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壓在中華民族心中的一個永遠的痛!

作者:啟明

一. 文字是人類社會除語言外另一項最偉大的發明。

人類自有了文字,就徹底擺脫了語言和思維的原始狀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以深度認知和抽象思維為特徵的文明時代。如果說語言使人類脫離了動物界的話,那麼文字使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馬克思曾說過:「文字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最顯著的特徵。」考古學的發現和研究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語言歷史有近百萬年之久,而人類的文字史卻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年,然而這短短的五千年時間卻是人類的思維能力突飛猛進的五千年,人類從新舊石器時代進化到了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宇航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技術時代,人類在思維和認知水平上有了空前的提高,是任何這之前的歷史時期都無法比擬的飛速發展的時期,由此可見文字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

文字在世界各文明發祥地被發明,人類通過近百萬年的語言應用,幾乎在同一個時期開始使用文字。一種象形文字首先在古埃及被使用(或說是在美索布達米亞地區),這大約是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人類使用的文字經歷了不同的進化階段,從象形文字演變成了現在很多先進文明國家使用的字母音素拼音文字。文字的這個發展規律被世界權威語言學家們總結成是沿著從:「象形文字--->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拼音文字」這樣一個公式進化的。文字的這個演變過程,在世界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速度,並分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拼音文字首先是在歐洲普及的,而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屬於一種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間的一種原始文字狀態,日文是一種使用音節字母的表音文字,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很晚才有文字出現。縱觀世界文字進化的先後和發展階段的地區分布,以及世界各種文明的地區分布,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是驚人地吻合的,這一現象更進一步印證了文字的先進性決定社會文明先進程度和社會發展狀態的社會語言學結論。

二.落後的漢字是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總根源。

既然文字對人類文明社會具有重要的和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對一個國家來說,落後的文字應用狀況對社會發展的阻礙,和它巨大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了漢字的問題,遠在中國的宋代,有個叫鄧肅的學者說過:「外國之巧,政治文書簡,故速;中國之患,在於文書之繁,故遲」,這一速一遲的文字應用差異,最終決定了中西兩種不同文明的發展命運。中國歷經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華文明曾在漢唐宋等時期出現過相當繁榮的物質文明,中華文明不僅在亞洲甚至在世界上也曾是先進文化的代表。然而回顧這兩千多年,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人在思想認知水平(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實在太可憐了。以人類1/4人口,歷經四千多年的時間,在有相當豐富的物質文明基礎的前提下,在使用比歐洲面積更大的地域內,中國人的思想認知水平一直沒有突破,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直到現在,多數中國人還陶醉於「四大發明」的神話之中,卻不知道世界上重大科技發明數以百萬計,而中國人的這四項發明(發現)實在是九牛之一毛。

很多學者從語言學和歷史學的角度,總結了漢字對中國社會發展阻礙的深層原因,並將其歸納為如下幾點。

1.漢字難學,不利於文化普及,使中國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長期處於無文字的愚昧狀態。
在中國歷史上有文化(識字的人)的人數隻佔總人口比例中很小的部分,三千多年的漢字應用歷史,直到1949年的時候,居然有超過90%的人口仍然是文盲(四九年統計的結果)!社會平均文化水平對一個社會的進步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種先進的思想最終必須成為社會共識才能發揮它的價值,這需要相當高的社會平均文化水平,否則就是再優秀的思想理論也無法成為社會每個人的自覺意識。文字的荒漠化,使中國社會成為一個落後的汪洋大海,任何先進思想和文化都無法在中國的愚昧的土壤裡生根發芽。

2.漢字不利於文化交流,使中國人的思想與世界其它民族的優秀文化產生了一個天然的隔閡。
語言學上對語言和文字的關係有一個定論,認為語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文字是語言的書面記錄。語音語言的交流是最容易、最直接、最普及、最頻繁的人際交流形式,而漢字意譯外來語的特點阻礙了中國人對外語言交流,使中華文明長期孤立於世界文化之外。語言的貧乏造成了漢族人思維能力的侷限,很多在世界其它地區已經是常識性的基本概念,對中國人來說仍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特別是在語言文字起重要作用的人文科學方面,簡直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災區。

