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北北基聯測,高分低就的真相

by Demon 2011/07/13

今年北北基聯測之所以會發生考生「高分低就」現象,簡單來說,就是:政治人物把北北基的高中入學名額當成政治籌碼惡搞的結果。


 

 

在 北北基自辦聯測之前的時代,全國的考生都擁有自由選擇報名考區的權利。也就是說,不管是屏東、花蓮或任何地區的國中應屆畢業生,都可以選擇台北市(北一 區)報名基測,然後依申請入學或登記分發的管道,進入台北市的高中就讀。(當然,台北市的考生也有任意選擇其他考區報名的權利...)

這個 自由報名制度的精神,與「人民有遷徙的自由」的精神是一致的。不論是在古早以前的高中聯考,或是去年之前的基測入學,升學高中的考生都擁有「選擇考區報名 的自由」。也許這讓台北市的家長有點不滿,有點認為台北市的教育資源被其他縣市的考生瓜分...但,別忘了,這些名校並非屬於台北市政府的財產,台北市的 名校,教育資源還是得由全國的納稅人供養而來。(試想,台北市若不拿中央的統籌分配款,這些名校的資源由何而來?)

 

 

眾所周知,台北市的名校非常難考,考得上的,都是當年度的佼佼者。來自外縣市的考生,程度分布大致也是鐘型曲線,強者考上前面的名校,其他的也就散入台北地區的社區高中。...

總 之,有一個效應常常被大家忽略。台北市的名校,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考生報名,而這個現象造成的結果,就是台北考區的高中入學考試報名人數超過台北市區的國中 應屆畢業生的報考人數 (所以,也可以說外地生提供了台北許多高中的就業機會);而且外地生當中程度較高者,也提高了台北考區的錄取成績...當然也提高了台北地區高中生的平均 水準。

 

(北一女儀隊分隔線)

 

對台北地區的高中來說,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如果每年有更多的優秀外地國中生來報考,台北地區的高中生的整體程度得以提升,在升大學的表現上,台北地區的高中就會有更好的升學率,然後就會吸引更多的外地生報考台北的高中...
但是,這個循環,被北北基聯測─獨立招生打破了。

 

為了討好台北地區的選民 在北北基聯測的規劃下,對外地生的名額是有設限的,這是前所未有的事。下面這張表是在聯測之前,從北一女網站列印下來的。民國100年,北一女提供給北北基以外的外地生名額是100名,而且要在兩次基測考完之後才「擇優錄取」。...

 

也就是說,今年的狀況與往年不同了。在基測考完之前,外地生無法如往年一般,進入北北基聯測來產生增加應考人數、提高錄取分數...的效應。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當 然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說聯測的考題鑑別度較高(就是題目比較難的意思)等。總之,今年北北基聯測的錄取成績,不論是申請入學或是登記分發,都應該會比去 年來得低些。這應該是在放榜之前就可以預測得到的結果。有關聯測試題鑑別度對於今年高分低就的影響,請見本格另一篇文章:基測放榜‧名校的錄取分數(這就是我們的基測?!) 當中,6月18日更新的部分。

 

依正常的邏輯,既然預估錄取成績將會下修,各高中的申請入學錄取門檻,也應該降低才對。但可惜,大部分北北基的高中,都依然沿用去年的錄取成績作為門檻!

 

於是在登記分發放榜之後,終於出了大亂子...

 

 

當申請分發錄取某校的考生發現,以他/她的分數,若採用登記分發,會比採用申請入學高好幾個志願,這當然是絕對無法接受的事實。

 
我有一位同事,她的子弟今年參加北北基聯測,也是採申請入學管道考上了某校,然後在登記分發放榜之後,也是同樣的欲哭無淚。我同事因為身在高中教育界,深知各高中的教育資源差別不大,所以很快就看開了...但聽說師丈與小朋友非常之火大,直有上街頭鬧革命之勢。

 

(大概就跟佐助發現了鼬的真相之後一樣的傷心吧)

 

綜上所述,可知:這個「高分低就」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外地生被排除在聯測之外的決策使然;而聯測考題的鑑別度較去年提高,也有所影響。今年參加北北基聯測的考生/家長,就是北北基聯測獨立招生政策之下的犧牲者。

 

身為這個北北基聯測獨立招生的決策者,郝市長是如何解釋高分低就的原因的呢?

