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國葬﹐黨葬﹐縣葬﹐私葬

by《凌鋒專欄》
林保華2007/12/11

兩蔣在慈湖的陵寢遷葬問題不時總要引爆成為話題。記得蔣緯國在世時就提出過這個問題﹐甚至移靈回中國﹐也是選項之一﹐只是共產黨不同意而已。因為在中山陵﹑毛澤東紀念堂之後﹐再冒出甚麼“大中至正”﹐“國共合作”就要變成“國共合墓”了。

國家領導人的屍首長期不下葬﹐好像只有共產國家才有﹔而父子都不下葬的﹐兩蔣應該是獨一無二。全世界找不到這種詭異的國家。就是不論風水﹑靈異﹐這 也是極不正常的情況。因此後來蔣家後人提出要安葬的合理主張。哪裡知道又因為人事變故﹐蔣經國那個私生子章孝嚴在改姓蔣之後冒出來反對﹐在五指山花了幾千 萬元準備好的墓地就此荒廢。

現在陳總統再次提出這個問題也很自然﹐即使拋開種種政治因素﹐也不能用公帑長期維持這種不正常的局面。所以陳總統不但決定明年元旦開始撤走憲兵﹐並 且指出一直反對移靈的就是那個蔣孝嚴。蔣孝嚴除了宣示自己是孝子之外﹐還說國民黨與蔣家有應變的辦法。我們看看到底是甚麼辦法﹖

蔣孝嚴不願意陳總統主持移靈的國葬儀式﹐暴露他的族群優越感。這是公然在煽動族群意識。這種做法﹐只能更激發台灣民眾對蔣家的惡感﹐如果將來有甚麼更激烈的行動出現﹐都是蔣孝嚴咎由自取。

蔣孝嚴還揚言要馬英九選上總統才移靈。原來一定要國民黨人當上總統才移靈﹐這就不是國葬而是“黨葬”了。如果馬英九沒有當選﹐就不進行國葬了﹖那麼就憑這一點﹐台灣人不要把票投給馬英九﹐看蔣孝嚴有甚麼能耐處理兩蔣的遺體。

據說蔣孝嚴還拜託桃園縣長朱立倫接管慈湖﹐因為慈湖在桃園縣境﹐是為“縣葬”。然而桃園哪裡來憲兵﹖難道由“縣兵”組成“憲兵”﹖經費又哪裡來﹖桃園民眾會贊成嗎﹖朱立倫曾勸說馬英九放棄黨產﹐馬英九不聽。

現在把縣政府的經費變成黨產﹐朱立倫做得出嗎﹖

如果國葬﹑黨葬﹑縣葬都不行﹐可要考驗自稱是“孝子”的蔣孝嚴會不會把兩蔣遺體接回家裡﹐進行“私葬”。就怕他與馬英九﹑國民黨一樣﹐表面上捍衛“大中至正”﹐卻又不願在黨部與家裡另起爐灶。那怎麼辦﹖難道願意火葬﹖

蔣孝嚴為何要做兩蔣的文章﹖無非是選舉炒作﹐要拿蔣家孤臣孽子的選票﹔也是為了向共產黨表示“終極統一”的心願。不管是哪一種﹐他的選票會越來越少﹐因為民主潮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即使其他蔣家後人﹐對蔣孝嚴的表演恐怕也只有作嘔的感覺。

臺灣時報2007-12-11

中國戲弄美軍

by 林保華 2007/12/12

這 幾年來,美國的台海政策明顯向中國傾斜。尤其是新任國防部長蓋玆去年十二月上任後,急於與共軍拉關係,除了言論比較溫和外,主張加強中美軍事交流,蓋玆本 人更在上任不到一年,也就是今年十一月四日訪問中國;美國國防部的網站上甚至一度出現布希總統反對台獨,把台灣入聯公投當作獨立公投的中國文宣語言。蓋玆 原先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長,他的「敵情」觀念何以如此淡薄耶?

對美國,尤其是軍方的示好,中國是怎樣回報的呢?十一月下旬感恩節期間發生「小鷹號」被拒絕在香港停泊與家人團聚事件,距離蓋玆離開北京才兩個星期。幾天 後,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訪問美國時親自向布希總統解釋這是一場誤會。感恩節是美國最體現人性親情的重要節日,中國的做法嚴重傷害了美國軍人及其家屬的感 情,他們當然需要中國的一個說法,所以白宮宣佈了楊潔篪的「誤會」,並且象徵性的提出抗議後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中美可以再度進入蜜月期。豈料中國外 交部發言人劉建超,也就是楊潔篪的下屬,立刻否認是場誤會。那麼,如果不是楊潔篪胡說八道,就是白宮造謠生事。但是作為當事人的楊潔篪閉口不說話,製造出 可以遐想的空間。

如果是「誤會」說,那就可能是軍方自作主張,身為軍委主席的胡錦濤像馬英九一樣什麼都「不知道」,就像年初中國擊落它的過期衛星時一些人的看法。但是後來 美國方面又宣佈,在「小鷹號」事件以前及以後,還有幾艘美國軍艦及軍用貨機被拒進入香港。所以再用胡錦濤不知情是無法解釋了。何況蓋玆才離開北京幾天就發 生中國潛艇突然出現在「小鷹號」附近射程範圍內而使美方再次震驚,可見這都是經過周密的部署。

有人解釋說這是中國的「報復外交」,因為布希總統會晤達賴喇嘛。其實這類會晤以前屢見不鮮,為什麼就是這次如此戲弄美國?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國對中國示弱。於是中國展現了恃強凌弱、欺軟怕硬的流氓本性了。

當然,美國的反應也很快,說明軍方還保持清醒頭腦:「小鷹號」立即穿越台灣海峽,是為十一年來美國軍艦再次進入台灣海峽的首次,而九天來有七艘美國軍艦穿 過台灣海峽,展示那是公海而不是中國的內海。然而,對美國軍艦的這個舉動,中國外交部對美國表示嚴重關切,顯然中國認為美國破壞了台海現狀。於是,美國軍 艦可以穿越台海,還是不可以,才是台海現狀?中國的觀點肯定與美國不同,也與台灣不同。如果對現狀各有各的看法,美國又怎麼可以按照中國的觀點來強迫台灣 接受?中國敢於如此戲弄美國,不也是美國聽命於中國而被中國認為軟弱可欺嗎?

