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by 曾韋禎 2007/12/12

王建民2007 年10月8日,在紐約洋基球場滿場觀眾稀稀落落的掌聲及陣陣的噓聲下,休息3天上場,背負著非贏不可的沉重壓力,王建民只投1局,留下滿壘的場面,黯然下 場。終場洋基隊輸掉了這場比賽,也輸掉了季後賽。連續2年都在季後賽首輪以1勝3負被淘汰出局。不同的是,2006年的那1勝是王建民所奪,2007年的 王建民就承擔了2場敗投。延燒近8個月的王建民熱,也將逐漸降溫,直到2008年的球季開打,重新點燃。

棒球熱始於日治時代

棒球早在日治時期就傳入台灣,台北的公立學校陸續組成棒球隊,成為台灣棒球的發源地。全台各官方機構、軍隊、工廠也相繼成立棒球隊。1923年 起,由日本人組成的台北一中棒球隊首度代表台灣,到日本「阪神甲子園棒球場」參加全國高校棒球大賽,自此到1941年因戰爭停賽,台灣年年有代表隊參加甲 子園。約此同時,在東部的花蓮港,有原住民組成了一支叫做「能高團」的棒球隊,這支球隊後來成為日本官方的宣傳品,四處巡迴、比賽,其中幾位球員還被網羅 到日本京都平安中學擔任球員,這大概是台灣的第一批旅外球員。棒球也就這樣,在東部原住民聚落生了根,至今仍是台灣職棒球員的搖籃。

1931年挺進甲子園決賽的嘉農棒球隊。1928 年,嘉義農林學校成立一支由日本人、漢人、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曾5度代表台灣打入甲子園,甚至在1931年挺進決賽,最後獲得亞軍,當年的準決賽,由 嘉農對上小倉工業,引起全嘉義市民的關注,紛紛守候在收音機旁觀戰,是台灣第一波的全民棒球熱。嘉農棒球隊陣中的台灣球員吳昌征(原名吳波,歸化日本 籍),後來加入日本職棒,投過無安打比賽,也拿下2次打擊王、1次安打王、1次盜壘王,於1995年以「快腳、強肩的名外野手:人間機關車」之美譽入選日 本棒球名人堂,是台灣在職棒界發光發熱的第一人。在高雄,則是有台灣人在1931年自組「高砂野球聯盟」,讓沒有球隊可以參加卻喜愛棒球的台灣人得以打棒 球。

呷飽看野球

台電棒球隊是戰後棒球風行時所成立的棒球隊,至今仍是業餘成棒勁旅。原 本受中國文化浸染,排斥運動的台灣人,在日治時代接受正常化的新式教育,社會風氣也逐漸改善後,對棒球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恐懼,到欣賞,最後熱愛並參與此項 運動。戰後,日本人離去後,來台中國人對棒球多興致缺缺,讓台灣人可迅速填補上日本人在棒球場上的角色,陸續在各機關組職棒球隊,全國性及區域性的棒球賽 事不斷;加上二二八的大屠殺及之後的戒嚴,棒球場成為少數台灣人佔有絕對優勢且能不受政治力干預的公共場域,且國民黨政權將多數體育資源分派給少數人在玩 的籃球,而非最普及的棒球。讓棒球在戰後20餘年真正深入台灣各角落,隱有與外來政權相抗衡的意味在。當時就流傳有「呷飽看野球」的俗諺,見證了台灣民間 的棒球風氣。

當然,國民黨政權也注意到這個現象。1968年的全省學童棒球賽,資源缺乏的台東紅葉少棒隊擊敗傳統棒球重鎮的嘉義垂楊少棒隊,贏得冠軍。同年,日本關西 少棒聯隊來台訪問;為此,紅葉與垂楊少棒隊在林口的軍事基地集訓了一個月。正式比賽時,還有台視作現場轉播,是政治力量開始介入棒運發展之始。這5場的台 日對抗賽,引起全國之注目,最後紅葉少棒連勝關西聯隊2場,點燃全國之熱情。政府隨即於1969年舉辦首屆少棒錦標賽,準備進軍國際,也讓台灣的棒運朝向 扭曲化的發展。

