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馬談無法廢核「蘋果比雞蛋」德國代表當場打臉

2014-07-15  17:27 自由時報

〔本報訊〕總統馬英九今天出席台灣永續峰會,致詞時以德國為例,指台灣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廢核。隨後發言的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古茂和(Mirko Kruppa)則立即打臉馬英九,稱台灣政府對德國的能源政策並不了解,就像「蘋果和雞蛋的差別」。

  • 總統馬英九今天出席2014台灣永續峰會,致詞發言隨即遭到德國代表糾正。(記者簡榮豐攝)

    總統馬英九今天出席2014台灣永續峰會,致詞發言隨即遭到德國代表糾正。(記者簡榮豐攝)

馬英九表示,德國宣示將在2020年全面廢核,但德國的電網可與其他9個國家相連,缺電時可依靠進口,台灣則為獨立電網,無法即時購電。且台灣核發電量佔18%,要轉由再生能源替代,現在做不到,因此廢核的目標在台灣短期無法達成。

馬英九也抱怨,德國民生電費一度12元、工業用電一度6.3元;台灣住宅用電則是一度2.9元、工業用電一度2.8元,兩者差距極大,雖然德國的再生能源經驗值得學習,但一度12元的電價不可能接受,在「在台灣連漲1塊錢都被罵到臭頭」。

古茂和則直言,從馬英九談話可發現,台灣政府對德國並不了解,2國的電價是2件完全不同的事,台灣電價可接受政府補貼,才得以維持低電價,且在德國,稅佔電價的60%。

古茂和也說,德國的進口能源僅佔全國用電的5%,比例很低,而電網與他國相連的部分,德國僅在發展階段,並未實施。

工程履順 賴清德要廠商得標後拒不當壓力或干擾

週二 2014年07月15日

記者陳俊廷/台南報導 2014-07-15 11:24
工程履順 賴清德要廠商得標後拒不當壓力或干擾
賴清德邀集台南地檢與廠商等召開「履順專案座談會」(照片台南市府提供)

台南市長賴清德昨天邀集台南地檢與廠商等召開「履順專案座談會」,他以其過去執醫,很多病如癌症患者只有一次黃金治療時間為例,強調府城經費短缺僅能給予路平、興建下水道、以及開闢道路等工程廠商施做一次工程的機會,「廠商工程沒做好,就沒下次的機會了」。賴清德呼籲廠商得標後若遭受不當壓力或干擾,請勇於檢舉!

臺南市政府廉政工作二部曲-履順專案計畫座談會昨(14)日在市府永華市政中心舉行,包括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費玲玲,主任檢察官羅瑞昌等親自出席會議;除此之外,最近2個月與市府簽約的43家得標廠商也踴躍出席。

賴清德強調,本次座談會舉辦有3項意義:一是市府經費大概只有一次,廠商一旦沒做好履約標的,就沒有下一次合作機會;第二項意義是工程品程一定要顧好;第三項則是說明市府是為大家服務的,廠商得標後若遭受不當壓力或干擾,可以向市府或地檢署檢舉,確保履約順利。賴市長請廠商依法、依專業施工,做好工程品質。

賴清德進一步以其過去在新樓醫院及成大醫院執醫為例說,很多病患如癌症患者只有一次可以給醫生治療的機會,錯過一次,病人的黃金治療時間就沒有了。縣市合併以來,路平、興建下水道、以及開闢道路等工程苦無經費可建設,所以市府的經費大概也只有施做一次的機會,他強調就連橋樑老舊,市府還需仰賴嘉邑行善團協助。由此可知,「廠商工程沒做好,就沒下次的機會了」。賴指出,他3年多來有一項體認,就是廠商的工程品質一定不能偷工減料。像是路平專案,過去柏油為少數人所壟斷,現在市府與地檢署合作,對於路平絕對堅守品質。

臺南地檢署檢察長費玲玲指出,基層扎根與履順專案為廉政工作的二部曲,履順專案是為了讓基層同仁與業者或百姓之間,能夠秉公處理,依法行政;自去年以來,這項工作已發揮效益。費檢察長推崇賴市長持續的支持下,公務機關建立起公正、乾淨、值得信賴的環境。

※附註

履順專案計畫座談會是為了讓市府各類採購案的得標廠商,在履約過程中不致遭受不當壓力或干預,都能依契約規定順利履約的溝通輔導機制。

《極光:歐羅巴vs.歐羅肥》馬政府的拼經濟為何適得其反?