黑牢與特區

by 自由時報 自由談 2007/12/12

平平是坐牢,待遇差真多!

景美軍法看守所「五十九號牢房」約三坪大,現任副總統呂秀蓮及高雄市長陳菊曾同時在這裡坐政治黑牢,由於空間狹窄,兩人迴個身都難免肢體接觸,門上還有窺伺孔,獄卒可隨時查看。

同一地點現在還有個「汪希苓特區」,約三十五坪,套房、會客室、書房、客廳俱全,明窗淨几,若私密住宅,家人可去同住,汪希苓是蔣經國手下軍情局長,當年奉命派殺手赴美刺殺江南。

呂、陳當年因為參與爭民主、反抗國民黨政權獨裁的美麗島運動,遭國民黨政權逮捕入獄,關在五十九號牢房期間,經常從早到晚被偵訊逼供,兩蔣獨裁統治台灣期間,像呂、陳等遭遇,甚至更慘千百倍的案例,不知有多少。

汪希苓犯的是殺人罪,指派殺手到美國殺人,形同恐怖組織行徑,對國家形象傷害至大,只因他「忠」蔣「愛」國(國民黨),並奉命「制裁」著作蔣經國傳、揭穿 獨裁父子黑幕的作家江南,案發後在美國等國際壓力下,國民黨才將他逮捕,但被關前蔣經國曾召見他,入獄後更予禮遇,被判無期徒刑,關六年多就獲釋,兩年多 前還傳出他被騙走一億多元的消息。

反國民黨,坐黑牢如下地獄;忠於國民黨,即使因殺人案坐牢,也可享受天堂般特權。黑牢與特區對比,見證著獨裁政權歷史罪惡,泛藍政媒現在竟還在為兩蔣父子塗脂抹粉,簡直沒天理!

除了污辱gay看不起「娘」,他們還會什麼?

by rpot1973 2007/12/12

最 近因為直言敢言而惹怒統派媒體的教育部主秘莊國榮,因為在發言的內容之中,提到了gay和娘而遭到媒體群起圍勦。而像莊國榮這樣熱門的新聞人物一旦被媒體 盯上,並開始計劃羞辱的時候,自然也是一些平常難以佔據新聞版面的性別運動團體出頭的時候了。這些平常難得到報導機會的民間團體,在看到這樣的機會時,馬 上跳出來籍機宣揚其理念,老實說還真是件很正常的事。啊就沒辦法嘛,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不利用這種時候出頭怎麼辦呢?這也算是一種運動的策略,說起來是 可以被理解的。

所以針對這些性別團體的行動,我個人不打算提出什麼樣的批判。但是對於計劃曲解莊國榮發言以進行羞辱的媒體,我可是不打算客氣的。

在討論任何議題時,我想第一步,就是確認問題,所以就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到底莊國榮那時的發言內容是什麼.....

莊國榮:「總統候選人最大的特徵是從小乖,那完蛋了!就像我有一些德國朋友來台灣,或我去在德國,他就跟我談到對台灣的政治現象,大家在聊,他們非常好奇,為什麼台灣的女生有些人很喜歡馬英九,德國人跟我說,就德國女人的觀點來看,馬英九很娘啊!不太像男人啊!」

莊國榮:「郝龍斌蠻熱愛蔣中正的,我看他跟他緊緊擁抱在一起,人家還以為是GAY勒,所以我覺得當他這麼熱愛蔣中正的時候,然後跟威權體制,這麼緊密唇齒相依的時候,我們就沒什麼指望!」

首先來談的就是第一段,葉武台很娘的那個部份。如果是看完他全部內容的話,我們當不難理解,莊國榮想說的是,當一個總統是不能太乖的,因為這可是領導眾人之職。於是他的德國友人非常不能理解,為何台灣的女生有些人會很喜歡像葉武台這種很娘的政治人物?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一個人是娘是man本來就是個人特質的問題。不論是娘也好、man也罷,在一個民主社會之中,只要發揮所長都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問題是,就總統這種很需要硬氣的工作來說,一個太娘的人,實在是不適合。而令莊國榮德國友人真正感到奇怪的,其實並不是葉武台很娘,而是為何有些台灣的女性會喜歡一個很娘的總統候選人呢?這種人格特質並不適合這樣一個工作啊!所以他們所質疑的,其實是台灣國內的民眾,到底對於總統這個工作理解多少?到底知不知道,我們需要讓一個什麼樣人格特質的人來做這個工作?

再來則是人家以為郝龍斌是gay勒那個部份。一樣的,看完了整段文章之後,如果是一個腦筋清楚的人也會知道。莊國榮沒有把gay當成一個負面用語拿來罵人 的意思。他是說看到郝龍斌那麼熱愛蔣光頭時感到十分的奇怪,身為一個民主社會的民選首長,怎麼會那麼熱愛一個獨裁的統治者呢?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郝龍斌原 來是個gay,而蔣光頭又剛好是他的type咧,但問題是郝龍斌明明就不是gay啊,那是在愛什麼?這就和民選首長卻熱情擁抱獨裁者一樣令人莫名奇妙啊!

不過聽到媒體耳中,這可不得了了....

