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再見!泛美麗島世代!

【全民扯淡】再見!泛美麗島世代!《上》


是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落幕,由蔡英文主席出線,這似乎也代表了泛美麗島世代已經從此成為了過往。這裡說的泛美麗島世代指的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與「美麗島辯護律師團」,而這兩個世代在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了主要領導者的角色。「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是突破台灣獨裁體制的元勳,無論如何其歷史地位不會被抺去,「美麗島辯護律師團」則在其後接手,推動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並且為民主進步黨奠下今日的基礎。只是在這個十倍速的資訊時代,政黨的新陳代謝也快到令人咋舌。從二○○八民主進步黨敗選到今天從重站起來,短短三年內,我們可以觀察到整個綠營的組成結構已經出現許多微妙的新變化,而這恐怕也是蘇貞昌這個擁有三十餘年從政經歷的老戰將,最後會落敗的根本原因。或許這句話在今天來講還有一點點早,但是泛美麗島世代的全面退場卻是一個趨勢,而且將會來的又快又急。

綠營支持者的組成結構正在悄悄的快速改變,反映出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我們之前談過的綠營主流論述權的轉移。這一個現象在這次初選的最後階段更是非常明顯,這一股不受綠營政治人物控制的力量,直接介入初選的程度,甚至成為最後兩方陣營攻防的焦點。不受這股力量支持的一方,稱這股力量為特定派系的網軍,其實這不是故意漠視網路力量的自主性,就是在無奈之中的扭曲與反擊。但是不論你喜不喜歡,這股力量都已經成為了左右綠營未來走向的重要關鍵因素。我們辜且先稱這股力量為「新綠營」,以別過去綠營的傳統支持者。新綠營與傳統綠營支持者的最大不同,在於新綠營通常未親身經歷過蔣介石的獨裁時代,對童年時代的蔣經國時期也沒有很深的印象,但是新綠營雖然沒有像傳統綠營支持者,有那種從獨裁時代走出來的悲情情緒,但是這並完全不代表新綠營會比較溫和。

驅動傳統綠營支持者的力量,在於親眼見過兩蔣專制、國民黨貪污腐敗、族群不公的憤怒,而且由於傳統綠營過去被整個國家機器用盡手段的極度壓制,因此傳統綠營的訴求,通常都帶有很深很濃的悲情性格。但是新綠營並沒有經歷過這個年代,台灣在爆發各種學運的時期,許多新綠營支持者的年紀甚至都還不夠大到去參加靜坐抗議。但是新營綠的凝聚力,卻是來自近二十年來台灣所產生的本土化運動。或許可以這麼說,台灣本土化運動的重要性,在二十年後才逐漸開花結果,因為這個從文化、歷史、族群、鄉土、環保展開的運動,形塑了一批雖然未經過兩蔣統治階段,卻仍然反對國民黨的堅定綠營支持者。雖然乍看之下,新綠營的政治立場與傳統綠營支持者並無不同,但是新綠營認同形成的原因與過程,則與傳統綠營支持者非常的不同。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什麼新綠營與政治人物的從屬關係會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原因。

新綠營開始成形時,台灣已經略有民主化的雛型,因此新綠營並沒有在政治人物帶領下去爭取基本人權自由的共同記憶。相反的在台灣本土化運動中成長的新綠營,其政治運動目標往往凝聚於每個社會議題中,這也造成新綠營對政治人物的無情,不認同目標的政治人物皆可淘汰,不管這些政治人物曾經在過去的台灣民主化運動中佔有什麼重要的位置,因為這對新綠營來說,只是書本上的故事,並不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事件。綠營政治人物過去是利用「忠貞支持者」來鞏固自己在民進黨內的發言權,也因此形成民進黨的派系問題,這頗有草莽氣息。但是當新綠營慢慢成為了綠營支持者中的主流力量時,派系式微與傳統政治人物被快速淘汱,也就不令人意外了。新的綠營政治人物現在如果沒有辦法在每個社會議題中跟上新綠營的腳步,那就很難獲得支持。

更有趣的是,新綠營成長在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的時代,若照一般台灣社會的理論來說,兩岸的交流應該會有利於「化獨漸統」,但是結果卻是剛好相反。新綠營所主張的台獨理論其實比傳統綠營的支持者更具有強烈的反中意識。傳統綠營在那個年代主張的台獨,根源於追求民主與自由,希望能趕走獨裁的國民黨,建立一個新國度,徹底擺脫中華民國這種黨國一體的體制,傳統綠營在當時的兩岸隔閡下,並未對中國有根深蒂固的怨恨,甚至許多老派台獨份子都還左過一陣子。但是在新綠營成長的時代,台灣的民主自由已經逐漸生根,中國的威脅卻一日甚過一日,結果新綠營要捍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就會自然而然的與反對中國併吞台灣產生了一個堅強的連結。加上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後,選擇與共產黨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更讓新綠營痛心疾首。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奪回政權的國民黨、想要併吞台灣的共產黨、加上民族主義高漲的部份中國群眾,就形成了新綠營心中的「三合一敵人」。這樣的焦慮讓新綠營並沒有因為台灣民主化而式微,反而讓新綠營變成了整個綠營板塊中的新一代主戰派。(未完待續)



