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臺灣不是因為「國名」而進不了聯合國,而是不肯放棄代表「中國」

 

 

 

 

 

文:邾大聲(東吳大學國際法學碩士,邾大聲為筆名)

 

  • 現實上,臺灣至今仍舊是「不受承認的中國政府轄下的自由地區」
  • 中華民國政府與憲法主張的是代表中國,而非代表臺灣
  • 臺灣不受國際承認非因國名,而是因為憲政持續主張與中共爭奪對中國的合法代表權
  • 只有宣示變更代表權為對臺灣,才可能突破困境成為法律上的國家,參與國際事務

 

臺灣就是中華民國?

 

從近年來的民意調查可以留意到,越來越高比例的臺灣人,認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中多數的我們,都認為我們的國家就是臺灣,而中華民國是我 們的國名,臺灣=中華民國。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六十餘年,世界各國不論是聯合國、其下的國際組織,乃至於多數的國家,都不承認臺灣的地位。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而我們的「臺灣=中華民國」認同觀,又是如何形成的?實際上,國際間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的原因,並不主要是我們的「國名」,而是這個政府的本質,是希望向全世界主張「我才是合法的中國政府」。

 

世界各國否定的,並不是「臺灣作為一個國家」,而是因為「我們主張代表中國」,因此臺灣沒辦法成為一個國家。說穿了,就是「代表權」三個字。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也只有一個臺灣;然而主張代表中國的政府有兩個,主張代表臺灣的政府,則是四百年來都沒有出現過。

 

全世界也都知道,合法的中國政府並不是在臺灣島上的這一個。實際上,全世界多數國家都知道臺灣並不是中國,但這個美麗之島上頭的臺灣人,這六十多年 來即便在擁有了民主的工具-選舉權之後,仍舊透過手上的選票告訴全世界:「我仍舊主張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我也支持中國統一作為這個政體的目標」。

 

國家是什麼

 

國際法上認定一個政治實體是否具有國家地位的方式,大略有三個常見的主張:其一是構成說,論者認為只要符合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的四個要素,便是一個國家;而有些主張認為只有得到他國的普遍承認,才能作為一個國家;最後一個,宣示說,認為只有這個地方的人民們,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意願,我們才需要開始討論她是不是符合常見的要素,而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國家。

 

「構成說」實際上只是描述一個國家通常會具有領土、人民、政府以及對外交往能力等要素;並不意謂具備了這些條件,就成為了國家,這是最常見的誤解之 一。這個論點常見被攻擊的論點,便是蒙特維多公約並不是多數國家簽署或加入的國際公約,也尚不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並不具有實質上的效力,充其量便是一 套「認定標準」。

 

而「承認說」的基本問題,便是世界上有太多的國家並不互相承認;而撤回承認這樣的政治行為,難道便讓受承認國先前取得的國家地位歸於消滅?承認的意義,實際上在表示這個實體的國際法上人格完整的程度。

 

最貼近現實,而為世界各國和國際法學者所支持的,便是「宣示說」。強調的是四個國家要素,乃在討論國家法律上的事實狀態(legal fact),只有在這個政治實體的人民對外表達他們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意願,我們才進入前面所提到事實狀態是否具備的討論。

 

尤甚者,完成了對外宣示的動作,其實便相當程度地具備了國家地位。巴勒斯坦就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她在領土及人民的討論上都可能尚不完全,但早在 1988年便透過國家委員會宣示其作為國家的意願,讓全世界知道這個政府代表的是巴勒斯坦,以及巴勒斯坦的人民。今天,早已有超過130個國家承認巴勒斯 坦的國家地位,她已經具有相對完整國際法上的人格,也已經是聯合國的觀察會員國。

 

Photo Credit:  Linh Do @ 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 Linh Do @ Flickr CC BY 2.0

 

臺灣人主張過什麼?

 

但臺灣人到底說過了什麼?我們的憲法說明了我們是中國的政府,在增修條文中,甚至再次強調我們作為中國政體,是以統一中國為目標,而臺澎金馬是這個 政體下的自由地區。牛津大學國際法學者James Crawford在其所著《國際法下國家的成立》中專章討論臺灣地位。他強調,增修條款文並沒有明示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離的意圖,無法藉此證明台灣是 一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之所以不是一個國家,是因為台灣從未明白宣示獨立於中國之外,因此也沒有被承認與中國有所分別。台灣仍舊是一個處於內戰狀態之下的「地方性事實政府(local de facto government)」。

 

臺灣向來是國際法在討論國家地位時重要案例。只要在討論到,誰來認定一個國家是否擁有國家四要素、是不是有國家地位時,必然會把臺灣放進來。因為討 論是否僅為實質國家,或是具有法律上地位的國家時,第一步就是人民要有意願「作為」一個國家,也就是宣示。「臺灣就是全世界唯一的例外」,所以我們的地 位,甚至連進入討論的門檻都達不到。

 

伯明罕大學教授Colin Warbrick:…here are few instances where an entity which might plausibly claim statehood has not done so-the case of Taiwan is the only current example.

