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李遠哲公開信全文

--
note by Miss Stranger
如果您只聽聞過媒體對李院長公開信的評論,那您一定需要好好看過李院長公開信的全文。您在看完公開信後,會覺得李院長反扁嗎?
--
以下為李院長公開信全文:


我目前身在巴黎,參加由『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學組織』召開的國際科學委員會議。這個會議讓我有機會重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苦難歷史,心中因此深有感懷。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是兩個充滿悲情但有著偉大歷史的民族,數十年來,這兩個民族雖深陷艱困的環境,卻從不放棄追尋自己的理想,並各自做出驚人的犧牲,也犯過嚴重的錯誤,只不過他們肯在錯誤中不斷反省、悔過,然後重新出發,攀向更高遠的理想。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命運是無法分割的,彼此共同編織出一部充滿血淚的偉大史詩。

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歷史,自小就一再觸動我的心靈深處,使我不時想到我摯愛的台灣。台灣既不是以色列,也不是巴勒斯坦,但台灣同樣有過自己的苦難歷史,遭遇過艱困的環境,也從不放棄追尋自己的理想,並為此做出驚人的犧牲,而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也曾不慎失足,犯過嚴重的錯誤。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驚訝於不同人類群體歷史演進的相似性。

我所摯愛的台灣目前正遭遇著嚴峻的歷史挑戰。紛擾全台的國務機要費案與檢方的起訴書正衝擊著台灣的社會。這是台灣進入民主時代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在深層的意義上,這場危機是台灣首度實現政黨輪替的民主果實。在二ΟΟΟ年政黨輪替之前,現任總統被司法機關調查與第一夫人遭到起訴,根本是難以想像的事。而在今天,司法機關展現了台灣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獨立精神。第一家庭被調查或被起訴,雖在法律上並不代表定罪,但這是台灣司法邁出獨立的一大步,也是二 ΟΟΟ年政黨輪替的偉大果實。

政黨輪替是台灣人民追求更光明、更優質民主生活的體現。追求民主是台灣人民永不中止的理想,而廉政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

二ΟΟΟ年時台灣人民願意支持政黨輪替,正是因為當時人心思變,決心唾棄國民黨長達五十年執政所造成的貪腐與黑金政治。政黨是人類的集社,人類畢竟不是天使,因此不可能不犯錯,自然也就沒有不犯錯的政黨。自認為絕不犯錯的政黨,必然是說謊的政黨。因此重點不是犯錯,而是知過能改,並且改過遷善。二ΟΟΟ年政黨輪替的教訓告訴我們,在貪腐中不知悔改的政黨,必然會遭到人民唾棄。反之,願意堅守民主的核心價值,承認錯誤,勇於改過的政黨,才會獲得人民的支持與祝福。

日前國務機要費案起訴書的公佈,意味著台灣舊體制的改革與民主政治核心價值的建立正遭遇嚴峻的挑戰。這個挑戰讓台灣的政府、執政黨與人民被迫站在歷史抉擇的十字路口。如果陳總統與執政黨仍無意放棄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無意背棄台灣人民對民主政治永不中止的理想,那麼陳總統與執政黨就必需在「小我」與「大我」、「政黨」與「國家」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因此,值此時刻,我誠懇建議:陳總統有必要慎重考慮去留的問題。

正確的道路不一定是坦途,反而往往是充滿荊棘、崎嶇難行的道路,但那也是唯一一條值得為台灣與我們的後代子孫開闢的道路。決定台灣命運的根本因素,是用正確的方式愛這塊土地,愛這裡的人民,以及愛這個國家。我從不認為,「無論對或錯,我都必須支持自己的國家。」我總覺得,只有當我的國家做對時,我的國家才能夠生存下來,並且享受文明的繁茂果實。

天佑台灣。

李遠哲於巴黎二ΟΟΟ六年十一月九日

一場我們聞不到硝煙的戰爭

by 米那娃之梟 2006/11/09

這是一場我們聞不到硝煙的戰爭。

實際上,這是一場還在持續、日益險惡、硝煙瀰漫而且既血腥又殘酷的戰爭。

在這個高唱全球化的世界裡,便捷的交通、全球範圍的廣泛交易,使得「全球化」彷彿真實。國際間的交往、互助協助也日益高唱入雲。對於地球村所發生的事,所生活的人,不論是國際主義的、或全球化的,都自然要對此付出必要的關懷。

近日,一場在北京召開的中非論壇會議,似乎使得台灣這些長期鼠目寸光,喜歡吹噓國際化卻又對國際論述無能為力的媒體們乍醒過來。雖然時序都冬天了,才來的「驚蟄」令人覺得荒謬可笑,但畢竟寥勝於無,似乎應該給予鼓勵。

然而,看看這些媒體的報導方式,卻又讓好不容易稍稍想稱讚他們的心思打了退堂鼓!尤其在看到他們報導此次會議的取材、角度與方式,且不說令稱讚之興致全無,事實上要忍住不破口大罵都要以莫大的修為方能克制。

眾多紛呈的報導裡,除少數媒體外,都僅對其作一種慶典、花絮式的浮誇與粉飾性報導。通篇都是一種DM、廣告式的膚淺讚歌,讓人不忍卒賭!對於這個會議的沿革、目的、其影響,特別是對台灣整體社會的影響,呈現一種絢爛外表下驚人的空白與淺薄。其程度幾至令人心驚地輕易察覺其刻意與惡意。對於它所可能造呈的危害與實質影響全然不見,空有媚俗地辭藻毫無道理的佔據版面。

中國對於全球各地的廣泛大規模援助,始自上世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政後。特別是在毛統治中國的期間裡,中國對援外活動的參與就特別的積極。然而考究其目的與所實施援外活動的手法與影響,則顯非良善。而且也與國際援助本旨不盡符合。事實上,多數的情形,基於危難與緊急需求並非是中國援外的主要考量。其更多的是針對自身全球佈局的國際戰略考量。亦即,援外並非作為一種國際義務的履行,也非對於人類共通價值理念的貫徹。而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中國,自然對於「世界人權宣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本應基於簽約國之身分,予以恪遵。然而這些國際公約所揭櫫的價值,不幸地,不但在中國未被徹底實現,對於其對外的援外活動,不但不具有規範性,也不具有指示性。中國的援外活動全然地基於自利性的戰略動機,鮮少這些價值維護與規範的影子。

作為自現今少數的肩舉共產主義的國家,中國對於援外活動的指導與操作,卻極其地具有馬基維利式的功利與權謀特色--雖然他們對外仍會以國際主義作為裝飾。二次大戰後,非洲作為新興獨立國家大量出現的區域,一直是中國外交與國際戰略的重點區域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迄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中國與非洲的關係主要是基於意識型態,外援的主要內容是販售武器與大力支援當地的解放戰爭。同時,中國也提供上千名非洲學生獎學金到中國唸大學、並於政治上支持相似體制的兄弟友邦國等方式。八十年代,是中國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階,此時,中國開始發展對非洲大陸的投資與經貿,。

