交涉(在八一三前)。數日後,張群問蔣有無其事,蔣賴。再三問之,蔣命人召高返京。…高見蔣,謂在漢口無所貢獻,不如去香 港搜集情報。…高遂往來港漢之間,與日交換條件。…高在港活動,為共黨所知。中共與俄大使向蔣質問,蔣否認。高乃建議脫離外交部,以私人資格與日交涉,蔣 許之。…自此,對日交涉及情報重心,移往汪身上。」(pp. 131-132)

〈蔣介石日記中的高宗武和陶希聖〉,學術中國2009-1:「...盧溝橋事變發生時,高宗武正在上海治病(肺結核),7月14日才回到南京。蔣介石在廬 山發表全面抗戰的談話,但一般認為兩國交惡,“和與戰”不可相容,實則戰爭與和平交涉有時是並行的,和談對打仗而言是一種政治作戰。1937年7月24 日,蔣介石接見英國大使許閣森,希望英方居中調解;7月25日,接見美國大使詹森,呼籲在道義上協助制裁日本;7月26日,與德國大使陶德曼見面,希望出 面調停中日戰事;下午又接見法國大使那齊雅。…應當說,國民政府一開始確有不放棄求和之打算,特別是在重大軍事失利與汪精衛“南京政府”成立前後,在“陶 德曼調停”、“高宗武香港使命”、“孔祥熙對日秘談”、“宋子良香港使命”、“張季鸞議和”等密談中,蔣介石始終堅持以恢復“盧溝橋事變”前的狀態作為議 和條件,以證明其抵抗的決心。這些和談或為延緩日軍的進攻,或為阻撓汪精衛政府的成立。... 」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1996年):"自一九四○年九月德軍攻入波蘭而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重慶政權即積極地與日軍接觸。蔣派遣「藍 衣社」的曾廣,冒稱為「宋子良」展開對日和談的諜報活動,另外孔祥熙也由其部下蕭振瀛與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和知鷹二等接洽註,孔氏駐香港聯絡人喬輔三則 與日本駐香港總領事中村豐一聯繫。這些對日和談的情報不能讓中共等反對派知曉,但透露給美國反而可以藉此要挾美國支持。  在蔣介石有屈服於日本「誘和」 的敲詐(blackmail )之下,羅斯福為了報復珍珠港事變之仇,也不得不應諾蔣的要求,於七月四日同意蔣參加高峰會談。"(pp. 44-45)
陶恒生< 抗戰初期的對日和平運動> 北京大學歷史系演講內容(2006年3月23日)


1. 陶德曼調停與近衛第一次聲明

2. “低調俱樂部”與藝文研究會

3. 董道甯、高宗武密訪東京

4. 近衛第二次聲明與“重光堂協議”

5. 近衛第三次聲明與“豔電”

6. 汪精衛永除黨籍

7. “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的形成

8. 日汪談判正式開鑼

9. 高陶脫離與密約揭露

10. “桐工作”與汪政府“還都”

[註2]〈從長城抗戰看蔣介石為何遲遲不抗日〉,明宗網2009-05-30:「…蔣介石對於長城抗戰始終是半推半就的。他的主要心思在“安內”,不想和 日軍發生大規模的衝突,對於整個戰爭,他幾乎沒有怎麼派嫡系部隊參與,只是讓非嫡系部隊和雜牌軍隊抵抗日寇的進攻…。“九一八”後,他借機削了張學良的番 號。長城抗戰後,29軍在作戰中屢屢受到上峰謀和命令的制約,以至於作戰異常被動,後來落了個被擊潰的下場,蔣介石也借機撤銷了29軍番號。如此以來,蔣 介石便借著日本人之手,將東北軍、西北軍(29軍原屬西北軍)等等地方軍閥的勢力絞殺乾淨...」

