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打敗國民黨的方式(一)

 
周偉航 2015/03/08
 


本來打算另以專文探討,但因為發現之前參與某團體社課的演講過程,其實就已經是不錯的參考資訊,因此簡單整理過後,刪改極少數需要隱蔽的部份,依逐字稿的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原社課共有三小時,分別談文宣、組織,以及「問與答」部份。將先提供最不需要修改的文宣部份,餘下的部份將視狀況後推出。

===

各位先進大家好。能當貴社活動的開場講者,當然有很重大的責任啦!在這邊還是感謝主辦的肯定。好了客套話就講到這裡。我想我的風格是輕鬆,所以大家不要當成是什麼學術演講,我們就自然的談。

今天我要談的是「打敗國民黨的方法」。

其實很多人找我談怎麼打敗國民黨。我心中當然有一些看法,不過在回答這種問題之前,我還是有先看過現在已經有什麼相關的「理論」。

我用網路找到一些分析國民黨,或是對於「拉下」或「搞倒」國民黨的一些策略。這些策略來自一些我不是很熟的「大師」。應該是大師啦!感覺他們信徒很多,我就先當大師來看。

我認為這些分析,有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多半來自於和當代國民黨沒什麼「關係」的人。他們在談一個陌生的「客體」。就是陌生的對象。他們一直站在外面看國民黨,覺得自己看得很熟,可是從來都沒有進去過。

我認為,這種論述雖然不見得就無效,但鐵定有遺漏。

我無意否定他們的貢獻,重點是我能有什麼貢獻,能夠補他們的不足。我想要做的工作,就是用我對國民黨的認知與經驗,把剩下的部份補足。

接下來一小時,我會一直圍繞著「打敗國民黨」這個目的來談,談的重點當然是「手段」。我會談到一些和別人重疊的手法,也會有比較罕見的觀點。我的想法是,不論發揮的效用有多大,有提總比漏提好。

我歡迎任何批判,等一下我們有問與答時間,一個小時耶,哈哈。不過我想提醒的是,不需要站在國民黨那邊的意識形態來提問。為什麼呢?

如果我說得是錯的,對於國民黨就不會有重大的傷害,那麼真正的國民黨人就無需在意。這也不是學術討論,不要和我盧資料哪出來的,我哪會記得,資料就是來自我的頭,不信當然可以,但你不信,不見得它就沒用。

你要站在什麼反國民黨大師的立場來罵我,我都會虛心接受,但應該不會有什麼改變。我用這些想法已經打得很順,看不出有什麼問題。這可不是紙上談兵,談將來應該做的事,而是把我已經用了一段時間的概念整理起來。

好,現在要來談個重點。一開始最重要的事。「打敗國民黨」,一定要先確定這「國民黨」指的是什麼。

為了批判國民黨的合法性,許多反國民黨的人,會由歷史溯源的角度,從1945拉出一個很長的脈絡到今天的國民黨。這是意圖消滅國民黨的道德合理性,或是藉此想喚起一些情感上的憤慨。就效果面上,我認同這樣的做法,可以持續。

其實在學術上這種做法有問題,但因為能傷害國民黨,我們就先不管他。哈哈。(場中提問:「為什麼?」)國民黨有新的選票,就一定會有新的道德合理性基礎。這個先不討論,反正大家都不在乎吧。之後的Q&A時間在討論也可以。

我 想強調的是,現在的「國民黨」實體,和1945或1949的國民黨,沒什麼關係。擁有國民黨認同的人,很多是自外於194X年脈絡之外的。他們和蔣家政權 沒啥關係,也覺得自己和那個政權沒關係。你打這點,打不到他們的肉。你自己會很爽,可是他們不會痛,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是那個國民黨。

就我來看,「國民黨」是由一個上下層結構所組成。雙層結構。在上層的,是實際的統治集團,是一堆國民黨政客和商人。位於下層的呢,是會投票給國民黨的國民黨百姓社群。

這上下層間,沒有什麼流動性,所以可視為兩個群體。

對於上面的,那些國民黨政客和商人的部份,已經有很多社會先進,大師、大德進行過完整的分析,資料相當多,我就不深論了。我也講不過他們。

這個由「高級外省人」「有錢人」與「地方實力者」,就是地方派系,組成的群體,在人際與金錢往來上盤根錯結,可以視為單一的個體。我以下簡稱這些「上層國民黨人」為「國民黨A」。不是A錢的意思啦!是簡稱。