3.漢字表達不利於抽象和邏輯思維,阻礙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深入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的發展。
漢字除了不利於普及之外,還不利於深層思維。漢字為基礎的漢語缺乏明確的語法結構,而語法結構是人類認知和思維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由於漢字難學難用,每個人能掌握的漢字個數就必然有限,中國人的思維才被牢牢地侷限在現有漢字字義的狹小空間內,形成思維定式。此外,以字組詞的漢字表達方式,使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形成了一種從既有的概念去拼湊其它新概念的自然思維習慣,缺乏創新意識,因為思維中新的概念沒有語言文字的落腳點。事實上,單字是抽象概念的最好的載體,而由單字組成的詞是現有概念的組合,不是好的抽象概念的載體,而且「望文生義」也很容易產生誤解,這些都有悖於人類思維的正常模式。比如:革命(revolution)一詞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原意完全不同,而95%以上的中國人是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個詞的;再比如:動物(animal)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移動的物體,和它的本意也不盡相同,不會動或會自己動的的東西是否就是(或不是)動物呢?近代中國人對「共產主義」(communist)這個外來詞彙的理解,和中國社會大規模的公有化之間的關係,誰能說得清楚?而這個外來詞的本意竟然和「共產」一點沒關係,可見以字組詞的漢字是多麼誤人。

4.漢字不是拼音文字,使漢語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漢語是單音節聲調語素語言,這個特點和漢字的非拼音特性是有關係的。漢字無法從音素(比音節小的語音單位)的層次上記錄或表示漢語,漢語就無法發展成多音節詞和多輔音音節的語言現象。同時由於漢字不提供標準的讀音,使漢語地區方言分歧越來越大,上海話和上海隔江的蒲東話就有區別,更別提蘇州,無錫,寧波等和上海相距不過百里的地區,竟然發展出多種非常不同的方言。此外,漢語的單音節特點造成了漢語同音字詞多的怪現象,因為漢語的音節總數才四百多個(不包括四聲),遠遠不夠承載漢語語義之用,致使漢語向聲調語言發展,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廣東話有七個聲調)。包含四個聲調的普通話也才不過1200個不同的音節,所以漢語出現了嚴重的同音現象。這些都是漢字造成的漢語發展的問題,漢字是雙擠腳的小鞋,漢語是腳,不把鞋換掉,漢語就永遠也長不大。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面形式,它不僅僅是記錄語言,它同時具有演繹語言的功能,拼音文字在演繹語言的功能上具有天然的優勢,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都可以逐步發展成成熟的語言,而漢字由於不是拼音文字,割裂了文字和語音語言的天然聯繫,造成漢語的貧乏和怪異。

5.漢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性格甚至是民族的性格。
中國人學習漢字是從很小就開始的,有的人從四五歲就開始學習讀寫漢字,漢字同時又是一種無規律可循的文字,必須逐個死記硬憶,漢字的書寫認讀都是分開的,加重了學習的負擔。對於很多平均智力水平以下的兒童來說,漢字學習是非常吃力的。兒童的性格和價值觀的成長和漢字學習時期是重疊的,這種壓迫式的文字學習方式嚴重影響了兒童自然心理的正常發育。中國知識分子的懦弱和消沉負面思維等都是和早期的漢字學習過程中塑造的。

6.漢字的非字母結構不利於文字的機器處理,使中國的文字使用效率極低。
美國人可以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完成計算機(軟硬件包括網絡發展)從實驗室到普及應用的全部過程,現在矽基芯片的發展幾乎走到盡頭了,而中國人卻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去解決漢字的計算機輸入問題,到現在漢字的鍵盤輸入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漢字文獻的計算機檢索,漢字通訊,漢字軟件等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當西方使用打字機時,我們沒跟上落後了一個時代,現在世界進入了計算機時代,我們又沒有跟上,落後了一大節。漢字本身的非科學性是漢字與任何時代隔隔不入的原因,只要它的問題不解決,我們可以遇見,我們永遠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爬行。

7.漢字的非字母結構還影響了文字對所有需要的思維領域的涉入。
漢字無法進入科學領域,在數學、物理、化學、金融、等嚴重依賴符號形式邏輯演繹的領域,漢字不能象字母文字那樣作為運算符來應用,更無法實現機器處理。同時漢字不易於造新字也使它無法協助思維向所有需要記錄新發現的地方滲透。在現代西方社會,人們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大量的文字處理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必須。而信息的最主要傳播形式就是文字。中國社會卻總是徘徊在文字文明之外,中國人沒有簽訂文字合同的習慣,因為漢字合同寫不明白,寫明白了也沒人懂,人們更慣於口頭的君子協議,這是中國社會整體落後的關鍵問題之一。中國也從沒有有效的法律系統,因為漢字根本就不適合嚴密的邏輯推理,漢字法律文獻放在紙面上經不起推敲,同時使用以漢字為基礎的漢語,無法實現充分的社會交流,更無法使社會達成共識,這也是法律系統無法存在的原因之一。因為法律本身就是社會的公共契約,是以社會共識為基礎的,而漢字漢語無法有效溝通整個社會。

