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期待覺醒,而不是好運 - 兩部電影給集體主義的諍語

by 呂政達 2007/09/23

從電影作品來看集體主義的恐怖,首先召喚出連串的「德國經驗」。近年來台灣陸續上映過《帝國毀滅》、《英雄教育》、《小白花海盜幫》等德國導演反省歷史的電影,當年納粹帝國的興起,仍是近代德國人深刻反省的素材。然而,德國人的反省不僅於此,如《竊聽風暴》,雖然談的是東德特務統治,卻在黑暗與光明、國家機器的侵犯與個人良知的強烈對照間,讓觀眾理解到另一層反省意涵的「德國經驗」。

《竊聽風暴》在台灣上映時,宣傳重點放在東德國家情報局史塔西無所不在的恐怖行徑,這樣的經驗,對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台灣藝文界人士,必也有切身感受。然而,電影的迷人之處,卻顯現在一名竊聽者對被竊聽對象─劇作家德瑞曼的認同與同情,乃至鋌而走險,參與救援。電影的反省意涵正在於一個集體主義時代與一個人的對照,儘管國家機器如此橫行狂暴,但在最黑暗的時代,仍能因為一個人的覺醒而就有所不同。

這樣的對照,有沒有發生在台灣的特務統治時代?譬如,日夜監看雷震舉動的特務人員,有沒有因為同情他的遭遇,悄悄放他出去見老朋友?當然,這種虛構想像儘管有趣,歷史的救贖從來卻不是靠「一個人的覺醒」。

投射到最近對司法官公佈黨籍的主張吧!當年某些東德法官也有基於良知,主張「人權」和「自然權」應高於「公民權」的想法,歷史法則要追求的卻大於「所有個人的總和」,要讓由於黨籍、身分、意識形態或秘密監視而產生的偏見和不公義完全攤開,讓每個人面對國家機器時遭受的際遇,不再靠有沒有遇見「一位好的司法官或執法人員」的運氣而有不同。

喬治克隆尼導的《晚安,祝你好運》,則提供對抗集體主義的「美國經驗」。一九五○年代初,只問「你是不是共產黨」的麥卡錫主義盛行,監視、告密、舉發、控訴漫天捲起,那個年代,你的顏色、背景、黨籍或你講過的話,比你這個「人」還重要。而哥倫比亞電視公司的記者艾德華.蒙洛和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在政論節目揭穿麥卡錫的面目,終於扳倒這名發動白色恐怖的始作俑者。

喬治克隆尼這部電影是黑白片,觀眾看不見任何顏色,只目睹歷史經驗的進行,其實,這正是當前顏色滿溢的台灣政論節目,真正缺乏的歷史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