所以說人很娘,講人像GAY,全部合理化;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不能讓大夥兒接受.恐怕還是個大問號。TVBS 更新日期:2007/12/09 11:03 廖雅玉

幹!現在是怎樣?說人很娘,講人像gay是有什麼不對的嗎?很娘不好嗎?像gay又是有罪的嗎?是啦!對於想選總統的人來說,被人說娘的確不是件好事,因為太娘的人不適合做總統這個工作,但是人家莊國榮罵的是葉武台,又不是罵很娘的人。然後郝龍斌的部份就更莫名奇妙了,莊國榮有罵gay嗎?他罵的是郝龍斌吧,罵他明明就不是gay卻做出像gay的行為實在莫名奇妙。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有很娘的人覺得莊國榮說葉武台很娘,是污辱到他們這些很娘的人,而有gay覺得把他們和郝龍斌放在一起是看不起gay,所以對於莊國榮非常不能諒解的話,那我可就沒什麼意見了。

但是明明人家罵的,就是葉武台和郝龍斌那種明顯不適於民主社會的行為和邏輯,但是媒體就是硬要把很娘的人和gay扯進來。人家很娘的人和gay是欠你們喔,只為了攻擊莊國榮,就把他們當成了罵人的負面用語。真正在污辱gay和看不起「娘」的,是這些刻意炒作的媒體吧!就是因為他們心中其實是看不起很娘的人和gay,所以才會一聽到人家說娘說gay就說這是性別歧視,硬是要說的人承認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人家莊國榮負責的是拆除獨裁統治象徵的工作,你媒體和泛藍政治人物如果真有本事的話,就針對這個問題,就事論事,說為何反對拆除獨裁象徵,不要把很娘的人和gay扯進來攪局。

不過想想也是啦,一直以來媒體和泛藍政治人物早就在每一次的爭論之中,証明了他們沒有真本事,就和這回一樣,除了污辱gay看不起「娘」,他們還會什麼?

娘的教訓

by 王大維 2007/12/11

這兩天教育部莊主秘有關「馬英九太娘」以及「郝龍斌像gay」的發言,引起許多性別團體及學者批評。確實,用個人的性別特質來貶低他人,並不是一個高尚行為。不過,當事者的回應以及批評莊主秘的人,其背後的性別意識同樣的不及格!

例如馬英九認為這樣的言論很低俗而不想回應,而某些據稱有性別意識的學者也批評用這些字眼是污辱或歧視;但是他們這樣的言行不就再次地強化並認同「娘」或男人具有女性化特質是一件錯的、羞愧的事情嗎?

歷史上有許多曾經被認為污名化的字眼,但經過多重的對話與折衝之後,也都成功地被重新建構為具有正面的意義。例如「酷兒」(queer)一詞,原本用來指 稱同志是怪胎,但卻被同志扭轉成用來彰顯自我驕傲身分的認同。而距離不遠的「台客」風也是如此,把過去對於台灣人的貶抑轉型成對於自我族群身分的肯定與自 豪。

相同地,如果馬陣營以及性別教育專家想藉此事件提醒大家對於性別特質的尊重的話,不應該氣呼呼地攻擊莊主秘,並藉此機會來順便修理他捍衛執行自由廣場換牌 行為。畢竟,像莊主秘這樣具有性別刻板印象想法者,在社會上比比皆是,攻擊他並不會使這樣的普遍現象消失,而他的失言,其實不過是反映出社會的主流性別意 識罷了。

如果真要做到性別意義的解構,被指責者應該更自我肯定的大聲回應「對,我就是『娘』,但是我『娘』得可愛,『娘』得理直氣壯!」這樣,不但顯示自己不懼怕被貼上這種標籤,同時也以身作則示範將男性具有女性化的特質予以正常化,這樣才可能達到真正的性別平權啊!

(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何須聞「光碟」色變?

by 楊斯棓 2007/12/12

  選舉將屆,兩軍交鋒,一定會大打文宣戰,早年蘇貞昌、陳定南都是親筆操刀,隨著打字機普及,開始有了形狀生硬而印刷整齊的文宣。接著電腦網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文章可以用部落格呈現,支持者熱情回應,踢館者不客氣指教。



  漫畫高手可以用巧妙的圖像隱喻批評時政,而目前DV普及,任誰都能拍段影片,然後轉檔,看要放在部落格,還是要上傳youtube,又或者,可以啟動 燒錄機,把他燒成「光碟」,沒錯,就是這個藍軍聞之色變的「光碟」。我真的不懂,為什麼要對一個「媒介」產生那麼大的反感,今天光碟便宜,易於普及,如果 今天記憶卡便宜,而有人製作一些影像用「記憶卡」大量複製後兜售或散發,藍軍是不是也要痛罵使用「記憶卡」是賤招,又或者,使用「網路電視台」行銷理念的 魚夫,也是在「耍賤招」。



  聯合報曾以社論「辦到謝長廷腳前的那一條線為止?」意圖殲滅謝長廷,謝聞之大怒,如果有人用讀稿讀出這篇文章,然後旁人用DV拍下,燒錄出來,請問這 是不是一張「打謝光碟」?如果答案是,請問聯合報平均一週製造幾張「打謝光碟」?而如果有人側錄T台節目,每天燒成一張光碟,T台是不是年產三百六十五張 「毀綠光碟」?



  蘇俊賓說:「民進黨每到選舉就使用爛招抹黑對手,「打馬光碟」根本就是「非常光碟」手法翻版。」蘇並用「不入流」、「人格謀殺」來定調這張光碟。我只 用兩個觀點回應蘇,第一,我不知道當年蘇有否看過「非常光碟」,然而「非常光碟」每集片尾都挑立委打分數,評到徐中雄那集,是用正面的形容詞稱讚徐中雄, 當時徐中雄也感訝異,足證非常光碟不是蘇某口中的「綠營外圍團體」製播,而是跨越藍綠的臧否月旦,身為徐中雄助理的蘇俊賓,難道連這條新聞都不知道?



  馬英九任用蘇俊賓前,國民黨多人表達反對,中常委洪秀柱將蘇俊賓過去上媒體罵國民黨的話,高聲唸出,如「國民黨選舉都是靠買票」、「投給國民黨的都是 笨蛋」,當時馬臉色慘綠。我只想告訴蘇兄,如果有人把洪秀柱這段向馬英九告您狀的情結,讓幾個演員給演出來,就可以用數位攝影機製成光碟,您會覺得這是 「下流賤招」還是「意見表達」?台灣政壇傳過許多錄音帶、錄影帶、光碟,只有一樁發揮影響力,那捲錄影帶裡綜藝大姊大的「謝長廷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 根本不是人」,吳敦義陣營見獵心喜,大量散發,結果惹的選民反感,弄的「贏贏筊博到輸輸去」。



  任何一種文宣的重點都一定是「內容」,而無關「媒介」!請更新自己的「韌體」,趕上這個時代好嗎?


