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陰謀、陽謀,老美謀什麼

by 慕容理深 2007/08/06

A people that values its privileges
above its principles soon loses both.
Dwight D. Eisenhower

Finally, you have broader considerations
that might follow what you would call
the "falling domino" principle.
You have a row of dominoes set up,
you knock over the first one,
and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last one
is the certainty that it will go over very quickly.
So you could have a beginning of a disintegration
that would have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s.
Dwight D. Eisenhower
at the President's News Conference
of April 7, 1954


自從美國國務院公開表示不支持我國推動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以來,台美關係頻受輿論關注。面對美方壓力,民進黨打出一張打算讓老美啞口無言的牌:美國自身是民主國家,怎麼可以反對他國辦理公投。

對於此論述,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張力以美國在1954年時,曾接受聯合水果公司遊說而策動瓜地馬拉政變,推翻民選總統阿本斯(Jacobo Arbenz Guzmán), 扶持右派獨裁政權之例來說明「美國可以為維護國家利益,犧牲掉民主的原則」(張力,〈出賣民主求利 老美曾幹過〉,《聯合報》,2007年6月21日)。「 美國擬定外交政策,總是先考量其本國利益」,張力所言甚是;不過,這應只是理解美國對外政策的開始,而非其結論。

先來瞭解一下瓜地馬拉的那段往事。張力先生相當精簡地說明了其來龍去脈:

一九五○年,阿本斯獲選為瓜地馬拉總統,次年三月就職,其支持者雖有共黨人士,但新政府並非共產政權。為解決嚴重的國內農工問題,阿本斯開始推動溫 和改革,根據其施行的土地改革法,沒收了總部設於美國的聯合水果公司大批土地。聯合水果公司遂向艾森豪政府展開遊說,後由中央情報局策劃,支持流亡在宏都 拉斯的阿本斯政敵入侵。阿本斯雖向聯合國求助,卻遭美國百般阻撓。阿本斯遂在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被迫辭職,流亡海外。

老美在瓜地馬拉所策動的政變其實既非空前,亦非絕後。就在阿本斯政權被推翻的前一年,英美兩國的情報特務機構聯手在伊朗策動政變,拉下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Mohammed Mossadegh,使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 獨裁政權復辟成功。這項以Ajax為代號的秘密行動之發起者是英國,而非美國。由於Mohammed Mossadegh 的國有化政策危及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英國向美國提議共同合作,秘密顛覆當時頗受人民擁護的伊朗政府。英國的盤算是:美國基於防堵蘇聯的政策,應該會同 意翦除左傾的Mohammed Mossadegh 政府。英方提議初為美國所拒絕,因為杜魯門總統並不同意對一個民選政府發動政變。直到軍人出身的艾森豪當選總統後,英美雙方才取得一致立場,對伊朗展開行 動。而事成之後,老美當然也要在伊朗油田上分一杯羹(參閱 New York Times Special Report: The C.I.A. in Iran) 。

翌年,CIA對瓜地馬拉所策劃的PBSUCCESS行動頗似Ajax行動的翻版:左傾政府上台、國有化政策損及第一世界的經濟利益、國內反對勢力接受外國強權翼助而武裝奪權。(參閱 Kate Doyle and Peter Kornbluh, CIA and Assassinations: The Guatemala 1954 Documents

在瓜地馬拉之後,美國仍繼續夙夜匪懈地在外國進行顛覆活動、政治謀殺、或替獨裁政權撐腰。山姆大叔的秘密行動舞台至少包括:寮國(1955-1974)、Interim Report: Alleged Assassination Plots Involving Foreign Leaders]" href="http://history-matters.com/archive/church/reports/ir/contents.htm" target="_blank">多明尼加(1961)、古巴(1961-)、伊拉克(1963, 1968)、巴西(1964)、智利(1970-1975)、Condor Operation 諸國(1975-1983,美國與阿根廷、巴西、智利、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厄瓜多等右派軍事政府合作,謀殺、鎮壓拉丁美洲異議份子)、尼加拉瓜(1981-1990)。