百度百科〈長城抗戰〉條目:「…但南京國民政府奉行妥協政策,長城線上激戰正酣時,南京政府與日本侵略者在“交涉”,1935年5月31日簽定了喪權辱國 的“塘沽協定”,不僅喪失東四省,也使華北的門戶洞開。…廣義的長城抗戰並未結束,馮玉祥、吉鴻昌等愛國將領率領同盟軍,收復了長城沿線的康保、寶昌、沽 源三縣城,進而進軍多倫,扼守這裡戰國、秦、漢、金、各朝修築的長城。大批日寇和偽軍急忙壓過來佔據多倫。吉鴻昌調兵遣將,率軍攻城,鏖戰異常激烈,吉鴻 昌親率敢死隊奮勇攻城,危急關頭赤裸肩膀,一手舉刀,一手端槍高呼:“弟兄們,跟我來,殺他個兔崽子!”帶頭衝鋒。經過5晝夜苦戰而破城,再經3個星期的 苦戰收復察哈爾千里失地。一心針對共產黨,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竟然迫使馮玉祥辭職,殺害吉鴻昌。華北的長城防線及內蒙東部又被日軍控 制。...」





參考文獻:


1.  藤井志津枝,< <近代中日關係史緣起: 1871~74台灣事件>>,
   (臺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一刷)。
2.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二刷)。
3.  吳景平,< <宋子文政壇浮沈錄>>,傳記文學,六十一卷第五期。
4.  黃仁宇,<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臺北,時報出版社,
   1994年1月初版一刷)。
5.  Robert E. Sherwood, <>, Harper Brothers,
 N.Y., 1948,
6.  吉田一彥,『.-』,德間書店。
7.  George E. Kerr 著,佚名譯,< <被出賣的臺灣>>。
8.  Romanus and Sunderland, < < U. S. Army in the World War II. >>
9.  Harris Forman, < < Report from Red China >>, N.Y.,1945.
10 .,< <延安日記(上)>>,出版會。
11 David D. Barrett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2 海峽評論雜誌社編輯部,< <臺灣命運機密檔案>>,(臺北,海峽評論雜
   誌社,1991年初版)。
13 U. S. National Archives.
14 庄司萬太郎,< 美國人台灣領有計畫 >,< <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
   料科研究年報>>第一輯,臺北。
15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 China (Microfilm).
16 費德廉( Douglas L. Fix ), < < U. S. Wartime Intelligence Re-
 garding Taiwan >> ,1993年9月10日至11日,臺大歷史系主
  辦,「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17 張希哲,< < 記抗戰時期中央設計局的人與事 >>,傳記文學,第二十七
   期第四卷。
18 < 陳果夫關於臺灣省黨部參加臺灣調查委員會之工作與陳儀往來函>,陳
   鳴鐘、陳興唐編,< <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
   京出版社,1989年8月)。
19 鄭梓,< <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思與言第29卷第4期,
 1991年12月。
20 戴國煇、葉芸芸,< <愛憎二二八>>。
21 劉紹唐主編,<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二冊,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
   社,1991)。
22 邵毓麟,< <勝利前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23 美國國務院編,中華民國外交部譯,< <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著重
   1944至1949年之一時期( 即 The China White Paper )>>。
24 郭榮趙,< <美國雅爾達密約與中國>>,(臺北,水牛出版社,1978)
25 張嘉璈日記,姚崧齡輯,< <張公權日記中有關東北接收交涉經過>>,
   傳記文學,第三十六卷第二期。
26 田雨時,< <東北接收三年災禍罪言--大陸一角初陷自省錄>>,傳記
   文學,第三十六卷第三期。
27 鹽田俊二,< <秘錄:終戰直後台灣--私終戰日記>>,(日本高知
   縣,高新企業出版社,1979)。
28 富澤繁,< <台灣終戰秘史--日本植民地時代終焉>>,(日本東
   京,出版株式會社,1984)。
29 林衡道口述,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哲民記錄,< <林衡道先生訪問記
 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12月出版)。
30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執筆,< <臺灣光復的時候--陳逸松回憶錄>>,自
   立晚報,1992年11月25日,第19版。
31 吳新榮,< <吳新榮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32 葉明勳,< <後世忠邪自有評>>,傳記文學,第五十二卷第五期。
3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印,<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臺
   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1946年5月。
34 彭明敏,< <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 (臺北,前衛出版社,
   1988年)。
35 陳翠蓮,< <二二八事件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6 王安之,< <軍統策反周佛海的經過>>,傳記文學第六十卷第五期

