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記憶與感情是可以被捏造的...(評龍姑姑的新書-1)

by 大腸 2009/10/19

龍姑姑出新書了,新書一出就放在書店中相當顯眼的位置,一擺很多本,一看就知道這應該是最近台灣文化界力推的專案。這也難怪,近年來因為向來只會相互吹捧又寫不出個鬼來的台灣文化界不爭氣,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台灣的本地創作有越見凋零的傾向,甚至還有那種一整年只有一本創作的慘況,就算書商積極的在網路上尋找寫手,仍然難以擺脫無以為繼的窘境。

也因此龍姑姑這本書一出,立刻成了台灣文化界的存亡保衛戰,因為如果再不賣的話,台灣文化界也差不多快玩完了。透過大量的廣告與宣傳,這本書的確賣的不錯,聽說已經好幾刷了。也因此引起了我想看看這本書的興趣,雖然我自從開始比較了解自己之後,近年來是越來越不喜歡龍姑姑的作品了,但是看到那麼多人努力的吹捧,更讓我好奇,難道龍姑姑的真的變了嗎?

於是我周六花了一些時間,仔細的把龍姑姑的新書看完了,看完之後當然有許多的感想,如今就和大家一一來說明,我想首先跟大家提的是,為何這本書會大賣。

雖然許多台灣文化人看到書大賣很開心,但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大賣其實得歸功於國民黨大中國文化教育的徹底成功。為什麼?我想只要是熟知龍姑姑寫作風格的人應該都很清楚,龍姑姑最擅長的,就是運用傳統的文藝腔包裝缺乏邏輯的論述內容,而這種寫作風格也在這本書中發揮到了一個極致。雖然書中的主要內容談的是歷史事件,但是龍姑姑巧妙的利用台灣人對於中國史地的了解,進而讓熟讀中國史地的台灣人,對於中國人的苦難感同身受。

當然啦,能對於別人的苦難感受身受向來是件好事,畢竟這世上有太多的苦難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缺乏想像力的人們,總無法理解他人的苦難所致。只可惜的是,許多台灣人這種對於中國人苦難的感同身受,並非來自於自身所擁有的想像力,而是來自於從小就開始接受的,相關中國文學、史地的填鴨教育,透過這樣的教育,台灣人並不會對台灣最大的河流濁水溪有什麼感覺,卻會跟著龍姑姑的文字描繪神遊新安江。

記憶和感情是可以被捏造的,尤其是對於缺乏想像力的人們來說。

龍姑姑的書在台灣一直受到某個世代台灣人的喜愛,原因無他,因為她和這個世代的台灣人一樣在相同的時代成長,相同的接受國民黨脫離現實的填鴨教育,相同的在台灣大學生興起出國留學風潮的時候,親眼見識到了什麼叫做世界,親身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自由,他們擁有相同的語言,他們談的是相同的過往。

龍姑姑的書巧妙的回應了某些台灣人安於現狀卻又在心中隱隱期待冒險的心境。於是我們會在龍姑姑的書中看到中國人面對連年烽火時的慘況,並為之一掬同情之淚,畢竟對於可憐人的同情是比較沒有爭議的。然後因為這是過去一向不見容於國民黨課本中的東西,所以也可以讓看的人有種思想開明的自我感覺良好。而理所當然的,龍姑姑的書中當然也不用真的談到什麼自我認同啦,國民黨的惡行啦之類嚴肅議題的,一方面是因為對於缺乏邏輯又身懷大中國情結的龍姑姑來說,談這些有些太過高難度,很容易被罵的很難聽,所以乾脆別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安於現狀的台灣人來說,那實在是太過沉重了。

只是這世上當然也不存在不勞而獲的事,開明的轉變總是伴隨著痛苦的自我否認發生,缺乏勇氣面對自己並安於現狀的人們,是永遠不可能理解冒險真正的可貴之處,不論他們裝的有多像。

看龍姑姑的書,其實就像買樂透一樣。期待沒有付出便能有所收獲的人性,能讓樂透擁有生存空間,自然也可以讓龍姑姑的書賣的不錯。只是人們往往不會去注意到,樂透最大的贏家其實一直都是主辦的樂透的政府,而龍姑姑的書大賣之後,獲得最大好處的,自然也是龍姑姑本人無疑了。