2014年7月12日 9:16

 

馬英九政府的經濟政策概念可歸結為三個重點,一是認為對富人與大企業降稅可帶動經濟;二是將兩岸市場逐步推向一體化(服貿與自經區作為中間過渡);三是心存依賴,期待中國政府的讓利。但很不幸地,正是這些努力造成我們在面對全球經濟危機更加缺乏競爭力。

 

從馬英九上台之後,台灣愈來愈是富人的低稅天堂,高收入所得稅、鉅額遺產的遺產稅以及炒房與炒股資本利得之稅,台灣的數據均在這幾年演變為世界最低之一。以十萬美金收入在全世界96個國家的稅率為例,根據國際會計事務所KPMG的長年調查(註1),台灣在2009年原本還只是第25低,到去年已升到第14低,若除去重要能源輸出國及離岸金融中心,台灣的富人稅率其實是世界第3低的。馬政府不僅優厚了富人,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尚且發明「肥鵝理論」,認為幫助企業減稅能夠帶動經濟,因此還讓企業愈大、實質稅率愈低(註2)。面對一個貧富懸殊愈來愈明顯的社會--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顯現,所得最高與最低的5%,從2008年的65倍,到2011年升為96倍--馬政府明顯是往火上加油的方向衝刺前進。

 

(圖說:Thomas Piketty的熱暢書《21世紀資本》帶領著全球一起關注貧富差距失衡的問題)

 

 

關於貧富差距失衡會對社會產生的傷害,可以參考Richard Wilkinson這個TED演講影片(註3),在其著作《為什麼平等對大家都好?》(« Pourquoi l’égalité est meilleure pour tous »)裏,他證明了社會問題嚴重程度與國家貧富無關,而是與國境內貧富懸殊與否有關;進一步來看,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愈小,好處是各階級都享受得到,比如北歐產業界的創發能力很高、日本貧富階級同享更長壽等等,這歸功於財富平均可以造就一個安定和諧並且高度合作的社會。和我們的刻板印象相反,美國大聯盟職棒裏球員收入差距愈大的球隊,球員個人表現其實反而愈不好(註4),其道理是相同的。

 

我們已然有一個擔憂:全球化會帶來貧富差距擴大;但是,全球化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版本,每個國家的全球化經驗仍有著極大性質上的差異,它是隨著我們與哪些國家進行頻繁交流而定義的。以台灣為例,馬英九政府所美言的全球化,其實就是以政策在鼓勵中國化;在兩岸市場朝向一體化的方向邁進時,台灣一方就被迫一步步地接受中國市場所內涵的權貴資本主義運作邏輯,這意謂著襲捲此市場整合大部份的利益,將是寡佔著最高階社會資本的兩岸權貴統治階級,而不是有著不同出身的創發天才們,這會使得台灣的全球化經驗不只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而且會對階級流動投下不利因素。

 

(圖說:票投無社會正義概念的權貴,就是在支持貧富差距失衡,註7)

 

 

馬政府試著說服國人:與中國進行市場自由化是與其他國家進行市場自由化的前提,但是,正如同經濟學教授林向愷所言,對於開放與自由化程度已達高點的台灣經濟,進一步自由化已無法帶來明顯的效益,而台灣無法與國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所生之憾,也早經由台幣低估貶值的方式所彌補了(註5)。馬政府還試著說服國人,台灣的經濟要有起色必須仰望中國的讓利,但這幾年來不只見到讓利有限,所讓的利也多是由特定兩岸掮客所搜刮而去;關於中國讓利的政令宣傳,目的不過是在於提升中國市場於國人心目中的份量,以擴大兩岸權貴統治階級的權威。換言之,ECFA、服貿、自經區與中國讓利之說皆是要將台灣進一步帶入權貴資本主義框架內,這也許對台灣權貴階級是拼經濟的解藥,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反而是拼經濟的毒藥。

 

