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歷史哭,跟著歷史笑
(1920年代的台灣菁英創立台灣民報時攝於東京,前排左起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林呈祿、黃朝琴、蔡惠如,後排蔡式穀、黃呈聰。陳翠蓮教授提供)
隨堂測驗!首先,請用五分鐘的時間,敘述台灣的歷史。接著,請舉出三位心目中的台灣英雄。
有困難嗎,各位?
有英雄的國家
最近,我作了一個小小的民調:「請舉出三個我國英雄的名字」。對象是我的朋友、朋友的小孩及學生,包括在台灣、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的。
美國朋友中,年齡稍高的,大多選擇華盛頓、富蘭克林等開國英雄,代表美國的傳統價值。但年輕的世代,幾乎都以馬丁路德•金恩及林肯為英雄。
馬丁路德•金恩本來只是美國南方的小城牧師。1955年,為了抗議黑人在公車上必須讓座給白人的法令,金恩發動黑人罷坐公車,經過整整一年的抗爭,最後大法官認為那條法律有種族歧視,判決為違憲。60年代,他領導全美民權運動,以「公民不服從」行動向主流社會施壓,而被視為叛逆,最後甚至被暗殺。但他的演溝「我有一個夢」,撼動了美國人的心靈。金恩的事蹟寫進教科書,成為小說、詩歌、電影,使得種族平等成為美國人的主流價值。他死後四十年,美國人終於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我的民調樣本雖然不多,卻精準地展現現代美國人的新價值。
戒嚴時代的台灣,自以為是名列世界五強的泱泱大國。我的初中老師說:「日本是小日本,而美國只有物質文明,沒有文化。美國人回頭看,區區三百年的歷史,那比得上我們五千年的文化」。當時我信以為真,但後來到美國讀書,才知道根本是胡說八道。
美國人的祖先大多來自歐洲(75%)。開始時主要是英國移民,但現在最多的是德裔(16%),接下來才是愛爾蘭裔、英裔、義裔、及北歐裔。過去幾十年,拉丁美裔(16%,以墨西哥為主)大增,已經跟德裔差不多。非裔(黑人,12%)比愛爾蘭裔還要多,亞裔(5%)逼近義裔,原住民族(印第安人,1.5%)則成少數,與華裔移民差不多。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種族眾多,文化多元。但他們共有一個國家,開始累積共同的文化,包括音樂、文學、科學、藝術,並引以為傲。我的民調中,有位小朋友說他的三個英雄是:馬丁路德• 金恩、退伍軍人、沙克博士。因為,金恩對抗種族歧視,退伍軍人捍衛國家,沙克發明小兒麻痹疫苗,他們使美國更平等,更安全,更健康。
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社會、文化有很強的認同感。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有份調查報告說,76% 的人以身為美國人而「非常自豪」或「很自豪」。美國人回首雖然只有三百多年,卻遠勝五千年。
英雄換班中的國家
台灣人的英雄呢?
我的第一個樣本群是大學生與研究生,都是解嚴世代,但沒有學運經驗。結果顯示,人氣最高的都是教科書上的中國民族英雄,如鄭成功、岳飛、孫中山、林則徐等。唯一的例外是莫那魯道,他的高支持度,可能跟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轟動有關。
第二個樣本群是幾位戒嚴世代。他們經過民主運動洗禮後,陷入一種困惑的狀態。譬如,我的朋友漂浪説:「小時候的民族英雄是岳飛、鄭成功,但長大之後都被推翻了,現在不再相信有什麼英雄。」但以我對她的了解,不相信英雄當然是氣話。因為人類需要英雄,跟人類需要愛情一樣,即使不斷地被背叛,仍會繼續地追尋。只是舊的英雄不合時宜,新的英雄卻還沒出現,所以才會困惑。
第三個樣本群則是參與過學運的年輕人。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蔣渭水、鄭南榕、莫那魯道、史明,還有幾位選擇林爽文、林義雄。前述第二樣本群的困惑,在第三樣本群中消失了。新的英雄已經浮現,而且成為他們的行動導師。
我自己屬於第二樣本群。讀小學時,教室走廊上貼著岳飛、史可法、文天祥的圖片,天天看,再加上歷史課本、國文課本的鼓吹,自然變成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但長大後覺得不對勁,因為他們太遙遠,也許是中國的英雄,卻絕對不是可以凝聚台灣、鼓舞台灣人的英雄。
後來讀台灣史,發現了林爽文、余清芳、蔣渭水;讀1895年乙未戰爭史,發現了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原來台灣並非沒有英雄,只是歷史課本不寫,媒體不報,這些英雄罕為人知,只能私淑,還沒有被大眾接受而成為民族英雄。
我也測試了一群在中國的中國學生。他們的英雄依序是:毛澤東、岳飛、戚繼光、孫中山、鄧小平,大概都符合黨的宣傳政策。有趣的是,有位在台灣的中國學生竟然說,他的英雄是:廖文毅、黃昭堂、史明。可見太陽花學運的感染力不小。
電視世代的英雄
我喜歡看日本大河劇。從1963年開始,NHK每年拍一部歷史連續劇,大約50集,每週日的晚間播出,歷史考據嚴謹,人物故事生動,讓日本人浸淫在歷史洪流中,故稱大河劇。
我看過描寫平安朝時代的《平清盛》、《義經》,戰國時代的《武田信玄》、《利家與松》,幕府時代的《葵:德川三代》、《春日局》,幕末的《新選組》、《篤姬》、《龍馬傳》,明治時代的《宛如飛翔》、《獅子的時代》、《坂上之雲》等。每一齣戲裡都把那個時代英雄的個性、家庭、愛情、理想與興亡事蹟,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日本家庭的電視機上,大家跟著歷史哭,跟著歷史笑,凝聚成一個日本。
