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再見!泛美麗島世代!

【全民扯淡】再見!泛美麗島世代!《上》


是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落幕,由蔡英文主席出線,這似乎也代表了泛美麗島世代已經從此成為了過往。這裡說的泛美麗島世代指的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與「美麗島辯護律師團」,而這兩個世代在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了主要領導者的角色。「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是突破台灣獨裁體制的元勳,無論如何其歷史地位不會被抺去,「美麗島辯護律師團」則在其後接手,推動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並且為民主進步黨奠下今日的基礎。只是在這個十倍速的資訊時代,政黨的新陳代謝也快到令人咋舌。從二○○八民主進步黨敗選到今天從重站起來,短短三年內,我們可以觀察到整個綠營的組成結構已經出現許多微妙的新變化,而這恐怕也是蘇貞昌這個擁有三十餘年從政經歷的老戰將,最後會落敗的根本原因。或許這句話在今天來講還有一點點早,但是泛美麗島世代的全面退場卻是一個趨勢,而且將會來的又快又急。

綠營支持者的組成結構正在悄悄的快速改變,反映出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我們之前談過的綠營主流論述權的轉移。這一個現象在這次初選的最後階段更是非常明顯,這一股不受綠營政治人物控制的力量,直接介入初選的程度,甚至成為最後兩方陣營攻防的焦點。不受這股力量支持的一方,稱這股力量為特定派系的網軍,其實這不是故意漠視網路力量的自主性,就是在無奈之中的扭曲與反擊。但是不論你喜不喜歡,這股力量都已經成為了左右綠營未來走向的重要關鍵因素。我們辜且先稱這股力量為「新綠營」,以別過去綠營的傳統支持者。新綠營與傳統綠營支持者的最大不同,在於新綠營通常未親身經歷過蔣介石的獨裁時代,對童年時代的蔣經國時期也沒有很深的印象,但是新綠營雖然沒有像傳統綠營支持者,有那種從獨裁時代走出來的悲情情緒,但是這並完全不代表新綠營會比較溫和。

驅動傳統綠營支持者的力量,在於親眼見過兩蔣專制、國民黨貪污腐敗、族群不公的憤怒,而且由於傳統綠營過去被整個國家機器用盡手段的極度壓制,因此傳統綠營的訴求,通常都帶有很深很濃的悲情性格。但是新綠營並沒有經歷過這個年代,台灣在爆發各種學運的時期,許多新綠營支持者的年紀甚至都還不夠大到去參加靜坐抗議。但是新營綠的凝聚力,卻是來自近二十年來台灣所產生的本土化運動。或許可以這麼說,台灣本土化運動的重要性,在二十年後才逐漸開花結果,因為這個從文化、歷史、族群、鄉土、環保展開的運動,形塑了一批雖然未經過兩蔣統治階段,卻仍然反對國民黨的堅定綠營支持者。雖然乍看之下,新綠營的政治立場與傳統綠營支持者並無不同,但是新綠營認同形成的原因與過程,則與傳統綠營支持者非常的不同。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什麼新綠營與政治人物的從屬關係會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原因。

新綠營開始成形時,台灣已經略有民主化的雛型,因此新綠營並沒有在政治人物帶領下去爭取基本人權自由的共同記憶。相反的在台灣本土化運動中成長的新綠營,其政治運動目標往往凝聚於每個社會議題中,這也造成新綠營對政治人物的無情,不認同目標的政治人物皆可淘汰,不管這些政治人物曾經在過去的台灣民主化運動中佔有什麼重要的位置,因為這對新綠營來說,只是書本上的故事,並不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事件。綠營政治人物過去是利用「忠貞支持者」來鞏固自己在民進黨內的發言權,也因此形成民進黨的派系問題,這頗有草莽氣息。但是當新綠營慢慢成為了綠營支持者中的主流力量時,派系式微與傳統政治人物被快速淘汱,也就不令人意外了。新的綠營政治人物現在如果沒有辦法在每個社會議題中跟上新綠營的腳步,那就很難獲得支持。

