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新聞標題的暗示

by Tiat 2007/03/17




LT CT

今天國內兩份報紙不約而同的以最近兩大治安事件作為頭版,取材一樣,但是手法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會不一樣。
看到這兩個標題,大家分別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自由時報所下的標題「南北雙破大案 各逮一嫌」是一個事實的表述,讀者很難從這個標題獲得事實以外的訊息。如果這個標題會讓讀者對治安狀態感到心安,那是因為兩個案件都有嫌犯被逮捕這個事實而產生的效果,這也是刑罰制度的目的,而不是自由時報標題背後所要主導的。

但同樣一件事到了中時就變了樣,中時的標題「南北兩案主嫌都跑了」帶有相當的暗示性,透過這個標題,中時在告訴讀者:台灣的治安敗壞,警方連抓個人都不會。當讀者接受了這個暗示的同時,有一個事實被忽略了,也就是兩個案子都有一個嫌犯遭到逮捕。

中時的標題有一種很強烈的訊息,他們透過文字的暗示操作,給予讀者一個印象:台灣很亂,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是兩個嫌犯被逮捕了,台灣的警察還是有能力制止可能的犯罪,而不是如中時標題所說的那麼可怕。

長期的觀察下來會發現,中時這種文字上的小動作不斷影響社會的觀感,製造社會的不安,破壞社會互信,造成許多人對事件有錯誤的解讀跟因應。如果真要說台灣很亂的話,那中時絕對是最大的亂源之一。

台灣並不差 不要唱衰她

by 杜震華

可能是基於商業考量,媒體對於各種新聞往往誇大報導,其結果經常是執政者認為是特定媒體在配合某些政治團體「唱衰台灣」,而反對黨則認為是執政者「做衰台灣」!

最近有關台灣和南韓的兩項報導又成了這種角力的對象:一則是對於我國「數位普及率」已經成為四小龍之末的報導,另一則是瑞士權威的「國際機場協會」公布 2006年機場服務品質獎中,南韓仁川國際機場連續第二年獲選為「全球最佳機場」,香港機場蟬聯第二,吉隆坡國際機場和新加坡樟宜機場分居第三和第四名。在亞洲機場全面提升的趨勢下,我國桃園機場卻選擇不參加評比!對這些事實加以報導,讓國人心生警惕而迎頭趕上,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但如果導出台灣在四小龍中已經由「領先」蛻變成「龍尾」的結論,則可能會誤導國人,打擊士氣;有必要提出客觀的觀察,讓民眾有正確的認知。

從來沒有成為「龍首」

事實上,台灣在四小龍之中,從來沒有成為「龍首」。如果以「每人平均國內生產」來粗略衡量的話,依照目前較受學界信賴的Angus Maddison教授的估計,在1950年時,香港和新加坡分別為2218和2219國際元(精確說是1990年固定的Geary-Khamis元),可說是平分秋色;當時12個西歐國家的平均是5018元,而美國更高達9561元,為世界之首。台灣則以924元領先南韓的770元,兩者的比率大約是南韓為我國的八成。到了這項估計的最近一年(2001年),南韓仍以14673元落後在台灣的16214元之後(比率稍微縮小到九成);而香港和新加坡則分別以21259元和21011元繼續領先台灣和南韓,也小幅超越了12個西歐國家的平均20024元,以及20683元的日本。美國多虧90年代的「新經濟」,仍然以27948元領先群雄!

台灣相對上表現最好

Maddison的估計尚未延伸到目前,類似的數據可以參考美國中情局評估的2006年數據。這套數據是以美元經「購買力平價」來調整,香港還是以 36500美元領先新加坡的30900美元,也領先日本的33100美元;美國還是以43500美元遙遙領先上述各國。台灣以29000美元大幅領先了南韓的24200美元,兩者之間的比率神奇地還是和Maddison評估1950年的比率八成三一模一樣!也就是說,南韓追趕了台灣超過半世紀,但兩者的每人平均生產比率並沒有任何變化!有趣的是,台灣和歐盟的29400美元已經幾乎一樣,台灣和香港、新加坡的差距也由原來只有它們的四成縮小到八成和九成的比率。結論是:由每人平均國內生產來看,四小龍都快速成長,趕上了大多數的先進國家;但排名順序迄今沒有改變,只是台灣縮小了和香港、新加坡的差距;南韓卻沒有縮小和台灣的差距!

