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從人口地圖看藍綠版圖

 
鄭良瑩 2014/12/08
 

 

從人口地圖看藍綠版圖

此次「九合一」地方選舉,媒體慣常以傳統的縣市地圖,來標示藍綠版圖,但民主政治是數人頭的政治,人口比土地面積重要,有些縣市地狹人稠,有些地廣人稀,以普通地圖來標示藍綠版圖,各縣市的大小失真很多,也就無法精確標示藍綠版圖的變動。

筆 者嘗試依據縣市人口,製作了一幅台灣人口地圖(參見附圖),每一個小方塊代表5 萬人口,人口僅1.3萬的連江縣為唯一的例外。圖中,我們熟知的「台灣頭」,即柯P口中的「北北基桃」四縣市,在普通地圖中原本是小小的,只占10 %面積,但是在人口地圖中,卻變得非常「大頭」,占有將近40%的比重。

台灣頭不但是人口重心,也是首善之區,過去10多年來,都是在國民黨掌控之下,現在則由民進黨、國民黨及無黨籍三分天下。人口地圖顯示,國民黨勝選的新北市,是真正的大票倉,其他殘餘的國民黨執政縣市,全部加起來都沒有它大。

另外,彰化縣論面積只是個小縣,大約只有隔鄰南投縣的四分之一,但是論人口,彰化縣卻是一個大縣,她129萬的人口,剛剛好是南投縣、台東縣及新竹縣等三個國民黨勝選縣市的總和。從普通地圖看,這三縣的面積都很大,看似一片藍天,但在人口地圖上看,卻是無足輕重的小縣。

從附圖可以看出,台灣人口分布的中心位置,應在苗栗與台中交界的大安溪,以北是民進黨、國民黨及無黨籍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南則是一片綠地,民進黨此次贏得台中與彰化,確實讓藍綠版圖全然改觀。

美國前眾議長歐尼爾說,「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

「九合一」地方選舉,由各縣市公民一人一票選出了縣市長,藍消綠長的新局勢,可預知2016年總統及立委選舉,國民黨勝選機率,兇多吉少。從人口地圖看藍綠版圖,國民黨的頹勢,可看得更清楚,同時也更凸顯新北市的重要性。

〔 資料來源: 民報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談「趙衍慶事件」:臺灣需要有歷史感知

 
 
 
溫宗翰 2014/12/08
 

 江 昺崙關懷趙衍慶的述寫,在選舉前引起廣大討論,就在眾人猜想這位隱藏版人物是誰,又開始大量蒐尋澎湖事件時,突然有位自詡「歷史專業」者,指稱江文「報導 不實」,又指責他非歷史專業,一度使媒體藉此進行選舉議題炒作。所幸,就在趙衍慶饒富故事性的魅力感染之下,所有吵鬧煙消雲散,眾人專心聆聽著他的歌唱, 這號傳奇人物最終拿下1萬5000多票,說自己有了美麗回憶。

澎湖713事件。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記者劉禹慶攝)

江 昺崙的文章,主要是透過趙衍慶個人資料註記了「流亡學生」這個身份,去思考如是名詞背後值得社會議論的思維內涵;因此他述寫流亡學生經歷,去闡釋這個背景 下的社會生活圖像,提醒我們在當年國民黨軍軍紀鬆散情境下,許多人如何被抓兵,且軍人受壓迫卻隱匿不能抒發的問題。這些被迫、半被迫、被壓抑、半抑制的榮 民,身份模糊,一律被「黨國榮耀」掩蓋著。相較於那位數代公務人員,有房、有樓又有田的市長候選人,我們又豈能忘卻不少榮民孤苦無依、生活困頓,他們一生 奉獻給「中華民國」,卻被歷史遺忘、被社會拋棄。榮民處境不全享盡榮華富貴,他們的困難,恐怕不是吶喊捍衛中華民國、運用中華民國資產的政客可以體會,社 會貧困、榮民處境正是趙衍慶希望社會看見的重要議題;那麼,江昺崙哪有「不實」?其闡述者,正是社會群體真實的切片,因為有江文,不只趙衍慶被看見,澎湖 713事件也被大量蒐尋、認識;沒有江昺崙,流亡學生四個字不會召喚臺灣人的歷史記憶,只會是選舉公報上的身分註解。

臺 灣人對歷史感知冷淡,跟獨裁戒嚴時期社會塑造有關,除了政治案件帶來的恐懼心靈,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在恐怖時代全被禁語,甚至連要組織研究社群都被限制, 比如只能有中國歷史學會、中華民國筆會,卻不准臺灣研究社群出現。臺灣社會因此對歷史有距離感,官方掌控歷史詮釋權,卻要人民連想都不能想;有些人甚至習 慣認定沒有受過史學訓練者,寫出來的文字就不是歷史,專斷歷史詮釋權;更落後的是對神話、對傳說、對人類世界的想像層面、情感層面非常不能理解,他們的歷 史敘述只有統治者溫度,對他們而言,只要是創造就不是歷史,我習慣稱這類人為「史學專業獨裁主義者」。