更有趣的是,新綠營成長在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的時代,若照一般台灣社會的理論來說,兩岸的交流應該會有利於「化獨漸統」,但是結果卻是剛好相反。新綠營所主張的台獨理論其實比傳統綠營的支持者更具有強烈的反中意識。傳統綠營在那個年代主張的台獨,根源於追求民主與自由,希望能趕走獨裁的國民黨,建立一個新國度,徹底擺脫中華民國這種黨國一體的體制,傳統綠營在當時的兩岸隔閡下,並未對中國有根深蒂固的怨恨,甚至許多老派台獨份子都還左過一陣子。但是在新綠營成長的時代,台灣的民主自由已經逐漸生根,中國的威脅卻一日甚過一日,結果新綠營要捍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就會自然而然的與反對中國併吞台灣產生了一個堅強的連結。加上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後,選擇與共產黨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更讓新綠營痛心疾首。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奪回政權的國民黨、想要併吞台灣的共產黨、加上民族主義高漲的部份中國群眾,就形成了新綠營心中的「三合一敵人」。這樣的焦慮讓新綠營並沒有因為台灣民主化而式微,反而讓新綠營變成了整個綠營板塊中的新一代主戰派。(未完待續)



再見!泛美麗島世代!《下》

國民黨與某些傳統的綠營政治人物都誤判了情勢,認為兩岸的頻繁交流與經濟利益會化解綠營的支持板塊。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並非如此。兩岸的交流來往在馬政 府上任後的這三年達到新高,但是就陸委會的長期追踪調查來看,這個時刻也是台灣獨立意識最高的時候。這個原因可能很複雜,也許是「充分瞭解往往是分手的開 始」,也有可能是國民黨越是與共產黨沆瀣一氣,台灣民眾就越感到憂慮所致。但是不論原因是什麼,結果就是如此,這也讓視「國民黨、共產黨、中國極端民族主 義」為三合一敵人的新綠營,擁有越來越強的社會基礎。當泛美麗島世代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台灣民主化論述中,未察覺新綠營的民主論述早就與過去截然不同時,兩 方格格不入的情況就躍然檯面。尤其是新綠營在沒有歷史的包袱下,對於拋棄舊有政治人物並無情感上的負擔。這或許聽來非常殘忍,但是這是民主時代的必然現 象,可以長期利用地方派系、特定族群、忠貞支持者而獲取政治利益的政客,才是民主時代最糟糕的現象。

新 綠營未來的走向會如何,目前無法得知,但是在這次初選中發揮的影響力,的確已經確立了新綠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未來民主進步黨的走向。去批評新綠營是誰的 網軍沒有什麼樣的意義,想去利用新綠營則恐怕需要大師級的網路操作技巧,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網路組織是一個分散的網狀結構,沒有誰是主要的領導者,也沒 有誰能一錘定音的指揮新綠營要往那邊走。同時也如我們之前所論述的,新綠營與傳統綠營支持者與獨派團體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競爭關係,卻往往在彼此認同、主 導的議題上相互奧援。而這其實在暗示一件事,那就是綠營的未來政策走向會變的更加難以捉摸。因為過去的政策分析是建立在瞭解政治人物的思考模式,以建立重 大政策走向的預警系統。但是當政治人物會受到一個無一定領導人物的組織影響時,你又能分析誰??這樣的情況是好是壞其實見仁見知,從好的一面來看,這代表 綠營的政策會變的更靈活更貼近支持者的民意,從壞的一面來看,這可能會造成綠營政策的無法預測性。

在 美、中、台的三角複雜關係中,任何一方無法預測的政策往往是緊張情勢的導火線,這一點綠營的新領導人要特別小心,不能為了一時的政治利益而屈服,動輒對重 大政策改弦易張,這一點恐怕是新出線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畢竟台灣社會真的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理性。軟弱又急於算計選票的馬政 府,在重大政策上的搖擺不定,就是一個最壞的示範,也是一個最好的前車之鑑。不過我們比較有信心的是,新綠營反映的直接民意,應該不會讓綠營的領導者對社 會情勢產生嚴重的誤判。舉個例子來說,藍營的中國政策論述其實有非常嚴重的邏輯矛盾之處,這反映在民調上的現象,除了台灣意識在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下反而 越來越高漲,在對傳統藍營支持者的調查中,也出現一種極為弔詭的情況。旺時的一篇新聞報導中顯示,就算是藍營的傳統支持者中,女性對於國民黨主導的兩岸快速交流,仍然比較有疑慮,在開放中國學生與中國遊客自由行的議題中,女性的反對比率都遠高於男性。

