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花」都台北市,好奢兩市長

by 慕榮理深 2010/04/05

「花」都台北市,好奢兩市長

台北市政府正對面的自行車專用道

圖1:台北市松智路,市政府對面,2008年10月16日

 

 

I favor the policy of economy, not because I wish to save money, but because I wish to save people. The men and women of this country who toil are the ones who bear the cost of the Government. Every dollar that we carelessly waste means that their life will be so much the more meager.

 

Calvin Coolidge

 


花都台北市...喔!此花非彼花,不是「如花似玉」之「花」,而是「花錢似流水」的「花」、花錢建設卻不好好做,四處造成「花哩囉」(hoe-lí-lô)的景觀之「花」。


自行車道:負債都市的「夜間趣味」

圖1中的自行車道位於台北市政府大樓正對面。2004年初,馬前市府在信義計畫區將原有的「綠帶、人行步道」改成「自行車道、綠帶、人行道」的配置。整個「信義計畫區腳踏車道路網」的規劃設計、監造、工程施作預算至少4695萬元,光是松智路部分的造價就超過1000萬元。是年5月29日的車道揭幕儀式當然少不了穿著短褲的馬英九

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當時的新聞稿

松智路段採仿岩面地磚,就是考量腳踏車騎乘速度過快易撞傷行人之防患設計;且這些地磚均有強化摩擦力和排水效果,以避免輪胎打滑或行經積水濺起水花。

巴黎自行車道與人行道
圖2:巴黎,2010年。
 
巴黎自行車道入口標示
圖3:巴黎,2010年。

既然已將人行道與腳踏車道分隔,何必怕「撞傷行人」?既然怕輪胎打滑,怎麼會在路面塗上如此大面積的油漆標示?

何不乾脆像法國巴黎那樣,直接鋪柏油路面,既省錢又不會徒增騎士之顛簸?!(圖2、3,另請參閱透水鋪面達人自行車道鋪面

松智路這一段長度670公尺,施工預算直逼九百萬台幣(8,982,258元),平均每公尺約 1萬3千4百元,這還未包括委外監造的283萬7千多元、以及整個信義計畫區自行車道規劃案的設計費378萬。花錢不手軟的馬英九在市長任內的最後一年還斥資在松智路車道地面上嵌設燈具(見圖1中之紅圈):

包括松智路腳踏車道,將裝設 可變色的地底崁燈,增加夜間趣味及塑造腳踏車道的連續意象,希望在2年內可以全部完成。(聯合報,2006年4月5日)

馬 前市府一面積欠健保費不繳,一面「裝設可變色的地底崁燈,增加夜間趣味」,而如今,馬英九當家的中央政府還要補助台北市累欠健保局、勞保局的債務半數金 額。那些分配稅款遠低於北市、仍乖乖繳納健保費、勞保費的縣市真是冤大頭、大傻瓜。相較於多數縣市,尤其相對於連路燈電費都繳不起的許多鄉鎮,咱們台北市 還真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驕子啊!


殘缺的藍色圖樣,馬虎草率的表徵

把原來鋪設的地磚挖起來裝地底嵌燈,就這樣地留下了圖1 那個殘缺不全的腳踏車圖案。這個藍色圖像不啻是馬英九以及國民黨一貫馬馬虎虎的做事方式之最佳寫照。馬英九擔任市長期間每年領的年終獎金平均達36萬元,您認為這合理嗎?

台北市南京東路
圖4:台北市南京東路,2008年9月。

國民黨現在可不能說自己被馬英九連累,因為他在黨內兩度被選為主席、兩度被派出來選市長、又被選出來競選總統。馬馬虎虎者不只馬英九一人松智路的施工於2007年初進行;一年半以後的2008年10月,郝龍斌接任市長已快滿兩年,市政府正對面的那個至為顯眼的殘缺圖案照樣擺著。郝市府四處宣傳「台北好好看看」,還為此設了個網站。是啊,真的「好好看」。

北市浪費又醜陋「建設」例證比比皆是。馬市府在馬路邊設「機車灣」,其中有一些後來被市府用水泥填掉作廢,於是在南京東路上產生這種「好好看」的畫面。使用的水泥與施工經費是你我納稅人的血汗錢,並非來自馬英九他家那個好大的「大水庫」。

圖4攝於2008年9月,所以,不論這是馬或郝擔任市長時的「成就」,郝龍斌都無法卸責 南京東路是首都重要道路之一,沿線有許多大型企業辦公室與金融機構。南京東路如此,其它地方可想而知。台北市好好看?我看,郝龍斌不但該去檢查聽力,也應該順道進眼科就診。

是啊,是真的「好好看」,就像我先前在好有品的馬路所評論過的 那個位於中山北路二段的巷口(圖5),或者像中正路沿線的巷口。「中山」、「中正」乃國民黨神主牌,從中山中正路面的裝扮,市民足以評估該黨執政的水準。這些又是馬英九時代的傑作,又是郝龍斌時代「好精彩」的「馬規郝隨」。這種美感與堅持是那些被譏為「一高二低」的人們所無法理解的。