承載太多民族情緒的棒球

首屆少棒錦標賽冠軍是嘉義大同少棒,但政府違反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規定,選出一支全國明星隊準備進軍世界少棒錦標賽(威廉波特),在取得遠東區代表權後被告知此一參賽隊伍必須是地區球隊,不得為全國明 星隊。因此,雖嘉義球員佔最多,但整隊當初是寄籍在台中市忠孝國小,遂更名為台中金龍少棒隊。這支犯規的球隊為台灣奪下第一座世界少棒冠軍,讓全國為之瘋 狂。為了吸收這些國小畢業生,華興中學設立青少棒隊,將金龍少棒隊整隊保送進入華興中學就讀。1970年,由嘉義冠軍隊垂楊少棒挑選嘉義明星組成七虎少棒 隊,奪得南區少棒隊冠軍,再納入南區各校明星,擊敗金龍少棒隊,順力挺進威廉波特,但未獲冠軍,無緣保送進華興中學,屏東的美和中學也成立美和青少棒隊, 吸收七虎隊球員。在這批青少棒球員畢業後,兩校也順勢成立青棒隊。1971年,嚴孝章在花蓮成立了榮工少棒隊,後隨著隊員年齡之增長,相繼成立榮工青少棒 隊、榮工青棒隊、榮工成棒隊。台灣三級棒運之版圖,大致底定。

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出現正當性危機,不得不對內尋求正當性基礎。一方面,在1972年開始在台灣舉行增額立委的補選,並提 拔台籍才俊,開放少數台籍精英而非廣大台灣民眾參與政權。另方面,則是操弄民族主義,凝聚全民一致對外的情緒,藉此掩飾政府的無能。有利用個別事件的,例 如保釣運動;三級棒球的世界冠軍則是1年3劑的民族興奮劑,威權政權也藉此補足洗腦教育的遺漏,對台灣社會所有階層進行國族神話的建構。

 獲得世界冠軍的小選手,享有乘坐吉普車光榮遊街的殊榮。自此,世界少棒聯盟所主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威廉波特)、世界青少棒錦標賽(蓋瑞城)、世界青棒錦標賽(羅德岱堡),就成為台灣民眾每年心之所繫。萬家燈火,半夜聚在電視前觀看台灣球員在地球彼端的激戰,成為70年代所有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全民瘋職棒

獲得首面奧運棒球銅牌的1984年奧運棒球代表隊。1980 年代後,這批少棒選手陸續加入台灣成棒,同時台灣也改以「中華台北」的名義重返國際體壇,讓台灣成棒漸在國際嶄露頭角。在1983至1986年,台灣成棒 隊曾連續4年都有擊敗過古巴隊的紀錄,被譽為「古巴殺手」。1984年洛杉磯奧運,首度將棒球列為表演賽,台灣成棒隊擊敗南韓,奪得銅牌,把台灣的棒運推 上另一波高峰。然而,在業餘成棒之上,國內尚未成立職棒,這些頂尖球員遂紛紛赴日加入職棒隊或是業餘球隊,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及更好的待遇。在「二郭一 莊」的號召下,日本職棒成為台灣球迷最注目的職業賽事。

1984年洪騰勝成立兄弟棒球隊,是我國首支由民間企業設立的業餘成棒隊。因洪騰勝的終極目標是成立職棒,所以兄弟棒球隊的待遇比照職業球隊,吸引到許多 明星球員,也靠優異的戰績累積龐大球迷。1987年年底,洪騰勝就開始著手籌組職棒。除了兄弟棒球隊外,洪騰勝找上當年從贊助宜寧中學青棒賽到贊助文化大 學棒球隊,並與葡萄王企業共辦文化、輔大對抗賽(梅花旗棒球賽)的味全企業,味全企業同意設立職棒隊。再找了統一與三商這兩間沒辦過棒球的企業支持,在一 片不看好的聲音下,於1989年創立中華職棒聯盟。

1988年的首爾奧運,台灣找了在日本業餘隊打球的選手,與國內眾好手組成一支夢幻球隊,意氣風發地揚言奪下奧運金牌,結果卻因過度輕敵,創下三連敗的難堪紀錄。這批好手隨即投入台灣的職業棒球。

1990年開打的職棒,空前成功,引起台灣棒運的空前狂潮,球員不必再背負讓人喘不過氣的民族情感來盡情揮灑。職棒開打數年內,竟引起台灣旅日球員的返鄉潮,除了業餘隊的球員外,就連在日本職棒效力的陳義信、呂明賜也陸續回國打職棒。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棒球首度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台灣成棒隊兩度擊退強敵日本隊,獲得奧運銀牌,可說是台灣棒運前所未有的成就。這批頂著奧運銀牌光環 的球員,在1993年隨著新加入職棒的俊國、時報兩支隊伍,為台灣的職棒注入一劑活血,讓職棒明星除了是球員以外,也成為流行時尚的代言人。

台灣職棒最風光的時代,進場人數破萬事家常便飯。職 棒的熱潮,帶動體育頻道的興起,也讓美國職棒順勢進入國內。不過當時最吸引國人的國外職業運動,是美國職籃NBA,而非美國職棒MLB。一來是喬丹所帶來 的效應;再者,在國民黨政權長期的差別待遇下,籃球透過教育的傳遞,及廣佈全國各角落的籃球場,讓籃球在這40年間,漸漸取代棒球,成為台灣最普遍的運 動。