旺 時對這種情況的解讀,還是停留在如何繼續「化獨漸統」的思維上,只是我們若來仔細思考這個現象,應該可以歸納出幾個點,那就是藍營的支持者通常對政治較冷 漠,女性又比男性冷漠,她們比較保守、比較會考慮家庭價值、教育資源排擠與社會安全的問題,因此藍營與共產黨聯手推出的經濟利益大餅,對於藍營的女性支持 者較沒有顯著的效果。泛美麗島世代的政治人物想要以有別於藍營的中國交流政策打開選票市場,其實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只可惜他們最後不是選擇提出比 藍營更為激進的目標,就是怕被藍營媒體扣上鎖國的帽子,而大打模糊仗,好在不排藍的初選民調中得到藍營的支持。但是這兩種策略其實都是追循著藍營的中國政 策論述在思考。沒有包袱的新綠營或是新的綠營政治人物應該要有突破性的思維,其實藍營支持者也非鐵板一塊,在一定程度上,反對中國學生來台與反對中國遊客 自由行的議題上,新綠營與這些女性的保守藍營支持者的立場是出奇的一致。

權 謀一點來說,綠營推出女性的總統候選人,是非常有利於爭取這一塊的。長遠來說,新綠營的發展如果慢慢走向極為內聚化的激進派,其實也不利於產生台灣獨立運 動所迫切需要的穩定台派政權。將支持者最大化反而是這種「鬆散式網路組織」最有效的發展方式。可以挖在牆角在那裡非常清楚,關鍵只在於能否跳出過去「黨同 伐異」的思維,學著「異中求同」的爭取更多的認同。前者很容易,而後者很困難,新綠營發展的成敗,也取決於是走向前者,最後四分五裂,內鬥不止,或是選擇 團結自己,也團結別人的牆角,將整個綠營基礎最大化,這其實值得所有在網上自認為是台派的網友花點時間好好想一想的。



沒核電就會缺電,真的嗎

from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15619385
by 慕榮理深


圖一

如果十幾個水利會都配合,是可以裝到三萬部左右川流發電…每一年可以有幾百億電費收入。像現在農田水圳的水每天都流掉,也沒有做什麼,太可惜了。

劉正獅,凱本企業董事長、「高落差重力發電」發明者,
引自楊弘任,「川流發電」的綠能技術行動網絡 ,頁19

按照台電四月十五日的說法,「以今年備用容量22%預測值來看,若停止3座核電廠運轉,備用容量只剩下2%,1部火力機組跳機,台灣會出現限電危機」。哇!聽起來,有夠恐怖。其實,能源局在三月二十一日的新聞稿早就說過了:「核能電廠若同時停止運轉,預估100年備用容量率將降至10%以下」。假如真的只剩2%,能源局就不會只說「10%以下」。

去年夏天

先 來觀察去年的經驗。去年的用電尖峰出現於七月,負責輸配全國電力的台電系統之尖峰負載是33023千瓩,能源局的《99-108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 規劃摘要報告》的初估值卻是35990千瓩。第一個數字可能不包含「汽電共生系統自用電力」,第二個數字則有。既然能源局全未註明,而且多數資料都寫 33023千瓩,我們就先以這個數字來推算。

由圖一可見,全國發電裝置容量比尖峰需求多出15728千瓩。不過,這些容量並非全派得上 用場,例如,水庫的水位或風力強度當時不見得能讓機組發電能力達到最高。各發電機組在正常發電情況下,可提供給系統之最大出力一般稱為「淨尖峰能力」。能 源局估計,去年七月淨尖峰能力總共有44748千瓩。所以在電力需求衝到最高時,也還有四分之一強的容量待命。

當時若不用核電,全國還有多少容量?減去三座核電廠的發電容量總和5144千瓩?非也。多數人恐怕不知道,核能發電廠本身也是用電大戶。以2009年為例,三座核電廠本身共耗用了15億9009萬多度的電力,也就是說,3.91%的核能發電被核電廠自己用掉了。所以,現有的三座核電廠雖然總容量為5144千瓩,至多只能貢獻給系統大約4943千瓩。據此,全國扣除核電後的淨尖峰能力應該是:44748-4943=39805(千瓩)。

這個數值比尖峰需求33023千瓩多出6782千瓩,比三座核電廠的總和還多。

如果採用35990千瓩這個較高的尖峰負載值來算,扣除核電後,備用容量還有3815千瓩,所以全國備用容量率為:3815÷35990=10.7%。台電旗下最大的火力發電機組在桃園大潭發電廠,容量為742.7千瓩。若無核電,又有這麼一個機組跳機,我們還有:3815-742.7=3072.3(千瓩)。五部這種大型火力機組同時跳機才會瀕臨缺電危機。五個機組同時故障?台電總不會遜到會讓這種情況發生吧?