「有品」的馬英九式馬路
圖5,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2008年10月。


奢侈的數字遊戲

馬英九擔任市長期間,市政府鋪地磚鋪到上癮,不需要鋪的地方也鋪,即使北市早已負債千億,也還要繼續舉債來製造這種既荒謬又醜陋的都市奇觀。這樣的市長每年平均領36萬元年終獎金,選上總統後又要找名目來增稅,由此可見,納稅人真的是很好剝削的肥羊。

這種施政方式有個「好處」:市長可以誇說在任內「改善」了幾公里的人行道。不是嗎?馬前市長自列的七年成績單第一項就是「人行道更新」:

  • 七年前:158,325平方公尺
  • 七年後:1,814,841平方公尺。人行道鋪面經混凝土鋪面、混凝土塊磚,進化至美觀又具防滑粗糙度的彩色預鑄高壓塊磚後,獲市民肯定,遂推廣於全市人行道鋪面改善。

2008年總統大選前,在網路上,有些人直接抄馬英九所提供的這些數據來為他宣傳。接受這樣的訊息而直接採信者絕對大有人在,而會追問「花了多少錢」、「實際效果如何」的人絕對是少數。

政治人物自我宣傳,這毫無可怪。不過,馬前市長的自我宣傳時有如此拙劣手筆:

英九確信,市府團隊這七年來持續不懈的努力,讓這座城市得以在正確的發展軌跡上大步向前邁進,市民生活也變得愈來愈健康、愈來愈精彩。

這些並非「老馬賣瓜,自賣自誇」,衡諸國內、兩岸以及全球各項重要評比,臺北市的卓越表現可說是有目共睹。例如今年11月中時電子報公布的「2005年年度大調查」中,臺北市在「擁有筆記型電腦比例」及「個人生活e化」兩項指標均獨占鰲頭,獲得「數位城市」評比第一名。(馬英九,市長就職七週年演講稿

「擁 有筆記型電腦比例」及「個人生活e化」都是市民自己掏腰包、動腦筋的結果,完完全全跟市政府沾不上邊,除了他任內環保局活動鬧出舞弊案的「廢電池換筆電抽 獎活動」的那幾部以外。「老馬賣瓜」其實是偷天換日賣別人的瓜,直把市民當作大傻瓜。他之所以能如此、敢如此,因為有太多太多的台灣人習於不加思索地被動 接受訊息,因為大家從小接受的是填鴨式教育。

習於被動接受訊息,不主動質疑追問,所以,一看到「158,325平方公尺」變成「1,814,841平方公尺」自然就只有「前市長的十倍有餘」之類的簡單結論,覺得這樣的成績了不起。


    圖6-圖9:北市「改善」後之人行道,2008年。

根據台北市工務局的資料,馬市長任內從1999年7月到2006年底,「人行道改善工程」共完成120.9公里,總面積為1868.9平方公尺,預算經費累計超過 58億5491萬元,平均每平方公尺3133元。

58.5億不是個小數目:以中央統籌分配款來比較,它相當於台南縣2008年度的總配額,兩倍於台中市去年所得金額;若以人口約兩百萬的桃園縣比較,該縣去年得的統籌分配款也只不過是70億而已。

錢,絕對是關鍵。

把林志玲找來當市長,給她58億,然後由她下令「改善人行道」,她也可以拿出同樣的成績單,甚至更好。蔣經國很厲害嗎?如果只給他8億經費,他能做出幾平方公尺?

台中市政府建設處網站的FAQ告訴市民:

「因本府財源窘困,無法如台北市政府每年編列數億元經費專供改善台北市人行道。」

其實。台北市財源也有限。馬英九任內八年實質負債超過1800億,靠這種財政手段拿納稅人未來的錢來製造政績,不難啊!

圖10:台北市,人行道施工,2008。

政府借錢做建設,若非必要,就不應該;舉債來做的事更不容失敗。

台 北市十年來重鋪人行道使用的「預鑄高壓塊磚」比數十年前鋪設的「金錢磚」耐壓;但馬英九市長任內鋪設的厚度三公分,其實不如許多在1990年代所鋪的新式 地磚。再加上有些路段的施工品質欠佳,因此,馬前市長、乃至郝市長時代鋪設的地磚破裂、坍陷、高低不平等等問題還是屢見不鮮。(圖6-圖9)。相反地,陳 前市長任內鋪的大多相當耐用,例如1997年開始規劃(聽說是在1999年完工)的這一段通學步道,十年來不知有多少人車、重物壓過(包括小販推車),至 今仍平整完好(照片)。從2001年初到2008年底,台北市列為「經常養護」的人行道修復面積總共25萬平方公尺,等於全市人行道面積的十分之一,而「修復」的對象不少是「改善」後的人行道。

東修西補的小工程需動用民脂民膏來做。設計、施工、監工、驗收任一環節出錯的結果即浪費公帑來製造市民的不便。權貴出身的馬、郝是不會在意這種問題的。何況,修修補補的動作還可以製造市府有在做事的形象,還可以讓更多廠商來承包工程,何樂不為?


