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廢核第一槍 德10年後關閉所有核電廠

廢核第一槍 德10年後關閉所有核電廠
廢核第一槍 德10年後關閉所有核電廠

首位發難棄核的主要工業國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經過近十二小時的冗長協商,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的中間偏右執政聯盟三十日達成共識,訂出二○二二年前關閉德國所有核電廠反應爐的時間表,這是德國受日本福島核災衝擊而做出的核能政策大逆轉,將使德國成為第一個放棄核能的主要工業國家,但仍可能面臨電力公司強烈反彈。

日核災啟示 2022年最後一座核電廠熄燈

執政聯盟各黨領袖經過徹夜會議,三十日凌晨就廢核時程達成共識。環境部長羅特根對外宣布:「確定了:最後一批三座核反應爐結束時間是二○二二年。」他說,現有十七座核反應爐中,八座已暫停運轉的最老舊反應爐不再恢復運轉,就此除役,另外六座也將在二一年前停止運轉,剩下三座最新核電廠則將在二二年關閉。同時為配合廢核,也訂出二○二○年前用電減量十%、再生能源發電比率倍增到三十五%,並且維持二○二○年前減碳四十%的目標。

再生能源發電率增至35%

梅克爾三十日說,這是「從根本上」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開始,「我們希望未來的電力更安全,同時也要可靠且經濟。」梅克爾去年九月提出核電廠平均延役十二年引發爭議,福島核災後,反核聲浪更加高漲,並產生政治效應,讓執政的基民黨(CDU)失去傳統大票倉巴登︱福騰堡邦,梅克爾不得不撤回延役決策。

廢核後,一年估計二十三億歐元(約台幣九百四十五億元)的廢核燃料稅持續徵收,政府曾考慮停徵此稅,換取四大電力公司同意提前廢核、不以此控告政府。另外,有提議訂出條款,保留未來修改時程的彈性空間,但未被採納,但會議同意留下一座反應爐作為「冷備用爐」到二○一三年,以因應過渡期。

電力業警告將傷害產業根基

電力公司曾警告,提前廢核將大幅傷害產業根基,也會導致電價上漲。建議二○二五年廢核的最大能源供應商萊茵西發利亞電力公司(RWE)就表示,「二○二二年結束(德國核能發電)不是我們原本希望的日期」。

風力和石化發電也是高污染 德民意兩極

福島核災前,德國全國用電量二十三%來自核電,決定廢核後,需要從再生能源,如風力或石化燃料發電補足供電缺口,但這些隨核能政策逆轉浮現的問題也同樣棘手,石化燃料發電向來被批評高污染,風力發電則需要新建高壓輸電網,可能破壞環境生態。

另一方面,德國核電廠多設於南部,方便就近供應用電量大城市如慕尼黑、司圖加特等,而風力發電廠多設於北部,廢核後為了將北電南送,已提出一項被稱為「能源高速公路」的新建高壓輸電網計畫,將經過德國中部心臟地區,已引起地方居民抗議,他們不要核電,但也反對高壓電網破壞環境。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張大春的語文觀念真是離譜到一無可取

張大春的語文觀念真是離譜到一無可取

t·kaosis2011/05/29


針對日前的「黃春明事件」,再度有個盡責又孤陋寡聞的中華反智主義文化人生產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還被聯合報拿來做鬥爭工具:張大春:成大和蔣為文 鍋和老鼠屎

據聯合報報導:

…台語文教學部分,張大春表示,台語文是生造出來的,但「語言不可能是生造的」,語言是生活裡的,有需要、能力和環境就能造出來,而台語文違背語言發生的實況,憑空造出來,卻要別人服從,「這是不對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的語言是生造的」。

張大春一定不知道,他嘴裡講的、手裡寫的、腦中用以思考的「國語」,很大成分正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語言學家們「生造」出來的;在整理出現代的標準讀音、用詞和語法並制定標準以前,中國沒有一個人說的話能符合所謂「國語」的那套標準。而後,這套標準經過教育普及,成為了人們的口語和思考用語,產生了像張大春那樣狗屁不通的思考邏輯。

張大春說:「台語文是生造出來的,但『語言不可能是生造的』」

這句話完全是邏輯混亂,「台語文」是一套 (或多套) 用來將「台語」文字話的書寫系統,它的存在是用來記錄台語。台語文學家只是在書寫他們自己固有的語言而已,並不是在生造語言。另一方面,若是制定像「納美語」這般人造語言的書寫系統,那才叫生造 (由此可知,完全生造的語言事實上也存在)。或者,制定一套「標準台語」,也才稱得上是生造。

張大春又說:「這是不對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的語言是生造的」

其實按照張大春的邏輯,若台語文字化的工作算是生造語言,那世界上各國能書寫的語言都是生造的。例如英語的書寫系統也是有經過人為的規範,一個英語單字為何要如此拼而不那樣拼,常是早期詞典編輯者 (如Noah Webster) 的主觀選擇,並不是鄉民們無意識下產生的鬼畫符 (也許張大春的文章是)。

附帶一提,即使生造又怎樣?像張大春這種不入流的作家,一定不曉得英語文學家莎士比亞就是個專門「生造」的傢伙。何況本來語言經過文字化後,就會出現生造的成分,例如像「laser」這樣的英語單字,就是先創出寫法 (來自縮寫),才有讀音。

相較之下,多數的台語文學家甚至都還處在「維護語言舊貌和現況」的程度 (有些台語文支持者甚至很講求「純度」),就要遭受如張大春這般的誤解和文化霸凌?那如果有一天台語文學家開始大量新造詞彙和語法,不知道會被台灣的反智社會打壓到何種程度?

總之,台語文只是自然語言的書寫系統,不是語言本身,更不是甚麼鬼生造語言;且任何語言經過文字化或標準化後,本就會有生造成份。說實在,張大春的語文觀念還真是離譜到一無可取…
□ 〔 資料來源: t·kaosis 高雄雜記 | 引用網址 〕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教不教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品格教育」

【說教】教不教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品格教育」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說教】教不教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品格教育」

文 / 盧玲穎

即使受到諸多抨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列入高中課程這件事,似乎已成定局。

支持此政策者的立論很清楚,根據報導與教育部文件,他們認為只要在課程中納入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有助於發揚中華文化以「涵養倫理道德品格」。這也因此其支持者不斷提到,學習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解決「學生言語粗俗」、以及「學生間霸凌」等問題。

而反對者,強調的則是教育部的作法違法,課程有部分重疊、以及會排除到其他選修課。但他們對於支持者所強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提升品格教育」的這個觀點,並沒有特別提出見解。

先不論爭論雙方似乎沒有實質的對話,這一連串的爭議所顯露出的最大問題,恐怕還是「怎麼教」這件事,並不是人們討論教育議題時的主要考量。

既然強調增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要提升品格教育,總要提出一些「怎麼教」的具體說法吧?尤其我們都知道,再好的教材不好好教,也就是像過去那樣,學生們囫圇吞棗背了應付而已。

在這整串爭議中,與「怎麼教」勉強有關的說法,目前只有教育部文件中提到的「教材編選與教學方式需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及實踐性」,以及教育部官員在回應他人質疑時所說的,「會採用活潑的教材、生動的教法」。姑且不論這種說了等於沒說的「活潑、生動」,完完全全低估了品格教育的深刻之處,在「品格教育」這件事上,「怎麼教」不僅重要,還是影響教材選擇的關鍵。如果我們深究品格教育的內涵,就會發現可用教材俯拾即是,不僅沒有必要獨尊某種教材,更不需要把特定材料視為萬靈丹(尤其原本課綱中已有選材)。

應發展「誠實的品格教育」

在教育研究界,學者已經從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以及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去討論人類的道德認知發展、以及可以如何進行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或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他們也試圖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提供實際的教學建議。

例如,學者們多同意,人類的與道德相關概念與行為,會受到認知發展、個人需求、人際互動、以及文化環境等多重影響。而這些不同的因素之間可能會有衝突,不管是在個人需要與人際互動之間,在文化傳統與個人需求之間,或甚至是,在文化傳統與道德思考之間。

學者因此強調,應該要發展「誠實的品格教育」,也就是說,品格教育必須要處理相反意見及爭議(註1)。在教學上提供案例,在討論時盡量逼近情境,以並關注其中的衝突——無論是不同當事者的衝突,或者是習慣與道德概念的衝突,不但符合人類道德發展的需求,也能協助發展「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

註1: Nucci, L. (1997). 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In Walberg, H. J. & Haertel, G. D. (1997).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Berkeley: MacCarchan. p. 127-157.

另外,也因為人類的道德發展與個人需求、及人際關係息息相關,所以,從學生關切的議題出發,並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練習思考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公共利益,是較為合適的切入點。即使是在耙梳孔子實施的品格教育時,學者發現的也是:孔子強調從貼近的經驗出發,而不強調發揚特定理論或技術(註2)。

註2: Huang, Yong(2011) ‘Can virtue be taught and how? Confucius on the paradox of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40: 2, 141 — 159

例如校園中的排擠或所謂的霸凌事件,就是學生會關心的題材。這些事件不只牽涉到學生對人際互動的看法,也牽涉到學生對於「正義」或「公平」等概念的認知,所以每一次的排擠或霸凌事件,都是可以用來教學的材料。

但這並不代表品格教育一定要從「學生個人經驗」開始,這是表示,在選材以及教學時,教育政策制訂者與教師有許多功課要做。

事實上,相較於增加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現在被教育部踩煞車的「性別平等教育」教材,恐怕更符合這個時代品格教育的急切需求,尤其與性傾向相關的嘲弄、霸凌等事件,在校園中層出不窮;而人們會如何以道德為名扭曲他人以達到目的,也已在這次的爭議中表露無遺。

當然,一些規模較大的社會關懷事件、歷史材料、以及文學作品,也都是很好的題材。但這就得回到上面所提到的問題:我們要如何提供「誠實的品格教育」?在這裡,灌輸概念、或只談過去而不連結到己身(或只是草率地連結),絕對無法協助學生面對複雜的道德困境。必須透過對情境的描述、對不同角色處境的理解、以及對「真實的困難」的認知,一種較為紮實的「品格」(道德)思考及行動,才有可能產生。

教什麼、怎麼教,是教育專業中最根本的兩大問題。我們很習於討論要教什麼、要教多久、要教多少,卻不習於討論「怎麼教」。但若以「品格教育」為例,「怎麼教」恰恰與「教什麼」息息相關,只討論了後者而不思考前者,就變成了現下的「強調教材妙用」與「排擠課程、增加負擔」之爭,這不僅是公共議題討論的缺憾,也是教育決策過程中應再思考的地方。

※ 參考資料:

* 1. 教育部電子報。 (民100年3月17號) 。推動高中生修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奠定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目標的基礎 -落實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的三生內涵。民100年5月5號,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4048
* 2. 品德教育資源網。
* 3. Reed, Don Collins and Stoermer, Riley M.(2008)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functioning: an overview of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7: 3, 417 — 428
* 4. Althof, Wolfgang and Berkowitz, Marvin W.(2006)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and rol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5: 4, 495 — 518
* 5. Studies in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Websites: http://tigger.uic.edu/~lnucci/MoralEd/index.html

※ 作者盧玲穎,人本教育札記前主編、人本教育基金會專案研究員

※ 本專欄內容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給台大校長與教授們的十四點叮嚀

Superbird 就是鳥

給台大校長與教授們的十四點叮嚀

看了台大李校長給畢業生的十四點叮嚀,我也用李校長提示的十四個重點給包括李校長在內的大學校長與教授們十四點叮嚀:

1. 保持熱情,別太在乎薪水、職位與升遷-擁有熱情,能量就源源不絕,熱情會帶來卓越。『記得:大學教授研究與教學並重,要保持對教學、對學生的熱情。不要太在乎SCI論文有幾篇,是否能得到國科會傑出獎或者彈性薪資的獎勵。不要太在乎拿到多少建教合作計畫,增加多少收入。不要太在乎是否研究成果趕時髦變成顯學可以常常上電視變成名嘴或者進入政府部門當官。教授的薪水肯定有一部分是學生繳的學費,因此好好備課,不要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課前也不準備,上課也不認真。精神恍惚,不知道在想什麼。浪費學生的學費和時間。沒有教學熱情,不只是沒有卓越,根本愧對學生。雖然教授薪水不算很高,但比辛苦的勞動階級已經高很多了,別老只想著升官發財。』

2. 不要太在意“準時上下班”-看淡早一點上班/晚一點下班的現象。『記得:早上要比學生早到學校、晚上要比學生晚離開學校。台大自從虞兆中校長以後,有幾個校長會在清晨到校園巡視和學生噓寒問暖關心學生的?有幾個校長平時會在校園走動隨時觀察學生在校園中的學習和生活?有幾個教授若非為只是為了寫論文加班還會留在學校和學生互動的?』

3. 盡量避免事後請假-除非情況相當危及,盡可能不要有當天臨時請假的情況發生。『記得:教授們不要把教學排在最後一個順位,老是說因為計畫要簡報所以要調課或停課;因為要出席重要會議所以要調課或停課;因為要參加研討會所以要調課或停課;因為要帶研究生現場調查所以大學部課程要調課或提課;因為要帶EMBA學生活動所以要調課或停課。』

4. 不要輕易說出“這不是我的工作或這太簡單了,找別人做”等推諉的話-勿過短視、多做一點→代表自身的價值就會高一點。『記得:助教不是廉價勞工,助教也不是教授。不可以把所有例題的講解全都丟給助教,不可以把實驗報告的批改全都丟給助教,不可以把出作業題目、批改作業,出期中與期末報告題目、批改期中或期末報告,出期中考或期末考考卷、批改期中或期末考考卷全都丟給助教。這些東西教授都不看,教授憑什麼打學生的成績?憑什麼當教授?』

5. 不要說出“沒辦法、我不會或太困難了”的洩氣話語-輕易說出這種話的人,會讓對方聯想到,自己不是沒有誠意處理,就是沒有能力處理。『記得:應該幫學生爭取權益或涉及公眾利益時,不要老是推諉或妥協。學生以教授為榜樣,教授們為了飯碗或者爭取計畫總是以鄉愿的態度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這樣憑什麼為人師表?當學生在學校遇到困難時,認為出面替學生交涉或爭取應有權益太過於困難或者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無關就輕易地說出「沒辦法、我不會或太困難了」,顯然是沒有誠意處理而不是沒有能力處理。』

6. 從失敗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及功課-人生本來就充滿著無數的挑戰,當我們面對挫折、困境時,如果像木頭般沒有任何的反應,或像玻璃一樣,一摔就碎掉,就會全然不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得不到別人的尊敬。『記得:學生到學校來是受教育的。許多學生或許資質不夠好,或許不夠認真,但他們是拿了父母親苦賺來的薪水或學生自己打工賺得的薪水或者助學貸款來付學費。即使他們學習態度較差,但大多數人也不會只是想混個學位,多少都還是希望能學點東西。教授若只是認為現在的學生素質差、學習意願低落,不檢討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教學態度,只會替自己找藉口,不管學生,認為都是學生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不會得到學生和其他人的尊敬。』

7. 對任何事抱持好奇心,並深入了解-培養自己的主見、勇於表達自己的見解。『記得:教授是學生的榜樣與典範,若只對自己的研究有興趣或者只對於升官發財有興趣,對於其他相關的專業問題或社會議題漠不關心、甚至於嗤之以鼻,對事情沒有自己的看法,沒有主見,又如何指望學生有主見?就像是教授自己都沒有人文素養和國際觀,怎麼老是在教育目標裡面寫著要培養學生具有人文素養和國際觀?』

8. 開會時別當木頭人, 也別輕易丟出一個太過簡單的問題。『記得:教授在系上和學院、學校開會時,不要當木頭人,不要只爭取自己的權力,降低授課鐘點、爭取圖書儀器費、爭取空間、爭取研究經費;一討論到和學生相關的事物就像個木頭人,毫無意見,生怕一有意見事情就會掉到自己頭上。即使是學生宿舍太少、在學校中用餐、機車停車場、環校道路、教室黑板冷氣這種「小事」,對學生來說都是「大事」。』

9. 對同事及主管應具備同理心。『記得:教授們不要動不動和同事為了排課、空間、經費爭吵或者勾心鬥角,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賺,系主任或院長有的也只是熱心服務。但對於那些有私心只為貪求擴充自己資源的主管,就不該姑息,應該體諒有些具有正義感的同事據理力爭的苦心,勇敢支持。不要鄉愿。』

10. 別把責任推給他人。『記得:教授們有許多該自己做的事情,別都只推給助教或研究生。該自己準備的上課投影片,就自己準備,別光是要研究生弄,自己上課前都不看。該自己謹慎出的作業或考試題目,或者是該自己仔細批改的學生報告,就該自己負責。助教或研究生要是有那麼厲害,教授就給他們幹。』

11. 保持創新精神。『記得:教授上課的教材內容要年年檢討、年年調整。面對學生的狀況不同,要有創新的精神,蒐集新的材料。不要一套投影片用二十年不改。現在有網際網路和網站,更有許多多媒體的素材可以運用,不要老是只會死板版的唸投影片或秀圖表。』

12. 保持閱讀與學習、習慣對和工作相關的事務有反應,從中領悟道理,並記錄心得。『記得:教授要多讀書,沒時間讀書也要看看報紙和電視。要瞭解社會現況與趨勢和國家大事,不要停留在「自己當學生」的時代與心智狀態。要從各方面蒐集到的資訊以及和學生的互動瞭解學生的狀況,適應學生的條件與能力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方式。』

13. 善用時間、管理瑣碎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提升工作效率。『記得:教授不要老是跟學生說我很忙、沒有時間。即使沒有時間,現在也有電話、手機、email、MSN、Facebook,可以用各種方式隨時隨地和學生互動。不要以沒有時間為藉口,只關心自己的研究和計畫,不管大學部學生的學習與輔導。』

14. 留意任一環節的細節。『記得:當教授在教學時,學生也在學習。教授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裡。要留意細節,只要學生發現你其實是不在乎他們,在呼攏他們,甚於在刻意欺騙他們,只為了讓你們自己過得輕鬆,或者拐騙學生幫你們當苦力做研究卻詐騙他們的薪水,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或非法挪用,善惡終究有報應,只要你一不小心留下證據,學生可能就把證據丟上網路或給蘋果日報爆料。更別為了慾望對學生毛手毛腳、嘴巴吃豆腐,這種下三爛的勾當,為人師表的教授還是少幹。不然上蘋果日報或youtube指日可待。』


全球大學排名 騙倒一堆校長


by 彭明輝2011/05/25

英國一家備受爭議的高等教育資訊出版公司QS剛發表了亞洲大學排行榜,兩岸三地的媒體馬上爭相報導,甚至有國立大學校長對於排名提升頗感振奮。好像沒有人關心一件更根本的事:QS是怎樣的機構?這份排名可信嗎?有參考價值嗎?