除 了偷偷摸摸之外,美國在冷戰時期也明目張膽地支持許多獨裁政權。僅舉一例,不必捨近求遠:在台灣的兩蔣政權。若無美國大力相挺,兩蔣能否都能平安地活到壽 終正寢,那還真是個大問題。當然囉,美國所支持的不只限於獨裁政權,也包括許多民主國家,日本與西歐諸國都是顯著的例子。

陰謀也好,陽謀也好,老美之所以樂此不疲地在世界各地從事這麼多高成本兼高風險的活動,當然不是為了延續西部牛仔的行俠仗義或惹是生非之傳統,而主要是為了維護或擴張其本國利益。

什麼利益?說穿了,不外是軍事與經濟方面的利益。這兩者事實上是相輔相成的:武力之延伸有助於保障資源獲取、物資運輸、以及市場的擁有;而在海外所得的龐大經濟利益又可以源源不絕地維持強盛的軍事力量。

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的基本政策頗似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的擴張、控制模式,亦即以軍事力量作為經濟貿易的後盾。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痛定思痛所學到的教訓是,為了防止他國之間的戰爭延燒到自身利益與安全,必須積極地防患於未然。於是,戰後美國的全球政治軍事的 佈局成為優先考量。另一方面,蘇聯勢力在二次大戰後的迅速擴張促使美國採取圍堵策略來爭奪主導權。此外,軍事科技的進步,包括長程轟炸機、核子武器、長程 飛彈的陸續問世,使世界強權的決戰變成可以隨時登場的殺戮遊戲。在由之而生的冷戰對峙中,全球規模的政治軍事佈局成為攸關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關鍵(古巴飛 彈危機最能說明這種迫切性)。因此,雖然在美國的對外政策中,石油、礦產乃至農產品如水果等商業經濟利益仍極獲重視,但比起軍事戰略佈局而言,還些還算是 次要問題。例如,美國在印度支那半島的軍事行動,從越戰到美軍在寮國的秘密行動,都是戰略運作的產物,而非能以經濟利益解釋之。

印度支那半島其實只是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之一環。美國在冷戰初期即在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等國進行軍事部署,這些國家並非美國主要的物資來 源,當時也不是重要的美國產品市場,甚至美國還大量金援之。美援並非慈善事業,也不是像國民黨政府的宣傳品所說的那樣,是基於「邦交情誼」,而是為了構築 其在太平洋上對抗共產勢力擴張的第一道防線。

為了貫徹其圍堵策略,美國奉行所謂的「骨牌理論」。為了防止一張骨牌倒下後的連鎖效應,美國不惜用一切手段阻止共產主義蔓延至鐵幕之外。美軍之所以 捲入越戰,就是怕從越南失守開始,東南亞會整個淪陷。在亞洲如此,拉丁美洲這個美國的後院就更不用說了。張力先生在其投書中有言:

研究此事件的美國歷史學者指出,當時的瓜地馬拉並無可能成為共黨國家,美國則摧毀了一個經由民選產生的民主政府,而以後由美國扶持的右派獨裁政權,帶給瓜國二十餘年的恐怖統治。

從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美國國內演成草木皆兵的局面來看,美國當局就算認為「瓜地馬拉並無可能成為共黨國家」,還是可能為了防微杜漸,而對有社會主義傾 向的阿本斯政府開刀。只要條件許可,老美當時涉外政策最高指導原則是進行間接統治或透過密切合作,全面地抑止共黨或親蘇政權的增加,並擴大美國影響力的地 盤。在此思維下,瓜地馬拉之是否會成為共黨國家,那倒在其次,重點是:阿本斯並未乖乖聽山姆老大的話,故必除之而後快。艾森豪在白宮記者會中針對「the "falling domino" principle」開示後兩個多月,就拿瓜地馬拉來開刀。兩件事時間如此相近,豈偶然乎?!