(郝市長的解釋自1:28開始)

 

這聽了還真是令人火大...

 

(如果真的有 death note 的話... )

 

 

最新的消息,聽說郝市長有了最新的處理方法!...就是:頭一遭 北北基聯測高分低就可重分發

 

是說,高中教了這麼多年,我也不懂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事要怎麼重新分發。該不會叫學校增額錄取,大家皆大歡喜,然後沒人負責,未來政客還可以受萬民擁戴、更上層樓 然後再捅個更大的樓子...

 

唉。什麼樣的人養什麼樣的鳥。要過已開發國家的生活,請各位國民先 淘汰未開發國家水準的政治人物 努力把自己提升到已開發國家的國民素質,不然一直抱怨路不平、高分低就好痛苦...也是不會有超人從天上飛下來救你/妳的啦。

 

以上。

 

 

 

 

附錄:高中升學多元管道簡介

現在的升學管道標榜多元,莫說一般百姓,有些我的同行似乎也是不清不楚。在此藉這個機會,向不清楚「多元升學管道」的讀者簡報一下,何謂「申請入學」與「登記分發」。

為了避免當年「一試定江山」的弊病,目前高中升學採取多元管道的入學方式。也就是說現在的國中應屆畢業生,可以選擇「申請入學」或「登記分發」的方式進入高中就讀(當然還有資優生保送、特殊生的12年安置方案 還有 直接拿基測成績單到招生不佳學校報到 等其他特殊升學方式,此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所 謂申請入學,時程早於登記分發,是在每年六月初基測成績出爐後,由考生/家長自行選擇高中報名,若基測成績加上「特殊加分」之後的總分,高於該校的錄取標 準,就可錄取為該校的新生。...「特殊加分」,依規定,主要來自國中時期參加「縣級以上比賽」得到名次者,不論是演講、田徑等個人賽,或是科展、合唱 團、管樂團等團體賽,只要得到名次,考生的入學成績約可加1~5分不等。有的學校另有規定:圍棋高段或社會服務達一定時數以上等亦可加分。

換句話說,申請入學是比較適合有特殊才藝的學生採用的升學管道。

至 於登記分發,就與當年聯考的分發相似。考生在報名之初,先選擇報考的考區(如原先的 北一區:台北市;北二區:台北縣...),應屆畢業生當然絕大部分由學校進行團體報名,而針對某些成績亮麗的「好學生」,學校也會幫忙報名「名校」所在的 考區(當然最熱門的就是「北一區」啦)。然後在申請入學的榜單公布之後,再參照各校剩餘的名額,依基測成績高低由電腦分發錄取學校。這完全是照基測成績真 刀真槍的比拼實力,應該算是比較適合不具備特殊才藝的普通生的升學管道了。

 

因為申請入學多了特殊加分,所以在同一所高中裡,由申請入學管道錄取的同學,通常錄取成績會比登記分發的同學低一些。(換句話說,就是申請入學比較容易考上的意思)...只是在北北基聯測,今年正好相反就是了。

 

今年北北基聯測發生的狀況,在筆者服務的學校也發生了:今年的申請入學最低錄取成績,竟然比登記分發的最低錄取成績高了20幾分呢。請考上敝校高分低就的考生/家長放心,我會好好疼惜這群學生的! 好不容易撿到寶還不快給我考上台大法律台大電機台大醫科啊哇哈哈哈...