黨腐政亂 自討苦吃

by coapman 2009/10/25

新上任的黨中常委,因為爆發賄選醜聞,被「整碗倒進垃圾桶」。

馬英九搞垮了藍營政府,現在又把「土石流」帶進國民黨中央黨部。

衰小郎,帶賽郎,所到之處,大家衰小,人人被賽,觀者掩鼻。

亡黨亡國,馬英九變成狗爸棄夫。


愚蠢無知的馬英九,以為斬了兩個鹹魚中常委,就可以為自己立威,國民黨就會令人耳目一新,可以在年底的三合一選舉中大敗民進黨。弄到今天這種場面,當然是他沒料到的,愚蠢就是愚蠢,那是絕症,無藥可醫。

當11個中常委的賄選醜聞被抖出來時,寇老忍不住哈哈大笑。馬英九不敢追究,又不能不理。最後逼大家重選,其實也就是對這11人網開一面。

選一百遍 還是賄選

這11人的賄選情節既然不追究,自然不能阻止他們參加重選。那請問他們送出去的禮品要怎麼個追回?若不追回,重選一百遍,他們還是賄選。


更糟糕的是,即使禁止這11人參選,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還有人雖然送禮卻落選了,該不該讓這些人參加重選?

當選證書像綠卡一樣

對少數沒有送禮的當選人來說,逼他們請辭,非但不公,還幾近羞辱。他們領到的當選證書就像馬英九的綠卡一樣,忽然「自動」失效了。

就像李慶安的美國護照,「因為當選,所以失效。」笑死人咯。


那些沒有送禮而當選的中常委,如果在重選中落選了,會不會賭懶上吊?

解決之道,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小學生都懂。那就是徹底調查,叫賄選的滾蛋,其餘的留任。

問題是,馬英九敢嗎?

這是一盤死棋呵。原來是「紅先勝」的,現在變成「藍先敗」了。


好好的宅男總統不做,跑來黨中央牽豬哥,弄得一身豬屎。

笨蛋!你的名字叫馬英九


第四次中國嬰兒潮

by Ajin 2009/10/25

 

Ajin 開口)

算命仙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開啟金口,斬釘截鐵斷定中國問題在於四大因素:

  1. 統治者灌輸的國族主義
  2. 封建的帝王思想
  3. 孔孟的儒家文化
  4. 龐大臃腫的人口數目

連貫這四個因素的總結在於一個字:「家」。

家的擴充就是族,族的擴充就是國。「家」的概念在中國是被發揮到淋漓盡致,上至「天子」的家國,下至黎民百姓的「子民」,一概以「家」天下的孝順,作為最崇高的政治準則。

家族人口的多寡自然與家業的興旺是有很大關系的。肥水不落外人田,肥水要多,自家田畝當然也需更多,家丁也需更多。如此循環的概念,充斥整個封閉社會幾千年,人口數目不漲到世界之最,那才怪了。

康熙年間(1700左右)大清統治下的人口,約兩億,已經是世界之最了。雖然無法得知當時的人均所得,但從中國歷代天災史 來看,中央集權下的貧富不均是相當嚴重,也導致人口死於天災乾旱數目奇高。 雖是如此,人口上昇率仍然大於自然淘汰率。

底下文章是一篇較有系統研討中國因龐大人口所定出的限制生育政策。結果呢?不光是因經濟水平提升後所產生剩男與剩女的新問題之外,現在也產生中國第四波嬰兒潮的新社會問題。

如今地球上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中國人。如此龐大的人口數,加上唯我獨尊,窮兵黷武的國族主義,若再加上經濟發展,我的媽呀,這個地球還能住嗎?