QS 全名Quacquarelli Symonds,是一家員工約百名的英國公司,主要業務是販賣留學資訊給想出國的發展中國家學生與家長。它的全球大學排名因錯誤百出而備受爭議,曾經誤把 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當作聖路易士的華盛頓大學,甚至搞不清楚英國大學的表現,因而被英國大學的教授和名校研究生當笑話。

以該公司2010的全球大學排名為例,劍橋排名居世界之首,我這個校友和許多美國學者都絕不敢苟同;而倫敦大學的一個學院UCL竟然可以排在第四名,高過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柏克萊、史丹福與蘇黎世理工學院,這絕對是世界級的大笑話。

調查機構無公信力

小公司不懂外語,沒有能力評估法國、德國與瑞士的大學,那就算了,竟然連美國大學的排行榜都搞錯!更離譜的是,連英國三大名校的倫敦政經學院竟然落在13個英國學校之後,這有哪個英國人能相信?

一個英國公司,連英國大學的排名都錯得離譜,它的亞洲大學排名有任何參考價值嗎?

QS 這麼小的公司是有可能靠譁眾取寵來賺取商業利潤,但是英國泰晤士報系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也是笑話百出。根據泰晤士報系Times 2010全球大學排名,前40名中香港、新加坡與澳洲都各有一個大學入榜,日本和法國也各有一校,而德國和義大利竟然沒有任何大學進入前40名;在前70 大名校中,香港、澳洲、法國、日本各有兩校進榜,義大利與荷蘭竟然都沒有任何學校進榜。

假如這份排名可信,結論將是:英國的學術水準遠遠超過德國和法國,澳洲的水準直追德國和法國而遠超過義大利,香港與新加坡的學術水準竟然直追德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而且遠遠超過義大利、荷蘭及北歐三國(瑞典、丹麥、芬蘭)的總表現。這樣的排名能信嗎?

教部各校竟當指標

仔細分析這份排名,讀者將發現一個玄機:英語系國家排名偏高,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排名更離譜地偏高!答案很簡單:英國人只熟悉英語世界和昔日的殖民地,而沒有能力評估義大利、日本、荷蘭與北歐三國的學術成就。

英國人膜拜美國,熟知加拿大與澳洲(舊大英國協),殖民過香港和新加坡,因此Times排行榜反映的是英國媒體界對世界偏頗而狹隘的認知。

我從來不相信世界大學排名,因為誰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與時間去深入認識全世界最著名的30所大學。假如連這都做不到,更如何奢談世界百大排名?

商業媒體資訊有限,為了利潤而敢於炒作,這不需要大驚小怪。但是教育部卻把Times的排名當政策指標,台灣大學和清華大學也在校門口高掛「前進百大」的標語。這不只是笑話,而是台灣人的悲哀!

台灣人沒有自信,即使已經拿到全球頂尖名校的博士,卻仍舊沒有能力判斷簡單的是非。

台大校長是台大電機系畢業,史丹福大學的電機博士;清大校長是台大物理系畢業,柏克萊大學物理學博士;兩人的研究成果都受到國際學術圈的肯定與表揚。這兩個極端聰明的人,卻被一群教育水準、國際視野與聰明程度都遠低他們的英國記者耍,為什麼?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先釐清舉國上下都被商業媒體愚弄的原因,學術卓越恐怕是永遠都不可能!

(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台語 vs. 閩南語

t'kaosis: 台語 vs. 閩南語
台語 vs. 閩南語

最近又在吵「台語 vs. 閩南語」的問題,原因是教育部一直有意無意地增加「閩南語」一詞的使用,以取代「台語」這個詞彙。

支持使用「閩南語」的人,抱持著幾種概念,包括以下兩者:

1. 「台語只是閩南語的一支,所以世界上沒有『台語』,只有閩南語或台灣閩南語」

2. 「台灣有其他語言,所以台灣的閩南語不可以叫『台語』」

這兩種邏輯,大概只在如李敖及其信徒的腦部裡有辦法運作…

首先,台語和閩南語的關係根本不影響「台語」這個名稱的存在。名稱叫做「台語」,並不代表它就不是閩南語的一支。「台語」一詞是要靠定義來賦予意義,而不是靠字面解釋。

換句話說,即使台語、台灣話只是閩南語的一支,也仍然可稱之「台語」、「台灣話」,而不必刻意地正名為「閩南語」。

在世界上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例如印尼語實際上是一套規範化的馬來語,若按照教育部的邏輯,印尼語應該正名叫「印度尼西亞馬來語」,李敖和他的信徒們應該到印尼去宣揚「世界上沒有印尼語」的偉大概念。

另外,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如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這種實際上是以政治界線來劃分的語言名稱。按照李敖理論,同樣只有一種名稱可以留下。

至於第2點概念更是詭異:若按照此點邏輯,閩南語事實上也不能稱為「閩南語」,因為閩南也有客家等其他各式的在地語言存在,憑什麼只有廈門人、漳州人、泉州人講的話才叫「閩南語」?客家話就不能叫「閩南語」?

所以,主張「台灣有其他語言,所以不能只有台灣閩南語稱為台語」的人士們,應該要主張廢除「閩南語」一詞才對。事實上,按照此種邏輯,世界上所有以地名來取的語言名稱都無法使用了…


無罪推定原則的法國經驗

pommard 慢飛:無罪推定原則的法國經驗
May 24,2011
無罪推定原則的法國經驗
法國於2000年6月15日通過一項由當時擔任司法部長姬古(Elisabeth Guigou)所提出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此次修法的目的是去除司法沉痾、進行司法實質改革、並積極改善司法人權的瑕疵,而除了加強對被害者在司法程序上的法律保護之外,其中還有一部分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強化無罪推定原則之下嫌疑犯基本人權的保障,所以禁止媒體刊登或放送在尚未經由法院判刑確定以前嫌疑犯戴上手銬的相片或影像(即便嫌疑犯主動同意某媒體可以刊出其照片,其他媒體亦不得自行引用),當然也不能執行、評論或公布所謂的該嫌疑犯是否有罪的民調等可能會對司法誠信造成影響的外力干預。

雖然人民有知的權利,但這項權利並不是媒體用來羞辱任何人的權利,也就是為了要避免「士皆曰可殺」的未審先判的社會氛圍,前空軍司令部士兵江國慶遭刑求冤死案不正是給我們最好的教訓嗎?

這項法律因為近日在法國社會吵地沸沸揚揚的前國際貨幣基金總裁DSK的疑似性侵案而再度被提及。日前法國最高視聽委員會即針對法國媒體大幅放送DSK在美國被捕時的照片,而善意地提醒媒體雖然DSK雙手後擺的姿勢使得手銬並沒有出現在照片上,不過同樣地可以想像他的雙手是被銬在後頭的,因此刊登這張照片雖然並不違法,但卻是游走在灰色地帶、有挑戰立法本意的嫌疑。本文姑且不進入法國社會普遍對於政要閨房私事的容忍度是否較高的爭辯,但吾人要強調的是一個司法人權的基本保障,絕非是總統在口頭上隨便開開空頭支票就算數的,政府要提出實際的作為才是真正的保障。

恐龍法官與檢察官濫權當然應該是司法改革的重點,但是基本司法人權保障的充實,像是無罪推定原則,請問這些在位掌權者又有誰在意呢?


賓拉登之死與新時代的來臨!

【昨天的中東情勢】賓拉登之死與新時代的來臨! @ 假圖天國
*
【昨天的中東情勢】賓拉登之死與新時代的來臨!

是說賓拉登在藏匿十年後,終於還是被美國擊斃了,而這無疑宣告了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與一個新局勢的開始。賓拉登之死雖然仍有各種陰謀論在流傳,很多看起來似乎也不是毫無根據的流言,但是國際情勢的改變卻是非常的明顯,十年間的滄海桑田,恐怕我們已經不能再用以前看待恐怖組織的思維去分析賓拉登之死所造成的影響。因為新時代走到這裡,賓拉登就算不死,其影響力也應該會逐漸遞減。當中東的民主運動越來越蓬勃發展,蓋達組織與外圍團體的轉型也是勢在必行,這個時候強硬的基本教義派如果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改變的腳步,最後都是會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裡。這也是中東地區盛傳賓拉登之死與蓋達組織第二號人物札瓦希里脫不了關係的原因。而這個流言會有市場,背後代表的也是中東地區的媒體與很多人都看到了情勢的改變,也感覺到了蓋達組織與其外圍團體正在悄悄轉向的事實。

過去中東世界會普遍同情蓋達組織與其外圍團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現實政治環境的不滿與無力感。中東世界的多數國家都是由獨裁者或世襲的王室所長期統治,而美國則利用與這些獨裁者的利益交換,進行在中東的戰略佈局。如埃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巴林、科威特等國,都是非常標準的例子。因此除了少數激進反美的國家,多數中東地區的人民並無法參與政治,也無法終止這個骯髒的利益交換結構。過去歷史上歐美強國在中東的豪取強奪與宗教上的明顯差異,更讓這些情結血上加霜。美國身為冷戰後世界的唯一強權,更是這種憤怒情緒的投射出口,因此反美的浪潮捲襲中東,在九一一事件後達到最高點,蓋達組織因為反美而受到廣泛的同情,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更讓美國與中東世界的衝突與矛盾不斷升高。

但是有趣的一點在於,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希望藉由伊拉克戰爭將民主的種子帶入中東世界,但是心裡的盤算並不是真的想讓中東走向民主化,而是希望在各國培植親美的小型反對黨,以制衡這些獨裁強人,好讓美國與這些人打交道時擁有更多的籌碼。不過這些獨裁強人與王室也不是笨蛋,一直努力防堵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伊拉克戰爭後近十年的時間,中東的情勢並沒有顯著的改變。無奈的中東社會繼續同情唯一反美的蓋達組織,並將恐怖主義視為聖戰。但是美國在中東撒下的種子還是發芽了,而且灌溉它的還不是美國人,最後長出了一朵張牙舞爪又讓美國人大為訝異的茉莉花。這場革命運動其實讓美國有點措手不及,而且兩面不是人。美國樂見於這些獨裁者受到挑戰,特別是那些長期反美的激進獨裁者們。但是卻又憂心另外那些長期與美國合作的獨裁者們如果下台了,美國的利益會受到嚴重的傷害。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埃及與巴林。埃及的戰略地位很重要,而且是美國在北非重要的盟邦,控制埃及等於控制地中海諸國進入阿拉伯海與印度洋的門戶,更是美國牽制以色列與插手非洲事務的重要幫手。美國長期與埃及獨裁者穆巴拉克的合作就是為了這些千金不換的戰略優勢。穆巴拉克的垮台對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部署而言是個很大的打擊,而激進的伊斯蘭兄弟會趁著埃及的這股民主浪潮,搖身一變成為政黨並參加大選,更讓美國宛如芒刺在背。萬一勢力遍及整個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兄弟會都循此模式,各國分會在這波民主浪潮中順勢推動民主改革,並組成政黨參與大選,那將形成無法忽視的政治力量。小國巴林則為美國艦隊在中東的總部,巴林王室長期與美國合作,一旦巴林王室倒台,反美的聲浪將會嚴重影響美國在中東的軍事部署,而這也是美國對巴林王室血腥鎮壓示威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根本原因。

埃及與巴林是美國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兩個重要合作國家,卻在這次的中東民主化浪潮中岌岌可危。但是反過來說,這股浪潮卻讓中東世界很振奮,不論是世俗的一般民眾還是激進的特定團體,都看到了機會。一般民眾渴望進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而激進的特定團體們則可以利用選舉來直接發揮影響力,這遠比過去暗中支持某些組織到美國還是歐洲放炸彈來的便宜安全又有效。甚至過去就是直接進行恐怖攻擊活動的組織,也在思考未來的走向是否應該要改變。通常在大變革中,過去的英雄都會被淘汰,這是歷史的鐵律。若把賓拉登之死的陰謀流言放到這個大架構中,似乎就有了非常清楚的脈絡。不過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所說的,賓拉登不論有沒有死,他影響力與重要性都會因為中東爆發的民主浪潮而逐漸的減弱。又或許就如另外一個陰謀論所說的,美國早就掌握了賓拉登的行蹤,現在才出手殺他,就是因為他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了。

賓拉登之死一定也會引發報復行動,畢竟他仍然有一定的支持者,但是會不會引發在歐洲與美國本土的大規模恐怖攻擊,目前看起來可能不會。畢竟在巴基斯坦發動攻擊與直接攻擊美國本土,其難易度與政治效應是有很大的差距。這些激進組織們如果夠聰明,就會看清形勢,全力推動中東的民主運動,這樣既安全又有效果,而且美國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長期戰事,已經惹來國內民怨,在擊斃賓拉登之後,如果沒有什麼大型的突發事件,逐步撤兵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美國的戰略重心也正急速的移往東亞與西太平洋。一但美國終於撤兵,中東的民主化運動也略有小成,激進組織成員搖身一變成為中東各國的國會議員,就算無法真正掌控政府,至少也終於坐上牌桌,這場耗費十年的戰爭,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會是由美國贏者全拿。下一個階段的焦點會是東亞與西太平洋地區,伊斯蘭世界不一定要急著下注押寶美國的對手,巴基斯坦那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台灣是因為現在的執政者太笨,其實大家靜看兩虎相鬥就行了。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國族與權位之間的選擇

國族與權位之間的選擇 -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國族與權位之間的選擇 / Ajin

看了MYJ執政三年的演講:護主權 馬:台灣人沒在怕,以這句典型的台灣話: ”台灣人無 teh 驚”,來面對南部綠色大票倉,這幕讓算命仙驚恐得起雞母皮了。夠猛,夠狠,夠徹底的招數。

那隻520三週年深搗綠倉的結果,中時,聯合,蘋果立即出現那隻民調大幅上漲。(見:台多家民調馬英九領先。但政大未來交易所2011 05 20的預測 卻是小英領先)。

民調的各說各話姑且不論,但以那隻在台南的言詞,絕對是支持台灣脫離中國,另立門戶,接近兩中的講法。而紅藍統媒卻一致性地抬高這樣內容的民調,這就直接驗證了前幾天,俺與一些鐵板頭們抬槓,槓出一個有趣的問題:

如果給高外人(MYJ)兩個選擇:

(A) 供高權位,但放棄中華統一意識,主張接近台灣主體的兩中

(B) 不給權位,但滿足中華統一意識,堅持台澎領土屬一中架構,

高外人會採何種選擇?

