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如果十幾個水利會都配合,是可以裝到三萬部左右川流發電…每一年可以有幾百億電費收入。像現在農田水圳的水每天都流掉,也沒有做什麼,太可惜了。
劉正獅,凱本企業董事長、「高落差重力發電」發明者,
引自楊弘任,「川流發電」的綠能技術行動網絡 ,頁19
按照台電四月十五日的說法,「以今年備用容量22%預測值來看,若停止3座核電廠運轉,備用容量只剩下2%,1部火力機組跳機,台灣會出現限電危機」。哇!聽起來,有夠恐怖。其實,能源局在三月二十一日的新聞稿早就說過了:「核能電廠若同時停止運轉,預估100年備用容量率將降至10%以下」。假如真的只剩2%,能源局就不會只說「10%以下」。
去年夏天
先 來觀察去年的經驗。去年的用電尖峰出現於七月,負責輸配全國電力的台電系統之尖峰負載是33023千瓩,能源局的《99-108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 規劃摘要報告》的初估值卻是35990千瓩。第一個數字可能不包含「汽電共生系統自用電力」,第二個數字則有。既然能源局全未註明,而且多數資料都寫 33023千瓩,我們就先以這個數字來推算。
由圖一可見,全國發電裝置容量比尖峰需求多出15728千瓩。不過,這些容量並非全派得上 用場,例如,水庫的水位或風力強度當時不見得能讓機組發電能力達到最高。各發電機組在正常發電情況下,可提供給系統之最大出力一般稱為「淨尖峰能力」。能 源局估計,去年七月淨尖峰能力總共有44748千瓩。所以在電力需求衝到最高時,也還有四分之一強的容量待命。
當時若不用核電,全國還有多少容量?減去三座核電廠的發電容量總和5144千瓩?非也。多數人恐怕不知道,核能發電廠本身也是用電大戶。以2009年為例,三座核電廠本身共耗用了15億9009萬多度的電力,也就是說,3.91%的核能發電被核電廠自己用掉了。所以,現有的三座核電廠雖然總容量為5144千瓩,至多只能貢獻給系統大約4943千瓩。據此,全國扣除核電後的淨尖峰能力應該是:44748-4943=39805(千瓩)。
這個數值比尖峰需求33023千瓩多出6782千瓩,比三座核電廠的總和還多。
如果採用35990千瓩這個較高的尖峰負載值來算,扣除核電後,備用容量還有3815千瓩,所以全國備用容量率為:3815÷35990=10.7%。台電旗下最大的火力發電機組在桃園大潭發電廠,容量為742.7千瓩。若無核電,又有這麼一個機組跳機,我們還有:3815-742.7=3072.3(千瓩)。五部這種大型火力機組同時跳機才會瀕臨缺電危機。五個機組同時故障?台電總不會遜到會讓這種情況發生吧?
今年夏天
今年夏天呢?能源局在年初的預估 今年七月的情況如下。
- 尖峰負載:36574千瓩。(按:應已計入汽電共生系統自用電力)
- 七月淨尖峰能力:44879千瓩。
- 備用容量率:22.7%。
三個數字的關係為:(44879÷36574)-100%=22.7%
我們若排除核電部分,則淨尖峰能力剩下44879-4943=39936(千瓩)。減去尖峰負載值後,還有3362千瓩,約等於4.87個大潭發電廠的火力機組。套回公式,可得今年的備用容量率:
(39936÷36574)-100%=9.19%
以此數字來評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電的交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約二十餘人昨日到經濟部門口抗議,提出包括停建核四及國內三座核電廠停止運轉等反核訴求,質疑經濟部對外表示,廢核電將使國內電力不足且電價上漲一事是「恐嚇人民」,他們要「戳破經濟部的缺電謊言」,並在本月三十日舉行更大規模的反核活動。
台電公司回應,若停止核電廠運轉,依尖峰用電與國內缺水而無法維持水力發電的狀況,電力備用容量只剩下約○.一至二%左右,只要有一部火力機組跳機,國內恐會出現限電危機,這是經精算後的數字。
環團人士指出,依經濟部能源局所公布的資料,納入汽電共生的發電能力計算後,去年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大約在二十四.三%,若馬上廢除核電,扣掉核電所提供的淨尖峰能力,大概還有十%的備用容量率,已可確保供電無虞。(自由時報,2011-4-16)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計算結果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台電所謂的「精算」,我實在搞不懂他們是怎麼算的(苦笑)。
關於台電的「火力機組跳機」說,我們先前已處理過了:今年七月要有五部大型火力機組同時跳機才會有缺電之虞。至於缺水的問題,喔喔喔…台電這種說法豈不是在質疑經濟部能源局所估計的淨尖峰能力嗎?一般而言,淨尖峰能力通常會被保守估計吧?!能源局不是新手,更非外行,應該早就把水位、溢流等因素考慮進去。(按:能源局在估算上的保守態度可從該局對於風力發電的評估看出,例如,容量28千瓩的「四湖第一至十四號機」在該局的評估中只能提供1.7千瓩 的淨尖峰能力)
誰的評估
其實,台電公司絕對不該質疑能源局的評估。原因很簡單:能源局的資料來自2010年《經濟部能源局委託台電公司「未來電力供需分析與規劃研究」計畫案》。簡言之,就是台電自己做的評估啦!
趣味不僅於此,請看下圖:
圖二
紅框中的「Company: tpri」是什麼意思?「tpri」不就是這個嗎:
圖三:擷取自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之英文網頁。
不就是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98號的「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嗎?經濟部的預測報告會不會根本就是台電所寫的?
