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Taiwanese」字尾之淵源

「Taiwanese」字尾之淵源


Japanese, Portuguese, Senegalese etc.

There is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better deserving of notice than Japan; and there is no people (not even the Chinese) more remarkable for their strict seclusion than the Japanese. This nation, we know not how many centuries ago, attained a wonderful degree of refinement in the arts and discipline of life, in which it has probably never since progressed.

"The Art of Japanning", The Saturday Magazine (London), n° 462, 14 September 1839.


強尼頻道看到這篇Taiwanese 或Taiwanian (Taiwaner) ,我才知道竟然有不少人誤信英文字尾-ese帶有貶義而拒斥Taiwanese這個稱呼。Johnny的文章扼要清晰地破解了相關謬論;他在文末尚列出東吳英文系曾泰元教授在四年前發表的拒用 Taiwanese,給我 Taiwaner/Taiwanan?,補充提供更多來自專業學者的解說釋疑。我不擬多轉述這兩篇文章的內容,敬請讀者自行參閱。在此,我僅就個人所知,試圖解釋這個Taiwan + ese是怎麼來的。


曾教授在其文中提到:

很多亞洲國家地區的語言和住民,其英文名稱的確都常以 -ese 結尾,這是語言上令人驚奇的現象,其中有無歷史上的社會因素(例如,原先出現了第一個 -ese 的字眼,讓人有一種異國風情之感,隨後很多亞洲國家地區因為「遙遠」、「神秘」,也都依此模式加了 -ese,即所謂詞彙擴散 lexical diffusion,有無這個可能?),還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做進一步探討,不過現在表某地語言或住民的 -ese 的確是沒有貶義。
〔強調處為筆者所加〕

的確,英文裡面,相較於「-an俱樂部」,以-ese作結尾的國族層級demonyms實屬少數,而且頗多位於亞洲,尤其是東亞、南亞:

Bhutanese (不丹)、Chinese(中國)、East Timorese(東帝汶)、Japanese(日本)、Lebanese(黎巴嫩)、Myanmarese or Burmese(緬甸) 、Nepalese(尼泊爾)、Taiwanese(台灣)、Vietnamese(越南)。

非洲其實也不遑多讓:

Beninese(貝南)、Burkinese(布吉納法索)、Congolese(剛果)、Gabonese(加彭)、Rwandese(盧安達) 、Senegalese(塞內加爾)、Sudanese(蘇丹)、Togolese(多哥)。

光 看這份名單,有些人很容易相信那個不知打哪兒來的網路時代「都市傳說」(urban legend),以為-ese帶有歧視的成分。如果還嫌不夠,我們還可補加南美洲的Guianese與Surinamese,然後也來個跳躍式結論:除了 日本,這簡直是前殖民地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大會串。其實,這類國家與國族在「-an俱樂部」更多,多到讓我只好偷懶,按字母順序跳著舉例:

Angolan(安 哥拉)、Burundian(蒲隆地)、Cambodian(高棉)、Djiboutian(吉布地)、Egyptian(埃及)、Fijian(斐 濟)、Gambian(甘比亞)、Haitian(海地)、Indonesian(印尼)、Jordanian(約旦)、Kenyan(肯亞)、 Liberian(賴比瑞亞)、Mexican(墨西哥)、Nicaraguan(尼加拉瓜)、Palestinian(巴勒斯坦)、Sierra Leonian(獅子山)、Tunisian(突尼西亞)、Ugandan(烏干達)、Venezuelan(委內瑞拉)、Zambian(尚比亞)。

假如-ese帶有歧視性質,下列這些歐洲人早就跑到倫敦去舉牌抗議、焚燒字典啦:

Portuguese(葡萄牙)、Maltese(馬爾他)、Sammarinese(聖馬利諾)、Faeroese(法羅島)。

迷 你內陸國聖馬利諾的面積比咱們的汐止還小。從該國向東南西北任一方筆直走,第一個到達的外國都是義大利。在義大利,聖馬利諾人也被稱作 Sammarinese。這也是聖馬利諾人的集體自稱(該國的官方語言就是義大利語)。「台灣人」在義大利文跟在英文裡一樣,都是Taiwanese(複 數型則為Taiwanesi)。