請參考。

 

 

又及,筆者發文後兩小時就要出國一遊,近日內恐怕無法回應各方指教...待筆者回到電腦桌前,再一一回覆留言,敬請諒察 (其實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留言咧)



從立憲派到同盟會的分裂!

by sophist4ever 2011/07/12 假圖天國

 

在 講同盟會的分裂之前,要先講同盟會的組成。相信曾經讀過本部落格文章的朋友就會知道,過去就已經談過同盟會並不是一個原生的團體,而是許多革命團體組成的 同盟,因此才會叫「同盟會」。其中除了孫中山的興中會成員以外,還有宋教仁、黃興的華興會成員與章太炎的光復會成員。有趣的是同盟會成立時,原本在中國華 中一帶活動的華興會,因為剛起事失敗,很多重要幹部被捕,因此元氣大傷,許多人被迫逃到日本尋求再起之機,因此對於加入同盟會比較積極,但是光復會則不 然,甚至沒有人參與同盟會的成立大會,是到了同盟會成立後才陸續以個人身份加入,但是許多光復會的重要幹部仍然以光復會的名義繼續在中國境內活動,並對加 入同盟會興趣缺缺,光復會中知名的革命烈士如徐錫麟更始終未加入同盟會(註二)。張玉法先生就在他的著作「清季的革命團體」中直言「同盟會是聯合各派組織而成的一個團體。由於其包羅之眾和吸收之廣,自一九○六年以後即不斷發生內部鬥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武裝起事一連串的失敗,更增加了內部鬥爭的激烈性。」(註三) 

張 玉法先生會特別說這一段話,原因就是要解釋後來同盟會裡層出不窮的內鬥與分裂。一般來說談到同盟會的瓦解原因,一定都會提到光復會的章太炎與孫中山的恩 怨,但是在這本「清季的革命團體」中,非常詳細的提到了同盟會總共三次的重大內鬥。第一次發生在一九○六年,因為日本政府決定取諦參加同盟會的中國留學 生,因此引起歸國或繼續在日本發展的爭論,雙方激辯不已,其中一名成員陳天華竟然還自殺明志,最後許多成員自行到中國,但有的成員則選擇繼續留在日本,造 成了第一次的分裂。張玉法先生寫到「同盟會經此風潮後,內部頗渙散,據宋教仁的記載,人才與財政尤為困難。」(註四)隔 年則是因為黃興與孫中山因為會務問題而鬧的不愉快,宋教仁則對同盟會中許多事感到心寒,因此萌生退意,向孫中山請辭庶務幹事長一職。宋教仁在日記裡寫到他 對孫中山與同盟會的不滿,並且有另謀發展之心,而宋教仁是原來華興會系統中的要角,宋教仁的離開,等於是同盟會的另一次重大分裂。(註五)也是華興會部份成員出走的關鍵。

同 盟會的第三次重大分裂,當然就是光復會的章太炎等人指控孫中山挪用會款的貪污事件,當時甚至有一派人要求孫中山辭去總理一職,但是孫中山與其支持者則堅決 反對,雙方僵持不下,互鬥激烈,章太炎與光復會等人拂袖而去,在一九○七年讓同盟會幾乎完全瓦解。因為同盟會就是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領袖所組 成,宋教仁既去,章太炎又與孫中山翻臉,支持宋教仁的原華興會成員與支持章太炎的原光復會成員理所當然的就疏遠了把持同盟會的孫中山。這也是後來孫中山的 同盟會無力主導後來革命運動的主因,再加上孫中山主張在華南進行武裝起事,而將原來興中會系統的青年志士全部投入於黃花岡之役,最後幾乎死傷殆盡,更讓支 持孫中山的原興中會革命黨人元氣大傷,這也是中華民國肇建前夕,武昌起事之時,孫中山會黯然遠走美國的關鍵。

在同盟會名存實亡的情況下,宋教仁與一干革命黨人只好另起爐灶。宋教仁仍然以同盟會為名進行活動,並組成「同盟會中部總會」,這個組織雖然仍然掛名同盟會,但是其實是從同盟會中分裂出來的獨立團體。張玉法先生在書中寫到「這個組織雖然號稱為同盟會的分支,但從它的宣言來看,實是因為對同盟會本部的領導不滿而採取的獨立行動。(註六)算 是宋教仁離開同盟會後,與其他革命黨人所另創的團體,只是仍然掛名同盟會罷了。而章太炎與光復會的人馬離開同盟會後則繼續延用光復會的名稱,獨自推動革命 事業。同時除了這兩大咖以外,也有許多不滿孫中山領導的人,返回中國結合志同道合的同志組成各種革命團體,其中最有名、但是也最被歷史所忽略的就是「共進 會」了。因為是這個共進會與文學社策動新軍發動武昌起事,建立了中華民國,讓共進會從當時的許多革命團體中脫穎而出,但是共進會之所會被歷史所刻意忽略, 也在於黨國神話中明明就說是由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發動了十一次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