當然我們說的高外人是屬於49族群,指那些以國族作為籌碼來爭奪權位的人。目的是權位,但藉著國族大旗來掩蓋。

將這問題推到極端,簡單來說就是:

若北京私下同意,只要KMT繼續在台灣執政,中國不在乎承認台澎金馬是另一國。但條件必須是1949年以後從中國撤退到台的那一關係群執政。除此之外,北京一概不能接受。

若這樣的議題拋出,擺明就是說,台灣的住民分成兩偕級,一是中華人,一是非中華人。中華人執政,可以,也可以另立中央,甚至另一國。但非中華人,不行。這樣的話,2012台澎選民的傾向會如何?KMT會採台獨或兩中路線來騙選票嗎?

一定有網友說算命的已經起肖了。怎麼可能?

然而,俺算命的卻是一本正經,這可能性是存在的。MYJ執政三年的演講:護主權 馬:台灣人沒在怕 就證實這是存在的。換句話說,北京或許已經看到2012之危險性。若讓台澎的執政權再度落入台派掌中,不如退而求其次,只要一個能繼續當北京附庸的另一中,或稱東中,都不要緊。所以只要MYJ能勝選再度掌權,不唱統而唱獨都無所謂了。

誰能合乎北京的附庸條件?台派與民進黨都完全不可能,唯有以權位利益掛帥的KMT才可能。若這群能繼續乖乖地聽北京的話,那不管台澎金馬是否在北京管轄內,這變成不重要了。

以後KMT是否會繼續聽北京的話,或偶而來一個傾美以制中,那也不重要,因為那群高外的本質永遠是以中華國族大旗來飲喝民眾與中華人血的動物。是故讓他們有血繼續喝,管他中不中華,反正只要是巴著北京不放,都無妨。

要不,若台派贏了2012,或以後台澎地位在國際上搞定了,那這群愛中華的高外,難道會搬師回中國嗎?俺打賭三碗公豬腳麵,不可能!

他們高外會憑著嗅覺,繼續在台灣,甚至以最前進勇猛的台灣鬥士出現,但謀的是權位而已。偉大的中華意識,對他們來說,僅是一枝方便旗而已。隨時可以用或不用,隨時都有一番義正辭嚴的說法。

不要光說那隻,任何人,只要權慾薰心,沒有啥是不能作的。明知如此,還有藍票選民精打細算地投票給這樣的動物,這是比將身心委託於魔鬼還糟糕的啦!即使用活該來形容,都嫌不夠!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WHO? WHA? 傻傻分不清楚

WHO? WHA? 傻傻分不清楚,新聞解密(比利星人)

這幾天因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密件曝光,台灣被矮化成中國的一省,媒體名嘴展開口水大戰,你看得懂嗎?
一下子馬賣國,一下子說是阿扁時候就接受,什麼中華台北,台灣逗號中國滿天飛,超克教你如何看懂這些新聞...


1.WHO與WHA有何不同?
   WHO就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每年會有五天召開世界衛生大會就是WHA(World Health Assembly)。所以我們應該要爭取的是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正式會員國,不是當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觀察員,這差很大。

2.Chinese Taipei / Taiwan, China 有什麼差別?
    重點來了,台灣媒體與馬政府都刻意在名稱上打轉,就算他用TAIWAN,一樣不能接受,因為曝光的密件是通過國際組織的法制單位解釋過的,也就是說他們 (WHO)在"法地位"上已經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省,接下來只是使用名稱的切換問題,這裡用這個那裡用那個...,這些名稱都是障眼法,重點是我們的法地 位是獨立國家?或獨立組織體(如WTO用關稅區域)或者奧會模式,所以重點是現在確定我們是被認定為"中國的一省"這比香港澳門還不如...,無關名稱。

3.我們不是出席成為觀察員了嗎?

    這個騙更大,我們要爭取的是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為觀察員進而變成正式會員,因為世界衛生組織是聯合國下屬機構裡唯一一個可以接受非獨立國家申 請加入的組織(如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療都是會員),所以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是重返國際組織最重要的一步,媒體說現在我們是觀察員,根據世界衛生大 會(WHA)章程,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有權決定發給任何單位出席大會(WHA)列席作為觀察員,但是不等於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觀察員, 所以你只能去五天其他360天台灣都與該組織無關。

4.馬政府強調我們成為WHO觀察員是外交大勝利
    如果我們真的已經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觀察會員(按照曝光的文件看來真的是如此),那問題就更大了...,因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章程 規定成為會員是必須經過一些法定程序的,因此一定會在委員會討論通過,再送交大會,早年扁政府走的就是這一條路,透過大會友邦國家發言邀請台灣參加,之後 大會進入表決,眼看舉手得越來越多,尤其SARS後美日歐等大國發現國際防疫缺了台灣就會有大漏洞,因此都已舉手支持台灣,按理2009~2011間應該 就可以過關了,但馬政府卻透過2005年的國共密約,以此為基礎,通過中國同意來進入國際組織,因此台灣靜悄悄地進入了WHO,回頭來看世界衛生組織 (WHO)組織章程,可有其他方式入會可以不經大會同意嗎? 有的,就是有宗主國代為申請,前提就是台灣要同意以中國的一省,然後由宗主國中國提出申請,這樣就可以靜悄悄地完成入會程序了,馬政府走的就是這個方式。



相關曝光密件內容: http://blog.udn.com/KuanMom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雜種說與漢字統一論

雜種說與漢字統一論

by t'kaosis

下圖深綠色的部分,是世界上官方或通用語言使用拉丁字母書寫的國家;淺綠色則是普遍使用的國家。如果依照前陣子中國記者孔健的理論,使用此種字母的國家全部要統一在羅馬帝國之下。

Latin alphabet world distribution

現在又有一個問題:如果按照這種「用漢字就是中國一部分」的理論,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憑什麼佔據西藏、蒙古、維吾爾等等,這些非漢字文化的領域?

所以,像「有共通文化,所以該統一」,這樣的論調一向是站不住腳的。

另一方面,有許多中國人一直無法忘懷落後的血統論。國民黨中常委廖萬隆這幾天可說是天天有新句,一下說應該要限制台灣原住民族內通婚,一下又說原住民都是雜種。

不確定廖萬隆所謂的「原住民」定義是什麼,不過就算要真的搞「種族淨化」,台灣原住民也沒有這種本錢,舉個例子,只有幾百個人的邵族,如果限制族內通婚,恐怕會引發「近交衰退」,反而導致族群的衰亡。事實上,台灣原住民是真的存在著近親通婚的問題。

這些事實廖萬隆一定不會知道,因為這些高級中國人面對族群的血統和文化問題時,一向是抱持著把頭埋在土裡不願正視的鴕鳥心態,所以當他們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出一個自以為「關心」的理論時,總是附帶著明顯的錯誤知識。

例如李敖及其一派信眾,最近常在宣揚一種「沒有台灣話,只有閩南語」的說法,但這些人顯然從來就不願意正視「閩南語」只是個學術詞彙的事實,老一輩的人不會自稱自己的語言是「閩南語」,反之,到台灣的就變台灣話、在廈門的就叫廈門話。

世界上總是有一些垂手可得的反例可以反證這些人的論點 (就像上面那張地圖),例如,若按照他們的說法,英語沒有資格叫做英語,因為英語根本不是起源於英格蘭這塊土地 (英格蘭也不該叫英格蘭),而是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

李敖當然不會知道這些,或者,他就算知道也視而不見。因為這些人就是鴕鳥心態,論述永遠是半調。這些半調子的人,如孔建、李敖可以被捧到大記者、大作家的程度,則是因為他們的信眾就是和他們同一類的人。



我為什麼要參選總統

我為什麼要參選總統 @ 黃越綏的部落格
*
  台灣是我的祖國和母親的大地,這顆座落在太平洋上的美麗島嶼,她像珍珠般地從被創造、生長、茁壯、發展一直演變到成為一個擁有

人民、政府和主權的所在。

打開台灣人的奮鬥史,可說是血淚斑斑,不堪回首;長期以來在列強的瓜分,殖民的賤踏到妾身未明的國格污蔑,雖然目前擁有二千三百多萬的人口,但卻敲不開聯合國的大門。世界很少有像台灣目前處境的現象,即使在太平盛世不少人都擁有雙重國籍,似乎對台灣前途與國家認同不抱信心。

在這種認同危機之中,主張與中國統一的人,並沒用實際或果斷的行動申請入籍中國,而主張台灣獨立的支時者,則在有權建國的奮鬥歷程中,卻成為無力造反的烏合之眾,團結力量逐波在政黨輪替與選舉氣候的消長下遞減,至於其他的普羅眾生,則對中共極權下的民主化改革尚存幻想,用著逃避的心態妥協在無奈的沉默中。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除了不擇手段地達到其統戰的目標外,極權下的中國可曾真正了解過台灣人民的需要?而台灣人民又曾幾何時納稅或效忠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別忘了823炮戰(1958年8月23日)中國攻打金門、馬祖時,我方犧牲了440餘人的生命(這些人並不分省籍與藍綠),仇恨可以淡忘但歷史的教訓不能遺忘,世界何其大,中國不過是新崛起的鄰邦,但既不是台灣的宗主國,更非台灣的一部份,我們可以對等看待,但絕不容許國家主權受侵犯。

何況1949年「中華民國」在一中的原則下,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和否定了。因此陶醉在傾中、媚中、效中的大中華主義下,或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模糊策略,將只會令台灣坐以待斃。恐怕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國民黨只落得是個拒絶抗日,席捲故宮博物,逃難流亡台灣的叛黨。」而民進黨更只是一個「本土的亂黨」罷了。事實上只有建立新台灣國,才能與廣大的台灣人民結為命運共同體且共創了新興國家的民主里程碑。

  文學家所描述的「生活習慣了的地方就是故鄉」,台灣只有靠全體人民的勇氣和決心凝聚愛土、愛鄉與愛國的情操,才能讓我們不再淪為列強砧板下的殖民地或變成一個不被承認的亞細亞孤兒。

茉莉花的香味早已芬芳了世界,而台灣原生百合花正遍地開花,中國人愛國不愛黨,為何台灣人唯獨愛黨不愛國?只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正常化的國家可以依賴與歸屬。

覺醒吧!台灣人民,國家發展需賴全國人民的參與,城鄉進步由居民生活智慧的累積,堅持理念願景才能實現,我們的主張是「住民自決、公投建國」同胞們!台灣建國、制憲、非選項而應是全民努力的目標與意向。

  有人嘲笑我的參選是唐吉訶德,也有人批評我是癡人說夢話,但不論如何有生之年若不能親眼目睹台灣獨立建國成功,我的墓誌銘上將刻著「這裡躺著一位死不瞑目的台灣人」。

黃越綏 2011-05-16


炒地皮的背後

A Political Animal:炒地皮的背後

台灣的地方派系,不管是源自日本時代,或者是因為國民黨統治技藝因應而生,都不能否認其曾經因為「恩庇/侍從體系」而壯大。而這個體系所豢養派系的方式,也不外乎「區域性聯合壟斷經濟」,即透過壟斷區域性獨占經濟活動的特許行業權(銀行、信合社、農漁會、汽車客運業)、省營行庫的特權貸款、省級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公家採購、公權力換取經濟利益等等手段,去創造地方派系的「租」(rent),以遂其經濟上的需求,來換取對國民黨的政治順服。


但進入90年代以後,地方派系的「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區域性聯合壟斷經濟」不能再那麼明目張膽的進行,經濟的成長讓民眾持有小客車比例大幅提升,取代了獨占的客運路線,讓客運業從肥羊變成瘦肉,得依賴政府巨額補貼才能存活。特許金融業隨著台灣的金融開放而面臨新的壓力,財團取代了信合社,成為政府金融政策的新貴,而農漁會金融和信合社則紛紛因為超貸、冒貸問題而成為媒體批評的金融黑洞。檢調單位因為民主化而承受新的壓力,不再那麼聽從執政黨的話,公權力消極化和特權貸款都容易成為打擊的對象,派系確實面臨了很大的瓦解壓力。


但民主化其實也為派系開了另外一扇「租」的門,土地炒作。1990年以來的政治經驗顯示,台灣的賄選問題並沒有因為派系的「區域性聯合壟斷經濟」受到民主化的打擊而減少,甚至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改革/黑金」的對比成為選戰的主軸。在王振寰的《誰統治台灣》(1996)中,他指出了資本家和本土地方勢力的崛起,取代了國會全面改選之後的國會真空,成為台灣的統治新貴。經驗顯示,這些力量進入國會的方式,正是買票。買票的錢從哪裡來?和土地炒作難脫關係。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急遽都市化,使得台灣面臨著都市周邊土地解放的壓力。而都市計畫的擴張,掌權者正是身兼都市計畫委員會主委的地方首長和他所派任的委員。土地的炒作有很多技術性的議題,但最基本的玩法,就是內線交易。因為委員比其他的人都要早知道那些土地要變更或解編,所以就先由人頭購地,再透過徵收、地目變更等方式,賺取其中的差價。而這樣的遊戲往往由首長、議員和金主「有錢大家一起賺」的互相諒解下,悄悄的完成了都市計畫的變更。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前台中市長張子源,他和議長林仁德涉及了台中市八期重劃區土地開發的弊案遭到求刑14年(但還沒定讞他就走了,告別式還覆蓋市旗);而他的下一任市長林柏榕更在1996年因為十期重劃區的弊案而遭到停職(後因二審無罪,檢察官「自動」放棄上訴而復職)。土地遊戲對於派系的吸引力由此可見。


不能否認,在不公平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制度下,養地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財富累積手段。較為都市化的縣市政府利用土地開發,賺取巨額的土地增值稅及售地收入,創造了新的自籌財源,來彌補不足的稅課收入,確實是90年代之後台灣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手段(尤其在台中市和台北縣)。但這其中所涉及的內線交易問題,似乎完全得依賴首長本身的操守而定。除了利用土地變更賺錢,也有利用都市計畫的土地變更打擊政治對手的案例,將對手持有的建地劃入特定農業區、保育地,人家是糞土變黃金,他把黃金變糞土,讓對手暴跳如雷卻無奈以對的經驗亦有之。總之,這些土地炒作的遊戲,正因為首長的介入,而讓派系鬥爭有了新的權力和金錢爭奪的舞台。


很多人都說縣市長很大,也確實,縣市長是派系和政黨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幾個土地炒作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其權力之大從何而來。但這樣的經驗,僅限於急遽發展的都市邊陲區域,對於其他貧窮的地區來講,並不適用,因為這些縣市政府根本沒錢可以徵收土地,變更農地為建地也沒有意義。過去就曾有縣市政府因為沒錢徵收土地,而刻意調低欲徵收土地該年公告現值,引發抗爭的案例。因此所謂藉由炒作土地的「租」來發展派系的經驗,僅限於部分偏向都市化的地區,很有趣的是,也正因為都市化之故,地方派系的發展在人際網絡的面向上受到了新的阻礙,錢雖賺飽,選舉也贏了,但派系的力量卻因為政黨競爭而逐步勢微,甚至最後遭到政黨輪替。反而是沒有土地開發「租」可循的鄉下地方,派系因為人際網絡的連結依然堅強而持續具有影響力。都市化成為地方派系的兩面刃,只是當時身在其中者,或許渾然不覺。

土地政治歷史版:
是為政治故,土地需改革
http://blog.roodo.com/aswing1978/archives/4340611.html


管碧玲:馬的「中華台北」宣告隸屬中國

管碧玲:馬的「中華台北」宣告隸屬中國 - Taiwan News Online
管碧玲:馬的「中華台北」宣告隸屬中國
By 政治中心
台灣英文新聞
2011-05-17 04:05 PM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星期二再揭世衛密件,證明「中華台北」是騙局、僅成臨時代碼。管碧玲表示,新的世衛密件,明白顯示世界衛生組織通令所有會員及附屬會員,告知在碰觸台灣名稱時「如何避免錯誤」,詳列要用「Taiwan,China,不要用”Taiwan”」、「Chinese Taipei的表現方式只限於被邀請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時,用於出席者名單、會議紀錄,及類似資料」,並且要將有關該地區的所有資料呈現都要「緊列於中國相關資料之後」。