台灣無甚重要的天然資源,戰後數十年來環境與古蹟的破壞及無心培植文化獨特性,觀光產業的發展規模也有限,旁邊又是人力最便宜的國家,台灣只能堅持走在以腦力參與國際分工的路上;我們過往的經濟奇蹟主要建立在人材培育工作的相對成功,儘管只是OEM廠的群集,卻正是台灣在製造流程上有著卓越的創發能力,訂單才會源源不絕而來的。但是,今日的台灣已經愈來愈失去人力優勢,以上所言的兩個現象都是肇因:一是貧富差距愈大的社會創發能力愈低,二是因為「關係」的重要性抬頭,排擠到才氣所應獲得的報酬,如此的產業環境不利於鼓勵創發。

 

一個不論貧富、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公平發展其才能的社會,一個能夠充份鼓勵才能的產業環境,不僅能造就一個階級流動順暢的社會,也能造就一個在拼經濟上出色的國家。拼經濟要旨不在於勞方夠不夠自我奴化(註6),而是在於國家能否提供公平並且促進平等的遊戲規則:必須進行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弱勢家庭(避免家庭成為階級複製機制核心)、必須改正地域間的貧富懸殊(修補南北差距)、必須對抗性別的社會不平等(inégalité)、必須去檢驗國民教育是打壓或促進階級流動、必須去降低創業門檻以鼓勵階級翻身、必須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必須停止目前全世界第三高的工時(如此剝削的工作環境)、必須提高最低工資、必須以政策降低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影響…。上面部份工作,得靠著重整稅務政策以擴大稅基才有辦法實現,其中包括矯正股房市投資的資本利得低稅狀態,這同時也可引導熱錢回流產業投資。

 

(圖說:長工時帶來個人的疲勞、緊張與疾病, 也深化整體勞方的被剝奪感。)

 

 

已經沒有專家有把握預測全球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危機何時會停止,況且,台灣更有著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少子化危機在虎視眈眈,這些現實都造成我們必須把經濟復甦計畫當作一場長期戰鬥來看待,要思考結構性競爭力的提昇,即公共基礎建設、教育投入效力、創業文化風氣、人材素質、社會安全制度、社會和諧等等的完善;過去得以短期收效之措施:如財算與貨幣政策,在此艱難時刻已難以發揮效用,更不用說馬政府的經濟政策,那些已近似倒行逆施了。

 

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5年出版的《民主與美國》一書中,以其在美國的觀察,闡述了該國獨特的平等觀與經濟繁榮的密切關係;雖然「美國夢」已不再,北歐才是今日階級流動率高的地域,但我們的確一直在歷史見證著民主與繁榮的如影隨行。致力於解除階級、性別、族群、地域的不平等,正是寄望每個角落的才華都得以充份發揮。我們要呼籲:台灣經濟最大的資產不是在於那些資本家,而是在於每一位台灣人身上,有這樣基本又進步的認識,政府的拼經濟方案方能將投資拉回到人民身上,而不再成為大企業主與富人們的禁臠。如此長期戰鬥觀的拼經濟恣態,不只是在求對抗經濟危機,也將帶領台灣通往民主、通往解除階級壓迫、通往每個人生命都有最完美綻放的道路。

笨蛋,問題在經濟,但再聰明一點:拼經濟會失敗,問題在於提出的方案都在擴大既存的不平等。

 

註1:佛國喬臉書資料

http://ppt.cc/shkc

註2:《天下》政府大減稅!肥了富人、瘦了國家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877

註3:TED影片

http://www.ted.com/talks/richard_wilkinson?language=zh-tw

註4:Kawachi & Kennedy,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2008, p.96.

註5:【打狗吹水】:砍馬重練:南台灣發展會議的倡議 (新一)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100

註6:勞動部出專刊教年輕人怎麼樣當奴才

http://www.wetalk.tw/thread-14653-1-1.html

 

註7:圖片出處

http://ppt.cc/sS6i

 

 

 

 

 

本文原發表於《極光》電子報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9144432.html

 

這款不見笑ㄟ「教育領航者」◎Tottoro

週二 2014年07月15日

Tottoro 2014/07/15

週日(7月13日)在記者會上避談適任與否的問題,並表示要和英國SAGE進行溝通以「還學者清白」的蔣偉寧,星期一中午的辭職聲明則說︰「辭職是為維護個人名譽及避免政務推動受影響。」