自稱為Italiano的義大利人給我們穿小鞋?非也非也。在義大利文中,-ese為結尾的字包括Francese(法國人)、 Inglese(英國人)、Svedese(瑞典人)等等,加拿大人則為Canadese。反例一籮筐。


拉丁鼻祖

義大利文的-ese與英文的-ese皆源自拉丁文的-ēnsis,後者意指「belonging to or originating in a place」,或者講得比較簡單些:of or from a place。在拉丁語系其它主要語言,它衍生出:

  • 法文:-ais, -ois,例如Français, Taiwanais, Québécois(魁北克)。
  • 葡萄牙文:-ês;例如Português, Taiuanês。
  • 西班牙文:-és,例如Francés, Portugués, Taiwánés, Quebequés。

這 類字尾在拉丁語系司空見慣,在英文裡的出現頻率則偏低。英文較常用的-an其實也是來自於拉丁文(-ānus)。後綴字-an與其變形-ian的應用範圍 比較廣:可以跟-ese一樣,用來指某個地方的人,如American, Tibetan;也可以用來指稱社會文化政治各方面的歸屬或性質,如Republican、presbyterian(長老教會信徒)、 freudian(佛洛伊德學說派)、artisan(工匠);甚至用於動物分類如mammalian(哺乳類動物)。拉丁文-ānus已具有類似的多義 性,傳入英文及其它語文後的使用方式也類似。

跟-an相較,源自於-ēnsis的-ese本來就比較單純,基本上只是用來結合人與地方。 這當然不能用以解釋何以-ese常出現於東亞相關的英文字。問題的答案應該也不盡如曾泰元教授所假設的那樣,在於「原先出現了第一個 -ese 的字眼,讓人有一種異國風情之感,隨後很多亞洲國家地區因為『遙遠』、『神秘』,也都依此模式加了 -ese,即所謂詞彙擴散 lexical diffusion」。曾教授推想的方向是「歷史上的社會因素」;就我所知,應該從世界政治史入手比較容易找到正解。


葡萄牙帝國遺緒

繪製完成於1502年的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年代最早的全球地圖之一,它依據的資料來自於當年航海探索者傳回歐洲的資料。除了哥倫布之外,其他航海探索者都搭乘掛著葡萄牙旗幟的船。

在 那個年代,葡萄牙帝國如日中天。根據西葡兩國在1494年在教宗見證下簽訂的Tordesillas條約,西經46° 37'以東的非歐洲地區屬於葡萄牙的勢力範圍。兩國勢力進入亞洲競爭後,復於1529年再度請出教宗來拼外交,議簽Zaragoza條約,把地球瓜分得更 仔細些。協議結果,雙方同意大致上將原先西半球的分割線延伸到東半球,同時保留菲律賓給西班牙。此條約明文保障了葡萄牙帝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

從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末,國力從大西洋到印度洋,再延伸進入太平洋的葡萄牙人乃歐洲人之亞洲知識主要供應者。當時,教會的力量隨著西、葡的擴展而向全球投射。飄洋渡海的教士們多來自拉丁語系地區:除了西葡之外,還有法國與義大利半島。總之,拉丁系語文的影響力是確定的。

以 日本為例,Japanese一字在1580年代於英文初現端倪,它跟「Japan」一樣經由葡萄牙商人傳入歐洲。日本地名出現於英文的最早紀錄在1577 年,當時是寫作Giapan。法國人也在那個年代開始認識日本。1580年,一位耶穌會士在用法文書寫的信上寫到「Iapponois」。這個字後來演變 出現代法文的Japonais。最初以「I」開頭的法文拼寫方式直接來自拉丁文的 Iaponia。拉丁文中的「日本人」是Iaponicus,那位耶穌會士將字尾改成ois,本土化成法文形式。這個-ois日後被-ais所取代,跟法 國人的自稱從François變成Français一個樣。不論是-ois或-ais,法國對日本人的稱呼難逃葡、西之影響。葡萄牙人稱日本人為 Japonês,西班牙人則寫成Japonés,而既然法國人的自稱本來就走「-ēnsis」路線,更沒理由另外想東想西。較晚涉足亞洲的英國人也只是先 照抄字首,再翻譯字尾而變出「Japanese」這個字。