沒錯,台灣的網路發展和機場改善都要警惕,但所有的單項到最後都會反映到平均每人生產;而以此來看,台灣由1950年迄今,相對上在四小龍中表現得最好,大家還是可以「相信自己、相信台灣」!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解嚴的歷史底蘊

by 慕容理深 2007/03/18

「自從終戰到台灣光復的這一天之期間中,
從未發生過殺人、掠奪等事,
就民族間戰爭之結尾,堪可誇耀於世界歷史。」
塩見俊二(台灣總督府末任主計課長)


解嚴即將滿二十年。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會不會有人出來頌揚蔣經國決策的「睿智」?拭目以待。在1980年代中期的歷史時空中,當時台灣社會有黨禁、報禁、髮禁,信件在「開封街」被過濾,出國觀光、外匯這些涉外事務更是在半鎖國政策下受到重重約制。罄竹難書的禁制措施招致的不滿在民間快速升高,檢討的聲浪指向萬年不改選、阻礙改革的外來「國會」。當時政治環境猶如瀕臨爆炸的劣質壓力鍋。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的冒險成立就像硬擠出來的蒸汽般地釋出(對當局而言)刺耳的聲響。那也許是爆炸前的最終警告。與其說蔣經國睿智,倒不如說他比整個國民黨敏銳得多,他知道再不掀開鍋蓋,後果難料。解嚴,不得不然也。

作為一個歷史事件,解嚴主要是被興起於1970年代的黨外運動所直接逼出。黨外是台灣民主運動的第三波。雷震組黨計畫與彭明敏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雖是台灣政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都因政府的打壓而未直接蔚成風潮。反之,二二八事件之後未久即興起的海外台獨運動,雖被隔絕餘島外,但由於其發展的持續性與對黨外的遠端翼助,可被視為台灣第二波民主浪潮。至於第一波,當然是日本時代包括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彼此相關的政治運動。

「台灣民族主義」是這三波潮流的共同動力來源之一,但「台灣人當家作主」的觀念與意志並無法全然解釋:為什麼台灣以極低的人命代價而瓦解了威權體制、為什麼「命運共同體」的類似概念很早出現在台獨思想中並壓倒了族群式觀念而蔚為主流、為什麼在日本帝國相當高明的殖民手段下還有眾多台灣既得利益者追求自治或獨立、為什麼戰敗的日本殖民者並未遭受報復、為什麼戰後幾週期間的權力空窗裡台灣社會一片平靜。

若把抽象的層次拉高些來看,則不難發現,以上五個歷史現象至少有一共相:自由、平等、民主、法治這些環環相扣的觀念與信念在不同歷史時刻,貫穿了名貌互殊、知名或無名的歷史人物之思想行為。在長達近一世紀的歷程中,現代民主政治思想被台灣人以不同方式與程度理解、實踐。在這過程中,現代公民的形貌在台灣從無到有,從模糊混沌到愈形清晰。

台灣社會在此一過程曾遭遇不少阻礙與倒退,領航的先知、先鋒們曾是威權統治集團眼中的牛鬼蛇神,甚且被眾多慣於當順民的國人視為麻煩製造者。其中,未成為先烈先賢者有幸看到民主政治的確立,甚至成為今日的掌權者。習慣於英雄史觀的人們會以為,由大事年表加上民主先知與先鋒們的列傳,即足以成一部台灣民主運動史。然而,這段歷史並不只是如此簡單。一方面,民主思想並非像神啟一般地突然出現在這些人的腦海。另一方面,這些人若無相當數量(雖是少數)的支持者,很難在短短數十年間不靠流血革命而創造出今天的民主體制。這些支持者的民主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對照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非西方國家,台灣顯得像是個幸運兒。接受來自西方的現代民主觀念洗禮的本土政治菁英、反殖民帝國壓迫的政治運動(通常由這些菁英所啟發、領導)、獨立國家的建立,這樣的歷史發展往往未能導出足堪持續運作的民主體制,甚至讓掙脫殖民桎梏的社會走上完全與民主政治背道而馳的路途。台灣是不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例,這問題並非此處所願及所能討論的。各國都有其相當複雜的歷史,妄加比較不啻野人獻曝。在此,我的討論僅限於在相關著述中經常被提及的「本土菁英」。如本文先前所言,把眼光聚焦於「菁英」的解釋方式至少在台灣是不夠的。

