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之子」vs「黨國之子」

by 延平旁聽生 2006/10/31


解嚴以來,選舉成就最為突出的政治人物,當屬陳水扁。從小到大,他在困境下苦幹實幹、力求上進的整個奮鬥過程,令人感動,可以說許多平凡台灣人的典範。難怪,陳水扁旋風曾經刮過台灣南北。他以「台灣之子」自稱,也無不當。

然 而,人是歷史環境的產物。在「台灣之子」的身上,表現出台灣人強韌生命力的特質,同時也帶有百年來台灣被外來政權統治的歷史烙印。這個烙印,不但清晰可 辨,而且簡直無法去除。在「台灣之子」奮鬥成功的典範模式上,也帶有「台灣之子」作為政治領袖終於失敗的結構性基因。這個現象的緣由,很多涉及人文教育。

普 魯士王國首創強制性義務教育。其目的,不在於培養國民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於培養他們服從、勤奮、盡職的性格;甚至於,教科書編寫以及教學設計上,刻意杜 絕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可以說,這是計劃性的,將學生的思維視野狹隘化、制式化,以符合於國家機器統治管理上的需要。至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則專屬於極 少數菁英學校裡的學生,以準備來日擔當國政籌劃和國事治理的工作。所有現代文明先進國家,過去在教育政策上,都曾經是類似的。對於本國國民尚且如此厚此薄 彼、差別待遇,更何況是對待被殖民者。

這種教育模式,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更進一層樓﹕考試掛帥。在制度上,就任公教職位(甚至律師) 資格的鑒定,皆以種類繁多的考試為準(權貴子弟除外);再加上考試的方式與內容,更成為鉗制獨立思考的利器。平凡台灣人,倘若決心要在諸多領域出人頭地, 非要竭盡所能通過考試窄門不可。為達到此目的,除了教科書、考試用書之外,不但少有涉獵,甚至於不屑涉獵。考場愈是得意,這種性格愈是明顯。而且,考場愈 有成就,對此選擇愈有自信,愈是堅持。

遵循這種奮鬥模式的人們,不知不覺中形塑成為特定類型的人﹕在思維內涵以及視野上,嚴格圈地自限, 很少有所跨越。他們是殖民地教育模式以及國民黨考試模式下的典型產物,也是霸權文化下的文化順民。當面對一個迫切需要嶄新思維以及勇敢想像的關鍵時刻,需 要擺脫舊有霸權文化的精神束縛,則此類模式所培養出來的人物,即便是聰明絕頂,莫不一一暴露結構性弱點﹕人文素養不足,在世界觀上缺乏獨立性格,在改革大 業上缺乏大格局的歷史方向感。成長在此歷史環境下,「台灣之子」失敗的命運,似是難以避免。

現代文明國家,過去即便在對內教育政策上不積 極鼓勵學子獨立思考,在殖民地施行殖民式教育政策,可是,在母國本地向來都有不少菁英學校,以厚植和維繫本國人文傳承為己任,以教育新一代領袖人物。隨著 民主化的腳步,教育政策漸有改變,這些菁英學校也逐漸開放,不過仍然保持相當濃厚的菁英特色,偏重人文教育。例如英國的牛津,日本的東大、京大,美國的長 春藤盟校,等等。畢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社會,難以產生優質的領袖群。

國民黨在台灣所建立的外來政權,是一個沒有母國的外來殖民政權。 他們沒有母國,因此也沒有條件可以另外建立一套不同的教育體制、不同的教育環境,以培養新一代菁英。如此,同一套的教學方式,同一套的教科書,同質地、同 背景的教師群,舉國都籠罩在同樣令人窒息的考試風氣以及貧瘠低劣的人文氣氛之下,不能不殃及權貴子弟的養成。這個影響是如此之深而且廣,連堪稱是保守派最 後希望的「黨國之子」馬英九,也無法避免。近幾個月以來,連二接三的事端逐漸暴露了「黨國之子」的真面目。除了性格上的特質而外,政治想像的貧乏,思維論 證能力上的不足,再也難以掩飾了。說穿了,他也是一個人文草包。

