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色戒不是新聞泫然欲泣才是新聞--兼論漢奸

by yehsunnel 2007/09/27

李安拍張愛玲小說色戒,電影中描述了愛國青年要執行殺漢奸的故事,電影當然拍的沒話說,演員相當溶入電影的角色之中,成就了一部好電影,也獲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但這部電影的背景,是1930年代中國抗日,當時的政局以孫文的策略為分水嶺,成就了二個國民黨主要人物,一是蔣介石,一是汪精衛。汪對於蔣的清黨很不以為然,因為早在1911年之前,孫文主張聯俄容共開始,汪一直是孫文政策最忠實的執行者,但執行孫文政策的汪卻被國民黨逼至牆角,由容共進而和日﹝日本﹞,最後被以國民黨為主的歷史觀把他的﹝和日﹞觀點抹黑為﹝漢奸﹞。然而今日,中國國民黨言必稱國父孫中山,事實上做的都是反孫中山的作為,在寧漢分裂期間,大肆的殺戮共產左派人士,最後造成敗逃至台灣的命運。

李安拍這部小說為電影,或許他受的是國民黨正統教育使然,完全忽略了歷史冤錯一個人的可能性,中國歷史本身或者也可以說是一部小說,有人說中國歷史「人物都是真的,但情節都是假的」如二十四史,而有人也說小說「人物都是假的,情節都是真的」例如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等。漢奸二個字是怎麼得出結論的? 1945年左右,戰爭已達末期,蔣衡量當時蘇俄也即將佔領滿洲,又害怕失去日本將失去對強權的緩衝,於是當時蔣介石派出一位外交使節,繆斌到日本談和,條件是日本得取消對汪政權的承認,普遍當時的日本政壇人士皆不同意,日本當時已窮途末路,蔣又提出承認天皇制度,甚至保全日本完整,日本天皇還是拒絕了。可見當時的蔣的駝鳥心態,馬英九看完色戒後講的好像他也親身經歷十萬青年十萬軍一樣﹝是他的父親馬鶴凌﹞,結果蔣對汪的追殺除了派出殺手外,還動用了不要求賠償的好處,希望日本放棄承認汪政權,結果,汪揹了幾十年的漢奸罪名,他萬萬沒想到,蔣介石才是真正大漢奸,而且內戰延續到823,還任用日本戰犯岡村寧次任白團的指揮。

提到漢奸,我們要提另一位漢奸,讓汪精衛不死的肅親王的女兒也成了漢奸﹝看來肅親王成了滿奸了﹞,到底漢奸是什麼?對我們這一代的人而言,中國人的教育教導我們仇日,只要是不仇日的人就成了漢奸。這裡有一個漢奸的荒謬例子,在二戰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了當年有名的間諜金碧輝,也就是著名的川島芳子,她是滿清肅親王第十四個女兒,從小酷愛女扮男妝,當時軍事法庭的審判長依一級戰犯,審判金碧輝,審判長訊問時先問個人身世,當問到她是不是中國人,為何要當漢奸時,她啞然失笑,拒絕回答這個無厘頭的問題。金碧輝根本是滿清人,也就是中國人最愛掛在嘴邊的「亡國奴」,她隔水不唱後庭花,卻在她自己的故土﹝滿洲﹞成立安國軍,自封司令,準備復國,當然此時的她怎麼夠格當﹝漢﹞奸呢?訊問無法完成,幾日後就處決了。

色戒中的易先生,做為汪政權的特務頭子,在劇中角色並不一定是個﹝壞人﹞,而是他的作為,被中國人認為是漢奸。當時蔣介石除了撤退外,根本無法保障日本佔領區人們的生活,如果沒有﹝漢奸﹞去向日本人週旋,那些在日本佔領區的人們如何生存下去?這樣一個明顯事實,卻從未出現在歷史的思潮之中,很顯然漢奸在這樣一部電影裡,更沒有翻身的可能。這樣一部藝術與歷史兼具的電影,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樣的對台灣的人們,除了被教科書灌輸反日意識,才能產生共鳴,越年輕的一代,不識得汪精衛,更不知道為何漢奸之所以為﹝奸﹞。馬英九先生看色戒這部電影,看到泫然欲泣,不禁要問馬先生,歷史到底弄清楚了沒,常看到他自認為中山先生的信徒,卻不識的那一位「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刺殺攝政王戴澧不成的少年頭,和那個忠實執行者中山先生遺志的人,都當成漢奸,而不加以思索,結果色戒不是新聞,他的泫然欲泣卻成了新聞,李安的淚來自於他對藝術的執卓,馬英九的淚來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