圖片背景為蕭美琴得知自己被非常光碟批判

說明:當時中國時報對該圖片的說明是:
台灣媒體革命工作室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嘲諷多位政治人物,遭「非常報導」光碟影射點名的民進黨立委蕭美琴(右)、薛凌(左)舉行記者會,表示在民進黨內初選前,出現這張光碟詆毀她們兩人非常可恥,兩人表示不排除提出告訴。(黃國書攝)(本報資料照片)

回頭請教蘇俊賓
你那幾句瞎話還站的住腳嗎?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by 曾韋禎 2007/12/12

王建民2007 年10月8日,在紐約洋基球場滿場觀眾稀稀落落的掌聲及陣陣的噓聲下,休息3天上場,背負著非贏不可的沉重壓力,王建民只投1局,留下滿壘的場面,黯然下 場。終場洋基隊輸掉了這場比賽,也輸掉了季後賽。連續2年都在季後賽首輪以1勝3負被淘汰出局。不同的是,2006年的那1勝是王建民所奪,2007年的 王建民就承擔了2場敗投。延燒近8個月的王建民熱,也將逐漸降溫,直到2008年的球季開打,重新點燃。

棒球熱始於日治時代

棒球早在日治時期就傳入台灣,台北的公立學校陸續組成棒球隊,成為台灣棒球的發源地。全台各官方機構、軍隊、工廠也相繼成立棒球隊。1923年 起,由日本人組成的台北一中棒球隊首度代表台灣,到日本「阪神甲子園棒球場」參加全國高校棒球大賽,自此到1941年因戰爭停賽,台灣年年有代表隊參加甲 子園。約此同時,在東部的花蓮港,有原住民組成了一支叫做「能高團」的棒球隊,這支球隊後來成為日本官方的宣傳品,四處巡迴、比賽,其中幾位球員還被網羅 到日本京都平安中學擔任球員,這大概是台灣的第一批旅外球員。棒球也就這樣,在東部原住民聚落生了根,至今仍是台灣職棒球員的搖籃。

1931年挺進甲子園決賽的嘉農棒球隊。1928 年,嘉義農林學校成立一支由日本人、漢人、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曾5度代表台灣打入甲子園,甚至在1931年挺進決賽,最後獲得亞軍,當年的準決賽,由 嘉農對上小倉工業,引起全嘉義市民的關注,紛紛守候在收音機旁觀戰,是台灣第一波的全民棒球熱。嘉農棒球隊陣中的台灣球員吳昌征(原名吳波,歸化日本 籍),後來加入日本職棒,投過無安打比賽,也拿下2次打擊王、1次安打王、1次盜壘王,於1995年以「快腳、強肩的名外野手:人間機關車」之美譽入選日 本棒球名人堂,是台灣在職棒界發光發熱的第一人。在高雄,則是有台灣人在1931年自組「高砂野球聯盟」,讓沒有球隊可以參加卻喜愛棒球的台灣人得以打棒 球。

呷飽看野球

台電棒球隊是戰後棒球風行時所成立的棒球隊,至今仍是業餘成棒勁旅。原 本受中國文化浸染,排斥運動的台灣人,在日治時代接受正常化的新式教育,社會風氣也逐漸改善後,對棒球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恐懼,到欣賞,最後熱愛並參與此項 運動。戰後,日本人離去後,來台中國人對棒球多興致缺缺,讓台灣人可迅速填補上日本人在棒球場上的角色,陸續在各機關組職棒球隊,全國性及區域性的棒球賽 事不斷;加上二二八的大屠殺及之後的戒嚴,棒球場成為少數台灣人佔有絕對優勢且能不受政治力干預的公共場域,且國民黨政權將多數體育資源分派給少數人在玩 的籃球,而非最普及的棒球。讓棒球在戰後20餘年真正深入台灣各角落,隱有與外來政權相抗衡的意味在。當時就流傳有「呷飽看野球」的俗諺,見證了台灣民間 的棒球風氣。

當然,國民黨政權也注意到這個現象。1968年的全省學童棒球賽,資源缺乏的台東紅葉少棒隊擊敗傳統棒球重鎮的嘉義垂楊少棒隊,贏得冠軍。同年,日本關西 少棒聯隊來台訪問;為此,紅葉與垂楊少棒隊在林口的軍事基地集訓了一個月。正式比賽時,還有台視作現場轉播,是政治力量開始介入棒運發展之始。這5場的台 日對抗賽,引起全國之注目,最後紅葉少棒連勝關西聯隊2場,點燃全國之熱情。政府隨即於1969年舉辦首屆少棒錦標賽,準備進軍國際,也讓台灣的棒運朝向 扭曲化的發展。

承載太多民族情緒的棒球

首屆少棒錦標賽冠軍是嘉義大同少棒,但政府違反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規定,選出一支全國明星隊準備進軍世界少棒錦標賽(威廉波特),在取得遠東區代表權後被告知此一參賽隊伍必須是地區球隊,不得為全國明 星隊。因此,雖嘉義球員佔最多,但整隊當初是寄籍在台中市忠孝國小,遂更名為台中金龍少棒隊。這支犯規的球隊為台灣奪下第一座世界少棒冠軍,讓全國為之瘋 狂。為了吸收這些國小畢業生,華興中學設立青少棒隊,將金龍少棒隊整隊保送進入華興中學就讀。1970年,由嘉義冠軍隊垂楊少棒挑選嘉義明星組成七虎少棒 隊,奪得南區少棒隊冠軍,再納入南區各校明星,擊敗金龍少棒隊,順力挺進威廉波特,但未獲冠軍,無緣保送進華興中學,屏東的美和中學也成立美和青少棒隊, 吸收七虎隊球員。在這批青少棒球員畢業後,兩校也順勢成立青棒隊。1971年,嚴孝章在花蓮成立了榮工少棒隊,後隨著隊員年齡之增長,相繼成立榮工青少棒 隊、榮工青棒隊、榮工成棒隊。台灣三級棒運之版圖,大致底定。

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出現正當性危機,不得不對內尋求正當性基礎。一方面,在1972年開始在台灣舉行增額立委的補選,並提 拔台籍才俊,開放少數台籍精英而非廣大台灣民眾參與政權。另方面,則是操弄民族主義,凝聚全民一致對外的情緒,藉此掩飾政府的無能。有利用個別事件的,例 如保釣運動;三級棒球的世界冠軍則是1年3劑的民族興奮劑,威權政權也藉此補足洗腦教育的遺漏,對台灣社會所有階層進行國族神話的建構。