但 共進會成立於一九○七年,也正是同盟會分崩離析之時,同盟會的各路英雄好漢紛紛出走,一派更激進的人組成了共進會,主張要以積極的武裝革命來達成目標,主 要的成員來自會黨與新軍,部份的領導者雖然來自同盟會,但是其實是不滿當時同盟會的諸多問題,而另外成立的一個新組織。也因此黨國神話裡一直將共進會視為 同盟會的一部份,也因此共進會發動的武昌起事就等於是孫中山所領導發動的,這實在令人莞爾。張玉法先生在書中極為委婉的表示「但由共進會的興起與緣由與內部組織,不難看出共進會有『立異』的企圖,與同盟會有『分道揚鏣』的態勢(註七), 說白話一點,就是共進會成立時就打算要與同盟會劃清界線,自己幹自己的。雖然部份成員來自同盟會,但是已經不能算是同盟會的人馬了。這個道理就好像「假圖 天國」的人剛剛上網路時,常常在「與媒體對抗」這個網站上活動,後來「與媒體對抗」因為某些原因倒站,「假圖天國」就開了這個部落格繼續營業,那你能說 「假圖天國」是「與媒體對抗」的分支嗎??我相信「與媒體對抗」的諸位先進們也不會同意這種說法的。 

註二:張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2,民國71年八月版,第463頁「一般相信,在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光復會併入了同盟會,實則不然。在同盟會成立以後,興中會與華興會的名義都不存在,光復會的名義仍然保存。」

註三:張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2,民國71年八月版,第358頁。

註四:同前。

註五:張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2,民國71年八月版,第359頁~第360頁。宋教仁的日記寫到「成立以來,會員疑心疑德,余久厭之。今又如是,則將來之不能有所為或亦意中事,不如另外早自為計」。張玉法先生在次頁補充到「宋教仁亦於三月二十三日離東京前往遼東聯絡馬賊,宋之前往東北,也許是想分途發展,但仍然是用同盟會的名義。

註六:張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2,民國71年八月版,第365頁。

註七:張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2,民國71年八月版,第529頁。

 

01300000291746125872130731010_s (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的入會誓詞)

在同盟會的多次分裂中,以光復會的出走與章太炎、孫中山的個人恩怨影響最為深遠(註八)。 除了章太炎與陶成章的攻擊讓孫中山的聲望受到重創以外,光復會出走後處處與孫中山為敵,最後在民國成立後更加入進步黨,與同盟會所成立的國民黨長期對抗。 這其中的關鍵除了革命時期的私怨以外,與武昌起事後各方爭奪地盤的武裝衝突與光復會本身主張的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光復會成立之初的誓言說「光復漢族,還我 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也就是說每一個加入者都要承諾「以身許國」,並且在革命成功以 後還要「功成身退」。這也就是為什麼章太炎會在武昌起事後說了「革命軍起,革命黨消」這句話,章太炎的意思就是在共和建立的關鍵時刻,革命黨人要捐棄黨派 之見,也不能以革命功臣自居,應該要功成身退,一起為革命軍建立共和而努力。這就是光復會誓詞最後一句所說的精神,也是光復會成員所堅持的看法。這樣的光 復會當然不爽在武昌起事後搶著回國當臨時大總統的人,更痛恨那些聲稱中華民國是由某一黨所建立,爭著想要當開國元勳的傢伙。 