相關閱讀:

中國的新人口問題

剩男與剩女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190

 

第四次嬰兒潮(上)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黃小偉 2009-10-15

 

兩年前,當妻子告訴我她懷孕的消息時,我正出差歸來,毫無心理准備,內心有一點歡喜,又有一點忐忑,這是大多數男人的正常反應。此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整個中國正處於生育高峰中,這個仍在繼續的階段被概括為中國第四次嬰兒潮。

在 隨後的兩年中,我充分體會了在嬰兒潮中一位父親的感受,這種感受除去初為人父的欣喜和養兒本身的辛苦,還有養兒之外的困擾。這種困擾並非個體感受而是嬰兒 潮帶給中國社會的共同問題,包括緊缺的醫療資源、不平衡的教育資源以及怪誕的戶籍制度,這顯然是之前三次嬰兒潮所不曾遭遇的。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探討一 下嬰兒潮給中國未來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

一位准父親的煩惱

在公司裡,首先感知到嬰兒潮衝擊的是人事管理者,他們會發現,單位四處可見大腹便便的准媽媽們,人事經理案頭堆滿了產假申請單。我所在的媒體,每個部門就都有數位懷孕的女職員,以及更多的准備懷孕者。

一份針對職場嬰兒潮問題的網絡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四成的受調查人事經理認為,嬰兒潮對企業HR管理影響最大的是造成“人手短缺”;其次有22.3%受調者認為“成本增加”的影響最大;而認為“工作紀律渙散”、“招聘壓力增大”和“人員流失”的比例相近,分別為12.1%11.3%10.9%

讓人事經理們頭疼的正是中國這一輪的生育高峰。人口學家的說法是,中國目前正在經歷建國以來的第四次嬰兒潮。這一次嬰兒潮從2005年開始,大約將到2015年後結束。這一輪嬰兒潮的父母大都是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為有別於上世紀80年代的獨生子女們,因此他們的後代又被稱為“獨二代”。原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之前也表示,“十一五”時期(2006年到2010)中國面臨著第四次生育高峰。

在這其中,又有幾次生育節點,比如2000年的“千禧寶寶”、2007年的“金豬寶寶”、2008年的“奧運寶寶”,都帶來一輪又一輪的生育熱潮。人口學家預測雖然全國各地區進入嬰兒潮的時間有先有後,但是總體上差別很小。在嬰兒潮期間,中國大概每年有1600萬到1800萬的嬰兒出生。2008年,中國內地一共誕生了1608萬個嬰兒(不包括內地孕婦前往中國香港地區或國外生育的孩子),2007年,這個數字是1594萬。必須要提出的是,1991年到2004年,中國出生人口數呈逐年下降的狀態的,從2005年開始,數據出現逆轉。

當時,作為一位准父親,我的煩惱並不比那些人事經理少。首先遭遇的難題是醫院掛號難。在確診懷孕後的3個月,孕婦需到醫院建立醫療檔案,為未來的生產做准備。雖然一位婦產醫生朋友告訴我,中國醫院的接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只要是二級醫院都沒有問題,但是中國屢出不窮的“孕婦致死案”還是讓我們心神不寧。

我們最後決定選擇一家三級甲等婦產專科醫院,這是中國最好的婦產醫院之一(一些外資醫院不在選擇之列,因為這些醫院的費用高得驚人,超出一般人的承受範圍)。

相信很多准父母們與我們的想法一致,這也導致這家醫院的產科是中國最擁擠的科室,每天排隊掛產科號的達千人,不論你多麼早前去排隊,都不會排到前幾位,因為總有人通宵排在那地方,這裡面不少是“號販子”,一個14元的專家號,有時候能被他們賣到200元。