而由一般百姓組成,在選舉時會投給國民黨或類似黨性候選人的下層百姓,則簡稱為「國民黨B」。

如果打算由選舉方式瓦解國民黨,瞭解國民黨B,會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工作。而就近十年的投票狀況來看,國民黨B主要來自於以下的幾種社群。

第一種就是外省裔。大約還有七到八成的外省裔依意識形態支持國民黨,這些人的總數其實不多,但在接近戰的選舉中影響很大。很多人說現在要改稱這些人叫中國人,可是中國人這個詞的意義更混淆。我們就還是講外省人、外省「裔」就好。

他們裡面有一些是反國民黨的,而且非常反,反到你覺得大腦是不是有問題,哈哈。這些人會是很重要的種子部隊,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產生強大的破壞效果,破壞他親戚的意識形態。就像灘頭堡那樣。

第二種就是軍公教及其家庭成員。這些軍公教因為工作環境,會有一種意識形態的群聚效果,大概有六七成是慣常支持國民黨。他們會支持國民黨,主要是利益考量,像是福利,退休金等等。

但新人已經開始覺得自己領不到錢了,開始仇視同一職場的老人。這些人也是灘頭堡,很重要。下一堂談組織時大家就知道灘頭堡的重要性。內奸沒有在嫌少的,我們需要滿坑滿谷的內奸。

第三就是地方派系。我把閩南裔、客家裔中挺國民黨的劃入這一群。這一些人因利益考量,動員力強,但叛離也相對容易。他們人數不好掌握,但如果頭子挺國民黨,一群就都會挺。

要打動或打散他們,要有不同的方法。這個我們後面也會談。因為沒錢和國民黨拼,所以你不能拼錢。要拼的原理也是一樣,讓他們「絕後」。不是剪他的雞雞,是要把他們的第三代吸過來,變成貴社的社員這樣。這樣很好齁,社長。社長點頭了。

第四種是低教育程度者。這些人通常也是低收入的勞動者。為什麼他們會支持國民黨,主要因為缺乏思辯能力,沒有接受訓練過,所以對小時候接受的政治意識形態是照單全收。

很多人說要教育他們,我認為這種想法也是很傻,你哪來的時間教人?他們哪來的時間讀書?這種想法就是大學教授病上身,瘋了。對這些人,應該是震撼教育,大炮在他們頭上一直轟,嚇死他們這樣,讓他們西瓜靠大邊。這個之後我們再談。

好,我就提四種。那為什麼要集中目標在這四個群體?

其實國民黨在其他的主要社群、主要的社會分類中,支持者都沒有過半,而選舉只要過半就好。那些國民黨沒有過半的社群,支持國民黨的比例,已出現門檻效果,就是過了那個引爆點,所以正快速衰退中,就沒必要優先處理。

還有,我知道有些大師主張要完全消滅國民黨支持者,所以其他群體也要顧。我認為這在實務上根本不可能做到,只是浪費資源。這根本沒有經濟學概念嘛!他們沒有邊際的概念,只是在傳教。你以為你是耶穌喔,耶穌都還沒辦法讓所有人都信教咧。

你錢不多,就應該準確將資源投注在國民黨有優勢的人身上。

好,面對這種組成的「國民黨B」,我們要達成的目標有二:

一,就是想辦法挖其中的人,讓他叛離國民黨。
二,避免原本在外面的人流入國民黨B。

如果你想透過選舉方法擊敗國民黨,那這兩者應該同步進行。選舉是比餅的大小,你要讓他越做越小,同時不可讓自己的餅流過去那邊。

所以要談「對象分析」,這樣談應該就夠了。如果你聽不懂剛剛講的,簡單說來,就是現在會投國民黨的,只剩特定族群,我們一方面要把他們拉出來,同時避免有新人流進去。

確定對手之後,要思考的是目的性問題。為什麼我們應該要打倒「國民黨」?

這個對大家來說是屁話啦!都坐在這邊了何必談?但你要給其他人,其他中立派一個理由。我認為不用說得太長,也不用牽絲到什麼歷史。談現在就好。

現在,這個「國民黨A」,這種政經複合體,會對一般的百姓帶來傷害,這點沒什麼好爭議的,因此應該消除。那我們又何必針對「國民黨B」,他們同樣是百姓呀?