革 命時期的私怨加上理念的不同,讓光復會與當時孫中山擔任總理的同盟會漸行漸遠,而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爭奪地盤的頻繁武裝衝突,更讓光復會與支持孫中山的人 馬結下血海深仇。其中最嚴重的衝突來自李燮和與陳其美。李燮和,字柱中,頗多文獻逕稱其為李柱中,他算得上是光復會在章太炎、陶成章之下的第三號人物,曾 經組織過革命團體並與華興會有連絡,並協助發動武裝起事,失敗後逃亡時加入光復會,後來再隨光復會而加入同盟會,但是在同盟會瓦解時,再以光復會的名義活 動。武昌起事後,李燮和到上海附近策動軍警倒戈反清,並與陳其美等人相約一起行動,但是陳其美擔心李燮和成為克復上海的功臣,因此搶先一步帶著自己的人馬 進攻上海製造局,希望奪取裡面的大批軍火,沒想到陳其美卻失敗被俘,李燮和率兵連夜趕往上海製造局救出陳其美。但是後來上海落入革命黨人手中時,陳其美卻 千方百計逼走李燮和,自任為上海都督,李燮和不願意與革命黨人同室操戈,因此無奈的離開上海。

陳 其美自任為上海都督,並且在稍後出兵控制南京,這是一件影響中國近代史走向的大事,因為有陳其美的支持,在十二月才趕回中國的孫中山才能在南京成立臨時政 府,如果光復會的李燮和對陳其美見死不救,或是不惜兵戎相見也不讓出上海都督一職,恐怕孫中山就算趕得回國,也變不出南京臨時政府,更當不上臨時大總統。 對於革命黨人的傾軋,章太炎感到非常痛心,他在當時寫給陶成章的信中,希望陶成章不要再繼續招兵買馬與陳其美相爭,章太炎他寫到「江南軍事已罷,招兵為無 名,丈夫當有遠志,不宜與人爭權與蝸角間,武昌方亟,君當就蛰仙 (湯壽潛) 乞千餘人上援,大義所在,蛰仙不能卻也,如此既以避逼,且可有功,戀此不去,必危其身。」(註九)百 年以後讀章太炎的信,仍然覺得章太炎以大義為重的殷殷叮囑令人感動。可惜陶成章實在嚥不下這口氣,沒有早一步聽章太炎的勸告,最後果然遭到陳其美的毒手。 陶成章之死孫中山知不知道,那是歷史上無解的謎團了,但是陶成章的確是擋了他當上臨時大總統的路,陳其美才會先下手為強的。

章 太炎的一語成懺,大概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某些革命黨人手段之陰狠。因此後來當原屬華興會的成員與支持孫中山的人馬合組新政黨,並且延用「同盟會」的名稱 時,章太炎卻另組「中華民國聯合會」,一開始就盯著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打,稍後再與其它政黨合併成「統一黨」,又併入「進步黨」之中,一路上都與孫中山 為敵,處處與孫中山唱反調。章太炎與孫中山的恩怨,光復會與同盟會的分合,其實要說是私怨,倒不如說是理念的不同。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烈士徐錫麟、熊成 基、秋瑾其實都是光復會的人馬,徐錫麟與熊成基始終未加入過同盟會,秋瑾在同盟會第一次分裂時,就回到中國進行她自己的革命活動。他們都沒有能活著看到中 華民國的建立。但是就算他們活到武昌起事成功,他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像陶成章一樣死於陳其美的暗殺之中,或像李燮和一樣被某些革命黨人排擠??還是跟 著章太炎加入進步黨,與孫中山為敵??只是歷史沒有如果,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答案會是什麼。

令 人唏噓的是,那些在百年之前,在某個幽暗房間裡秘密歃血為盟,誓言「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熱血革命志士們,如果在今天看到台灣要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 中國國民黨認為中華民國是他們所一手建立,長達六十餘年的黨國體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不知道會不會怒不可遏的準備提著頭,再轟轟烈烈的幹一場革命。 

註 八:章太炎與孫中山的恩怨極其複雜,遠非只有金錢問題,更有革命路線與同志的背叛等等精彩曲折。有人認為章太炎過於激進,亦有人認為孫中山器量過於狹小, 皆有其根據。張玉法先生對於這一件事亦有相當的描述,不過張玉法先生似乎比較站在孫中山的立場而辯駁章太炎的一些指控。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前揭張玉法先生 所著之「清季的革命團體」一書,其中的第六章「從聯合到分途發展-光復會的後期」。

