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窮忙族」/「窮忙富閒」的深入調查

by thinker

http://blog.pixnet.net/thinker/post/10557968

最近新聞又創造了一個叫「窮忙族」的新名詞。說社會出現了「窮忙族」。
Thinker調查了一下,找到幾個大家可能感興趣的發現。


新聞來源
「窮忙富閒」這個新聞來自星期一聯合新聞網,大家可以按這裡看全文。大意是說時薪高的人越來越輕鬆,時薪低的人愈來愈忙,進入了M形社會這樣。

逮到「窮忙族」這個有趣名詞的許大記者,洋洋灑灑寫了好幾篇新聞,還加了一堆個案跟專訪。但是他的新聞內容一下「窮忙富閒」,一下「窮忙富也忙」(上個連結的最後一篇),讓thinker看了一頭霧水,也跟著「茫」了起來。

這些「窮忙」新聞中比較有根據的數據,只有中央大學李誠教授的統計。而這些數據早就出現在去年11月號的遠見雜誌裡,由李教授為該雜誌撰稿的「窮忙與富閒」文章中。「窮忙富閒」明明是「舊聞」不是「新聞」呀。這些新聞
只是再次引用他的數據,裡面沒啥時事或新發現不是嗎?

這樣做背後有沒有其它意圖(酸衷痛?)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記者重炒一年前的文章。於是
thinker就想:「還不如去找資料的原始來源」。

原始資料
thinker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向中央大學的李誠教授寫了一封email,詢問能否得到關於「時薪/工資」的相關資料。李教授是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也是國內外知名的經濟學者。收到email之後李教授也非常大方地寄給了我更詳細的資料。這篇文章名叫「錢多「時」少與錢少「時」多:全球化所帶來人力運用不均的問題」,去年十一月發表於勞委會「全球化之勞動政策研討會」 。(果然是去年十一月啊 =_=)

在這篇文章中,李教授對主計處的薪資與工時資料進行各種分析。把時薪的高低分成十等分,然後去比較各組的工時消長。發現了「低時薪組工時增加,高時薪工時減少」的現象。


新聞沒說的事
上面的圖表是新聞引用該文的數據。數字本身是正確的,但是漏了原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人數。剛才說過,報告的表格是以「時薪的高低」分成十等分,而不是「人數」。所以在原文中還多了一個項目:人數百分比。

百分比富男窮男富女窮女
19802.519.05.326.3
19852.115.73.016.9
19902.911.02.217.2
19952.87.12.210.7
20002.76.22.47.1
20053.48.23.27.5

這告訴我們,雖然「時薪最低10%」的這組工時增長了(從1980~2005增加1.8小時/每週),可是拿這些低時薪的人也顯著減少了(男:19%~8.2%,女:26.3%~7.5%),這些減少掉的人被移到工時較少,時薪較高的組別。另外拿最高時薪的「富人」,也只是一小撮人,不過是前3%左右。沒那麼多的人數去給你當個M的前面。

我們把該文中男性女性員工所有組別的「百分比與工時」完整數據拿來作圖,可以得到下面這張圖(女性男性員工結果類似,故省略之):



橫軸是人數百分比,縱軸是平均工時。

是這樣的「窮忙富閒」
從圖的綠線(2005年)可以發現,主計處的資料顯示時薪愈高(愈右邊)的勞工工時的確愈短,也就是李教授所說的「窮忙富閒」。
但我們發現該圖也顯示「超過90%的員工工時都比十年、二十年前縮短了」,只是縮短的比例不太平均,高時薪組縮得比較多

另外,該文的「結論」第一句話就是「本文從主計處所公布的資料觀察得台灣自1980年以來,每週工時有相當程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的動力來自勞工法令的規範與員工從長工時的職業及行業轉移到短工時的職業與行業。

文章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工時都縮短了,每週工時多在五十小時以下。窮人組的人數顯著減少。


那些新聞報導怎麼迴避了這些敘述呢?

你信不信主計處的數據?
thinker之前就說過數據不是不能懷疑,重點是說法合不合理,能不能自圓其說

如果你認為這篇論文所說的「窮忙富閒」現象為真,基於同樣數據你必須乖乖相信:

1.大多數勞工工時都減少
2.時薪末10%的窮人組人數顯著變少
3.大多數勞工工時都在50小時以下

加上上面這些facts,實際情況並沒有新聞講得那麼差不是嗎?

相反的,如果你覺得主計處的資料是個屁,是有心人士假造的,或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了失真,那麼
引用主計處資料的「窮忙族」新聞根本就沒意義了。

我自己的假說
(以下是thinker自己的假設與推測,也就是資料無從肯定與否定的部分。這部分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thinker自己是覺得有點扯。自己認識的,比較可能高收入的
醫師/工程師/XX師,從來沒人一週只工作45小時,還能拿這種高薪。還是因為我的社會階級太低,遇不到這種人?

會不會因為高薪工作多採責任制,不用打卡所以難以精確計時?或是業主為了配合勞委會兩週84小時的政策而少報工時?抑或問卷設計與統計的執行上有問題呢?這些問題大概都難以回答吧!

但無論如何,大概是怎樣的「窮忙」,新聞跟原始資料有什麼差距,大家應該很清楚了。

(p.s.: 後來發現自己耍笨,把女性勞工的資料看成男性,特此更正,並感謝網友simon提醒)

誰是老大?-商業周刊的錯誤統計方法

by thinker

http://blog.pixnet.net/thinker/post/11604457

thinker | 6 December, 2007 22:34



前幾天在租書店隨手翻了最新的商周(1045期),封面主題是關於子女排行的研究。

因為這是一個絕佳的統計負面教材,足以讓任何有數學觀念的人讀了倒彈
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


原文內容
他的原文樂樂長寫了好幾篇,大家要讀原文可以按這裡看一下大致的內容,或去租書店翻翻(買的話我個人是覺得你錢太多沒處花)。

總之它:
1.引用了挪威學者的研究,發現在家中排行老大的智商比較高
這是一份今年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兩位挪威學者,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聯手發表。這份研究,打破半個多世紀有關排行的爭論……

2.收集了一堆關於老大成就比率高的資料
老 大不僅智力偏高,也是贏者圈的常勝軍:他們最有權勢,美國總統有五三%是老大,兩岸領導人七五%也是老大(李先念、楊尚昆除外);老大容易獲得高學術成 就,一百二十八位諾貝爾獎科學類得獎者,有四○%是長子(一九○一至一九七九年統計);也是CEO主要族群;更是高穩定素質太空人的最大班底。」

3.做了一個統計,拿來跟國外的統計比較
「結果顯示,國內前五百大上市櫃企業的董事長,有三三‧三%在家中排行老大。相較國外機構全球行政總裁會Vistage的調查,美國執行長的老大比率為四三%,台灣的老大董事長比率少了約十個百分點。這代表台灣企業界並非老大勝出?實則非也。

若 將「功能性長子」(編按:上有姊姊的長男,根據心理學研究,他們雖非第一個出生,但被當成老大養育)也計入「廣義老大」定義,那麼,老大董事長的比率將驟 增至四八‧二%。也就是,在五百大上市櫃企業的董事長中,將近一半是排行老大。而這數字顯示,台灣的老大勝出現象略勝於國外。 」


4.再做一堆訪談
(懶得列了)

接下來就一一討論這些部分。

挪威學者的研究
雖然找不到論文原文,但研究的方法(對入伍新兵進行統計,比較排行與智商)至少大略看起來是可行的。如果研究者在過程中能成功過濾其它對智商的影響因素,讓家族排行跟智商的相關在統計上
具有顯著性(significance),那的確可說是可信的研究。

注意喔,這個研究只告訴我們「家族排行可能跟智力有關,老大可能比較聰明」而已喔。它並沒有為文章中的其它過度引申的部分背書。

老大成就比率高?
本期雜誌封面寫著聳動的標語:美國企業領導人43%是老大,美國第一批NASA太空人91%是老大,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美國總統53%是老大,兩岸領導人75%是老大,諾貝爾獎科學類得主40%是老大

這語氣辛可好像前陣子在哪裡看過?想起來了!電影「靈異23」啦!