這很簡單回答。因為國民黨B會透過選票不斷支持國民黨A,讓國民黨A得以利用權力向外造成傷害。因此瓦解國民黨B,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更進一步來講,國民黨B本身也可能會對其他百姓造成直接的傷害。

國民黨早就已經沒有信仰與思想,不信你可以去問那些黨員什麼是三民主義,這和現在國民黨的做法又有什麼關係。根本就沒啥狗屁關係呀!平均地權咧?漲價歸公呢?驅逐韃虜咧?驅逐CCR好像是當務之急哈哈。

因為沒有思想,所以現在會加入,或依附,或票投國民黨的人,就只有一種動力,就是利益。這種利益,可能是基於人身安全,或族群權力地位的考量,也可能是直接的金錢利益。這就是一種很明確的「外在價值交換模式」。就是交易啦!賣票。

國民黨B,想透過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為自己謀取利益,但這些利益,是從別人身上剝削而來的。很多人說國民黨B是無辜的,我不認同。現在的不正義,不只滋養到國民黨A,也會分享給國民黨B。爽都是爽到他們,血都是吸其他人的,所以打擊國民黨B是有道德正當性的。

如果你聽不懂我剛剛講的,不要緊,簡單來講,就是「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懂了嗎?很好懂嘛!你看他的表情就是秒懂。

目的部份講完了,接下來就是手段的部份,我會談出幾個對抗國民黨的重要策略。就是這個ppt上的「小丑化」、「搶劫意識形態」、「去二元」,與「世代斷鏈」。

我們先來看小丑化,這個是我的主要打法。

(待續)

從鄭氏政權到蔣氏政權

 

 

民報文化雜誌第五期〈台灣名字的發源地〉

 

李筱峰 2015/03/09

【專文】從鄭氏政權到蔣氏政權

台南曾經是漢語族第一次建立獨立政權的中心,這個獨立政權就是鄭經建立的「東寧王國」。

 

台南曾經是漢語族第一次建立獨立政權的中心,這個獨立政權就是鄭經建立的「東寧王國」。但是這個東寧王國為何滅亡,是一段很值得我們借鏡的歷史。

台南曾是「東寧王國」政權中心

1661年﹐鄭成功率領著承繼自父親的海商集團勢力﹐攻打台灣﹐經過八個多月的苦戰﹐於1662年逼使統治台灣長達38年的荷蘭人退出台灣。但是鄭成功取台灣之後五個月即去世,子鄭經在一場權力鬥爭勝利後即位。1663年,鄭經全面撤出閩南沿海,進入台灣。

鄭 經進入台灣後,雖然一方面引進中國(明帝國)的文教制度,如設科舉、建孔廟;但另一方面則相當「國際化」―發展國際貿易。清廷雖封鎖台灣,但台灣轉而向外 發展國際貿易,國際化的東寧王國,與日本、菲律賓、暹邏、東南亞各地,甚至英國,展開廣泛的多邊國際貿易。對日本輸出稻米、蔗糖、鹿皮和絲織品(來自中 國),輸入鐵、銅、軍用物品、棉布、瓷器等;再將從中國(走私)和日本運到台灣的商品,轉售到菲律賓和南洋。

鄭經時代 安平扮演遠東貨物集散地角色

東 寧的貿易對象以到日本、菲律賓的商船最多,英國則是最積極想與台灣貿易的歐洲國家。英國船於1670年首度來台,與東寧王國協議成立非正式通商條款37 條,1672年正式訂定協議條約13條,並在安平籌設商館;依協議,東寧王國向英國輸出蔗糖、鹿皮,輸入軍火、棉布等物。鄭經時代台灣的國際貿易發展,使 得安平一直扮演著自荷蘭時代以來遠東貨物的集散地角色。郁永河所指出的:「我朝(清)嚴禁通洋,片板不得入海……。凡中國各貨,海外皆仰資鄭氏,於是通洋 之利,惟鄭氏操之,財團益饒。」(詳見郁永河,《裨海紀遊》,〈鄭氏逸事〉)其中,「通洋之利」指的就是發展國際貿易的好處。國際貿易的龐大利益,成為鄭 經立足台灣的重要憑藉,是鄭氏東寧政權能夠站起來的重要實力。此時的東寧王國,儼然以島國之姿,雄據東亞。

鄭經對人家說﹐他不是不能戰﹐而 是「不欲重苦沿海吾民﹐故效張仲堅遠絕扶餘﹐不與中土爭衡。」﹔1666年﹐鄭經所倚重的佐臣陳永華﹐在和鄭經的一次談話中也說到:「清朝亦知我們株守而 無西意」(江日昇《台灣外記》);1667年鄭經曾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中國]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答覆滿清孔 元彰的招撫信);1669年鄭經又說:「….全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自以為休兵息民﹐可相安於無事。」(給答覆滿清官員李率泰信,見川 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西洋人稱呼他為「台灣的國王」(The King of Tyawan),1670年英人東印度公司負責人Henry Darces上書鄭經﹐稱呼他「Your Majesty」(陛下); 到了1674年鄭經更定官制後﹐他的屬僚不再自稱「卑職」而都改稱「臣」了。鄭經儼然獨立建國於台灣,這是台灣史上首次出現漢語族人建立的獨立政權。