 獲得世界冠軍的小選手,享有乘坐吉普車光榮遊街的殊榮。自此,世界少棒聯盟所主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威廉波特)、世界青少棒錦標賽(蓋瑞城)、世界青棒錦標賽(羅德岱堡),就成為台灣民眾每年心之所繫。萬家燈火,半夜聚在電視前觀看台灣球員在地球彼端的激戰,成為70年代所有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全民瘋職棒

獲得首面奧運棒球銅牌的1984年奧運棒球代表隊。1980 年代後,這批少棒選手陸續加入台灣成棒,同時台灣也改以「中華台北」的名義重返國際體壇,讓台灣成棒漸在國際嶄露頭角。在1983至1986年,台灣成棒 隊曾連續4年都有擊敗過古巴隊的紀錄,被譽為「古巴殺手」。1984年洛杉磯奧運,首度將棒球列為表演賽,台灣成棒隊擊敗南韓,奪得銅牌,把台灣的棒運推 上另一波高峰。然而,在業餘成棒之上,國內尚未成立職棒,這些頂尖球員遂紛紛赴日加入職棒隊或是業餘球隊,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及更好的待遇。在「二郭一 莊」的號召下,日本職棒成為台灣球迷最注目的職業賽事。

1984年洪騰勝成立兄弟棒球隊,是我國首支由民間企業設立的業餘成棒隊。因洪騰勝的終極目標是成立職棒,所以兄弟棒球隊的待遇比照職業球隊,吸引到許多 明星球員,也靠優異的戰績累積龐大球迷。1987年年底,洪騰勝就開始著手籌組職棒。除了兄弟棒球隊外,洪騰勝找上當年從贊助宜寧中學青棒賽到贊助文化大 學棒球隊,並與葡萄王企業共辦文化、輔大對抗賽(梅花旗棒球賽)的味全企業,味全企業同意設立職棒隊。再找了統一與三商這兩間沒辦過棒球的企業支持,在一 片不看好的聲音下,於1989年創立中華職棒聯盟。

1988年的首爾奧運,台灣找了在日本業餘隊打球的選手,與國內眾好手組成一支夢幻球隊,意氣風發地揚言奪下奧運金牌,結果卻因過度輕敵,創下三連敗的難堪紀錄。這批好手隨即投入台灣的職業棒球。

1990年開打的職棒,空前成功,引起台灣棒運的空前狂潮,球員不必再背負讓人喘不過氣的民族情感來盡情揮灑。職棒開打數年內,竟引起台灣旅日球員的返鄉潮,除了業餘隊的球員外,就連在日本職棒效力的陳義信、呂明賜也陸續回國打職棒。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棒球首度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台灣成棒隊兩度擊退強敵日本隊,獲得奧運銀牌,可說是台灣棒運前所未有的成就。這批頂著奧運銀牌光環 的球員,在1993年隨著新加入職棒的俊國、時報兩支隊伍,為台灣的職棒注入一劑活血,讓職棒明星除了是球員以外,也成為流行時尚的代言人。

台灣職棒最風光的時代,進場人數破萬事家常便飯。職 棒的熱潮,帶動體育頻道的興起,也讓美國職棒順勢進入國內。不過當時最吸引國人的國外職業運動,是美國職籃NBA,而非美國職棒MLB。一來是喬丹所帶來 的效應;再者,在國民黨政權長期的差別待遇下,籃球透過教育的傳遞,及廣佈全國各角落的籃球場,讓籃球在這40年間,漸漸取代棒球,成為台灣最普遍的運 動。

職棒的熱潮,讓少棒小選手有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今天球場上的職棒好手,不管是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姜建銘、林恩宇、潘威倫,都是在國小目睹台灣職棒最興盛的階段。

棒運的寒冬

有龐大利益的地方,是非也多。職棒所帶來的,除了龐大商機以外,更是地下簽賭一大目標。組頭為了操控比賽,勾結黑道收買、脅迫球員打放水球,在職棒簽賭案 爆發後,多名明星球員被收押、起訴、判刑,奪得1997年上半季冠軍的時報鷹隊,甚至因為本土球員僅存2人未涉案,而須向其他隊伍借將才得以打完季賽。

同時,聲寶企業無法順利加入職棒,原本負責轉播的年代公司也未取得職棒轉撥權,於是合組了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並於1997年開打。在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 的強力挖角下,中華職棒聯盟的指標性明星紛紛跳槽。讓原本只有6支職棒球隊的台灣,一下有超過10支職棒球隊在惡性競爭,稀釋了比賽精采度。

1998年時報鷹隊因涉賭球員太多,宣布解散。1998年,三商虎隊因球員涉賭,明星球員又屢被挖角,戰績積弱不振,以不堪虧損為由,宣布解散。味全龍隊因母企業被中國台商頂新集團併購,已被徹底中國化的頂新集團,無意為台灣的棒球多作任何付出,也宣布解散球隊。

接連的打擊,讓台灣的職棒進入寒冬。原本動輒上萬人進場觀賽,在最低朝時只剩幾百人在場上觀賽。不過,在台灣職棒最慘澹的幾年,許多有潛力的年輕好手為美 國職棒球探所挖掘,相繼與大聯盟球隊簽約,1999年陳金鋒與洛杉磯道奇隊簽約、曹錦輝與科羅拉多落磯隊簽約,2000年王建民與紐約洋基隊簽約,郭泓志 與洛杉磯道奇隊簽約,2001年黃俊中與波士頓紅襪隊簽約。台灣棒壇開始掀起一股旅美潮。

棒運的復甦

2001年,台灣主辦世界盃棒球賽,這是台灣主辦過最大規模的國際賽,共有16國參賽。台灣隊的優異表現,喚回球迷對棒球的熱愛,球場上出現了許久不見的 破萬滿場觀眾,最後在陳金鋒、張誌家了聯手下,擊敗日本,獲得季軍。台灣的職棒也因此漸有球迷回流,兩聯盟的惡鬥也出現和解的契機。2003年,兩聯盟正 式合併,展開新的球季。

