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可笑的中國時報竟要自由時報提供「獨家秘方」

by 海兒 2006/12/15

這一次高雄市長選舉,在所有的各大媒體中由於自由時報所公佈的民調最為準確,相形之下,包括中時、聯合以及TVBS這些統派媒體事前對國民黨的黃俊英支持度的高估也就紛紛「踢到鐵板」而無法對讀者自圓其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是由於自由時報精確的民調讓這些統派媒體眼紅,使得中國時報在12月13日竟刊登了一篇題為「真的這麼準?自由時報應公布民調方法」 的評論,提出質疑並酸味十足的說,自由時報必有「獨家秘方」,足供國內其他五家擁有十多年民調經驗的媒體、民調機構和學者參考,要求自由時報公布調查方法 和問卷題組,以共謀提升國內民調水準(註)。

事實上媒體所作的民調的準確性不但攸關了其本身的公信力,更與媒體的商業利益息息相關,是各個媒體的商業機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台灣媒體市場,除非是媒體 經營者頭殼壞掉才會把民調的「獨家秘方」與同業分享。這就如同中國時報絕不可能公佈他們為何可在本業虧損累累的情況下,其卻還有那個閒錢大手筆的買下國民 黨的「三中」擴充事業版圖的「獨家秘方」與同業分享,是不問就可知道的事情。

是以任何媒體如果要做民調的話,本該憑自己的本事以公正客觀的態度為之,以期儘可能貼近真實的民意才是。如今中國時報不去檢討自己一向以偏頗的眼 光與立場作報導與民調,造成了其自身的公信力逐漸遭到讀者的質疑而不願甚至於不屑受訪造成了其所做的民調失真,卻反過來質疑自由時報、要求提供民調的「獨 家秘方」,簡直是可笑到了極點!

(註) http://times.hinet.net/news/20061213/polity/da7817b9302c.htm

==

by 不平路人

當我看到中時電子報這篇「報導」時,就覺得納悶,過去不知幾次民調,這些統媒做的從來沒準過(最明顯而離譜的,該是2000年選總統,當時,許多人還覺得 只是不準,不是惡意;2004那場統媒的惡意扭曲民調結果,造成選後大亂,我才驚覺媒體的惡意操弄)。民間要求這些統媒公佈民調採樣、計算、加權的方法, 這些統媒給了什麼回應?

而今,自已不準也就算了,還說別人準是不對的?自已墮落非得別人一起墮落?真有你的!華客媒體!!

==

by FSW437

各位把大陸時報想得像豬頭一樣,我可不是那麼想

歷次民調都可以用最後選舉結果票數收場做驗證,我認為各位想得到的各種技術性問題,誤差出在哪一方選民,大陸時報民調組早就發現到了。

但是,知道了,卻不去校正,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

反正做出來的民調符合他們意識形態,又何妨拿來「引導」選民。

你看他們那篇:真的這麼準?自由時報應公布民調方法。裡面他們自己講的:「雖然民調顯示黃俊英領先十幾個百分點,但事前已預知直接支持度並不完全可信,並在歷次民調報導時有所說明,因此預估這次選舉的結果將會很接近。」

好了,自己都知道不可信了,請問你幹嘛還拿不可信的出來登?

結論只有:你大陸時報刻意作假

如果大家把這件事往這兩個地方去想:

1.大陸時報民調組的成員全由不食人間煙火,不懂台灣的豬頭組成。

2.台灣派選民在大陸時報民調時惡意欺騙政治意向及投票人選

我認為,這反而讓這家報紙脫身。

事實的真相,惟有「大陸時報惡意假造欺騙」,才符合邏輯!也符合該報後來提出的各種攻擊文章內容!