漢字的這些天生的缺陷,使中華文明無法與世界同步前進。如除去歐洲的拼音文字文明不說,在亞洲歷史上,漢字文化圈曾是顯赫一時的文字文化,比東南亞和南亞無字地區要文明和先進。日本,韓國,越南都早在東漢時期就陸續開始從中國引進漢字,作為他們的文字,漢字文化對該地區的社會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漢字文化在本地區處於統治地位。但是當東西方兩種文字文明終於在中國的清末不期而遇的時候,這兩種文明的優劣就比出了高低。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清朝輸了,不僅輸在戰場上,更重要的是輸在了文化上,輸在思想認知水平上,輸在社會形態上。這個事件對大清的子民們沒有太深的觸動,賠點銀子就完事了,日子照舊過。但它卻深深的觸動了一直崇拜中華文明的日本,他們由此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末落,和另新式文明的升起,並決定要跟隨新的文明。1866年日本在眾多學者的建議下進行了文字改革,決定限制使用漢字這種難學難用的文字的數量(一千多個),推廣使用早在萬葉時期(公元8世紀左右)開始在民間婦女和下層人士中流行的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音節注音符號「假名」字母文字(就像現在的漢語拼音)。這種文字雖然比不上歐洲的拼音字母文字,卻比漢字容易學的多,結果在短短的幾十年裡,日本迅速提升了國民教育素質並一躍成為東亞的強國,最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勝了自己的文化宗祖國--中國。

以漢字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明在歷經三千多年的發展後,終於在清朝末期走到了自己發展的盡頭,只是大多數中國人並沒有意識或不願承認這個現實而已。隨後韓國,越南都分分脫離漢字文化圈另謀出路。韓國自己發明了諺文這種字母式的拼音文字(發明於145X年,一度中斷,二戰後重新使用),越南在結束殖民統治後開始使用自己的拉丁字母文字。漢字文化圈又縮回到自己的發祥地漢人社會中,並慘淡維持著不死不活的境況。

有人說中華文明在世界上始終是最先進的,只是在近兩百多年才落後其它國家,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們有秦漢的霸業,有唐朝的鼎盛繁榮,有宋代的物質文明,甚至到清朝中期中國的GDP還佔世界的1/4多。實際上,如果深入的了解歐洲歷史的人是不會這樣說的。以古希臘為代表的歐洲文明早在公元前4-500年就比中國文化先進,當老子用古文言談論他的〈道德經〉的時候,希臘學者們已早就使用拼音文字開始對包括幾何學,天文學,力學,地理學,醫學,哲學,政治學,法律學,農業等有了比中國的諸子百家更深入更廣泛更客觀的研究,成果累累,奠定了歐洲後來發展的思想基礎。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公孫氏的「白馬非馬」等,與其說是深奧的哲學思想還不如說是深奧的文字遊戲或字迷,可見漢字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戲弄中國人了。之後的古羅馬帝國也決不比秦漢來的遜色(如果不是更強的話),只有在歐洲的中世紀的宗教黑暗期裡,中國的宋代才比歐洲稍好卻還經歷了之後的元清兩朝被外族滅亡和統治之災。東西方兩種文明的命運的基因早在菲尼基人發明字母文字後就決定了。就算竹子開始時比松樹長的高,但是竹子永遠也長不到松樹的高度,這是物種基因決定的,文字就是文明發展的基因。

三.中國現在的漢字使用水平到底如何?