2000年開始,中國對非洲的政策與作為開始有所轉變,中國對非洲開始採取金援政策。並於是年,成立中國—非洲論壇會議,有趣的是,這一論壇清楚揭露其國際政治的野心,據稱,其主旨為︰「共同打擊西方主導的霸權主義,建立一個世界新秩序。」與此同時,中國對西方主要國家正大力推銷其所謂「和平崛起」的理念。

中國的外援與金援,固然是其作為國際間主要強權的一種姿態與象徵,然而,中國對於外援的重視其實還是在於本身自利性的戰略目標,也因此,中國援外行動的經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佔該國年支出的百分之五以上。對照中國至今連基礎教育的投入都嚴重不足,至今尚仰賴來自世界各地高額捐助所謂「希望工程的款項」來輔助其嚴重欠缺的教育資源。對照中國匱乏的教育資源投資與如此大手筆的援外金額,特別顯得極其的不合理與別有用心。

已廣為歐洲及美國媒體多次報導的,中國特別用心於石油戰略的建立。值此第三屆中非論壇會議於北京舉行之際,中國現今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其中的 25%的石油由非洲進口),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而從2005年,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安哥拉(Angola)的首位石油金主,同時投資於蘇丹 (Soudan)設立煉油廠。

如今,對非洲經貿與金援,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的主要建構成分,並且已經逐漸成形。其關注於非洲的,不僅僅是能源戰略,也包括原料與市場。因此,經過多年刻意的經營,中國對非洲的控制與戰略地位的建立,其成果正在逐漸顯現,並帶有相當強烈的掠奪色彩,例如:
一、從剛果進口85%的鈷礦。
二、購買肯亞(Kenya)所有使用過的電池來提煉鉛。
三、投資於加彭的鐵礦。
四、對辛巴威(Zimbabwe)、尚比亞(Zambie)的銅礦的經營掌控,
五、以及非洲大陸所有的電訊產業的經營投資。
(有趣的對照是,中國對於電訊產業的強烈控制。)
六、此外,中國將非洲原木砍伐量96%,運送至亞洲。
八、伺機取得非洲海域捕魚權,其中,獅子山(Sierra Leone)50%的漁船均登記於中國人名下)。

在市場爭奪方面:
2006年1月中國於肯亞建立中國領土以外第一個無線電台,同時尋找與法語國家聯盟的合作機會,欲積極進入非洲共同市場。中國於非洲大陸建造公路 (500項計劃),於安哥拉重建鐵路,並以中國製造的低價家用產品、電器用品以及工具機器,大量傾銷非洲市場。而這樣的舉動,正使得非洲國家所初步建立起的工業體系發展,面臨其嚴峻的挑戰。

對於中國的援外活動,分析後發現,主要是伴隨著金援與武器貿易共同進行。軍售非洲,正成為中國武器輸出中的主要項目與輸出區域。

而中國的援外活動之所以引人矚目與非議的關鍵在於:其援外往往欠缺善意。而其軍售活動更顯得邪惡與血腥。根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一篇名為「China, Africa, and Oil」的報告(作者:Esther Pan),由於中國並沒有如同美國或歐洲等其他國家一樣的人權關注,其武器的輸出往往在於幫助非洲國家的獨裁政權,助其武裝以鞏固政權,同時也因此獲得中國在國際社會 —特別是聯合國中的國際盟友。其他報導亦指稱,由於中國對於人權的漠視與功利動機的毫無顧忌,中國對於這些非洲獨裁政權的武器供應毫無節制,幾乎任其取得任何中國可以提供的任何武器與裝備。這些對民眾、少數族群與異議人士屠殺與鎮壓的武器,成了中國鞏固其非洲獨裁盟邦的有力連結。

然而,中國進行這一切援外活動之,其動機與目的,是否是單純的經濟需求?是否是直白的幾近叢林法則的經濟狩獵?這對於一個至今口口聲聲宣稱「社會主義」與「國際主義」的共產主義國際強權,似乎顯得格外的諷刺與突兀。然而,其這些動作,歸根究結,在這個仍非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仍能廣泛而鉅細靡遺地操縱經濟活動的國家裡,對於其作為的解釋,仍必須回歸到期政治目的來獲得解答。一篇由Daniel Byman and Roger Cliff 為蘭德(RAND )所撰述的報告:「 China's Arms Sales: 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s」似乎可以解答這個疑問。據該報告指出,實際上中國如此費心地大舉金援與軍援非洲的根本動機,除了國家戰略層級的能源、原料與市場的競逐外,其主要還是為實踐其政治目標:全面封殺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以否認台灣獨立之事實。以及轉移人們對中國人權記錄的關注。此一事實不但為該報告所指陳,也為歐美國際輿論媒體多次報導。另外,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些活動,也有助於緩解中國內部所衍生原因複雜但肇因於統治合法性與利益衝突的各類社會不安定事件所產生的緊張情勢。當然藉由援助,爭取盟友,以凸顯其國際地位與聯合國中的控制力與影響力,更是為國際輿論與國際社會中廣為人知之事。

中國對外援助中,處處顯露令人髮指的可議性。為了服務其政治目標,對於其可議之處,往往視而不見。例如,根據:航空暨太空工業雜誌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報導,中國對蘇丹伊斯蘭喀土木政權售出包括十二架殲七超音速戰鬥機等各類軍用飛機,而專家指稱,在達佛地區(Darfur)地區殘殺平民的炮艇直昇機就來自中國。而獨裁的辛巴威穆加比(Robert Mugabe)政權也向中國訂購了十二架FC-1戰機與一百輛軍用車輛。而具傳聞,中國與穆加比政權甚至曾用八噸的象牙以交換中國的輕武器。中國甚至出售干擾設備給辛巴威使得該政權得以封鎖其他獨立的非洲新聞來源。最有趣的是,穆加比多次表達對中國的獄政管理深感興趣,並有意引進。而眾所周知的是,中國獄政長期備受指責侵害人權,目前還因大規模違法摘取受刑人器官而備受國際媒體指責。而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執行死刑人數最高的國家,據國際特赦組織調查公布,其每年執行死刑的人數,佔全球執行死刑人數約百分之九十。

而其金援與經貿作為對非洲的傷害也日益加劇與明顯,除了前述的對非洲傾銷,造成非洲經濟發展困難外,最重要的還在於其不負責任與別有用心的金援政策。據彭博新聞(Bloomberg) 2006年11月3日「China Poised to Overtake World Bank as Biggest Lender in Africa」一文報導,中國迄今逐漸有取代世界銀行成為非洲最大的債主之勢。而令人悲哀的是,這威脅到世界銀行用金援鼓勵非洲大陸減少賄賂腐敗的努力。因為中國的外援體系,以所謂的「不帶有條件」地資助機場、政府大廈、和發電場等最容易滋生弊端計畫的興建。透過中國的貸款與經援,這些非洲國家也得以逃避開世界銀行對施工條件和環境的要求。中國交易實際上都很不透明,且常常是對非洲天然資源和礦產的一種變相抵押。安哥拉的例子表明,因為中國的金援貸款,他們可以藐視國際對它清理貪腐的壓力。這個前葡萄牙殖民地貪污嚴重被評比為世界第8名(158個國家參與評比)貪污腐敗的國家。而根據倫敦的人權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估計,從1997年至2001年,安哥拉有85億美元的公款蒸發。但即使如此,在2004年,安哥拉利用石油從中國取得20億美元的信用額度這個額度(2005年度中國對其授信額度又有增加)。資金的容易取得,使得改善體制不良、貪污、無效率的投資等弊端的動機益形缺乏。從長期來看,中國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資金貸給,只會使得非洲陷入下一個債務危機,從而錯失發展的機會。