管碧玲痛批,過去即使以最糟的亞銀模式名稱Taipei,China,都與中國互不隸屬,馬英九的親中作為及秘密外交,自此向世界宣告中華台北隸屬中國。

管碧玲表示,此一文件是在世衛組織內部網路,以密碼登入後才能閱覽,簽發時間是今年2月23日,顯示她稍早揭發去年9月14日的作業準則密函,其法律效力已落實為世衛條例通用需知。該文件詳列WHO會員所屬的區域別,在西太平洋區域中,有關台灣的部分還列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之後,嚴格定義「此地區」「是中國的一省,於北京中國政府的管轄下」,其在世衛內正式的名稱是「Taiwan,China」,而「Chinese Taipei」這個名稱只用於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也就是會期這幾天名的出席名單、會議紀錄及資料,「中華台北只是一個臨時代碼」。

管碧玲強調,過去台灣加入四大國際組織的多邊談判結果,主權從未隸屬於中國,奧運雖也使用Chinese Taipei,但不隸屬中國,即使最糟的亞銀名稱Taipei,China,其法律地位及在任何資料的呈現,也都是獨立會員國(Member Country),絕非中國附屬。

管碧玲沉痛表示,世衛爭議的嚴肅重點在於台灣的法律地位被消滅了,執政黨卻仍在玩弄名稱烏賊戰,馬英九的極度親中與秘密外交,僅依賴中國而放棄多邊談判,造成台灣主權整個被賣掉的事實,他無可迴避也無法否認。

管碧玲批評邱文達的抗議是「無聲的假抗議」,既無任何實質意義,也只是演給國人看的戲碼,更是在國際社會對台灣主權遭消滅的默認。對於邱文達的抗議函是要求世衛內外對Chinese Taipei的一致性,管碧玲表示這無疑掉入國共布設的陷阱,此一新的「世衛模式」確立後,過去建立的所有獨立參與國際組織模式都徹底瓦解,台灣主權就此被中國接收。

管碧玲強烈要求邱文達一定要在今天稍晚的世衛大會上,以台灣名義對此發言,嚴肅抗議Chinese Tapei被WHO定義為隸屬中國的所有作法及解釋,這是馬政府最後唯一能搶救「Chinese Taipei」的做法,不僅台灣人,全世界都在看馬英九怎麼做。2011/05/17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ECFA成效 遠不如預期

ECFA成效 遠不如預期
ECFA成效 遠不如預期
童振源2011/05/13

 馬總統在去年七月一日召開記者會,認為ECFA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契機,讓台灣可以與其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提升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國內投資與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台灣。然而,簽署ECFA已近一年,初期成效卻遠遠不如預期。

 首先,目前台灣只有與新加坡完成FTA的共同研究,似乎無法在短期內簽署FTA,遑論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簽署FTA。即使新加坡與台灣簽署FTA,台灣與新加坡的貿易僅占台灣對外貿易的三.六%,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幫助有限。特別是,當台灣的主要經濟競爭對手韓國已經與美國及歐盟簽署FTA,台商在國際競爭上將面臨韓商強大壓力,但是台灣與美國及歐洲簽署FTA仍遙遙無期。

 其次,ECFA實施後,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競爭力沒有提升。今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一四.三%,然而比去年同期足足下降六十一.三個百分點。因為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下降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所以中國占台灣出口比重從去年第一季的四二.八%下降到今年第一季的四○.九%。

 第三,ECFA實施後,台灣的投資動能仍持續下降。一九八○與九○年代,台灣的投資率分別為七、五%與七.六%。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投資率為○.九五%。馬總統執政三年的投資率為○.○九%。主計處預估,今年台灣的投資率為負二.二六%。特別是,去年第二季投資率為三二%,ECFA簽署後的第三季投資率便開始大幅下跌,今年第一季只有四.七%,第二季以後便是負增長,第四季預估為負四.六%。

 第四,ECFA實施後,外商投資台灣仍持續減少。○八年台灣吸引的外資金額衰退四六.四%為八十二億美元,○九年衰退四一.八%為四十八億美元,即使去年世界金融危機已經平息,仍衰退二○.六%到三十八億美元,今年第一季繼續衰退三四.一%為十點六億美元。此外,今年第一季中資來台只有區區一三八三萬美元,衰退幅度高達五六%。

 第五,ECFA實施後,台灣對中國投資持續快速擴張。○八年台商對中國投資一○六.九億美元;○九年為七十一.四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比○八年減少三三%;去年增加到一二二.三億美元,增加一○二%。今年第一季,即使台灣對外投資已經衰退四.八%,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仍持續快速增長六五.四%,高達三十七.一億美元。

 第六,ECFA實施後,台灣的資金仍持續外流。馬總統執政的過去三年,台灣淨流出的國際資金平均每年將近兩百億美元,超過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每年一三二億美元。特別是,○九年台灣淨流出的國際資金為一三四億美元,但是ECFA簽署的去年外流資金竟高達二九三億美元,增加一倍以上。

 馬總統執政後,企業界普遍感受到兩岸關係穩定與經濟開放,而且企業界對於ECFA效應,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布局,現在檢討ECFA成效應不算太早。上述數據應該值得政府檢討與警惕,以強化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與適當調整台灣的全球經貿戰略。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 〔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 引用網址 〕


鱉不會變神龜卻會變鱉三

鱉不會變神龜卻會變鱉三 - 存在事實的背後必有其存在的真理

鱉和龜外觀看起來很像,鱉活在淡水湖泊,水庫,池塘裡,走起路來,鱉手鱉腳,爬呀爬.神龜長壽,悠游於大海,隨著海洋,游向世界.

1971年,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一人獨斷下,拒絕以台灣名譽留在聯合國,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從那時起,中華民國的外交開始漸漸走不出國際,斷交國日增,創下世界斷交紀錄.中華民國的外交就像「鱉」一樣,鱉手鱉腳爬不出門,更別說悠遊於大海,游向世界,因為鱉遇到鹹水就死定了.

扛著中華民國的招牌,遊走於世界,就像沒事就抬棺上街,除非花錢請陣頭,電子花車,否則沒人願意和你走在一起.因此中華民國外交除了花錢以外,也沒什麼其他辦法,不管是「經援友邦」「金錢外交」「支票外交」..無論名稱叫什麼,好聽或不好聽,內容都一樣,就是要花錢.

這種花錢外交,台灣人都心知肚名,是無奈,是莫可奈何,國民黨種了「退出聯合國」的毒,後人發作中毒,只能花錢消災.久而久之,大家也習慣了.見怪不怪,也沒人追究國民黨「種毒」之過,反而有人指責民進黨「金錢外交」.卻不知「退出聯合國」是因,「金錢外交」只是果.

馬英九執政後,推出「活路外交」「外交休兵」,宣稱不要「金錢外交」,一時間,中華民國的外交,好像從鱉變成神龜,遊走於世界.衛生署長葉金川,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會議,直喊爽.最後爆出世衛密件,原來是用「一中原則」下,以「中國台灣省」參加.

媒體報導:「維基解密」網站日前公布一份美國駐巴拿馬大使在今年2月卸任前寫給國務院的密電,內容指台灣在2010年花了4,7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3餘億),幫助巴拿馬興建一所綜合醫院,並捐贈一架商務飛機,密電內容形容,這是「支票外交」。

馬英九的活路外交,號稱不花錢,結果不但花錢,連主權都花了,這種自打耳光的外交,把原來鱉手鱉腳,爬不出門的「鱉」外交,變成了「鱉三」外交,什麼是「鱉三」?「鱉三」就是鱉纇中的「下三濫」簡稱「鱉三」.

只要扛著中華民國的招牌,不論你神通多廣大,都不能把鱉變神龜,但卻可能把鱉變成鱉三,這是中華民國「鱉」外交的宿命,不是嗎?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侮辱者與受侮辱者

侮辱者與受侮辱者


by 陳素香

馮滬祥性侵菲傭案更三審被判無罪,而改判的重要理由是被害人在隔海視訊審問中翻供,稱整起事件是自己挾怨報復,故意誣陷馮滬祥。先不說受害人證詞理應「案重初供」的原則考量,這個判決更是將性侵害改為公訴罪的重要意義完全否定、抹殺。

民國九十年性侵害罪從告訴乃論改為公訴罪的最重要理由,就是要制裁過去利用被害人恐懼「被性侵」污名而得以逍遙法外的加害人。因為「被性侵」的強烈污名使得許多被害人隱忍被害事實,或被迫接受和解,換取事件不被聲張;尤其當加害人權勢遠高於受害人時,受害人必然面對加害人以威脅利誘來取得和解以脫罪的二度傷害;加害人擁有足夠財勢以贖買私領域的和解,逃避法律制裁,卻留下公領域的威脅。

然而馮案的更三審,卻是由法官親手主導一場如何運用受害人恐懼被性侵污名而自我否定,從而有利於有權勢加害人脫罪的司法演出。

記得二○○四年三月初,在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揭發馮滬祥性侵菲傭Rose[化名]之後,我曾到菲律賓尋訪Rose,希望她能回台作證。那次尋訪,我們與Rose相距百尺之遙,但因理解她須承擔巨大污名的壓力,並未直接與她見面,只請教堂神父修女多關照她。

但我們看到馮案更三審法官透過馮滬祥的律師找到被害人,且安排在馬尼拉台灣駐菲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辦公室內,以視訊方式進行詰問,並以被害人「翻供」的證詞改判馮滬祥無罪,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審理性侵害案件的法官如果忽略「被性侵」污名對被害人造成的巨大壓力,而致想要隱忍、息事寧人的扭曲情境,如何能穿透加害人的詭辯,及受害人受盡屈辱卻又自我否定的供詞,還以受害人真正的尊嚴?馮案中應該關注的不止是他是否利用權勢使人性交,更應該關注司法制度是否放縱他利用權勢[及受害人弱點]使人翻供和強迫和解?我們不樂見性侵受害人又倒退回告訴乃論時代孤立面對加害人的無援處境。

[作者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

毛澤東炮擊金門:蔣介石連說三個「好好好」

毛澤東炮擊金門:蔣介石連說三個「好好好」

(博訊北京時間2011年5月14日 轉載)

來源:米爾網
(博訊 boxun.com)

  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首次公開提出:「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採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
  1956年初春,毛澤東、周恩來先後發出「國共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的信息。4月,毛澤東更清楚地說:我們跟台灣「和為貴」,愛國一家。7月,經毛澤東首肯,周恩來在接見原《中央通訊社》記者曹聚仁時,進一步提出:「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的。」在中共中央通過當時住在香港的章士釗轉蔣介石信中,還出現了「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一類寓意豐富的文字。
  蔣介石在遲疑良久之後,決定派台灣立法委員宋宜山密赴大陸。
  宋宜山在大陸逗留近一個月,通過參觀遊覽,對大陸印象頗佳。返香港後,宋寫了份萬餘字的報告,主張國共合作,實現統一,並對大陸情形加以讚美。
  蔣介石本無合作誠意,派宋氏赴大陸,主要目的是打探一下情況,見宋的報告後,蔣異常生氣,認為他被中共赤化了,遂將他拒之台島之外,關於和平統一的談判,再度無疾而終。
  毛澤東說: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
  蔣介石拒絕和平統一談判後,加緊了對大陸的騷擾,不斷派飛機襲擾閩浙地區,甚至深入到云南、貴州、四川、西康、青海等地,撒傳單,空投特務。毛澤東對此有些惱火,他操著湖南鄉音說:「太猖狂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警告他們一下。」
  也是在這個時期,美國分離台灣、敵視中國的行動也有所升級。l958年5月,美國把在台灣的「軍事援助顧問團」、「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等17 個不同機構,合併為「美軍駐台協防軍援司令部」,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並對中共發出的恢復中美台灣問題大使級會談通知,置之不理。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也在此時親赴台灣,再次以削減軍援來要挾蔣介石從金門、馬祖等臨近大陸的島嶼後撤,以避免因這些島嶼的爭端,使美國捲入對中國的軍事衝突。更險惡的是要以此從地理和政治上隔離台灣與大陸,通過「劃峽而治」,雙方停止軍事行動,進而實現其「兩個中國」的預謀。
  金、馬等島嶼,是台灣在地域上和政治上同大陸連接的最後紐帶。一旦蔣介石屈從美國的壓力而後撤,台灣問題的解決將更為複雜和棘手。
  基於這種情況,毛澤東提議再次炮轟金門、馬祖。一方面,對蔣幫的襲擾進行回擊;一方面,再次向美國表明中共絕不坐視台灣被割出祖國的堅決態度。另外,還有一層秘而不宣,有待蔣介石領會的用意。
  中共中央作出炮轟金、馬決定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作戰部部長王尚榮,隨即電話通知福建省委書記葉飛,開始炮擊準備,整個行動由葉飛指揮。
  葉飛接受命令後,立即籌建由他本人和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張翼翔、副政委劉培善組成的前線指揮部,著手緊張的準備工作。
  恰在此時,中東局勢突變,引起世界性的震動。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發了反對殖民主義統治的民族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美國軍隊遂於7月15日,在黎巴嫩登陸;英國亦在7月17日出兵約旦,向伊拉克施加壓力,企圖扼殺中東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
  毛澤東認為:必須根據新的變化,將炮擊金、馬的行動,放在新的國際局勢背景下加以考慮。他好幾個晚上都為思慮此事而夜不能寐,於7月27日,展紙給國防部長彭德懷、中央軍委秘書長黃克誠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馬的行動應該緩一緩,要「看一看形勢」,並聯繫「中東解決」的問題通盤研究,這樣才能「運籌帷幄之中,制敵千里之外」。
  為了確保對金、馬的有效攻擊,並防止蔣方的反撲,中央又將大批作戰飛機調到福州、漳州、連城、汕頭、龍田等沿海機場;又將3個砲兵師、1個坦克團調入廈門,前線指揮部擬出周密的海空協同作戰方案,只待中央一聲開打的命令了。
  蔣介石連聲說:好,好,好!
  8月11日,美國國務院公佈《關於不承認共產黨政府的備忘錄》,大肆詆毀中國政府。6天之後,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確定了炮轟金、馬的作戰方案,而在本來列出的17項會議議題中,並沒有炮擊金、馬這一項。
  毛澤東隨後批示彭德懷:不要在深圳方面進行原定的軍事演習,以免驚動英國人。要防止蔣軍大編隊空軍的反擊,我大編隊空軍要做好迎戰準備,但追擊不得超越金、馬線。限定追擊的意圖,是不給蔣介石造成攻擊會向縱深發展的錯覺。
  8月22 日之前的數天裡,炮擊的序幕已經拉開。這些天,每天均有成百架飛機組成的機群,飛臨馬祖上空,擺出將發起解放馬祖戰役的架勢。蔣軍被迷惑,急忙把三分之二的海、空力量,調防馬祖區域。
  8月23日中午12點,福建前沿陣地萬炮齊鳴,大小金門、大擔、二擔等蔣軍盤踞島嶼,遭到猛烈的轟擊。3天之間,l0萬發砲彈傾瀉在這些島嶼的機場、彈藥庫、油庫和前沿及砲兵陣地上。蔣軍猝不及防,死傷3.6萬餘眾。金門防區司令胡璉因躲入地下指揮部,倖免一死,副司令吉星文、章傑、趙家驤均傷重殞命。
  在蔣軍陣地上的兩名美軍顧問,也在炮擊中喪生。當初,在討論炮擊時,毛澤東是希望最好能避免美軍傷亡,以防止中美直接對抗,林彪因而建議以某種方式暗示美軍躲避。但這樣一來,必然暴露我軍作戰意圖,無法達到預期的攻擊效果。毛澤東又經一番熟慮,認為美國不可能因個別顧問的傷亡捲入戰爭,毅然決定不向美方暗示。
  金、馬守軍傷亡慘重的消息,立即報到蔣介石那裡。他聽後,長時間緊蹙的眉頭,驟然舒展,情不自禁地連聲說:「好,好,好!」他身邊的一些人見此,都覺得不可思議。這些人無論如何也不曾料到:他們委座此時的心情,作為其老對手的毛澤東,卻早已料到了。
  在金、馬炮擊開始後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對林克說:「向金門打炮,也不是為瞭解放金門,而是蔣介石希望我們打炮,這樣他就有了藉口,可以抵抗美國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林克才更清晰地瞭解到,毛澤東從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大義出發幫老蔣一把的深刻用意。
  原來,面對杜勒斯的步步緊逼,蔣介石雖硬著頭皮頂著不撤,卻一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回絕杜氏,壓力日重,成了他一塊心病。中共的炮擊行動,給他送上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
  在蔣介石授意下,台灣「外交部」首先發言,聲稱台灣將堅守金、馬,並反對美國關於海峽中立化的建議。9月,蔣介石親自出席中外記者招待會,發表談話說:中共炮擊金、馬,是進攻台灣的前奏。金、馬是台灣的屏障,自動放棄這些島嶼,等於敞開門戶。因此,金、馬地區必須固守,哪怕是由國民黨獨立作戰,也決不後撤。這等於是對杜氏的要求,作了針鋒相對的公升回覆。 _(網文轉載) (博訊 boxun.com)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昨天的尖銳題問】有時問題就是最好的答案!