宇宙萬物間,「23」這個數字似乎代表著深遠的意涵:地球以23度傾斜地軸自轉、人類的基因共有23對染色體、人體血液每23秒循環周身一次、歐基理得幾何學根據23個自然定律所建立…

上面這兩段陳述一樣毫無意義。要知道,世間數字那麼多,要找到對論點有利的數字太容易了。為什麼偏偏列出NASA跟兩岸領導人,而不是某個搖滾樂團成員或是諾貝爾獎文學類的得主呢?

更何況「美國企業領導人43%是老大」也在列?這不是代表「超過半數(57%)的人不是老大」嗎?

這…也能扯!?

----


接下來聊聊商周自己進行的調查
也是個人覺得最胡來的部分


國內董事長調查
接下來該雜誌對國內大企業的老闆們作了調查。
「國內前五百大上市櫃企業的董事長,有三三‧三%在家中排行老大。相較國外機構全球行政總裁會Vistage的調查,美國執行長的老大比率為四三%,台灣的老大董事長比率少了約十個百分點。這代表台灣企業界並非老大勝出?實則非也。

若 將「功能性長子」(編按:上有姊姊的長男,根據心理學研究,他們雖非第一個出生,但被當成老大養育)也計入「廣義老大」定義,那麼,老大董事長的比率將驟 增至四八‧二%。也就是,在五百大上市櫃企業的董事長中,將近一半是排行老大。而這數字顯示,台灣的老大勝出現象略勝於國外。 」


這個調查至少犯了三個極度嚴重的錯誤,讓它的結果毫無意義:

一、忽略母體
「台灣的企業家有33%是老大」,這樣代表老大比較厲害還是比較差?不知道!如果台灣人口裡面只有20%是老大,而企業家裡卻有33%是老大,的確可以懷疑當老大與成就可能有正面影響,反之如果台灣人裡有60%是老大,則反而該懷疑有負面影響。

如果不知道人口排行的比率,「33%是老大」這個數字就毫無意義。

舉個例子,如果你發現某家店裡,「買牛奶的大多數都是醫生」,你得先弄清楚這家店是不是開在醫院旁,進店裡的客人就以醫生居多,而不是馬上得出「醫生喜歡喝牛奶」,「牛奶裡面有成分喝了會變聰明,所以可以當醫生」這種蠢結論。

問題在母體,笨蛋。

二、錯誤比較
「美國執行長的老大比率為四三%…如果將『功能性長子』計入,台灣老大董事長的比率將驟增至四八‧二%,台灣的老大勝出現象略勝於國外。」

誰說你可以這樣比的!!!

首先台灣與國外人口裡「老大」的比率想必不一樣。
可能台灣的老大比較多,也可能國外老大多。就如第一點所講的,如果不考慮國內跟國外老大的比率,我哪知道哪邊的老大比較能當CEO!

再來國外Vistage的CEO統計裡面的「Firstborn(老大)」(就是佔43%的部分),根本沒有包含「功能性長子」。那為什麼商周對國內的統計裡面可以把功能性長子多加進去?

母體不同,對老大的定義也不同,這樣兩個統計結果也可以比較?

這不是美化數據自圓其說是什麼?
去你的!

三、錯誤設計
我們回顧一下最一開始的挪威學者研究吧。這個研究主要的主張是「家族排行會影響智商或其它成就」。這才是什麼「排行教養學」的重點對吧?

可是在調查中作者都自己說了:「在華人家族社會,男性長子又是主要的繼承者。因此,台灣五百大企業董事長的『長子』比率偏高。」

這樣不是應該把「繼承家業的老大」從調查裡面扣掉嗎?需要調查的應該是「排行老幾的比較容易白手起家」,而不是「排老幾的比較能繼承董事長」。前者才跟前面的命題:「家庭排行會影響性格與能力」比較相關不是嗎?

總之,如果研究方法設計得錯誤百出,不管你收集多少資料,作了多辛苦的研究,描述的多麼偉大華麗,結果也只是毫無意義。


個案調查
最後商周訪談了很多老闆,有的是老大有的不是。

基本上訪談這種東西個人覺得看看就好。畢竟要找到一個人講出你想要他說的內容太容易了。比方說,你可以找一堆討厭某政治人物的人,一個接一個拍出一段訪談,把政治人物說得爛到不行。也可以同樣找一群拍馬屁的人,拍一連串歌功頌德的內容。

比較可以代表這個政治人物聲望的,反而是方法正確,過程精確的民調或客觀的證據。
訪談只不過是種調味料,用比較鮮活的方式去陳述要表達的內涵而已。

可是基於上述的三項錯誤,我們已經發現文章的主菜(研究方法)其實是坨屎。
如果把一坨屎拿來煮菜,不管加再多調味料(訪談),對不起,好像也不過是在喇賽而已呴?

為啥我會這麼生氣
商周這幾篇報導的內容其實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把誤用跟矛盾的東西去一去以後
其實是沒啥內容)。老大就老大,有什麼了不起。但辛可看重的是研究方法跟數據這種東西。尤其我認為媒體必須正確科學地使用數據

如果進行調查時沒有嚴格遵守科學與邏輯的方法,那麼其實可以變造、扭曲出任何想要的結果。偏向某黨的民調、對某商品有利的報導,都是很容易弄出來的。而
一般沒有辨別力的大眾是會去相信的!這是一種嚴重的欺騙。

何況上面說的這些嚴重錯誤,根本還不是什麼高深的統計學!只是稍微有點統計概念的人都應該要懂的東西。

「如果你要用數據,就給我好好用;如果你不會用,就不要用」。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點。如果我們發現到媒體作調查的習慣跟態度是如此這般,那在其它議題與報導上,又能給予讀者多少可信度呢?