註九:張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2,民國71年八月版,第485頁。

是 說前一陣子有網友對在下幾篇談論清末民初革命運動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批評與質疑,不過所持的論點個人並無法接受,因為完全站在過去黨國一體時的角度在捍衛那 些陳年的歷史神話。不過這位朋友所提出來佐證自己論點的參考書籍很有意思,讓人想要聊一聊有關這本書的一些背景與內容,並且就用這本質疑者所提出來的參考 書籍來進一步佐證個人的論點。而在談張玉法先生這本「清季的革命團體」的內容之前,要先跟這位提出質疑的網友報告一下,張玉法先生其實還寫了另外一本書叫 「清季的立憲團體」,內容講述了清末推動改革的另一股重要勢力,也就是君主立憲派所組成的各種團體與對清末民初政局的影響。這本書除了內容證明清末的改革 運動絕非由革命黨人所獨佔以外,光是並列的書名就明示了「清季的立憲團體」其實與「清季的革命團體」是當時的兩大改革力量。那張玉法先生的這兩本書為什麼 證明了過去黨國神話的虛偽,就由我來進一步來解釋給你聽。 

張 玉法先生用兩本份量幾乎相同的書,來介紹清末民初兩股截然不同的社會改革力量,但是一個社會裡有改革的力量,就一定也會有保守、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這 幾乎是千古不變的定理。那清末的保守派力量想當然耳就是舊官僚、財閥士紳、軍隊勢力所組成的團體,或許以比較簡化但略顯不精確的方法來說,這些人就是「北 洋軍閥」與其支持者(註一)。講到北洋軍閥大家相信都清楚,因為台灣的歷史課本上將北洋軍閥形容成貪污、腐 敗、無能、只知奪權爭鬥的一群舊時代軍閥餘孽。這對北洋軍閥們也許不盡公平,但是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因為我們知道在中華民國成立後,長期的政爭與內戰多 半就是由這夥人搞出來的,甚至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還試圖稱帝,只是最後功敗垂成。但是仔細想想,袁世凱敢毀棄共和,登基稱帝,其背後沒有一股強大的勢力 支持,袁世凱敢這樣做嗎??因此中華民國肇立時,這批保守、反對改革的舊官僚、財閥士紳、軍隊將領們,他們的勢力也是很龐大,在談中國近代史時,絕對不能 忽視他們的存在。

那試問民國初年在政治上互相傾軋的重要勢力有幾 個??腦袋正常又讀過張玉法先生這兩本鉅作的人,都會回答「立憲派」與「革命黨人」再加上舊官僚、財閥士紳、軍隊將領們組成的「南北軍閥集團」,總共有三 大勢力。但是這樣說就戳破黨國神話了。因為這三大勢力三分國會的事實,會讓過去強調「國民黨廣獲社會支持,成為第一屆民國國會絕對多數」的政治神話破解。 事實上立憲派與部份不滿孫中山的革命黨人組成了「進步黨」,天天與「國民黨」為敵,而當時袁世凱的勢力如日中天,舊官僚、財閥士紳、軍方將領多數支持袁世 凱,他們在國會中也佔有一定比例的席次,有心稱帝的袁世凱用重金賄賂收買各方議員,最後甚至成立了「公民黨」。而最讓國民黨跳腳的是,以梁啟超、黎元洪、 章太炎為首的進步黨,雖然也討厭袁世凱這傢伙,但是他們全部與當時親孫中山的國民黨有更多的恩怨,因此進步黨在許多的議題上是選擇支持袁世凱的,這也讓民 國初年的國會中,國民黨雖然是第一大黨,但是卻無過半的優勢掌握整個國會的走向。

更 進一步來說,當時的進步黨由許多的立憲派要角、武昌起事的領導者黎元洪、與孫中山私怨很深的章太炎與光復會成員所組成,他們在中華民國成立之時,有的進入 各省的臨時政府穩定政局,黎元洪在武漢三鎮咬牙苦撐與清軍對峙,而章太炎更是老革命黨人,他們每一個都認為他們才是中華民國的真正催生者,你們看報紙才知 道要回國爭權奪位的人,憑什麼說中華民國是你們所建立的。黨國神話裡不能提這一段,不能說當時許多擁有極高社會聲望的立憲派大老,極為痛恨國民黨與孫中 山,更不能說進步黨會支持袁世凱,是因為覺得國民黨與孫中山更爛。講到國民黨與袁世凱的鬥爭時,必需要故意忽視立憲派的存在,講到國民黨與進步黨在國會中 的鬥爭時,就必需要假設袁世凱在國會裡沒有任何力量,因為進步黨加上袁世凱的力量就控制了民國初年的第一屆國會。而如果民國初年的第一屆民選國會都不在國 民黨手中,又怎麼吹噓當時國民黨受舉國百姓愛載,中華民國是其一手催生的呢??