 

Jonathan I. Charney及J. R. V. Prescott也說明臺灣的國際上地位獨特,我們只能討論她具有什麼樣的國際上權利和義務,但沒辦法說臺灣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實體。 (Resolv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uly 2000)

 

臺灣就是一個這樣獨特的存在,具備所有作為國家的條件,也無庸置疑地對任何外國具有排他、專屬我們所有的管轄權以及主權權利,卻從來不曾向這個世界表態,說出我們想作為一個國家這件事。

 

四百多年被殖民的歷史直至今日,相較於過往的臺灣人,我們今天擁有了自己的國度,一個僅具「事實上」地位的國家;但我們確實是到了今日,仍舊把自己 綁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綁入那個康熙皇帝口中,跟我們自古都沒有關係的國家麾下,在裡頭翻轉而無所適從,開不了口說出自主的意願,而不被國際承認。即便得 到了友邦的承認,卻是「我承認你為合法代表中國的政府」這樣的內容。

 

變更代表權才是關鍵

 

臺灣的地位問題,根源就是「代表權」。世界各國拒絕承認的,是我們「代表中國」的主張,從來就不是因為我們主張代表台灣。這個根本的問題,至今絕大 多數的人們都尚未意識到它之於臺灣的地位,具有關鍵的主宰地位。我們不是因為國名而進不了聯合國,事實上,如果我們變更了國名,卻繼續主張代表中國,不論 我們投入多少人力、在政府上或者透過民間的力量推動入聯,結果是不會改變的。

 

必然地,也是任何推動臺灣作為正常國家等相關運動終將踏出去的第一步,就是讓我們的國會替臺灣人民宣示,主張這個新政府不再代表中國,而是代表臺 灣。只有作出這樣的宣示,臺灣才會真正地脫離「一個中國」的框架,成為本質上自外於中國的另一個國家,並且跨過參與國際事務的門檻,也就是一個具有法律上 地位的「國家」,而不再是「不被承認的中國政府轄下的自由地區」;我們也才不再是「不被承認的中國人」。

 

Photo Credit: Ting W. Chang CC BY 2.0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談國民黨大敗 白狼張安樂:台灣年輕一代全面「綠化」

 

 

 

 

 

 

▲竹聯幫精神領袖、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

記者黃君瀚/台北報導

竹聯幫精神領袖、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8日接受陸媒採訪時大談九合一選舉,他認為國民黨這次的慘敗,主因是年輕一代全面「綠化」,在陳水扁執政時代「去中國化」教育做的徹底,馬英九又不敢「撥亂反正」,兩岸很大的危機是,「台灣已經沒有中國人了」。

自稱「政治義工」的張安樂,近年來努力為兩岸統一奔走,8日接受《鳳凰網》專訪,談到這次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大敗,六都中僅微弱地守住了新北,台灣不少評論家和名嘴們認為,國民黨失去了年輕人的支持,但張安樂卻說,這是年輕人全面「綠化」的結果。張安樂相當憂心,現在台灣已經潛移默化地將「台灣」和「中國」分開,甚至親藍媒體也不例外。

張安樂不認為台灣有「超越藍綠」,而是全面「綠化」。他舉例,自己曾問過一位中華統一促進黨黨工小孩,結果2位大學生都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現 在兩岸最大的危機是台灣已經沒有中國人了!」他說,從李登輝開始,陳水扁去中國化教育做的很徹底,馬英九又不敢撥亂反正,現在這些小孩長大了,不再認為自 己是中國人。

▲張安樂多次批評太陽花學運是「罌粟花」。(圖/本報資料照)

張安樂擔心,反中情緒在這幾十年將不斷發酵,就算是外省第二、三代,也都朝「綠色」傾斜,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有些人,整天罵大陸、罵馬英九,「這些精英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外省二代」。

張安樂提出許多方式,希望能傳播「紅色力量」。他舉例,到台灣南部鄉下送白米,120公斤的白米讓大家排隊領,就能發現貧富懸殊很大,這種公益就能打動人心,對受災戶來說,只要米能下鍋,「什麼顏色都不重要」。他也提到,民間的交流、村里長的交流、基層的交流很重要。像是可以組團請里長去大陸,去那邊後被大陸招待,「我說不是我招待是人家大陸要招待,但這是我組織的,這樣就可以壯大台灣統派的力量。」


原文網址: 談國民黨大敗 白狼張安樂:台灣年輕一代全面「綠化」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208/436326.htm#ixzz3Mp2dnTve

台灣語言使用與本土認同

 

 

Ajin 開口)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陪俺的俺嬤(祖母)坐火車。她一上車不久就拿起一本書閱讀。旁邊旅客看見,嘖嘖稱奇說,這個老太婆非常厲害,這麼大的年紀還可以看懂英文書。其實俺嬤不是看英文書,而是閱讀羅馬拼音的台語聖經。

