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形象告急
by 黃南瀛 譯
新聞周刊(Newsweek)國際版
09/25/2006
【外電】中國形象告急
An image emergency
By Joshua Cooper Ramo
【譯註】因版權關係,本譯文業已刪節
2004年春末,幾十位中國與國際學者齊聚博鰲--海南島的度假城市,討論鄭必堅所提出的「中國和平崛起」(譯註:該會議即「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又稱「博鰲圓桌會議」)。鄭必堅是胡錦濤的親信,早在1970年代就曾應鄧小平要求,組成學者團巡行中國西部地區,1980及1990年代,他逐漸成為中國領導者的學者代表,最近所提的理論就是「和平崛起」。
這個理論係為了因應西方學界及決策者的「中國威脅論」而產生的,「中國威脅論」認為美中戰爭就像二十世紀的德國和英國的衝突一樣勢不可免;鄭必堅和顧問們希望「和平崛起」的理論能夠緩和中國的壞形象,在海南島的這個會議則是對「和平崛起」說進行測試、強化及推銷計畫的一部分。
然而問題在中國與會者在翻譯「崛起」時,無法達成共識,有些人認為rise一字太具侵略性,其他人則表示如翻譯為emergence又無法表現出中國新勢力對國際秩序轉變的影響。中文的「崛」字看起來像是一座山被興起板塊推開,一如地震,但「和平地震」當然不是鄭必堅心中的風貌。
上述辯論十分重要,因為在「和平崛起」一詞進入國際學界時,出現了反效果,批評家據以說明中國的不可信任,「他們怎能在威脅對台動武時宣稱和平崛起?」在鄭必堅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撰文推銷「和平崛起」說(譯註:該文於2005年9月胡錦濤訪美前夕,以「中國的和平崛起」為題,刊登於「外交事務」期刊頭版) 之際,一美國報紙評論家對「和平」視而不見,只讀到「崛起」一詞,「鄭文顯示中國的目標在加強國力。」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也在2005年夏天指出,「由於中國不處於任何國家威脅下,我們不禁懷疑其大幅投資(於建軍)的目的何在?又為何不斷採購大批武器?」
「中國崛起」說其實出現已逾十年,但在鄭必堅加上十分正面的「和平」二字後,國際觀察家卻越來越緊張了;「和平崛起」說之所以不受信任在其與西方的中國概念互相衝突,因此聽來像宣傳而非真相。沒人瞭解中國的想法或計畫,而在多數的媒體報導中,中國仍是個既危險又不穩定的國家。鄭必堅的兩難之處在由於中國不受信賴,談論其「和平崛起」只會讓中國更加不受信賴,就好像要人們相信他們將經歷一場和平地震一樣,只會使人們認為遊說者不是不可信賴就是瘋了。
鄭必堅的兩難之處也點出了中國最大的戰略威脅在其國家形象,中國短期內不可能受到侵略,而其經濟體質及台灣獨立等重大戰略議題則均與中國的國家形象有關,其他如中國外資品質、他國技術轉移的意願及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等議題,則因中國不受信任甚至遭到誤解的國家形象而起寒蟬效應。北京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需要國際支援,但卻可能因其國際形象而受害。
中國的問題比其形象好壞複雜得多,主要在其自我認知不符其國際形象。英國「外交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er)將於本周公佈的研究報告採用了「揚雅廣告公司」(Young & Rubicam)「品牌資產標量」(Brand Asset Valuator)每年對30個國家消費者所做的觀感民調資料,該民調的兩大結論分別為中國的品牌資產很弱,其在海外不受信任,因此嚇跑了世故的國際投資人,又往往只被視為經濟強權;此外,中國人的自我認定與其他國家對中國人的看法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這也許並不令人驚訝,中國在過去30年經歷了史上僅見的快速轉變,經濟成長不但讓數千萬人脫離貧困,更重塑了中國的政治及文化風貌。新一代樂觀、投入且具國際觀的中國人計畫未來,中國政府及共產黨則在其野心及創新與舊式的意識形態掌控及貪瀆間舉棋不定;然在面對穩定的需求下,中國領導人採取的措施往往令西方觀察家及中國自由派人士感到不安,因此新式改革與老式政治的組合讓中國難以形象一致。但國內外對中國的看法分歧仍為危險之事,中國人自詡可靠、開放及值得信賴,外國人卻認為中國難以親近,並為品質不良商品的來源;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正面看法在視之為賺錢的機會,除了專家以外,沒人看到中國所面臨的巨大改革挑戰。
「中國實況」與「想像中的中國」差距之大會為中國及全世界帶來危險,已引發衝突的則包括貿易、武器擴散及能源等議題,這些困難的歧異往往可靠時間及善意來解決,但價值觀的差異卻可能導致嚴重衝突。倘若中國自認最值得信賴,其他國家卻持相反看法,那麼往後絕少不了危險的基本誤解。中國對未來自然資源需求的不確定已讓許多企業加收了名為「中國保費」的風險成本,其海外經濟擴張常被指為具擴張或重商目的,而中國對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的支持及其向蘇丹及伊朗購買油田更被視為非出於經濟需要,而是在表達其成長高於人權的國家價值及原則。
同時,「沒人在中國賺得到錢」的想法也阻礙了外資進入中國;世界級的投資人不只投資而已,他們還改革並建立價值,而這正是中國企業需要外來協助的地方。近年中國資金的累積也讓中國必須建立信譽,有些中國學者「中國強大後就會受到喜愛」的想法過於天真,缺乏信任的強權就是危險,而強權與其國際形象也不必然相符,遭多人痛恨的美國即為最佳實例。那麼中國領導人及其人民有何選擇?2008年奧運當然是呈現中國現代進步風貌的好機會,但國家形象無法靠單一事件而轉變。
中國欠缺的其實是說明國內實況的管道,問題出在成長所帶來的改變與矛盾;中國如何說明其城鄉間的貧富差距?又怎麼解釋嚴格網路警察與部落格快速發展並存的狀況?更大的挑戰在解說抱持社會主義價值的政治系統卻依靠市場力量來重塑其經濟風貌。在今春於北京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中,中國學者就「中國夢」進行辯論,這至少是好的開始。「新」是現代中國的主要特色,中國的未來也將取決於改革上的新觀念及創造出的新機會。談論不斷自我創新的「新」中國之所以具吸引力,是因其立刻迫使聽眾對其中國概念提出挑戰,並點出無人瞭解中國未來20年展望的事實;身為目前國際秩序中最具動能國家的中國讓許多人害怕中國,改變此一印象則是中國最大的挑戰。
【譯註】
鄭必堅的「中國和平崛起論」最早可能是發表於2003年11月3日,在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表了題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的專題演講。參閱「分析《中國和平崛起》論」。
去年(2005)4月22日鄭必堅在博鰲圓桌會議又以和平崛起發表講演:「中國的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
他也曾發表「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的走向」有人批評他到底有什麼權力可以向外國宣佈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的根本走向?指出像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的根本走向這樣的大決定,應該是由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來做?鄭必堅怎麼可以由個人去向美國官方宣佈?並說鄭必堅該文是共產黨歷史上少有的奇談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