陳水扁的實驗,王建煊的政見

改善人行道並非馬英九在1998年參選市長時的政見(他當時到底提了什麼政見?),他在市長就職一週年演講稿中也明白交代:

1. 努力替人行道換新裝:
去年市長選舉辯論時,王建先生指出,走在紅磚人行道上,一腳踩下去,「唧」的一聲水就冒上來。我聽了以後一直記在心中。前市府四年中舖設了九萬多平方公尺的人行道,我們一年就舖設了十五萬平方公尺,現在「唧」的聲音快成絕響,王建先生可以放心的走路了,臺北市民也要告別「雨聲、唧聲、抱怨聲、聲聲入耳」的日子了。

所以,我們不刻意作秀,我們用作秀的時間來作事。

王建煊的名字寫錯,錯兩遍,一錯錯十年,直到今天未改。至於「不刻意作秀」云云,所言不虛,因為所作的事重點在於作秀,所以在作秀的時候當然是在作「事」,而作秀早就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當然無需「刻意」。(此非印象式評斷,請參閱馬英九與內湖線一文關於馬英九行程的分析)。

「垃圾費隨袋徵收」是另一項常被馬英九拿來宣傳自己的「政績」。多數人不知道,該政策在陳前市長任內已開始局部試辦、評估,而馬英九也幾乎絕口不提此政策的源起(請參閱:曾韋禎,馬英九是抄襲慣犯;另按,王建煊在1998年參選台北市長,但在實際選戰中處於佯攻陳水扁的地位)。


國際觀?

人行道非得鋪地磚不可?誰說的!

在各國首都之中,常被我們稱為「花都」的巴黎向為全球觀光客首選。巴黎的人行道大多使用「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比較講究的地方則使用比台北馬式地磚厚兩倍以上的石材。

20081211077
圖11:巴黎,2008年。

圖11攝於巴黎中心地帶。即使在這種「高級」地段,人行道也只是瀝青混凝土鋪面。這種型式的街道在巴黎四處可見,不算稀奇。在這種路面上,不論是拉菜籃車、行李箱,或者推嬰兒車都很輕鬆;相反地,台北那種磚面道就算鋪得很平,磚與磚之間的縫隙還是會讓使用者吃足苦頭。

即使在舉世聞名的香榭里榭大道,我們也可見到用瀝青混凝土鋪設的人行道(街景)。這條大道靠近凱旋門一帶是巴黎觀光、娛樂的精華重點。該區段的行人道上是耐壓度甚高的花崗岩地板(街景),這種地板厚度是台北馬市府選用的磚塊的兩倍以上,絕對不會像台北的人行道地磚那樣,連機車都對付不了。

現 任的巴黎市長 Bertrand Delanoë 為了減少市內空氣污染,打從 2001年上任後,一方面大力推動環市輕軌建設、公共自行車制度(Vélib'),另方面大幅改造街道,縮減汽車車道的寬度,還路於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 這種政策擺明了要斧底抽薪,逼使車主們減少在巴黎街上開車。為此,被視為有潛力在將來角逐總統大位的 Delanoë 得罪了大巴黎地區不計其數的汽車駕駛人。他雖然因此贏得崇尚環保者與部分注重健康的市民之喝采,但同時也為自己政治生涯更上層樓的路上設下難以估計地雷路 障。反觀台灣政壇,有幾人具備這種不惜得罪選民的魄力與手筆?

別的不說,就說郝龍斌吧。郝市府只會東施效顰地學巴黎以濟貧為出發點的塞納河人工沙灘(以台北市民到達沙灘所需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來看,根本沒這種必要),他們絕對不敢、也沒那種眼光去學人家的方式來大刀闊斧改造台北市的道路結構。前環保署長的頭銜跟環保之間並無必然關連。

圖12:巴黎,2008年。

圖12 攝於巴黎十三區的 avenue d'Italie (義大利路)。這條道路是南向通往市外、連接國道的主要幹道。它原先可容六輛車並行,如今馬路的寬度被裁減掉三分之一。圖中路樹右側本來是汽車道,現在已割讓給自行車騎士與行人。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建材主要與圖11相同,靠近汽車道的部分則採用石材,以避免被路邊停車的汽車輪胎壓壞。

圖3以及 Panoramio 上的這一張照片在這條路另一邊拍攝,藉之我們可更清楚地看到巴黎市政府鋪設石塊、設置自行車道的方式。讀者若想看得更詳盡全面,不妨透過Google Maps街景功能的這個鏈結來趟遠距觀光,觀察這條路上整體規劃與公用自行車停放區的設計。看看馬英九夜郎自誇的「一流都會」台北市建設水準距離巴黎的落差有多大。