【昨天的尖銳題問】有時問題就是最好的答案! @ 假圖天國 :: 痞客邦 PIXNET ::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好像中國問題就成了民主進步黨的罩門。每逢選舉另一個陣營的主要文宣攻勢都會強力抨擊民主進步黨的候選人,並要求對其中國政策作一個清楚的解釋。但是有趣的是,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政策其實也有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而且也講不清楚,只是因為台灣的新聞媒體實在爛透了,又害怕得罪中國,因此多數的媒體從來不敢就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政策作出尖銳的質疑。但是外國媒體可就沒有這麼容易對付了。日前德國明鏡周刊專訪馬英九先生,所提出的問題都非常的有意思,而有時候問題就是最好的答案。我們將馬英九先生左閃右躲的回覆刪去後,單純只看德國媒體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就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台灣人好好深思的地方。

問題:自 2008年5月上任後,您已經和北京締結了緊密的關係,但是現在中國有異議人士及其律師遭到逮捕,以及罷工的貨車司機被打等鎮壓事件,您還能夠友善對待這樣的政權嗎?

問題:您已要求北京政府改革。什麼是您具體想要的?

問題:與這樣殘暴的政權發展關係,一定會加深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恐懼吧?

(馬英九回答人權是兩岸之間的重要議題,因此有下面兩個問題的追問。)

問題:這樣的反擊是否會危害台灣及中國之間的對話?

問題:到目前為止,這有沒有危害兩岸關係?

問題:台灣在經濟上和中國大陸關係越來越緊密,自去年起開始直航,也簽訂了經濟協議,這樣快速的發展,最終是否無可避免的台灣會與中國大陸統一?甚至可能是在明年您追求連任的第二任任期內?

問題:現在您的國家已經依賴於大陸的經濟成長,而您的政府也正在研議開放大陸企業來台投資。你們受北京政府控制,是否僅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問題:軍隊對於您的國家的安全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他們是否還足以捍衛台灣?北京以1,500枚飛彈對準台灣,單在今年國防預算就增加12.7%。台海兩岸如何能夠在中國軍事擴張同時,又進行和平的合作?

問題:在您的就職演說中,您稱美國為您最重要的軍事夥伴。現在依然如此嗎?

問題:難道北京政府不會試圖將美國驅離於台灣週遭海域之外嗎?去年大陸政府甚至暫停所有與美國的軍事接觸。您難道不擔心,您的美國保護者會與您劃清界限?

問題:與世界新強權中國對比下,西方強權相對式微。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買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就曾經抱怨過,她因而無法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的立場。對於閣下來說,貴國是否可以真的獲得 F16 戰機,也仍然不確定。

問題:不過閣下似乎仍認為有必要在中國領導人訪問華府之際,透過飛彈試射演練來提醒美國,不要忘記台灣的存在。

問題:我們是否正經歷一種舊中國世界秩序的再現,即亞洲其他國家必須遵照北京的旨意來行事?

問題:閣下難道不擔心中國民族主義勢力再起,並威脅台灣?

問題:台灣的例子證明,民主發展在華語世界裡是可能存在的。但相較於台灣的 2,300 萬人口,中國則有13億人口。民主是否真能在中國大陸出現? 還是這只是我們西方國家一種錯誤的期待?

另外有趣的是,專訪中德國媒體以「總統先生」稱呼馬英九,並以「您的國家」來稱呼台灣,但是這些字眼與德國媒體的一些尖銳追問,在官方的中文譯稿裡通通自動消失了,反而是一些辯解的文字,在官方的中文譯稿裡通通自動「腦補」了。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的詳盡比對與解說。

馬英九接受德國明鏡周刊專訪的德文直譯注解版之一
馬英九接受德國明鏡周刊專訪的德文直譯注解版之二

而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訪談中真的有提到,但德國媒體並未逐字刊載,那中文譯稿自動補上,這無可厚非,比較怕就是訪談中根本沒有講到,於是就益事後動手腳,騙騙台灣人,以免實在太過難看。不過就整個訪談的結果看下來,馬英九實在躲很大,鬼打牆式的繞來繞去,始終不敢正面回答他的中國政策帶給台灣的未來風險。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再見!泛美麗島世代!

【全民扯淡】再見!泛美麗島世代!《上》


是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落幕,由蔡英文主席出線,這似乎也代表了泛美麗島世代已經從此成為了過往。這裡說的泛美麗島世代指的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與「美麗島辯護律師團」,而這兩個世代在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了主要領導者的角色。「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是突破台灣獨裁體制的元勳,無論如何其歷史地位不會被抺去,「美麗島辯護律師團」則在其後接手,推動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並且為民主進步黨奠下今日的基礎。只是在這個十倍速的資訊時代,政黨的新陳代謝也快到令人咋舌。從二○○八民主進步黨敗選到今天從重站起來,短短三年內,我們可以觀察到整個綠營的組成結構已經出現許多微妙的新變化,而這恐怕也是蘇貞昌這個擁有三十餘年從政經歷的老戰將,最後會落敗的根本原因。或許這句話在今天來講還有一點點早,但是泛美麗島世代的全面退場卻是一個趨勢,而且將會來的又快又急。

綠營支持者的組成結構正在悄悄的快速改變,反映出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我們之前談過的綠營主流論述權的轉移。這一個現象在這次初選的最後階段更是非常明顯,這一股不受綠營政治人物控制的力量,直接介入初選的程度,甚至成為最後兩方陣營攻防的焦點。不受這股力量支持的一方,稱這股力量為特定派系的網軍,其實這不是故意漠視網路力量的自主性,就是在無奈之中的扭曲與反擊。但是不論你喜不喜歡,這股力量都已經成為了左右綠營未來走向的重要關鍵因素。我們辜且先稱這股力量為「新綠營」,以別過去綠營的傳統支持者。新綠營與傳統綠營支持者的最大不同,在於新綠營通常未親身經歷過蔣介石的獨裁時代,對童年時代的蔣經國時期也沒有很深的印象,但是新綠營雖然沒有像傳統綠營支持者,有那種從獨裁時代走出來的悲情情緒,但是這並完全不代表新綠營會比較溫和。

驅動傳統綠營支持者的力量,在於親眼見過兩蔣專制、國民黨貪污腐敗、族群不公的憤怒,而且由於傳統綠營過去被整個國家機器用盡手段的極度壓制,因此傳統綠營的訴求,通常都帶有很深很濃的悲情性格。但是新綠營並沒有經歷過這個年代,台灣在爆發各種學運的時期,許多新綠營支持者的年紀甚至都還不夠大到去參加靜坐抗議。但是新營綠的凝聚力,卻是來自近二十年來台灣所產生的本土化運動。或許可以這麼說,台灣本土化運動的重要性,在二十年後才逐漸開花結果,因為這個從文化、歷史、族群、鄉土、環保展開的運動,形塑了一批雖然未經過兩蔣統治階段,卻仍然反對國民黨的堅定綠營支持者。雖然乍看之下,新綠營的政治立場與傳統綠營支持者並無不同,但是新綠營認同形成的原因與過程,則與傳統綠營支持者非常的不同。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什麼新綠營與政治人物的從屬關係會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原因。

新綠營開始成形時,台灣已經略有民主化的雛型,因此新綠營並沒有在政治人物帶領下去爭取基本人權自由的共同記憶。相反的在台灣本土化運動中成長的新綠營,其政治運動目標往往凝聚於每個社會議題中,這也造成新綠營對政治人物的無情,不認同目標的政治人物皆可淘汰,不管這些政治人物曾經在過去的台灣民主化運動中佔有什麼重要的位置,因為這對新綠營來說,只是書本上的故事,並不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事件。綠營政治人物過去是利用「忠貞支持者」來鞏固自己在民進黨內的發言權,也因此形成民進黨的派系問題,這頗有草莽氣息。但是當新綠營慢慢成為了綠營支持者中的主流力量時,派系式微與傳統政治人物被快速淘汱,也就不令人意外了。新的綠營政治人物現在如果沒有辦法在每個社會議題中跟上新綠營的腳步,那就很難獲得支持。

更有趣的是,新綠營成長在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的時代,若照一般台灣社會的理論來說,兩岸的交流應該會有利於「化獨漸統」,但是結果卻是剛好相反。新綠營所主張的台獨理論其實比傳統綠營的支持者更具有強烈的反中意識。傳統綠營在那個年代主張的台獨,根源於追求民主與自由,希望能趕走獨裁的國民黨,建立一個新國度,徹底擺脫中華民國這種黨國一體的體制,傳統綠營在當時的兩岸隔閡下,並未對中國有根深蒂固的怨恨,甚至許多老派台獨份子都還左過一陣子。但是在新綠營成長的時代,台灣的民主自由已經逐漸生根,中國的威脅卻一日甚過一日,結果新綠營要捍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就會自然而然的與反對中國併吞台灣產生了一個堅強的連結。加上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後,選擇與共產黨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更讓新綠營痛心疾首。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奪回政權的國民黨、想要併吞台灣的共產黨、加上民族主義高漲的部份中國群眾,就形成了新綠營心中的「三合一敵人」。這樣的焦慮讓新綠營並沒有因為台灣民主化而式微,反而讓新綠營變成了整個綠營板塊中的新一代主戰派。(未完待續)



再見!泛美麗島世代!《下》

國民黨與某些傳統的綠營政治人物都誤判了情勢,認為兩岸的頻繁交流與經濟利益會化解綠營的支持板塊。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並非如此。兩岸的交流來往在馬政 府上任後的這三年達到新高,但是就陸委會的長期追踪調查來看,這個時刻也是台灣獨立意識最高的時候。這個原因可能很複雜,也許是「充分瞭解往往是分手的開 始」,也有可能是國民黨越是與共產黨沆瀣一氣,台灣民眾就越感到憂慮所致。但是不論原因是什麼,結果就是如此,這也讓視「國民黨、共產黨、中國極端民族主 義」為三合一敵人的新綠營,擁有越來越強的社會基礎。當泛美麗島世代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台灣民主化論述中,未察覺新綠營的民主論述早就與過去截然不同時,兩 方格格不入的情況就躍然檯面。尤其是新綠營在沒有歷史的包袱下,對於拋棄舊有政治人物並無情感上的負擔。這或許聽來非常殘忍,但是這是民主時代的必然現 象,可以長期利用地方派系、特定族群、忠貞支持者而獲取政治利益的政客,才是民主時代最糟糕的現象。

新 綠營未來的走向會如何,目前無法得知,但是在這次初選中發揮的影響力,的確已經確立了新綠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未來民主進步黨的走向。去批評新綠營是誰的 網軍沒有什麼樣的意義,想去利用新綠營則恐怕需要大師級的網路操作技巧,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網路組織是一個分散的網狀結構,沒有誰是主要的領導者,也沒 有誰能一錘定音的指揮新綠營要往那邊走。同時也如我們之前所論述的,新綠營與傳統綠營支持者與獨派團體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競爭關係,卻往往在彼此認同、主 導的議題上相互奧援。而這其實在暗示一件事,那就是綠營的未來政策走向會變的更加難以捉摸。因為過去的政策分析是建立在瞭解政治人物的思考模式,以建立重 大政策走向的預警系統。但是當政治人物會受到一個無一定領導人物的組織影響時,你又能分析誰??這樣的情況是好是壞其實見仁見知,從好的一面來看,這代表 綠營的政策會變的更靈活更貼近支持者的民意,從壞的一面來看,這可能會造成綠營政策的無法預測性。

在 美、中、台的三角複雜關係中,任何一方無法預測的政策往往是緊張情勢的導火線,這一點綠營的新領導人要特別小心,不能為了一時的政治利益而屈服,動輒對重 大政策改弦易張,這一點恐怕是新出線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畢竟台灣社會真的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理性。軟弱又急於算計選票的馬政 府,在重大政策上的搖擺不定,就是一個最壞的示範,也是一個最好的前車之鑑。不過我們比較有信心的是,新綠營反映的直接民意,應該不會讓綠營的領導者對社 會情勢產生嚴重的誤判。舉個例子來說,藍營的中國政策論述其實有非常嚴重的邏輯矛盾之處,這反映在民調上的現象,除了台灣意識在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下反而 越來越高漲,在對傳統藍營支持者的調查中,也出現一種極為弔詭的情況。旺時的一篇新聞報導中顯示,就算是藍營的傳統支持者中,女性對於國民黨主導的兩岸快速交流,仍然比較有疑慮,在開放中國學生與中國遊客自由行的議題中,女性的反對比率都遠高於男性。

旺 時對這種情況的解讀,還是停留在如何繼續「化獨漸統」的思維上,只是我們若來仔細思考這個現象,應該可以歸納出幾個點,那就是藍營的支持者通常對政治較冷 漠,女性又比男性冷漠,她們比較保守、比較會考慮家庭價值、教育資源排擠與社會安全的問題,因此藍營與共產黨聯手推出的經濟利益大餅,對於藍營的女性支持 者較沒有顯著的效果。泛美麗島世代的政治人物想要以有別於藍營的中國交流政策打開選票市場,其實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只可惜他們最後不是選擇提出比 藍營更為激進的目標,就是怕被藍營媒體扣上鎖國的帽子,而大打模糊仗,好在不排藍的初選民調中得到藍營的支持。但是這兩種策略其實都是追循著藍營的中國政 策論述在思考。沒有包袱的新綠營或是新的綠營政治人物應該要有突破性的思維,其實藍營支持者也非鐵板一塊,在一定程度上,反對中國學生來台與反對中國遊客 自由行的議題上,新綠營與這些女性的保守藍營支持者的立場是出奇的一致。

權 謀一點來說,綠營推出女性的總統候選人,是非常有利於爭取這一塊的。長遠來說,新綠營的發展如果慢慢走向極為內聚化的激進派,其實也不利於產生台灣獨立運 動所迫切需要的穩定台派政權。將支持者最大化反而是這種「鬆散式網路組織」最有效的發展方式。可以挖在牆角在那裡非常清楚,關鍵只在於能否跳出過去「黨同 伐異」的思維,學著「異中求同」的爭取更多的認同。前者很容易,而後者很困難,新綠營發展的成敗,也取決於是走向前者,最後四分五裂,內鬥不止,或是選擇 團結自己,也團結別人的牆角,將整個綠營基礎最大化,這其實值得所有在網上自認為是台派的網友花點時間好好想一想的。



沒核電就會缺電,真的嗎

from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15619385
by 慕榮理深


圖一

如果十幾個水利會都配合,是可以裝到三萬部左右川流發電…每一年可以有幾百億電費收入。像現在農田水圳的水每天都流掉,也沒有做什麼,太可惜了。

劉正獅,凱本企業董事長、「高落差重力發電」發明者,
引自楊弘任,「川流發電」的綠能技術行動網絡 ,頁19

按照台電四月十五日的說法,「以今年備用容量22%預測值來看,若停止3座核電廠運轉,備用容量只剩下2%,1部火力機組跳機,台灣會出現限電危機」。哇!聽起來,有夠恐怖。其實,能源局在三月二十一日的新聞稿早就說過了:「核能電廠若同時停止運轉,預估100年備用容量率將降至10%以下」。假如真的只剩2%,能源局就不會只說「10%以下」。

去年夏天

先 來觀察去年的經驗。去年的用電尖峰出現於七月,負責輸配全國電力的台電系統之尖峰負載是33023千瓩,能源局的《99-108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 規劃摘要報告》的初估值卻是35990千瓩。第一個數字可能不包含「汽電共生系統自用電力」,第二個數字則有。既然能源局全未註明,而且多數資料都寫 33023千瓩,我們就先以這個數字來推算。

由圖一可見,全國發電裝置容量比尖峰需求多出15728千瓩。不過,這些容量並非全派得上 用場,例如,水庫的水位或風力強度當時不見得能讓機組發電能力達到最高。各發電機組在正常發電情況下,可提供給系統之最大出力一般稱為「淨尖峰能力」。能 源局估計,去年七月淨尖峰能力總共有44748千瓩。所以在電力需求衝到最高時,也還有四分之一強的容量待命。

當時若不用核電,全國還有多少容量?減去三座核電廠的發電容量總和5144千瓩?非也。多數人恐怕不知道,核能發電廠本身也是用電大戶。以2009年為例,三座核電廠本身共耗用了15億9009萬多度的電力,也就是說,3.91%的核能發電被核電廠自己用掉了。所以,現有的三座核電廠雖然總容量為5144千瓩,至多只能貢獻給系統大約4943千瓩。據此,全國扣除核電後的淨尖峰能力應該是:44748-4943=39805(千瓩)。

這個數值比尖峰需求33023千瓩多出6782千瓩,比三座核電廠的總和還多。

如果採用35990千瓩這個較高的尖峰負載值來算,扣除核電後,備用容量還有3815千瓩,所以全國備用容量率為:3815÷35990=10.7%。台電旗下最大的火力發電機組在桃園大潭發電廠,容量為742.7千瓩。若無核電,又有這麼一個機組跳機,我們還有:3815-742.7=3072.3(千瓩)。五部這種大型火力機組同時跳機才會瀕臨缺電危機。五個機組同時故障?台電總不會遜到會讓這種情況發生吧?