觀察的對象宜指向包括「菁英」在內的整個社會,或至少社會中的某一部份(人們通常會立即想到「中產階級」,但這個詞一放在台灣,馬上就會牽扯出界定的問題,故暫且擺著不用)。就目前的歷史知識來看,從那個動輒「分類械鬥」的前現代台灣漢人社會蛻變到井然有序、夜不閉戶、和善有禮得讓不少戰後初期來台中國人眼睛一亮的台灣社會,其間所歷經的深層改造顯然已使島民具有基本的自治能力。

許多改造的工作出自日本殖民政府之手。效率,包括生產力在內,無疑是日人以現代化為主軸的施政工作首要目的。諷刺的是,日本統治者只是希望讓台灣社會在殖民鳥籠中擁有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的基本能力,但這樣的培養過程中卻不可避免地讓台灣人擁有在政治上自治的能力與意志。此外,在日本極右勢力擅場之前,尤其在大正民主時期,包括民族自決乃至無政府主義等各式各樣的現代政治思想在帝國境內傳佈,並透過留日台灣菁英傳入島內,使得台灣在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同時,也捲入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雖然台灣人追求自治的政治運動在1930年代初因日人壓制而偃旗息鼓,但其後十多年間的教育加速普及化,即使有戰時皇民化政策加入,仍不免造就更多能夠參與自治的台灣人(而徵諸世界各殖民地歷史,恐怕還會培養出不少未來反殖民的中堅份子)。歷經半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在社會文化方面已成為亞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地方;日本因敗戰而放棄其殖民地,使得台灣沒機會像許多殖民地那樣運用現代化成果來趕走日本殖民政權。

戰後,二二八屠殺不僅戮滅了多數的台灣菁英,同時也冰封了台灣民主化的道路。由於日本殖民時期現代化層面甚廣,台灣社會雖失去眾多菁英,仍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國民黨政權受益於這個現代化基礎之處甚多,有形的基礎建設(如道路、電力設施、戶籍、警察、產業、學校)僅是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已相當現代化的台灣人頗利於經濟發展,也容易統治管理。至於先前伴隨著現代化而來的民主意識,在二二八開始的恐怖統治下雖沈默失聲,但它只是進入冬眠,冬眠在三、四十年後走上街頭要求民主的那些中老年人的腦海中。他們後來被某些人貼上「沒有靈魂的道具」的標籤,但這些長年壓制心中聲音的人其實是推動台灣民主化的後備隊重要成員。他們冷不防地出現在集會遊行中,散場後又遁入社會各個角落,也許稱得上是快閃族的鼻祖吧。

是以,對國民黨而言,日本殖民統治所留下的現代化遺產,宛如包著糖衣的毒藥。前半階段,它帶來社會經濟上的甜頭;後半階段,它在拆解國民黨政權的過程中推波助瀾。同時,國民黨膺續著前殖民者經濟社會現代化與教育普及化的路線,而跟日本人一樣,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統治後,開始嚐到這種政策的嚴重副作用:民主化的壓力。跟日本人不同,國民黨還得面對外部合法性來源(美國)的壓力。於是徒具口號形式的民主自由不但被人民弄假成真(許多當外人士曾是國民黨黨員),而也不能像當年只需要跟天皇與日本國會交差的總督府那樣徹底壓制民主運動。從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之後一路走向解嚴的國民黨所面對的是多重來源的民主化力量。這些力量在當時已然匯聚,是以逮捕了黃信介這些領導者已經變成不但多餘(因為遞補者馬上出現),而且致命(因為反作用力)的政治動作。