最後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MV,是施文彬唱的「誰是老大」。既然商周對於所有跟「老大」有關的東西應該都很有興趣,小弟就在底下提供一下,看他們有沒有興趣拿來當該期雜誌的主題曲這樣。 XD

M形社會(M型社會)到底在哪裡??

by thinker 2006/12/29

http://blog.pixnet.net/thinker/post/1645072


前陣子商周有篇很有名的「M形社會」的報導
大家開始M形來M形去,好像麥當勞社會已經是個會發生的確切事實一般
小弟禁不住好奇也作了些調查,以下是商周原文,大家先看看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86 期
作者:曠文琪

「歡迎來到新世界!」這是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最近送給台灣人的
一句話;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

九月底,財經報紙頭條出現斗大標題,英商渣打銀行宣布
,以新台幣四百億元收購新竹商銀。緊接著,十月四日,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又爭相提供高價購併華僑銀行。

同一天傳出,大眾電信也將出售全數股權,交易金額超過新台幣七十
億元,爭取卡位的外資包括麥格理、卡萊爾、新橋、高盛等。

不止金融、電信產業,在有線電視市場,過去一年,外資將行情炒高
一倍,東森、台灣寬頻、中嘉等一一被外資收購。一波外資軍團正虎視眈眈的登陸台灣。

將鏡頭轉進房地產市場,最讓消費者震驚的是,剛結束的九二八房地
產檔期,台北房價創十年新高,天母地區出現挑戰每坪八十萬元關卡的預售豪宅案,內湖區豪宅建案將挑戰每坪五十萬元。

一份「購屋痛苦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要進駐台北市
(三十五坪預售屋),一般民眾平均需十八‧四年不吃不喝。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其實代表的是台灣經濟與社會板塊的大變動
,它正形成一波大海嘯。全球化的趨勢已席捲台灣,隨著購併案越多,人員被精簡的機會越大,更多中產階級將被淘汰,當浪潮落下,台灣的財富將被重新分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沒人躲得過。

當世界改變,你還是屬於台灣中間的一群人嗎?以下提供你三個自我
檢視的問題:一,房貸造成你很大的壓力嗎?二,你不想結婚更不想養兒育女?三,你為小孩未來的教育經費憂心?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如果其中有一個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
,代表你已經在這波浪潮中,被淘汰到中低階層而不自知。

九月,《商業周刊》採訪小組飛往日本專訪大前研一
。看完我們帶來台灣二十年來可支配所得的成長數字後,他送給台灣的第一句話是:「歡迎來到新世界!(Welcome to the new world!)」他說,在這個新世界當中,「你的薪水最高峰,平均是在四十歲左右,過了這個尖峰,便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你也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

去年,大前研一針對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以二十年的觀察,寫下了
《M型社會》一書,震撼日本,這也是亞洲第一本針對此現象提出全面解決方案的書,小自個人,大至國家,他說,這是關鍵時刻,人們必須擬定新戰略。

日本八成民眾淪為中下階層 四大證據顯示台灣步上後塵

所謂的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在數位世界中
,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根據大前的統計,去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淪入中低收入階層
!在這個新形態的社會裡,如果企業與個人都不展開自救,政府又繼續往錯誤的方式施政,惡性循環下,社會的失業率和物價將年年上揚,收入永遠跟不上物價,整個社會對於未來,都將失去積極性。

事實上,美國比日本更早步入了M型社會。現在,美國最有錢的前一
%家庭,只要拿出財富中僅一%的收入,等於社會底層兩千萬家庭的收入總和。攤開台灣的數字,大前研一斷言:「台灣已經出現日本當初的徵兆,成為M型社會!」

證據一,從一九八○年到去年,台灣依照個人可支配所得五等份分析
,最窮與最富的一群人,其財富的年複合成長率分別為七.○三%與七.一二%,但中間族群的財富,成長幅度卻僅六.五八%。

長期觀察台灣貧富差距現象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解讀
,這代表台灣中間的族群正在撕裂中,「他們未來的機會越來越少,如果不能向上走(成為上流社會),就是往下沉淪(成為下流社會)。」

證據二,台灣的痛苦指數(失業率加上物價指數),創下二十年來新
高,達到六.四三。

證據三,去年,台灣的名目平均薪資年增率低於消費者物價年增率
,這中間的落差代表的是,我們的加薪幅度趕不上物價的漲幅,也就是說,我們的荷包不斷縮水。

再根據主計處發布的最新統計,過去五年,台灣二十三個縣市中
,高達十三個縣市,其家戶的每年可支配所得都是衰退的,例如雲林縣、澎湖縣分別減少一萬九千元與一萬六千元。

證據四,二○○八年,台灣將成為老年化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
人口占總人口的八‧六%,超過聯合國標準。這個數據直指,台灣踏入M型社會大門後,就很難回頭。

因為,台灣將陷入老年少子化的困窘,手上握有鈔票的人大都是不愛
花錢的高齡者,這會使整個社會的財富無法流動,原來的中產階級要賺錢翻身的機會也將變少。

反映在現實生活,每個人的痛苦感開始上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
,自殺是去年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名,台灣平均每天有十一個人自殺,看精神科門診的人越來越多,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嚴烽彰說,「現在精神科變得很熱門,」他苦笑著,全球化的趨勢越演越烈,他的病患有增無減。

他剛見過一位銀行高階主管,在金控合併風潮下,眼見同事一個個被
迫離開,卻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取代,這種危機意識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後,他躲在家裡,不敢去上班,被家人強迫來看診。

也有位在寵物店工作的年輕人,三十多歲,總覺得領的薪水永遠不夠
,最後,他開始去幻想未來,刷卡從電視購物買了二十台筆記型電腦,說是以後創業要用的,但要怎麼做,他根本沒有計畫,還沒創業就成為卡奴。這種行為雖然看來令人啼笑皆非,但背後藏著更深的悲哀。

與其寄望政府解決問題 不如自我進行四大意識革命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擺脫那永無終止的痛苦感?……

(後略)


要討論M形社會存不存在
就要先定義這個「M」是怎麼畫出來的

「M形社會」在文章中非常模糊不清的定義是這樣的:「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在數位世界中,大賺全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中產階級……淪落到中下階層……跟「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簡單說,沒錢的變多,有錢的變多,普通的變少。

如果愚笨的小弟對於這段如禪機一般的高深描述理解無誤,這個M應該是這樣畫的出來的:水平的是有錢的程度,垂直的是人數,然後因為窮人跟有錢人很多,中間的人很少,所以會畫出一個M。

有錢的程度怎麼衡量呢?
一般是用「一個家庭的可支配所得」,簡單說就是一家一年扣掉稅收以後收入多少。這個所得分配小弟無意間找到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原始連結)。它把台灣的家庭從最窮到最有錢分成五組,然後記錄每年每一組的平均收入。

可是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收入變多就代表變有錢嗎?不一定,還要看物價。物價一漲,主婦媽媽們就會不爽,因為同樣的錢可以買的東西變少。為了去掉物價變動的因素,我們把年收入除以台灣地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來代表實際的有錢狀況。

至於垂直方向的人數,資料裡雖然沒有明寫,但既然數據是五「等分」,每組的人數是固定的,就可以用一些數學技巧算出個大概分布。簡單說就是弄出來了。

弄出來的圖大概如下:


最左邊三條藍、紅、綠線分別是民國69,76,81年的國民所得分布,剩下那一坨攪在一起的,是86年到現在的國民所得。哪一年是哪一年我也懶得看了。

這張圖告訴我們以下幾個事實:

(1) 從69年到現在,分佈右移,然後變扁
右移的意思代表大家的所得都漸漸提高,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
變扁代表收入的分布變廣,就是貧富差距變大。這是不是代表現在台灣的貧富差距很嚴重呢?
國際上在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
一般是「最富組除於最貧組」的倍數,以及一個不知是什麼碗糕的「吉尼係數」。

從倍數比較,台灣的6.04小於韓國的6.84、大陸的7.9、美國的9.59、香港的17.66以及新加坡的20.91,輸給日本的4.98。

而不管是吉尼係數還是貧富的倍數,台灣貧富差距的嚴重程度大概都是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裡的倒數二三十名,而且最近四年還慢慢緩和喔!(請參考上面那個投影片連結)

(2) 從86年至今的那十條線都沒啥變
這代表這十年來,所得分布、貧富差距跟富裕程度都沒啥改變
簡單說,貧富差距沒有顯著擴大,大家沒有變窮,但也沒變得更有錢
增加的薪水去掉物價,根本是原地踏步。
從這圖看來,台灣這十年的經濟成長停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3) M呢? M在哪裡?
看不到M啊,哪裡有M? 中產階級有快消失嗎?
還是編輯們其實看過這張圖,可是不小心眼花把兩條線疊在一起看成M嗎?

