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大贏家張志軍二桃殺三士◎林濁水

週二 2014年07月01日

南方朔:張志軍在台上了一課震撼教育!

作者: 美麗島電子報 | 社會觀察 – 2014年7月1日 下午3:52

儘管在過程中黑島青和台聯等團體如影隨行,強力抗議,以致於張志軍取消了最後三個行程,但是發展到現在,長期彼此矛盾尖銳的北京、國民黨、民進黨、黑鳥青卻都認為自己在這角力的過程中是贏家。

竟會有角力各方都贏局面出現嗎?真是神妙。

國民黨說他是贏家: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25日說,「王張二會」會議成果豐碩。包括人道探視、陸客中轉和兩岸官員互訪等過去馬政府一再要求的議題,現在在王張二會中都有了具體進展。王郁琦還特別強調,當著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面他重申,台灣的未來應該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民決定,這也是台灣人民的共識,希望中方予以尊重。

民進黨也認為自己是贏家:

過去民進黨人士長期抱怨的是:

北京在政治方面只重視台北,只和國民黨交往,只聽片面之詞,所以不瞭解台灣基層的想法,尤其不尊重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前途的心聲;兩岸經貿方面,只是讓台灣大企業和國民權貴資本家得利,一般民眾,中小企業,中下階層尤其是中南部,沒得到北京讓利的好處,民進黨說這就是台灣民眾對北京愈來愈感到疏離的理由。

這次張志軍來台「傾聽之旅」,強調「重視三中一青和瞭解國民黨以外台灣人民的想法」,刻意跳過台北市、國民黨達貴、紅頂商人,直接走入基層,拜會民進黨高雄市長,關懷弱勢團體。對於台灣人民要自己決定未來,張志軍也不再正面反對,而以模糊的「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回答。這一切作法簡直是全依民進黨的建議而給國民黨政府難堪了,民進黨嘗到過去所未有的善意之餘,自然也有所回報,陳菊和賴清德都指責民眾對張志軍的激烈抗議行為「不是待客之道」,黨主席也只是比較含蓄地說,維安應謹守民主國家對於人身自由跟言論自由的保障,必須遵守侵害最小的原則,並給予必要的尊重。她雖然說對北京,「後續仍要進一步觀察」,但是仍然認為張志軍是「一種退讓」、「一種善意」,值得肯定。

另外,也有人認為,張志軍的軟調使民進黨有了對北京採取更不激進的作法,可以擺脫傳統的「逢中必反」慣性的制約,這是好事。

北京也認為自己是贏家:

結束了台灣之行後,29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北京向台北市長郝龍斌說他這次訪台雖然「碰到一些情況」,仍然是「一次成功的訪問」。

意外地,如黑島青等台獨激進派也認為自己是贏家,因為他們認為張志軍訪台的過程形同欽差出巡,但是國民黨軟弱只能逆來順受,而民進黨則也態度搖擺而被看穿,最後證明只有年輕的黑島青能向民眾證明自己站穩了解捍衛台灣主權和尊嚴立場。

贏家中的北京,最被稱道的是拋棄只重視國民黨上層權貴的舊作風,而採取了「重視三中一青和進入基層開始瞭解國民黨以外台灣人民的想法」的新作法。

這一個評價最普遍,但是很外行。因為北京的被肯定的作法中有新意的只有受到太陽花運動衝擊而開始重視的「一青」一項。而這一項又重視得毫無頭緒。被黑島青沿途抗議直到取消最後的行程;而且張志軍主動接觸接觸青年和「互動」,只有在義守大學的閉門會中和20名大學生20分鐘的座談會。和王郁琦在南京大學,全程公開的兩個小時演講加回答問題相比,對照鮮明。

至於重視台灣的三中,北京開始得很早。在2000後南部選舉由藍全盤翻綠時北京眼睛就瞪得很大了,到了2010年ECFA早收清單號稱讓利清單,這樣所謂讓利不是讓給大企業而是讓中小企業傳產和農民;再說所謂傾聽中南部基層,更是早就開始了。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從2008年後,三年短短期間,總共跑了台灣340多個鄉鎮市區的基層;同時,上海市長韓正等中國省級高官一、二十人也是相繼訪台並中南部採購農產品。

實際上,這次張志軍來台的作法甚至已超越ECFA對三中的讓利了。ECFA早收清單讓利中小企業傳產和農民,對大企業反而是封殺,北京和馬政府這樣的經濟談判,是「戰術讓利,戰略封殺」,也就是郝明義所謂的「形成中國空軍打台灣陸軍」的態勢。三通也一樣,借「國內線」之名,以不許陸客在桃園機場中轉等的策略,形成台灣海、空港都成為衛星港,中國港成為軸心母港的戰略態勢。造成台灣經濟的重大傷害。因此這次來台承諾陸客可以中轉,實際上重點已從對三中讓利,調微到產業戰略的打壓也略略鬆一點手。

基本上四方都認為是贏家,當然是整個過程中,四方設定的重要戰略目標都相當程度地被滿足。

馬政府的兩岸大戰略是形成「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格局。在這樣的戰略想定之下,兩岸從國民黨在野時透過黨對黨國共高層互訪,國共論壇為主逐步演變到執政時轉換到「民間機關」海基海協兩會互動為主,再到今天國台辦、陸委會以官方身份來往以及兩岸互設辦事處為主,而臺灣擁有「人道探視權」,就是治權逐步互相承認的戰略實踐。所以馬政府認為自己是贏家。