這 類獨裁者都喜歡進行歷史糾正,卻從不糾正自己如何閱讀生命、如何閱讀文獻史料,不糾正自己所相信的書目、不糾正自述。凡透過敘述建構的文字是否全然為真? 全都可信?當然,虛構不是虛假,亦非不實,透過想像與組織,建立歷史無法完整敘述的真實,或許才能真切地反映社會真實。我無法認同史學專業獨裁主義者,頂 著史學學位的偽裝就自稱嚴謹,卻從不站在人民的立場。江昺崙文章其實未曾述明是趙衍慶的真實事蹟,更未曾提述要有任何人投票給趙衍慶,實在想不通為何會被 誣指為意圖影響選舉與投票?

歷 史語言與文學語言即使不同,但都是透過拼裝、敘述、結構化的重新整理與理解,江昺崙的隨筆其實寫得很成功,也表現出他的歷史感知非常敏銳,透過文字想像將 歷史情感與關懷面向放大,因此才引起社會共鳴,達到趙衍慶想要社會關懷榮民的效果,這是記憶情感傳遞的真實。更何況趙衍慶豈非澎湖713事件的受難者,他 不僅經歷事件,還能憶起張敏之校長保護學生的言行,以及李振清的恐嚇。臺灣人對歷史冷淡,使得許多人心靈視野被蒙蔽,過去也不乏有人刻意指說二二八事件或 白色恐怖只是受難者與家屬的事情,完全忽略統治者力量全面性震懾、影響社會的威力;事實上,歷經時代的社會群體,都是事件受難者,只是程度差異罷了。

713事件中,槍決七人的新聞公告。

我 們自是不能忽略恐怖時代的故事與集體記憶,借由何種形式,或如何透過筆墨想像與情感,帶給社會心靈的覺醒,但那些自詡專業、指責不實的文章,除了指責江昺 崙「無任何史學背景」,宣稱「文學幻想、歷史嚴謹」以外,全篇不談榮民處境,只談選舉,我實在看不出想要表達什麼,甚至是幫趙衍慶先生傳達什麼,更別說是 要幫他說話了。歷史不是冰冷文字堆砌,而是人的溫度與情感,我們應該擺脫威權時代的歷史教育控制,讓臺灣人多點歷史感知吧!

 

臺灣不是因為「國名」而進不了聯合國,而是不肯放棄代表「中國」

臺灣不是因為「國名」而進不了聯合國,而是不肯放棄代表「中國」

讀者投書 2014/11/23 發表於 • 國際 • 政治

文:邾大聲(東吳大學國際法學碩士,邾大聲為筆名)

現實上,臺灣至今仍舊是「不受承認的中國政府轄下的自由地區」
中華民國政府與憲法主張的是代表中國,而非代表臺灣
臺灣不受國際承認非因國名,而是因為憲政持續主張與中共爭奪對中國的合法代表權
只有宣示變更代表權為對臺灣,才可能突破困境成為法律上的國家,參與國際事務

臺灣就是中華民國?

從近年來的民意調查可以留意到,越來越高比例的臺灣人,認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中多數的我們,都認為我們的國家就是臺灣,而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名,臺灣=中華民國。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六十餘年,世界各國不論是聯合國、其下的國際組織,乃至於多數的國家,都不承認臺灣的地位。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而我們的「臺灣=中華民國」認同觀,又是如何形成的?實際上,國際間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的原因,並不主要是我們的「國名」,而是這個政府的本質,是希望向全世界主張「我才是合法的中國政府」。

世界各國否定的,並不是「臺灣作為一個國家」,而是因為「我們主張代表中國」,因此臺灣沒辦法成為一個國家。說穿了,就是「代表權」三個字。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也只有一個臺灣;然而主張代表中國的政府有兩個,主張代表臺灣的政府,則是四百年來都沒有出現過。

全世界也都知道,合法的中國政府並不是在臺灣島上的這一個。實際上,全世界多數國家都知道臺灣並不是中國,但這個美麗之島上頭的臺灣人,這六十多年來即便在擁有了民主的工具-選舉權之後,仍舊透過手上的選票告訴全世界:「我仍舊主張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我也支持中國統一作為這個政體的目標」。
國家是什麼