不少人以為馬英九曾經接受美國長春藤盟校的教育,人文素養應屬一流。其實 大謬不然。早在投入公職競選之前,他曾經大言不慚地對台灣的大學生暢談課外讀物。他聲稱自己讀過而且也力薦的,都是諸如《基督山恩仇紀》、《三劍客》等通 俗小說。嚴格說來,這些都不是上乘著作,難登文學殿堂;在歐美日等國家,不過是中學生的課餘讀物罷了。他卻拿來當寶貝,很自傲地推薦給台灣的大學生!比較 有深度而且比較適合於大學程度的文學名著可謂汗牛充棟,可是他卻連一項也列舉不出來,其人文素養可見一斑。倘若說他也是一個第三世界博士,應該不為過。

「台灣之子」失敗之處,恰恰也是「黨國之子」的致命傷。權謀有餘,智慧不足,決計不是偉大政治家的風範。若要建立公民社會,尚得從中記取教訓。

如此學者(二)!

by 老建中 2006/9/24


蕭新煌在五年間,從博士升到教授,而後兼職中央研究院,繼而成為國策顧問等,成為學官兩棲的風頭人物。

學者被延攬為政府官員,或政務官退職後到學術機關,是正常現象。然而,重點在於他們是否夠資格就任?是否有能力貢獻?

在總統府資政顧問言論專欄 (2005年),蕭新煌的著作提供一些參考與檢驗的資料。其中包含<民主再難也要走下去>,<兩岸結,用一代來解>與<兩岸衝突的四個弔詭>。最後一篇是基於他在布拉格的發言。摘錄於此。

『我應邀到捷克布拉格參加由前總統哈維爾主辦的「二000論壇」
『我原先準備好的講稿是要談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與解決國際和區域衝突的途徑
『但 我臨時起意,想藉此一難得機會從全球共存觀點談兩岸衝突和未來和平。我特別指出要了解當前兩岸衝突,得先洞悉四個弔詭,否則就會失真,過於膚淺,甚至落入 只有「統獨」立場,沒有歷史和真相。第一個弔詭:兩岸衝突不是肇因於傳統的不同文明(文化)矛盾,而是同一文明(文化)之內,其起因更是現代的民主、人 權、自決價值,與反民主和極權的衝突。
  第二個弔詭:兩岸衝突是起因於一方(台灣)想中止數十年來的內戰矛盾,而另一方(中國)卻堅持要延續內戰衝突,而非兩方都固執想面對面衝突。
  第三個弔詭:兩岸衝突也因為是一方(台灣)有了民主,而變得更嚴重,因為台灣民主化了,人民要當家做主,不願再走「一個中國」的「統一」老路,想理性自決,而導致不民主的另一方(中國)的不解和惱怒。
  第四個弔詭:兩岸的衝突和共存也可以是同時並存的,前者是政治和理念的矛盾,後者則是經濟貿易的互補和整合,這個弔詭的本質就是:衝突矛盾內部也有和 平共存的一面!如何發揮那和平共存的力量化解矛盾緊張的局面就是要靠雙方的集體智慧與多邊主義的關切和正面仲裁。
『我於是在會中嚴肅呼籲具改革自覺的國際多邊主義來關心兩岸衝突,第一步就是深入理解上述四個弔詭,多聽兩方聲音,不能只聽一方偏見,第二步則是要堅持以民主、人權、自由的普遍理想來化解兩岸衝突,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無論我們同意他的論點與否,果真這是當場「脫稿演出」,即使不夠周全嚴密,也值得稱許。以下是轉載自論壇網頁的講稿。且讓我們一同欣賞。