日本人都知道一個故事:如果要杜鵑唱歌,織田信長會說:「不唱,我就殺了它。」豐臣秀吉會說:「不唱,我會逗它唱。」德川家康卻說:「不唱,我會等到它唱。」一個霸氣,一個智巧,一個堅忍,戰國時代的三個霸主彷彿就在眼前。
我的日本小朋友,國中生彩夏君說,某人是「家裡的弁慶」。弁慶是日本戰神源義經身旁的猛將,據說最後身中萬箭卻仍站立不倒,使敵人久久不敢靠近。「家裡的弁慶」就是「在家一條龍,出外一條蟲」的意思,非常生動。
彩夏君說,她的三個英雄是織田信長、伊能忠敬、佛陀。其中伊能忠敬是18世紀的地理學者,曾經步行全日本,繪製出第一張全國輿圖。
透過文學藝術與大河劇,信長、秀吉、家康、平清盛、源義經、弁慶、春日局、伊能忠敬、阪本龍馬、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篤姬、新選組浪士,個個有血有肉有個性,深入日本國民的腦海中。昔日對立的官兵與國賊,今日同為日本英雄。
電視時代使日本民族的英雄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
台灣的歷史大河
我喜歡閱讀歷史與人類學作品,很羨慕埃及、兩河流域、中國那麼多古蹟遺址,歷史可以回溯好幾千年,充滿英雄人物;並為台灣史只有四百年而怨嘆不已。
這幾年我在博物館當導覽,才發現台灣從南到北,竟有好幾百個考古遺址,包括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的左鎮人與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六千多年的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五千年至三千五百年的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墾丁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三千五百年至兩千年的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以及鐵器時代,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十三行文化。其中,左鎮人是台灣最早的人類。大坌坑文化人是現代原住民族的開台祖。台東的卑南文化有宗教性的葬禮和陪葬物,他們精美的玉器也出現在臺北的圓山文化,可見古代人類活動範圍之廣。八里十三行文化的主人就是擅長航海的凱達格蘭族,他們留下煉鐵工坊以及跟唐、宋朝貿易的遺跡。
美國的戴蒙教授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專章介紹大坌坑文化,描述五千年前,台灣原住民移民到整個大洋洲的過程。西至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包括紐西蘭、夏威夷及大洋洲諸島,人口二億五千萬的南島語族,語言高度相似(譬如「眼睛」都叫 mata)。但從語言的細微差異中可以找出脈絡,推斷出南島語族的源頭就在台灣。戴蒙教授說,南島語是「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並以此為題寫了一篇論文登在著名的「自然」期刊上。
中研院的李壬癸院士則從語言的演化拼出原住民族的發展史。嘉南平原的大坌坑文化,四千五百年前開始擴散,卑南族經海路到台東,魯凱族移居高雄山地,鄒族進入玉山山區。四千年前,布農族到南投信義鄉,排灣族到屏東三地門。三千五百年前,另一批經海路移居花東縱谷,形成阿美族、噶瑪蘭族,後來更北移形成凱達格蘭族。留在嘉南平原的平埔族則擴散到整個西海岸。一直到五百年前,才有漢族移入。
原來台灣史不只四百年,竟可上推至六千年甚至兩萬年。遠古的故事,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埋在地底下,隱藏在語言中,等待被發現。
等待被發現的英雄
在這漫長的六千年裡,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有多少英雄人物?隨著這幾年閱讀台灣史的熱潮,都逐漸出現。
霧社事件揭竿起義的莫那魯道,因電影「賽德克巴萊」而廣為人知,徐如林、楊南郡合寫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提供更精彩的內幕故事。
李喬原著,拍成的電影「一八九五」,讓我們看見乙未保台戰爭中的吳湯興、姜紹祖、與徐驤。因為他們的英勇,高層官員未戰先逃的台灣民主國,才沒有成為歷史笑話。
其他還有,平路的「婆娑之島」寫跟荷治時代的末代總督揆一;陳耀昌的「福爾摩沙三族記」寫17世紀,荷蘭人、西拉雅族、漢人的互動故事;林建隆的「刺桐花之戰」寫西拉雅族的女英雄金娘;趙慧琳的「大肚城,歸來」寫傳說中的大肚王國。
但還有許多精彩人物,如抗荷英雄郭懷一、抗清英雄林爽文,抗日英雄余清芳,他們的故事都仍待揭露。最近陳翠蓮教授演講「大正世代的世界觀與台灣夢」,講1920年代胸懷台灣與世界的的青年,如許乃昌、林呈祿、黃呈聰、蔣渭水、連溫卿、王敏川、楊逵、葉陶、簡娥等等,有屈指無法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蹟,以及戰後民主鬥士的故事,都在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合著的「百年追求」中。
學術性的台灣史研究當然重要,但還不夠。否則我們的英雄便只有骨架,沒有血肉;歌詠英雄便只有小調清唱,而不能成為華麗的交響樂章。
我們需要更多的歷史小說,更多的史詩電影,更希望出現台灣的大河劇,讓我們也能跟歷史哭,跟著歷史笑,凝聚成一個台灣。
(刊於人本教育札記六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