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獨裁者退駕 民主昇華

by 自由時報 2007/05/07
記者鄒景雯/特稿

矗 立在台北市廿七年的中正紀念堂,昨天正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這座中正廟的卸妝與改裝,象徵著告別威權、獨裁、強人、教條、一元,走向自由、民主、人 民、創意與多元的價值;而空間與思想的解嚴,是台灣邁過艱困轉型過程,必然發生的除舊與佈新,這樣的洗滌應該透過更多人文的關懷,去詮釋並平反歷史上有過 的不公與不義。

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才過世沒多久,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隨即在六月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當年國民黨政府由蔣家的帳房俞國華領銜十六人為籌備委員,負責籌建,歷經五年,一九八○年四月落成。

戒嚴時代,沒有人敢討論這要花多少人民納稅錢,更不要說這座廟的設計為什麼將獨裁者置於人民之上了。

89階梯代表蔣享壽89

因此,「大中至正」的正大門牌樓,是採取「五門六柱十一樓」的規格,與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最高等級完全一致,而紀念堂坐東面西,代表「遙望中國」,大庭與堂前共八十九階梯,是為了呼應蔣氏活了八十九歲。全為獨裁者打造,與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脈搏與呼吸毫無關聯。

中正廟本身或許無罪,台灣曾走過這樣的歲月也無從抹滅,但現代進步公民對於當年建造這座神殿的王朝,進而藉此鞏固統治正當性的特權心態,不能不有所認識,並且與時俱進,加入現代元素來顛覆禁錮與陳腐。

解嚴之後,中正廟不再只是紀念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的地方,一九九○年三月,國民大會爆發「山中傳奇」,萬年國代「老賊」要脅以鈔票換選票,一朵野百合在廣場升起,由學生發起的「解散國大、召開國是會議」運動星火燎原,中正廟成了知識界絕食靜坐抗爭的民主聖地。

隨著民主化腳步愈走愈快,中正廟的形象如同走馬燈快速變換。

二○○四年三月,支持連戰與宋楚瑜的泛藍選民,無法接受國民黨再次落敗的事實,長達幾個月跑到中正廟埋鍋造飯,在板凳與睡袋中,等待驗票翻盤。

甚至,二○○六年八月,以反貪腐為名現身在台北街頭的紅衫軍,也眷顧中正廟寬敞場地,在此流連忘返。

時間的巨輪,讓中正廟距離「中正」漸行漸遠,台灣人民不分黨派已懂得要求當家做主、當權者低頭反省,由此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誕生,不正是此其時也!

台灣真的已經分裂成兩個國家

by 陳茂雄 2007/05/21

  臺北「中正紀念堂」於五月十九日正式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陳總統出席揭牌典禮時表示,「中正紀念堂」正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是思想、空間、精神解 嚴的落實與實踐。他還特別指出,門口「大中至正」牌樓還要正名為「自由廣場」。馬英九痛批民進黨本末倒置,現階段要做的是改善經濟,而非將「中正紀念堂」 改名。

 看來馬英九的能力是有問題,在他的世界裡,一段時間只能做一件事,做了「改善經濟」的工作,其他事都要停擺,難怪最近他騎單車作秀,其他事都要停頓。

 一個國家領導人不是要展現個人的能力或魅力,而是要網羅很多人才為國家做事,所以,同一個時間必定有很多事情同時進行,這麼簡單的道理馬英九都不懂,要怎麼當他們所說的「臺灣領導人」。

 再說,有中國國民黨立委罷審總預算,改善經濟的計畫完全停擺,談經濟,馬英九應該檢討中國國民黨,不是民進黨。

 馬英九也直接點名,陳總統的做法是在搞族群對立,身為總統不應該分裂國家。民進黨的正名運動的確是在「分裂族群」,而所分裂的族群並不是新住民(外省人)族群與老住民(本省人)族群,而是「民主族群」與「獨裁族群」。

 蔣介石執政時代,自由世界公認鐵幕外有兩大獨裁者,一個是西班牙的佛朗哥,另一個就是佔據臺灣的蔣介石,當時的獨裁集團形成一個「獨裁族群」,其成員有新住民,也有老住民。在蔣介石去世後,「獨裁族群」將蔣介石當做帝王來祭拜。

 政治民主化的基本條件就是去除帝王思想,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為建立民主精神,必須去除帝王的圖騰,「中正紀念堂」的正名就是去除帝王的圖騰。只是「獨裁族群」抗拒臺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所以,用盡心思維護帝王的圖騰。

 馬英九說錯了,他責怪陳總統分裂國家,事實上,真正分裂國家的是「獨裁族群」,他們只認同中國法統勢力以獨裁手段統治臺灣,抗拒政治民主化,因為政治民主化之後,「民主族群」就有機會執政。

  「獨裁族群」就是抗拒政治民主化,在二○○○年與二○○四年的總統大選之後他們聚眾暴動,意圖以暴力手段推翻民主政府。他們更利用在國會議員席次佔絕對多 數的機會癱瘓政府,他們要的只是取得政權,為達到目的,就算國家滅亡他們也在所不惜,抵制軍購就是明顯的例子,全世界還沒有出現過哪一個國家面對強敵時, 國會竟然要解除自己的武裝。

