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2日 星期六

信守選民付託的總統

By 南嘉生 2006/08/10


1996年之後,「一個民選總統,要怎樣推動他的政策?」我想這是我們在1996年之前,尚未碰到的問題。簡單的說,以往都是從意識型態中決定政策走向,但各位真的相信,那樣的意識型態就是人民的意願嗎?

李登輝前總統的選票支持者的政治態度,在林郝及陳履安出來競選總統之後,很清楚的就被劃分出深藍軍不是他的支持者。而彭明敏的參選,也讓深綠軍的選票不會成為他的支持者。所以很清楚,李登輝的支持者,絕對不會是要和中國統一,也不會是馬上獨立,而是一些要台灣安定,又強烈支持李登輝特質的人。這些人想甚麼?絕對不是統一,而是要台灣更好。

有人攻擊李登輝走台獨,我們要問統派的人有支持他嗎?有人說李登輝當總統時,不敢搞台獨。我們要問強硬台獨有支持他嗎?李登輝前總統說若泛綠軍的選票超過75%,就可以制定新憲法。他的講法放置在民主、法治下是成立的。沒有讓獨派的選票超過穩定半數,怎麼可能制訂讓人民同意的穩定憲法呢?

當然,當許多人主要的生活目的是:好好活在台灣,那麼「不和中國統一」就成為政策上要推動的目標。

很多統派人士強烈攻擊李登輝搞台獨,但這些人的這些政見,能在台灣拿多少票呢?王建煊的能力與清廉度在馬英九之上,但他的統派論點能得到多少票呢?要不是有民族動員的力量,他能在泛藍軍大本營的台北縣拿那麼多票嗎?更不用說是中南部了。連這種等級的人物都遇到這樣的問題,其他就不用說了。

「不支持統一」並不能推論「他們支持獨立」,所以李登輝也沒有推動獨立。但他很明確的表現要以台灣人民的利益為依歸,而這些人民就是他的選票、他所認定的台灣人民利益。所以他的老朋友許文龍不斷要他推動台獨(我想黃崑虎也應該有這樣的建議),但他就是不肯。這樣的遲滯,我想數年或數十年之後,很可能是許多偏獨派的學者要批判李登輝時期政策的重要議題,也可能是李登輝前總統在民主志業上,無法再上一層樓的關鍵。但是遵守民主機制,向他的選民負責,特別是投票給他的選民,卻依舊是他信守的重點。

信守選民給他的付託,這難道不是民主時代的領袖,應該要做到的基本責任嗎?

2000年之後做為總統,李登輝必須遵守憲法,必須在政治運作的機制下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他是李登輝總統,不是李登輝個人。然而卸下公職之後,李登輝是不是總統?不是。他應不應該有他個人的選擇?應該。所以選擇走向獨立路線的李登輝當然是屬於他個人判斷的問題,也是他政治選擇的自由之一,這是民主社會公民的基本權力,他是這一個社會的公民,當然也有這樣的權力。

1998年,李登輝當眾舉起馬英九的手,要他做新台灣人,讓他有能力把陳水扁打倒。這讓李登輝許多老友非常不滿,然而李登輝說,他作為一位國民黨主席,這是他要做的事情。這是位居高為的李登輝的無奈,然而在2000年之後,李登輝要反應的,就是他自己的政見。

接觸過李登輝那一代,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本省人,都會有一種身為被殖民者的無奈、無力與傷懷,所以當李登輝說出:「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他不知擄獲多少台灣人的心,特別是他們那一代人。這一票人是李登輝的鐵票。李登輝是國民黨主席,他們是國民黨鐵票,李登輝是台聯,他們願為台聯出錢出力。2000 年之後的李登輝,可以說就是在替這一群人講出他們那一代的心靈創傷,在替這一群人爭取他們年輕時,沒有達成的共同的夢。

李登輝有變嗎?有。他的變就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必須在環環相扣的歷史悲劇與壓力下,走出一條自我解放的路。1964年到2000年,超過一代人的歲月,彭明敏是在作海外的李登輝事業,李登輝是在做國民黨內部的彭明敏事業,他們在做的,就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與自救。統獨?誰有利於台灣人民,就是他們的選擇。李登輝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台灣人民的利益。