官員業者原來一家親,退休後投靠企業不亦樂乎

by reporter 2006/12/14

金管會國會組組長林英哲即將退休,明年初轉任中華民國証券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這一則人事消息,在經濟日報僅是短訊,卻是証券圈內的重要消息,公會理事長簡鴻文為何會找他去幫忙,大家心知肚明。
林英哲是台南縣將軍鄉人,1977政大應用數學系畢業,與過去的某外商壽險公司總經理吳家懷同班同學,並取得政大財政研究所碩士,考上公務人員考試,先後 在國稅局、証管會,証期局服務,後來以參事銜負責金管會國會聯絡,原來負責的鄭濟世(前保險司長,逢甲畢業、台大商研所在職專班碩士,曾接受南山人壽招待 住花蓮觀光飯店總統套房,被經濟日報爆料下台)黯然下台,不久即辦理退休,目前在新光集團子公司擔任獨立董事。
簡鴻文理事長會找上林英哲,就是看到他過去在証期局的背景;由於林曾任証期局主秘,以後券商碰到各種疑難雜症,找林英哲就對了。法律上規定的旋轉門條款是否違反,可能要查一查。
1954年出生的林英哲,離退休年齡還有一大段,為何要走呢?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去年他利用公務車到學校兼課的事被檢舉,受到處分,心裡非常大爽,雖然有 當時還在的金管會委員黃顯華幫助,讓他國會聯絡的成效記功,功過相抵,抹去紀錄的陰影,但是和他是政大財政研究所先後期同學的黃顯華已經任滿離開,有力人 士已經不在,還留下來沒有太多意思,何況妻、子均在日本,家中財力雄厚,不愁吃穿,何必困在一隅?正好有伯樂簡理事長相邀,就規劃另一段人生!
金管會官員,不少人都會規好好劃自己的下半生,與財團和業者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便退休後轉任,過去出了一些問題的檢查局副局長長楊文慶,離職後也是悄悄的到某財團任職,但是因為被立委質詢,才迅速離去。
最近証期局長吳當傑,不擇手段的想辦法讓財團主張的「董監酬勞總額揭露辦法」通過,置公眾利益於不顧,看看以上一些金管官員的動作,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有此不正常的舉動。

1 > 2n-1 !

by takayuki

如果『 1 個父輩來自中國, n-1 個父輩跟 n 個母輩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我的祖先來自中國』的話,不就是 1 > 2n-1 !?
要也是『我的祖先來自台灣』!

替缺乏國際觀的中時張慧英開這一欄

by blackbox 2006/12/14

無意間看到以下的標題,點進去看。

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室 2006-12-13 08:23 張慧英
替缺乏國際觀的台灣講幾句話

裡面說的都是一些泛泛之談:台灣缺乏國際觀,和台灣媒體、國際孤立有關係。。。云云。(這個帶頭參與政爭的媒體還抱怨媒體,真有趣。)不管這個『台灣缺乏國際觀』的命題,以及探討原因有沒有意義,反正這早就是陳腔爛調,就姑且聽之吧!

只不過,文中的這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但這也和他們的成長歷練有關。過去的威權時代,人民不能出國觀 光,只有統治階層及社會精英,例如政府高層、外交官、成功企業家,不然就是留學生,才有國際接觸的機會,當時外交官還多數是外省籍。民進黨多半出身草根基 層,英文恐怕都講不了幾句,那有管道接觸外在世界?國際觀不是吃幾次西餐就補得來的,那需要深厚的底蘊和長期的學習;得宜的應對風度不是死背國際禮儀就搞 得定的,需要許許多多的接觸互動,最後內化成自然而然的行為。

原來,在張大記者的眼中:『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但這也和他們的成長歷練有關。。。民進黨多半出身草根基層,英文恐怕都講不了幾句,那有管道 接觸外在世界?』那裡比得上在『過去的威權時代。。。才有國際接觸的機會』的『統治階層及社會精英』?更何況,『當時外交官還多數是外省籍。』

張大記者似乎有意忽略:總統府祕書長陳唐山曾在美國聯邦政府工作多年,蕭美琴的母語是英文(可不是馬英九這種後天的三腳貓英文),駐日羅福全對日 本的熟悉、駐德代表謝志偉德文流利(之前的駐德代表不通德文)。。。。似乎,她比較鍾意於權貴子弟如馬英九、胡志強留學時的特務學生國際觀(還有他們的英 文)。

對於這些階級歧視性的批評,既然媒抗有許多大大,可以發揮,我就暫時不多說。

我感到好奇的是,這位張慧英主筆,到底是根據怎樣的高度,夸言『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還進一步訓示大家『國際觀不是吃幾次西餐就補 得來的,那需要深厚的底蘊和長期的學習;得宜的應對風度不是死背國際禮儀就搞得定的,需要許許多多的接觸互動,最後內化成自然而然的行為。』(姿態擺得好 像是個專家呢!)