從以上的角度切入,我們進入的是解嚴與整個台灣民主化(解嚴只是其中一道關卡)的歷史底層構造。在這個層次上,我們應該可以找到台灣當前許多政治問題的核心、以及下一階段政治改造的真正目標。

李筱峰文章-「蔣介石是不是228事件的元兇?╱教國民黨人讀台灣史之六」史料增補

By akiyoshi 2007/03/11

李筱峰老師在3月11日自由時報的「蔣介石是不是228事件的元兇?╱教國民黨人讀台灣史之六」(見網址: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67545)
其論「蔣介石是不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舉許多史料為例,其中他的第4、5兩條,筆者增補史料如下:
四、事件爆發後,一味縱容在台軍政情治人員,聽信其一面之詞,而置民間意見於不顧,在台灣的秩序漸趨恢復的情況下,竟貿然派兵來台。
五、蔣介石派兵之時,得到美國大使館及台灣政治建設協會勸其「勿派兵以免情勢惡化」的警訊,蔣不但不知謹慎防患,還特別電告陳儀說「其間有談勿派兵來台,否則情勢必更嚴重云。余置之不理,此必反動分子在外國領館製造恐怖所演成。」陳儀在獲得援兵之後,已經有恃無恐,而今再接到這種鼓舞的電文,當然就更加明目張膽了。

補:

三月七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晉謁蔣主席,欲阻派兵赴台未果。……
當日蔣主席電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曰(手稿):
限即刻到臺灣。陳長官:據美使館接其臺灣領事來電稱:「請美使即派飛機到臺灣,接其眷屬離台。以為今後臺灣形勢恐更惡化。」云。美使以此息告余,一面緩派飛機,一面復電問其領事究竟如何云。又接臺灣政治建設促進會由外國領館轉余一電,其間有請勿派兵來台,否則情勢勢必更嚴重云。余置之不理,此必反動份子在外國領館製造恐怖所演成,近情如何,盼立復。中正手啟。寅虞(三七)府機

當日陳儀復電:
寅虞電奉悉。此次事件有美國人參與,反動份子時與美領事館往來。美領事已發表種種無理由的反對政府言論,反動份子目前最大詭計,是使臺灣兵力越單薄越好,反動份子刻正造作謠言,並加緊準備實力,待機爆發,造成恐怖局面。如無強大武力鎮壓制裁,事變之演成,未可逆料。仍乞照前電所請,除第二十一師全部開來外,至少再加派一旅來台。至美國大使館方面,請其通知臺灣領事,為顧及國際信義,誤為臺灣反動份子所惑。

同日蔣主席致陳儀轉俞喬峰涵:
……今日以先派海軍一艘,由滬出發來基隆,歸陳長官指揮矣。中正手啟。寅陽府機(三、七)

(資料引見: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概要」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三月卷,頁788~789)

是「文化上的革命」?還是「文化大革命」?

從聯合報上的一則新聞談起

by 康建淽 2007/03/18


康建淽過去幾個月,跟著幾個華府專家研究台灣最近政治上的局勢。和許多智庫專家一樣,康建淽的興趣,是在如果弊案纏身的馬英九在2008年當選台灣總統後,台灣未來是往中國靠攏,還是更往法理台獨的路上前進。

許多智庫學者都擔心,目前馬英九往深藍死硬派靠攏,2008年當選台灣總統後,會更加深與中國統一的走向。

許多康健淽的忠實粉絲都知道,康建淽分析一直都以與一般人不同,深得國際學者與我指導老師的喜歡與尊重。

以下是我引起國際學者咋舌的分析。

我分析指出「弊案纏身的馬英九,如果2008年當選台灣總統後,反而會因為他弊案與個性問題,當一個弱勢總統。為了維持他的政權,馬英九不敢與台灣目前邁向法理獨立的主流民意抵抗。過去,一向看壞台灣的媒體,為了維持馬英九政權的拚經濟的合法性,報喜不報憂。反而,促成台灣經濟好轉,支持法理獨立的比率,大幅上升。台灣過去在鬥爭民進黨政府的做法與社會力量,變成台灣社會檢驗政治人物的常態,馬英九政權不敢也沒有能力,改變過去幾十年來,民主化後台灣民主文化與體質的徹底改變。」