漢字的繁難是每個誠實的中國人都有目共睹的事實,它的難度在於:1。漢字筆劃多字形複雜,難記難學難寫難用;2。漢字的構字方式和語音語言無關,一字一形一音(或多個音)需要分別記憶。漢字學習在形義音三個方面完全是分離的,先要學認字義,再學字的讀音,然後還要學字的書寫,需要付出三倍的工夫,否則就會出現會說不會認,會認不會讀,會讀不會寫的尷尬情況。這種繁難的文字阻礙了絕大多數中國人使用掌握漢字的權利和機會,在歷史上讀書是有錢人家子弟才負擔的起的,社會的文字普及率十分低,中國在四九年時統計的中國的文盲比例竟高達90%,這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普及國語和白話文之後的結果,中國各朝歷代的文盲比例會是一種什麼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漢字沒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步入文明社會的工具,他們被隔離在人類文明社會之外,這是造成中國社會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始終停滯在低水平社會發展狀態的最重要的根源。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提出反封建尊重科學和民主的同時,也明確的提出了推行白話和使用拼音文字的語文改革。雖然五四的漢字拼音化沒有成功,但是白話文卻成功的在中國社會普及了,這是中國歷史一次成功的語文改革,儘管不徹底。五四運動帶來的這個小小的語文改革為其後的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中國知識分子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文化普及工作也有了起色,這些都是五四之後的中國社會出現完全不同於晚清時代社會精神面貌的重要原因。五四之後的改朝換代並不是現代中國社會進步的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國家體制上看和清朝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都還是寶塔型的社會管理結構,而真正推動現代中國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動力是來自五四的白話運動和之後49年開始的簡體漢字運動。

白話和簡體字對在中國大陸普及文化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的,由於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變了,中國人對科學的認識變了,中國人可以在相當範圍內自覺的使用文字來處理從國外引進的觀念概念和成果,才造成了中國社會今天的進步。這個進步只是由於這麼一個小小的語文改革帶來的,而中國社會更進一步的發展有待於更深層的文字改革,因為前章所例舉的漢字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社會的語文應用水平還是問題很多。1999年國家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經過五十多年的掃盲努力,中國社會還剩下8千6百多萬文盲,儘管從絕對數字上看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於文盲大國印度,但是從比例上看,93%的文化普及率應該算是個可喜的成就了,畢竟在49年時中國的文盲比例曾經高達80%。我們先不追究這個統計數據是否準確(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誇大成績縮小問題向來就是中國底層幹部們文過飾非的慣用伎倆和拿手好戲),單看中國政府制定的掃盲標準就令人懷疑這個文化普及率的真實社會效果。中國政府制定的成年人(15歲到45歲)掃盲標準在農村是以認識1700個漢字為脫盲標準,對城市居民是以2000個漢字為脫盲的標準,這個標準制定的很低。另外,對於多數不常用漢字的人來說,漢字是學起來難忘起來容易,有村幹部說掃盲容易保持難,再加上這種低水平的掃盲標準在沒有任何統一考試的情況下純靠各人自己報的統計數據實在是有自欺欺人的嫌疑。

現在公認的常用漢字是6-7000個, 認識1700到2000個漢字能算是掃盲了嗎?應該至少還算是個半文盲。如果說到半文盲,我們再來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大綱,其中名文規定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後學生應該能夠認識3500個漢字並會寫其中的3000個漢字,看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平均畢業水平是制定在半文盲的水平上的。如此看來,中國社會的文盲和半文盲有多少就很難確定了,如果說清朝和建國初期中國的社會問題是文盲的問題,那麼現在經過五十多的努力,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已經轉變成文盲和半文盲混合的問題了。

為了這個已經很降的很低的語文普及水平,我們付出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如果對比中國兒童為達到這個漢字普及水平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發現巨大的反差和不合理。漢字的學習要用九年的時間,每天埋頭用功讀寫,才能最後完成3500個漢字的學習(平均),實在是個沒辦法接受的現實。中國兒童最幸福的時光不是用在培養價值觀和性格,而是強按在書案上學漢字。2001年5月瀋陽市鐵西區的一個13歲的女孩魏某被發現在家中服藥自殺。在她身旁放著臨終前寫下的字條:「媽,你回後來叫我,因為我要寫作業!」後面還共有10個感嘆號。孩子的母親說,孩子是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才服藥自殺的。遼瀋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死去的小女孩仰面躺在床上,旁邊的桌子上放著厚厚一摞紙和筆,紙上「夫、斗、廟、程」每個字都寫了滿滿三頁。據她媽媽講,這是老師前幾天留的作業,因為孩子前幾天寫錯了這幾個字,老師便要求把這幾個字每個寫3000遍。一個女13歲的女孩子,由於不堪漢字學習的重負就這樣自殺了,這種慘劇全國有多少?又有多少兒童由於學習漢字而受到性格的壓抑或學習負擔過重,難道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漢字的這種自虐式的文字學習方式沒有關係嗎?國內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闡述中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時說:「十年的時間,兩千七百多個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合格」。這樣的教育結果和學生們付出的努力成比例嗎?對比國外的情況,在德國和意大利,他們國家的孩子們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可以輕輕鬆松的完成文字的學習,英美的孩子也可以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以同樣的輕鬆的程度完成他們的文字學習,我們的情況真是糟的可怕。如果孩子們的努力可以使他們受益終生也不枉這九年黃金般寶貴的童年時光,然而漢字的學習是如逆水行舟,乃是終生之累。步入成年後,中國人的文字學習還沒有完結。社會的文字應用水平十分低下,一個在長沙賣襪子的女孩手裡拿著一塊寫著「妹子大減價」的牌子沿街吆喝,錯別字現像在中國十分的普遍。