鄭經儼然獨立建國於台灣

從 1664年到1674年的十年之間﹐鄭經在台灣的獨立經營﹐已經使得東寧王國逐漸發展出一個局面。但是﹐中國傳統歷史意識的「大一統」情結﹐顯然又在鄭經 身上發酵﹐儘管東寧王國已在台灣奠下根基﹐鄭經原本已表示「株守而無西意」,卻不能安於小國寡民的價值﹐1674年他經不起「清初三藩」的鼓動,參與「三 藩之役」的反清行動,發動一場反攻大陸的戰爭,使得十年來好不容易在台灣累積的績業﹐卻在這場歷時六年的征戰中耗損殆盡,結果因此「套牢」。

在反攻大陸敗退的過程中,滿清當局在漳州設立「修來館」作為統戰機構﹐發布各項投降獎賞標準﹐利誘鄭軍部將兵士奔降﹐在這次的挫敗撤退當中﹐鄭軍又掀起一波投降潮﹐投降滿清的鄭軍官兵總數約10萬人。

鄭經反攻大陸戰爭 是東寧國滅亡關鍵

1680 年2月﹐鄭經全面退回台灣,但是已回不到歷史的原點。因為發動這次的反攻大陸戰爭﹐經過6年的征戰﹐消耗掉的財力﹑物力﹑人力﹐以及時間﹐使得東寧王國的 元氣大傷﹐加上因此造成的心理打擊﹑民心的潰散流失﹐則更不能以道理計。不僅國家元氣耗損殆盡﹐連賴以生存的經貿實力也大受影響﹐就在鄭經敗退回台的那一 年─1680年﹐英國撤銷了他們在台灣的商館﹐這表示外國也不看好東寧王國了。1683年8月鄭家第三代的鄭克塽率領已經薙髮的東寧「亡」國的文武百官, 向前來台南宣達投降清單的滿清代表施琅將軍(原為鄭成功部將)投降。

誠然﹐鄭經發動反攻大陸的戰爭﹐是東寧國走向滅亡的最大關鍵。

蔣政權的「反攻大陸」 幸好只流於口號

266 年之後,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也撤退來台灣,以台灣為根據地,標舉「中興復國」、「反攻大陸」的口號。好在蔣政權的「反攻大陸」只流於口號,而沒有真正 付諸行動,至多僅於195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發動幾次小規模的攻擊而已。蔣政權未能發動「反攻大陸」的實際攻擊行動,當然受制於美國的約制,美 國只願協助防守台灣抵擋共產中國的攻擊,但不幫助蔣政權用軍事行動攻擊中國。蔣政權因此穩守在台灣,台灣免受戰爭之苦,成為一個實際獨立於中國北京政權之 外的政治實體,致力於經貿發展。

兩相比較,我們發現鄭經將「反攻大陸」付諸行動,使得東寧國在台灣的經貿發展成果冰消瓦解;蔣政權的「反攻大陸」只是口頭喊喊,真正在台灣致力於經貿發展,卻使得台灣成為世界第14大貿易國,躍居「亞洲四小龍」的行列。

台灣與大陸分離 卻是經濟繁榮的時代

歷 史學者黃富三曾經指出:「在台灣與大陸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我們悚然發現,合併時竟是進步最小而社會混亂的時代;反之,分離或發展自我性格時,卻是經濟繁 榮、社會安定的時代。」(詳見黃富三,〈「台灣問題」的歷史淵源〉)揆諸前述鄭經與蔣介石兩個政權的歷史,正好驗證了這段歷史解釋。再看看2000年起, 尤其是2008年馬英九主政之後,所採取的「傾中」政策,中國勢力開始插手進入台灣各個領域,台灣的經濟呈現嚴重蕭條與不景氣。彷似又替這段史論提出具體 的佐證。

鄭軍在反攻大陸失敗時,發生軍人投降潮,以致東寧王國民心瓦解;今天許多原來追隨蔣介石來台要「反攻大陸,消滅共匪」的軍官們,也 紛紛向中共政權輸誠,還有人說出「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打擊民心士氣!。台灣今天雖然沒有像東寧政權敗退時的十萬人投降潮,但是台灣在發展成經貿大國之 後,卻有許多台商將大量資金挹注中國,造成以商逼政的危機。

撫今追昔,我們是否從歷史中得到反省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