今年夏天

今年夏天呢?能源局在年初的預估 今年七月的情況如下。

  • 尖峰負載:36574千瓩。(按:應已計入汽電共生系統自用電力)
  • 七月淨尖峰能力:44879千瓩。
  • 備用容量率:22.7%。

三個數字的關係為:(44879÷36574)-100%=22.7%

我們若排除核電部分,則淨尖峰能力剩下44879-4943=39936(千瓩)。減去尖峰負載值後,還有3362千瓩,約等於4.87個大潭發電廠的火力機組。套回公式,可得今年的備用容量率:

(39936÷36574)-100%=9.19%

以此數字來評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電的交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約二十餘人昨日到經濟部門口抗議,提出包括停建核四及國內三座核電廠停止運轉等反核訴求,質疑經濟部對外表示,廢核電將使國內電力不足且電價上漲一事是「恐嚇人民」,他們要「戳破經濟部的缺電謊言」,並在本月三十日舉行更大規模的反核活動。

台電公司回應,若停止核電廠運轉,依尖峰用電與國內缺水而無法維持水力發電的狀況,電力備用容量只剩下約○.一至二%左右只要有一部火力機組跳機,國內恐會出現限電危機,這是經精算後的數字。

環團人士指出,依經濟部能源局所公布的資料,納入汽電共生的發電能力計算後,去年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大約在二十四.三%,若馬上廢除核電,扣掉核電所提供的淨尖峰能力,大概還有十%的備用容量率,已可確保供電無虞。(自由時報,2011-4-16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計算結果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台電所謂的「精算」,我實在搞不懂他們是怎麼算的(苦笑)。

關於台電的「火力機組跳機」說,我們先前已處理過了:今年七月要有五部大型火力機組同時跳機才會有缺電之虞。至於缺水的問題,喔喔喔…台電這種說法豈不是在質疑經濟部能源局所估計的淨尖峰能力嗎?一般而言,淨尖峰能力通常會被保守估計吧?!能源局不是新手,更非外行,應該早就把水位、溢流等因素考慮進去。(按:能源局在估算上的保守態度可從該局對於風力發電的評估看出,例如,容量28千瓩的「四湖第一至十四號機」在該局的評估中只能提供1.7千瓩 的淨尖峰能力)

誰的評估

其實,台電公司絕對不該質疑能源局的評估。原因很簡單:能源局的資料來自2010年《經濟部能源局委託台電公司「未來電力供需分析與規劃研究」計畫案》。簡言之,就是台電自己做的評估啦!

趣味不僅於此,請看下圖:


圖二

紅框中的「Company: tpri」是什麼意思?「tpri」不就是這個嗎:

tpri2
圖三:擷取自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之英文網頁

不就是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98號的「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嗎?經濟部的預測報告會不會根本就是台電所寫的?

從前從前,這種評估報告的確是台電寫的。打從2005年開始,這個任務轉由能源局執行。能源局的這份報告開門見山就表示:

經濟部能源局於民國93年7月成立後,行政院有鑒於以往採行由台電公司單一綜合電業所辦理之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方案做為全國電力系統之供需規劃,恐有涵蓋層面不夠深廣之疑慮,爰示由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局辦理。故自民國94年起,本局開始辦理長期電力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業務。(頁1)

是不是民進黨下台、國民黨上台後,一切故態復萌、倒退撸,這個業務又被交回給台電代為操刀呢?

昨之未來:被高估的未來尖峰負載

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後,在宣佈廢核四之前曾要求台電與經濟部針對未來全國用電進行評估。這兩個單位當時預估2010年的尖峰負載為41494千瓩。2010年如今已成過去式,其實際尖峰負載至多只有35990千瓩。當年高估了五千五百千瓩,比核一、核二、核三發電容量的總和還多!在2005年,台電的預估甚至高達41862千瓩。直到2009年底,台電依然高估半年後的尖峰負載,只是變得比較實際保守:

關於2010年全國尖峰負載之預估
圖四

曾被過度高估的的不只是2010年。於今回顧,2000年的預測完全被其後的實況打敗。此外,從2005以後,預測的曲線一再地向下調整:

十年來的尖峰負載預測
圖五

近三年的長期預測也是一再地下修:

經濟部能源局近三年來之全國電力尖峰負載預估
圖六

由於發電設備容量的增加速度高於尖峰負載的變化,備用容量率屢創新高。備用容量率近三年來更遠高於政策設定的16%: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
圖七

備用容量並非多多益善:能源局在歷年的《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一再提到「備用容量過高將增加發電機組設置,進而提高發電成本」。

今之未來…

未 來十年、二十年的尖峰負載本來就很難預測。從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省電技術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減緩了尖峰負載的增加速度。按照現有的未來電力設備 規劃,即使尖峰負載的變化如能源局在2009年所作的預測,2018年全國的淨尖峰能力在不包含新增核電容量(不包含核四那兩個機組與提升現有核電機組出 力)的情況下,仍能提供(52339÷46891)–100%=11.6%的備用容量率:

未來用電尖峰預測
圖八

若照跟台灣一樣是島國的日本標準(八至十趴),備用容量率11.6%已綽綽有餘;不過,這個數字包含現有的三座核電廠在內。如果現在要將核一至核三都廢功,必須考慮到如何解這一道題目。

思考方向一:屆時的尖峰負載有多少。2008年底的預估到了2010年底已被下修了2058千瓩,比核二廠的總發電能力還大。往後呢?會不會再下修?如果來個全國省電大作戰,五年內再向下修2000千瓩呢?

思考方向二:加速開發再生能源發電。行政院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之結論早已設定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全面有效運用再生資源,以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累計發電裝置容量達845萬瓩。

2009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已達306萬瓩;按照現有的計劃,十年後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可增加至639萬瓩,此數字超過目前的核電容量總和100多萬瓩。就我國的再生能源潛能而言,其實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姑且不談太陽光電這個舉世矚目的焦點,也姑且不談台電早在2007年就完成西部海域廠址初步評選、而最近才因福島核災而突然被經濟部拱為「2030年台灣再生能源主力」的離岸風力,光是淡水河就還有146.6千瓩 的能量有待開發。

在開源節流的剪刀效應下,廢核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難。以台灣的地理環境,再加上產業界的人才素質等條件來研判,蔡英文在上個月提出的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甚至有人會覺得太謹慎保守呢)。

廢核能,不能?不為也

執政者的心態、眼界與意願是首要關鍵。針對2010年,行政院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曾設定的幾個目標到了去年年底都沒達成,甚至不到一半:

  政策目標(千瓩) 實際達成(千瓩) 差距(千瓩) 達成率
慣常水力 2168.0 1977.4 190.6 91%
風力發電 980.0 477.6 502.4 49%
太陽光電 31.0 17.5 13.5 56%

落差如何造成?近兩年來,風力與太陽能裝置的增加速度顯然有降低的趨勢:

風力與太陽能容量年增率
圖九

兵隨將轉。作為下屬,能源局在進行電力規劃時必須依據上級的政策方向。該單位在其《99-108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第三頁表示

本局辦理之長期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主要依據下列政策方向配合辦理:
(一)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1、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2025年占發電系統的8%以上。

2、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於2025年占發電系統的25%以上。

3、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 是馬英九上台後,行政院在2008年6月5日核定的。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意欲擺脫的核能發電在馬英九掌權半個月後馬上鹹魚翻身,在「無碳」的旗號掩護下登 堂入室。於是乎,行政院在2007年所訂的2025年再生能源占總裝置容量目標14.9%被新政權削減至8%,近乎腰斬。(按:所謂「核能無碳」的說法請參閱這一篇文章,或直接參考Jan Willem Storm van Leeuwen與Philip Smith合著的Can nuclear power provide energy for the future; would it solve the CO2-emission problem?

當 今執政者若腦筋繼續停留在四十年前,死抱當時制訂的核電計畫不放,必不會放手讓屬下去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更不會就此來督促他們。選民有權利選擇自己認為最 好的能源政策;執政者若執迷不悟,選民就該把他們換掉,或者透過公投強迫他們採行。多數選民如果選擇盲信台電與今之掌權者之說詞,其他選民只好陪他們一起 承擔核災的風險了。

廢核,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若現在就廢核一、核二、核三,短期缺電的可能性不高。若經審慎評估、提出周延可行的替代計畫來應付未來十年內其它機組(尤其火力)的汰舊換新,就可完全將現有核電廠除役了。而不論怎麼估算,核四都是多餘的,十年前就該廢了

主要參考資料
version 1.00, 2011/05/05 19:06
Posted by 慕容理深at 樂多Roodo!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小新聞的百億美金大問題~台灣拒絕外國自助旅行者,國際背包客吃閉門羹 (媒體傳播)

TaiwanOnline Blog: unolin

04/15/2011 23:00

小新聞的百億美金大問題~台灣拒絕外國自助旅行者,國際背包客吃閉門羹 (媒體傳播)

我文章標題也許有些偏頗,但其實跟事實相距不遠!

在總統大選又將到來、民進黨初選內鬥似乎越來越激烈的當兒,大家的專注焦點大都又放在蘇蔡兩組人馬的紛爭上,連核能危機、國光石化也快被媒體遺忘了,更別說是本文所要提到的議題了!

但是,雖然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我們也不能總是談選舉談政治,卻忽略了其他議題啊!

請先看以下新聞報導:

便宜床位少 國際背包客 吃閉門羹 (自由時報2011/4/14)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14/78/2psou.html

〔自由時報記者劉榮/台北報導〕

國際背包客遊台北大不便,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調查,去年於國際青年旅舍網站(YH)訂房來台遭拒的人數高達八千八百七十六位,其中台北市就拒絕了六千一百七十三位,總計三萬四千多晚的訂單,讓國際背包客找不到地方住,這對標榜觀光外交的台北市而言,堪稱是最大的諷刺。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張其強坦承,北市的平價旅舍供不應求,目前已擬定在雙連市場二樓興建可容納八十間客房的平價青年旅舍,只要議會審查順利,最快十月就可以開放;同時市府也鼓勵合法的旅館加入國際青年旅舍協會,讓背包客可以透過網路訂到每晚低於台幣一千元的住宿處。

王鴻薇指出,台北市目前僅有三間加盟性質的國際青年旅舍,分別為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福泰桔子、新驛旅舍,總共僅提供八間房間總計廿床的床位,如此稀少的床位數難怪拒絕率會如此的高。

王鴻薇表示,目前全台灣有近四十家旅宿業者等加入國際青年旅舍系統,包括全台救國團活動中心、高品質的飯店、乾淨的旅館及民宿,一晚住宿價錢為五百元起,不分男女老少更沒有年齡限制,不過我國目前之國際青年旅舍,皆屬加盟性質。

王鴻薇表示,台北市政府雖然要將雙連市場二樓改建為國際青年旅舍,也是我國第一家國際青年旅舍,但雙連市場目前環境髒亂、外觀老舊,無法因應目前及未來持續成長的國際背包客,台北市政府除了雙連市場案之外,應積極尋找其他地點興建國際青年旅舍,而不是讓外國背包客總是吃閉門羹。

王鴻薇要求,北市政府應邀集相關單位成立跨局處小組,推動設置國際青年旅舍,研議設置更多國際青年旅舍,甚至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帶動台北市國際背包客的觀光發展。(自由時報2011/4/14)

身為一個前後資歷也約25年的背包客/自助旅行者,我不算頂尖,但自認到每個國家跟地方時,都會觀察他們對於旅遊業的規劃跟用心,尤其是對於背包客/自助旅行者這個旅遊界大族群的關注程度、及所提供的優惠跟設施。

簡單地來說,對於台灣,我的故鄉,以我個人多年的觀察;我只能說台灣一個原本有這樣多天然及人造觀光資源的國家,竟然對於全球的「背包客」/「自助旅行者」這塊大餅,根本是近乎完全放棄!

直到現在2011年,台灣主流媒體跟旅遊觀光業者的主要專注焦點跟思維,還是放在觀光團、而且還是放在中國觀光團身上。

對於歐美日韓的觀光客,尤其是對於「自由行」旅客或「背包客」/「自助旅行者」的便利措施提供,台灣政府跟民間基本上還是口頭上歡迎、實質上幾乎毫無建樹!

除了以上所謂的可提供給國際「背包客」/「自助旅行者」/「自由行客」的便宜個人住宿相當少之外,許多跟國際「背包客」/「自助旅行者」/「自由行客」切身相關的措施,台灣也是相當缺乏。

為了不讓文章太長,我就簡單舉幾個例子:

1) 台灣各城市鄉鎮普遍缺乏人行道!讓「背包客」寸步難行!

這人行道的措施,日治時期做得很好,所以許多老街都有留下町仔腳式的人行道。

國民黨時代根本沒有在管,所以1945年後許多台灣城市的街道,竟然都沒有舖設人行道,即使有,也被機車汽車跟店家攤販佔用大半。

一個剛到外國的「背包客」,往往到了第一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旅館附近走路繞繞。

結果除了便宜的「青年旅舍」跟「背包客棧」房位難訂之外,台灣的城市根本缺乏一路暢通無阻的人行道。

舉我所住的台南市(舊台南市)為例,一個外國背包客從台南火車站出站後,光要走到不到2公里外的孔廟、舊氣象站等景點,就要經過重重關卡。

最後不得已,只好走到馬路上,那就很難不跟車輛爭道了!

有些天兵的台灣人就會說,那外國背包客不會騎腳踏車嗎?不會租機車嗎?不會搭計程車嗎?那我們就繼續看下去!

2) 台灣計程車起跳資費高,計程車司機普遍外語程度低,也未受過跟外國觀光客的接待訓練。

這也是老問題了,我以前當學校英語老師的時候,也曾受命短期培訓過一批計程車司機過,不過就像台灣公家許多的培訓計劃一樣,總是虎頭蛇尾!

沒2節課,運匠們就跑掉一半了(畢竟大家時間難喬)!

而且教材也編得不切實際,無法讓運匠們短短幾節課內就朗朗上口!

香港澳門的消費水準比台灣高些,但是連他們計程車起跳的車資,都比台灣要低。

前幾年我去澳門,計程車起跳車資僅約11元港幣,也就是說約45元新台幣而已,剛好是台灣的一半!

明明在其他國家,走路就可以到的距離,卻因缺乏人行道及良好路標指示,外國背包客在台灣卻往往被迫要搭計程車。

還要付比許多國家更高的起跳車資,然後還可能遇到不懂外語之外,還嚼檳榔跟抽香煙跟敲竹槓的司機(當然也可能遇到阿沙利不收錢的好司機,但我也不建議這樣做),這樣的歡迎方式,會讓背包客想要再在台灣多待幾天、多消費嗎?

3) 大城市寸步難行,郊區難以連結。

除了城市內彼此距離幾公里內的觀光景點,較偏遠的地區之觀光景點,因為台灣除了台北市以外,普遍缺乏大眾交通工具,而且班次間隔動輒超過半個小時以上。

這樣讓外國背包客要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之下,若一個人想到處趴趴走,一天看個三個以上的景點,變得相當地困難。

4) 許多台灣的餐廳根本沒有翻譯菜單,老闆跟店員也沒有外語訓練(註1),餐廳資訊更沒有出現在外國人所會看的網站或部落格網頁上,甚至於我就遇過許多台灣觀光區景點的餐廳,只收大團體客,拒收單身客跟小團體。

所以許多台灣的在地美食,根本無法讓外國背包客享受到。

(註1)我並不是說每個餐廳老闆都要會講英語/日語/法語,我是覺得台灣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可以把美食資訊更整合,放在導覽手冊或可考慮提供給外國觀光客用的I Pad、GPS之類的電子導覽器上,讓外國觀光客可以對照參考。

5) 台灣街道上普遍沒有垃圾桶跟資源回收桶。

難道要觀光客一路提著空罐跟垃圾觀光嗎?還是要學台灣人,把別人的機車籃、或空地或馬路,直接當成垃圾桶。

(請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文章:那些綠營民進黨跟國民黨都半斤八兩的事系列1:垃圾桶在哪? http://www.taiwanonline.cc/blog/blog_748__3737.html)

6) 光熱情是不夠的!

