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報稅資料算貧富差距 媒體、學者常用


鄭琪芳2012/03/28

 

根據財稅資料中心最新統計,綜所稅申報所得最高與最低五%的家庭,貧富差距已飆升至九十三倍,再創歷史新高。這種計算貧富差距的方式,並非本報獨創,過去多家媒體及學者都曾引用,包括現任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等。但馬政府不願正視財稅資料呈現的事實,只以「不能這樣算」來搪塞,一方面粉飾太平,一方面說要改善貧富差距,誰信?

政府公布的貧富差距,主要以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為依據,但主計總處採抽樣調查,樣本數僅二萬戶左右,代表性受質疑;且將國內家庭分成五等分,以所得最高及最低二十%來計算貧富差距,也被認為太過粗糙。

相較之下,財稅資料反而更具代表性與精確性,因為報稅資料涵蓋全國五百多萬戶家庭,財稅中心掌握所得的技術也愈來愈精進,且二十等分的算法,將所得最高及最低五%家庭拿來比較,更能看出所得分配的兩極化,因此,不少媒體及學者開始引用財稅資料來解讀國內貧富差距。

以二○一○年為例,主計總處公布的五等分位貧富差距是六.一九倍,低於二○○九年的六.三四倍;但報稅資料的二十等分位貧富差距卻高達九十三倍,遠高於二○○九年的七十五倍,顯示最富與最貧的所得差距已經愈拉愈大。

誠然,報稅資料並非真正的家庭收入,但若以真正的家庭收入來算,實際的貧富差距可能更嚴重,因為真正的窮人可能收入低到不用報稅,有錢人則有許多避稅管道或免稅所得,其真正所得可能遠高於財稅中心掌握的所得。

此外,二○一○年經濟成長率高達十.七二%,但所得最低五%家庭,申報平均年所得竟由前一年的五.一萬元降至四.六萬元;所得最高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則由前一年的三百八十二.九萬元增至四百二十九.四萬元;顯示經濟成長果實多由富人獨享,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所得分配不公的問題,政府應嚴正面對。

記者鄭琪芳/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