“Mr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Thank you, Mr Chairman and ladies and gentlemen. I don’t want to add more pain on you when we come from Taiwan and probably most of you expect m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at is a pain. But I would like to use the five minutes to give my full observation on the more broader perspective on the global coexistence in the context of Asia,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My four observations of ironies: The first one: the conflict or tension could occur within one civilisation. It’s not between civilisations. Look at Taiwan and China. We both belong to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So it’s not a civilisation that caused a clash, but the modern way of life, the philosophy of democracy and also the people’s choice. So… it could happen. So it’s not inter-civilisation. The second observation I like to provide is this: The conflict could occur when one side decided to seize (sic!)conflict. That means civil war. When Taiwan decide to stop the civil war and certainly it’s now welcomed by the other side. So when one side wanted to stop the long-lasting civil war, it could occur. It could happen. It could cause another kind of a civil war, could occur another kind of a conflict. So it’s not a mutual conflict, it’s when one side would and the other side would not. Number three observation is this: When democracy also could bring about conflict. When Taiwan went through 20 to 30 years of democratisa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ve effort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70s, to bring Taiwan into the cultural picture. Through 1980s, the twenty kinds of a social movement organised by middle class and civic organisations. In ‘90s, on the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that all then brought about Taiwan’s democracy. And because of democracy, that means that people can make a choice. That means that people can reconsider its future. So that caused conflict across the strait. And that’s number three of the ironies. And number four: If you look at the country since the 1980s, the tension could exist in one aspect, yet coexistence can exist in the other aspect. The former is the political tension. Taiwan is facing 700 missiles. That’s very real.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de volume across the strait is increasing. So capitalist logic can exist in cross-trade – that means coexistence, the capitalist coexistence. But yet the military, the strategic, the threat is still there so that’s my number four irony. Now my one hope – I like to follow the great chairman’s order in five minutes – Now given this, there must be room for the two parties to engage in dialogue. That’s called bilateral.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incidents that could happen but, all in all, as I observed there’s a tremendous lacking of mutual trust and confidence and therefore there is no way the bilateral could continue in a very healthy way. And one as I see, as this morning Kim Campbell mentioned, you cannot have a predetermined outcome, but if one side predicts or dictates only one option then the other side could not accept. I should mention democracy in Taiwan. Democracy in Taiwan means people can have a collective consensus, or collective decision about what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so it should be open-ending, open solutions. Now, if one side determines one outcome, and the other side cannot accept. So therefore Taiwan welcomes multilateralism, but in a more sensible way. We liked the multilateral interest. We liked multilateralism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o look at the four observations I just cited. We understood very clearly there is a great interest of the market in China. We also understand there is a realism in the geopolitical interest in Asia, in which China has played a role. But don’t forget we also wanted to uphold the values of human rights, we also wanted to uphold the value of democracy. So what if this multilateralism is plotting to the cross-strait to pay attention… Certainly we know we cannot force our friend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completely ignore the market interest nor the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but we only humbly ask, “Don’t sacrifice the values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which I think Taiwan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s worked so hard to get it. So the only thing – the multilateralism we welcome – and we also have a dream: the world is big enough, the globe is big enough to accommodate two sides of the cross strait. Thank you very much. ”
http://www.forum2000.cz/2005/transcripts-panel1.php

稍微注意的人們,不難發現他的英文是不夠格的!除去明顯的文法錯誤之外,還有不夠嚴謹,甚至不知所云,例如:

“The conflict could occur when one side decided to seize (sic!) conflict.
“So what if this multilateralism is plotting to the cross-strait to pay attention…

這個論壇雖然使用英文,參與者必然很難在短時間內,明白而吸收以各種腔調、文體、程度發表的意見。而且,由於沒有討論的機會,建立關係顯然是其主要目的。這是千里迢迢(以公費?)前去參與的蕭新煌所應該明白的。

他將講稿以漢文發表於資政顧問言論專欄,應有擴大影響的心願。然而,比較英文與漢文稿件,卻是問題重重!

例如,一些冠冕堂皇而且態度堅強的詞句:「堅持」、「嚴肅呼籲」、「除此之外,別無他路」、「正面仲裁」(?),在英文稿中毫不見相應的蹤影!相反地,卻是相當客氣的請求:

“Certainly we know we cannot force our friend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completely ignore the market interest nor the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but we only humbly ask,…”

而且,一些不通的英文詞句,在漢文中卻被改頭換面。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de volume across the strait is increasing. So capitalist logic can exist in cross-trade – that means coexistence, the capitalist coexistence.”

這段英文確實「莫測高深」!大概是指台灣與中國經濟共存的現象。台灣經濟有強大資本主義內容,無法隱藏。尤其是研究社會科學者!而台灣、中國一些資本主義體系互相依存、競爭,與其所蘊含的複雜政治意義,卻被簡化成「經濟貿易的互補和整合」!

使 用不同語言的文稿,容或有不同的外表,基本內容當然必須一致。Forum 2000的參與者顯然有困難了解他的英文報告,當然更談不上由此而支持。然而,在漢文文稿中,他卻儼然以權威的面目出現。學者的能力固然重要,他們的 intellectual honesty (姑譯為學術誠信)更是必須的品質。「兩朝元老」資政顧問、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的蕭新煌,顯然兩者都缺乏。

改進英文程度誠然需要時間與毅力,但是,對內外的一致卻是個人的基本操守。如此,對洋人與國人的不同處理,無寧是學者應該受到嚴厲檢驗的另一面!