逼迫孩子們學習漢字的老師們的水平應該是社會語文水平的一面鏡子吧,他們又如何呢?1999年6月26日,武漢市第六屆教師5項基本技能競賽出現了一個另人難堪的尷尬局面,在選出的24個使用頻繁的漢字中,該市131名從該市兩萬多名中青年教師(45歲以下)中層層選拔出來的出類拔萃的教師中只有1個人順利過關。這次選拔的人員一共有138人,其中7人因故缺考。據報導,在出現錯誤的130人中,錯誤一般都在3—7個(13%到35%),其中最多的達12 個,出錯率高達50%。在兩萬名優秀教師中選拔的尖子老師,在24個常用漢字的應用考試中出錯率高達50%,這是個十分震驚的結果。過五關斬六將的優秀教師的語文功底尚且如此,其它兩萬多名被淘汰沒有過關的教師的水平又如何呢?

這個現象並非武漢所獨有,如果在全國開展類似的考試的話,出現錯誤的比例一定會更大。我們由此想到另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常用字這麼多人都用不好? 為什麼這麼漢字這麼容易出錯? 對於任何一個有勇氣面對中國語文現存問題並希望解決問題的人來說,是不會再迴避漢字本身的問題的,不解決問題就會永遠生活在問題之中。

四.漢字拼音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

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問題不是自然科學,而是社會科學。使用漢字思維的中國人缺乏最基本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他們根本就無法接受世界上現成的社會科學的結果。同時普遍落後的國民文化素質也是任何社會科學引入的瓶頸,什麼民主,法律,道德,社會行為準則,自由等等都不適合中國。社會科學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而幾乎所有西方的社會科學都是基於一個最根本的假設,就是人是自私的同時又是明智的,人會追求個人利益在社會中的最大化。而一個文盲半文盲遍野的國家,人的理性是缺乏的,行為是無規律的,自私是短見的(如果不是愚昧的),致使所有的社會科學的結論都不適用於中國。漢字沒有辦法使中國人的素質提高,拼音化是必由之路。

從世界語言學的觀點看,文字是語音語言的書面記錄,語言是第一位的而文字是第二位的。人類的語言歷史有百萬年之久,在這慢長的進化發展過程中,人類的大腦對語音語言本身的音義體系的接受建立了一套直接的物理結構,所以人類的語言獲得能力是天生的,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後世界語言學界最重要的研究成就之一。漢字的所有缺陷都是因為違背了這個語言學最基本的發展規律所致。一個孩子一般在六歲左右就基本上可以完成語音語言的學習,象成年人一樣說話表達自己的思想,儘管詞彙的豐富是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但是語言的所有框架和語義的組織都已經具備了。如果使用字母式的拼音拼寫文字,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將已經學會的語音語言和書面文字語言建立對應關係。於人類對語音記憶的能力相反,人類對圖形符號形狀的記憶卻不是很強(我覺得不一定?),而且是需要特別的訓練才能掌握。字母文字就是充分減少對圖形的記憶,使用最簡單的26個字母並以記錄語音中的音素為基礎拼寫不同的字形來充分利用人類對語音學習的優勢,減少文字學習的負擔。漢字卻是人為的割裂人類對語音學習的天份,以圖形的方式來表達字義。在拼音文字語言中,語音是核心,語義和字義都是附著在語音基礎上建立的。而漢語漢字是兩套獨立的體系,一個是語音和語義系統,另一個是字形和字義系統,這兩套系統再通過字義和語義的對應統一在一起。漢字就是違背了語音語言是人類學習語言天份的科學發現這個規律,使中國的文字學習困難重重。所以說漢字是一個違背科學的文字。