總統直選與統獨問題

By 南嘉生 2006/08/10

「要不要總統直選」在國民黨內部是掀起很高的政治浪潮的,本來國民黨的決策就是「委任直選」(註一),也以這樣的政策向人民宣示。然而李登輝跑一次民間社會,走訪中南部之後,將整個政策推向「人民直選」。「人民直選」就是現在選總統的方式,「委任直選」就是以往先選國大代表,再由他們去選總統。這兩種的差異在於誰與人民的關係密切,他就會支持「人民直選」,誰與人民距離遠,他們就會主張「委任直選」。我們看那一次國民黨內部的決戰,台面上,當時有能力參與總統大選的,郝柏村、李煥、邱創煥等都支持「委任直選」,但有能力與人民接觸,相信他的政策能贏得人民肯定的人,如李登輝、林洋港都支持「人民直選」。這其實也章舉人民主權與民主的精神。請問李登輝是民主派?或是獨派?若說他是獨派,請不要忘記當時甚受保守派推重的林洋港先生,他可是支持「人民直選」,但保守派可不把他視為獨派人士,獨派也不把他當作獨派人士。

「人民直選」就必然壓迫政治人物必須和人民接觸,這本來就是民主常態,「人民直選」也是中立性名詞,為何保守派會怕呢?難道中華民國不是民主政權?而要民主,不是要人民能同意他們的決策權與樂意接受他們領導嗎?他其實點出他們之前所支持的政權,某種程度是非民主的,他們的施政與所謂的「人民同意」的關係不密切,而僅僅是推動政策而已。更深刻的說,他是「統治」,但他不是「民主」。

若有人將「人民直選」視為是李登輝前總統走向台獨的重要指標,那不是他錯,而是他將非民主的因素看得比民主重要,他對民主的信仰其實不堅貞。「人民直選」不涉及統獨,僅僅涉及全力產生的方式而已。若人民支持統一,「人民直選」也是強化統一正當性的工具。將「人民直選」視為是台獨利器,隱含認為人民的選擇是獨立,不是統一。若是這樣,那麼在「人民直選」之前所強調的統一政策,某種程度就是那一個不受人民授權的政府,他的高級官員所做個人的期待與遐想,與人民的想法不一致。他們的不合民意已昭然若揭,而他們的下台在民主機制的思考下,也是正常且正當。
「人民直選」既然在彰顯主權在民,那也就不涉及統獨了。

註一:我到目前還是搞不清楚,按字意解讀,「又委任又直選」,到底怎麼進行?既然委任了,就不能說直選,既然直選,要何必委任呢?

依附在台灣利益的統獨抉擇

By 南嘉生 2006/08/10

李登輝的統與獨立場的爭辯,我想在許多深藍軍中已經討論很多,而在深綠軍中應該也有很多,只是許多深綠軍囿於對李登輝前總統的尊敬,還沒有產生一個足以服所有的綠軍,又很尊重李登輝前總統的論述,不敢公開的說而已。

我認為對某一些人來說(這些人可能包括李登輝前總統),統獨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達成增進台灣人民利益的一個手段而已。李登輝前總統在他身為總統時期,甚至可以分成是前期或後期,到底是統派或獨派,其實眾說紛紜。然而若我們從愛台灣這一個角度去看李登輝前總統的一些作為,我們就能對他的一些行為,做了很好的解讀。

在李登輝前總統繼任蔣經國總統未竟的總統職位之後不久,出現一種台灣要和蘇俄通商的說法,結果當時的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強烈批判這種政策,最後是沈昌煥下台。這是保守派退出政壇的第一步。隨後出現郭婉蓉到中國去參加APEC會議,這件事情也受到保守派的強烈抨擊。

我舉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李登輝當總統時代,他其實在推動台灣與共產世界接近的政策,從這一個角度來說,你說李登輝是統派?或者是獨派?將這一些政策透過時間關係,與公視最近播放有關李登輝的歷史紀錄,其實是蠻符合的。當時攻擊李登輝的人,現在都忙著往中國跑,而在他們忙著往中國跑之際,又不忘攻擊李登輝前總統。當時支持李登輝前總統政策的人,現在卻對李登輝前總統的繼任者陳水扁總統的中國政策,產生強烈質疑。請問深綠軍,李登輝前總統是統派?還是獨派?