個月的檢查之日,就是我的痛苦之時。我得早上5點多就得到達那家醫院,排隊等待兩個小時,而且還有掛不上號的危險。一個比我更值得同情的准父親告訴我說,他住在離醫院30公裡外的北京郊區,3點多就得起床前來排隊,然後等待懷孕的妻子7點左右趕來。

為了避免如此痛苦的折磨,我選擇掛這家醫院的特需門診,這是一個不用排隊的門診,只需要提前預約專家號,但每次掛號費得100元到200元 不等(醫療保險是不報銷這個費用的)。即使這樣,也是人滿為患,特需門診的候診室裡每天都擠滿了准爸爸和准媽媽們,像熱鬧的大集市。產婦的病房也難以滿足 需求,妻子生育後准備出院時,病房走廊上已經躺有數位剛分娩的媽媽等待床位了。緊張的醫療資源並非這家醫院獨有,在北京的三級甲等醫院,都存在這樣的問 題。

當然,這類醫院的醫生行為相對規範。比如,如果采取破腹產方式生育的話,照例要給主刀醫生、麻醉師紅包(每人1000元左右),但是破腹產在這裡是嚴格控制的,是醫生根據孕婦的實際需要決定的。而在中國其他的縣級醫院或者市級醫院,破腹產卻是醫生極力推薦的生育方式,不管你是否真的需要,因為破腹產的醫療費用要比自然生產高出許多。

對於我來說,困擾不僅僅如此。三年前,因為孩子的戶口上不了,一位父親竟然把將剛出生43天的親生兒子摔死,媒體報道後,成為又一起戶口制度害死人的案件。這並非孤案,在中國,有數百萬的父親都面臨同樣的煩惱,我也不例外。

按照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孩子出生如果不想成為“黑戶”,必須取得計生部門頒發的准生證。而領取准生證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夫妻雙方戶口所在的計生部門提供一些證明。我的麻煩就在這裡,我的戶口和人事檔案都在A省,而本人卻在北京工作,按規定,我必須在A省開出證明,而A省 的計生部門認為我不在當地工作,無法得知我的生育狀況,不能證明,要求我現在居住的北京計生部門開出證明。但是北京的答復是,雖然我在北京擁有房產,但戶 口不在北京,只能算是暫住北京,沒有義務給我開此類證明。這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可笑的死循環,到最後,沒有任何部門能證明我的生育狀況。此事拖了幾個月之 久,後來通過一個熟人的擔保,才得以解決。我的一個朋友也為了解決這個死循環,說自己殺人的心都有了。

如 今,得益於上海市新的戶籍政策(父母雙方都是集體戶口,其中一方是上海戶口的,孩子可以申請上海戶口),因為妻子是上海市集體戶口,我那個好不容易才被准 生的孩子隨著妻子上了上海市的戶口。但問題依舊存在,我們必須在上海擁有房產,孩子戶口才能轉化為居民戶口,否則得一直隨妻子掛在人才中心的集體戶口上, 未來的教育和其它福利都是大問題。但至少我很幸運,因為很多人因為沒有住房,孩子一直是黑戶。

第四次嬰兒潮之爭

緊缺的醫療資源、戶籍制度帶來的新問題都是此次嬰兒潮的新特征,包括未來失衡的教育資源(因為城市化和人口流動,更多的孩子會前往城市接受教育,由此造成城市教育資源緊張和鄉村教育資源過剩的矛盾),都將是中國政策制定者將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對於正在發生的嬰兒潮是第三次嬰兒潮的余波還是第四次嬰兒潮,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在新中國歷史上,對之前三次嬰兒潮基本上已有共識,即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80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出現了第一次嬰兒潮。當時的決策者認同蘇聯的生育政策,鼓勵生育。那時一個家庭四、五個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長率將近300%。當時中國人口只有4億,基數小,戰後嬰兒潮的數量相對不大。