這種-ês → -ese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英文裡面的Siamese(暹羅人)的形成模式也類似。最早跟暹羅王國接觸的歐洲人是葡萄牙在1511年派出的Duarte Fernades。在1685年以後才出現的英文字Siamese源自葡萄牙文Siamês之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


回到非洲:歷史與地緣

在我們先前看到的幾個非洲例子裡面,應該也不難找到葡萄牙人的影響。葡萄牙海上勢力在十五世紀於非洲西岸拓展,由商船戰艦載回歐洲的字想必不少。後來如塞內加爾等不少西非地方成了法國的殖民地盤。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相關專有名詞即使非來自葡萄牙人,也還是難脫拉丁傳統。

中 非的部分也類似,比屬剛果(1908-1960)的建立雖相對屬晚近,但反正歐洲人深入非洲內陸也不過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事。雖然最早使用Rwanda這個 名詞的是英國人(十九世紀中葉),而最早以武力入侵該地的歐洲國家是德國,但在文化知識傳播上,最具長效影響的應該還是比利時帝國與傳教士,尤其是屬於天 主教會系統者。從地圖上來看,-ese的使用在非洲有相當明顯的群聚現象。在這個現象底層,我們總看得到殖民史與教會史在特定時空下的交織(南美洲那幾個 例子亦然)。

不過,我們比較難從這架構來推想蘇丹。從其歷史來看,Sudanese一字或亦有可能出自教會人士手筆。個人無進一步考察,暫且存疑。


回到台灣

西方自十七世紀中葉以後普遍以Formosa來稱呼台灣本島,直到二十世紀後半才普遍改用Taiwan。我不知道Taiwanese一字出現的確切時間,只知其應用不會早於十九世紀。從歷史時序來看,吾人可排除葡萄牙文之直接影響。

英文世界之所以使用選用後綴-ese來稱呼我們,不外乎有兩個原因,而且這些原因可能並存。首先是讀音上的便利性。由於Taiwan地名本身的結尾已是an,若後綴-ian實在有點拗口難讀。英文對付這種地名通常有四種招式。

第一招就是-ese,例如我們已看過的Japan + ese。

第二招是 -i。相關案例分佈於中亞、南亞到中東一帶,例如Azerbaijan + i、Oman + i、Pakistan + i。從字音的角度來看,這一招其實頗似於前一招。

第三招是丟掉原來就是用來指涉「國」的字尾,例如從Afghanistan變回Afghan。或者說,先有Afghan,再有Afghanistan。這種模式常與第二類並存,例如有人寫Afghan,也有人囉囉嗦嗦地寫Afghanistani。這類案例也多見於中亞與中東。

第 四招是-ian。這只有兩個例子: Iran + ian、Jordan + ian。關於伊朗人,有人不寫Iranian,而直接祭出第二招,寫Irani。所以,地名以an結尾,且只使用後綴-ian的案例唯有 Jordanian。如果我們照一些人所主張的那樣改採Taiwanian,約旦人就有伴了。

由此可見,Taiwanese一詞的成立有其歷史與地緣因素。或許,最早開始用這個字的人多少意識到台灣在歷史、地理上都夾在Chinese與Japanese之間,而來個比照辦理。在Taiwanese此字的構成上,曾泰元提到的「詞彙擴散」可謂完全成立。

現 在我們習慣用的Taiwan在十九世紀中葉已零星地出現在西方文獻。該世紀下半期,南海周遭地區有四個西方帝國勢力:英國在香港、葡萄牙在澳門、法國在印 度支那、西班牙在菲律賓(在十九世紀末美西戰爭後被美國取代)。在同一時期,台灣與西方國家之間有通商貿易,內部則有長期居住的傳教士。這個結構大致延續 到二次大戰前,關於台灣的西文書寫跟它脫離不了關係。