即 使在蘇聯瓦解後,美國基本上仍在東亞維持這樣的戰略佈局(見左圖),甚至更重視這一條防線,因為繼蘇聯之後,中國升級成為美國的頭號大敵(否則,美國大力 經營關島基地、拉攏越南幹嘛?)。美國必須繼續控制這一條防線,一方面用之以阻擋中國海軍直接進入太平洋而危及美方的海洋控制權,另一方面也藉之以阻斷中 國的海上石油運補路線(右下圖),並保障日本、南韓的生命線。而對中國而言,即使無法逼迫美軍退出「第一島鏈」(左下圖),至少要能突破之,而最佳的突破 點就是台灣。一旦中國拿下台灣,不但扼住了無異於日本咽喉的台灣海峽,而且向北可以從背後包抄日本列島、並阻斷後方美軍馳援,向南則可以開啟控制東南亞、 尤其是麻六甲海峽的路徑,從而掌控東亞的石油供應。

換 句話說,台灣對中國而言,是開啟太平洋的鑰匙;而對美國來說,則是自家前院的大門。這個態勢乃三方關係的基本線,任何圍繞著台灣的國際外交、軍事角力必以 之為起算點。從美國利益的角度來看,從尼克森到卡特,老美為了聯中制蘇,而在台海問題上作了過多的讓步。美國若再退一步,等於拱手讓出亞太交界線上的霸權 地位,等於放棄百餘年來視太平洋為內海的戰略佈局。因此,美國之放棄台灣非不為也,不可為也。只要美中爭霸的局面在,台灣要不就是美國的前哨,要嘛就當中 國的尖兵,沒其它路可走。

以滑鼠點擊可放大此圖]" style="margin-top: 10px; display: inline; float: left; margin-bottom: 10px; width: 240px; margin-right: 15px; height: 174px;" alt="" src="http://blog.roodo.com/elysii/0c20860f.png" height="174" width="240">至 於台灣的民主政治,它雖然不是美國對台政策的主要著眼點,但亦非毫無作用。一方面,價值觀、文化、體制之異同一向是各國在國際政治叢林中進行敵我辨識的重 要參考。另一方面,別忘了,現在不是1954年:當年在反共甚至恐共的心態下,不管黑貓白貓,能咬共匪的就是好貓,所以民主原則可以被擱置一邊;而從 1980年代以來,民主制度在世界地圖的大幅擴張顯示,民主、人權觀念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大幅提昇,而蘇聯的瓦解也使老美難以找到藉口去跟獨裁者勾肩搭背 (只是,「例外」的把酒言歡還是少不了)。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現行的民主體制對台灣戰略地位而言是具有相當加值效果的。

更進一步看,價值觀與信念並不只屬於抽象層次;它們在現實中是會影響到行為主體之長期利益的。就拿民主政治體制來說,它之所 以被越來越多的社會所接受,並非因為它是真理,而是因為人們或遲或早地發現,那是最符合其長遠利益的體制。不過,這世上總有人會違反基本道理,為了眼前利 益而犧牲原則。沒人敢說,美國不會重蹈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之覆轍;但可以確定的是,愚蠢短視的代價通常相當慘重。

慕尼黑會議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小國即使什麼都不作、一廂情願地「維持現狀」,強權還是可能會越俎代庖、逕作安排。台灣在地理 位置上乃強權必爭,我們必然陷於「懷璧其罪」的處境;然而,弔詭的是,正因為必爭,所以必守,而這使台灣先天上是一個絕不能輕言放棄的盟友。台灣必須清楚 地認識自己在地緣政治上的地位與角色,在堅守自己的原則之同時體察現實變化,從而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而不可惑於短線利益或花言巧語,也不該妄自菲薄 或懼怕威脅恫嚇。

表白也好,表態也罷,美國國務院之出聲反對台灣入聯公投其實還是個次要問題。台灣人民對國際政治的認知與判斷才是首要重點。台灣選民希望「現狀」被 一點一滴地改變而被香港化、還是打算戮力爭取聯合國會籍來作為當前獨立地位的保單?在明年的選舉與公投,台灣人將作出影響自身前途、並牽動美、日命運的關 鍵性選擇。這個選擇結果才是美國所該憂慮、或正在憂慮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