第二次嬰兒潮自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開始,這一波高峰在1965年,持續至1973年,是中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對後來經濟影響最大的主力嬰兒潮。這時期,國民經濟情況逐漸好轉,補償性生育來勢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間,平均達到33‰,10年全國共出生近2.6億人,占當前全國總人口數的約20%。如今,這波嬰兒潮出生的孩子已成長為社會的中堅。

19861990年,中國第二次主力嬰兒潮成家立業,進入生育年齡,又產生了第三次嬰兒潮。其中1990年是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於計劃生育政策,此次嬰兒潮出生人口總量雖不及主力嬰兒潮,但也有1.24億,接近當前全國人口的10%。作為主力嬰兒潮的下一代,這波嬰兒潮亦撐起了一個代表性的名詞——“80後”一代。

而此次嬰兒潮,被認為主要是上世紀80後一代和70年代中後期兩撥尚未生育的年輕人都已到了生育適齡期,兩部分人疊加造成了生育高峰的來臨。

廣東省人口計生委主任張楓就表示,廣東今後每年預計新生兒有110萬個,相當於一年就生出一個“百萬人口大縣”,這個數字是全國最高的,而且預計這個高增長至少要持續10年。他分析的原因是,除了流動人口因素,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家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生二胎”,目前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一族已進入婚育年齡;二是全國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已經到來。

但 反對者認為,第四次出生高峰的判斷並不成立。他們認為,如果和前面幾次嬰兒潮相比,現在正在經歷的生育高峰嚴格地講,其實稱不上真正意義的嬰兒潮,不過是 第二次、第三次嬰兒潮的余波震蕩。即使認為中國正經歷第四次嬰兒潮的學者也承認,與前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相比,第四次生育高峰是在低生育水平條件下的一個小 高峰。

但為什麼與前幾次相比,這次嬰兒潮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得益於嬰兒潮經濟學——第四次嬰兒潮與前三次不同之處在於,因獨生子女政策而形成城市中以421為主導的家庭人口結構,使得“獨二代”們一出生,理論上便擁有他們之前至少兩代人積累的可支配財富。

世界上著名的嬰兒潮發生在二戰後的美國。在19461964年間,約有8千 萬嬰兒出生,美國把這段人口大量出生的時期稱為“嬰兒潮時代”。經濟學家保羅•羅皮爾澤說:“嬰兒潮人口創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國際 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絡和運動休閑工具的需求。”而日本、韓國經濟的崛起,也與其嬰兒潮有關。那麼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會與第四次嬰兒潮有多大的關系 呢?這是我們下篇要探討的話題。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288?page=1

 

第四次嬰兒潮(下)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黃小偉 2009-10-21

 

一個孩子的出生,意味著家庭經濟結構的整體轉型,這由此也催生了嬰兒潮經濟,尤其是嬰兒消費品牌的從眾性。

《第 四次嬰兒潮(上)》引起了不少讀者關於個人地域身份的爭論,我並非有意挑起這種爭論,更無意探討任何一個區域的是與非。但是我認為任何一位中國公民,都有 自由遷徙權。這種權利不僅僅包括居住地、職業的自由變換,而且包括戶籍身份的淡化,不應在不同地方,受教育權等社會基本權利有所差別。很顯然,政府也意識 到問題所在,正使這種差別逐漸縮小。

我 更願意把本文看作為一位父親在生育潮中關於個體體驗的文章。我們顯然遭遇了父輩們在生育上所不曾碰到的新問題——那時絕大多數人仍在享受國有體制最後的余 溫,“下海”還僅僅是一句時髦詞語,醫療、社保、跨區域教育等問題還沒有成為人們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困擾(當時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計劃生育政策)。在大學收費 改革之前,我們這一代人(70後、80後)從未成為父輩沉重的負擔。