戰後台灣進入美國勢力範圍,沒變的是:台灣內部一直有來自不同的國家的西方傳教士。 英文字Taiwanese以及分屬法、西、葡文字的Taiwanais, Taiwánés, Taiuanês想係在由包括台灣人在內的多國人士所構成的數個跨國網絡之重疊與連結中產生、流通。在這樣的情況下,採用音近、形似且同源的後綴 (suffix)來構字顯然是最佳選擇。正確可靠的答案需透過大規模的詳細考證工作方可尋得。本文只是個初步探索結果,作者歡迎各位讀者提出指正或補充。


尊嚴與恥辱之所由

Johnny的文章的延伸閱讀部分還列出一篇更早的文章:琪花在2000年在發表的Taiwanese 還是Taiwaner?。我非常同意作者所言:「要別人尊重我們,就該從我們自身做起,做個自重自尊的世界公民」,但對她文末這句「只有實力,才能讓別人瞧得起」持保留態度。作者舉的例子是美國;就我所接觸見聞,美國的實力對許多人產生的心理反應是「畏」大於「敬」。

到現在,不少國人(我不是說琪花) 認為台灣因為經濟實力而讓外國人瞧得起。這種「瞧得起」其實是相對的。所謂相對,是相對於一些真的很貧窮的國家。其實,窮國未必會被世人看不起,例如不 丹;相對地,初躍升為富國的台灣在很多人的眼中就只是個暴發戶。台灣在1970年代已屬相當富裕,但財富並不給她帶來真正的敬意,一如皮諾契獨裁下的智 利、現在累積大量外匯的中國。

台灣後來之所以在世界上獲得別人的由衷敬重,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們在人權、自由、民主等方面的進步成就。近兩年來,國際輿論對台灣的敬意打了折扣,這並非因為台灣經濟表現不如從前(歐美諸國也都慘兮兮),而是因為台灣某些人在北京的威脅利誘下犧牲自己的政治道德原則。

穿金戴銀贏取到的是商家臉上的微笑,出賣原則換取到的總有世人心中的鄙夷。人心如此,自古皆然。


延伸閱讀:

by 慕容理深

讓我們來做算數

by ghost_twtw 2010/04/12


媒體報導:財政部重申,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在981231日施行屆滿落日後,全部的租稅獎勵優惠,已改由直接調降企業所得稅率替代。營所稅率自25%降為20%,不分企業大小均可適用,全國70餘萬家企業,可以共享一年高達808億元的降稅利益。

最近藍綠雙方為產創條例中的營所稅,爭論不休,現在喊價喊到17%,降營所稅是什麼目的?是為了更有競爭力?還是國家稅收太多?降稅後的國家稅收該如何彌補?就讓我們來算算看.

營業稅從25%降至20%,稅收減少808億,也就是說,減少5%的稅,減少稅收808億.

808億÷5%=16160億(一兆六千一百六十億),也就是全國70餘萬家企業的稅前盈餘總合.

25%營業稅時,全年稅收可達.

16160億×25%=4040億.

如果營業稅降為17%時,全年稅收.

16160億×17%=2747.2億.

稅收將減少1292.8億

如果政策是為減稅而減稅,沒有其他目的,等於政府圖利法人,1292.8億.好大的肉包子,有去無回.

如果減稅是為了企業更有競爭力,增加銷售,使經濟成長,讓稅基擴大,維持原有稅收,那要成長多少?營業稅從25%降至17%才合算呢?要達到這個目的,至少營所稅的收入金額應該與25%稅率時相同,也就是要有4040億.這種狀態下,全國企業的稅前盈餘是多少呢?

全國企業的稅前盈餘=4040億÷17%=23764.71億(兩兆三千七百六十四億七千一百萬)

全國企業的稅前盈餘從(一兆六千一百六十億)成長到(兩兆三千七百六十四億七千一百萬),成長率是47%.這種成長數字是天方夜譚吧.

結論:營所稅從25%下降至17%,如果企業成長不到47%,營所稅稅收就無法維持原有收入,企業有可能因降稅而成長47%嗎?當然無法辦到,那降稅的目的是什麼呢?圖利企業?惡化財政?劫貧濟富?還是企業減少的稅金到時當政治獻金捐出?還是當做企業利益?

降稅率如果可以增加企業競爭力,增加獲利,進而可以擴大稅基,以維持稅收正常,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稅率降太多,與稅基擴大不成比例,這種降稅是賠本生意.不是嗎?