大家都說台灣人熱情,但大家會去提到也有許多台灣人會敲外國觀光客竹槓嗎?會提到台灣人騎車開車不禮讓行人嗎?會想到台灣的無障礙環境設施缺乏嗎?

光看台灣自己的輪椅族的寸步難行,就知道外國的同樣族群要在台灣如何自由自在旅行,有多困難了?

我在台南市也看到數十次外國人乖乖等到綠燈要過馬路,結果卻一再被不禮讓的汽機車拖延到紅燈亮了,只好愣在斑馬線上,甚至於還有帶著小孩子、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外國父母。請問台灣給了這些外國人家族什麼樣的印象?

就先提以上幾點,我想光這幾點就夠讓背包客卻步了。

我自己在台灣也招待過多位我的外國友人旅遊過,就像電視節目中Janet瘋台灣那般。

我就常在想,如果沒有在地人帶,這些外國友人要如何去我帶的那些景點?

靠他們自己也不是到不了那些景點,只是會困難重重吧!他們的冤枉錢跟時間也要花上許多!

台灣一直都是許多國際背包客不想來的地方,若看看許多國際背包客論壇如Lonely Planet等,對於台灣的風評也是不高的!

台灣人也似乎對於國際背包客的消費力低估了!

大家似乎忘了,背包客不盡然是省吃儉用的,也有高級豪華背包客(如前一陣子低調來台灣的Facebook臉書創辦人Zuckerberg)。

就算許多背包客似乎消費不多,但是他們的人數才是全球觀光族群的王道、他們才會到各大街小巷的各種店家消費,而不是只去一些特定的觀光景點消費。

再來,這些省吃儉用的背包客以後往往也會成為社會的中堅或公司的領導階層,如果台灣給他們好的印象,他們除了會一來再來,也會幫台灣多做國際宣傳。

全球背包客的旅遊市場,少說也是幾百億美金!

結果台灣卻把這塊餅棄而不顧,而且民進黨似乎也僅比國民黨好一點點而已!

真的是可惜啊!


美語/英文教師教學慘痛經驗,給綠營台派的啟示&啟發

TaiwanOnline Blog: unolin

04/30/2011 03:24

美語/英文教師教學慘痛經驗,給綠營台派的啟示&啟發 (媒體傳播)

首先還是要說,我的美語程度頂多只是中上。

隨便在這版上,就可以找到數十位英文/英語/美語強過我許多的大大們。

只是他們「深藏不露」又「謙沖為懷」,才讓我有在此「大放厥詞」的餘地。

進入正題。

我一再強調跟相信,政治是跟許多事物可以扯上關係的。

(我其實是政治系畢業的。)

所以,換個角度看,要發揮政治影響力,就不能僅僅在純粹直接的「政治場合」或「政治管道」。

就如本站的「羅賴巴」、「艾迪」、「陳少優」等大大也都也提到過的論點,中國國民黨跟中國共產黨的厲害跟難纏,不是在於官員跟民意代表等政治人物、政論節目這幾個一看就是「相當政治」/「純粹政治」的管道/場合而已。

他們兩黨對於其統治之下人民的洗腦,還有對於形象的包裝,是無孔不入的!

體育上要抹黑韓國(國民黨及共產黨合作)、或讓吳珈慶入籍中國(共產黨將了國民黨一著)、或贊助曾雅妮(共產黨又將了國民黨一著),也是政治影響的延伸!

媒體節目的「大陸」跟「內地」稱呼不斷(共產黨主導、國民黨故意放水)是政治影響的延伸。

配北京話音的卡通、「百萬小學童」此類節目,從小灌輸我們北京話的高尚/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語母語的低賤,是政治影響的延伸。

新聞主播、廣告配音人員都要北京話字正腔圓,是國民黨主導的形象政治力影響延伸。

絕大多數廣告中的「外省爸爸+本省媽媽」搭配,還是國民黨主導的形象政治力影響延伸。

霹靂布袋戲等台語節目跟頻道的照樣「傾中輕台」(全省、大陸、內地稱呼不斷),還是國民黨跟共產黨合作的形象政治力影響延伸。

「大學生了沒」、「全民大悶鍋」、「康熙來了」等節目對於年輕族群的洗腦,是「大話新聞」等政論節目無法觸及跟難以改變的!

(因為許多人根本不看政論節目的,既然不看,如何有機會被政論節目影響?)

即使是三立跟民視的本土劇,也是在強化跟塑造使用台語族群的粗鄙、沒文化、沒氣質之形象。

利用省籍配額跟加分制度,讓許多45歲以上的外省族群仍佔盡許多機關跟
學術單位的中高階管理職位。進而讓台灣人以為外省人才是高尚族群,還是脫不了國民黨主導的形象政治力影響延伸。

一再宣揚民進黨當選,股市及房市就會崩盤,還是國民黨跟共產黨合作的形象政治力影響延伸。

誤導台灣人,讓我們以為世界的旅遊型態主流是觀光團,卻不知自由行跟背包客才是大宗的王道;也是因為國民黨某種程度刻意讓台灣人沒自信,普遍對於沒有導遊跟良好外語程度出國的個人恐懼。

(這點連共產黨都沒有這樣過份。中國人相對之下,普遍認知自由行跟背包客才是觀光客主流,只是他們的中國政府還沒給每一個人旅行的自由。)

經濟發展上,幾十年來,國民黨一再誤導我們台灣人要發展經濟就一定要犧牲生態。

(國光石化跟眾多的高污染產業就是如此思維下的產物)

校園中,教官的存在竟然也被美化成是讓校園更安全的必要措施,大家普遍沒想到這是軍人入侵校園的最壞示範。

國民黨也某種程度,誤導我們,衛生紙(其實應該是廁紙)要丟垃圾桶,不然馬桶會塞住。

國民黨也某種程度,誤導我們,台灣只有台北市適合發展捷運系統;其他縣市發展捷運系統都是會賠錢的。

(毛治國就是最好的此論調提倡者!)

國民黨也某種程度,誤導我們,即使我們身在別人的國家,他們還是外國人。

(所以我們常會在國外指著當地人說,這些外國人如何如何,卻忘了我們才是外國人。)

國民黨也某種程度,縱容台灣人,用掉全球數量最多的塑膠袋跟保麗龍杯。

(許多台灣人的藉口是,常要到許多攤位或店家買東西,買的食物又往往是湯湯水水,所以要拿很多塑膠袋跟使用保麗龍杯…。那就奇怪了!難道全世界只有台灣人在逛街購物嗎?難道東南亞國家的食物就不是湯湯水水嗎?)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在台灣大家都習以為常的謬論,存在各行各業、存在各社會階層。

其實,追根究底,往往都是國民黨長年一黨獨大執政下的扭曲思維產物。

面對這樣多的扭曲,台灣本土派怎能一直騙自己相信,僅僅光靠「民進黨」中央地方直選舉勝選,跟某些民眾收看「大話新聞」或「新台灣加油」等親綠政治政論節目,就立刻可以把所有的亂象都改正過來?

終於要進入正題。

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語言教學。

這個領域,其實,很大的程度,就跟以上所舉的例子一樣,也充滿了由國
民黨所主導的一元化師範系統下的扭曲思維。

而許多檯面上的語言教學得利者跟主導者,還是跟國民黨緊緊掛鉤的。

所以政戰學校畢業的賴世雄、空軍官校畢業的劉毅,師大畢業、父親是法官的高國華,這幾個人會成為台灣英語補教界的主導人物之一,與其說是有才華跟巧合,不如說是也有很大的黨國庇蔭吧?

我也寫了不少文章批評台灣的英文/美語教學現象。

(光英文跟美語都搞不清楚,就知道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課堂上也好、部落格也好,我也舉出許多的實例跟證據,來反駁許多學生被傳統教育體系的誤導。

像我常用YouTube的影片,藉由找到許多英語系或其他外語系人士上傳的影片,來證明許多台灣學生的發音跟語法錯誤。

(譬如說,CNN的唸法。以及對於LV、Prada等歐美品牌的發音錯誤。)

結果哩!

各位大大以為,我花了千辛萬苦找到這些影片,就可以說服所有的學生了嗎?

想得美喔~各位!

即使我已經這樣拼了,認為自己是有憑有據,而且為了怕偏頗,還盡量找更多不同影片來交互比對證明。

就是還有約10~20%左右的學生,不願意相信我跟英語系人士。

(說我英語不夠好跟標準就算了!但就是有台灣人連美國人、英國人的發音跟說法也不相信!這到底是啥心態?!)

他們寧願相信台灣主播把CNN錯唸成北京話的「西恩恩」,就是不願意面對CNN其實就是幾乎完全等於台語「死煙煙」的發音。

他們寧願相信全部西方國家的語言發音都跟英語一樣,就是不願意面對我幫他們找到的正統外語人士所唸之發音影片。

即使我找了快20個CNN主播唸CNN的YouTube影片來給他們重覆聽,這些台灣的不信者就是不信。

即使我找到了由LV總裁親自用法語唸出Louis Vuitton的影片(法語發音類似台語的『雷米凍』),就是有些台灣人堅持要唸北京話的「盧-易-思-威-登」,說這才是正確的發音。

光可以立刻找到證據糾正的錯誤都如此了,更別說是其他一些要經由一段時間驗證的學習習慣之改變。

(譬如說,我請學生們多開口、少抄筆記,多唸幾次,才可以讓口語能力進步!但許多會話課的學生還是寧願多抄筆記,有的還跑去向語言中心的櫃檯投訴,怪我干涉他們抄筆記!害我被處份跟被砍課!)

都已經做到這樣子了,不然我能怎麼樣?

請各位想想,我的處境是不是跟許多不同行業的台派一樣?!

明明做對的事、講真的話、找到了證據,卻還是被指責跟扭曲跟陷害!

其實還有許多不同教學上的例子,只是我就先提這幾個。

所以我的教學經驗也直接間接證明了:

1) 國民黨對於台灣人思想的扭曲誤導,不是只有在政治或國族認同方面。

2) 即使我們拿出了最強到幾乎無需懷疑的證據,某些台灣人還是冥頑不靈,不願意接受!但同時他們卻對於國民黨所主導的媒體之扭曲說法一律深信不疑!

3) 所以對於這種冥頑不靈之人,與其浪費時間直接跟他們耗、直接跟他們苦口婆心說明,不如我們自己成立更強、更多收視收聽觀眾的媒體,改讓別人來影響他們。這類近乎冥頑不靈的人,其實一個罩門就是他們很相信權威、很容易盲從。所以一旦我們的媒體平台有了比藍營媒體更大的權威跟公信力,我們不一定需要直接說服他們,他們可能都會跟著週遭人士改接觸我們的媒體。

4) 如果第3條還是不能成功影響這種冥頑不靈之人,各位還是想要硬碰硬跟他們直接辯論,請再回頭看看我的例子。我的教師身份跟外國專業權威人士一起都不能說服他們了,更何況是各位即興投出的熱血直球筆戰?

5) 我不是說這些人無法改變。不然,為何這些人可以被國民黨跟共產黨、還有毫無專業開口亂扯的名嘴改變跟洗腦?我是說,我們要更有耐心、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樣化、更強可主導議題跟輿論的媒體平臺。這類人,講難聽點,就是奴性強,如果我們讓他們覺得我們是更高尚、更強、更有權威的一群人。他們自然就會拋棄國民黨跟共產黨,改搖尾巴連夜投奔我們陣營了!

6) 所以如果我們成為瀏覽率更高的部落客、或者上了電視成為名嘴、或者讓自己更有錢;那即使我們唬爛,這種冥頑不靈的人反倒會比較相信我們的任何言論,不管我們的言論專不專業、正不正確。

其他的,歡迎各位補充跟指導。


「鄭成功文化節」有點瞎

「鄭成功文化節」有點瞎
◎ 沈建德

台南市慶祝「鄭成功文化節」、「開台三五○週年」,實不應該。鄭成功承襲其父鄭芝龍的海盜家業眾所週知,隨他入台的是海盜班底,南市還花近億仿造鄭船,準備出海做國際交流,用海盜船「鄭成功」號搞外交,不覺得奇怪嗎?

「開台三五○週年」也不對,就考古而言,台南左鎮出土的人骨三萬年了,鄭到台南才三五○年怎算開台?就政治而言,鄭前荷蘭據台三十八年,「開台」輪不到他。只因中華民國像鄭氏王朝,捧鄭等於捧自己,但被北京利用,考慮航母命名為滅鄭的「施琅」號。

文化方面,荷蘭保留台灣語,用羅馬字拼成「新港文書」等,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鄭來即展開消滅,台灣人慶祝「鄭成功文化」立場何在?據說因他們認為,祖先係隨鄭來台,但這是中華民國洗腦的結果。荷末(一六六一年)在台閩客三千二,一六六八年施琅奏稱,鄭氏入台帶來三萬七,病死六千。鄭滅,四萬二千人遣回中國,清聖祖實錄及東華錄皆有記載,從帳面可知,不管軍民閩客都被趕回中國,稱為「回籍令」,詳細請看http://www.taiwannation.com.tw/inside005.htm,若說祖先隨鄭來,其實多半是「番」,因被鄭洗腦的番,總數三○二二九人,記在蔣毓英的《台灣府志》!


從保險理賠看核電 超貴

自由電子報 - 從保險理賠看核電 超貴

by 段融

台灣政府曾為了要保護車禍受害者的權益,特別立法要求所有汽機車的車主投保"汽機車強制險",為的是怕肇事者因無能力賠償,導致受害人經濟生活發生困難。而汽機車強制險死亡給付理賠金額是新台幣一六○萬元。意思是說,雖然生命是無價的,但綜合各方考量,政府強制要求民眾必須付費投保,且死亡理賠金額是一六○萬元。

然而,台灣政府卻從來沒有對核電廠強制要求"足夠"的理賠保險。

台灣因為核災發生的人命理賠是一八三元,即使是如台電所言,理賠總額願意提高到一五○億,則人命價值還是只有六五六元!

事實上,以日本福島為例,眼前可見的賠償金已經高達約三.五兆新台幣;而德國估算,若發生像福島的核災,德國將花費約十一兆美元善後(換算新台幣超過三百兆元)。

回過頭來仔細算一下這本帳。如果台電至少必須滿足最低三.五兆理賠金的保險,則每年的保費約要繳交新台幣一四六○億,則光是加計這一部分的成本,則核電每度電的成本就要增加四.六七元。這樣,核電還算便宜嗎?

那些老是將核能便宜掛在嘴邊的人,其實是將台電應付的風險,轉由政府及全民負擔;並將全民都暴露在高度危險且沒有保障的情況下。

另 一方面來看,台灣所有再生能源每度電的成本平均約為新台幣三至三.三五元左右(這已是加了足夠保險金額的結果),如果可以儘快在能源配比上做調整,增加再 生能源的佔比,降低核電的使用,對台灣總體經濟而言,是更如意的算盤。可惜的是,經濟部花在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資源和力氣,總是遠遠不如對核電的推動。

另 外或許有人會說,其實可以要求台電加強核安工作,就可以降低保險金額。可是人類社會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已經發生三次重大核安事件,平均不到十年就發生一 次;而且目前發生重大核能事故的國家,分別是前蘇聯、美國和日本,都是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我們有什麼理由可以信賴台電的核安工作可以做得比美、日、蘇還 好呢?

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政府內沒有一個人敢站出出來拍胸脯保證百分之一百的核能安全,最起碼應該強制要求所有核電廠必須有足夠的保險理賠,這才是負責任的政府!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核電廠,夠「保險」/政府,最大「承保」單位

核電廠,夠「保險」/政府,最大「承保」單位 - 新新聞 - 新聞時事 - udn聯合書報攤

【文/張哲豪】

日本海嘯引起核電廠危機之後,引發各界對於核能發電的危機意識,除了輻射的問題之外,對核電廠要蓋不蓋也是議論紛紛。社會的疑慮增加,顯見民眾對風險考量 的程度也增加了。想到降低風險,不免讓人直覺的想到保險,一般人買保險不稀奇,不過你是否有想過,核能電廠又該怎麼保險呢?