百萬寶貝

孩子的投入是從零歲開始的。

在孩子出生前,出於新父親的強烈責任感,我試圖讓孩子能用上超過大眾水平的商品。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想法,我不得不在養兒支出中精打細算。

比如我就將孩子的紙尿褲從日本原裝進口的品牌換成一個相對便宜的品牌,兩種紙尿褲的差價每片大約是一元,這意味著,在這上面,我們每月可以節約200元,但是每月孩子紙尿褲支出仍有500元左右,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項,還有玩具、車床、衣服等支出,包括奶粉等各種支出,用在孩子身上的消費,每個月支出固定在2500元以上。

奶 粉支出上我們沒敢縮減。我們堅持用國外原裝的進口奶粉(請原諒一位父親的不支持國貨行為),平均每個月在千元左右。我的一個朋友,孩子出生後對妻子就言聽 計從,他解釋說,這種“懼內”行為有深刻的經濟因素,因為他的妻子一生氣,就沒有母乳,孩子只能喝奶粉,這就意味著他一個月得多花1000多元的奶粉錢。“讓孩兒他娘高興是最大的節約,”他總結說。當然更有孩子母乳豐富的丈夫直接表述為:相當於漲了一級工資。

在這些支出中,還有未列入項——01歲,每周一次的嬰兒游泳,每次70元,1歲之後的每周一次的親子教育,每課時120元。還不僅僅如此,為了出行方便,我們購買了一輛12萬元的車。因為父母的到來,我們還得盤算將現在的房子換成更大房子,即使在目前房價高漲的背景下。

一項在線數據調查顯示,在中國,平均有50%的家庭由老人幫忙照顧第三代,而在北京和上海這樣消費水平居高不下的城市,這一比例可能高達70%80%。 《中國房地產報》上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這批人是構成住房剛性需求人群的中堅力量。中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濟危機後迅速回暖,甚至躥升至比衰退前更高的水平, 第四次嬰兒潮的影響不容忽視——因為有了或准備有小孩子,租房子住的人要買房;買了小房子的人要換成更大的房;住進更大的房,裝修、家具、水電、取暖、物 業各項開支都要相應增加;在房價一路上漲的背景下,為了滿足空間的需求,只能犧牲距離,住得越來越遠,由此又催生對私人交通工具的需求。

此外,在孩子剛剛1歲的時候,妻子就思考著幼兒園的事情。周邊無論公立或者私立幼兒園,如果不提前報名,都因為名額問題而無法入學,所以必須提前1年的時間報名。即使最便宜的幼兒園,一個月的費用也得2000多元。根據研究,在2004年,對於上海徐彙區的居民,幼兒園托兒所的費用便已占到占子女總支出比重的30%,而在在法國,幼兒園的一般費用不超過家庭全年收入的14%16%(個人平均月工資為2000多歐元)。在德國,多語種的幼兒園每月收費500550歐元(個人平均月工資為3000歐元),即使是僅有一方父母工作的家庭,也不過相當於家庭收入的16%

這 意味著,中國的家長在幼兒園費上的開支,按收入比例計算,是歐美發達國家的一倍以上。而孩子上小學後,因為戶口問題,將不得不繳納一筆數量不菲贊助費,這 是後話。即使是擁有北京市戶口的孩子,其父母的壓力也並不小。進入幼兒園以後,稍有實力的家庭就會考慮“學區房”的問題。根據北京的教育政策,小學實行“ 就近入學”的原則,按居住街道分配就讀學校。據媒體報道,目前部分優質小學周邊的房價被炒至45萬元一平米,最顯著的例子是中關村的幾所小學附近,40年前建造的老樓的一居室已賣到100多萬元。

上海社科院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稱,在中國內地養大一個孩子平均需要49萬元。這個結果被輿論認為大大低估了大中型城市的育兒成本。有專家認為,不考慮通脹因素,中國城鎮家庭在孩子成年以前的總開支估計達100萬元。