 臺灣真的己分裂成兩個國家,一個是由「民主族群」所組成的民主國家,另一個是由「獨裁族群」所組成的獨裁國家。「獨裁族群」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法統勢力,其他人則是利益共同體所組成的外圍份子。

  臺灣有五成以上的民眾並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也沒有固定支持藍營或綠營,不過,反獨裁卻是多數人共同的心聲。「中正紀念堂」正名之爭對藍綠雙方的基本支持 者沒有什麼影響,反正各說各話。可是,對沒有既定立場的中性選民來說就有很大的影響,反獨裁是絕大部分臺灣人的心聲,去掉帝王圖騰符合臺灣民意,這一次藍 綠之爭,藍營應該會失去不少中性選民。

 藍營捍衛蔣介石,對征戰政治版圖是負面的,可是,還是有人積極護蔣,因為他們要爭取中國法統勢力的票源,章孝嚴(筆者不認同他的正名)等人護蔣的確可以獲得選票,只是一些土生土長臺灣人的中國國民黨候選人卻要隨著蔣介石陪葬。

蔣介石的遺毒

by 陳茂雄 2007/05/24

 由於「中正紀念堂」的正名問題,引起外來保守勢力與臺灣勢力的對峙,蔣孝嚴等外來保守勢力說臺灣人不能忘恩負義,忘掉蔣介石對臺灣的恩惠。這點值得大家思考。

 他們說蔣介石保衛臺灣,但是,眾人皆知,若他有能力保衛臺灣,就不必逃到臺灣來避難,留在中國保衛大陸豈不更好?真相是:臺灣海峽與美國第七艦隊加上臺灣人的後勤支援才保住了蔣介石。

  外來保守勢力也說蔣介石帶來黃金才使臺灣的經濟繁榮,這又是顛倒是非。蔣介石是否帶來黃金不得而知,若真的有這麼一件事,那些黃金也沒有用在臺灣,別忘了 蔣介石來臺灣短短的兩年內,發生四萬元台幣換一元新台幣的殘酷事件,若蔣介石帶來那麼多財富,政府就不必大量印鈔票來支應財政,使臺灣人的財富縮小成萬分 之一。

 後來,臺灣出現經濟奇蹟,確切的事實是臺灣全體居民奮門的成果,外來保守勢力不應該掠奪臺灣人的功勞。

 中國法統勢力也說蔣介石對日抗戰,收復臺灣。這與事實差距太遠,蔣介石從來未曾為臺灣打過仗。真相是:日本侵華,蔣家軍節節敗退,反而是盟軍打了勝仗,加上兩顆原子彈才逼使日本投降。

 打敗仗的蔣介石卻藉機佔領臺灣,這才是臺灣厄運的開始。大家只注意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惡行,比較少人注意到蔣介石留下來的遺毒比當時的獨裁統治還要嚴重。

 琉球歸日本統治,可是,琉球人並沒有脫離日本的意願,因為美國將琉球交給日本之後,日本並沒有將他們當作外人,更重要的,戰後日本的政治就民主化,琉球人沒有面對獨裁統治的壓力。

 如果臺灣不脫離日本,命運不會比琉球差,更不必面對中國的壓迫。不幸的是臺灣落到蔣介石手中,外來政權並沒有將臺灣人當作自己的人,雖然嘴巴說大家都是中國人,可是,他們實施族群隔離,以殖民統治的姿態佔領臺灣。

 只要稍有一點智慧的人都很清楚,「反攻大陸」是比天方夜譚還要神奇,不過,中國國民黨政權也抗拒和平統一;當時,蔣介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採取葉名琛哲學,「不戰、不和、不走、不降」,臺灣的前途就這樣被他耽誤了。

 如果蔣介石能夠認同臺灣,就應該在臺灣建立一個國家,當時,列強都支持臺灣與中國切割,可是,蔣介石不認同臺灣,不願意在臺灣建國,臺灣的前途就這樣被蔣介石玩掉了。若沒有蔣介石,臺灣或許會接受列強的建議,改個國名(事實上是正名)留在聯合國,就不會有今日的困境。

  蔣介石留下的遺毒,是比當年的獨裁統治還要嚴重。蔣介石對臺灣最大的傷害,就是幫臺灣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臺灣所以會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敵人,就是因為 蔣介石逃來臺灣。外來保守勢力是蔣介石的信徒,照理說,他們應該與臺灣人一起抵抗蔣介石所樹立的敵人,可是,在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後,正式脫離外來政權的殖 民統治,蔣介石的信徒不接受臺灣人主導政局,因而由反共的立場,變成親共。最讓臺灣人不能接受的,就是蔣介石的敵人打壓臺灣時,他的信徒卻隨著敵人的歌聲 起舞。

 獨裁統治雖然對臺灣的傷害相當大,但時間可以撫平 傷痕,可是,蔣介石不認同臺灣,使臺灣變成國際孤兒,這個傷害卻一直留下來。尤其是他的信徒也一樣不認同臺灣,使臺灣變成兩個社會,一個是臺灣人社會,一 個是中國人社會。當臺灣人社會要買武器防禦對岸政權的併吞時,蔣介石的信徒卻要臺灣人解除武裝。對臺灣人傷害最大的是蔣介石所留下來的遺毒,不是以前的獨 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