不過,康健淽接著說「以上的改變這一是種文化上的大革命,不知道外省人與傳統泛藍準備好了嗎?可以允許一個外省人的馬英九總統,帶領台灣與他們走向法理獨立,與中國永遠分離。也不知道深綠選民準備好了嗎?可以允許一個外省人的馬英九總統,而不是所謂台獨死硬派,來帶領台灣走向法理獨立,與中國永遠分離?除來台灣的選民是否準備好外,中國與美國政府不知道也準備好了嗎?」

不過,康健淽以上說的是台灣政治文化的「文化上的革命」 [Cultural revolution],並不是1960 年代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Cultural Revolution)。

可憐的是,國內立場鮮明的小報聯合報,為了批判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運動,這次又用一則「《經濟學人》報導,去蔣化「像文化大革命」」 [2007317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3764456.shtml] 。不自重的呼弄聯合報剩餘少數一些讀者。

這篇編譯陳世欽所報導短文,據稱是翻譯自國際知名雜誌《經濟學人》的報導。不過,目前網路這樣方便,讀者要對照原文還不容易。報社或記者呼弄人難道不心虛。

以研究能力見長的康建淽花不到兩分鐘,便找出原文。在《經濟學人》的網站,鍵入台灣後,便可找這篇短文部份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asia/displaystory.cfm?story_id=E1_RRGTVVP]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Taiwan erases the memory of its Chinese dictator」,可譯為「台灣移除中國獨裁者的記憶」。

短短364 字的文章,沒有一個字提到「去蔣化「像文化大革命」」的說法。

反而是,將我們敬愛的先總統蔣公,在短短364 字的文章中,被用「獨裁者」[dictator],說了兩次。連同這篇短文標題,我們敬愛的先總統蔣公,被國際知名的《經濟學人》說成「獨裁者」3 次。這些,國際知名雜誌媒體對蔣公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描述,也故意被遺漏。

同一篇文章中,《經濟學人》也指出了「"228 Incident"—the KMT's violent suppression of protests against its rule on February 28th 1947. An estimated 28,000 were killed.」,可譯為「228事件是1947年2 月28 日中國國民黨用暴力鎮壓抗議,並估計有28000 人被殺。」國際知名雜誌《經濟學人》對228事件死亡人數的報導,完全不見於聯合報的報導。

最好笑的是,全天批評台灣國際化不夠,鎖國啦,這份立場鮮明的小報聯合報,不是更應改扮演新聞媒體的腳色,讓讀者讀到國際化,與正確翔實的資訊嗎?

不過,在聯合報報導中,將《經濟學人》雜誌的「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上的革命」故意翻成是,讓讀者恐慌的中共「文化大革命」 (Cultural Revolution),也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無意。還故意呼弄《經濟學人》雜誌的報導,寫出「以「文化大革命」為題,報導台灣民進黨政府在蔣介石去世卅多年後,積極推動去蔣化,大舉拆除他的塑像,將許多道路重新命名,甚至更改桃園國際機場的名稱,有將這一連串措施與中共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之意涵。」

很抱歉,一篇364 字的文章,哪一邊讀出「有將這一連串措施與中共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之意涵。」呢?

反而是《經濟學人》指出「Chiang's legacy has never been properly examined in
Taiwan. Arguments about the past are also fights over what the island should be
in the future: a part of China (the view of Chiang Kai-shek and his political
heis), or an independent nation with a distinct, non-Chinese Taiwanese identity」,可譯為「蔣的政治遺產在台灣從來沒有被好好檢視過,台灣到底是像蔣與其政治繼承者所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還是要建立此非屬中國人的獨立特殊台灣認同呢」。 才是分析出,目前反對民進黨政府去蔣化做法的深成涵義。

這些國際媒體,對台灣的分析,一個在地的老媒體,還比不上別人一根腳毛,是故意呢?還是無意呢?讀者想繼續被騙,是自己一高二低,但不懂原文,還是害罷閱讀真實呢?

我想,只有請報社經營者與讀者,問問上帝,或問問我們敬愛的先總統蔣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