國際法上認定一個政治實體是否具有國家地位的方式,大略有三個常見的主張:其一是構成說,論者認為只要符合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的四個要素,便是一個國家;而有些主張認為只有得到他國的普遍承認,才能作為一個國家;最後一個,宣示說,認為只有這個地方的人民們,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意願,我們才需要開始討論她是不是符合常見的要素,而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國家。

「構成說」實際上只是描述一個國家通常會具有領土、人民、政府以及對外交往能力等要素;並不意謂具備了這些條件,就成為了國家,這是最常見的誤解之一。這個論點常見被攻擊的論點,便是蒙特維多公約並不是多數國家簽署或加入的國際公約,也尚不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並不具有實質上的效力,充其量便是一套「認定標準」。

而「承認說」的基本問題,便是世界上有太多的國家並不互相承認;而撤回承認這樣的政治行為,難道便讓受承認國先前取得的國家地位歸於消滅?承認的意義,實際上在表示這個實體的國際法上人格完整的程度。

最貼近現實,而為世界各國和國際法學者所支持的,便是「宣示說」。強調的是四個國家要素,乃在討論國家法律上的事實狀態(legal fact),只有在這個政治實體的人民對外表達他們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意願,我們才進入前面所提到事實狀態是否具備的討論。

尤甚者,完成了對外宣示的動作,其實便相當程度地具備了國家地位。巴勒斯坦就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她在領土及人民的討論上都可能尚不完全,但早在1988年便透過國家委員會宣示其作為國家的意願,讓全世界知道這個政府代表的是巴勒斯坦,以及巴勒斯坦的人民。今天,早已有超過130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她已經具有相對完整國際法上的人格,也已經是聯合國的觀察會員國。

臺灣人主張過什麼?

但臺灣人到底說過了什麼?我們的憲法說明了我們是中國的政府,在增修條文中,甚至再次強調我們作為中國政體,是以統一中國為目標,而臺澎金馬是這個政體下的自由地區。牛津大學國際法學者James Crawford在其所著《國際法下國家的成立》中專章討論臺灣地位。他強調,增修條款文並沒有明示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離的意圖,無法藉此證明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之所以不是一個國家,是因為台灣從未明白宣示獨立於中國之外,因此也沒有被承認與中國有所分別。台灣仍舊是一個處於內戰狀態之下的「地方性事實政府(local de facto government)」。

臺灣向來是國際法在討論國家地位時重要案例。只要在討論到,誰來認定一個國家是否擁有國家四要素、是不是有國家地位時,必然會把臺灣放進來。因為討論是否僅為實質國家,或是具有法律上地位的國家時,第一步就是人民要有意願「作為」一個國家,也就是宣示。「臺灣就是全世界唯一的例外」,所以我們的地位,甚至連進入討論的門檻都達不到。

伯明罕大學教授Colin Warbrick:…here are few instances where an entity which might plausibly claim statehood has not done so-the case of Taiwan is the only current example.

Jonathan I. Charney及J. R. V. Prescott也說明臺灣的國際上地位獨特,我們只能討論她具有什麼樣的國際上權利和義務,但沒辦法說臺灣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實體。(Resolv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uly 2000)

臺灣就是一個這樣獨特的存在,具備所有作為國家的條件,也無庸置疑地對任何外國具有排他、專屬我們所有的管轄權以及主權權利,卻從來不曾向這個世界表態,說出我們想作為一個國家這件事。

四百多年被殖民的歷史直至今日,相較於過往的臺灣人,我們今天擁有了自己的國度,一個僅具「事實上」地位的國家;但我們確實是到了今日,仍舊把自己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綁入那個康熙皇帝口中,跟我們自古都沒有關係的國家麾下,在裡頭翻轉而無所適從,開不了口說出自主的意願,而不被國際承認。即便得到了友邦的承認,卻是「我承認你為合法代表中國的政府」這樣的內容。
變更代表權才是關鍵

臺灣的地位問題,根源就是「代表權」。世界各國拒絕承認的,是我們「代表中國」的主張,從來就不是因為我們主張代表台灣。這個根本的問題,至今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尚未意識到它之於臺灣的地位,具有關鍵的主宰地位。我們不是因為國名而進不了聯合國,事實上,如果我們變更了國名,卻繼續主張代表中國,不論我們投入多少人力、在政府上或者透過民間的力量推動入聯,結果是不會改變的。

必然地,也是任何推動臺灣作為正常國家等相關運動終將踏出去的第一步,就是讓我們的國會替臺灣人民宣示,主張這個新政府不再代表中國,而是代表臺灣。只有作出這樣的宣示,臺灣才會真正地脫離「一個中國」的框架,成為本質上自外於中國的另一個國家,並且跨過參與國際事務的門檻,也就是一個具有法律上地位的「國家」,而不再是「不被承認的中國政府轄下的自由地區」;我們也才不再是「不被承認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