於是,看了一下她其他的國際觀文章(有好幾篇呢):
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sheena/

我的天,這些沒做功課的膚淺報導,本來應該剛好可以用來印證台灣媒體對國際事務的缺乏了解。

只不過,沒想到該作者竟根據如此程度之國際觀夸夸大言,還進一步貶抑『民進黨多半出身草根基層,英文恐怕都講不了幾句』,吹捧『出自統治階層及社會精英者。。。才有國際接觸的機會』。

既然這樣,我決定特別為國際觀主筆張慧英開這一欄,以檢驗她之前所販賣的『國際觀』文章。

--

一篇典型的人云亦云,想當爾然地討論土耳其加入歐盟困難的文章。

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室 2006-11-29 00:24 張慧英
土耳其的歐洲夢

。。。其實說穿了,還是白種基督教的優越感作祟。歐洲人總認為自己這個「基督教俱樂部」高人一 等,膚色、身高、文明、政經成就什麼都優,和其他世界次等文明拉拉手作友好態還可以,但讓伊斯蘭特徵明顯的土耳其加入平起平坐,從此還藉歐盟之助自由水乳 交融,可就怎樣都難以接受了。。。

信仰伊斯蘭的土耳其,上個世紀才放棄和歐洲敵對;現在要求加入以基督教文化圈為主軸的歐盟,如果因為沒有達到這個團體的要求,就說成是白種基督教的優越感 作祟,連我這個非白人都無法同意。更何況,某些被歐洲視為是普世價值的女性地位、教育權利、信仰和言論自由,在伊斯蘭的土耳其仍有距離,更不可以單用歐洲 的優越感解釋。

其實,土耳其要加入宗教信仰完全不同、歷史上又敵對的歐盟,是基於國家利益。所以,也不能責怪目前歐盟的會員國為自己的利益計算,舉例而言:土國人口貧窮且眾多(近七千萬),如果加入歐盟,立刻會影響歐盟議會席位的分配,眾多歐洲小國在歐盟分配的利益會大受影響。

不同文、不同種、不同信仰、社會差距巨大、並且在歷史上是敵對的陣營要統合,是一件錯綜複雜又不一定可行的事。把這麼多面向的事情用一句『其實說 穿了,還是白種基督教的優越感作祟』簡化,控訴歐洲『難以接受』與『伊斯蘭特徵明顯的土耳其加入平起平坐』,不僅是偷懶不用功,還充滿了自以為是的偏見。

只不過,令人納悶的是:會隨意指責歐洲白種基督教優越感的張主筆,是根據那裡來的優越感,輕易地說出『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出身草根基層,英文恐怕都講不了幾句,那有管道接觸外在世界?』


--

敝人以為這些都不是重點吧?

重點是在外交戰略的擬定,

如果KMT真的懂外交、有國際觀,

何來漢賊不兩立?

何來退出聯合國?

這不是某些人最鍾愛的「專業」時期嗎?

如果這麼嚴重的外交戰略都會犯錯,

英文好、法文讚,有屁用嗎?

何況一定要會外文才有國際視野?

那周恩來怎麼去穿梭萬隆會議?

周恩來會荷蘭文跟蘇卡諾話家常?

周恩來又英文很溜能跟季辛吉論天下?

所以用語言來決定國際觀,

才是真的好笑。

DPP今天的問題不在於外交戰略,

我國的外交困境也不會因為外交官外文變好就有重大改變,

把外交困境歸咎於沒有國際觀,

那誰來解釋1979-1989的外交困境?

另外,關於國際觀的因素,

有機會應該看看蘇聯在中東路事件與之後對日交涉的外交能力,

蘇聯的對外封閉與保守不用多言,

但是其外交人員為了國家利益,

不惜爆料、恐嚇、耍流氓、裝可憐、偽善等等不道德的手段,

並且將五分的國力發揮成十分。

換言之,

外交官的道德不等於一般人,

偏偏我國外交官的教育是溫良恭簡讓,

怎麼拼得過中國流氓?