在產險商品市場上,還真的有「核能險」這種項目。什麼是核能險呢?就是為了承擔核能安全及核子事故之損害賠償的一種保險,其承保對象,指的是核能電廠與其相關器材設備。

目前台灣共有六部核能機組(核一、二、三廠各有兩部機組)正在運轉中,另外正在籌建的核四廠,亦有兩部機組正建造中。除了核電廠,台電另外設有蘭嶼貯存場,也需要列入保險範圍之內。

由於有三浬島事件、車諾比事件等核災的前車之鑑,讓人們心有餘悸,因此各國都在法令上對核能風險有明確規範。根據我國的核子損害賠償法規 定,台電公司必須為每座核電廠承作政策性的強制險;因此台電每年都有一筆大約一億元的預算,為三座核電廠與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向產險公司提出保險。

不過,核能風險這麼大,真的有保險公司承擔得起嗎?

核災風險巨大 共保聯營運作

就是因為核災風險過於巨大,並非任何單一產險公司所能承作,因此各國的做法通常是用所謂「共保聯營」(pool)的方式運作。所謂的共保, 就是由所有產險公司,在政府的督導下,聯合組成核能保險聯合會,並且由其中一家公司代表出單承保,各家所持有的股份略有不同,不過大體上是以共保的方式, 承作該年的保單。

近年來都是由兆豐產險做為代表公司,在核保聯合會的統籌下,會再把這些風險,分別由國際上的再保險公司,與其他各國的核保聯合會共同吸收。目前各國都是以國家為單位,來承作核能保單。

中華民國核能保險聯合會總經理鄒政下表示,所謂的核能保單,保的項目有兩種,一個是財損險,一個是責任險。所謂的財產損失,就是核能電廠基 於火災、雷擊、爆炸或航空器墜落等因素,而導致的財產損失,就可以藉此保險獲得賠償。但這是屬於核電廠自身部分的設備、運輸、工程等項目;大眾更關切的, 是核電廠所造成的外部危害,這就是後者的第三人責任險。

兆豐產險進一步解釋,核子責任險的承保範圍,是以核子事故造成大眾的死亡、身體傷害,或者財產上的毀損或汙染。也就是說,大眾所擔心的輻射外洩汙染、健康危害等等,都屬於這部分的保障範圍。

所幸,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二○○一年三月十八日恆春核三廠因電器事故,造成些許財產損害之外,就沒有發生核子事故,因此也沒有第三人責任上的賠償紀錄。

既然連核電廠都有了保險,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核能險受惠者 實為台電設備

其實在表象的保險之下,還有潛在的幾個風險。首先是這份保單有一些關鍵性的但書,根據核子損害賠償法第十八條規定,「核子事故係直接由於國 際武裝衝突、敵對行為、內亂或重大天然災害所造成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說,若是由海嘯、颱風、地震等「重大天然災害」所導致核電廠的危害,產險公司並不 需要理賠。

根據實務上的例子,一般核能電廠造成重大危機,通常是因為重大天然災害,但法令卻明文規定將之排除,那麼這份保單的意義豈不是令人存疑?

如果產險公司不賠,那麼風險到底是誰承擔呢?其實還是政府。根據核損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國家於核子事故發生重大災害時,應採取必要之救濟及善後措施。」因此,若是台灣發生巨大核災,其實還是政府要概括承受。

除了許多排除條款之外,關於第三人責任險的部分,竟然有賠償上限?根據核損法規定,我國的單一核子責任保險最高限額是四十二億元新台幣,遠 低於其他各國的水準。這個最高限額,其實是以核能電廠興建的費用做為基數,並非參考過去核災的損害評估;因此,核能險主要的受惠者,其實主要還是台電公司 的設備,並不是廣大的民眾。萬一真的發生核災,還是要像因應九二一大地震震災而擬定的案例,由政府編列特別預算;也就是說,核災的風險,到頭來還是要政府 承擔。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58期】




台灣不缺電,缺的只是對於產業發展的想像 | 苦勞網

台灣不缺電,缺的只是對於產業發展的想像 | 苦勞網
2011/04/26 公共論壇
台灣不缺電,缺的只是對於產業發展的想像
吳其融 (諾努客文化行動團隊成員 )

責任主編:張心華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網路聯署,我們也常在Facebook上按個讚,在網路上按一個讚或許可以稱之為「公民力量的累積」,只是公民力量得要更實際的談到一些問題,並且行動,否則社會結構不會鬆動,近來福島核災之後,台灣政府仍未藉此省思核能以及能源政策,有一些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謬論深植在內心,所以我會以圖表談論目前能源論述,盡量不談及核電在地質及氣候極端條件下可能發生的危難。

我先說我的立場,我反對核能發電,尤其是台灣的政府及環境條件,但我也反對火力發電,調整能源結構是必須且迫切的,火力發電造成極端氣候條件,但核能發電卻無法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繼續運作,導致天災衍生的人禍。

大家一定都學過一套話數,從小學學到現在,要隨手關燈,才能夠節能減碳,你同意嗎?所以當我們使用電能的時候,我們便說我們都是共犯結構,你同意嗎?

目前台灣的民生用電其實佔台灣的總用電量20%,其餘的用於工業用電、商業用電以及電廠自用電量,而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以及人造纖維產業用去了台灣的總用電量25%,但創造的GDP卻僅僅只佔了4.5%,我不是極力否決這五大耗能產業,只是代表著我們使用電,我們卻不應該被理所當然的視自己為共犯,再看工業用電的補助款項,
年份 工業用電量 工業用電價格 發電成本 工業用電補助
2007 119,358,261(仟度)

1.93(元/度)
2.37(元/度) 527.56(億元)
2008 117,067,247(仟度) 2.12(元/度) 2.90(元/度) 913.36(億元)
2009 109,693,882(仟度) 2.46(元/度) 2.68(元/度) 238.58(億元)
2010 124,154,286(仟度) 2.46(元/度) 2.82(元/度) 449.07(億元)


以組織性的破壞以及損耗環境的集體性行為才是造成我們世界的主要崩毀緣由,我們得需發現這些在線狀發展下被壓抑的事實,一些數據被以組織性的隱藏方式或將集體性行為化約為「個人式」的使用模式來處理,例如台灣其實日間與夜間的用電比約莫是3:2(這個數據來源舊一點,約莫兩千年前後),還有台電在舊往以雜誌來談論單日尖峰電量時,將其指稱是台灣婦女早晨使用電鍋習慣,但後來卻證實是工廠機器營運啟動時的電力輸出。

再拉回談「組織性的破壞以及損耗環境的集體性行為」,這個集體性的行為不只彰顯在企業及官商互利上,更表現在國營企業(台電)的本身,以下數據擷取自經濟部能源局《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主要談的是備載電量問題,備載電量的意思就是指當年度耗電的最高日,以裝置容量扣除掉最高那日的電量還謄下多少的電量,
情境 尖峰負載 淨尖峰能力 備用容量率
2009 33858(千瓩) 44453(千瓩) 30.2%
2010 35990(千瓩) 44827(千瓩) 24.3%
核電停機 35990(千瓩) 39941(千瓩) 10.9%
非核節能 33858(千瓩) 39941(千瓩) 17.9%


台灣電力公司會以論文支撐台灣勢必得發展核能以及火力發電(國民黨相對傾向燃煤,民進黨相對傾向燃氣,這差異相對影響到政黨對於能源發展的論述,只是對於個人家戶式的發電模式,兩黨則均採不予以討論立場),而經濟部則會以「廢核電,台灣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廠商會倒閉」、「廢核電,台灣電價將漲到四塊錢」等新聞加以支撐,台灣的核電成本由台灣電力公司自行估算約0.66元,但鄰近國家,無論中國、韓國、日本乃至荷蘭、瑞典,成本均高出這個數字三到五倍,過低的估算方式藉此支撐核電在台灣的必然使用,這絕對不是為經濟發展所做出的犧牲(發展核電工業),而是在慣常發展模式裡頭,搭配著利益集團結合出的選擇以及犧牲(犧牲民眾利益)。

近來,無論民視或三立等親綠電視台,紛紛報導台灣電力發展史,裡頭或多或少藉此暗示台灣再生能源的不可行,更遑論自民進黨表態後,紛紛刻意減少報導福島核災的親藍電視台,中國時報在內部審稿時,對於探討台灣能源問題以及核能問題的稿件也極力砍除,此時民進黨候選人的態度也其實相對明朗,蘇貞昌絕不廢核,蔡英文拋出大餅,卻對於核電及能源的時程表不提出確切想像,更別談一貫以沉默發展來代表立場的國民黨,淺藍民眾更會以發展等論述來否定能源想像,但這個發展論述是否又被綁架?

現階段要非核家園是可立即達成的,只是我們得要對於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做出確切的想像,並且為了此刻我們的安全。

這是一件需要政府以及人民一起理解的事情,去理解核能發電會取代再生能源發展的狀況,此刻的非核家園需要將基載電量由原本的燃煤機組以及核電機組,轉變成燃煤機組以及燃氣機組,如果單就能源結構產生的排碳量,的確是會上升,並且發電成本會上升(牽涉到核能成本過度低估的問題就略過),由現階段的2.6元大約會上升到3.0元左右,也就是家戶負擔平均多120元。

但這部份是要說明我們能夠有條件,暫時停止核能電廠運作,進行與德國同樣的「壓力測試」,目前壓力測試暫只有德國的資料,已翻譯成中文,主要的概念是「考慮氣候及人造的複合性極端條件,評估在這樣的條件下,機組以及應變的處理權責該如何分工。」,例如核電廠該在什麼樣的狀況發生時停止,我相信我們絕不會有一本核能電廠運作手冊教導我們該什麼時候選擇棄廠,什麼時候棄廠的這個判斷無疑是困難的,能夠下這個判斷的執行單位又是誰,而老舊的核電廠帳面上的耐震係數是否真能變成真實數據,而核電廠本身是否會有機電機組因怠惰而忘記更換,造成任何可能的危害,也都是壓力測試下可以去加以避免的部份,我們至少可以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相對頻繁板塊運作的時刻,做到盡量減少人禍發生的可能,但4月21日的原子能委員會召開公聽會,仍舊不去省思政府該如何作為,僅要求台灣人民放心並有核子事故的時候好好疏散。

法國核電公司EDF的執行長早已提及,「不應發展再生能源,否則會排擠核電。」,核能與再生能源絕非是一個過度與替代的能源選項,而是一個會互相排擠的能源選項,以核四廠為例,核四廠至今興建費用已高達3000億,但僅只提供2700MW的裝置容量,但僅需1700億的經費,卻可提供6500MW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當然兩者的容量因數為87%以及34%的差異)。

我對於台灣電力公司評估台灣每年用電成長4%這件事是存疑的,台灣電力公司這樣對於不停堆高備載電量的想像,根源於七零年代以來台灣不停急速攀升的用電需求,那時候高耗能的石化產業在台灣不停設廠,而後接著大量的石化下游產業設立,接續著高科技代工業在台灣成立專用出口區,台灣的產業發展不停在做「死豬肉價」的產業,高耗能、高汙染、低能源效率、低報酬率以及低變革可能的產業,在這樣的產業發展想像下,無論多少座的火力發電廠以及核電廠都是不夠使用的。

在這個脈絡下,政府以及台灣電力公司對於低廉電價的提供已經到達一個變態的想像,援引天下雜誌的新聞,「台積電風險管理暨工安環保衛生處副處長許芳銘坦承,電費佔台積電營收3%都不到,從成本因素考量,節能誘因並不強。台積電節能,主要是為了企業社會責任而推動。」,而大陸普遍工廠的電價佔支出約莫都是10%以上,文中,中經院院長蕭代基更直言,「台灣過去甚至錯誤補貼節約設備,造成愈耗能產業補貼愈高的離譜現象。」,正是緣由於產業與電能的相互病態想像(國光石化一直期望在台灣設廠,也或多或少與此有高度相關),導致荒謬的產業發展以及能源選擇。

台灣電力價格到底低廉到什麼程度?根據2009的聯合理財網報導,台灣的平均電價是世界第三低,而因為台灣電價低廉已經甚至成為台灣電力公司的常態理解,處理電排放度過高的問題,處理方式理應不需民間要求這些再生能源發展,或者要求能源效率或供電系統的效率提升,只是因為國家的購買壓力才使企業自行致力於產品綠化,這些聽來理應一個成熟的官僚國家應該注意到的癥結點,卻不在台電的想像裡頭被提及,根據工研院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仍可能在近期的時間內發展再生能源,並達到 6500MW的發電量,花費的經費大約是1700億,我同意配套措施的談論,所以以下會列舉再生能源的可能,那有關於能源效率、台電供電及系統的改善部份,前者主要談論產業結構,先略過討論,後者牽涉專業技術,諸如電力錐台灣毀壞率過高問題,也就一併擱下。

我並不喜歡談再生能源,一方面它也是科技霸權的另一種想像,一方面它諸多技術不可否認,仍掌握在歐洲國家,但因為它有一個想像是與我所冀望的能源所契合的:取用於環境,並相對可能永續使用。所以我會花點篇幅談我的瞭解。

再生能源主要談論太陽能發電,畢竟風力發電這塊很少人可以請教,所以資訊跟知識量我仍是嚴重不足,太陽能發電的部份,建議有興趣的可以先查「grid parity」這個單字,這個單字如按照wiki的定義是如下的:

Grid parity is the point at which alternative mean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is at least as cheap as grid power.

簡言之,就是再生能源的成本低於傳統石化燃料成本的時間交叉點,如按照wiki描述美國的現況,就說美國現在再生能源的成本是12分的美金,但到2015年的時候,可以降到 6分的美金,我當然對於這個數字是存疑的,但根據與留學外國的同學談話得知,義大利已有部份地區是達到grid parity的狀態,而追日系統的發展更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太陽能板也有半電鍍式以及薄膜式,適用於不同區域以及條件的地理以及氣候條件,它在政府相對以鼓勵的方式推動下,成本、效率絕不可能是台灣電力公司估算出如此不划算的數值。

而另一個政府弔詭的話數便會談論太陽能板的製程高汙染,但有一個數據得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我們台灣現階段以去年來談,製造了30GW的太陽能板產量,但卻泰半為外銷使用,我同意太陽能板製程時的汙染,但更應做的,反而是如何使工業汙染更完善的處理,並使產業得以發展。

現在網路上時常有一個論調,「太陽能發電只有在有太陽的時候才有,風力發電只有在有風的狀況下才有,所以我們不可能只靠再生能源。」,這句話你認為對嗎?

根據澳洲能源學者提出的數據指出,複合式的再生能源甚至是足以做為基載電量(當然,這在估算裝置容量因數的計算還滿複雜的,並且搭配同步整流電路的一些考慮),而多國大學、學院在處理分散式電源供應器也都已達到一定成效。

某種程度上,我想談太陽能發電是因為台灣有較多的人才是投入電機、材料相關科系,而如果台灣一開始政府的協助夠大(光就收購再生能源的躉購價不應變動就是一個基本),才有誘因吸引這方面的人才投入研究,而風力發電也是電機相關科系可能投入的領域,更別談原先在中南部眾多的小型養豬場可做為豬糞發電的可能,光以嘉南地區為例,台灣平均日照時數達2100小時,嘉南地區甚或以南更可達2500小時,風力發電因我沒有數據,所以不清楚,只能猜想平坦地形是否可能因地面與海面的溫差,利用這個溫差達到現階段風力發電要求的下限(只是之前有與風力發電業者談到,他是有談到現在要求的風速可以降低。),只是複雜的複合式供電系統該怎麼達到,我現階段也只查到台灣有陳野正仁教授有這方面的專長,但我個人是沒有這方面的瞭解,就希望各位提供資訊了。

或許不可能一蹴可及的迫使政府改變想像,但希望能夠看完這篇冗長文章的人能夠為自己憑添一些想像,或許並不急著要求你上街頭表達意見,但希望你也能夠從數據中分析出錯置的想像,例如這篇文章絕大多數數據均採自台大環工所的學長計算及自文獻中找尋數據,對我來說,科學是為了幫人釐清問題,科學是感性的期望能使環境適度的被予以使用,提出對於恆常擴張產業式現代發展的一種批判,並進而描繪新型態的社會可能模型,而不是成為服膺現代政府與財團的工具,我們得要有新的能源以及產業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