台灣跟日本兩個貧富差距算小的國家,竟然要出現「M形社會」,這實在讓人非常,非常的害怕。那這樣新加坡、香港那個差十幾二十倍的是什麼社會?我愛黑社會嗎?

下篇文章就來看看這個M是怎麼加工出來的



網路上真的什麼天才都有
已經有位統計魔人用更詳細的資料來畫
然後把M怎麼出現這個謎題給解開

這位統計魔人的網站在 :http://valerienliu.spaces.live.com/
大家有興趣可以上去看他整個分析細節。我們這裡就只介紹其中的兩個數據,解釋這個M是怎麼出現的。


這位魔人拿到的更詳細資料,可以更細緻地畫出台灣這幾年的所得分布。跟上篇的結論一樣,這幾年來的所得分佈並沒有多大變動。然而,分布的形狀這樣合不合理呢?我個人認為是合理的。本來常態分布應該是左右平均的,但因為所得有個最小限度,不可能小於零,所以左側便無法像右側那麼分散。不管是哪個國家任何一年的所得,都應該長這個樣子。自然界中有些數值無法小於零的分布,比方男性的陰莖長度分布,也不是標準的常態分布,而是多少長成這左陡右緩的形狀。

這就讓我們不懂了,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這本書中畫的所得分布明明是個M:


可是仔細一看,發現右邊那個凸起下面的座標不太一樣,原來他把他一部分的橫軸變密了,這根本就是刻意加工的數據。下面用四格漫畫來圖解他動的手腳:


這樣的M形,除了嚇唬大家這個社會快完蛋以外,老實說沒啥意義。因為也可以用同樣手法加工從Wikipedia查到的「男性陰莖長度分布」的資料,然後用同樣的語氣寫成下面的文章:

「歡 迎來到新世界!」這是XX泌尿科的XX醫師,送給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男性的一句話。根據統計,男性平均的陰莖長度呈現M型分佈,這代表中等長度的男性漸漸消 失,取而代之的是中低長度的一般人,以及超長的大屌族。一位中等長度的男性哭著表示,近年來大屌族的興起讓他交不到女朋友,徹底喪失了自信:「我們的政 府,我們的醫生,到底有沒有在想辦法」……

不鬧了。下一篇就來看看這些M型社會的「證據」到底是什麼東東。 :P
對其他雜誌危言聳聽的實例感興趣的人,還可以看這篇「是大學素質差還是雜誌品質差」。

....


M形社會的日文原文書

自從寫了這系列文章後
就獲得許多認識的,不認識的人的寶貴意見,讓小弟誠惶誠恐
這邊我們一面回答大家的問題,一面比較商周文章內的說法與真相
來為這系列的文章作出結論

(誤解一)「M型社會」是大前研一的理論,商周只是翻譯引用


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
「M」這個有問題的統計,並不是大前叔叔那本書的主體,重點其實是未來日本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演化。如果你無聊到去上日本的Amazon網站,還會找不到這本叫「M型社會」的書。因為它在日本名叫「ロウア-ミドルの衝撃」,翻成中文則是「lower-middle(中低階層)的衝擊」。而「M字型社會」只出現在第一章的標題,等於只是帶出整本書討論的引子。

更讓人翻桌的是,位於「M形社會」
中文版封面那段鬼扯:「請自問自己三個問題,(付房貸、生小孩、養小孩),只要你有一個的答案是負面的,我們就必須跟你明講—您不算是、不再是中產階級了」,在日文的書籍介紹裡面,完完全全沒有出現!勉強接近的這段話是這樣寫的:「本書主張,在個人生活方面,需要改變中流時代的想法,與收入及生活形式相稱的金錢使用方式是必要的,同時本書也會具體地重新檢視房子、車子、與小孩教育的花費」。

怎 樣,還算中肯吧?兩相比較下,商周的嚇人介紹快等於亡國論了。這裡我們不知商周對大前叔叔著作的斷章取義,以及為了幫這本書打廣告,在某期的商周上寫了一 堆M型社會恐怖文章的舉動,是大前叔叔主動授意、被動默許,還是完全不知情。但可以確定,這本書的中文與原文版,至少在廣告的宣傳包裝上實在相去甚大。

(誤解二) 除了有錢人以外,大家都過得很慘

前陣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新聞,像是痛苦指數創新高、低收入戶人數創新高等等新聞,說得台灣
好像是個民不聊生,隨時會政變的地方。然而痛苦指數是個很白爛的東西,是美國80年代的選舉語言,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在採用的指數。把物價成長率跟失業率兩個不同的東西相加,就好像「3公斤+5公升」一樣,沒什麼實質意義。(可參考此連結

至於低收入戶增加的新聞則可以看這裡。簡單說近年政府補助低收入戶的門檻變低了,那人數變高不是很平常嗎?

我們有辦法坐在電腦前閒閒沒事看這篇文章的人,則更不用擔心這問題。前幾篇文章的資料就顯示了,這幾年物價的上漲跟薪水的調升大概持平。物質生活可以說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差。

(誤解三) 台灣貧富差距跟失業率很嚴重

目前台灣的貧富差距與失業率,無可否認的確比十年前來的高,然而近四五年來,這兩個數據也都是緩步下降改善中。但不管上升下降,從全世界的排名來說,台灣的
這兩個數據都是持續排名在全球約200個國家中的五分之一之前。當然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必須持續努力與重視,任何時候都不能輕忽。但悲觀唱衰實在沒有必要。

為了這種事覺得未來很灰暗,就好像小朋友考試從全班第五名掉到第十名。媽媽說:「你這個沒用的廢物,我不要你了!」,然後把他趕出家門一樣的小題大作無理取鬧。



(誤解四) 現在生活比過去不容易

與 其說誤解,不如說這個題目太大太難回答。一方面,高學歷的社會逼得大家晚婚晚生小孩。工作時間變長變辛苦也是事實。隨著貧富差距變大,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 高檔的,買不起或買不太起的東西。社會變遷加速,大家變得煩燥易生氣,生氣就會不爽,不爽就想要報仇,如果報仇下去,接下來死得是啥米人,他自己也不清 楚。