在地球的彼端,陳金鋒在2002年9月14日成為第一個站上大聯盟球場的台灣人,不過在陳金鋒4年零星的大聯盟生涯,並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多半還是在3A球隊出賽,並隨時支援台灣的球隊打國際賽。最後陳金鋒結束了自己的大聯盟夢,選擇回台灣職棒效力,留下無限的惋惜。

曹錦輝也於2003年7月26日登板先發,迎戰密爾瓦基釀酒人隊,獲得勝投,是第一個站上大聯盟投手板的台灣球員,當然也是台灣球員的第一勝。但曹錦輝卻 因傷所苦,往後幾年幾在復健、養傷中度過。最後在2006年被落磯隊所釋出。2007年在洛杉磯道奇隊的邀請下,參加春訓,並爭取到上場機會,擔任中繼投 手,表現出色,卻又因傷告別2007年球季。

王建民登上大聯盟

在民族大義的這頂大帽子下,棒協不斷以兵役問題為脅,強制徵召旅外球員返國參與國際賽。讓原本該隨隊練習、等待機會、調整狀況或是養傷的球員,還要時時刻刻返國打國際賽。這種民族主義的幽魂,不但出現在國際賽上,也出現在所有台灣球員出賽的場合。

2003年亞錦賽,台灣隊戲劇性地反敗為勝,擊敗南韓隊,取得2004年雅典奧運的參賽權。是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後,台灣代表隊再度重返奧運。棒協 在此役想盡辦法徵召了陳金鋒、曹錦輝等有大聯盟經驗的選手,以及在3A的王建民,可說是名將如雲。王建民兩場先發出賽,表現出色,第一場先發面對由小聯盟 球員組成的澳洲隊,7局完全封鎖住澳洲隊的攻擊,與曹錦輝聯手完封澳洲隊。第二場先發對戰日本隊,王建民在前6局成功封鎖日本隊的攻擊,第7局遭遇一陣亂 流被打下3分後退場休息。比賽最後進入延長賽,台灣隊以1分飲恨,無緣奪牌,但王建民的優越表現已讓人印象深刻。

2005年洋基隊所打造鑽石先發投手群紛紛高掛病號,王建民臨危受命,從3A被急召上大聯盟,在4月30日首度登板先發,對上多倫多藍鳥隊,於領先1分的 局面退場休息,中繼的Tom Gordon掉了1分,送掉王建民的首勝;自此,Gordon就被憤怒的台灣球迷封為「狗蛋」。在洋基隊幾位強投有一場沒一場的慘況,加上王建民的優異表 現,除了一度進傷兵名單外,未再被降入小聯盟。菜鳥球季就繳出8勝5敗、防禦率4.02的好成績。

2006年,王建民直接從大聯盟出發,靠著犀利的二縫線快速球,以及洋基隊的豪華打線大力贊助,奪下19勝6敗、防禦率3.63的佳績,超越朴贊浩在 2000年創下的亞洲投手單季最多勝紀錄,也在季後賽奪下亞洲投手首勝。2007年,王建民被預測無法延續上一年的佳績。的確,該年的王建民在球場上的宰 制力略遜於2006年,但也在洋基隊打線的熱情捧場下,奪下19勝7敗、防禦率3.7的佳績。證明王建民是個在水準之上的強投。

令人窒息的王建民現象

然而,由於民族主義的幽魂不散,加上台灣素質低落的媒體瘋狂地炒作,在網路、媒體發達的今日,王建民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遞到所有台灣人手上,同時洋 基隊在美國也是超人氣球隊。讓台灣舉國燃起了一股王建民熱。只要王建民出賽,必引起全國的高度重視與觀賽,若是王建民輸球,國內球迷們就忙著找戰犯,從 Tom Gordon、Kyle Farnsworth、Brian Bruney、Ron Villone、Jason Giambi乃至 Alex Rodriguez,都曾成為台灣球迷的聲討對象。即使王建民沒出賽,轉播單位還是會固定播出洋基隊的比賽,ESPN因此被戲稱為YSPN(因YES為洋 基隊的轉播單位),影響所及,幾乎所的台灣球迷都自動變成洋基迷了。常會在外面有電視轉播球賽的地方,出現這樣的問題:今天贏了沒?意思常常是:今天洋基 贏了沒?

一群無心於棒球,只想搭王建民順風車的媒體,把狗仔文化徹底發揮到王建民身上,讓王建民不堪其擾,一度拒絕接受台灣媒體的專訪;也曾發生台灣的媒體毫無棒球專業,直接被洋基球團趕出場的醜事;就連王建民在台灣的家人、鄰居也都是惡質媒體文化的犧牲者。

許多原本不太看棒球,因感染王建民熱才開始欣賞棒球的民眾,往往會把過度的民族情緒投注在王建民身上,什麼賽揚級名投、亞洲第一巨投。不過是把當年那個民族興奮劑的角色,從三級棒球轉成王建民罷了。但這對棒球的常態發展,不見得有利。

台灣人愛看棒球,不吝於消費棒球商品,卻不怎麼打棒球。以前的職棒熱時,到處可見棒球打擊場,戶外也隨處可見有人在打棒球;但在今日,會親自去打棒的人少之又少,就連公園、校園,也常見「禁止玩棒壘球」的警語,即便想玩棒球也沒地方可以玩。

更值得重視的是,原本是國內棒運最頂層的職棒,雖有慢慢回春,但比起當年的盛況仍有一大段距離。並不是每個棒球選手都可以去挑戰大聯盟,或是打日本職棒, 國內職棒提供的,是多數棒球員可以努力的目標。它的發展若不能因為王建民所帶來的棒球熱受益,帶動國內棒球文化作提升,會是很可惜也令人遺憾的事。

棒球若無法生活化,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發展出真正對棒球的熱愛,而只靠棒球明星所撐起的熱潮,終會隨個人成績的起伏而降溫。王建民之外,台灣還有郭泓 志、胡金龍站上大聯盟舞台,在後面還有更多台灣球員在小聯盟奮鬥。如能從王建民熱讓我們重新省視台灣的棒球環境,從欣賞棒球到親自去玩棒球,親自體會棒球 所帶來的樂趣與張力,這樣的感動才能持久,台灣的棒球環境也才有推升的力道。棒球在台灣,已經被綑綁、扭曲快40年,是該還它一個正常的面貌了。