歷 史是一環扣一環,而謊言也因此必需是一個來掩護另外一個。清末立憲派的貢獻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上被抺去,多數台灣的學生讀到了大學,只知道今天有「民主進步 黨」與「中國國民黨」對抗,不知道在民國初年就有個「進步黨」與當時的「國民黨」是死敵。民國初年進步黨的存在,立憲派所推動的改革,都是不能說的秘密, 因為這會讓謊言無法自圓其說。只是這些謊言都極其脆弱,我們甚至還沒有將張玉法先生的書翻開來講內容,就已經看到過去黨國史觀的虛偽。下篇將會講「清季的 革命團體」這本書的內容,也就是同盟會的分裂與同盟會中部總會與共進會的成立,介紹張玉法先生的論點與他在戒嚴時代所沒辦法在書中講清楚的一些事。

註一:這並不是一個精確的講法,因為當時除了北洋新軍所形成的北洋軍閥系統外,南方也有許多軍閥結合財主土豪,自成一霸。只是南方的軍閥們較沒有系統,出身較龐雜,各據一地,因此未像北洋軍閥一樣知名。



「4A2B」比「4C2B」,豈止略勝

by 台人 2011/07/12

  反貧困聯盟分別拜會馬英九與蔡英文,要求在提供多元助學方案、派遣勞工問題、給卡債者重生機會、加強照顧工作貧窮者及遊民、住宅法,及保障家庭照顧者經濟安全等議題表態。經評分後,馬統得到4個C、2個B,蔡英文得到4個A、2個B。【註1】

  小英得到4A2B的評價,馬統得到是4C2B,很明顯的,反貧困聯盟認為小英對解決貧困問題,遠遠優於馬英九,是4A:4C的大勝。

  結果聯合報的標題竟然是:「反貧困聯盟打分數,蔡英文略勝馬英九」【註2】,有夠離譜的,看來聯合報退化了,對用ABC標示等第的方式都不懂了。還是該報把C看成B?否則怎會認為4A比4C只是略勝?

  建議聯合報記者,如果家裡有國小孩童,拿出成績單來看,萬一有一科被打C的,你們就高興地拍拍小孩的頭,說:「C哦,不錯啊!比A只是略輸而已。」

  對小孩子可以鼓勵代替責罵,不要把C等成績看得太嚴重,但對總統的成績,就不能像對小孩子那樣,否則只顯得這家報紙太白目了。

  中央社對這則新聞,下的標題也很離譜:「反貧困,社團要雙英表態」,只看標題,還以為反貧困聯盟今天才發考卷,雙英還沒作答。讀了內容,靠!雙英早答完題,成績都算出來。如果基測放榜時,中央社弄個標題是「基測,15萬學生要應考」那不是超級大烏龍嗎?

  對一個現任總統來說,他對貧困問題的表態,讓民間團體很失望,只打了4C2B的成績,實在難看到透頂。這顯示,他無心幫助貧民,無能解決貧富嚴重差距的問題。這般難看的成績,如果被貧窮階級看到,必然對馬英九不再有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到小英身上。

  中央社不愧淪為「馬央社」,遇到這新聞,不報不行,報了又不利馬統,只好在標題做文章,讓人以為結果未出爐,好掩飾他馬的拙劣差勁。聯合報也怕傷馬太大,護主心切,利用標題說小英只是「略勝」馬,製造雙英平分秋色的錯覺。

  還好台灣媒體很多,新頭殼就很真實的說:「處理貧困議題評比;反貧盟:蔡大勝馬」」【註3】。告訴台灣的貧窮民眾,你想翻身,只有支持蔡英文了!