行政院火速同意蔣部長的辭職,並肯定他的付出與貢獻;嘉獎的內容甚至包括日前讓數十萬考生與家長怨忿不平無所適從的12年國教問題。

蔣偉寧的發言,包括他笑著說「放個小暑假」、「開始協調新學期排課課程」、「計劃回中央大學任教」等等,以及他的辭職書面聲明,從頭到尾連一句「假如有人不舒服」的馬氏道歉法也都免了。

這就是前教長吳清基口中的台灣「教育的領航者」。吳清基是在今年六月中旬,為了捍衛12年國教的政策,要求家長們眼光放長遠一點︰「社區高中也不一定比明星高中差」,並強調他和蔣偉寧都是社區高中出身,一樣可以當「教育的領航者」。至於爭議的部份,吳清基則表示:「第一次嘛,總是有一些大家沒有嘗試的經驗嘛。」一副事不關己,對應屆考生被政府當白老鼠犧牲的錯誤,不僅毫無歉意更沒有同理心的嘴臉,果然是標準的「鏡子裡的大小馬英九」。

吳清基的表現當然不令人意外。馬英九還在台北市混的時候,他就是教育局長;當年他與前教長杜正勝槓上,堅持台北要以「一綱一本」自辦北北基聯測,結果還被二愣子的郝龍斌市長延續重用。直到2011年「北北基聯測」首度上路,結果分發爭議一塌糊塗不可收拾,最後由教育部喊卡讓北北基聯測成為台灣史上最短命的大考。2011年的教育部長是誰?就是吳清基。但對於自己捅出的簍子,吳大部長沒有悔意,更沒有道歉,只以區區「尊重」兩字來回應教育部委員會審查的結果,一皮天下無難事。難道,這就是教育部在2009年斥資12億所推動的「有品運動」的成果?那個無厘頭的運動光是啟動記者會就浪費80萬,引起國人譁然。但可笑的是,當時的教長鄭瑞城出面解釋經費已經縮減,不是12億多了,他強調只剩9億7千萬元!更可悲的是,包括品德、品味、及品質三大項目的有品運動中,砍的就是核心計畫「品德教育」的經費。

蔣偉寧週一辭職的時候,他除了「開心」自己有個小暑假,還有大學的教職可以回去混,他念念不忘的是希望SAGE就60篇遭撤的論文逐一釐清,「沒有問題的論文應該還給學者清白」,或者再投稿讓文章接受進一步的檢驗。從頭至尾,蔣偉寧沒有任何反思或改革的提議,尤其是有關台灣學界獨尊SCI、SSCI等量化指標,以及論文發表只重量不重質的評鑑方式,造成大家輪流掛名以衝高論文發表數的陋習,甚至影響整體學術研究的發展。這樣的制度到底造就了多少不上進的學者,對研究根本沒有熱情,純粹只為了經費而寫論文?套句也在台灣的大學裡任教的老哥所言︰「這種人發表的論文,退休的時候全部拿來點火燒,全世界連個嘆息聲都不會有!」

2010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曾以一篇專題報導揭露猖獗中國的詐欺行為和文化。文中也談到在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欺騙和剽竊簡直是家常便飯。雖然中國國家投資大量的資源,致力於建設世界級的教育體系和有競爭性的研究環境,並在網絡科技、再生能源、和軍事技術上有顯著的成績,但中國的研究人員缺乏誠信,就是阻礙他們和國際的同行合作和進步的主要障礙。不只是國外的學者如此說,連中國自己的學者也是這樣認為。報導中有一個小標題就以「缺乏誠實正直」(A Lack of Integrity)來形容中國的學界。事實上,有關中國學術界的造假、行為不端、和抄襲的記錄多如牛毛,早已在國際社會形成了特定的印象。正如同2009年12月,一份專門發表結晶體形成的英國科學雜誌撤下超過70篇的論文,有些是剽竊有些是捏造的結果,全部都是中國學者的研究。當年這個新聞曝光時,我和實驗室的美國老闆聊起這起醜聞,只見華特先生淡淡的回道︰「這算是新聞嗎?中國不是向來如此嗎?」(What’s new? Isn’t China always like this?)老闆這樣的反應,著實見證了美國金融大亨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聲譽需花20年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但五分鐘就能夠摧毀它。三思而後行,你就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 」

該怎麼說呢?假如蔣偉寧先生真的不了解這次學術論文造假被抓包,在國際上損毀台灣學術界的聲譽有多麼的嚴重,這個人的智力和馬先生有夠拼。然而,假如蔣偉寧其實是心知肚明但滿不在乎,或者只為自己有後路可退而不以為意,此人的自私和黑心也和馬先生相去不遠。瞎咪台灣的「教育領航者」?卡拜託ㄟ!

