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安全台灣沒未來
by 林向愷 2012/07/10
最近一份民調顯示,高達六成三四受訪者反對以瘦肉精牛肉交換與美國重啟貿易協商。然而,馬英九從先前「沒有預設立場,沒有時間表,沒有對美方作任何承諾」三沒有立場,到六月七日國民黨立院黨團大會上強硬表示,美牛案若不過,台灣因無法在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平台上,與美恢復協商。當立院無法在本會期通過美牛案,府院黨更決定儘速召開臨時會,執意此案非過不可。
由此事件可看出馬政府對自由貿易的錯誤認知。美牛案攻防過程中,馬英九認為反對美牛案就是鎖國,因為以國民健康為由反對等同設下貿易障礙。過去,歐盟曾以對國民健康,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有害,反對基因改造食品在歐盟銷售,美國政府認為此項禁令違反自由貿易原則,但歐盟堅持此項禁令係對境內與境外生產販售採一致性規範,無歧視進口商品的問題,迄今仍禁止基改食品。所以,只要台灣堅持國民健康與食品安全原則,對國內生產與進口農產品採取一致性檢驗政策,絕對不違反自由貿易原則。
馬政府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轉型策略才是問題的核心。政府迷信自由貿易協定(FTA)是解救台灣經濟的萬靈丹,只注意到經濟整合有助於提升效率,卻忽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所強調:經濟整合無法讓所有參與國皆得到好處,尤其是規模愈小的國家,會因產業外移而淪為邊陲,整體犧牲最大。
近來,馬英九常援引南韓為例說明簽FTA對台灣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孰不知南韓是以「先佔領國內市場,確保競爭力,再進軍國際市場」做為經濟戰略,以技術生根,建立品牌以及行銷管道取代價格競爭,掌握核心競爭力後才開始洽簽FTA。洽簽過程中,由於南韓依循日本發展模式而與日本存有競爭關係,所以南韓決定先與歐美簽FTA,藉與歐美先進國家發展密切經貿關係來降低中國磁吸效應對南韓的衝擊。然後,才與後進國家如:東協與中國洽簽FTA。
反觀台灣,政府順應廠商「降低成本」的策略,採取全面開放政策,陷入價格競爭的無底洞。過去,馬政府一再鼓吹ECFA的重要性,認為簽ECFA後,廠商會因商品輸往中國享有零關稅而選擇留在台灣,卻忽略因為雙方皆享有零關稅,廠商基於中國市場規模與成本優勢所產生的群聚效應,會選擇到中國投資生產。果不其然,ECFA簽訂後,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金額屢創新高,台灣技術優勢因廠商無轉型壓力而逐漸流失。此時,再寄望簽FTA來強化台灣出口商品的競爭力,無異本末倒置。縱使未來政府順利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只會為部份出口產業帶來短期效益,長期而言,只要無法維持技術優勢,成長動能將無以為繼。
此次美牛事件最令人擔心的是政府長期重貿易輕農業的心態。不少人認為台灣農業不具國際競爭力,進口價廉的外國農產品可減輕消費者負擔與提升生產效率,使得國際貿易談判時農業部門總是被犧牲,導致目前超過四分之一的耕地休耕或廢耕,而糧食自給率則降到百分之三十二,遠低於國際水準。
這讓我想起前些日子,與彰化社頭生產蔭油的老闆談到有關黑豆原料來源,他說上一代經營時,黑豆都是由台南縣以及屏東縣農民所生產,為了確保豆源,黑豆收成時,還得南下幫忙採收;政府開放黑豆進口後,為降低成本改採進口黑豆,國內種植黑豆農民只有放棄生產。近來隨新興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加上國際資金的炒作,進口黑豆的價格節節高升且來源愈發不穩定,這位老闆嘆說此時已不可能回頭去找農民種植黑豆,擔心未來工廠的經營。
這段對話說明了:農業才是國家生存與發展最關鍵的部門。農業不僅生產糧食,它還具有帶動經濟成長、提供工作機會、維護環境生態以及促進社會安定等諸多戰略價值,所以不能單純從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衡量農業的重要性。政府有必要以全新的戰略,思考如何避免價廉但質劣的外國農產品進行惡性競爭,摧毀台灣農業。
全球化下,政府最基本的責任除了維持市場效率外,還要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經濟發展不能只強調全面開放而忽略國家經濟安全,不能只重視貿易而忽略農業的重要性。政府對自由放任有太多迷思,把原屬於國家的責任丟給自由市場解決,未來政府應積極保障全球化下人民維持基本生活的權利,恢復人民對市場經濟的信任。唯有如此,台灣才能重新找回國家的榮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