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炮製虛擬的過去?

 
 
敏洪奎 2014/08/13
 

 

 

炮製虛擬的過去?
林語堂故居(左),與錢穆故居(右)。(圖片:google、Percy Tai 漆園童,民報合成)

台北市仰德大道旁側,有一所林語堂故居,山下也有一座錢穆故居,兩者相距不甚遠,也都經政府核定保留維護,以供國人巡禮瞻仰。兩人故居受到官方重視保護,自然因為他們皆是擁有「大師」稱號的文化名人。

林錢二人生前有何傑出成就,憑何資格而稱「大師」,恐唯有他們本行裡人物才能評論。不過人要稱「大師」也不難,「大師」不需要考證照,只要有人常稱你為「大師」,久之你就是「大師」。君不見佛教界自來從無僧伽在世時稱「大師」者,現在高雄卻有一位「活大師」,也未見其在佛理上有何突破性論述,即是叫久了即是「大師」。所以林錢二人夠不夠格成「大師」也無庸深究。

不過,二人來台定居時已漸入暮年,生命中最富開創著述精力年歲早已逝去,來到台灣也只是頤養天年,未見得對本地學術文化有重大貢獻。在他們或也只是把台灣當養老院,未必存有深厚感情。對台灣人民而言,他們恐也只是眾多客死台灣老先生中之二人而已,有興趣去瞻仰故居者恐也不多。

把林錢這兩位和台灣無甚血肉關聯文化人的故居,列為重點維護的歷史遺跡,或也顯示有權做此決定者感情仍寄放在一個已經逝去的世界。

林語堂、錢穆的故居之外,另有不少位名人的故居甚至墳墓,也被相關單位以各種理由名目列入保護。本文即就手頭資料開一清單,聊示保存維護故居之風,似正方興未艾。

故總統府祕書長張群故居,經台北市市政會議通過,列為「市定古蹟」。

故監察院長于右任,位於北投避暑別墅「梅庭」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並「耗資近2000萬元整建」。(于右任官邸位於台北市青田街,梅庭應是他的別業,但兩處都屬國有財產應無可疑。于髯翁有此好康,應讓萬千無殼蝸牛羨煞)

故司法院長王寵惠,位於東吳大學校區墓園,經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會通過,列為「市定古蹟」。

師大教授梁實秋居住僅7年的日式宿舍,也被校方規定視為珍貴遺蹟,不惜砸下2700萬元整修,於是又一「故居」乃告誕生。(梁教授似未視台灣為家園而終老斯土,報載他是1973年移居美國。若然,則台灣在他也不過是人生旅途之一站)

此外,很令人不解的是,故羅友倫將軍在軍界雖小有名氣,但恐遠不能和胡璉、劉玉章等重量級將領相比,然而他的故居據報載也有列為紀念性歷史建物之可能,是在「需再研議」過程中。羅將軍的故居也有此保留維護價值?

不論官方如何巧立名目,以各種冠冕堂皇理由美化其決定,真正的目的恐仍是以暗渡陳倉方式,把各位名人故居化為永久性紀念館,成為誰也拆不得動不得的「歷史建物」、「市定古蹟」,讓世世代代國人虔敬緬懷。

就上舉案例而言,涉及各故居及該墓園人士雖然背景各異,卻有若干共同特色,反映的都不是當道應有的健康公正心態。

其一是各案例中政治人物或文化人,來到台灣時都已是過去式人物,盛年已過豪情不再,真正有光有熱表現,都發生於和台灣全無關聯的另一時空。當道對這一類型過時人物特加重視,為其營造變相紀念館,是否表示自己多少是活在過去,或是略似南唐李後主的「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以曾經有過的美好過去自我排遣自我陶醉?

其二是案例中人物或為高官,或為和權勢集團保有良好關係者,如錢穆是老蔣總統賞識的儒學家,梁實秋早年和對岸奉為聖人的魯迅大打筆戰,二次大戰期間似也曾為國民黨主持重要筆政,林語堂來台後也甚柔馴低調。總之故居被保留保護人士,必是政治正確或至少不是政治不正確。

如已故白崇禧將軍,昔時份量決不低於張群、于右任等人,但他不為高層所喜,其位於松江路故居即得不到保留照料列為古蹟。另如曾做過七年黑牢一代報人龔德柏的內湖故居,當然更是休想。

其三是本文所舉故居被列入保護人士,清一色是第一代外省人,恐會很令人側目。曾落腳定居大台北地區的台灣名人恐也不少,難道竟無一人的故居值得列入保護?抑是房屋必待有外省名人住過,才能大放異彩成為文化遺產?

將來四大族群年輕人在台北訪古懷舊,若是所看到紀念堂館,盡是外省名人故居,會不會產生只有外省人優秀,對台灣貢獻最大,台灣人則連值得為其保留故居者也無的錯覺?或者這也這是某些人士內心的陰暗希望?

過去曾給予多少庶民溫馨感受的建成圓環,被當道說拆就拆,施以安樂死。日前深具文史意義的舊台北刑務所北面官舍群,也是被法務部說拆就拆夷為平地,兩者對照於官方之百般呵護外來名人故居,會讓人得到何等結論?這是否也該算是所謂撕裂族群?

當權者是否一面在銷毀廣大人民的記憶,一面在炮製種種虛擬的過去?這是否也令人想起奧維爾(George Orwell)名著《1984》故事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