由於以黨領政的體制以及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緒,過去北京認為兩岸的事務就只是國共兄弟兩黨的家務事,把統一的一切寄望於國民黨身上。但是在台灣民主化後面對政黨輪替將成常態的現實,北京轉變成把希望「更寄望於台灣人民」。

北京把統一當做兩岸政策的終極目標,當統一愈來愈不是一蹴可幾之後,階段性的戰略目標便成了是台灣地方化,去中央化,去主權化;重點手段則是透過經濟讓利吸納台灣社會,—在過去是培養台灣政商權貴做利益代理人來執行他的戰略,後來似乎發現這將使利益被中飽沒辦法下降到社會民眾,以致反而引起社會反感,而進行調整,儘量把好處直接做給社會大眾,從此,開始「重視三中」,到習近平上台,政策更加明確。

在主權立場方面,馬總統是「互不承認主權」;而北京則是「否定台灣或者中華民國主權」之下,對台灣地方化,去中央化,去主權化,雙方差異巨大。

面對嚴重扞格,北京的處理是,在互不否認治權上,適度滿足馬總統的要求,在互設代表處和人道探視上讓步,以換取對中華民國主權的施壓空隙(並進一步要求雙方政治談判)。

張志軍讓一些黑島青學生最難以忍受,甚至被前大法官許宗力形容為的「欽差出巡」的環島基層巡訪,最能透露出北京對台灣主權的否定:

1.行程跳過台灣當局上下官方機關的安排,自己直接找里長聯誼會和扶輪社、獅子會等人士處理。

2.這「出巡」講明了是要傾聽台灣當局不讓他聽到的民間疾苦,然後他要從傾聽到的訊息中直接給受苦的百姓好處,而跳過台灣當局。

我們很難想像,假使台灣陸委會主委也到中國大陸四處去傾聽人民對北京不滿的聲音,會是怎麼樣一回事;更不用說,歐巴馬到中國大陸傾聽習近平基層的聲音或習主席也到美國去傾聽多數美國人而不是歐巴馬的個人聲音會怎樣了。

無論如何,涉外事務,規矩是承認政府的代表性,如今台灣在藍綠惡鬥之下,規矩完全被破壞,始作庸者是2005到北京聯共反綠的連戰,如今這態度民進黨依樣畫葫蘆。

北京官員到台灣,刻意和台灣當局撇清關係直接進入基層,張志軍當然不是第一個。過去曾經令陸委主委賴幸媛不滿,而如今不只賴幸媛已經去職,還出現有民進黨的北京應跳過台灣當局直接到基層傾聽的呼籲,北京的出巡已經有了民進黨背書的正當性。

於是張志軍台灣行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

一方面,在主權議題的言語對話上軟化,先有賴清德到上海講台獨是台灣社會最大共識,民進黨廢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張志軍來到台灣,朝野有志一同地當張志軍的面主張台灣前途應該由台灣2300萬人民決定,張志軍或表示能理解或把國家定位的問題滑到低一層次的體制選擇問題說尊重台灣人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這些都使民進黨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在實踐上,則透過「出巡」進行對台灣的去主權化。

基本上台灣社會普遍把北京這種對台灣的去主權化、去中央化的大戰略,只狹隘地理解成北京「看衰國民黨、馬總統」的意義。於是認為民進黨由於「和共產黨沒有跟國民黨一樣的歷史仇恨」所以和北京建立如同國共高層交流平台甚至更好關係的機會已經出現,只要對自己立場再做一定調整將可以做到了。這恐怕是沒有瞭解到北京對台去主權化、去中央化的大戰略以及兩岸交流正常化的大趨勢而產生的想像。因為:

一、在馬總統把兩岸關係的處理從黨對黨轉移到政對政時,胡錦濤顯然非常不以為然,但是如今透過建構主義,「兩岸和解」策略,已經使北京能在台灣社會深入地建立關係,因此,北京已經認為北京政府—台灣社會的關係遠比黨對黨的高層關係更有價值了—同時,畢竟黨高層關係也是一種中央對中央關係,如非必要,予以淡化不是壞事。

二、台灣未來無論是那一個黨執政,兩岸交流常態的政策和具體事務的處理上,在硬架構台辦/陸委會,海基/海協,雙方辦事處,甚至經貿交通部會直接對口,和軟架構,雙方簽署生效的繁多交流協議交錯編織起的龐大常態軟硬建制中,無論執政與否,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要再插手,無論是必要性和空間都已將非常小。

北京在台灣去主權化、去中央化的實踐上的進展,雖然藍綠、輿論界、學者都沒提到,但是恐怕才是北京最重大的收穫。

此外,北京還有一個差不多同樣重大的收穫。在民進黨放棄逢中必反的策略後,北京史無前例地得到了藍綠一致的肯定;但是,這反而造成了藍綠間區隔的模糊化效應,於是,我們看到在張志年離台後,尊貴如馬總統,卻非常不同尋常地身先士卒,衝到第一線對民進黨頻頻出手攻撃,民進黨當然也就不客氣地還以顔色;另外,黑島青等青年,過去和民進黨雖然有一定的緊張,他以反服貿事件為例基本上是合作大於緊張,但這次在張志軍訪台過程中雙方形同互相翻臉。於是張志軍來台一趟雖然成功地在對台去主權去中央化上大有進展,但是有丟出了官方往來正常化和跳開國民中央當局直接接觸基層及民進黨兩顆桃子後,台灣的藍、綠、黑戰成一團。

無疑的中共成了這一番交手的大贏家,但是官方往來正常化的正向發展和台灣去中央化的負向及台灣內部矛盾升高的負向竟並行發展,這肯定是扭曲的,將來發展是不可預測而令人不安定的事。

【作者 林濁水/前民進黨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