今年夏天

今年夏天呢?能源局在年初的預估 今年七月的情況如下。

  • 尖峰負載:36574千瓩。(按:應已計入汽電共生系統自用電力)
  • 七月淨尖峰能力:44879千瓩。
  • 備用容量率:22.7%。

三個數字的關係為:(44879÷36574)-100%=22.7%

我們若排除核電部分,則淨尖峰能力剩下44879-4943=39936(千瓩)。減去尖峰負載值後,還有3362千瓩,約等於4.87個大潭發電廠的火力機組。套回公式,可得今年的備用容量率:

(39936÷36574)-100%=9.19%

以此數字來評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電的交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約二十餘人昨日到經濟部門口抗議,提出包括停建核四及國內三座核電廠停止運轉等反核訴求,質疑經濟部對外表示,廢核電將使國內電力不足且電價上漲一事是「恐嚇人民」,他們要「戳破經濟部的缺電謊言」,並在本月三十日舉行更大規模的反核活動。

台電公司回應,若停止核電廠運轉,依尖峰用電與國內缺水而無法維持水力發電的狀況,電力備用容量只剩下約○.一至二%左右只要有一部火力機組跳機,國內恐會出現限電危機,這是經精算後的數字。

環團人士指出,依經濟部能源局所公布的資料,納入汽電共生的發電能力計算後,去年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大約在二十四.三%,若馬上廢除核電,扣掉核電所提供的淨尖峰能力,大概還有十%的備用容量率,已可確保供電無虞。(自由時報,2011-4-16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計算結果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台電所謂的「精算」,我實在搞不懂他們是怎麼算的(苦笑)。

關於台電的「火力機組跳機」說,我們先前已處理過了:今年七月要有五部大型火力機組同時跳機才會有缺電之虞。至於缺水的問題,喔喔喔…台電這種說法豈不是在質疑經濟部能源局所估計的淨尖峰能力嗎?一般而言,淨尖峰能力通常會被保守估計吧?!能源局不是新手,更非外行,應該早就把水位、溢流等因素考慮進去。(按:能源局在估算上的保守態度可從該局對於風力發電的評估看出,例如,容量28千瓩的「四湖第一至十四號機」在該局的評估中只能提供1.7千瓩 的淨尖峰能力)

誰的評估

其實,台電公司絕對不該質疑能源局的評估。原因很簡單:能源局的資料來自2010年《經濟部能源局委託台電公司「未來電力供需分析與規劃研究」計畫案》。簡言之,就是台電自己做的評估啦!

趣味不僅於此,請看下圖:


圖二

紅框中的「Company: tpri」是什麼意思?「tpri」不就是這個嗎:

tpri2
圖三:擷取自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之英文網頁

不就是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98號的「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嗎?經濟部的預測報告會不會根本就是台電所寫的?

從前從前,這種評估報告的確是台電寫的。打從2005年開始,這個任務轉由能源局執行。能源局的這份報告開門見山就表示:

經濟部能源局於民國93年7月成立後,行政院有鑒於以往採行由台電公司單一綜合電業所辦理之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方案做為全國電力系統之供需規劃,恐有涵蓋層面不夠深廣之疑慮,爰示由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局辦理。故自民國94年起,本局開始辦理長期電力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業務。(頁1)

是不是民進黨下台、國民黨上台後,一切故態復萌、倒退撸,這個業務又被交回給台電代為操刀呢?

昨之未來:被高估的未來尖峰負載

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後,在宣佈廢核四之前曾要求台電與經濟部針對未來全國用電進行評估。這兩個單位當時預估2010年的尖峰負載為41494千瓩。2010年如今已成過去式,其實際尖峰負載至多只有35990千瓩。當年高估了五千五百千瓩,比核一、核二、核三發電容量的總和還多!在2005年,台電的預估甚至高達41862千瓩。直到2009年底,台電依然高估半年後的尖峰負載,只是變得比較實際保守:

關於2010年全國尖峰負載之預估
圖四

曾被過度高估的的不只是2010年。於今回顧,2000年的預測完全被其後的實況打敗。此外,從2005以後,預測的曲線一再地向下調整:

十年來的尖峰負載預測
圖五

近三年的長期預測也是一再地下修:

經濟部能源局近三年來之全國電力尖峰負載預估
圖六

由於發電設備容量的增加速度高於尖峰負載的變化,備用容量率屢創新高。備用容量率近三年來更遠高於政策設定的16%: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
圖七

備用容量並非多多益善:能源局在歷年的《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一再提到「備用容量過高將增加發電機組設置,進而提高發電成本」。

今之未來…

未 來十年、二十年的尖峰負載本來就很難預測。從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省電技術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減緩了尖峰負載的增加速度。按照現有的未來電力設備 規劃,即使尖峰負載的變化如能源局在2009年所作的預測,2018年全國的淨尖峰能力在不包含新增核電容量(不包含核四那兩個機組與提升現有核電機組出 力)的情況下,仍能提供(52339÷46891)–100%=11.6%的備用容量率:

未來用電尖峰預測
圖八

若照跟台灣一樣是島國的日本標準(八至十趴),備用容量率11.6%已綽綽有餘;不過,這個數字包含現有的三座核電廠在內。如果現在要將核一至核三都廢功,必須考慮到如何解這一道題目。

思考方向一:屆時的尖峰負載有多少。2008年底的預估到了2010年底已被下修了2058千瓩,比核二廠的總發電能力還大。往後呢?會不會再下修?如果來個全國省電大作戰,五年內再向下修2000千瓩呢?

思考方向二:加速開發再生能源發電。行政院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之結論早已設定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全面有效運用再生資源,以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累計發電裝置容量達845萬瓩。

2009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已達306萬瓩;按照現有的計劃,十年後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可增加至639萬瓩,此數字超過目前的核電容量總和100多萬瓩。就我國的再生能源潛能而言,其實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姑且不談太陽光電這個舉世矚目的焦點,也姑且不談台電早在2007年就完成西部海域廠址初步評選、而最近才因福島核災而突然被經濟部拱為「2030年台灣再生能源主力」的離岸風力,光是淡水河就還有146.6千瓩 的能量有待開發。

在開源節流的剪刀效應下,廢核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難。以台灣的地理環境,再加上產業界的人才素質等條件來研判,蔡英文在上個月提出的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甚至有人會覺得太謹慎保守呢)。

廢核能,不能?不為也

執政者的心態、眼界與意願是首要關鍵。針對2010年,行政院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曾設定的幾個目標到了去年年底都沒達成,甚至不到一半:

  政策目標(千瓩) 實際達成(千瓩) 差距(千瓩) 達成率
慣常水力 2168.0 1977.4 190.6 91%
風力發電 980.0 477.6 502.4 49%
太陽光電 31.0 17.5 13.5 56%

落差如何造成?近兩年來,風力與太陽能裝置的增加速度顯然有降低的趨勢:

風力與太陽能容量年增率
圖九

兵隨將轉。作為下屬,能源局在進行電力規劃時必須依據上級的政策方向。該單位在其《99-108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第三頁表示

本局辦理之長期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主要依據下列政策方向配合辦理:
(一)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1、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2025年占發電系統的8%以上。

2、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於2025年占發電系統的25%以上。

3、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 是馬英九上台後,行政院在2008年6月5日核定的。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意欲擺脫的核能發電在馬英九掌權半個月後馬上鹹魚翻身,在「無碳」的旗號掩護下登 堂入室。於是乎,行政院在2007年所訂的2025年再生能源占總裝置容量目標14.9%被新政權削減至8%,近乎腰斬。(按:所謂「核能無碳」的說法請參閱這一篇文章,或直接參考Jan Willem Storm van Leeuwen與Philip Smith合著的Can nuclear power provide energy for the future; would it solve the CO2-emission problem?

當 今執政者若腦筋繼續停留在四十年前,死抱當時制訂的核電計畫不放,必不會放手讓屬下去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更不會就此來督促他們。選民有權利選擇自己認為最 好的能源政策;執政者若執迷不悟,選民就該把他們換掉,或者透過公投強迫他們採行。多數選民如果選擇盲信台電與今之掌權者之說詞,其他選民只好陪他們一起 承擔核災的風險了。

廢核,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若現在就廢核一、核二、核三,短期缺電的可能性不高。若經審慎評估、提出周延可行的替代計畫來應付未來十年內其它機組(尤其火力)的汰舊換新,就可完全將現有核電廠除役了。而不論怎麼估算,核四都是多餘的,十年前就該廢了

主要參考資料
version 1.00, 2011/05/05 19:06
Posted by 慕容理深at 樂多Roo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