現在,我們不用搭飛機出國考察,人在台灣家中坐,動動手指就可透過 Google Maps街景功能之類的服務看到人家的都市建設方式。政府官員、民代出國考察時到底去看什麼?著實令人好奇。

如果要像馬前市長所期望,要在短時間內大幅改鋪人行道,廣為日、德、法諸國所採用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是最佳選擇,因為所需材料費比地磚低、所需施工時間短、工資成本較低。這種地面止滑度與耐壓度高,若因管線維修等因素而需進行局部挖掘,事後回填時整平的難度也不高。

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
圖13: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008年。

其實,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之前,台北市有不少混凝土鋪面的人行道。其中有一部份到馬英九卸任市長之後仍好端端地存在。

圖13 攝於中山北路五段,當時適逢雨天。此處沒有舊式爛紅磚,再加上地面向馬路稍斜的設計,行人基本上並不會碰到被污水噴髒鞋面的問題。在這樣的路面,嬰兒車、 菜籃車、行李箱的行進也比在地磚鋪面上容易,較不會出現顛簸。就整體視覺與使用方便性而言,這樣的路面並不比我們先前看過的巴黎街道差。

這段人行道鋪設的施工年代若非在阿扁市長任內,就是在黃大洲時代。機車在上面跑來跑去那麼多年,路面狀況仍然沒啥改變(摩托車本不該在人行道上行駛,但既然市府向來禁絕不了這種行為,就應該在選擇人行道鋪面方式的時候將這個壓力變數考慮進去)。

由 此例可見,比起馬式地磚,混凝土鋪面的人行道是經濟實惠又耐用的較佳選項。類似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也是。德、法、乃至跟台灣一樣多雨的日本採用這種鋪 面已有二十多年以上的歷史與經驗,近年來還有材料上的新技術發展(例如染色)。台灣工程界想應早已具備相關知識與技術經驗。這種材質多少有助於讓雨水滲透 到地面下層。相較之下,馬式地磚不但單價貴,又不具透水性。不透水的缺點在本世紀初就已被提出來過,馬市府還是照樣採用,護馬優先於保護自己住宅地基的眾 多「有識之士」也不關心注意。倒是馬英九最近竟然想到了地下水:

馬英九也提到,20多年前台北地層下陷嚴重,後來因嚴格禁止抽地下水,才使得地層不會下陷。另一個原因是當年台北市自來水水管老舊,這些水漏到地下去,變成補充被抽離的地下水,地層反而又起來了,有時候漏水不見得是壞事。(中央社,2010年3月17日

晉惠帝已被他打敗了N+1次囉!晉惠帝不是一個天造成的,而民主時代的晉惠帝不是一人造成的。

台北市在1990年代曾做過一些人行道鋪面的實地試驗,包括這一種:

鋪設高壓混凝土連鎖磚,且採用「軟底」工法,即於磚下鋪設砂石(而非混凝土),保留道路之透水性與透氣性,除可減少都市地面之逕流外,亦可降低都市的溫度,是一受多數都市規劃、環境生態研究者推崇的施工方式。此一工法除了具有生態環保的優點外,遇有凹陷、破損亦可以小區域的填充砂石,更換連鎖磚等方式進行維護,對於鋪面下的管線挖掘工作,不僅施工簡便(不需動用大型機具敲破混凝土),完工後亦容易回復平整。(張勝雄,人行道問題 全部更新?改善即可?,2003)

張勝雄教授所講的「軟底工法」應類似我在巴黎地區巧見的這種鋪設法。長遠來看,他的主張是最理想的方式之一,北市府最近也開始局部地採用類似的方案。軟底工法只有一個弱點:較難抵擋機車的重壓。這是馬市府放棄這種鋪面的理由之一。咦?馬英九的「機車退出人行道」政策呢?

「機車退出人行道」說穿了,只是陸續在部分路段禁止停放機 車於騎樓與(或)人行道。此政策並非全面實施,而且,在已實施之路段,仍常見機車奔馳於人行道上。馬市府採用「硬底」工法鋪設人行道,其實已暗自承認「機 車退出人行道」政策的妥協度高、實現率不高。質言之,「機車退出人行道」只有半套。它就像馬英九動輒搬出的「環保」一樣,其中沽名釣譽的成分比較重要。 「環保」口號重於實際,所以馬市府會採用不透水磚,所以會把原本一整片、一整片草地的十四、十五號公園加上好多水泥「建設」。

總之,不論從技術、成本、生態等角度來看,馬市府所採行、而郝市府繼續遵行的「改善」人行道政策對負債累累、淹水頻仍、高耗能的台北市而言是最短視的作法。


好誇張,好草率

從 圖13 的拍攝位置向後退幾步,到十字路口,由中正路延伸過來的人行道鋪面是高壓混凝土磚(圖14右下)。由此處沿中正路向西步行五分鐘左右即可到士林捷運站。順 著北淡線舊鐵道興建的淡水線是陳市長時代完成的,整條捷運線、以及毗鄰捷運站的街道在當時多配合整修。由此推估,中正路此段這種人行道鋪面應該也是在同一 時期完成的,換言之,當屬陳水扁或黃大洲當市長時的建設。