因此,這一場台灣統媒大肆吹噓,配合予以粉飾、彩妝的中非經濟論壇,實際上不是一個國際協助的善舉,卻恰恰是深化非洲苦難,對非洲發展前景竭擇而漁的國際政治廟會。其背後所對人權與非洲經濟前景的威脅自不待言。而其團團起舞,劍尖所指的政治目的中,扼殺台灣的國際交流的前景,困扼台灣日益艱難的國際生存空間更是明顯。其對非洲乃至全球的此種自立性高度政治目的的佈局,正如絞刑架上日益收緊的繩索,正逐步加快扼殺兩千三百萬台灣居民的生存可能。但值此艱險,卻乍見台灣的無知且無良的媒體,不但對國際人權、健全經濟生活權利的威脅未置一詞,更對台灣自身面臨的危險處境置若罔聞。猶要對這樣的深化侵害、戕害人權的獨裁聯盟會議增添彩妝,不但荒謬無知,也令人椎心痛切!對照中國為此不計成本,沒有良知考量也罔顧國際社會規範的援助投資,台灣一些人卻對對抗中國的飛彈威脅與扼殺台灣國際社會生存的任何努力都要橫加阻撓,還為加害的中國專制政權開脫、甚至裡應外合,想來就令人齒冷!面對此種龐大的金錢攻勢,台灣的總統在在野黨的掣肘的困局下,以杯水車薪的「國務機要費」,不得以以秘密外交等手段謀求台灣的出路,尚要被如同「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裡不通人性、目光如豆的酷吏沙威般的無知官僚追打。這猶如為逃脫奴役主支配,想盡辦法取得切斷枷鎖的工具,卻被質疑其取得代價沒有經過比價一樣的荒謬。狄更斯小說「小杜麗」(Little Dorrit)所描寫的官僚的無能、殘酷竟然體現在二十一世紀壓迫謀求台灣出路的民選總統的遭遇,這實是莫大的悲哀與諷刺。而面對生存危亡的迫近戰爭狀態,卻猶似不聞硝煙,這樣的氣氛何以致之?喪失良心、沒有理想也捐棄責任的媒體與文化人正是造作的主因!從中非論壇的報導的偏頗與背離正常論述與分析的現象,與媒體熱中政爭而失卻應有客觀立場的慣行,該是這一亂象的最好詮解!

「行善」並不等於「補償」

by 薛兆豐 2006/7/21


本期《經濟學人》刊登老友 Isaac DiIanni 的短信,指出巴菲特與蓋茨的「行善」,並不是對社會的「補償」。試譯如下:

先生:

在表彰巴菲特和蓋茨諸君的行善行為時,你們認可了這樣的觀點,即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勝利者家應該「拿出其部分財富來補償失敗者」(見 Billanthropy,7 月1日)。好像蓋茨這樣的創造者,是靠服務顧客來賺錢的,而顧客也在交易中得益。有人認為創造者有義務「回饋」社會,這種觀點暴露出他們不明白最基本的經濟原理:自願交易使買賣雙方都得益。富人是否應該幫助窮人,是重要的倫理問題;但混淆了「行善」與「補償」的概念,則只是經濟學不過關而已。

ISAAC DIIANNI
菲爾法斯特,弗吉尼亞州

Sir -

In praising Warren Buffett, Bill Gates and others for their philanthropy, you endorse the view that capitalism's winners should "use some of their wealth to compensate the losers" ("Billanthropy," July 1st). Innovators like Mr Gates make money by serving their customers, who also gain from the exchange. The idea that wealth creators have a duty to "give back" betray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at most basic principle of economics: voluntary trade benefits both parties. Whether the wealthy should help the poor is an important ethical question, but to confuse charity with compensation is just bad economics.

ISAAC DIIANNI
Fairfax, Virginia

讓我重帖一篇舊文,呼應 Isaac 的精彩見解。如下:

企業家須回報社會嗎

薛兆豐
2003年12月5日

昨天拜讀張軍教授文章《企業家為什麼掙錢》。觀點有趣,但我不同意。聯想到國內最近興起的什麼「仇富心態」,覺得問題重要,值得商榷一下。

首先,張教授根據他「對近現代西方經濟史的觀察」,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即「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其實不是因為追求金錢而創辦自己的企業的。幾乎沒有因為追求金錢和個人財富而能成功地做大做強自己企業的例子。」

我認為,企業家究竟是不是為了追求金錢而創辦企業,外人是永遠無法「觀察」的。別人的動機,天曉得!經濟學者能觀察到的,永遠是、且只是兩點:一,企業家必須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掙錢,二,企業家必須掙錢,掙錢才能生存。

斯密的名句:「我們希望吃到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

就說我吧。我是為了錢,才在這裡寫專欄的。不是說沒錢就不寫,而是說沒錢就通常不寫。但我從來沒有跑到主編那裡,訴說我是多麼需要錢。現在凌晨三點,窗外漫天大雪,我字斟句酌,孤燈夜戰,可不是要用文字打動主編的善心,而是要用文字滿足讀者的需要。

與張教授的第一點差別,是我不以為「有人可以想賺錢就賺錢」。別人的錢不容易賺。別人不是傻瓜。微軟為什麼賺那麼多錢?有人答「壟斷企業很貪婪」;怎樣讓窮人改善生活?有人答「可以實施最低工資法」;火車票為什麼那麼貴?有人答「因為有黃牛黨」……而我認為,這些假設用戶、雇主、乘客是傻瓜的說法,稱不上是經濟分析。

與張軍教授的第二點差別,是我認為不想賺錢的企業是活不長的。有些機構叫做「非盈利機構」,但那只是一種機構註冊形式而已,並不是說它們不需要錢。不論哪種非盈利機構,學校、醫院、社團,可都不是省油的燈。為實現理想去辦企業,很常見;但這個企業能生存下來,就不是因為有理想、而是因為有錢賺了。

張軍教授批評國內有許多企業「不通過發明或者創新活動來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相反,他們更熱衷於……投機活動。」而我認為,商業投機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比發明創造低。事實上,要是沒有商業投機活動,就不可能有價格信息和生產動機,那麼就算製造鉛筆的技術全部為人掌握,也不可能生產出半支鉛筆。

更何況,在一個連學者教授都成群結隊、拋頭露面支持盜版的社會,憑什麼去責備國內的商人不從事發明創造呢?可知道,一部摩托羅拉手機,包含成千上萬項的專利保護;一個程序員的年薪,是數以十萬美元計;在歐美打一場知識產權的官司,動輒開銷百萬美元。