※相關文章:世界上有兩個中國(紐約時報2010年報導中文節錄)
〔 資料來源: TOTTORO當家〕

學閥鐵三角 壟斷國立大學校長遴選

學閥鐵三角 壟斷國立大學校長遴選

學界對曾志朗(上)、劉兆漢(下左)和吳妍華(下右)組成的三角聯盟主宰多所國立大學校長人事,頗有微詞。(余志偉攝、中評社)

教育部長蔣偉寧14日黯然請辭下台,此事件不僅暴露了學術界為充論文數量不擇手段的陋習,也讓誰推薦蔣偉寧擔任教育部長的質疑浮上檯面,相關人等紛紛撇清、走避。事實上,學界人士直言,長期以來,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前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和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所形成的三角聯盟主宰多所國立大學校長人事,之後因蔣偉寧接任教長,頻頻委任3人擔任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更形成壟斷國立大學校長遴選的學閥作風,成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

2008年馬英九接任總統,原本擔任陽明大學校長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擔任政務委員,主掌教育、文化,陽明大學校長因此出缺,由時任陽明大學副校長的吳妍華代理校長,2009年陽明大學組校長遴選委員會,時任政委的曾志朗擔任遴選委員,吳妍華順利接任陽明大學校長。

就在吳妍華陽明大學校長任期即將屆滿時,交通大學校長展開遴選作業,時任政務委員的曾志朗再次擔任交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在曾志朗的主導下,2011年1月底卸任陽明大學校長的吳妍華,無縫接軌地接任交通大學校長,也在同一年,吳妍華獲總統馬英九聘為國策顧問至今,今年3月太陽花學運爆發,吳妍華力挺馬政府,4月10日學運後吳妍華向執勤員警道歉說,「我們沒有把學生教好」,引發交大師生及校友反彈。

學界人士檢舉指出,曾志朗、劉兆漢和吳妍華輪流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中央、清華、交通、陽明4所大學)總校長,如同大風吹一般,聯合大學系統曾任總校長,由劉兆漢從2003年至2006年擔任,劉卸任後接任曾志朗的中研院副院長職缺;聯合大學第2任總校長由時任陽明大學校長的曾志朗兼任,直至2008年曾志朗擔任政務委員;此時第3任總校長由接任曾志朗擔任陽明大學校長的吳妍華接手,吳妍華不僅從曾志朗手中接掌了陽明大學,也接下了聯合大學總校長的兼職;2012年曾志朗卸任政委,再回任聯合大學第4任總校長。

學界人士指出,從2003年央大、清大、交大和陽明4校組成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後,10餘年來這4校的太上皇「總校長」,都是由劉兆漢、曾志朗和吳妍華3人輪流接手,從未假手他人,依據相關規定,聯合大學總校長人選需報教育部核准才聘任。

尤有甚者,當時擔任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的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在2013年底的委員會質詢時,就曾質疑教育部長蔣偉寧此一獨鍾曾志朗的國立大學校長疑似特定人圍事情況。他指出,從101和102年度的統計來看,有17所國立大學辦理校長遴選作業,曾志朗就擔任了5所大學的部派遴選委員,且不只曾志朗,2012年中央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中,劉兆漢是委員會召集人,吳妍華是委員;2012年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中,曾志朗和劉兆漢同為教育部的部派遴選委員;2013年清大校長遴選委員會中,曾志朗、劉兆漢再次同為教育部部派遴選委員。

邱志偉指出蔣偉寧讓曾志朗身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又同時是多所國立大學遴選校長部派遴選委員的情況,過於偏頗。蔣偉寧則強調,曾志朗的總校長職務只是兼職,目的在溝通、協調4校合作,位階並未比4校校長高。但不可諱言,當蔣偉寧在教長任內頻頻聘任曾志朗同時擔任聯合大學系統校長的部派遴選委員時,則曾對國立大學的強大影響力不言可喻。

蔡慧貞 2014年07月14日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