中國人的漢字拉丁化的路已經走了一多半了,現在中國的小學生們必須首先學習漢語拼音作為學習漢字的輔助工具,而這個在56年開始推廣的漢語拼音方案距離漢字拼音化(文字)只有一步之遙。由於種種原因,現行漢語拼音方案在最初是作為給漢字做音標來設計的,儘管使用中起了很大作用,卻並不是一個完善的拼音文字方案,倒給反對漢語拼音文字的人一個攻擊漢語拼音化的口實。這個錯誤說起來還是漢字造成的。西方的字母文字具有同時在音素層次上寫拼字音和字形的雙重功能,它的名字應該翻譯成「拼寫文字」或是「字母文字」會更恰當些。但是,中國在早期翻譯這個英文原字alphabetic(或是spelling)時陰錯陽差的選擇了「拼音」這個翻譯,儘管拼音是這種文字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結果造成了中國人對這種文字的深刻誤解,而實際上這個英文字是一個單獨的字,沒有「拼音」的意思,漢字以字組詞才造成了這個錯誤(可見漢字翻譯是如何誤事的,「革命」也是個很誤事的翻譯詞)。如果只是拼音而不拼寫字形的話,英文的 right,write,rite;too,to,two等都將無法區別,特別是對漢語這個同音字多的語言來說,「拼音文字」會被誤解為只拼寫語音而不拼寫字形(象漢字那樣一字一形)。這「拼音」和「拼寫」的一字之差斷送了漢字在上世紀初走上拼音化的機遇,也誤了中國人的大事。

漢字拼音化不是今天誰的主張,從最初的西方傳教士使用拉丁化的方言文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然而漢字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艱難的,它的難不在於技術上,而在於如何說服使用漢字的人意識到漢字問題的嚴重性,這如同要說服井底之蛙一樣難。魯迅先生作為一個作家和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深刻了解的思想家對漢字做過如此的評價,他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毛澤東也說過「漢字必須改革,走全世界拼音化的道路」,並在建國初期就推動制定文字改革的方案,幾乎就把漢字拉丁化了。可惜中國的語言學家們拘泥於「拼音文字」這個認識,沒能發明出一套即能拼音又能拼寫不同字形的文字系統,而最終沒能成功,漢語拼音方案也不過就是一個音標方案而已,真是功虧一簣。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有中國語言學之父美稱的趙元任先生,也是早期積極推動漢字拉丁化的人。趙先生本人會講33種不同方言和3種外語,他的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也是其它人難望項背的,趙先生治學嚴謹,美國語言學界對他的評價是「趙先生是不會錯的」。他自己發明了一套國語羅馬字(國羅),並積極地在推廣普通話的條件下推行這個文字。此外,在中國的北方從俄國回來的瞿秋白創立了一種基於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文字,被稱為北拉,這個自從意識到漢字問題後就放棄了革命的革命家,終生致力於漢字拼音化的事業,直到他去世後還給中國人留下了他在監獄中創造的一套拼音方案。還有語言學家王力,林伯渠,吳玉章,瞿秋白,周恩來,語言大師呂叔湘,周有光等都對漢字拼音化有過重大的貢獻,他們從語言學專業角度,社會發展角度,歷史角度等多方面代表了中國社會中精英人物對漢字問題最高最深刻的認識水平。

