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台灣總統的資格

by 敏洪奎 2007/03/02

不久前自由時報刊載的社論和專欄,討論到來年選出的總統要具備何種必要條件,都把台灣主體意識列為首要條件,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堅強的自由民主信念。主體意識的泉源,不外是對台灣土地的感情,以及不願受到外在強鄰控制擺佈的心境,歸根究底,都屬於感性範疇,自由民主信念則是嚴肅的理性抉擇,相形之下,後者應是比前者更堅定更值得信賴。

建立於感性甚至情緒的立場,較容易禁不起外在誘因而動搖,國內確有人原本深具台灣主體意識,近年都因對岸商機等因素,態度開始呈現微妙變化,就是明顯例證。真正自由民主信念堅若金石之士,會是寧可潦倒以死,也不會出現可能危及自由社會言行。台灣當前的重大考驗,是如何不被極權勢力腐蝕併吞,此所以明年國人投票選總統,必須確定其人具有真摯堅定自由民主信念,其他考慮均屬次要,才能放心信賴他當選後不致一無作為,聽憑台灣愈陷愈深而淪為特區,更不致為虎作倀,不動聲色把國家推上不歸之路。

所謂凡走過必留痕跡,將來選民判讀各黨總統候選人,只要認真檢視他們一路走來言行表現,尤其是面對民主改革里程上各種爭議,扮演的是正面或負面角色,就不難確定其是否有堅強自由民主信念。如果想再了解一位候選人內心深處,到底自由民主價值和血緣民族主義孰重,更可以簡單問他一句,誰是和我們有共同理念的友邦,誰是對我們有威脅的敵意國家。他若是支吾其詞裝可憐,就表示他有不敢明說的價值取向,說出來就被多數人民唾棄。

自由時報的社論和專欄都隱約指出,來年選出的總統要具備堅強抗壓能力,但這一堅毅風格,不僅要表現於對抗外來壓力和國內反對勢力,若為維護國家長遠利益,有時也要無憚於一時民意而為所當為,套用一句甘迺迪的名言,就是「為國人竭忠盡瘁服務,即使招惹他們一時不悅也在所不惜」。所以,堅毅風格,也該是來年選擇總統主要條件之一。

每一位候選人,也都該明白告知社會大眾,他當選後有哪幾樁一定要做的事,這也該是選民堅持的條件。今天台灣興革事項多不勝舉,任何總統也難以一一完成,但一位候選人總該有幾項他認為絕對必須推動的工作,廣大選民有權利要他們具體說清楚講明白,不能抽象籠統含糊其詞,雙方都早能如此,選民投下一票時,可以清楚了解選擇的是什麼,候選人一旦當選,他揭示的主張也算得到民意認可授權,推行時不須顧慮是否具備充分正當性,不必畏首畏尾。這一境界,正是民主政治真諦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