第二胎

前文已經提及,雖然中國目前正處於生育高峰,但是相比於此前的三次嬰兒潮,此次嬰兒潮只是低生育水平條件下的一個小的高峰。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個千分點,並一直穩定在低水平上。從2000年開始,年淨增人口低於1000萬,中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研究顯示,人類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是平均每對夫婦生育2.1個孩子。而中國學者的研究結果是,1992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低於此水平已經長達17年。現在,一對夫婦一生平均只生育1.6個孩子。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2008年上海人口概況調查結果顯示,上海戶籍人口自然變動自1993年以來連續16年呈負增長態勢。預計隨著上海生育高峰的結束和人口老齡化的提高,這一負增長水平將進入上升周期。

人口生育率的降低,一方面是人口政策的控制;另一方面,我們這代人的生育意願也在降低。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對於20-29歲的80後獨生子女一代,按照政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可以合法生育二胎,事實上這部分人群生兩個孩子的意願最低。這意味著,未來的中國家庭,將繼續保持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

但是對於已經擁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說,生育第二胎的願望卻在加強。

雖然孩子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但對於一位父親來說,每當看到孩子孤單玩耍的背影時,我就被一個想法困擾:該不該再生一個?

這自然不是我個人的想法,在上述零點的調查中,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中,有37.9%的受訪者認為生兩個孩子更好;而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中,僅有7%的受訪者認為生一個孩子比較好。生一個孩子家庭的遺憾主要是家長感到孩子太孤單,沒有同齡的玩伴,這不但減少了他們童年的快樂,而且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也不利。此外,獨生子女體會不到手足之情,成長中得不到來自兄弟姐妹的照顧和幫助,也成為父母的一大遺憾。

這也引起了中國一直未平息的爭論:該不該放開二胎政策?

中國自上世紀80年 代以來,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即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少數民族地區此政策被有限度的執行),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生育二胎,杜絕三胎。但在相當長的時 間,這項政策是按照“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原則執行的。只是在個別“二胎”試點地區(比如山西翼城),實施的是“晚婚晚育加間隔”可生育二胎的政 策,但一直沒有得到推廣。

雖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老年化社會的到來,近幾年來,是否應該實行更廣泛的二胎政策也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熱點。

贊成“二胎”政策放開的學者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執行了近三十年,人口的結構已經期待數量成為主要問題,第一個結構性問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偏離正常值。男女比現在是120.56,也就是說,生120個男孩子,對應100個女孩子。

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老齡化問題,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內,中國20~60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其總數仍頗為可觀,但20~24歲的新加入勞動力隊伍的人數將大幅萎縮,由2010的約1.25億下降到2020年的0.68億,其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將由目前的約15%降至約8%。這是近年來低生育率的直接後果。

而反對者堅持應該繼續實施嚴格的“一胎化”政策。他們認為,即使現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到2020年,人口總量將達到14.3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2年前後,達14.7億左右。人口總量過大一直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而老齡化問題是可以通過發展社會養老保險來解決。

在這場爭論中,國家計生委的表態是,中國對現行的生育政策可能會做微調,但總體上不會放寬和放松。

在目前政策下,生育第二胎無疑是昂貴的支出。20029月,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推行了對高收入階層超生加重處罰的措施。一般城鎮居民超生一個子女的,對夫妻雙方分別征收當地收入平均水平3倍以上6倍以下的社會撫養費。隨後其他地區也制定了不同的處罰標准。但是這並不影響高收入階層的“二胎”衝動,他們選擇在國外或者前往中國香港地區生育,甚至為了避免以後的麻煩,他們寧願支付幾十萬元的代價,獲得第二胎的出生權。

對於處於工薪階層的父母來說,是否生育第二胎,巨大的經濟支出將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而對於一個政府來說,其人口政策將是決定未來這個國家的興衰與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