張教授說成功企業往往擁有許多發明創造,這是事實;但他說企業家搞發明創造只是「因為他們喜歡做這樣的事情」,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老外的發明創造,究竟是用多重的金子堆成的,究竟是靠多厚的法典保護的,倒是出過國門的人應該努力傳播的真相。

據張軍教授在文章中介紹:「哈佛商學院的第一堂課是商業(企業)倫理學。這裡的教授們要講述歷史的故事,告訴這些富有的『學生』,對企業家來講,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企業家如何出色地服務和回報社會與社區。」

看來,商學院的訓練與經濟學院的訓練,是有很大差別的。學經濟的朋友,往往會讀弗裡德曼的《企業的社會道德》。弗裡德曼說,企業家是股東的代理人,所以必須盡忠職守,不負委託,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儘量為股東賺錢。企業家無權拿股東的錢去回報社會,否則就是盜竊。

而我老師威廉斯(Walter E·Williams)更指出:成功人士可以不再回報社會。成功人士開工廠,辦商店,雇工人,搞發明,投機套利,承擔風險,傳遞信息……他們並沒有虧欠社會;相反,他們已經對社會作出了很大貢獻。當然,商學院的同學不妨依然打著「回報社會」的旗號去做生意。經濟學只是說,當你向別人宣傳時,自己別當真。

核武器七十年演化史

by unknown

【週末報報導】核武器又稱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應的各種效應起殺傷破壞作用的一種武器。迄今為止,核武器發展了三代,分別是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按作戰使用範圍,可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兩大類;按配用的武器,可分為核彈頭導彈、核炸彈、核炮彈、核地雷、核水雷、核魚雷和核深水炸彈等。

德國人的夢想胎死腹中

1938年12月,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花了6年時間,發現了鈾裂變現象,並且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

1939年4月,哈塔克向陸軍工兵署寫信,指出:「首先用上它的國家將取得對別國的壓倒優勢」。德國於當月30日召開了由6位原子科學家參加的「鈾設備」會議,並在柏林成立了一個「德國鈾協會」。

1940年初,由物理學家魏茨澤克、海森堡、布雷格和施羅德等制定了德國核研究計劃,代號為「U工程」。執行這一計劃的領導機構是「帝國研究委員會」。他們很快便設計並建造出了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當時德國已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並獲得了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瀝青鈾礦;德國地質學家在本國東部地區也發現了鈾礦;同時德國還在挪威南部建造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產工廠,從而使核武器研制的基本原料問題得到了解決。

1942年,海森堡和德佩爾運用一個球形裝置使反應堆得到成功,打開了製造原子彈的大門。當時布雷格認定最理想的中子減速劑的普拉尼亞工廠生產出的炭片一直含有二硫化鐵、鈣和硫等雜質,使布雷格的研究所試驗遭到了失敗。他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找到了重水當減速劑,但製造原子彈的日期即被大大推遲了。在此期間,英國和美國已經確認德國正在試驗和製造這種威力巨大得令人無法想像的核武器,因此同盟國不斷派出飛機對德國的試驗基地進行轟炸,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德國的核試驗場所,又不惜代價地破壞了德國生產重水的工廠,使得德國人不得不把設在挪威這個工廠的設備和1100多千克重水運往德國本土。1944年2月20日,盟軍派出一個特別行動小組,將運載設備和重水的「海德」號輪船炸沉於波羅的海,延緩了德國研制生產原子彈的進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人也沒能製造出一顆原子彈。

美國完成核武世界第一爆

1938年,哈恩成功地把鈾原子核打裂成兩大塊,震動了全球科學界。

1939年7月,匈牙利血統的美國物理學家西拉德邀請了另外兩名匈牙利血統的物理學家威格納和特勒,一起拜訪了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羅斯福總統的私人顧問薩克斯,陳述了研制核武器對於戰爭進程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作用。

1939年8月,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詳細闡述了研制原子彈的重要性。羅斯福決定支持研制原子彈的工作。

1939年10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成立「鈾顧問委員會」。

1941年7月,英國政府派出科學家代表團到美國,並希望同美國合作研制開發原子彈。

1941年10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寫信給英國首相丘吉爾建議兩國科學家合作研制原子彈。

1942年,羅斯福決定成立原子彈研究機構,地址設在紐約,代號為「曼哈頓工程」。這一工程投資22億美元,投入人力達50餘萬。工程由格羅夫斯負責全面指揮,芝加哥大學教授康普頓負責裂變材料的製備工作,美籍意大利著名科學家費米負責製造原子反應堆,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為原子彈總設計師。

1942年12月,在費米領導下,於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並於12月2日下午,首次實現人工控制。但得到鈾並非易事,經過無數次實驗,費米終於發現鈈竟是一種比鈾更加易於分裂的原子炸藥。因此美國又建造了三座石墨水冷生產堆和一個後處理廠以生產鈈。

1945年,美國人花費20多億美元,終於研製成3枚原子彈,分別命名為「小玩意兒」、「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清晨5時24分,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試驗場內30米高的鐵塔上,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核試驗。「小玩意兒」鈈裝藥重6.1千克,梯恩梯當量2.2萬噸,試驗中由於核爆炸產生了上千萬度的高溫和數百億個大氣壓,致使一座30米高的鐵塔被熔化為氣體,並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彈坑。核爆炸騰起的煙塵若垂天之雲,極為恐怖。在半徑為400米的範圍內,沙石被熔化成了黃綠色的玻璃狀物質,半徑為1600米的範圍內,所有的動物全部死亡。這顆原子彈的威力,要比科學家們原先估計的大出了近20倍。

面對巨大的爆炸,曼哈頓工程負責人之一,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著名科學家奧本海默在核爆觀測站裡感到十分震驚,他想起了印度一首古詩:「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毀滅者。」

「小男孩」「胖子」結束二戰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美軍B—29轟炸機飛近日本廣島市區的上空。防空人員發出了空襲警報,然而人們誤認為是一架偵察機,所以大部分人沒有及時進入防空洞躲避。上午8時15分,B—29型轟炸機投下一顆炸彈後,就拚命逃離了廣島上空。那顆黑色的大炸彈帶著降落傘慢慢落向市中心,離地面還有五六百米時爆炸了。爆炸瞬間,先是耀眼的強光一閃,隨即是天崩地裂的爆炸聲。緊接著,出現了一個大火球,逐漸上升、翻滾和擴大,變成一團暗棕色的煙雲。地面上的塵土、碎石被揚起捲入空中,這就是美軍研製成的三顆原子彈之一的「小男孩」。「小男孩」是「槍式」鈾彈,長3米,重約4噸,直徑0.7米,梯恩梯當量為1. 5萬噸,內裝60千克高濃鈾,爆高約為580米。廣島市24.5萬人中有20萬人死傷,城市建築物在巨大沖擊波的作用下全部倒塌和燃燒,一枚原子彈毀掉了一座城市。

三天后,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零2分,美軍又用B—29轟炸機將第二枚原子彈「胖子」投在長崎市中心。爆高503米。「胖子」重約4.9噸,長 3.6米,直徑1.5米,梯恩梯當量2.2萬噸,是一枚「收聚式」鈈彈。這枚原子彈的爆炸,使長崎市23萬人中有15萬人死傷和失蹤,城市毀壞程度達 60%-70%。這兩顆原子彈最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人們望著遮天蔽日的蘑菇雲感覺到,一個真正可怕的魔鬼出現了。