台北市中山北路、中正路口
圖14:台北市,2008年8月。

當年鋪設的這些路面相當堅固,我很少看到破裂的例子。它主要的缺點是顏色淺,若不刷洗,容易予人髒髒舊舊的印象。由於馬、郝兩代的「改善工程」,這種其實不太需要挖除重做的路面被一一剷除,越來越少見。

圖14攝於2008年8月4日。那個圓形裝飾是馬市長時代加上去的,對面的路口也有一個。馬市府團隊一面向中央喊窮、同時還發行市政公債,一面花錢安裝這種突兀的浮雕。這種心態比慈禧太后整建圓明園的任性顢頇還要糟糕。

放 眼望去,小小一個地方,地面就有四個質感各不相同的區塊以雜牌軍的姿態湊合在一起。如此「裝飾」手法恐怕連在第三世界國家也不容易找到。若您點選此圖放大 來觀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圓圈卡到路樹周圍的水泥構造,本身並不完整。這兩項「建設」完成於同一時期,馬式施政草率亂來之案例還真是俯拾可得。

圖中的車阻水泥樁是馬英九連任市長後所設的,及至郝龍斌時代,此處重鋪地磚後卻不見了(圖15)。很奇怪地,對面路口也是在同一年鋪完地磚,但施工後,車阻仍被保留。市府為什麼要設置、為何要拆除這些水泥樁?此路口的情景顯示市府朝令夕改以後還在自相矛盾。市民們最後只好作如此結論:市府團隊若非在玩兒戲,就是根本在夢遊。

圖15:北市中山北路、中正路口,google街景

我們稍後再回來談這種工程做完不到幾年就拆除的問題。現在先藉由圖15這張擷取自 Google街景的影像,從反方向來觀察這個路口的「建設成績」。

影 像左下方斑馬線的右端盡頭就是路樹,緊鄰斑馬線旁的白色方框是給機車停靠的區域,斑馬線另一側平常也有等紅燈的汽機車,所以,由此穿越中山北路的行人被迫 走白框線與路樹之間的地方。這種「建設」對不良於行者、尤其對輪椅與嬰兒車而言,既不方便又危險。說這款粗糙的「人行道改善工程」是「為德不足」大概是最 客氣、最好聽的講法吧...

這個地方並非孤例。由此處向南,一路走到 中山北路二段馬偕醫院前, 可以看到一道彎折的斑馬線。圖16顯示,這道斑馬線從機車暫停區開始偏折向另一邊,因而在機車暫停區後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中空地帶 --- 民生東西路、中山北路完全呈直角交叉,更不應該會出現這種情況。多數路過者想必不會特別去注意這個怪異情形,否則,現在的總統、北市市長就都不會是國民黨 籍。

圖16:台北馬偕醫院前的斑馬線,底圖取材自 Google街景

這個回飛棒造型的斑馬線的來龍去脈說來話長。簡單來講,古早古早以前,市府在這路口建造了地下道(當時總統姓蔣),此後,路過這裡的行人只能經由遁地來穿越這個路口。

馬英九擔任市長期間,這類路口大多劃上了斑馬線,開放行人直接穿越。這政策本身值得讚許;然而,在實際操作上,交通局在某些地方卻把斑馬線的盡頭劃在地下道入口的牆壁旁邊,使得行人被迫在馬路邊緣向左走或向右走,與車爭道。馬偕醫院前面的斑馬線即為這種愚蠢建設之一例。

製造這種這款「阿里不達」路況的馬市府在2002年花了120萬元辦「中山北路百年慶─造街踩街嘉年華會」造燈海隧道,復於2003年用掉49萬辦「中山北路跳舞嘉年華」。

嘉年華又嘉年華,人民稅金真好花。「花」都台北市,誰曰不宜?


好好笑

數年後,在郝龍斌任內,荒謬斑馬線稍微轉彎,情況總算稍微有所改善。然而,改善工作還是跟從前一樣,事情做一半:斑馬線仍有一半結束於地下道入口建物旁邊的「此路不通」。這個路口的問題不只一處,例如:左邊跨越民生西路的路口設有緩斜坡(身著粉紅色上衣婦人站立處),右邊跨越中山北路的人行道與斑馬線之間卻無!也許,被我這一說,市府會派人去改善;但是, 真正該改善的是腦袋:不只是實際負責工程者的,也不只是局處主管的,也包括市長的。郝龍斌先生啊,您若不同意的話,請一併參考圖1、5、15、16 以及以下其它案例,綜合瞭解一下,問題真的不只出在一個市府單位而已,然後回家請教令尊郝大將軍,何謂「兵隨將轉」。