減少的稅怎麼辦?政府印鈔票來補嗎?當然不可能,剩下可以抽稅的不就是一般老百姓嗎?

當你看到各大企業吃尾牙抽大獎時,想想看是用誰的錢辦的尾牙?我想營所稅大幅下降後,尾牙會越來越豐盛吧!

如 果一位專業經理人,採取薄利多銷的戰略,大幅降價銷售,結果全公司比以前更忙,生產更多產品,銷售更多產品,結果增加銷售的數量,所獲得的利益,不足以彌 補降價的利益損失,窮忙一年,賺的錢比產品降價前更少,這種薄利多銷有意義嗎?累死三軍,年終獎金還因公司獲利減少而縮水,這位專業經理人是不是該回家吃 自己了?

馬政府降營所稅,如果無法保持稅收,是不是也該回家吃自己呢?



死當羅智強

by 張錦傳 2010/04/12

馬政府執意要和中國簽署ECFA,民進黨和台聯都要求舉辦公投。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質疑,那為何民進黨執政時和邦交國簽署FTA時,沒有舉辦公投,卻要求在簽ECFA前辦公投?是雙重標準。我發現羅某的民主ABC實在有夠差!

公 投是針對有爭議的議題才要舉辦公投。民進黨執政時和中美洲的邦交國簽FTA時,並未引起任何爭議,當然不需公投。而且公投主要是賦予人民和在野黨的權利 (依據本國鳥籠公投法,只有在極其特殊的情形之下,才能由總統發起),當時在野的國民黨和親民黨既未提出質疑,也沒要求公投或辯論,何需公投呢?如果要問 當時為何沒提出公投,應該要反問國民黨自己為何不提出才對吧!

再說,如果說簽FTA是經濟議題,不用公投,依此推論簽ECFA也是經濟議題,所以,也不用公投。這也不通!比如昨天全家去吃大餐,沒有公投,但今天要吃的大餐如果包括河豚,恐怕就要公投了。

或者,昨天到有優良評鑑的餐廳吃飯,當然不用公投,今天卻要到一家曾經發生集體食物中毒的餐廳吃飯,當然要問問家裡其他成員的意見,一起來表決一下了!

羅 智強還說,民進黨主張是因為ECFA與對岸有關,所以要公投。如果說,議題碰到「中國大陸」就要公投,為什麼民進黨執政時開放九三六項「大陸」農產品進 來,沒交付公投?羅智強難道不知道,開放九三六項「大陸」農產品,根據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說法,是在二○○一年;而公投法是在二○○三年公布、二○○四年 正式實施的!

總統喜歡把依法行政掛在嘴邊,總統府發言人卻連公投法都說得零零落落、成為笑柄,考績應該連打十個大丙,換人!

(作者為公務員)

胡志強的智慧

by ghost_twtw 2010/04/12

媒體報導:聽見胡志強對花博的祝福,可就讓郝龍斌的微笑,瞬間凍結在半空中。胡志強:「就像花博在選舉前三個禮拜開幕,其實是一個有很大風險的事情,因為剛剛開幕,被人家批評的地方一定很多,所以你是很有種啊!」台北市長郝龍斌:「我們有聽奧的經驗,大家放心!花博一定辦的比聽奧更好!」

胡志強真有智慧,難怪啥事都沒幹,民調還是高,哪像郝龍斌,沒啥能力,卻啥事都去幹,結果丟人現眼,沒能力就不要自不量力,不會騎腳踏車,偏偏去騎,不摔個狗吃屎,摔到臉破像那才怪.難怪胡志強說他有種

胡志強知道自己的能耐,耍耍幽默,耍耍嘴皮子,秀秀愛妻秀,這是他的強項.有一句日本諺語『濡れ手で粟』,意思就是,用濕的手去沾粟子,連骨頭都不用彎,就有所獲.這就是胡志強最擅長的工作.

所以台中市捷運,再說吧!都市更新,再說吧!改善治安,再說吧!...這些都不是胡志強的長處,當然不會去做.