蘇聯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蘇聯人就已經初步建立了核研究中心。

1942年,蘇聯獲得美國的「曼哈頓工程」情報,他們決定用鈈代替鈾作為原子彈的主要原料。

1943年9月完成了第一個核裝置的爆炸準備。這一核裝置的當量只有2千噸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顆原子彈。9月10日,這顆原子彈被安放於無人煙的湖心島上,以馬林科夫為首的蘇聯大批官員和科學家親赴現場觀看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核爆炸。起爆前,人們被撤到1千米外的地下掩體中,只有物理學家別特爾薩克拒絕進入掩體。他不相信這種原子彈會有那麼大的威力。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它在地球上升起了第一個蘑菇狀煙球,別特爾薩克有幸第一個看到了原子彈爆炸的壯觀景象,卻被原子彈炸得無蹤無影。這個核裝置由於體積大,容量小,難以達到實戰要求。蘇聯的研究此後進展甚微。

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上,羅斯福向斯大林透露了美國有原子武器的信息。接著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爆炸。斯大林下令成立了直屬國防委員會的原子彈研制委員會,由貝利亞全權指揮。

1945年底,斯大林任命庫爾查托夫為核項目首席科學家。

1949年春,蘇聯人獲得了足以製造原子彈的鈈。第一枚原子彈被命名為「鐵克瓦」(意即南瓜)。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時,中亞哈薩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靠近卡勞爾村的「米什克瓦」實驗場上空,「鐵克瓦」試爆成功。自此,蘇聯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可用於實戰的原子彈的國家。

英國在澳大利亞沿海「爆」成老三

1942年夏,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倫敦海德公園會晤,決定以美國為原子彈研試地點。但美國拒絕向英國提供有關情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迅速在伯克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基地。

1946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麥克馬洪法案,決定由美國壟斷原子彈生產,徹底堵塞了美英原子情報交流渠道。

1949年2月,布魯諾·蓬泰科爾從加拿大回到英國接任該基地主管科學的主任職務,使得英國的核科研工作具備了雄厚的科技力量。

1952年10月3日,英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沿海的船上試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戴高樂讓法國也手握利劍

1945年10月18日,戴高樂將軍決定進行原子彈的研究,成立了原子能委員會,由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的女婿弗雷德里克·約裡奧·居里擔任主要負責人。1948年,法國在本土上找到了鈾礦,第一座反應堆建立起來,並於1949年分離出鈈。

1956年,席勒內閣制定了核能試驗五年計劃。

1958年戴高樂重新上台執政後,加快了研制核武器的步伐。

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西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賴加奈的一座100米的高塔上爆炸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這顆原子彈具有6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裂變能量。法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中國擁有了核武器

1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了鈾礦的勘探,並找到了豐富的鈾礦。

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院長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擔任。

1958年秋天,34歲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他在北京大專院校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廠長、姜聖階任總工程師的核工業企業的建設也初獲成效。在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中國重新調整計劃,代號為「596」工程。

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組裝。

1964年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上空,成功試驗爆炸了一顆氫彈,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能夠製造和擁有各種核武器的國家之一。

以色列造出了原子彈

1958年,以色列的科學家參加了法國的核研究活動,取得了獨立研制原子彈的必要知識和經驗。

1964年,法國幫助以色列建造了一個只有26兆瓦的小型反應堆。以色列秘密組建了迪摩那核研究中心,但它沒有自己的鈾礦。

1968 年底,以色列的特工部門摩薩德採取「高鉛酸鹽行動」,為以色列獲得了200噸的鈾。當時,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礦產總公司在原比屬剛果有一家子公司,總公司從那裡接受了一批鈾,儲藏在安特衛普東部的一個村子裡。摩薩德讓一個叫舒爾岑的德國商人,向布魯塞爾礦產總公司購買了200噸鈾。他們躲過了歐洲原子能委員會的監督,把200噸鈾裝上了一隻臨時購買的貨船。200噸鈾分別裝在560個特別的桶裡,每隻桶都寫上「高鉛酸鹽」的字樣。1968年11月24日,該船在航途中突然改變了航向,於29日夜間駛到離塞浦路斯不遠的公海上,摩薩德早已安排了一艘油船前來接應。摩薩德將200噸鈾搬進了油船,貨船被棄在海上。

等到歐洲原子能委員會發現200噸鈾失蹤時,已經是半年以後的事了。以色列靠這些鈾原料製造出了13顆原子彈。

令人震驚的連環「比基尼」

二戰期間,一些美國科學家預見到利用裂變反應產生的足夠熱量而使氫核聚變的可能性,他們開始設想製造氫彈。

1949年8月,蘇聯實戰性核武器的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促使美國人又加緊了氫彈的試驗。當年底完成了氫彈的全部理論研究。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下達了研制氫彈的命令。第一枚氫彈是由一個被一噸左右高度壓縮成液態的氫圍繞的原子彈構成的。爆炸時,氫元素的溫度升到9000萬攝氏度,足可開始聚變反應,從而放出大量的核能,原子彈在其中起著引爆作用。

1952年11月1日,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環礁上試爆成功了第一枚氫彈,這枚氫彈為1040萬噸梯恩梯當量,相當於投向日本廣島那枚原子彈威力的500倍。在幾百米高鋼架上起爆之後,整個小島在巨大的爆炸聲中沉入太平洋深處,震驚了全世界。

1953年8月,蘇聯在北極圈的弗蘭格爾島成功爆炸了一枚氫彈。

1957年5月英國繼蘇聯之後在太平洋聖誕島也試爆氫彈成功。

1968年6月28日,法國也成功地爆炸了一枚氫彈。

暗黑殺手——中子彈問世

中子彈是一種利用中子和γ射線作為主要殺傷手段的武器,它能最大限度地殺傷人員等有生力量,而對建築物、坦克及戰鬥車輛的破壞力卻很小。中子彈主要被用作戰術核武器,對殺傷敵集群坦克或大兵團進攻的步兵,效果是十分明顯的。蘇聯、美國在氫彈試驗成功以後,馬上開始秘密地進行中子彈的研究工作。

1952-1962年為中子彈的理論探索和原理試驗階段。

1955年,美國開始使用「增強輻射武器」這一用語,因此中子彈又稱為「加強輻射彈」。

1963年,美國第一個中子彈實驗裝置進行了地下試驗,代號「III—63」。

1968年美國已能製成直徑不超過30釐米,引爆10噸級的小型氫彈,為中子彈的研製成功打下了基礎。

1977年6月,美國正式宣布研製出了中子彈,並開始正式裝備部隊。

1981年美國里根政府下令生產和儲備中子彈。不久,蘇聯和法國也宣布製造出了中子彈。

核武器走向何方

截至1999年,全世界核彈頭的數量已從80年代高峰時的69400枚降至34419枚。鑑於俄羅斯已批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可以預見,全世界核武器的數量將會大幅下降。

