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重新審視義和團

文章提交者:黑白花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絡】 http://www.kdnet.net

義和團運動於十九世紀90年代後半期起源於山東和直隸,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他們盲目排外,對來華宣教的傳教士在中國吸納信徒極為不滿,指責洋教是宣揚「無君無父」,視婦女加入教會是「傷風敗俗」。甚至控訴洋教「攝人魂魄而奸宿」,「割女子子宮、小兒腎子」,於是瘋狂搗毀教會和教會學校,大肆殺戮傳教士和中國信徒,其中中國信徒約佔80%。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重新實行訓政,她對於總是跟自己作對的光緒皇帝非常不滿,試圖廢光緒而另立端郡王載漪之子為皇子,當時大部分國家都喜歡開明的光緒,聯合起來反對封建獨裁的慈禧,包括朝廷外部的官員也反對廢立,慈禧一時陷入兩難的境地,既想廢光緒又怕被洋人打,就在這時,端郡王向她推薦了義和團,說他們可以到槍不入,不畏洋槍洋炮。

其實義和團是在得到山東巡撫毓賢的縱容才逐漸壯大起來,直到殺死了傳教士和中國信徒,闖下了大禍,致使外國公使問罪,清廷才罷了毓賢的官將其召回京城,回京後的毓賢四處吹噓義和團的神勇,稱義和團「降神附體、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把板凳當馬騎、高粱葉當刀」。當時京城中頑固派勢力的代表端郡王、莊親王和大學士徐桐聞此訊息如獲至寶,鼓動慈禧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一些無知的大清王公竟聲稱洋人的膝蓋是直的,只要在肉搏中把洋人掀翻,他們就站不起來。

1900年5月20日,端郡王為了慈禧立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暗下差人給榮祿送了一份洋人的假照會,要求慈禧立刻歸政於光緒,這一激將法果然生效,23日,清廷召開會議,決定宣戰。後來慈禧才發現原來那份照會是假的,但為時已晚。

2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在崇文門大街被殺,日本外交書記官也被殺。同時,清軍及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及西什庫教堂。
25日,清廷正式下詔與十多個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宣戰。

6月,義和團大規模進京,他們的邏輯是,凡是信教的中國人全部該殺。
由於義和團是「奉旨造反」,其勢如破竹,他們仇視一切與洋人有關的東西,凡用洋物者,洋傘洋襪小眼鏡,一律殺無赦,甚至一家一枚火柴,八口同戮。

就在這幫身懷金鐘罩鐵布衫的義和團熱衷於對自己國民大開殺戒的時候,八國聯軍已經打來了,而此時天津的義和團甚至從背後攻擊正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清軍聶士誠部,將其全家殺死。
6月12日,慈禧調李鴻章辦理對外交涉。
18日,天津淪陷。
20日,2萬八國聯軍一路擊潰幾十萬義和團和幾萬清軍,侵入北京城。
21日,慈禧丟下全城百姓而逃。八國聯軍開始報復性屠殺和搶劫。

這場運動最終以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告終,4.5億中國人每人因為義和團賠一兩銀子,分39年付清,利息4釐,本息共10億兩,這就是著名的「庚子賠款」,數量相當於清廷12-13年的收入,同時俄國還趁機佔領了東北。此後清廷下令剿滅義和團和大刀會。

由義和團運動到《辛丑條約》,我們看到正是由於愚昧偏激和無知造就了當年的義和團,也正是由於狹隘的自私自利造就了中國幾千年來統治階級僅著眼於自身的統治地位的現實,以至於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僅僅是他們權利鬥爭以外的附屬品。

其實在186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甦醒了,反思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竟是一個世俗化的民族,我們需要物質的豐富來武裝自己,可是「洋務運動」之後,一場甲午戰爭使裝備優良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於是我們繼續反思,我們發現是制度制約了國家的發展,可是辛亥革命共和推翻了帝制之後,我們依然沒有找到出路,反思一直上升到文化層面,因為我們發現僅有工業和共和制度是不夠的,於是出現了五四運動,內容是科學和民主,可是五四運動還沒能進行到底便被戰爭和權利鬥爭擠到一邊去了,直至中國八十年代的文化熱才得以延續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價值層面和精神層面,中國的文化精英和學者們苦苦尋找了一百多年才發現,西方的科學和民主的背後竟然是精神所在,而這種精神來自基督教文化,這種精神的精髓只有一個字:愛。這個字顯然與「鬥爭」是格格不入的。

科學,是人與物質的關係,民主是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沒有精神,人、物質、人,這三者的結合必然導致失衡,而基督教讓我們找到了人與上帝的關係,上帝吩咐人以他的智慧來處理人與人與物質的關係,以達到彼此的和諧。
義和團出現的意義在於一個愚昧的思想探到了谷底,一個全新的思想藉著槍炮的力量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1906年,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斯和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建議總統羅斯福向中國政府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用以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敦促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學習,以期贏得一批與美國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夥伴,最終把中國和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有效的聯繫在一起。

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
同年7月11日,美國將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每年派100名學生赴美留學,直到賠款退清為止。
1909年6月,清政府專設了游美學務處負責考選學生出國留學。
1911年4月26日,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立的用以培養赴美留學的清華學堂正式開學,教育宗旨為「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
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大學。

經歷了義和團之後,傳教士一方面利用庚子賠款恢復原有的教會學校,另一方面又重新開辦了大批的教會學校。在蘇州、南京、廣州、福州、成都、武漢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機構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