圖17:北市中山分局前,Google街景

由 馬偕醫院再向南走,到南京東路口,也就是中山分局對面,斑馬線中間割讓出一塊區域給機車暫停(圖17)。這種可直接編入「台北好好笑」攝影專輯的行人穿越 道最初出現於馬市長時代;郝龍斌接任市長後,偉大的市府還是繼續製造此類令人發噱、而且就算人身在挪威或南非都可透過網路觀賞得到的天下奇觀( 另例照片,不是反馬者拍的喔^^)。


好浪費

其 實,既然准許路人走斑馬線,地下道就變成多餘(圖16、17裡面等綠燈、正在過馬路的行人即為明證),所以,市府應該直接了當地廢掉地下道,如此一來,既 可節省地下道之清潔、照明、維修費用(舉例來說,市府在2002年曾為中山北路等處的地下道燈具清洗、換新編列超過 65萬元的預算),且有助於整體性地解決地面上的動線問題、並可減少治安死角。

當然囉,這種一勞永逸、簡單又經濟的解決方案有三大缺點:其一,工程完成後,市府便少了許多委外案可發包;其次,市長只能有一筆限單次使用的「成績」可資誇耀;其三,拆除工程通常沒有剪綵典禮可辦。

圖17中的人行道入口是郝市府改建的,在造型上比舊款好看,有些市民會感受到「市政進步」,但在實際上,這卻是耗用大成本換取小效益的浪費之舉。(按:市府在2008年編列了將近九百多萬元的預算於「中山北路地下道出入口綠美化案」)

台北市,捷運石牌站前。
圖18:北捷石牌站前,2008年6月。

另外有些案例則早已被毀屍滅跡。

在圖18 中央處,正在左轉白色卡車旁的工人正在刨除斑馬線。施工現場位於捷運石牌站前方路口,日期是2008年6月10日。該處本來有七道斑馬線;大約在2007、2008年之間,市府新增了第八道。由照片可見,這一道比其它的新。現在於 Google的衛星空照圖已完全看不到它,但在 街景畫面上仍可見前年刨除之後依仍殘餘的白漆痕跡,另外還有郝市長「路平專案」整理過後仍然凹凸不平的柏油路。

在諸多施工後沒多久就廢除的「市政建設」之中,這道夭壽短命的斑馬線只是個羽量級的小案例。

一年半以前,我曾在人行道道人心一文中檢討過馬市府於南京東路、南京西路預定拆除的人行道鋪設地磚的燒錢惡例。在該案例上,市庫平白損失的金額絕對遠超過百萬台幣。北市前後任執政團隊浪費公帑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在短短的巷道上設置兩個顯眼的路牌

圖19:北市中正路,2008年8月。

另例如圖19 所示,在相距不到五公尺的地方,就矗立兩支「行人優先」的標示牌。台北市政府果真錢多到沒處可花?

這 種「行人優先」標示牌到底有啥作用,著實令人懷疑。圓形標示中行人置於自行車上方,意思應該是要自行車騎士禮讓行人。這種簡單的道理應該連小學生都需知 道;實際上,的確,台北市有部分自行車騎士明明行駛在行人道上,卻還是十面威風地橫衝直撞,不過,這種人十之八九根本不會抬頭去看此等高高在上的標示,且 就算看過一百遍,也還是依然故我。對付這種人唯有靠交通警察介入勸告、開罰才能奏效,道德勸說則根本是對牛彈琴,立這種牌子更無半丁點效用。

北市府總共花了多錢訂製、安裝這類標示?到底有沒有任何人、任何單位在事前、事後研究評估過其效用?市議會有沒有注意過這種問題?

事實上,在圖19 這種地方,更沒必要多此一舉來設置「行人優先」的標示。不用到現場,只要透過網路就可看到,佇立於照片左緣的那個紅衣女子之左前方,也就是 屈臣氏招牌底下的人行道轉角處, 可供行人往來的地方窄到難容兩人並肩而行。況且,公車站牌、垃圾桶、電線桿、路燈桿全擠在那兒,等候公車的人不少,此處行人因此常須迂迴前進(凌晨除 外)。所以,任何騎士一旦行進到此地帶,必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轉為牽車前進。常在此處等公車的人多少會見過,自行車騎士根本過不了這個瓶頸,只好趁沒有 公車靠站時改走馬路。

若要談行人用路之權益,此處的頭號大患除了經常佔用騎樓擺貨的那個商店之外,就是市政府自己啊!交通局、環保局、公園路燈管理處各行其是,缺乏協調,才會在不到一平方公尺大的空間內設置那麼多設施來檔路。樂團裡面各吹各號,問題當然出在拿指揮棒的那一個人。

若 要照顧自行車騎士,唯有闢設自行車專用道才是正途。這種「行人優先」標示,跟「請勿在街上便溺」有啥不同?!一個交通標誌背後若沒有法律與公權力當後盾, 其實只是虛晃一招,比嚇小鳥的稻草人還不如。市政府四處插設這種標示,到頭來只是在反覆暗示市民說:「市府團隊無能為力,只好請大家多多包涵配合」。

