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荷蘭雷登大學與台灣

by 林玉体 2006/11/27
 
「教育國之本」,國家興衰,社會榮枯,繫於教育之普及與提升與否。台灣在「信史」四百多年中,非常幸運也特別的是,最早與台灣接觸的「外來政 權」,卻是十七世紀當時,歐洲非常文明的國家荷蘭,荷蘭本來為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但荷人抗西而獨立建國之後,荷蘭人除了紀念國家誕生,且於1575年在 雷登(Leyden)市設立了一所該國最早的大學; 此外,當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後不久,荷蘭人在台灣南部的軍力北上,在台灣就把西班牙勢力逐出寶島之外,似乎也報了「祖國」被侵的一箭之仇!
 
荷蘭人入主台灣,時間雖只三十七年,與隋朝同年祚。令人悲痛的是台灣的學生記住的隋朝歷史,超過台灣人對荷蘭人在台灣的 事跡甚多,荷蘭人與西班牙未抵福爾摩沙之前,台灣的土著或原住民之教育狀況,沒有什麼特別,也較少教育史上的意義,但信仰新教的北歐荷蘭人到台灣南部以及 篤信舊教的西班牙人蒞臨台灣北部後,台灣的文教活動登時煥然一新。除了一神教的基督教主控台灣人宗教生活之外 ,最為醒目的是荷蘭最古老的大學之畢業生,千里跋涉,遠渡重洋的來到東方美麗島來充當牧師,傳教並興建學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雷登大學由於提倡新風氣, 強調個人良心自由,注重「寬容」精神,學者遂給該所大學一封號:「第一所現代化的歐洲大學」。
 
世界大學的起源,學術史上公認是中世紀約十一或十二世紀出現在法蘭西的巴黎及義大利的波隆尼西亞與沙列諾;前者以神學叫座,後二者則分別為法科及 醫科的「母大學」。但由於中世「教父哲學」猖獗,教條壓頂,權威籠罩,學術自由風氣低迷,嚴肅的說,高等學府若師生無法得到講學二者的自由,則該種機構是 不夠資格稱為「大學」的,十六世紀初期的1517年,由於宗教改革健將路德在北歐掀起了改變歷史走向的天翻地覆大變動,加上荷蘭自由派宗教家的努力,雷登 大學終於獨領風騷,該校的畢業校友甘留士及尤紐士紛紛抵台,將福音傳給現在台灣人的祖先。

這些「洋番」身材高大,除了教授荷蘭語文給台灣住民之外(現在通用的台語,如「肥皂」,是荷語),還與原住民結婚生子,他們不嫌棄台灣先民,因此 台灣人種早就是混血兒居多了,今年(2006)體育最熱門的人物莫過於打棒球的王建民,他身高190公分,長相及膚色,絕少有「漢人」的遺跡,卻是北歐人 留下的「種子」。「同姓相婚,其族不繁」。這是教訓,還好,台灣人因緣際會與世界名大學的外人婚娶,依優生的觀點,是我國人素質優異的生理學佳例,台灣人 不要洩氣。可惜的是荷人雖也於1636年在台灣設立學校,該年恰是哈佛大學成立之年。荷人更在今台南麻豆地方「兩河」交界處擬設高學府,認定那是台灣的底 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地址大概在現「致遠管理學院」處。

「回首來時路」,這些可作美麗追憶的教育史,增加了吾人想像的空間;設使荷人治台迄今,或許早就有類似雷登大學屹立於台灣這塊土地上,造就了一流的人才!世界百大的大學,早在台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