參考資料

陳子軒,〈雅典與威廉波特之外〉。《中國時報》2004年8月28日。
陳穎,〈台灣棒球史的謬誤─紅葉少棒與威廉波特
曾文誠,〈台灣棒球史〉,《天空運動‧文史館》
曾文誠,〈另一頁紅葉
曾韋禎,〈棒不棒,大有關係〉。《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0日。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2003。


圖片除第一張引自大紀元時報外,餘皆引自《台灣棒球一百年》。

本文刊於《新使者雜誌》103期(2007年12月)

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之三角習題

by 慕容理深 2007/12/12

在拙文從維多利亞時代到維多利亞的秘密(上)的討論欄中,網友Dark針對「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state-guided capitalism)寫了頗長的一篇回應。我的看法與之大同小異。該文所涉及的範圍層面相當廣,我本來逐點寫的回應文也跟著越拉越長。後來覺得以長度與議題內容而言,不妨乾脆獨立成篇,雖然這也是我「東看西看的閱讀綜合心得」。


近代歐洲

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是信用,而信用有賴於法律的保障。商人同時需要獨立公平的司法制度與能夠適應日趨複雜化的經濟活動之立法。布爾喬亞階級(bourgeoisie)對於後者的介入等於是削弱君主與貴族的權力。難怪這類發展會先出現在威尼斯。

近代許多歐洲國王既要要維持排場,又三不五時要打仗,但其國家規模又不像中國那樣能夠從廣大農民階級徵到夠多的人力物力來壓 垮對手,所以難免挑商人下手猛挖錢。既然要雞持續下金蛋,聰明的養雞者與雞就得保持共生關係,所以國家必需提供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條件,包括法律制度上的。

因商業而發達的管理體系與法治體系造就出一批新式菁英,他們逐漸取代教士在權力地圖上的份量(另外,宗教改革、王權與教權鬥爭亦是重要因素)。另一 方面,當商業累積資本的速度大於貴族所恃之土地收益積累(如果不是揮霍無度、入不敷出的話),財力的天平漸向商人傾斜。由之發展出來的布爾喬亞階級或透過 革命或逐步改造的手段改變了國家的權力結構,成了國家的主導者(至少是其中一)。

資本主義發展,尤其是後來使之更上層樓的工業革命,需要知識與技術的創新。在中世紀,教會是知識的大本營,但也是知識的控制 者。走出中世紀的教會在權力逐漸縮小的同時,也越來越難維持其在知識領域的唯我獨尊式之權威。代教會而起的政治勢力並非一統的帝國,而是像中國春秋戰國時 代般的群雄並起。如同東周時代的百家爭鳴那樣地,歐洲政治的多元性有利於思想、知識的多元發展。同時,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態勢下,知識技術的發展創新總是 會得到統治者的鼓勵。歐洲知識體系不像在唐代以後的中國那樣與官僚體系共築,其知識擁有者的流動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而非單純垂直式的階層升降。知識的傳播 路徑亦然。這除了取決於知識擁有者的流動方式之外,也與貿易發達相輔相成的交通(尤其海運)發達有關。


中國

中國體系至少從北宋開始,就不利於這種發展(王安石變法之失敗主因在此,而非其個人因素);而明清時代的體制尤然:強調穩定而忽視合理性、重視道德甚於注重法治、倡讀經書而貶抑其它,簡言之,從下層管理運作方式到上層的政治經濟思想與國家典章制度都不利於商業的擴張。

富可敵國的商人乃皇權所難容,再加上貨幣體系、信用制度不夠發達(這與法律、政治、社會制度有關),全國性的巨賈難以出現。另一面,小農經濟則保障 了皇帝的集權統治,而帝國境內分成許許多多方圓二、三十公里的自給自足經濟圈。皇帝直接向農民抽稅,而累積的資本足以為提供震懾帝國以外的勢力所需。

社會上升的主要管道在於科舉,此體系培養並吸納了多數的菁英,他們成為菁英的過程也是內化帝國意識型態的過程,成為統治菁英後,根本不可能脫離體系另謀更富貴的出路。總而言之,整個體系的著眼在於穩定而非發展。

這個體系到了十九世紀因人口的增加而變得很難維繫,以致於內亂頻起。若無西方勢力的介入,清帝國也許會走上唐帝國的老路子,在農民革命的打擊下瓦 解。西方勢力的入侵使清帝國經濟惡化得更快;不過,真正刺激帝國改革的因素在於軍事上的一再挫敗。清帝國末年的改革最終走到了廢除科舉這種層面,但在時機 上不足以應付內外兩面接踵而來的挑戰,在深度上又改變不了基層的構造。

清帝國垮台後,中國在內亂、戰爭、威權統治、極權統治等狀況下,雖然在現代國家建制上有些進展,但事後來看,在1911-1980這段期間,可能反而比在清末更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至少,日本明治維新是個君主立憲制的成功案例)。


當代台灣

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經濟基本上是在國家(殖民統治當局)與(日本)財閥主導的雙重路線下發展。在這段時期內,除了少數幾個大家族之外,台灣人(當時 官方稱之為「本島人」)工商經營的規模並不大。但對台灣資本主義發達而言,最重要的是,日本統治改造了整個社會,導入了相當深層的現代化,在法治等層面鋪 下了資本主義發達的沃壤。

戰後初年,前一時期的累積成果遭到巨大破壞,經濟掠奪與二二八屠殺為其著者。1950年代的經濟政策要務為收拾戰後初年的爛攤子、應付突然增加的近 兩百萬人口的需求問題、累積軍事所需(包括「反攻大陸」)的資本。由於戰後初期的削弱、統制經濟的框線(關鍵性產業多被納為黨國所有),此時資本主義發展 的主導者是國家。不過,在政策的擬定上,美國政府所派來台灣的顧問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美國顧問是跟著美援來的。美國資金、物資的挹注(國民黨後來好講其 「黃金傳說」,而很少提真正在數量上有意義的美援)以及台灣的農業生產成為資本累積的重要基礎(或說犧牲農業利益來成就工商業)。由於資本累積以及嚴格的 外匯控管,日本時代留下內需型輕工業得以進一步發展。