然而,不是鬧窮嗎?台灣每年出國觀光人數一年比一年高,都快要700萬人是怎麼回事?一堆人都有過去專業人士才在用的單眼相機是怎麼 回事?昂貴餐廳一直開是怎麼回事?除非你沒出過國,沒去過高檔餐廳,經濟入不敷出,連儲蓄投資的閒錢都拿不出來,不然請不要說什麼生活過得很窮很辛苦。明 明每天有飯吃有工作做,是還要靠個什麼北。

至於景氣,從有「景氣櫥窗」之稱的股價指數來看就好了。創六年新高是怎麼回事?你如果不相信那些「台灣要沉」的報導,這六年內隨便找個時間點買,到今天應該都賺耶。

惜 福呀惜福。如果不要把快樂建築在整天跟他人比較,那現在的生活其實不差的。根據資料,只要你還是台灣那個「快消失的」中等收入族群,你的物質水準大概跟二 十多年前「最有錢」的前五分之一組差不多。就算是中低組,水準也跟二十年前的中高組差不多。簡單說大家生活都變好了。至於買房子愈來愈不容易,我覺得那是 錯覺,任何時候買房子都沒有簡單過。台灣各地的房價指數這四五年來是慢慢上漲,但並沒有比十年前高。就算拿國民所得一起對照,也沒有一個很明顯往上或往下 的趨勢。

因此,隨著不太嚴重的貧富差距稍稍變大,看到比你有錢的人可能比過去不爽,可是大家的物質生活也都比過去好了,不管是m形社會、 痛苦的社會,還是中產階級被強暴的社會,都不是一個確切的事實,而是像白雲的形狀一樣,端看每個人的自由心証去解讀,可是想得正面活得比較快樂不是嗎?

最後我要用一位好朋友宇爺某篇文章裡的一段話來作結:

「卡 奴可不可憐?卡奴該不該救?支持反對都有,雙方也都可以舉出不計其數支持自己論點的例子。不過最近看到一段頗有趣的文字,『在電視新聞中泣訴的卡奴楊小 姐,臉上掛著上萬元的GUCCI鏡框、手上拎著比我好幾個月伙食費還貴的LV提包,口口聲聲說她活不下去、看不到明天,要求銀行寬貸、政策救命。』這樣子 懂得享受人生的卡奴,需要我們的救援嗎?

為甚麼一定要上某一間的小學?為甚麼要為了上那間小學而一定要買大安區的房子?為甚麼要因為你想 要買大安區的房子,然後開始懷疑「我還是中產階級嗎?這個社會還有中產階級嗎?」一開始的思考邏輯就已經有問題了,居然沒有人去質疑它?這個跟什麼用品都 要用GUCCI、CHANNEL、LV等名牌,然後哭訴說自己活不下去的人哪裡不一樣?

與其浪費時間去看這些狗屎,還不如去看世界展望會的會訊還比較實際一點。」

希望大家看完這系列文章好好想想,至少對現況感恩惜福些,過得簡單節省些,甚至可以考慮把買商周天下那些雜誌的錢省下來做公益,或是每出一次國或吃一次好的,就捐些錢出來。

以上,我說完了。

對其他這類雜誌亂耍白爛感興趣的人,可以再看這篇:「是大學素質差還是雜誌品質差


是大學素質差還是雜誌品質差

by thinker 2006/11/22

http://blog.pixnet.net/thinker/post/1045121

小時候很愛看「牛頓」之類的科普雜誌。
它幾乎每年都有帥氣的「相對論特集」,裡面介紹光速啦,空間扭曲啦,黑洞啦,大爆炸之類的。


長大以後才知道,相對論早在幾十年前就被提出,但因為科技進展比出刊的速度慢得多,然後讀者只能理解(
或作者只能寫出)簡單的內容,只好每年把許多重複的內容隱藏在美麗插圖後面炒冷飯。

管理方面,一些所謂「天下」或「商周」的這種「管普」雜誌,也給人差不多的感覺。動不動就使用「全球化衝擊」「下一代面臨的挑戰」「知識經濟」這些名詞,給讀者一種全球四處風起雲湧的感覺。
現狀被誇張化模糊化,卻缺少踏實的知識與重點,無怪被稱為「商業界的壹週刊」。

下面這篇文章更是如此,讓我覺得雜誌編輯「不是想刻意炒新聞、就是不用腦袋」。大家先看看,下篇來聊聊這篇搞笑文章的問題。

<原文連結>

天下雜誌》8成師生家長嘆:大學生素質差
台灣的大學錄取率愈來愈高,但天下雜誌今天發表「大學教育大調查」指出,八成左右的大學生、家長和教授認為現今大學生素質有問題;六成七大學教授更認為,教育部推出「五年五百億卓越計畫」,不可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而且每兩位教授就有一個願出走大陸。

天 下雜誌上個月進行「大學教育大調查」,針對804位教授(施教)、大學生(受教)及家長(出資)三方進行電訪,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整體「學歷」雖提高,「學 力」卻沒有相對提升。12年來,大學數量暴增至162所,但高達87%的大學生和80%的家長同意大學生「素質不好」。另有78%的大學教授認為,現在大 學生的素質不如10年前。

無論是大學生、家長或教授,也憂心在全球化浪潮下,學生會喪失競爭力,且現行大學教育尚有不足,距離世界很遠。83%的大學生、52%的家長,擔心在台灣讀大學,將來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會缺乏競爭力。

誰該為不理想的大學教育負責?天下的調查發現,28%的教授認為教育部應負責,也有28%認為是「大學生自己」應該負責,大學生則有42%坦言「自己」應負責。

大學教師又怎麼看待自己?調查結果顯示,現在的教授自信在研究方面的表現,較10年前的教授好;但在教學熱情、給學生做典範兩個面向上沒有進步,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力更是不及格,只有5.7分(滿分10分)。

調查也反應大學教授在教學與研究之間掙扎,對政府盲目開放大學新設導致的資源稀釋,充滿無力感。即使教育部去年端出五年五百億卓越研究計畫,但67%的教授認為不可能為台灣培養出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

面對高等教育的國際競賽,尤其在大陸積極招手,台灣知名教授出走對岸大學任教之後,五成六的受訪教授表示,有意願去大陸教書,為的是拓展個人視野,以及大陸發展很快,應該要抓住這個機會。
---------------------------------------------------------------------
上面那篇文章裡面的數據、問卷、採訪什麼的先不談。
重點簡單說只有一個:「台灣這幾年來大學變多,可是素質變差」。
什麼原因?怎麼辦?

