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一中市場的脈絡

by 王塗發 2010/04/14

12 日晚10點鐘記者來電,探詢個人對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啟銘昨晚發表「敬問王塗發教授四個有關ECFA的問題」的回應。因截稿時限壓力,記者所披露的回應不盡 完整,個人覺得有補充說明的必要。特別是針對本人認為ECFA就是中國與香港、澳門所簽署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翻版,簡單講,簽ECFA就 是要建構「一中市場」,尹政委質疑:「這種說法依據在哪裡?不要掩著眼睛,什麼都推到一中市場。」本人這種說法的依據如下:

1.蕭萬長自 2000年以來,就積極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即「一中市場」)的主張。他發表於香港政論雜誌《中國評論》2005年8月份及2005年12月1日於淡江 大學演講「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與實踐」時,給「一中市場」下了一個定義:「未來這個市場(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在WTO的架構規範下,追求進 一步的經濟整合,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他並主張,近期先開放直航三通,並鬆綁對中國投資的上限,最終達到經貿政策與貨幣的全 面統一。

2.在2005年4 月29 日下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會談(即第一次「國共論壇」或「連胡會」),獲致五項共識。雙方於會後分別發布新聞稿,幾乎完全 遵循中國「反分裂國家法」第六條第二款,透過全面「三通」,加強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中國國民黨主張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即「一中市場」;中國共產 黨則提出「兩岸緊密的經貿合作安排」(即中國與香港、澳門所簽訂的CEPA)。

3.在2008年8月26日,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宣稱兩岸之間「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先將台灣「地區化」、「香港化」,顯然是為簽署ECFA埋下伏筆。

4.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即於9月8日表示,兩岸可參考大陸與港澳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即CEPA)。

5.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則緊接著於9月11日表示:「不論是叫CECA或是CEPA,名稱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內部文字,如果兩岸能透過平等協商達成互惠的 條件,什麼名稱都好。」江丙坤並闡釋,CECA(綜合經濟合作協議)是指仿效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或中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而來的一連串經貿安 排,內容包括:關稅減讓、投資門檻降低以及投資保障等。

6.2008年12月20日與21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辦第四屆「國共論 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以「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在這次「國共論壇」開始之前,馬英九先提出兩岸要簽署綜合經濟合作協議 (CECA),作為兩岸未來在經貿層面的長期互動架構,提倡兩岸在經貿上的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會後國共兩黨宣布「九項共同建議」,主要是 在倡導兩岸直航三通(第六項),推動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第二~五及七~九項),建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第九項)。「國共論 壇」可說是建構「一中市場」的平台,也是在為兩岸簽署CECA或ECFA鋪路。

7.2008年12月3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對台談 話,揭示「胡六點」:首先強調「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兩岸在維護一個中國原則上形成共同認知及一致立場,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其次,提出「推進經 濟合作,促進共同繁榮」,期待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兩岸可以為此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 合作機制,…

8.2009年2月27日,馬英九將兩岸未來可能簽訂的經濟協議之名稱,定調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

9.2009年7月3日,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在商總大會說,很多人不清楚ECFA是什麼,其實就是「三個蛋黃加上蛋白」。「三個蛋黃」分別是指「貨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這就是CEPA第一條的三個目標!)

10.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報告(2009年7月),也是建立在這「三個蛋黃」的假設上。

至 於尹政委表示:「若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存度高不是好事,為何日本、南韓、東協甚至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存度都在增加?王塗發是否應將這些理論告訴這些 國家?」本人只能感嘆,馬政府政務官的水準竟然可以把「出口依存度高」與「出口依存度在增加」劃上等號!依經濟學上的風險分散原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 同一個籃子裡,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高達四成以上,經濟安全風險非常高,當然令人憂心。而美、日、韓等國的出口結構都相當分散化,就算他們對中國的出口 依存度都在增加,但還不到二成或三成,遠低於台灣的四成以上,怎可相提並論?更何況台灣存有被中國併吞的危機,而那些國家則無此隱憂。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誰偷走了競爭力

by ghost_twtw 2010/04/14

媒體報導:府院黨達成共識,產業創新條例中將營業所得稅率降至17%,引發外界質疑。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13)親自召開記者會,說明17%是參考新加坡的稅率而得,希望能藉由輕稅簡政,增加國家的競爭力;對各種產業所提供的優惠也將一視同仁。

馬英九政府,用降低營所稅的政策提升競爭力,這種方法就是削價競爭,問題是降稅後競爭力在哪裡?被誰偷走了呢?

降營所稅可以降低企業成本,企業產品因成本下降可以降價銷售,產品降價銷售可以賣更多,產品賣更多就需要生產更多,要生產更多就要雇用更多員工,也要投資更多生產設備,這種循環就是,所謂以降稅提升競爭力.也就是提升商品價格戰力.

營 所稅從去年25%下降至20%,現在又要從20%在下降到17%,稅是已經降了,油價有降價嗎?電價有降價嗎?瓦斯有降價嗎?便利商店有降價嗎?各行各業 有降價嗎?降稅造成成本下降,產品應該降價,不是嗎?產品不降價怎麼能多賣呢?產品不能多賣,又怎麼能增加生產呢?不增加生產怎麼多雇用員工呢?

營 所稅已經由25%下降至20%了,台灣物價有下降嗎?物價沒降,不就是降稅提升競爭力的循環沒有開始嗎?由這個現象來看,有人偷走了競爭力,誰偷走了競爭 力?政府能坐視不管嗎?國營事業也一起偷嗎?油,電,瓦斯,水費..國營事業單位的產品不是應該先降價反映成本嗎?難道連政府都在偷國家競爭力嗎?這是哪 門子的提升競爭力呀?

媒體報導:備受關注的「產業創新條例」本周可望三讀闖關,行政院長吳敦義今(13)日在財政部長李述德、經濟部長施顏祥等陪同下親上火線說明,對於民進黨質疑將營所稅降為17%會發生稅損,李述德強調,「請大家安心」,因為政府財政不是只有營所稅300多億而已,而政府財源當然也不只有此項

降營所稅,物價沒降,表示利益被企業拿走了,跟競爭力一點都沒關係,可怕的是,政府財政呢?李述徳部長說,政府財源當然也不只有此項.意思不就是要從其他稅收來增加彌補囉?個人所得稅嗎?營業稅要調升嗎?還是香菸要再加稅?還是開徵檳榔稅?....總之,一般庶民要倒楣了,企業賺稅金,物價沒降,競爭力沒提升,其他稅可能上升,台灣庶民也真夠倒楣,真夠衰.不是嗎?

吳 敦義說,17%是參考新加坡,美牛協議書抄韓國,營所稅抄新加坡,這個政府怎麼都抄襲別人呀?如果降營所稅是為了競爭力,那降到0%,不就天下無敵了嗎? 不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嗎?照國民黨的邏輯,營所稅0%全世界的公司總部不都會設在台灣嗎?營所稅0%不就補貼了,外銷市場的關稅障礙嗎?那也不需要 ECFA了,不是嗎?降營所稅真有這麼好嗎?有的話就降到0%吧!

馬英九指示營所稅降到17%,說穿了,不是什麼競爭力的問題啦,也只是選舉快要到了,政策性買票罷了,台灣人該好好想想,降營所稅,你獲利了嗎?還是挫咧耶等?是不是要被剝皮了?如果沒獲利,還投票給國民黨,那只是你笨!

恭喜全國各公司的總經理,你們不用傷腦筋想策略,公司就可以多8%利益,可喜可賀.如果你不是總經理,皮繃緊一點,馬政府準備拔你的毛,剝你的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