如此學者!

by 老建中 2006/9/18


最近反扁、反反扁的行動,不斷提高對抗,更耗費社會成本。如何落幕,仍然未知。如此,確實令人不安。然而,台灣是民主社會,人人有表達意見的自由與空間。即使喧嘩、熱鬧的異議,只要合法,雖然煩人,無寧是健康的現象。

一般社會中,學者往往能在紛擾不安的時刻,注入清新的見解與願景。

在台灣,如此盼望一向就有困難,最近更明顯。

在 缺乏獨立評鑒的體制下,第三世界博士充斥學術界。他們不學而有術,占據象牙塔,誤人子弟,而延續台灣人文程度的低落。戒嚴時期,多數學者是國民黨的僕從, 解嚴之後,他們各顯神通:有的自封為本行之外的專家,有些以出版書籍、文章的數量取勝,有的成為所謂名嘴,成為一些媒體的寵兒。

最近黃光國的舉動,再次證明第三世界博士學位的空幻與虛偽。

他 一連串「借關刀」、「告城隍」、「請義民」行動,名為民俗文化,其實是裝神弄鬼。這是許多明眼人都看得見的事實。然而,問題不只如此,他的行動還暴露對歷 史、法律、政治等人文領域基本認識的貧乏。第三世界博士人文基礎不深刻,並不是秘密;然而,基礎如此不足,敘述如此錯誤、紊亂,確實可笑而跡近荒謬。

台大的網頁中,列出他的研究重點:社會科學方法論與本土社會心理學,與國科會連續十年研究優秀獎與兩年的國家講座等等。這些研究成果的「憑證」,也許足以嚇唬外行、初學者。但是,其功能恐怕也僅只於此。

我們不妨來一探其中意義。

在該網頁的研究介紹中,他有幾篇文章刊登於外文期刊。

Hwang, K. K. (2000). Chinese relationalism: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30(2), 155-178.

Hwang, K. K. (1999).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n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 163-183.

Hwang, K. K. (199. Two moralities: Re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moral reasoning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211-238.

世界各地學術研究期刊的數目驚人,但是素質參差不齊。為衡量其相對學術價值,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以JCR(論文被引用報告),而提供Impact Factor(暫譯「沖擊指數」)作為客觀標準。

期刊的Impact Factor是如此計算(以1990至1992年為例):

B=該期刊1990-91出版的論文,而在1992年被引用次數
C=1990-91年該期刊所出版論文數
D= B/C = 1992 impact factor

期刊的學術地位與出版的論文,有密切關聯。聲望越高的期刊,考核越嚴格,卻不乏願意接受匿名審核的作者;而從論文被接受到出版,時間超過一年以上並不少見。

如此考核下的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當然要超過冷門或考核稀鬆的期刊論文。
上列出版黃光國論文的期刊,其Impact Factor 如下: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Impact Factor: 0.581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Ranking: 2005: 36/46 (Psychology, Social)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Impact Factor: 0.800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Ranking: 2005: 29/46 (Psychology, Social)

這兩分期刊在該部門46種刊物之間,排名都不到前50%。原來這位國家講座投稿的對象,也不過如此!

當然,排名、指數畢竟都只是一種指標,研究的內容與論文的體現更為重要。

黃光國這三篇論文的內容卻是了無新意。在關係與面子,孝順服從,道德這些老得掉牙的題材做文章。

他所研究的「關係與面子」,是封建、農業社會的運作方式。當時,靠出身、情面,或以禮物、請客拉交情,無疑是社會關係的基礎。然而,在法治社會中,這些「遺產」顯然要逐漸式微,而被新的人際關係取代。

黃光國似乎不願面對現實,繼續構想他的世界,並且想作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基礎。

「發展出一套華人關係主義的理論,做為未來在華人社會中從事本土心理學研究之指引」<論華人的關係主義:理論的建構與方法論的考量>

研究題材誠然是他個人選擇。但是,華人關係的研究,有足夠的素材、架構與挑戰,而能夠稱為「主義」?關係與面子,人情與禮尚往來,固然可以觀察、記錄,甚至實踐,卻要如何發展新理論?

在上述「論文」中,他的用詞有「辯證性」、「社會科學方法論」、「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等術語,看來似乎蠻有學問!