從數據找答案
回答這個問題,當然需要一些數據。
啊我又不像他們一樣有錢有閒,還能做問卷訪問教授。
只好連上行政院主計處的網站簡單調查一下。

幸運地找到了三個數字。台灣1992年、2004年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大陸2004年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而這三個數字就足以回答大學素質變差的問題。

十多年前(1992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是42%,而最近的大學入學率 (2004年) 已經快70%,多了約30%。大陸在2004年則還是20%左右。

相信看了這三個數字,大家就知道問題在哪了。大學的素質絕對跟學生的素質有關,而學生的門檻從前40%掉到前70%,
「整體能力」沒有下降還相對提升才可怕好不好。這樣大陸一定會馬上打過來,因為台灣的年青人裡面,有70%是資優生 -_-。另外,把前70%的學生以及大學的素質,跟大陸的前20%來比也是極度不公平的地方。

素質到底有多差


再來我們試著體會一下大學素質下降(從40%降到70%)的程度。首先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是一種「常態分布」,就是平均水準的人最多,而越聰明跟越笨都越少(見圖)為了簡化問題,我們假設分數的分佈相等於智商的分佈。也就是假設越聰明的人大學入學考分數越高,(實際情況當然是勤能補拙)。

1992年的門檻
(40%)比平均高0.3個標準差。2004年的門檻(70%)比平均低0.6個標準差。而大陸的門檻(20%)則高了0.9個標準差。如果直接換算成智商,分別是105、91跟114。

懂了吧?這十年增加大學(或說專科改制),就讓大學學生的門檻自然下降了
14點智商,而我們最笨的大學生,也比大陸最笨的大學生差了整整23點的智商(差不多是一個平常人跟一個資優生的智商差距喔!)。一個社會裡本來就有比較聰明跟比較不那麼聰明的人,一增加大學,「素質不如十年前」就是必然的事。這根本不需要教授不用功學生鬼混就會自然發生。

這麼明顯,自然,正常的事情毫不注意與解釋,就在做問卷調查,然後說大學教學多糟多遜,不是見樹不見林,腦筋不清楚,就是刻意要引起社會的不安跟騷動,然後趁機,呃,多賣幾本雜誌?

從這點來看,說他跟壹週刊一樣,我認為並不為過。



結論
台 灣的高等教育不是沒有可以討論批評的地方。可是真正該focus的,應該是十年前沒法念大學,可能直接去工作或念專科,而十年後念了大學的這些智力在 (91~105)的人,有沒有比沒大學念的時候乖,素質有沒有提升,大學是不是比專科對未來更有幫助,而不是反過來責怪他們拉低大學素質吧。這種說法其實 很過分的!

總之也許大學教育的確有問題啦。但我認為,第一個最需要討論的大學問題是:

「這篇文章的編輯......到底是哪所大學畢業的?」

哼 !好個共產黨

by 半線平埔番 轉貼 2008/01/04

黨工:報告吳主席,民進黨拼命的打廣告打我們黨產及貪污的問題,看來我們輸太多了

吳主席:沒關係,哈哈,在國民黨待那麼久了,難道你不知道咱們最大的本事就是扯濫污嗎,咱們也回擊他,他說咱們黨產三千多億,咱們就污衊他們貪污了18兆,整整比咱們更多六十倍,哈哈,不惶多讓吧

黨工:天阿,吳主席,咱們是不是扯的太離譜了,18兆,相當於台灣11年的稅收,民進黨就算是叫所有的民進黨公職人員天天用卡車載,載三年也載不完阿,這18兆就算是有的貪請問他們擺什麼地方阿,只怕十棟大樓都裝不了,這牛是不是吹的太離譜啦

吳主席:ㄟ,仔細想想確實是有點離譜,不過咱們的廣告不是給精神正常的人看的,是給咱們的支持者看的,所以應該還不會太離譜啦

黨工:=.= ///, 黨主席你的意思是不是指我們都是精神不正常的人阿

吳主席:嘻嘻,沒有啦

黨工:不過說實在的,這廣告字幕跳的實在太快,我實在沒能仔細看清楚內容,只看到什麼高捷幾千億國庫又幾千億,吳主席,為何要讓字幕跳的這麼快,我都沒看清楚,太可惜啦

吳主席:笨蛋,咱們就是要呼嚨選民當然看不清楚越好阿,尤其是民進黨的對手阿,等他們看清楚了以後已經被咱們打的遍體鱗傷了,哈哈哈

黨工:也對,不過我還是免強的記了一些資料想要一一的問一下吳主席,你說這高捷貪污了三千多億,據了解高捷的總預算也不過是五,六千億,如何可能貪污三千 億,再說高捷沒發生過什麼弊案,唯一的一件案子是高捷的外包廠商華磐人力公司因為苛扣泰勞的薪資虧待泰勞因此造成暴動,他們的不法所得也不過是一千多萬, 這跟三千多億還是天差地遠阿

吳主席: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嗎,人民是笨蛋,他們思考的話就不會被人統治啦,咱們寫三千多億難不成他們還敢對簿公堂嗎

黨工:對對,再來說這個一次金改二次金改,後面寫的金額全是一兆幾億,這有憑據嗎

吳主席:我問你,一次金改是拿誰的錢去填補銀行虧空的錢

黨工:好像是什麼勞退基金四大基金什麼的,是吧

吳主席:那就對啦,這不是坑咱們的錢嗎,不算是貪污嗎,真是笨

黨工:可是吳主席,那一些銀行虧空的錢好像都是咱們國民黨的官員掏空走的,況且那一些錢銀行將來還是要還的,如果這算是貪污,那也應該是咱們貪,怎會算到民進黨頭上呢

吳主席:ㄟ,你這個笨蛋,聽就好了

黨工:那二次金改又是如何算是民進黨貪污呢

吳主席:當然算啦,二次金改是不是有很多公銀行庫與私人銀行合併,那是不是就是算是貪污阿

黨工:阿,這樣也算是,公私合併並沒有損失公股一毛錢,這樣也算,照這種邏輯那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不貪的啦

黨工:那再說說,說民進黨貪污國庫又是幾千億,這又是如何說法

吳主席:怎沒貪污阿,難道你不知道民進黨一直在搞國營事業釋股案,一直拼命的在賣公股以及國有土地,這不是在貪污嗎

黨工:可是據我所知,國營事業釋股案在國民黨執政的時候就一直在做阿,買賣國有土地一直以來都有的阿,如果這也要算是民進黨貪污,那咱們豈不是比他們更貪上百倍嗎

吳主席:嘻嘻,了解就好

黨工:喔,我了解了,那其他像什麼蚊子館什麼銀行的爛帳全是這樣扯爛污扯來的喔,本黨實在太偉大了,待在本黨實在是我一生的榮幸

吳主席:嘿嘿,台灣人被我們國民黨欺騙了六十年,只有越騙越呆,你看過他們什麼時候聰明過,無論咱們扯多離譜的謊,他們一樣個個猛點頭,批命的讚頌偉大, 他們曾幾何時會思考,所以說, 別擔心,爛招用了一萬遍一樣還是好招,台灣人被騙了一萬次一樣還是會再被騙,這就是台灣人啦,所以說台灣真是寶島,有這一些沒腦的奴民真是爽不完啦,哈哈 哈

黨工:= . =////

不要輕易上詐騙集團的當啊∼

by Tiat 2008/01/05


今天收到很親近的人寄來的轉寄信,一整個無言,我只好勉強撥出一點空檔簡短回了信,希望這位親近的人可以聽進去我的話。最近的詐騙集團越來越猖獗,請接受我善意的勸告,不要輕易的上當了。

因故無法更新部落格很久了,就拿這封回信權充新文好了?XD

親愛的XX:

不要被這種轉寄信騙了,一階段投票,才是合法的。

二階段投票,事實上違反了民主國家裡面,人民投票隱私的權利(這叫做秘密投票)。國民黨呼籲選民拒領公投票,那麼,沒有領公投票的,就可能是國民黨的選 民,對吧?但問題是,不管是國民黨的選民還是民進黨的選民,都有權利不被人知道自己是哪個黨的選民(人民有秘密投票的權利,這是法律規定的)。

一階段領票,可以投贊成、也可以投反對,甚至可以投廢票,但沒有人會知道你是哪個黨的選民。一階段領票,才是民主國家的常態。美國一個大選,可以順便投好幾個公投議題,也是一階段領票,甚至是同一張選票。如果國民黨說一階段是不對的,那難道美國不是民主國家嗎?