職棒的熱潮,讓少棒小選手有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今天球場上的職棒好手,不管是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姜建銘、林恩宇、潘威倫,都是在國小目睹台灣職棒最興盛的階段。

棒運的寒冬

有龐大利益的地方,是非也多。職棒所帶來的,除了龐大商機以外,更是地下簽賭一大目標。組頭為了操控比賽,勾結黑道收買、脅迫球員打放水球,在職棒簽賭案 爆發後,多名明星球員被收押、起訴、判刑,奪得1997年上半季冠軍的時報鷹隊,甚至因為本土球員僅存2人未涉案,而須向其他隊伍借將才得以打完季賽。

同時,聲寶企業無法順利加入職棒,原本負責轉播的年代公司也未取得職棒轉撥權,於是合組了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並於1997年開打。在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 的強力挖角下,中華職棒聯盟的指標性明星紛紛跳槽。讓原本只有6支職棒球隊的台灣,一下有超過10支職棒球隊在惡性競爭,稀釋了比賽精采度。

1998年時報鷹隊因涉賭球員太多,宣布解散。1998年,三商虎隊因球員涉賭,明星球員又屢被挖角,戰績積弱不振,以不堪虧損為由,宣布解散。味全龍隊因母企業被中國台商頂新集團併購,已被徹底中國化的頂新集團,無意為台灣的棒球多作任何付出,也宣布解散球隊。

接連的打擊,讓台灣的職棒進入寒冬。原本動輒上萬人進場觀賽,在最低朝時只剩幾百人在場上觀賽。不過,在台灣職棒最慘澹的幾年,許多有潛力的年輕好手為美 國職棒球探所挖掘,相繼與大聯盟球隊簽約,1999年陳金鋒與洛杉磯道奇隊簽約、曹錦輝與科羅拉多落磯隊簽約,2000年王建民與紐約洋基隊簽約,郭泓志 與洛杉磯道奇隊簽約,2001年黃俊中與波士頓紅襪隊簽約。台灣棒壇開始掀起一股旅美潮。

棒運的復甦

2001年,台灣主辦世界盃棒球賽,這是台灣主辦過最大規模的國際賽,共有16國參賽。台灣隊的優異表現,喚回球迷對棒球的熱愛,球場上出現了許久不見的 破萬滿場觀眾,最後在陳金鋒、張誌家了聯手下,擊敗日本,獲得季軍。台灣的職棒也因此漸有球迷回流,兩聯盟的惡鬥也出現和解的契機。2003年,兩聯盟正 式合併,展開新的球季。

在地球的彼端,陳金鋒在2002年9月14日成為第一個站上大聯盟球場的台灣人,不過在陳金鋒4年零星的大聯盟生涯,並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多半還是在3A球隊出賽,並隨時支援台灣的球隊打國際賽。最後陳金鋒結束了自己的大聯盟夢,選擇回台灣職棒效力,留下無限的惋惜。

曹錦輝也於2003年7月26日登板先發,迎戰密爾瓦基釀酒人隊,獲得勝投,是第一個站上大聯盟投手板的台灣球員,當然也是台灣球員的第一勝。但曹錦輝卻 因傷所苦,往後幾年幾在復健、養傷中度過。最後在2006年被落磯隊所釋出。2007年在洛杉磯道奇隊的邀請下,參加春訓,並爭取到上場機會,擔任中繼投 手,表現出色,卻又因傷告別2007年球季。

王建民登上大聯盟

在民族大義的這頂大帽子下,棒協不斷以兵役問題為脅,強制徵召旅外球員返國參與國際賽。讓原本該隨隊練習、等待機會、調整狀況或是養傷的球員,還要時時刻刻返國打國際賽。這種民族主義的幽魂,不但出現在國際賽上,也出現在所有台灣球員出賽的場合。

2003年亞錦賽,台灣隊戲劇性地反敗為勝,擊敗南韓隊,取得2004年雅典奧運的參賽權。是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後,台灣代表隊再度重返奧運。棒協 在此役想盡辦法徵召了陳金鋒、曹錦輝等有大聯盟經驗的選手,以及在3A的王建民,可說是名將如雲。王建民兩場先發出賽,表現出色,第一場先發面對由小聯盟 球員組成的澳洲隊,7局完全封鎖住澳洲隊的攻擊,與曹錦輝聯手完封澳洲隊。第二場先發對戰日本隊,王建民在前6局成功封鎖日本隊的攻擊,第7局遭遇一陣亂 流被打下3分後退場休息。比賽最後進入延長賽,台灣隊以1分飲恨,無緣奪牌,但王建民的優越表現已讓人印象深刻。

