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格局看蔣經國

by 高志斌 2007/12/12

古人常言:「時來」天地皆同力,「運轉」英雄不由人;從這句話來形容蔣經國的運氣與被動,是最恰當不過了!

五○年代國府流亡來台之後,被國際社會所拋棄的亡國氣氛籠罩全台,但是由於東西兩大陣營對峙於東西柏林,促成了冷戰的形成,當年蘇聯關閉了白令海峽,致使 全球航運必須繞道而行,應運而生的蘇伊士運河、麻六甲海峽、台灣海峽等,獲得空前的重視與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加上戰後貨櫃貿易的興起,即便區域衝突不斷, 但自由世界國際貿易正方興未艾,使得各海峽要衝的城市(港口)與國家,其經濟的繁榮與港口的吞吐量都達到空前的境界。事實也證明,由於韓戰、越戰的開打, 鄰近國家與港口,如日本、台灣與新加坡,無一不是這兩場戰爭中政治、軍事與經濟的受惠者。沒有這些國際客觀因素的存在,新加坡與台灣的獨裁強人,能力再強 恐怕都只好嘆生不逢時了。換言之,也因為這些客觀條件,直接提供了他們獨裁政治的基礎。

因此,當統派傳媒,歌吹沸天的大肆吹噓,在其所謂的民調中,台灣人民是如何的感激蔣經國的恩澤時,本人則深深以為不齒,我非不齒於蔣經國本人,他有他的歷史侷限性與特殊的時空背景,我所不齒的是統派傳媒的奴隸嘴臉及為特定人物特定目的造假的抽樣調查,益發證明其愚蠢。

蔣經國在當年並非是一個阿斗式強人,也多少是有所作為的,只不過是這些作為,於外是國際環境使然,於內是迫於島內形式所逼,就單以六○年代「吹台青」政策 而言,大量拔擢台籍政治菁英謝東閔等,並非是為了本土化的政策,而是為了分化島內台人勢力所做的佈局,廣義的達到「以台治台」的政治目的,延長了國民黨政 權的壽命。

再言,十大建設的推動及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前者是由於反攻大陸的政策徹底幻滅,迫使蔣經國不得不走一條務實的路線,主要考量是外來政權的延續,次要 考量才是台灣人民的需求,他當時有一句名言:這些建設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確如此,但是他這一句話是說給國民黨內部的上層統治媒體聽的。至於增額中 央民代選舉,是迫於台灣島內,尤其是黨外人士的改革要求及中國流亡來台之後,立法院老成凋謝的自然法則,為了延續所謂的「法統」而被迫做出讓步的決定。

對一個被動的蔣經國,台灣人民需要的,不是感恩戴德,而是國際與歷史視野的全盤觀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