有核國家(特別是美俄)雖然裁掉了那些過時的核武器,但性能較好的核武器卻保留下來了,美、俄圍繞提高核武器質量的競賽愈演愈烈。

1997 年初,美國核武庫增加了一種新式核武器——B61-11鑽地核航彈,主要用於對付「深埋的、堅硬的、時間緊迫」的目標,如位於地下數百米深的指揮控制中心。俄羅斯則加快了其「撒手鐧」武器——「白楊」M導彈的裝備步伐。這種導彈技術先進,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已成為俄羅斯與美國核力量抗衡的重要籌碼。

此外,美俄還在著手將數千個舊彈頭上的成百噸裂變材料加以改造利用。美國已研製成10噸級、百噸級和千噸級3種類型的微小型核武器。俄羅斯也計劃利用其過期核彈頭中的核燃料生產一萬枚微型、超微型核彈頭。俄羅斯還研制過一種可以裝在普通公文箱中的「袖珍核彈」,儘管使用和操作都很簡便,但其威力卻達1000 噸梯恩梯當量。

隨著世界核軍控呼聲的不斷高漲,美、俄等核大國在核力量的發展上便以退為進,大力推行導彈防禦系統,使核武器由純進攻型向攻防兼備型發展。目前,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已初具規模,為與美國抗衡,俄羅斯也加快了建立反導系統的步伐。可以說,嚴峻的核競爭正在更高層面上展開。

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背景

核擴軍與核裁軍

幾十年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俄兩家在雙邊、多邊、聯合國層面簽訂了關於控制戰略核武器和核禁試的條約、協議、議定書數十項,這些條約與其他文件一道,構成了國際軍控、裁軍和不擴散法律體制。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瘋狂進行核軍備競賽,使核武器具備「超殺傷能力」,一方可將另一方毀滅幾次甚至幾十次,達到了「相互確保摧毀」核威懾的飽和程度,再搞核擴軍已毫無意義。因此,兩家才提出核裁軍和不擴散,目的是控制對方,加強自己,同時也防止其他國家開發核武器。在反覆討價還價之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68年由聯大審議通過,《反導條約》也在數年後問世。整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在全面核禁試問題上尖銳對立。蘇聯想以全面禁試限制美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美國則堅持反對全面禁試。在廣大無核國家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後來不得不將「不談判」政策轉變為有限的對話。

進入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核軍備競賽的對手,美國等發達國家掌握了以實驗室模擬核試驗替代真實核爆炸的新手段。因此,美國對其核武器計劃及禁試政策作了調整,全面核禁試條約談判才得以在1994年初開始。

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主義襲擊後,再次改變核裁軍政策,不但退出《反導條約》,而且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際軍控體制再次面臨困難處境,原因就在於美國一方面要求無核國家遵守防擴散承諾,另一方面,當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擁有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履行條約有關核裁軍的規定時,美國卻極力迴避。

為了保障和監督各國和平利用核能,國際社會還特別成立了一個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目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有核國家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國的核地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人類還無法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之前,5國擁有核武器的事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文件達成共識,除5國之外,不得再出現新的有核武器國家。

鏈接

美軍最凶險的核事故

1958 年2月,英國紐伯里美軍「格林漢姆·科曼空軍基地」,一架美國空軍B-47重型轟炸機在起飛不久因發動機突然發生故障,不得不把兩個各裝著1700加侖高爆航空燃油的備用油箱從8000英呎高空緊急拋下。然而,兩個油箱沒有拋出地面安全區,卻在另一架攜帶原子彈的B—47轟炸機後面爆炸!沖天的大火整整燃燒了16個小時,引爆了其中一枚原子彈的高爆炸藥,禍及了緊挨著停放的另兩架同樣攜帶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兩名飛行員死於非命,重傷8人。最可怕的是,三架重型轟炸機上攜帶的近十枚原子彈差一點被引爆。原子專家估計,如果這些原子彈全部被引爆的話,那麼英倫三島將不復存在。

雖說這些原子彈最終萬幸地沒有發生爆炸,但原子彈被破壞時拋出的放射性物質,包括濃縮鈾卻被炸得滿基地都是,清理人員後來在基地外還找到了整整20克的濃縮鈾!在最危險的關頭,附近的一個機庫也遭嚴重損壞,救援人員不得不把機庫裡的其他轟炸機全部推倒在地,以防大火產生的炙熱再引爆這些飛機。這場大火最後還是自己熄滅的,空氣中怪異的氣味好幾天不散,該基地順風方向的一個英國城鎮後來癌症的發生率突然暴升。可是,美國軍方從來不承認這起特大核武器事故。

原蘇聯的最高核機密

1954年9月14日在蘇聯奧倫堡州發生的「雪花」原子彈爆破試驗,多年來一直被作為國家最高絕密情報而被嚴密封鎖。

當日9點33分,蘇聯當時研制的威力最大的一顆原子彈在托茨基草原上空爆炸,森林被燒為灰燼,村莊被平地摧毀,諸兵種合成實彈演習的「東方」軍隊發起沖鋒,戰機越過蘑菇雲對地面目標進行攻擊,在爆炸中心10公里範圍內揚起的輻射雲塵和沙土,成為「西方」軍隊最好的防禦設施。當日投擲的彈藥總和比蘇軍強攻柏林時的都多許多。

所有參加演習的人都親筆簽名,保證25年內不洩露國家軍事機密,患上各種輻射疾病的官兵甚至不能向主治醫生講述自己的輻射經歷,4.5萬名參演官兵中至今只有2000人存活,其餘43000人已經先後去世。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一絕密試驗的內幕才漸漸為世人所知……

日清戰爭中日軍檄文

日清戰爭中日軍檄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告十八省豪傑書「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原塞外之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皇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闇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干預。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聞]。彼之推辭如此也。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面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滿清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癌性XX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遂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託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怎樣培養敗家子

by 一秒賺一分錢的BLOG 2006/10/23

北大要建高爾夫練習場,立即引起公共關係危機,最後這一貴族計劃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14日,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宣布:「兩個月後,目前國內最漂亮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將在廈門大學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其中對管理、法學、經濟、軟件學院的學生還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 據說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看看美國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裡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個買賣往往從江戶時代就開起,至今家門興旺。「富不過三代」其實很有中國特色。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國傳統中有深厚的培養敗家子的傳統。



看看廈門大學的創舉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讓幾個專業的學生把高爾夫球當必修課。你到世界找找,哪個國家有?這大概可以進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了。我們為什麼能這樣獨步於世?因為我們對精英有與眾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須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訓練。以中國的國情,高爾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絕對的上流社會的運動。所以,不僅大學要建高爾夫練習場,上海等地的新貴們,一天價把六七歲的孩子就送到貴族學校學習高爾夫。惹得美國人把這種事情登到《紐約時報》上,讓大家看暴發戶的熱鬧。