哪像有些人,無自知之明,無能卻以為萬能,蓋捷運,蓋纜車,蓋公車專用道,改建圓環,還要簽ECFA...太多了,不做還好,做下去麻煩可大了,越努力做,結果越糟蹋.非故意也,實無能也.

這就是胡志強的智慧『能之為能之,不能為不能,是為能也』.只會打屁,不會動手做,那就打打屁就好,千萬別動手去做.除非你有種



王塗發質疑ECFA 尹啟銘聲明反駁

by 中央社

Published: 2010-04-12 08:38 PM

(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12日電)前民進黨籍立委王塗發質疑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必要性,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啟銘今天發表「敬問王塗發教授4個有關ECFA的問題」聲明回應,指很多質疑欠缺依據。

尹啟銘表示,王塗發接受自由時報專訪中說,「現在說中國農產品不會來,實際上未來90%以上要開放,最多剩下10%不開放」,不知依據在哪裡?世界貿易組織(WTO)哪裡有9成以上產品要零關稅的規定?日本和新加坡2002年簽署的經濟夥伴協定中,零關稅項目僅約76%,且日本農業部門零關稅項目僅佔 21%。

他說,王塗發指「簡單講,簽ECFA就是要建構一中市場,尹啟銘講得很傳神,3個蛋黃加蛋白,3個蛋黃是貨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如果將香港CEPA條文拿出來看,第1條目標就是這3個蛋黃,其實就是一中市場」,這種說法依據在哪裡?不要掩著眼睛,什麼都推到一中市場。

尹啟銘表示,王塗發指「他們(指馬政府)一直在講,如果不簽ECFA、東協加1或東協加3,我們就會被邊緣化... 東協加1今年元旦啟動,我們對東協及中國出口都大幅增加,還創下新高,所以這樣的說法是在誤導欺騙台灣人民」;事實上「東協加1」的影響早就發生,不是從今年元旦才開始。

他說,王塗發指「我們現在對中國出口依存度已經超過40%,再簽下去更不得了,兩邊貿易會再增加,但我們對美國、日本及歐洲出口會減少,因為貿易轉移效果,整體來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尹啟銘表示,若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存度高不是好事,為何日本、南韓、東協甚至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存度都在增加?王塗發是否應將這些理論告訴這些國家?990412

瑕疵除溼機致命 消防局籲回收

by 中央社

Published: 2010-04-09 12:54 PM

(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 9日電)台北市消防局今天表示,新竹8日發生2死火災,疑似瑕疵除溼機肇禍,台灣瑕疵除溼機共生產約23萬台,雖然以前有公告,但召回檢修率不到3成,籲廠商負起責任強制回收。

台北市消防局表示,北市 3月也發生過瑕疵除溼機導致火災事件,幸好屋主僅財物損失,未造成人員傷亡;不過,在民國95年到98年間,陸續發生多起火災,和瑕疵除溼機有關。

消防局指出,造成瑕疵除溼機的主因是國內新典、國寶2家公司製造的繼電器有問題;當民眾使用時,除溼機內的繼電器會自行進行不正常的開啟和關閉動作,引發高溫起火。新典和國寶並無自有品牌,都是代工生產,然後貼上各知名廠商品牌。

消防局火災預防科表示,第1批瑕疵品由新典公司製造,數量約7萬2000台,出廠時間為民國92年到94年間,包括三洋SDH-501B、東元 MD1088B、大同TWD-500B、吉普生GD-102NB、GD-105NBI、富及第FDH-1020N、FDH-1050NBI、惠而浦 ADS051M、歌林KJ-K50B、KJ-K105B等機型。

第2批為民國94年到95年間由國寶公司生產,數量約15萬7000台,包括三洋SDH-512B、SDH-612B、SDH-680B、東元 MD1095B、MD1096B、MD1097B、MD1316B、MD1401WA、MD1801WA、大同TWD-510B、TWD-511B、 TWD-711B、聲寶AD-K123、AD- K125、AD-1861N、西屋WED-112P等機型。

消防局表示,行政院消保官下午將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召開記者會,請各廠商代表共同與會,會中將呼籲消費者,務必檢視家中除濕機的品牌及型號;若是瑕疵品同型號,應該立即拔除插頭停止使用,並打電話請各維修商檢修更換零件。9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