圖20:台北市中正路,2008年8月。


好亂來

能力差並非罪惡;若能力差卻硬要裝出一副本事高強的樣子,那可就麻煩了。

由圖19 的位置向前走個幾公尺就可以看到我曾在2007年7月批評過的那個形同廢物的「士林中正路商店街」標示牌:

它就這樣被擺著,空白了兩年,無人聞問,像盲腸一樣,毫無用處,除了妨礙交通以外。不過,請北市都發局可別因為本文的批評而拆了它,因為它見證了馬前市府的漫不經心、華而不實的執政心態。請好好地保留它:它宛若馬英九八年市長任期的紀念碑。(空空、洞洞

一年後,我發現,對面竟也有個長得一模一樣,且同樣空空洞洞的東西(圖20)。留白整整三年多以後,市府終於發現它們的用處:擺上跟「中正路商店街」風馬牛不相及的「花卉博覽會」宣傳標誌。好欣慰?

那兩個隔街對望的標示牌應該是所謂的「士林區舊佳里中正路商店街區改造案」的產物。市政府在2002年編列了80萬元的預算委託某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這項改造案,然後在 2004年編列 407萬6千6百多元的施工經費,於2005年完工。整個「改造案」從頭到尾,實際開銷超過 470萬台幣,到底還做了些什麼?請看圖21。

台北市中正路
圖21:台北市士林區舊佳里,中正路北側,2008年7月9日。
 
台北市中正路
圖22:台北市士林區舊佳里,中正路北側,2008年10月29日。

2008年7月,我在舊佳里部分的中正路上,瞥見一位婦人與一名國中女生不約而同地登上路樹基座仰首查看公車站牌,一邊笑一邊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段人行道有三項公共建設是馬市長時代之前就已存在的:路樹、站牌、混凝土磚鋪設的地面。

路樹顯然有數十年歷史。醜陋的站牌是1980年前後北市聯營公車時代成為「標準」,遺留續用至今。地面鋪設可能是阿扁市長時代做的,或者更早。經過那麼多年,此處人行道地面的狀況仍相當良好,當年實際負責這一段工程的人員值得被找出來表揚。

包圍路樹根部的水泥構造、以及每棵路樹兩側各一件的椅子則是馬市府的傑作。按照出現的時間地點來研判,它們應該就是所謂的「中正路商店街區改造案」的產物。

樹根周圍築這麼高的水泥構造頗奇怪。沿路有好幾棵樹的樹幹顯然被這麼高的基座埋掉了十幾公分。這些構造體阻擋了想要查看公車路線的人,所以照片中人只好自力救濟。

更奇怪的是,街道對面雖然同時也安裝了同一款式的椅子,路樹卻沒有同樣的「高」規格「待遇」。對面的比較「細漢」?非也非也!人家對面路樹四周,鋪上了一圈紅棕色大理石磚呢!磚面雖薄,但還是闊氣,連 巴黎香榭里榭大道的路樹都會自嘆弗如。台北市還真是遍地黃金的好地方啊! XD

話說回來,也許是因為孤陋寡聞,我活到這把年紀,還沒看過別人家像馬市府這樣,在同一街道對兩側路樹做差異如此大的處理。

可 惜我從前路過時未曾拍照留念,後來動念想要去拍攝,卻發現那些大理石磚在郝市長任內重鋪人行道後全部消失無蹤。完工三年後就拆光光,可惜嗎?從民脂民膏的 角度來看,當然可惜。若從現場情形來考量,其實拆掉也好,因為經過風吹雨打後,灰塵與樹旁的泥土一沾,市政府又從不派人清洗(就算洗了也是白洗啦),於 是,不僅這種「裝潢」的價值完全被埋沒,而且,大理石面殘餘的光澤反而凸顯了路面的骯髒。郝市府拆除這項馬英九風格的裝飾品,並未因而引起抗議不平之聲, 顯見馬市府原來所做的根本沒人在乎。不過,郝龍斌只會悄悄地卸除這些沒多少人注意、在意的東西,不敢拆貓纜那種眾所矚目的危險大建築。

被郝市府拆掉的還有座椅,馬市府在2005年所安裝的數十件到了2008年底,幾乎全部消失(請見該處之Google街景)。 跟那些大理石小磚塊一樣,拆了也好:2005-2008年期間,我多次路過此處,不論日夜,很少看到有人坐在上面。此路乃北市雙溪內湖與北縣三重蘆洲之間 的主要通道,汽機車流量甚大,很少人會坐在路邊聽噪音、吸廢氣,是以,根本沒有廣設座椅之需要。花了470萬台幣作的無用「建設」,不到四年幾乎全部人間 蒸發,這這這...這真是咱們台北市民的驕傲啊 XD

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東側
圖23:
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東側,2006年2月