美國的情況如何呢?在人家那裡,精英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成為精英。但是,人家精英的概念明顯不同。這一點,我在《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和《精英的階梯》中有了比較詳細的交代。比如,美國的報紙上常有討論:富裕的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釋家裡的財產?許多富人特別注意不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們小小年紀就因為覺得有依靠而不思進取。但有些家庭的財富是蓋不住的,比如豪宅,飛機,遊艇等等,怎麼可以讓孩子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常常想盡辦法,讓孩子覺得這些財富和自己無關。更有蓋茨,巴菲特這種,早早把財產捐了。我一個朋友,不算有錢人,但父親是一常青藤的前校長,丈夫是另一常青藤的終身教授,說她文化貴族不應該說過分。她就堅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覺得私立學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養一種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譯為「理所當然的特權」)。還有一些家庭,乾脆自己掏腰包,讓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亞的貧民窟當志願人員。


美國的精英教育多種多樣,也有許多失敗的家庭。但是,被社會奉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別是針對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強調的一個基本點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識中的entitlement( 「理所當然的特權」)意識,讓他們意識到一切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掙來。而要成為精英,就必須有「領袖才能」。這種才能體現在和民眾的溝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強調的是如何了解下層社會,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裡玩什麼。



我們的精英教育則正好相反:培養的就是人家想去掉的entitlement(「理所當然的特權」)的意識。高爾夫就是這種entitlement之一。我們強調的,不是精英向社會提供什麼服務,而是精英要從社會中享受什麼。人家注重的是創造,我們注重的是揮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之所以成為千古名訓,大概是因為很少有人這樣作而變得格外珍惜了吧。高爾夫課顯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對那些大部分還一事無成的學生傳達的信息就怎麼先天下之樂而樂,甚至在天下皆憂時怎麼自己獨樂。這難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養敗家子的課程嗎?



撒切爾夫人說中國永遠無法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精神。我看這是至理名言。中國還沒有富,怎麼富的門路也沒有找到。但富了後如何揮霍已經被設計得如此精緻。難道這就是中國的未來?

世界鈷的資源、生產和應用的形式

2006/11/06 re-posted by 一秒賺一分錢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定蕃

贛州的鈷資源與稀土和鎢比較是很少的,但贛州的鈷工業在國內是很有地位的,從歷史上來講,70年代當時我是我們院課題組的組長,在座還有鈷專家劉大星教授等一批人,那時候我們贛州鈷廠是我們國家最主要的鈷的來源,我記不太清楚,好像那時候就有200噸左右的鈷,那時候金川還沒有上,我們在一些地方建立一些鈷廠,比如說在南京,冶金部的一個鈷基地,我們費了很大力氣才搞了30噸鈷。八O一廠現在叫鈷鎢有限公司,那時八O一廠在國內很有地位,是江西省利稅大戶,更是贛州的利稅大戶,在歷史上講是很輝煌的。到現在,贛州鈷的生產能力6000多噸,在國內仍然是處於數一數二的地位,當然很可能金川很快就要超過贛州。鈷的廠家雖然不是很多,但在國內處於很重要的地位,而且還有一點,我沒有這個把握,我覺得贛南地區應該是有鈷資源的,可能地質工作過去做得不是很多, 70年代曾在研究院內搞鈷的時候從廣昌取了一些礦樣去,經分析,鈷成份含量是10%左右,我們當時嚇一跳,當時做是百分之零點幾的鈷,提取到零點二幾,然後搞冶金處理,但後來回去調研是「雞窩礦」,但是我想搞地質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從這個線索上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在這些地方有鈷的資源,70年代廣東梅縣有個鈷廠,用大汽車到贛南來拉鈷土礦,作為他們的主要原料,這些年我不知道,地質工作做得怎麼樣?我認為這個工業應該值得我們去關注。

一、從儲量來講,世界上並不缺鈷,世界上1998年公布的儲量是430萬噸,主要集中在剛果(金)、古巴、贊比亞、澳大利亞、新喀裡多尼亞和俄羅斯。中國鈷的儲量現在掌握的確實很少,從排序來看,剛果(金)佔世界儲量的一半,從儲量來看,假如說430萬噸的儲量,他們佔了200萬噸,其次是像古巴、贊比亞這些國家。我們國家按照國土資源部1999年公布的數據,儲量只有4萬噸左右,基礎儲量也不過是6萬噸,資源量有47萬噸。70年代,我們搞鈷的時候,我們國家鈷的資源非常豐富,四川攀枝花大量的低平面的鈷,那時候從地質口來講,往往把這種資源量作為儲量,實際上可以利用的,經濟上能開採的,按照儲量或基礎儲量這個概念,我們是嚴重缺鈷的國家,國土資源部過去做過這樣一個圖,大家看一邊是儲量佔世界的比例,一邊是人均儲量佔世界的比例,不管用哪個算,我們最頂端的是鉑族金屬,第三個就是鈷,所以我們現在大量的用鈷,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我們是一個非常嚴重缺鈷的國家,所以贛南搞地質的同志能夠發現有豐富的鈷的話,那將做出很大的貢獻,中國號稱有47.5萬噸的鈷資源,但具有開採意義的儲量僅為3.9萬噸,佔資源儲量的8.34%;基礎儲量也只有 5.98萬噸,佔資源儲量的12.59%。因此,中國是個鈷資源非常短缺的國家。

二、鈷礦床的主要類型。鈷礦一般是很少以獨立的礦床,絕大多數都以伴生元素的形態跟其它的元素伴生在一起,第一,銅鈷礦床主要分布在非洲,剛果南部、贊比亞北部,集中了世界上鈷將近二分之一,非常豐富,是目前世界鈷的主要來源。去年我去考察了一次,4-5%的鈷遍地都是,到處堆得沒有人用,我們現在進口很多都是8-10%,運輸非常長,從剛果運到南非有兩千多公里,如果要買礦的話,要武裝警察押運,要不然土匪會搶,所以運輸非常困難。資源目前狀況還是很嚴峻的。第二,含鈷的硫化銅鎳礦床,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也是鈷的主要來源,大部分集中在鎳黃鐵礦中。第三,鈷鎳紅土礦,鎳很大的資源轉向紅土礦,紅土礦處理起來選礦比較困難,要直接冶金,品味比較低,這也是鈷的一個來源,最主要的還是銅鈷。第四,還有一些含鈷的多金屬礦,如摩洛哥、加拿大。第五,含鈷的黃鐵礦,我們國家在金川沒有上去以前,我們主要處理這一類的礦石,從鐵礦裡面分顯出一些含估的黃鐵礦,再去冶金處理。鈷是一種很特殊的金屬,總體來講比較穩定,熔點很高,所以很多高溫合金用它,它也能生成很多的化合物,都有很多特殊用處,有些我們已經知道了,已經開發了,但是很多不處於我們研究之中,因此它將來的應用前景,我認為是非常廣闊的,它的很多特點是別的金屬難以取代的。下面這個表是一些礦山的礦物組成,我就不詳細介紹了,無非是這麼幾類,硫化物、接化物、含砷的礦物像現在我們國內處理比較多的金川是硫化物,本土的,從外來的很多都是銅鈷礦或者是鈷的氧化礦。