不過,各位若將李登輝總統的政策以台灣最高利益去思考,就會發現他其中是有一個相通的邏輯:以台灣的利益為最高考量。台灣要不要與中國、共產世界接觸呢?當然需要,不然台灣的外交就死了,外交死了,國家的國際認定就出問題。所以與中國、共產世界接觸是必要的。但是要接觸到甚麼程度?就有各種不同的角度與看法,這些論點會有爭議,不僅學者之間會有爭議,我想在李登輝前總統身上也產生強烈的思考與矛盾。

1990年,當李登輝要在國民黨那些老國代手中競選總統時,保守派攻擊他雙獨:獨裁與獨台。這樣的指控並沒有錯。李登輝的獨裁就是不找他們商量,讓他們替李登輝決定政策。李登輝的獨台就是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越拉越遠,變成非中國的政府。如果李登輝不獨裁,他就不能在保守派環伺之下,替台灣找出出路。如果他不獨台,就不能拉拔一些新觀念的政治人物,替台灣找出新出路。所以獨裁與獨台都是在保守派、親中或夢想在中國的那些在台中國人包圍之下,替台灣找新出路所必須做的事情。

有很多保守派攻擊李登輝派蘇志誠搞秘密外交,甚至修理李登輝這樣的政策。但沒有李登輝的政治意志,沒有蘇志誠的秘密外交,會有辜汪會談嗎?沒有那樣的接觸,兩岸的關係會轉而更和平、穩定嗎?很多保守派的人攻擊李登輝訪康乃爾之旅,讓兩岸關係倒退,但即令倒退,都比沒有蘇志誠的密使之行、沒有辜汪會談來的更開放,換言之,如果攻擊蘇志誠的密使之行,就應該肯定李登輝的康乃爾之行,結果很多人攻擊蘇志誠,又攻擊康乃爾之行,就是嚴重矛盾。而李登輝的這兩個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台灣為最高利益的思考。

在台灣,許多涉及兩岸政策,甚至是認同政策,都會被冠以統獨的頭銜去肯定或否定,但人們也許忘記,還有一個高於統獨之上的台灣人民的利益,這一個思考重點可能比統獨更重要,這對熱愛這一塊土地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李登輝先生恰恰是這樣的政治人物。

馬先生可否當台灣總統?

你這樣的論點有問題。盧武炫的小孩可不是美國人,甚至連盧武炫的兄弟姊妹多不會是,但馬英九是,他女兒是,他姊妹是。不僅如此,他父親算是台灣以往統治體系最內層、最需要強調忠心的份子(不是這麼敏感、核心身份,就無法有足夠力讓馬英九一回台就當上蔣經國的英文秘書,他們這一架構的人,絕絕對對不應該拿中華民國以外的國籍)。這裡點出一個很基本的要義,要當總統,必須展現對這一個國家認同的基本態度。至少你的家人,乃至家族的前途必須與這一塊土地、這一群人聯繫在一起。不然,憑甚麼當人家的總統?將盧武炫比作馬英九,這是污辱盧武炫。

馬英九不能被選的原因,你說:「更嚴重的是他是極權思想」,這也不對。最重要是他不負責任的行為,表裡不一的表現。他選擇統一,請問他的家人、家族要不要接受統一的後果?那就要問馬英九的小孩要不要放棄美國國籍,一起在台灣奮戰?更闊而談之,他的家族的其他人,以甚麼態度去處理他們的國籍、認同問題?毛澤東那一代的共產黨看不起蔣家及他們的追隨者,其實不是國民黨專制,而是他們不負責任的逃避決策責任。因為講專制,共產黨比國民黨更專制,但毛澤東敢讓自己的小孩在韓戰上戰場,蔣中正會嗎?

一個簡單的邏輯,假如馬英九的小孩都準備在台灣發展,認同台灣這一塊土地,請問馬英九會不會替他的小孩建構一個會被專制統治的環境呢?一個共產黨會管的國家呢?如果你認為馬英九不會這樣做,那麼問題就很清楚,他現在所謂的「終統」,並沒有包含他家族在台灣的長期處境,而是他的意識型態,而他及他家族並不負責這樣意識型態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