這就跟郵局在你的信封上蓋入聯的章,管你贊成不贊成,你寄信就成了他的一個棋子

這是錯的,全世界大部分的民主國家,都會在信件上蓋政府宣導文字,而且郵戳蓋在信封上,根本沒有妨礙個人寄信的隱私權,跟個人的政治立場也完全沒有影響。說因為蓋政府宣導郵戳而寄信就會變成政府棋子的人,不是白癡,就是故意在騙你。

同意~~~是一種意見

反對~~~是一種意見

還有另一種意見

我覺得議題太無聊,懶得理你

這難道不可嗎


可以,但是這樣就是在跟你說,你不要去表達你的意見給政府。民主國家的人民,就是要投票表達意見,不管是贊成或是反對,都是表達意見,只有獨裁國家才會叫 人民不要表達意見。叫你不要去表達意見給政府,意思就是說,政府想要怎麼作,你根本沒有立場反對,因為你沒有表達你的意見。如果真的反對民進黨,應該是叫 你去投公投,但是投反對,而不是叫你不要去投票。(而且事實上,這一次的幾個公投,根本不是政府發起的,是人民發起的,其中還包括國民黨發起的兩個題目, 結果國民黨竟然叫人家不要投公投?)

尤其台灣的公投對政府沒有法律約束力

上次公投買飛彈

提案不成立

飛彈還不是編預算再買


這也是錯的,按照法律概念,公投的意思是:『所謂的公投通過,效力上來說,是「對國家的特別授權」;公投不通過,則是「未對國家特別授權」,而不是「對國家的禁止」;這兩者是有區別的。按照公投法,公投通過固然會產生政府的作為義務,但是公投不過,效果只有一個:三年內不得再行提出相同題目的公投。』(出處:漢堡

這封轉寄信,所講的都是錯誤的觀念,甚至是違法的觀念。可以反對民進黨,可是不應該反對人民行使公投的權利,全世界的民主國家都讓人民用公投自己決定自己 的事務,甚至剛從共產獨裁轉型成民主法治的許多國家,都讓人民用公投去決定要獨立、統一、修改憲法等事務,難道台灣號稱是民主國家,國民黨號稱自己多民 主,結果竟然不給人民公投的權利?以上我講的,都有證據,請看看,不要被這種無知的轉寄信騙了:

民主國家在信封上蓋政府宣導郵戳的例子在這裡

http://blog.roodo.com/bigburger/archives/4324231.html

跟這裡

http://blog.roodo.com/elysii/archives/4323439.html

美國幾十個公職選舉跟公投合在一張選票的例子在這裡

http://blog.roodo.com/elysii/archives/4363707.html

祝 出入平安

Tiat

三大責任 誰追究?

by 羅俊瑋 2008/01/06

台 灣高等法院以「基於『領據特別費』具有『實質補貼』之『定額統籌概算型費用』之概念,本應完全充分信賴,並授權首長得全權自主統籌運用該部分之款項,『不 多退,也不少補』,如有不足支應『因公支出』,公家亦不再給予其他補償或費用;如有剩餘,則不予退還,此種情形僅屬支領人應否承擔『道德責任』、『行政責 任』、『政治責任』之範疇,而與『刑事責任』無涉。」已點出馬英九先生在道德、行政、政治三個面向上須負起責任。吾人應關心者為於此種道德、行政暨政治責 任有爭議之人,是否仍然適合角逐總統之大位?

如果一個於道德、行政暨政治責任有爭議之人,可以其豐富之法學知識(或政治實力)避免刑事責任,則將來可預見者為:在政壇上居高位者均為一群擁有豐富法學 知識,但於道德、行政暨政治責任有爭議之人。如果台灣無法杜絕政治人物有關道德、行政暨政治責任之爭議,則台灣之政局將永無寧日。

然個人不能理解者為,為何一般人民於道德責任有爭議時,常會受到媒體與輿論之無情關注與批判;然此等與公共事務有重大關係之人於道德、行政暨政治責任有爭議,卻能永居大位,而獲得某部分人支持?此種價值觀念之混亂,將是下一步改造社會之難題。

拒絕憲政沈淪,讓違憲的立委落選

by 史達爾 2008/01/05


過去幾年的國會亂象,最嚴重的是立委們肆無忌憚地接連違憲。選民在立委減半後的第一次選舉,必須認真思考這些違憲的國會議員,是否適合代表我們。

單一選區、席次減半的修憲案,在我們共同堅持下通過。面對一手催生的制度,我們希望修憲後第一次立委選舉,能選出好的立委,淘汰壞的立委。在過去幾年的國 會亂象中,國會議員為所欲為,似乎沒有任何機制可以監督。既然如此,我們只能訴諸最根本的力量─也就是我們手上的選票,拒絕沈淪的立委。

就國家體制、以及憲政秩序而言,最嚴重的的立委沈淪行為,就是近年四個違憲案。這四個違憲案,是不審查第四屆監察委員的同意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 會條例、真調會條例、以及所謂二屆真調會條例的條文違憲案。針對這四個違憲案,違憲的立委雖然還有種種說詞,可是四案全部都已由憲政法庭判決定讞(大法官 會議九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釋字第五八五號、九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釋字第六一三號,九十六年八月十五日釋字第六三二號、九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釋字第六三三 號)。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位階最高的法律,違憲就是違反最重要的法律與民主政治的原則。多數的立委膽敢接連違背憲法、執意通過違憲的條文,還 有什麼違法亂紀的事情不敢作?國會議員手掌立法和修法的莫大權力,卻肆無忌憚地一再違反憲法的規定與原則,要怎麼教一般公務人員、及普通公民守法?試問公 務人員如果連續四次違反法令,要受什麼樣的懲處?如果普通人接連四次犯法,被判決定讞,要接受什麼樣的罪刑?可是我們的國會議員,在被判決違憲定讞後,居 然還能大方地繼續競選連任。我們如果還無動於衷,台灣的民主、台灣的公民社會怎麼還有希望呢?