從1960年代開始的出口導向政策使台灣經濟在貿易與技術上,發展成以美、日為中心的衛星國,而成為分工體系之一員。美國對台灣經濟政策的指導棋有 利於私業的發展,而日本技術引進與台日貿易則有利於受過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切入,輕工業為主的走向則有利於中小企業的發展。三項因素的結合使台灣經濟在 政府主導路線之外發展出另一軌道。台灣後來的富裕主要是數百萬人在這條軌道上打拼出來的,勤勞、彈性、務實靈活的資源調度(儲蓄、互助會、小額投資、對子 女教育的付出)使台灣中小企業賺取越來越多的外匯而造就所謂的台灣奇蹟。所謂「大有為」的政府由於權力分配、意識型態、官僚組織等因素,通常只能笨拙地在 活動力十足、變化多端的中小企業後面跟著跑。

國家主導的路線並未因中小企業崛起被削弱。關鍵性產業(電力、石油、交通等)仍握在黨國控制中,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勢力並未能取得相對的政治 影響力(因為國會不改選、法院是國民黨開的),以致於很難使力讓法律體系配合經濟社會變遷的需要(1929年在中國制訂的民法帶到台灣來後,到了1980 年代初才做第一次修正)。由於銀行體系也被政府牢牢掌握,中小企業常無法自銀行正常借貸到擴張所需的資金。直接受惠於黨國經濟掌控的私業幾乎都與統制集團 有密切或良好的關係(在水泥、紡織、媒體等業很容易找到例子)。

以上的狀況大概維持到1980年代末。在1980年代中葉,來自美國與國內中產階級的壓力使政府不得不採更自由化的經濟路 線。自此展開的大洗牌又因國際政治結構改變而延續到1990年前期。一些大企業(尤其是在恩庇侍從體系中的那些)於此時開始向升級為財團的道路邁進,其中 有些還受益於此時期展開的公營事業之民營化或停止壟斷。至此極盛的中小企業內受財團勢力競爭、外受中國吸引,出現消長相抵的情形。此外,股市的發達而造就 了一批大型上市公司,它們與具有壟斷潛力的財團一樣,影響力與日俱增,甚至擴及政治領域。

本即易因官僚體系特性而流於遲滯的國家主導式資本主義路線至此走入一個雙重困局。對內,國家手上所掌握的牌越來越少。一方面 因為公有事業的民營化,另一方面因為管制措施逐漸取消,國家所能掌控的工具範圍向以貨幣與租稅為中心的領域後退。對外,冷戰四十年的國際經濟結構整個重組 且持續變遷,復加以技術變革加速,有效、長期經濟發展政策的制訂難度比從前高出許多。

「政府萬能」的思維老早就該拋棄,但由於社會大眾(甚至包括許多民進黨政治人物)因未能看清台灣經濟的來路,輕信了國民黨自 封的經濟奇蹟創造者名號,所以對現狀、未來、政府角色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與想像。而今天常聽到的「(扁)政府無能」的口號口水源於誤(或不)讀歷史與誤判 情勢,源於誤信國家主導式的資本主義依然是萬靈丹,而渾然不見在這波全球化浪潮下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國家失能問題---這當然不是說,國家與政府能夠或 必須自經濟領域退出。


延伸閱讀:

放大格局看蔣經國

by 高志斌 2007/12/12

古人常言:「時來」天地皆同力,「運轉」英雄不由人;從這句話來形容蔣經國的運氣與被動,是最恰當不過了!

五○年代國府流亡來台之後,被國際社會所拋棄的亡國氣氛籠罩全台,但是由於東西兩大陣營對峙於東西柏林,促成了冷戰的形成,當年蘇聯關閉了白令海峽,致使 全球航運必須繞道而行,應運而生的蘇伊士運河、麻六甲海峽、台灣海峽等,獲得空前的重視與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加上戰後貨櫃貿易的興起,即便區域衝突不斷, 但自由世界國際貿易正方興未艾,使得各海峽要衝的城市(港口)與國家,其經濟的繁榮與港口的吞吐量都達到空前的境界。事實也證明,由於韓戰、越戰的開打, 鄰近國家與港口,如日本、台灣與新加坡,無一不是這兩場戰爭中政治、軍事與經濟的受惠者。沒有這些國際客觀因素的存在,新加坡與台灣的獨裁強人,能力再強 恐怕都只好嘆生不逢時了。換言之,也因為這些客觀條件,直接提供了他們獨裁政治的基礎。

因此,當統派傳媒,歌吹沸天的大肆吹噓,在其所謂的民調中,台灣人民是如何的感激蔣經國的恩澤時,本人則深深以為不齒,我非不齒於蔣經國本人,他有他的歷史侷限性與特殊的時空背景,我所不齒的是統派傳媒的奴隸嘴臉及為特定人物特定目的造假的抽樣調查,益發證明其愚蠢。

蔣經國在當年並非是一個阿斗式強人,也多少是有所作為的,只不過是這些作為,於外是國際環境使然,於內是迫於島內形式所逼,就單以六○年代「吹台青」政策 而言,大量拔擢台籍政治菁英謝東閔等,並非是為了本土化的政策,而是為了分化島內台人勢力所做的佈局,廣義的達到「以台治台」的政治目的,延長了國民黨政 權的壽命。

再言,十大建設的推動及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前者是由於反攻大陸的政策徹底幻滅,迫使蔣經國不得不走一條務實的路線,主要考量是外來政權的延續,次要 考量才是台灣人民的需求,他當時有一句名言:這些建設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確如此,但是他這一句話是說給國民黨內部的上層統治媒體聽的。至於增額中 央民代選舉,是迫於台灣島內,尤其是黨外人士的改革要求及中國流亡來台之後,立法院老成凋謝的自然法則,為了延續所謂的「法統」而被迫做出讓步的決定。

對一個被動的蔣經國,台灣人民需要的,不是感恩戴德,而是國際與歷史視野的全盤觀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