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獨裁者退駕 民主昇華

by 自由時報 2007/05/07
記者鄒景雯/特稿

矗 立在台北市廿七年的中正紀念堂,昨天正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這座中正廟的卸妝與改裝,象徵著告別威權、獨裁、強人、教條、一元,走向自由、民主、人 民、創意與多元的價值;而空間與思想的解嚴,是台灣邁過艱困轉型過程,必然發生的除舊與佈新,這樣的洗滌應該透過更多人文的關懷,去詮釋並平反歷史上有過 的不公與不義。

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才過世沒多久,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隨即在六月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當年國民黨政府由蔣家的帳房俞國華領銜十六人為籌備委員,負責籌建,歷經五年,一九八○年四月落成。

戒嚴時代,沒有人敢討論這要花多少人民納稅錢,更不要說這座廟的設計為什麼將獨裁者置於人民之上了。

89階梯代表蔣享壽89

因此,「大中至正」的正大門牌樓,是採取「五門六柱十一樓」的規格,與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最高等級完全一致,而紀念堂坐東面西,代表「遙望中國」,大庭與堂前共八十九階梯,是為了呼應蔣氏活了八十九歲。全為獨裁者打造,與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脈搏與呼吸毫無關聯。

中正廟本身或許無罪,台灣曾走過這樣的歲月也無從抹滅,但現代進步公民對於當年建造這座神殿的王朝,進而藉此鞏固統治正當性的特權心態,不能不有所認識,並且與時俱進,加入現代元素來顛覆禁錮與陳腐。

解嚴之後,中正廟不再只是紀念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的地方,一九九○年三月,國民大會爆發「山中傳奇」,萬年國代「老賊」要脅以鈔票換選票,一朵野百合在廣場升起,由學生發起的「解散國大、召開國是會議」運動星火燎原,中正廟成了知識界絕食靜坐抗爭的民主聖地。

隨著民主化腳步愈走愈快,中正廟的形象如同走馬燈快速變換。

二○○四年三月,支持連戰與宋楚瑜的泛藍選民,無法接受國民黨再次落敗的事實,長達幾個月跑到中正廟埋鍋造飯,在板凳與睡袋中,等待驗票翻盤。

甚至,二○○六年八月,以反貪腐為名現身在台北街頭的紅衫軍,也眷顧中正廟寬敞場地,在此流連忘返。

時間的巨輪,讓中正廟距離「中正」漸行漸遠,台灣人民不分黨派已懂得要求當家做主、當權者低頭反省,由此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誕生,不正是此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