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防颱備颱:颱風的故事

by 王瑞德 2009/10/07

.最近在看有關台灣的相關文獻,看到比較特殊的記載,是有關颱風的。

因為打從莫拉克颱風掀開了馬英九政府的救災無能之後,為了掩飾,所以馬英九災後每逢公開場所,必到處宣揚國軍在八八水災中出動幾千架次外加疏散出上萬人,絕口不提第一時間疏於緊急出動救援的無能真相。

颱風之對台灣,相當於地震之對於日本,所以颱風侵台並不是現在的事,幾百年來一直是如此,可是端視執政者的防颱心態,和是否準備好防颱的能力。

在這幾天的颱風下雨過程中,單單宜蘭縣就下了上千毫米,這還是颱風未來襲的狀況,一旦颱風真的來襲,不知道還得死多少人,但是已足夠讓那一位到處在宜蘭縣豎立看板吹噓自己宜蘭做的有多好的縣長手忙腳亂,連區區一個停止上課和停止上班的決策都搞不好,還說是父母官呢!

清朝時對於颱風的記載很少,甚至連相當嚴重的風災都缺乏詳細的記載。

台灣的現代化建設起源於日本據台時,包括氣象資料的蒐集,和對颱風侵台的相關資料和傷害,也都是打從日本時代開始。

台灣對颱風的記載,始於西元一八九八年,也就是日本佔台的第四年。

而台灣在各縣市普遍設立雨量觀測站,則起源於西元一九0五年。

根據當年的記載,因為颱風來襲而降下最可怕的雨量,首推西元一九四0年八月三十日,單日降在阿里山區的一千一百六十四毫米。

而歷年來這些颱風中,每次降雨超過五百毫米者,約佔百分之十五。

絕大部分的颱風,不是直接從台灣東部或南部陸地登陸,就是從東方掃過北去。

直接從台灣北向南或南向北越過台灣海峽前行的颱風,竟然佔不到廿五分之一。

而西元一九一四年,一年之內直接登陸侵襲台灣的颱風高達八次之多。

反之,西元一九四一年,竟然全年都沒有颱風侵襲。

但是眾所週知,颱風雖然帶來了破壞災難,可是除了梅雨之外,卻也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雨水來源。

如果當年颱風來的少,極可能替台灣帶來可怕的另一種災難:旱災!

根據史料,西元一九一一年,鳳山地區曾有高達一百五十二天沒下過雨!

西元一九四二年,枋山高達一百五十八天沒下雨!

西元一九一九年,旗山更大旱跨年,足足一百九十四天沒下雨!別說農作物稻田缺乏灌溉用水,就連民生用水都有問題。

當時在缺乏科學協助情況下,老百姓就只能用求神的方法祈雨,不過當時他們前往祈雨的寺廟,並不是東海龍王廟,而是台灣到處可見的城隍廟

陳昭榮事件 無關言論自由

by 王思為 2009/10/07

演員陳昭榮失言捧中事件,近日來竟然演變成「言論自由」的民主、人權扣帽子大賽,好個張飛打岳飛的世紀混戰!談到言論自由,不禁令我想起一個冷戰時期的老笑話:有個美國人跟俄國人相遇,兩人針對他們各自國家民主開放的程度開始唇槍舌戰;美國人說,當然是美國比較民主,我們美國人可以在白宮前面公開地罵美國總統而不會遭到逮捕!俄國人聞言便說道,那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俄國人在克里姆林宮前大罵美國總統也不會遭到逮捕啊!

一個人的言論自由有沒有受到侵害,跟他所說出口的話語內容本身恰不恰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層次的議題。掌權執政者有沒有運用國家機器公開或者是秘密地剝奪、迫害人民的言論思想自由,有沒有封鎖資訊來源及散布管道,有沒有將異議份子打入黑牢或是流放海外,有沒有在每個人民的心中派駐一個「小警總」,這些都是檢視言論自由存在與否的標準。

至於一位公眾人物的觀點為何,因為他的社經地位特出、動見觀瞻而備受矚目,所以其一舉一動受到大眾檢視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不正是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必要的一環嗎?如果連批評他人的意見都會成為一項罪過,那麼薛香川日前「拜託喔」的失言風波,大家也不應該予以苛責,不是嗎?

媒體也有情緒批判

至於有沒有所謂「壓迫性的撻伐氛圍」,其實每天在各個電視台的談話性節目都在上演;難道某些媒體針對其不喜歡的對象,數年來夜以繼日地扣帽子、挖糞爆料所形塑出來的萬惡角色,這就不屬於「壓迫性的撻伐氛圍」?莫非只因為他們的觀點跟我的相似,所以這些名嘴、媒體人、文化人便自然而然地化身為堅守民主的要角?以辛辣、爆料聞名的著名平面媒體上頭,不是也常常有著一面倒的輿論跟情緒性的批判嗎?這些難道都不屬於「壓迫性的撻伐氛圍」的一環?如果是的話,怎麼平常都沒事,一到了陳昭榮的個案時就變得如此嚴重了呢?

何況在市場機制底下,如果有讓消費者覺得「不舒服」的人、事、物,這些花錢的顧客總可以消極地抵制吧?不喜歡看《大話新聞》的,可以轉台到《2100全民開講》,反之亦然。

不喜歡電視上拌嘴吵架節目的,也可以關掉電視享受音樂、書香或是夜色低垂的沉靜,這些都是可以讓自己「舒服」的選擇,難道這樣就是對於民主的不容忍嗎?有電視因此而關台嗎?今天觀眾所質疑、批判的,是話語的內容恰不恰當,而不是這種話可不可以說出口。

代表特定政治觀點
再者,陳昭榮如果想要當中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澳洲人,這些都是他屬於個人的自由(尤其演藝圈裡身擁上述雙重國籍的所在多有),沒有人有權利加以干涉;但是他的言論本身代表著特定的政治觀點,屬於公共議題,既然不是個人的私領域範疇,那麼在公開的討論之下怎會有什麼干涉個人言論自由的困擾呢?

將言論的內容可否遭受檢視,與言論表達的管道是否受到保障(正反雙方的觀點皆受到保障)混為一談,這才是對於言論自由本身最大的諷刺吧!

(作者為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