該是我們用選票決定這些違憲立委是否適合代表國家、代表守法公民的時候了。我們特別提出違憲作為主題,是因為國會的違憲的行為及制訂違憲法律,是 最嚴重的違法,其影響國家體制與憲政的程度,不下於個人犯下貪污、強盜等罪刑。也因為立委如果違反其他法律,如賄選、貪污、或利益輸送等,自有司法機關偵 訴,也有法律條文如選罷法規範關係人的參選資格。可是唯有違憲案,雖然判決確定,可是違憲的罪犯卻似乎完全不必負任何責任。只有用選票才能讓他們負責。

這個訴求其實是回到責任政治的根本,也就是立法委員為各自的違憲投票記錄負責。所以我們提出立法院支持違憲案的慣犯名單及違憲記錄如下。或許憲法 罪犯們會辯解這些違憲案的背景是藍綠鬥爭。可是政黨激烈競爭、在所有實施政黨政治的國家皆然,可是立委膽敢選擇連續用違憲行為對抗的,大概只有台灣一例。 歸根究柢,違憲的立委仍要為其政治決定負責。中我們不提及這些立委的政黨背景,是因為我們不以政黨或藍綠立場作出發。同時就是因為這個運動不以藍綠立場作 出發,所以我們並不推薦個別的獲選人或政黨。希望支持這個運動的人,秉持對民主憲政的的原則和理念,選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人來代表守法的公民。可是唯有我 們用選票拒絕沈淪的違憲連續犯,以後的立委才不敢再心存僥倖,膽敢通過違反國家體制、憲政秩序的法律。因為不是從藍綠的立場出發,所我們希望這個運動可以 長久持續下去,在歷次的選舉提出立委違憲報告,請選民用選票作選擇。



欲競選連任之違憲立委與其違憲記錄表。括號中註明其目前競選之選區或政黨不分區。不連任者略去。

列表說明
違憲一、反對立法院會處理「第四屆監察委員同意權行使案」,阻止同意權行使(立法院第五屆第六會期至第六屆第六會期程序委員會記錄;94年12月23日,立法院第6 屆第2 會期第16 次會議議事錄)

違憲二、立法院院會投票支持「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條例」違憲條文(九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立法院公報 第94 卷 第55 期 院會紀錄)

違憲三、立法院院會投票支持「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違憲條文的立法委員(九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立法院公報 第93 卷 第37 期 院會紀錄)

違憲四、立法院院會投票支持「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違憲條文(九十五年四月十一日;第95 卷 第15 期 院會紀錄)


支持違憲案的立委名單
台北市選區:
丁守中(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現選台北市第一選區)
周守訓(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市第二選區)
蔣孝嚴(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北市第三選區)
蔡正元(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北市第四選區,)
林郁方(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北市第五選區)
李慶安(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北市第六選區)
費鴻泰(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市第七選區)
賴士葆(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市第八選區)

基隆市選區
謝國樑(違憲一、違憲二;基隆市選區)

台北縣選區
吳育昇(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現選北縣一選區)
李顯榮(違憲一、 違憲四;台北縣第一選區)
柯淑敏(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 台北縣第二選區)
朱俊曉(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縣第三選區)
李鴻鈞(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 台北縣第四選區)
黃志雄(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縣第五選區)
林鴻池(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縣第六選區)
吳清池(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縣第七選區)
張慶忠(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北縣第八選區)
林德福(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 台北縣第九選區)
羅明才(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 台北縣第十一選區)
李慶華(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 台北縣第十二選區)

桃園縣選區
陳根德(違憲一 、違憲三、違憲四; 桃園縣第一選區)
吳志揚(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桃園縣第三選區)
楊麗環(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桃園縣第四選區)
朱鳳芝(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桃園縣第五選區)
孫大千(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桃園縣第六選區)

新竹市
呂學樟(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新竹市選區)

新竹縣選區
邱鏡淳(違憲一 、違憲三、違憲四;新竹縣選區)

苗栗縣選區
徐耀昌(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苗栗縣第二選區)
何智輝(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苗栗縣第二選區)

台中縣選區
劉銓忠(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 台中縣第一選區)
顏清標(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台中縣第二選區)
江連福(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中縣第三選區)
徐中雄(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中縣第四選區)
楊瓊瓔(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中縣第五選區)

台中市選區
蔡錦隆(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中市第一選區)
沈智慧(違憲二、違憲三;台中市第二選區)
盧秀燕(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中市第二選區)
黃義交(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中市第三選區)

彰化縣選區
陳秀卿(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彰化縣第一選區)
陳進丁(違憲三;彰化縣第一選區)
林滄敏(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彰化縣第二選區)
陳朝容(違憲二、違憲四;彰化縣第四選區)

南投縣選區
吳敦義(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現選南投第一選區)

雲林縣選區
張碩文(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雲林縣第二選區)

嘉義縣選區
翁重鈞(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嘉義縣第一選區)

嘉義市選區
江義雄(違憲四;嘉義市選區)

台南縣選區
洪玉欽(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南縣第一選區)
李和順(違憲一、違憲三;台南縣第二選區)

台南市選區
王昱婷(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南市第一選區)
高思博(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南市第二選區)

高雄縣選區
鍾紹和(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高雄縣第一選區)
林益世(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高雄縣第二選區)
吳光訓(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高雄縣第三選區)

高雄市選區
黃昭順(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高雄市第一選區)
羅世雄(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高雄市第二選區立法委員)
侯彩鳳(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高雄市第三選區)
李復興(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高雄市第四選區)

屏東縣選區
蔡豪(違憲三、違憲一;屏東縣第一選區)

宜蘭縣選區
林建榮(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宜蘭縣選區)

花蓮縣選區
傅崐萁(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花蓮縣選區)

台東縣選區
黃健庭(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台東縣選區)

澎湖縣選區
林炳坤(違憲一;澎湖選區)

金門縣選區
吳成典(違憲三、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金門縣選區)

連江縣選區
曹爾忠(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連江縣選區)
曹原彰(違憲三;連江縣選區)
林惠官(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連江縣選區)

平地原住民
林正二(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平地原住民)
林春德(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山地原住民)
楊仁福(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平地原住民)
廖國棟(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高金素梅(違憲一;山地原住民選區)
孔文吉(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山地原住民)

支持違憲案(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立委名列政黨不分區者
雷倩(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現列新黨不分區名單)
劉憶如(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列台灣無黨團結聯盟不分區)
柯俊雄(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台灣農民黨不分區名單)

洪秀柱(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曾永權(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潘維剛(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邱毅(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陳杰(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鄭金玲(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李紀珠(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張顯耀(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李嘉進(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廖婉汝(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紀國棟(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郭素春(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劉盛良(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帥化民(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徐少萍(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許舒博(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違憲四;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李全教(違憲一、違憲二、違憲三;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林正峰(違憲一、違憲二、違憲四;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江綺雯(違憲三;列國民黨不分區名單)

令人落淚的短片

by 洪振嘉 2008/01/06

看這段影片時(http://www.youtube.com/v/DQqkKzxuQG8),儘管強忍著,最終還是忍不住淚水盈眶:一個島嶼,存在兩個不同國家認同的族群,七年來一直進行白熱的內戰,台灣成為苦悶的島嶼。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中國越打壓、越蠻橫,台灣人民的台灣認同就越快速增長,當台灣人民都認同台灣時,台灣內戰就結束了。可以說,中國的打壓是一種 推力,把台灣越推越遠;而泛藍越靠向中國,也會越快在台灣消失,馬英九知道這一點,不敢大聲說出要統一,還要假裝本土,和連宋親吻台灣土地一樣。認同中 國,人們也會尊重,那是一種抉擇,民主環境可以讓你自由抉擇;但明明認同中國,卻為了選舉,不敢說出國家認同,不敢再說出「終極統一」,這就是為了騙票, 就可恥了!

雖然我和某「中國立委候選人」不同國,但至少他的光明磊落讓人尊重;要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那是個人的價值。但是,馬英九要統一愛中國,怎麼不敢大聲說出來,讓認同你的人去選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