圖 22是這一段人行道在2008年10月重鋪時的景象。2005馬市長時代所做的路樹基座水泥連帶也被除去;在鋪完地磚後,市府又重做一次水泥構造。由於查 看公車站牌者的需要仍未被照顧到,想拍攝到圖21那般場景的人還是有機會的喔(苦笑)。當然囉,中正路兩側路樹還是跟馬英九時代一樣,一邊有隆起的基座, 另一邊沒有。

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花錢「改善」不需要被改善的人行道。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張勝雄教授在2003年曾指出,台北市政府「將尚可使用的人行道鋪面,全部挖除重鋪」(人行道問題 全部更新?改善即可?),到了郝龍斌接任市長(2006)後,在台北市實質長期負債超過2750億的狀況之下,市府還繼續做這種事。看來,郝市府存心要跟前市府比賽,比誰最會浪費納稅人的錢。

台北市中山北路東側人行道
圖24:台北市中山北路東側,
2008年5月21日。

同一條路兩側的同類設施迥異,這樣的怪現象並不只存在於中正路上。在離此不遠的中山北路,馬市府對西側路樹做了類似的水泥基座(圖14、15),東側卻採用磚塊堆砌的方式。磚砌的構造脆弱,以致於我在2006年初,馬英九還在擔任市長時,看到數處像圖23這般的破敗光景。

郝市府在2008年春天在中山北路五段東側鋪設馬式地磚的同時,採用新的磚塊,重做了一遍路樹基座,如今看起來頗新(圖24)。我相信,很少市民會察覺,才不到八年,同樣的工程就做了兩次,而且跟對面的型式完全不同。在 Google提供的街景裡面, 從馬路正中央觀察,旋轉一百八十度後,亦可看到兩邊型式、高度完全不同的構造。馬英九、郝龍斌一脈相承,由此可見一斑。

剛做完的工程,若不太爛,至少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若不在意納稅人荷包,沒人會去注意到往後的景象會是如何。圖25拍攝地點跟圖24差不多,時間是兩個禮拜之後的六月四日傍晚時分。

中山北路五段東側
圖25:台北市中山北路東側,
2008年6月4日。

地磚間厚厚的積土、棄置的飲料杯只是個殊相。任何市民只消在街上多走走看看,不難遇見類似的風景。

三個棄置的紙杯是等候公車,準備前往天母的人所留下,那三人絕對不會是屬於所謂的「一高二低」。這樣的日常景觀對比著「台北好精彩」之類的宣傳,映照著這個都市的深層心理,訴說著一段地方政治社會史。


市長的考績與政治債務

以上所檢討的案例包括自行車道、人行道、斑馬線、交通標示,這些都是相當簡單、屬於任何一個夠格的鎮長都可以做好的事情,但是,這種等級的事務到了由納稅人高薪供養的兩位首都市長手中,卻變成一個個令人搖頭嘆息的負面教材。從這些日常可見的小規模案例,市民們其實老早老早就可以預見貓纜、內湖線等等大型工程的失敗。

相較於馬英九市長任內數項徹底失敗的大型工程,馬、郝兩批市府團隊多如繁星的缺失與涓滴成流的浪費很少被注意檢討。缺乏責任感、缺乏通盤思考、缺乏務實態度、缺乏起碼的監督制衡,總而言之,缺乏應有的政治品質,這是北市之所以同時出現負債大增、政連連之荒唐現象的根本原因。

喔,對了:「秕」是個罕用字,有必要解釋一下。此字意指「虛有外殼的中空穀粒」,如《書經》所云「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馬英九在2003年2月28日的自由時報發表的人權只有一個標準文中所寫的「台灣光復初期,政府秕政連連,引發強烈民怨」之用字不妥,蓋當年國民黨統治既貪腐又粗暴,惡形惡狀毫不遮掩。「秕政連連」其實比較適合用來形容馬英九自己的施政風格與 果。

現在的監察院彈劾過早及時用完預算的前新聞局長謝志偉,卻對北市林林總總的無厘頭施政方式與預算編列不聞不問。其實也難怪啦,否則,查來查去,難免會看到一個聳立眼前的結論:彈劾前市長。當今的「御史大人」敢彈劾提名、任命他們的今上馬先生?答案路人皆知。

說到監察院,難免讓人想到另一個憲法盲腸:考試院。馬英九任命的考試院長關中強烈主張修改考績法。照目前的修法方向,未來將會有固定比例的公務員拿到丙等考績,拿三次丙等者會被資遣 。三次丙等的下場將會跟現行考績法所規定的丁等一樣。並非本文重點的考績法修改案令我想起:作為台北市民,亦即作為北市長的老闆們之一,我對馬英九、郝龍斌這兩位市長打的考績年年都是非丙即丁。

最後寄語郝龍斌先生:加油囉!您還是有希望打敗馬先生,贏取「倒數第一名的首都市長」寶座。斯之不遠,只需再多給您四年。今年年底,好好保住您的山頭吧。


投票:

關於台北市長的兩項意見調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