 

1895之前,台灣僅有唯一兩家西方體系的學校,都在台南。一是長老教會的台南神學院(大 學)另一是長榮中學。這兩家的上課都是用台語教學。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沒有課本怎麼上課?有!物理,化學,數學,英文等等的課本都有,而且都完全用台 語文字寫出。既然連聖經那麼厚厚一本的書,從頭到尾都可以用非常文雅且易懂的白話台語文字表現,當然也一定可以寫出各式各樣用台語文字表現的教科書啦。

 

然而,日本統治台灣50年, 台語文尚且沒有完全消失,因為力推本土語言的機構都是與教會有關的歐美宣教師,所以政治上仍然凌駕於日本帝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雖然這樣,在官方力推日本 語文的政策下,台灣語文就逐漸不是主流,換上來的是 "國語"(即日語)愛用家庭的標榜。台灣語文也自然漸漸被荒廢,甚至淘汰。

 

1949KMT開始統治台灣,所有的教育與語言政策,也延續著日本統治的方式,換新的不過是把 "國語" 從日本話變成北京話,其他依然是殖民統治的特色。如今事隔快70年了,現在甭說台語文僅少數人懂得如何書寫,甚至連說聽都逐漸快斷層囉!那些台語文的數理英教科書也完全不見了。

 

語言確實是一種強韌的認同。底下這篇是俺第一次看見把台灣母語與投票傾向作一個客觀分析的文章。類似這樣的分析,應該可以更多,更深入。現在綠色執政的縣市那麼多,該是可以好好推展台灣母語的時刻。

 

 

 

 

 

 

從在家使用語言看大選台語綠營藍營華語吻合度高

 

肯定杜正勝力推本土語言教育綠營永續執政有直接的助益!

 

記者陳俊廷∕高雄報導 2014-12-17 13:06

 


  

 

 

 圖一:2014年縣市長得票率比率和家庭台語使用的關係。

 

 

「推廣本土語言教育,確實對綠營永續執政有直接的助益」!台灣語文學者何信翰教授撰寫『本土語言教育政策建議書』,日前由已故鄭正煜家屬併同南社社長張復聚代表敬記「鄭老師的心願─台灣學教育」給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參閱,根據該建議書分析「2014年縣市長得票率比率和家庭台語、華語使用的關係」,證實使用語言和「本土認同」、「投票行為」,有相當大的關係,該建議書並肯定「杜正勝部長時期」力推本土化教育。

 

本報獨家取得該『本土語言教育政策建議書』,內容如下:

 

『本土語言教育政策建議書』(何信翰)

 

壹、為何要推廣本土語言教育?

 

一、確保永續執政

 

內政部在2010年「人口普查」時,順便調查了台灣的語言使用情形,並製成了台灣4大語言的分佈圖,這份分佈圖可以說是台灣最新的語言調查系統,若是拿台語、漢華語的分佈圖和這次縣市長選舉的藍綠得票作比較,可以發現相當明確的資訊:

 

由上面的對照圖(圖一)可以明確發現,在家使用台語越多的地區,綠營得票率就越高,最令人驚訝的,不是原本大家都知道的中、南部,而是屏東、新北和桃園,以及宜蘭這三個地區的吻合度!甚至連外島的澎湖、金門、馬祖,得票和台語使用度也呈現百分之百的正相關!

 

相對的,我們若是拿華語的使用程度和得票率來看,可以發現幾乎完全和台語使用者相反的投票傾向,在家使用華語的比率越高,投給藍軍的比率就越高(如下圖二所示):

 

 

  

 

圖二:2014年縣市長得票比率和家庭華語使用的關係 

 

※ 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和「族群意識」有關──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和統計,大多數人在實際進行投票行為的時候,其實都會回到感情和認同,所以「本土認同」 程度越高的地區,綠營支持度就越高,而影響本土認同和意識最大的關鍵,就在教育與媒體,年輕世代為何掀起太陽花革命?又為何在這次選舉中大舉投綠?這和這 一代的年輕人受國民教育的時候,使用的教材就是「杜正勝部長本土化教育」的產物,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推廣本土語言教育,確實對永續執政有直接的助益。

 

前南社社長、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鄭正煜日前病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高雄市長陳菊、屏東縣長當選人潘孟安1214下午一點二十分連袂前往其家中靈前上香致敬,家屬並在蔡英文等上香後,提供一分由南社社長張復聚代表敬記「鄭老師的心願─台灣學教育」相關資料共三頁建請蔡主席力推,該三頁資料包括「鄭老師的心願」、『張復聚:鱟魚與紅藜-從「母語教育」到「台灣學教育」』及何信翰教授所寫的『本土語言教育政策建議書』。

 


鄭正煜家屬與左起陳菊、蔡英文、潘孟安共同參閱「鄭老師心願」(記者陳俊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