畢竟對於缺乏想像力的人來說,如果連記憶與感情都可以是捏造的話,那用幾百塊台幣買個自由開明的自我感覺良好,似乎也是件頗為划算的事吧。


外國企業賺中國錢,難上青天!

by 修伯特‧魚 2009/10/19

原發表於「TaiwanOnline」,http://www.taiwanonline.cc/phpBB/viewtopic.php?f=35&t=1044

Selling foreign goods in China, Impenetrable
在中國賣外國貨:難以打入市場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Oct 15th 2009, Shanghai

譯註:《經濟學人》這樣的論點或許會被許多紅頂台商訕笑,誰要你們外(ㄨㄞ)國人不懂得經商(ㄍㄨㄢ ㄒㄧˋ),才會面臨繁文縟節的行政程序與國家獨裁統治的制肘。不對阿,若台商能大賺特賺,那就不是文中的「外國人」囉,那......台資不是外資,難道是西瓜資 :y

儘管普遍希望中國能協助世界走出經濟衰退,外國人正發現一如往常,在中國做生意非常艱鉅。

圖檔
在中國賺錢的外國企業,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奢侈品是少數能賺錢的外國企業。

上海研究機構亞洲通路(Access Asia)總裁保羅‧法蘭契(Paul French)表示,同一間公司每年都向他購買中國某一項產品的市場報告。這是因為該公司每年都派遣新的經理到中國,來打開當地市場;然而,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打開市場,很快地就絕望離開。

法 蘭契的客戶並非特例。另一間研究機構IMS估計,如輝瑞(Pfizer)、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拜耳(Bayer)等全球藥業巨擘的 中國銷售額,不到全球總額的2%。家用商品巨人寶僑家品(Procter & Gamble)評估,中國的年銷售額僅30億,不到5%的全球銷售額。聯合利華(Unilever)的銷售更不足寶僑的50%;其中國部門根本不賺錢。保 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的中國總部成立於上海,比同類型競爭者擁有更多進入中國的管道,但仍被限制在8個城市;分析師猜想該公司在中國的利潤不如台灣,但台灣人口僅中國的2%,且競爭更激烈。

在 中國做生意至少是19世紀以來的共同主題,當時(英國)曼徹斯特紡織商就夢想每個中國人都買一點他們的產品,但這夢想經常破滅。由於各國國內經濟衰退,外 國企業更希望利用中國的成長。儘管對其它國家出口銳減,但歐洲與美國過去一年對中國的出口無明顯變化,相當於7%的出口總值。中國歐洲國際商業學校的訪問 教授羅蘭德‧施蘭姆(Ronald Schramm)表示,即使中國經濟成長達成8%的官方目標,但對西方企業總銷售量的影響,可能在誤差值之內吧
譯註: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民間消費不足GDP的40%,而上述提及的企業多半是民生消費品。這幾年,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朝向國家統制經濟體,民間內需消費的成長低於總體經濟成長,就算是中國存在許多的民間地下經濟,但相對於龐大的國家仍顯得微不足道。

當然,許多外國企業在中國表現亮眼,特別是兩種極端的價值鏈:一端是奢侈品、光纖與大型飛機,另一端是石油、礦砂與可回收的廢棄物。儘管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承諾改革,但兩端之間(的生意)仍受限含糊的法律障礙與隱而未現的阻礙。出版業、電信業、石油探勘、行銷、製藥、銀行與保險等產業,中國都嚴厲的保護或禁止外國公司進入。貪腐、保護主義與繁文縟節都在各個領域妨礙外國公司。

上海的美國商會、中國的歐洲商會與美中商業委員會等3大外國商業遊說組織近期的報告,支持上述陰鬱的觀點。他們最大的牢騷並非典型的商業關切,例如勞動力的取得或成本過高;相反的,他們抱怨(不公平的)補貼競爭、進入市場的限制、矛盾的規章、缺乏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官僚體系的黑箱作業與專制(arbitrary)。

要 在中國營運,委員會必須提供美國國務院、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與上海市、地方稅捐機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地方機構等單位的文件,耗時6個月以取得1年的 執照。儘管高成本與繁瑣的過程,至少有已確立的程序;其它則沒那麼幸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中國同意讓外國公司參與競爭本地航空的訂票系統,但歐洲商 會表示(中國)目前尚未制定必要的規章。