再見!泛美麗島世代!《下》

國民黨與某些傳統的綠營政治人物都誤判了情勢,認為兩岸的頻繁交流與經濟利益會化解綠營的支持板塊。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並非如此。兩岸的交流來往在馬政 府上任後的這三年達到新高,但是就陸委會的長期追踪調查來看,這個時刻也是台灣獨立意識最高的時候。這個原因可能很複雜,也許是「充分瞭解往往是分手的開 始」,也有可能是國民黨越是與共產黨沆瀣一氣,台灣民眾就越感到憂慮所致。但是不論原因是什麼,結果就是如此,這也讓視「國民黨、共產黨、中國極端民族主 義」為三合一敵人的新綠營,擁有越來越強的社會基礎。當泛美麗島世代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台灣民主化論述中,未察覺新綠營的民主論述早就與過去截然不同時,兩 方格格不入的情況就躍然檯面。尤其是新綠營在沒有歷史的包袱下,對於拋棄舊有政治人物並無情感上的負擔。這或許聽來非常殘忍,但是這是民主時代的必然現 象,可以長期利用地方派系、特定族群、忠貞支持者而獲取政治利益的政客,才是民主時代最糟糕的現象。

新 綠營未來的走向會如何,目前無法得知,但是在這次初選中發揮的影響力,的確已經確立了新綠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未來民主進步黨的走向。去批評新綠營是誰的 網軍沒有什麼樣的意義,想去利用新綠營則恐怕需要大師級的網路操作技巧,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網路組織是一個分散的網狀結構,沒有誰是主要的領導者,也沒 有誰能一錘定音的指揮新綠營要往那邊走。同時也如我們之前所論述的,新綠營與傳統綠營支持者與獨派團體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競爭關係,卻往往在彼此認同、主 導的議題上相互奧援。而這其實在暗示一件事,那就是綠營的未來政策走向會變的更加難以捉摸。因為過去的政策分析是建立在瞭解政治人物的思考模式,以建立重 大政策走向的預警系統。但是當政治人物會受到一個無一定領導人物的組織影響時,你又能分析誰??這樣的情況是好是壞其實見仁見知,從好的一面來看,這代表 綠營的政策會變的更靈活更貼近支持者的民意,從壞的一面來看,這可能會造成綠營政策的無法預測性。

在 美、中、台的三角複雜關係中,任何一方無法預測的政策往往是緊張情勢的導火線,這一點綠營的新領導人要特別小心,不能為了一時的政治利益而屈服,動輒對重 大政策改弦易張,這一點恐怕是新出線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畢竟台灣社會真的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理性。軟弱又急於算計選票的馬政 府,在重大政策上的搖擺不定,就是一個最壞的示範,也是一個最好的前車之鑑。不過我們比較有信心的是,新綠營反映的直接民意,應該不會讓綠營的領導者對社 會情勢產生嚴重的誤判。舉個例子來說,藍營的中國政策論述其實有非常嚴重的邏輯矛盾之處,這反映在民調上的現象,除了台灣意識在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下反而 越來越高漲,在對傳統藍營支持者的調查中,也出現一種極為弔詭的情況。旺時的一篇新聞報導中顯示,就算是藍營的傳統支持者中,女性對於國民黨主導的兩岸快速交流,仍然比較有疑慮,在開放中國學生與中國遊客自由行的議題中,女性的反對比率都遠高於男性。

旺 時對這種情況的解讀,還是停留在如何繼續「化獨漸統」的思維上,只是我們若來仔細思考這個現象,應該可以歸納出幾個點,那就是藍營的支持者通常對政治較冷 漠,女性又比男性冷漠,她們比較保守、比較會考慮家庭價值、教育資源排擠與社會安全的問題,因此藍營與共產黨聯手推出的經濟利益大餅,對於藍營的女性支持 者較沒有顯著的效果。泛美麗島世代的政治人物想要以有別於藍營的中國交流政策打開選票市場,其實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只可惜他們最後不是選擇提出比 藍營更為激進的目標,就是怕被藍營媒體扣上鎖國的帽子,而大打模糊仗,好在不排藍的初選民調中得到藍營的支持。但是這兩種策略其實都是追循著藍營的中國政 策論述在思考。沒有包袱的新綠營或是新的綠營政治人物應該要有突破性的思維,其實藍營支持者也非鐵板一塊,在一定程度上,反對中國學生來台與反對中國遊客 自由行的議題上,新綠營與這些女性的保守藍營支持者的立場是出奇的一致。

權 謀一點來說,綠營推出女性的總統候選人,是非常有利於爭取這一塊的。長遠來說,新綠營的發展如果慢慢走向極為內聚化的激進派,其實也不利於產生台灣獨立運 動所迫切需要的穩定台派政權。將支持者最大化反而是這種「鬆散式網路組織」最有效的發展方式。可以挖在牆角在那裡非常清楚,關鍵只在於能否跳出過去「黨同 伐異」的思維,學著「異中求同」的爭取更多的認同。前者很容易,而後者很困難,新綠營發展的成敗,也取決於是走向前者,最後四分五裂,內鬥不止,或是選擇 團結自己,也團結別人的牆角,將整個綠營基礎最大化,這其實值得所有在網上自認為是台派的網友花點時間好好想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