三、關於鈷的生產方法。我簡單提一下,按照最近英國鈷研究院對世界上的統計,認為中國的精煉鈷,指電解鈷,產量是6000噸,從1999年到2004年增加得非常快,大概中國是世界鈷的生產量和消費量增加得最快的一個國家,過去我們的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並不是很前,現在從單個國家來講,我們已經是非常高了,那麼其中有些比如說OMG,是美國一個公司,它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廠,並不是美國產量最大的,它作為一個跨國公司生產那麼多,所以,恐怕中國的鈷很快就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個國家。過去我們精煉鈷是一年4萬噸左右的產量,實際上去年已經接近5萬噸了,鈷增加的非常明顯。中國鈷的消費,世界上是48%,我們是57%,主要用在電池方面,48%是指化學鈷,還包括催化劑,中國鈷的消費結構是57%是電池,那麼其它的幾個部分比較大一點,像14%是用在陶瓷或者瓷器那個行業了,那麼鈷在電池中的應用是引人注目的,特別是鋰離子電池的廣泛使用使得鈷的用量大大增加,現在有很多人講,我們研究錳、錳酸鋰或鎳酸鋰來代替鈷行不行?這個可能性是有一部分,我個人觀點覺得是很難全面代替鈷,去年我到日本去,東京大學在研究錳離子,我說你研究得怎麼樣,他說他們研究的可靠性、充電性能還是不像鈷那樣,從整個世界趨勢也是這樣,鋰電池發展得非常快,鎳鎘電池就差一些了,越來越少,鎳氫電池也是不錯的,但是鋰電池可能是勢頭更猛一些了,這個圖是一個研究結果,我認為很形象說明鈷的性能可能是錳和鎳很難以全面替代的,那個S是指儲存的能力,它那對面是一個高放電的能力,這個紅顏色的是百分之百的鈷酸鋰,就是我們現在用得多的,這個上面的K是它的儲存電的能力,這三個指標在電池裡肯定是大家最關注的,所以它是要高性能的這種鋰電池,可能我看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面還是要用鈷,當然最下面那個C成本對鈷來講肯定是最不利的,用錳、鎳可以替代,所以在有些地方,特別一些像手機、電腦這些,鈷酸鋰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裡可能不會全面替代的,因此鈷的用量不會說是將來因為鈷價高就給取代了。

第三個方面關於催化劑,在催化劑方面,鈷的用量將會增加,這是很多世界上搞鈷的人認為第一塊是電池,第二塊就是催化劑,特別是在石油方面的加鉛裂化,鈷的用量會增加,那麼有兩個領域,除了電池以外,一個用於石油脫氫硫的催化劑,一個是對苯二酸的淨化劑,這個是用在聚脂纖維領域,這兩個領域,當然還有些數字,還有用於包裝行業的,現在很多搞鈷的或者是搞石油 的很關注的,這兩個領域發展得很快,為什麼呢?大家知道美國汽油平均的含硫量是要求將來降到30個 PPM,所以從300 PPM降到30個PPM脫硫的能力,鈷的催化劑是很有優勢的,如果說電池對鈷需要是第一因素的話,那麼還有個石油催化,天燃氣異化,鈷的催化劑是一種鈷和鉬的結合的催化劑,也是其它東西難以代替的,所以國外對鈷的評價是認為鈷工業對環境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工業,當然煉鈷的時候會有些環境污染,要注意防護,但是鈷用在很多地方,比如說在石油工業裡面脫硫,這是起環保作用的金屬,鈷還有很多種的化合物,它們用途非常廣泛,只不過現在我們科研工作力度不夠。現在我們用的比較多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說鈷酸鋰是電池是用得多,醋酸鈷是催化劑用得多,草酸鈷國內大家都生產,這幾種我們用量大,大量的鈷的化合物的一些用處是有人做過一些研究的,但是都很初步,我相信隨著將來的科研工作的深入,鈷的用處會有些新的亮點出來,需要我們去做工作,這裡就不舉例子了。

最後,我講一下鈷的價格和中國鈷的進出口情況,大家搞鈷的人知道鈷價波動非常大,所以我想中國也有一批企業家在鈷價波動中間發了財的,當然是不是也有人破了產的。因為我們這些搞鈷的人都知道,鈷價一會變成了50萬、60萬、70萬,一會掉,掉到十幾萬,二十幾萬,三十幾萬,這個圖大家看看是從1989年到2004年,它的波動是非常大的,在去年年初的時候,恐怕搞鈷的人都發了一筆,到年底的時候可能就非常緊張了,掉得很低。今年目前狀狀況還不是太好,但是根據我個人觀點,大家看看,它就不會說是一直處於最低點,也不會說一直處於最高點,所以我跟有些人開玩笑,說搞股票的人還不如去搞鈷,可能多少還有點規律,因為至少它不是一直老低低下去,它還是一個波動的,大致上有一規律的,這是今年1-7月份,英國今日導報目前我們鈷價是處於一個比較低一點的水平,但是也不是說是歷史最低點,當然多長時間升上去,因為它這個波動很快,也不一定需要幾個月,也許一兩天又上去了,幾天又下來了,所以搞鈷工業的人需要很注意價格的一些波動,中國進口鈷精礦的數量,從1992年到2004年,看這個圖,增加非常快。去年我到贊比亞的時候,非洲鈷百分之八九十都跑到中國了,所以每年增加是非常快,反映中國鈷工業的發展和用量,從非洲進口的佔大部分,我們的進出口情況從1992年到2004年,大家看黃顏色是進口,綠顏色是出口,我們現在是進口大大的大於出口,鈷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除了鈷礦以外,我們大量還進口一些鈷的中間物料,中國出口的鎳鎘電池,鎳氫電池和鋰電池。鋰電池上面那個灰顏色的,從2001年到2004年,增加得很快,也是中國鋰電池工業的發展情況,將來這塊跟世界上一樣,會成主要的二次電池來源,中國可充電電池主要原料,最後這個是鈷的氧化物,從2002年到2004年,藍顏色是2004年,黃顏色的是2003年,2004年也是增加得非常迅速,所以我估計它很快就要超過前面的鎳或者是泡沫鎳這些,我認為它還是有很大的後勁,不像有些人就認為鈷那麼貴,將來會都全面取代,我認為取代不了。

最後,鈷是一種有益於環境,而且具有非常獨特性能的金屬,中國是一個嚴重缺鈷的國家,但是鈷的產量和消費量卻在世界上是舉足輕重的,根據原料性質,鈷的生產有不同的工業流程,生產中要重點考慮的是金屬回收率,因為它貴而且品味低,回收率一直是我們搞研究的或者生產裡面主要考慮的,還有資源綜合利用,因為它是一個半成金屬,另外還有環境污染,鈷的循環利用是中國鈷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剛才我講不能說長期大量進口,都卡在別人手裡,這種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辦法,另外我們也想把它作為有色金屬資源循環的一個典型,因為它比較小,在企業裡比較容易自立,而且它價值比較高。恰恰現在大家把廢舊的都扔在那個地方,我看可能每個人手裡都有些鈷電池,鋰電池。鈷的應用是很廣泛的,近年來化學用鈷量迅速增加,鈷的化合物還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所以足夠我們去搞研究,搞開發的人可能幹一輩子也干不完,因此我們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