地方官員透過提供優惠的土地或資金,或是降低官僚體系的限制,更大程度地保護當地企業。若跨國公 司能僱用中國律師,所有繁文縟節的手續能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他們,但問題是跨國公司不能僱用中國律師。廣告公司智威湯遜(JWT)總裁唐銳濤(Tom Doctoroff)表示,儘管中國人相當貧窮,廣告的潛在效益極低,但因為政府透過力量控制媒體與廣告費率,導致對每一個消費者的廣告曝光率成本高於許 多西方國家。中國的商業新聞也極不可靠。

已克服上述阻礙的企業,傾向在中國當地生產;他們的產品被認為是高品質(幾乎沒有外國企業藉著削 價而成功),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和努力建立銷售網絡,與提高品牌知名度。以美國輪胎製造商固特異(Goodyear)為例,在中國的760個經銷權都有在地 夥伴,由這些夥伴取得在地的經營許可。固特異不讓中國官方壟斷廣告的方法是:升起打著品牌的熱氣球廣告,而事先申請的理由是提倡一項有價值的目標:安全駕 駛。

(經商)要考慮在地偏好,中國消費者似乎有著最具差異性(variety)的偏好。寶僑在中國的牙膏品牌就有多款味道,包括檸檬、茶香、草莓、鹽味與蜂蜜等。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諾基亞(Nokia)在這種環境下頗為有利。

數 間外國企業的成功策略之一是高售價,很訝異吧,因為中國的所得仍相當低。尼爾森(Nielsen)一項調查推斷中國人相信外國品牌較為昂貴,即使並非如 此。這意味著(外國企業)應該在品質,而非價格競爭。無論如何,蘋果電腦、通用汽車與Levi Strauss在中國販賣的某些產品價格高過其它地方,奢侈品也是如此;但相對而言,僅少數企業藉此獲利。

□ 〔 資料來源: 修伯特‧魚看世界 | 引用網址


說到偷菜

by 直江山城守 2009/10/19

最近『偷菜』話題沸沸揚揚,還驚動到那正事還沒做兩件的教育部長打算要強迫網路業者把『偷菜』名詞改成『租菜』;這在我看來完全是個蠢念頭:要知道『偷菜』為甚麼吸引人?就因為玩家明知,這個『偷』是虛擬的偷,是個在現實生活違法而大家不敢做的行為,所以玩將起來,自有那種假鳳虛凰式的『打破社會規範』的快感,再加上人的根性多多少少帶點『自種的不如偷來的,偷來的不如偷不著的』貴遠賤近心理,偷得來固然比自種的有成就感,偷不到也是刺激驚奇,----------------因此既許『偷菜』,自然人人趨之若騖。這只是人性小小的解放,玩的人知道我看如果哪一天網路業者真的屈從了這個偉大部長的要求,恐怕這遊戲也沒甚麼人要玩了。

不過我很久以前就看過有人慎重其事的談論自己偷菜,不但談,還出書自誇,而且不但偷菜,還偷別的,重要的是那不是網路虛擬的遊戲,是真人偷真菜,而且犯罪者是年輕力壯的國民黨士兵,受害的是年老力衰的台灣阿婆。

有個所謂忠黨愛國的軍人作家張拓蕪,在他所寫的『代馬輸卒』系列雜記書裏,就詳實記載了,他那個單位的士兵們逃來台灣之後,於北台灣觀音山一帶駐地偷菜的情形:他們帶著鐮刀到隔壁台灣阿婆的菜園裏,整顆整顆的把偷走偷走,當作加菜,然後當發現真相的阿婆帶著警察前來要公道,當然,他們是不會認的,只是揮揮手把人家趕走。

我記得是在1980年代初期看到這個故事的,坦白講對我當時『愛國』的心靈是不小的衝擊:蝦米!英勇的國軍會去偷老阿婆的菜?蝦米!偉大的蔣公餵不飽阿兵哥?那國家的錢哪裏去了?還有,啊菜被偷光了,那個老阿婆以後生活怎麼辦?

這三個問題,前兩個我已經找到解答了,只有最後那個問題我一直不知道:那個老阿婆以後生活怎麼辦?

所以當我看到國民黨政府的教育部長,煞有其事的要人家不准在網路上虛擬偷菜的同時,我就想起那個偷菜的忠黨愛國作家,還有那位菜被偷光光的台灣老阿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