荒謬國度的荒謬國民

by ghost_twtw 2011/07/11

媒體報導:馬總統競選連任辦公室「台灣加油讚」發言人殷瑋,晚間轉述總統談話表示,馬總統認為,所有在台灣打拚、真心為台灣付出的人,都是台灣人,也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包括馬總統自己在內,也包括所有不分彼此,團結一致,共同為台灣奉獻的朋友;大家也會在國際上大聲說出說出「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因為我們都拿中華民國護照,繳稅給中華民國,所以是中華民國民.這也讓我想起了小學時的填充題.

我們是(  )人,也是(    )的國民.

對我而言,答案是,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對我父親而言,答案是,我們是(台灣)人,也是(日本帝國)的國民.

對我祖父而言,答案是,我們是(台灣)人,也是(大清帝國)的國民.

台灣人到底是哪一國的國民?不同世代有不同答案.這個現象顯示出,台灣人是哪一國的國民,不是台灣人自己決定的.而是由外來政權決定的.

因此在台灣就有很多荒謬的問題產生了,有人說,你用中華民國護照,所以你是中國人,照這個道理,我父執輩使用日本護照,他們是日本人嗎?這種比對就知道其荒謬性了吧.

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為 什麼「我們是台灣人」後面有一個拖油瓶「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呢?這就是台灣主體意識認同的問題了.「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這句話代表的意義就是,台灣非 主體,台灣只是中華民國的附屬.所以「我們是蒙古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是中國人,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這些荒謬的言論也都會成立,因為中華 民國還包括蒙古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嗎?事實上不是如此吧.

目前的台灣人到底是哪一國的國民?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是「荒謬國度的國民」,不是嗎?

為什麼要「正名制憲」?就是要讓台灣人說「我們是台灣人」後面不需要拖個「也是台灣國的國民」.因為「我們是台灣人」這句話已經代表台灣是一個主體,不附屬任何國家.這就是台灣主體意識.



痛心的農政官員

by 郭克忠 2011/07/11

先 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未通過瘦肉精案,主管食品衛生安全的衛生署噤若寒蟬,對國人肉品取食政策毫無看法,與先前追殺塑化劑的態度判若雲泥。 反倒是肉牛養殖不到國內總肉類生產量千分之一的農委會趕忙發個新聞稿,稱將與國內相關團體溝通,使資訊透明,並「加強食品安全及風險觀念宣導」云云。實在 令人搞不懂,何時農委會職掌食品衛生安全?這真是好一個源頭管理!又憑什麼農委會一方面在對國內稻米、香蕉和木瓜價格崩盤毫無作為時,拿不出對策時,還有 心情發新聞稿關心美國牛肉生產業者?

說 到另一個源頭管理,同一天農委會也發一個新聞稿稱,日前有生技業者研發從福壽螺卵中萃取蝦紅素,蝦紅素因為含有天然抗氧化劑,可運用於醫療保健、美容保養 品;但農委會擔心造成下一波「棄養潮」,更會造成「生態浩劫」,正式公告禁養福壽螺,違者將處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試問,馬英九不是在國光石化停 建時,才說要發展生技產業嗎?再問,農委會不是有專責防疫機構嗎?該機構可以不必進行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控制,就憑一紙毫無科學分析的駝鳥公文就了 事了嗎?這樣子對花了錢,努力解決本鄉本土問題的廠商是情何以堪?果如是,大腸桿菌、肉毒桿菌這類所謂的有害生物,都不可以在一定生產條件下量產,也不會 有今天幾千億產值的生技業了。

諷 刺的是,同樣是農委會,對所謂「世紀之癌」的樹木褐根病,不但是在號稱監測用途,以對廠商進行所謂的技術移轉美名下,以每家一百萬元的代價,向無植物保護 訓練的園藝業者大開方便之門,傳授如何培養「世紀之癌」,鼓勵業者大量繁殖;另方面卻對於相關病原菌的流向不聞不問。致使近年來我國褐根病發生到了氾濫的 地步,公部門樹木褐根病的防治經費,也以驚人的幾何級數方式增加。

眼見農政鬆散如此,雖勇於建言,卻無力改變,誠痛心疾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