固然一天到晚耍狠不妥,

但要耍狠時毫無能力,

不也是台灣外交的悲哀?

所以與其抱怨外交官語言素質不佳,

但不如歸咎外交部對於外交官的厚黑學與兵法教育過少,

畢竟他們得將台灣的籌碼放大,

這是常規手段難以做到的!

--

我平心靜氣的讀了張慧英的原文,發現主要問題在這一段:

『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但這也和他們的成長歷練有關。過去的威權時代,人民不能出國 觀光,只有統治階層及社會精英,例如政府高層、外交官、成功企業家,不然就是留學生,才有國際接觸的機會,當時外交官還多數是外省籍。民進黨多半出身草根 基層,英文恐怕都講不了幾句,那有管道接觸外在世界?』

這一段是在講了《可是,台灣缺乏國際觀,還有兩個基本的背景。》之後,有點突兀地多出了一段!

感覺上整篇文章主要就是要來說『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

只是,這一段話有兩個問題:
A.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普遍缺乏國際觀
-1.民進黨政府的官員,若是文官,其實都是國民黨時代引進跟培育的吧,若指責這些文官缺乏國際觀,那民進黨算是有相當比率是背黑鍋;
-2.若『民進黨政府的官員』是指政務官與特任官,那相信大家都知道,民進黨的精英更多的是長期在海外所謂黑名單的,他們會比舊政府時代的更缺乏國際觀?!

B.民進黨多半出身草根基層(所以缺乏國際觀)
-1.民進黨多半出身草根基層,但出身高等教育的精英也不少!其精英與草根之比,不比國民黨差吧!
-2.須有國際觀的,在前述不比國民黨差的比率中,還是夠用的吧──內政為主部門的需要性較弱,而民進黨的也未必比國民黨時代的差吧!

當然啦,綠營執政後才派外的『新手』,或許卻有部份是酬傭性質,但我很難相信是無法勝任的混混!若因著重方向不同(如親中或反中、重華僑或台僑等),導致僑民之感受改變,那根本文主題是無關的。

最後,中時報系經常讓人挑出其有關美國對台灣評論的報導有扭曲與造假等問題;我的感覺是:
對於國際新聞,若出現可以減損台灣或打擊阿扁的,中時報系才會大肆報導,否則,平時又少又輕。

中時報系正是國人日漸缺乏國際觀的元兇,而在其間耳濡目染的張慧英寫這篇文章的存心就是幫兇!

--

來來來
來看看外交官的省籍比例跟他們是怎麼當上外交官的
這是一生從事外交工作的張超英自傳「宮前町90番地」中的描述
他雖曾是新聞局駐美駐日人員,但其實做的都是外交工作
原文如下:

『大約1973﹑74年,總政戰部復主任王昇到紐約來。王昇從江西贛南就跟著蔣經國,地位非同小可。紐約新聞處沒有司機,陸以正叫我開車送王昇回旅館。在 新聞處電梯間,他很客氣問:「你府上哪裡?」我回他:「台北」他又問了一次:「不是,我問府上哪裡?」我只好再回答一次:「台北」忽的他才恍然大悟一般 說:「哦?你是台灣人?!」接著就沒話了。在國民黨政府「台灣人」意味另一類種,不是自己人。那時候,人人夢寐能派到駐國外單位,所以,紐約辦事處充斥著 有關係、有來歷的人,連工友、接線生都是,也都要加入國民黨,根本沒有本省籍的空間,我是第一個派赴紐約的台灣人,更不是國民黨員,我猜王昇根本沒料到在 紐約會冒出台籍官員來。』

小明大大所言極是,以前派外的駐外人員都是菁英?英文都很好?
都有國際觀?絕對不是這樣,是外省籍還不夠,還要有關係、有背景
有來歷。
張超英是因為英日文都十分精通,又陰錯陽差才派赴紐約,
整個紐約辦事處只有他一個人是台籍
而他在台灣新聞局時,全新聞局包括他只有四個台籍人員!
後來有人離職之後更變成三人。
外省籍只是基本條件,最重要是「有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