社會一般非語言學專業的人士對漢字拉丁化最大的誤解有這樣兩個:1。漢語只適合漢字,拼音文字不適合漢語;2。中國方言眾多,漢字拼音化會造成國家分裂,語言分裂。這些似是而非的誤解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對漢字拼音化的決心,包括毛澤東本身。其實,如果單從以字形表義這個角度看,使用已經不像形的漢字方塊字和使用字母漢字來說沒有區別,只要可以做到一字一形,而對字母文字來說拼寫字形是它的特長,百萬英文單詞都可以拼不出重樣的來,數千個或一兩萬個漢字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如果漢字可以記錄漢語,字母文字只能做的更好,因為字母文字可以在音素水平上記錄漢語,可以為漢語提供更便捷的語音記錄平臺去發揮漢語的潛能。上面已經解釋過,漢字才是漢語成長的小鞋,漢字不僅不適合漢語,而且還是漢語所有問題的根源。說漢字適合漢語是缺乏語言學常識的見解。至於說漢字拼音化會造成中國的語言分裂甚至國家分裂,這就是純粹是庸人自擾的說法。美國是一個由多種族,多語言人口組成的移民國家,人口中決大多數的母語都不是英語,可是使用英文的沒有非但沒有分裂而且還有不少地區和國家希望加入美國。一個國家的統一靠的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強大,靠的是共同利益,靠的是科學社會管理模式,靠的是思想的統一。從這點上看,可以導致上述條件發生的文字才有是利於國家的統一文字,反之則是不利於國家統一的文字。中國自秦統一以來,一直是分分合合,總體上分的時間比合的時間要長,更不提還有幾次被異族滅亡的歷史,二次大戰中又差點讓日本人給滅了。現在中國也沒有完全統一,是文字問題還是思想認識問題?漢字不是一個好的表音文字,它不提供標準讀音,這是地方方言眾多的主要原因,而使用提供標準讀音的字母文字將會更有利於普通話的推廣進而不僅統一文字還可以統一語言。秦統一文字被說成是千古的偉業,但是如果稍有常識的人會了解,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使用統一文字的,並非秦皇一人的專利,美英國都是使用英文,德國使用德文,俄國使用俄文,中國並不例外。但是長期使用不標音的漢字所造成的漢語語言分裂卻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觀。在使用統一文字兩千年後,中國的語言卻更加分裂,不標音的漢字對此罪責難逃,居然還有人為漢字歌功頌德,真是顛倒黑白。

說服漢字擁護者漢字的最大問題就在於他們根本就沒有推理邏輯和能力。社會上也常常看到一些對於漢字拼音化的異議,很多認識都很膚淺,更多的是純從漢字感情出發的言論,多屬強詞奪理類性的。比如有個叫彭小明的先生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這位彭先生對語言學一竅不通,純粹出於對漢字的感情撰文從德文文改的角度抨擊漢字改革。他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德國有很多人不願意對德文中的四個不便於鍵盤輸入的變音字母上面的點進行改革,所以漢字也不應該改革。這種推理比六歲孩子的還幼稚,但居然會有眾多的國人追捧在網上轉來轉去(可見漢字擁護者的理屈)。德國人如果不為了便於鍵盤輸入而改個四個字母上的點(也一定有不少人提出要改,否則就不會有改不改的問題),我們就絕不改漢字為拼音字母文字,真是有邏輯的推理,好像漢字的鍵盤輸入比德文這四個點的問題小的多似的,這種思維水平只能歸功於漢字。

另一類反對漢字字母拼音化的人的理由也很情緒化,他們最多的理由是英文也不是完美的,所以漢字沒必要拉丁化。比較事務最忌諱的就是不知道比較的目的,兩個東西比較是看誰更好而不是看誰最完美。這種藉口既無知更無理,在美國連一個小學生都知道比較級的含義,如果一個美國孩子說:This one is better than that one. 其他孩子決不會再強詞奪理地說「但這個也不完美呀,那個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因為語言本身已經傳遞了清晰明確的語意,沒有爭論的餘地。而在中國的語言表達中,這中思維上的混亂卻是屢見不鮮的,中國人不會比較事務在國際上都是出了名的。中國人不知道民主和獨裁誰好誰壞,最常用的說詞也無非就是:民主國家也不是一切都好,獨裁國家也不是一切都不好。這種思維混亂常常發生在中國知識分子中間,實在是讓聽者瞠目結舌。缺乏比較能力,使中國人變得「不知好歹」,而一個不知好歹的民族是無法進步的民族,因為進步意味著不斷地選擇。

絕大多數使用漢字的人都會對漢字產生感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當了解了漢字的問題嚴正性的時候,還固執己見,純從感情出發,反對漢字拉丁化就是不可理解了。漢字的問題現在已經不僅僅是識字的問題了,它已經上升為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是關係到中國人的思維能力的大事,如果中國人關心自己每天吃什麼,喝什麼,那他們就應該更關心他們每天的思想認識是以什麼途徑進出他們的大腦,文字就是思維的載體,我們不能不對它關注,因為你不關心它它就會忽略你。每一個關心中國進步,中華文化發展,中國人素質的人都不應對此不聞不問!因為它已經妨礙了你,還將影響你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