2005年洋基隊所打造鑽石先發投手群紛紛高掛病號,王建民臨危受命,從3A被急召上大聯盟,在4月30日首度登板先發,對上多倫多藍鳥隊,於領先1分的 局面退場休息,中繼的Tom Gordon掉了1分,送掉王建民的首勝;自此,Gordon就被憤怒的台灣球迷封為「狗蛋」。在洋基隊幾位強投有一場沒一場的慘況,加上王建民的優異表 現,除了一度進傷兵名單外,未再被降入小聯盟。菜鳥球季就繳出8勝5敗、防禦率4.02的好成績。

2006年,王建民直接從大聯盟出發,靠著犀利的二縫線快速球,以及洋基隊的豪華打線大力贊助,奪下19勝6敗、防禦率3.63的佳績,超越朴贊浩在 2000年創下的亞洲投手單季最多勝紀錄,也在季後賽奪下亞洲投手首勝。2007年,王建民被預測無法延續上一年的佳績。的確,該年的王建民在球場上的宰 制力略遜於2006年,但也在洋基隊打線的熱情捧場下,奪下19勝7敗、防禦率3.7的佳績。證明王建民是個在水準之上的強投。

令人窒息的王建民現象

然而,由於民族主義的幽魂不散,加上台灣素質低落的媒體瘋狂地炒作,在網路、媒體發達的今日,王建民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遞到所有台灣人手上,同時洋 基隊在美國也是超人氣球隊。讓台灣舉國燃起了一股王建民熱。只要王建民出賽,必引起全國的高度重視與觀賽,若是王建民輸球,國內球迷們就忙著找戰犯,從 Tom Gordon、Kyle Farnsworth、Brian Bruney、Ron Villone、Jason Giambi乃至 Alex Rodriguez,都曾成為台灣球迷的聲討對象。即使王建民沒出賽,轉播單位還是會固定播出洋基隊的比賽,ESPN因此被戲稱為YSPN(因YES為洋 基隊的轉播單位),影響所及,幾乎所的台灣球迷都自動變成洋基迷了。常會在外面有電視轉播球賽的地方,出現這樣的問題:今天贏了沒?意思常常是:今天洋基 贏了沒?

一群無心於棒球,只想搭王建民順風車的媒體,把狗仔文化徹底發揮到王建民身上,讓王建民不堪其擾,一度拒絕接受台灣媒體的專訪;也曾發生台灣的媒體毫無棒球專業,直接被洋基球團趕出場的醜事;就連王建民在台灣的家人、鄰居也都是惡質媒體文化的犧牲者。

許多原本不太看棒球,因感染王建民熱才開始欣賞棒球的民眾,往往會把過度的民族情緒投注在王建民身上,什麼賽揚級名投、亞洲第一巨投。不過是把當年那個民族興奮劑的角色,從三級棒球轉成王建民罷了。但這對棒球的常態發展,不見得有利。

台灣人愛看棒球,不吝於消費棒球商品,卻不怎麼打棒球。以前的職棒熱時,到處可見棒球打擊場,戶外也隨處可見有人在打棒球;但在今日,會親自去打棒的人少之又少,就連公園、校園,也常見「禁止玩棒壘球」的警語,即便想玩棒球也沒地方可以玩。

更值得重視的是,原本是國內棒運最頂層的職棒,雖有慢慢回春,但比起當年的盛況仍有一大段距離。並不是每個棒球選手都可以去挑戰大聯盟,或是打日本職棒, 國內職棒提供的,是多數棒球員可以努力的目標。它的發展若不能因為王建民所帶來的棒球熱受益,帶動國內棒球文化作提升,會是很可惜也令人遺憾的事。

棒球若無法生活化,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發展出真正對棒球的熱愛,而只靠棒球明星所撐起的熱潮,終會隨個人成績的起伏而降溫。王建民之外,台灣還有郭泓 志、胡金龍站上大聯盟舞台,在後面還有更多台灣球員在小聯盟奮鬥。如能從王建民熱讓我們重新省視台灣的棒球環境,從欣賞棒球到親自去玩棒球,親自體會棒球 所帶來的樂趣與張力,這樣的感動才能持久,台灣的棒球環境也才有推升的力道。棒球在台灣,已經被綑綁、扭曲快40年,是該還它一個正常的面貌了。


參考資料

陳子軒,〈雅典與威廉波特之外〉。《中國時報》2004年8月28日。
陳穎,〈台灣棒球史的謬誤─紅葉少棒與威廉波特
曾文誠,〈台灣棒球史〉,《天空運動‧文史館》
曾文誠,〈另一頁紅葉
曾韋禎,〈棒不棒,大有關係〉。《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0日。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2003。


圖片除第一張引自大紀元時報外,餘皆引自《台灣棒球一百年》。

本文刊於《新使者雜誌》103期(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