然而,只要驗證他最近活動的言論,從「借關刀」,「是要用它懲奸除惡,主持人間正義」;「城隍爺會賞善罰惡、主持公道」;到「請出全民反貪反腐的義民」,社會科學方法與辯證的學術面具,自然脫下。

而且,這位儒學研究者,似乎忘了儒學的老祖宗,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玩弄正義感

by 延平旁聽生 2006/8/18

**
世上對於公理正義最是夢寐以求的,迫切感最是強烈的,莫如那些正在遭受或者曾經遭受過無理壓迫與羞辱欺凌的人民。他們的正義感是無比誠摯的,堅持的熱情也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值得敬重的情操。

其所能夠匯聚的雄渾力量,可以扮演非常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角色,幫助甚至於主導落實許多普世價值。倘若缺乏這股力量,現代文明社會的面貌必是大為不同。在往昔歷史上,這股力量也曾經一再表現在驚天動地的農民戰爭上,撼動千年文明,摧毀強大王室。

諷 刺的是,在現實世界裡,他們的正義感與政治熱情,向來是各方競相玩弄的對象。而且也確實一再被玩弄。在農民戰爭中,他們一再被大小地主階層集團欺騙、出 賣。在民主政治中,弱勢者也難逃類似厄運。一次又一次,年復一年,難免造成他們的政治冷漠。而這又往往反過來使得他們長期安於弱勢的現況,逆來順受,消極 地接受“命運”。然而,終有一日,弱勢者的強烈正義感再也壓抑不住,再度無畏的站立起來,驅走百年馴從的怯弱………

在此看似永恆的歷史循 環中,有關玩弄者部分,若是以“仗義從來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來作比喻,似乎並不恰當。因為,在政治上玩弄正義感的,有來自各階層的政治人物以及政治 集團,當然不僅讀書人而已。不過,這句話也有特別值得深思的一面。因為,玩弄正義感最為登峰造極的,莫如那些建立在假歷史以及假理性基礎之上的“仗義”動 人說辭。這正是讀書人所最擅長的。

利益團體、政黨人物都非常清楚自己所圖何物,也擅長於冠冕堂皇的政治說詞。而且也一定有一大群能言善道 的讀書人充當他們的紹興師爺。這是世界各地都很常見的,人們也都平實地把這批讀書人看作是政治運作上的得力道具罷了。不過,如同漢人社會裡這類讀書人,經 常自以為在履行某種神聖無比的職責,則是其他文明所罕見。他們擅長於文字堆砌、文過飾非、強詞奪理,可以達到「文人無行」的地步,卻總以為是在從事符合 「最高道德標準」的正經事,自詡「士不可以不弘毅」,理當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漢文化影響下的這種讀書人性格,實在令人厭惡。難怪,漢人社會有很多言詞專 門用來嘲諷讀書人,遠多過於其他文明社會。

十多年前讀到柴松林在《1986當代批判文存》系列有一篇所謂的「總序」“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很有作嘔三日的感覺,印象非常深刻。日前在圖書館偶然又看到此序,抄錄片段,奇文共欣賞﹕

“我國舊日社會,一向是尊重知識的。有知識的人被稱為讀書人,而這些讀書人也都通達事理,品行高潔,確實值得人們尊重。

“做 為一個讀書人,其目標是塑造自己成為一個知識份子;知識份子對於多數讀書人而言,行雖不一定能至,但卻必然心嚮往之。所以知識份子是讀書人中的讀書人。一 個社會之所以尊重知識份子之更甚於讀書人,是因為其有見識、有智慧,對人類世界的整體文化有全盤性的瞭解,豐富的知識。是因為具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普 遍同情心,不僅關懷人,當及於一切的有情與無情。是因為有超越現實世界,改造社會,提昇人類至一新境界的崇高理想。是由於心無邪念,不及私利,對人類社 會、對歷史文化有忠誠的情懷,凡所主張莫不出於純正的動機。必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屈,威武不能屈,諸道德信念思慮體驗而得得道德勇氣。能夠以獨立的 觀點,不依附於權威,亦不必不依附於權威,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批判精神。”

肉麻當有趣。每次聽及有人自吹自擂說什麼「知識分子良 知」、「知識分子責任」,總會有渾身不自在的感覺。都有就記憶所及,漢人知識分子之虛偽做作、自我膨脹、自命清高的常用辭藻,以此篇列舉得最為完備,語氣 上也最具典型。經常出現類似柴松林者流厚顏的自我溢美,似乎是在提示世人﹕“讀書人也都通達事理,品行高潔”之說的反面,很可能反而比較接近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