從前從前,這種評估報告的確是台電寫的。打從2005年開始,這個任務轉由能源局執行。能源局的這份報告開門見山就表示:
經濟部能源局於民國93年7月成立後,行政院有鑒於以往採行由台電公司單一綜合電業所辦理之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方案做為全國電力系統之供需規劃,恐有涵蓋層面不夠深廣之疑慮,爰指示由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局辦理。故自民國94年起,本局開始辦理長期電力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業務。(頁1)
是不是民進黨下台、國民黨上台後,一切故態復萌、倒退撸,這個業務又被交回給台電代為操刀呢?
昨之未來:被高估的未來尖峰負載
民進黨在2000年上台後,在宣佈廢核四之前曾要求台電與經濟部針對未來全國用電進行評估。這兩個單位當時預估2010年的尖峰負載為41494千瓩。2010年如今已成過去式,其實際尖峰負載至多只有35990千瓩。當年高估了五千五百千瓩,比核一、核二、核三發電容量的總和還多!在2005年,台電的預估甚至高達41862千瓩。直到2009年底,台電依然高估半年後的尖峰負載,只是變得比較實際保守:
圖四
曾被過度高估的的不只是2010年。於今回顧,2000年的預測完全被其後的實況打敗。此外,從2005以後,預測的曲線一再地向下調整:
圖五
近三年的長期預測也是一再地下修:
圖六
由於發電設備容量的增加速度高於尖峰負載的變化,備用容量率屢創新高。備用容量率近三年來更遠高於政策設定的16%:
圖七
備用容量並非多多益善:能源局在歷年的《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一再提到「備用容量過高將增加發電機組設置,進而提高發電成本」。
今之未來…
未 來十年、二十年的尖峰負載本來就很難預測。從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省電技術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減緩了尖峰負載的增加速度。按照現有的未來電力設備 規劃,即使尖峰負載的變化如能源局在2009年所作的預測,2018年全國的淨尖峰能力在不包含新增核電容量(不包含核四那兩個機組與提升現有核電機組出 力)的情況下,仍能提供(52339÷46891)–100%=11.6%的備用容量率:
圖八
若照跟台灣一樣是島國的日本標準(八至十趴),備用容量率11.6%已綽綽有餘;不過,這個數字包含現有的三座核電廠在內。如果現在要將核一至核三都廢功,必須考慮到如何解這一道題目。
思考方向一:屆時的尖峰負載有多少。2008年底的預估到了2010年底已被下修了2058千瓩,比核二廠的總發電能力還大。往後呢?會不會再下修?如果來個全國省電大作戰,五年內再向下修2000千瓩呢?
思考方向二:加速開發再生能源發電。行政院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之結論早已設定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全面有效運用再生資源,以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累計發電裝置容量達845萬瓩。
2009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已達306萬瓩;按照現有的計劃,十年後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可增加至639萬瓩,此數字超過目前的核電容量總和100多萬瓩。就我國的再生能源潛能而言,其實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姑且不談太陽光電這個舉世矚目的焦點,也姑且不談台電早在2007年就完成西部海域廠址初步評選、而最近才因福島核災而突然被經濟部拱為「2030年台灣再生能源主力」的離岸風力,光是淡水河就還有146.6千瓩 的能量有待開發。
在開源節流的剪刀效應下,廢核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難。以台灣的地理環境,再加上產業界的人才素質等條件來研判,蔡英文在上個月提出的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甚至有人會覺得太謹慎保守呢)。
廢核能,不能?不為也
執政者的心態、眼界與意願是首要關鍵。針對2010年,行政院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曾設定的幾個目標到了去年年底都沒達成,甚至不到一半:
| 政策目標(千瓩) | 實際達成(千瓩) | 差距(千瓩) | 達成率 |
慣常水力 | 2168.0 | 1977.4 | 190.6 | 91% |
風力發電 | 980.0 | 477.6 | 502.4 | 49% |
太陽光電 | 31.0 | 17.5 | 13.5 | 56% |
落差如何造成?近兩年來,風力與太陽能裝置的增加速度顯然有降低的趨勢:
圖九
兵隨將轉。作為下屬,能源局在進行電力規劃時必須依據上級的政策方向。該單位在其《99-108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第三頁表示
本局辦理之長期負載預測及電源開發規劃,主要依據下列政策方向配合辦理:
(一)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1、積極發展無碳再生能源,有效運用再生能源開發潛力,於2025年占發電系統的8%以上。
2、增加低碳天然氣使用,於2025年占發電系統的25%以上。
3、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 是馬英九上台後,行政院在2008年6月5日核定的。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意欲擺脫的核能發電在馬英九掌權半個月後馬上鹹魚翻身,在「無碳」的旗號掩護下登 堂入室。於是乎,行政院在2007年所訂的2025年再生能源占總裝置容量目標14.9%被新政權削減至8%,近乎腰斬。(按:所謂「核能無碳」的說法請參閱這一篇文章,或直接參考Jan Willem Storm van Leeuwen與Philip Smith合著的Can nuclear power provide energy for the future; would it solve the CO2-emission problem? )
當 今執政者若腦筋繼續停留在四十年前,死抱當時制訂的核電計畫不放,必不會放手讓屬下去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更不會就此來督促他們。選民有權利選擇自己認為最 好的能源政策;執政者若執迷不悟,選民就該把他們換掉,或者透過公投強迫他們採行。多數選民如果選擇盲信台電與今之掌權者之說詞,其他選民只好陪他們一起 承擔核災的風險了。
廢核,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若現在就廢核一、核二、核三,短期缺電的可能性不高。若經審慎評估、提出周延可行的替代計畫來應付未來十年內其它機組(尤其火力)的汰舊換新,就可完全將現有核電廠除役了。而不論怎麼估算,核四都是多餘的,十年前就該廢了。
version 1.00, 2011/05/05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