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抵制杜汶澤背後的民族大義

王俊嶺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4年05月29日

香港影星杜汶澤最近攤上大事兒了。由於他的種種言論「傷害了大陸人民的感情」,遭到了大陸網民的大規模抵制。其主演的電影《放手愛》上映頭兩天票房不足100萬元。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也被網友刷成了創紀錄的低分2.1分(豆瓣電影評分的滿分是10分,最低分為2分),97.8%的打分網友選擇了「一星」(最低評價)。《放手愛》官方微博被迫發佈聲明稱,選擇杜汶澤這樣「沒有藝德的演員」是一個失誤。杜汶澤參演的另一部電影《人間·小團圓》同樣受到衝擊。5月25日,杜汶澤在個人專欄中宣布暫時離開香港,並表示「賺再多的錢,也買不到自己」。

杜汶澤與大陸網友的恩怨由來已久,2012年就曾因為捲入甄子丹趙文卓之爭與網友發生衝突;之後他又諷刺在微博發表愛國言論的香港影星溫兆倫「給共產黨擦鞋」,掀起罵戰。2013年,杜汶澤放棄了微博平台,繼續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雖然大陸網友不能通過正常途徑使用Facebook,但是杜汶澤並未落得清靜,他的爭議性言論總能被身在國外或是翻牆的大陸網友發現並通過截圖或文本複製的方式轉發到大陸的社交平台上。就連他在香港電台做節目的言論也不能逃過網友的眼睛。

這一輪抵制風波的導火索是今年3月份的台灣「太陽花運動」,當時杜汶澤在Facebook留言說:「原來一些地方,不受到大恩大惠,人民生活也可以很美好,剛剛好!……有時候,窮,可怕,但收錯錢,更可怕!」他的這番話意指台灣不需要大陸的「恩惠」,明確支持反「服貿」運動。這些言論在Facebook上直接遭到來自大陸網友的反對,相關截圖也流傳到大陸網絡,招致更多網友的反感。有網友認為他破壞祖國的統一進程,例如網友「spirithh」說:「杜汶澤多大的人了?難道他不懂反服貿的意義是什麼嗎?其實就是反對大陸政府對台灣回歸布的局,這是很重要的政治立場,換言之他支持台獨的傾向比較大。」

面對網友們的指責,杜汶澤在Instagram上回應稱:「糞青們,不用再說什麼『有本事別來大陸圈錢』,我告訴你:『有本事阻止我來大陸!』」他還在Facebook上留言:「有時候,對於某些內地網民自以為是的言論,大家不用太在意,其實他們並沒有多大的本事,只不過剛好夠錢去了個網吧而已。」

這些言論再次傷害了部分內地網友的感情,導致了聲勢浩大的抵制運動。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做的一個調查顯示,參與投票的16000多名網友中,94%的人表示要抵制杜汶澤參演的電影《人間·小團圓》。新浪微博的一項4萬多名網友參加的調查中,95%的網友主張抵制杜汶澤。

這次抵制運動不僅「聲勢大、人心齊」,而且網友觀點十分豐富。同是抵制杜汶澤的網友,抵制的理由和具體態度也有很大區別。由於沒有涉及敏感政治話題,也沒有導致線下活動,因此沒有受到網絡審查。這也使之成為一個難得的標本,讓我們一窺紛繁複雜的互聯網輿論場的全貌,探究表面水火不容的各種觀點背後共同的精神底色。

翻看網友抵制杜汶澤的言論,會發現很多說法值得玩味。雖然這次抵制運動的緣由是反對歧視大陸人,但是相當多大陸網友的言論里存在強烈的歧視色彩,例如有網友發貼說:「他們現在可以說被大陸養着,有什麼資本和大陸對着干?……杜汶澤這個事,可以說是那些港燦(對香港人的蔑稱)對大陸的歧視的一次大爆發……」還有的網友有明顯的恩主心態,對香港受到的種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待」存在心理不平衡(服貿協議也被看作是對台灣的「優待」),百度貼吧的網友「ysm1963217」就表示:「有必要讓他們知道離開了大陸他們還能不能活」,「歸根結底,是共產黨對這個『特別行政區』過於照顧把一些人寵壞了。」

同時存在的還有對主權的敏感。電影《人間·小團圓》的英文名是《Aberdeen》,對此,網友「袁小靚」發微博說:「……Aberdeen的由來是為紀念英國外交大臣,我才明白,香港回歸十七年,念念不忘被殖民!」這條微博被轉發了4000多次。網友「不落不失」甚至直接說:「香港這地方什麼時候取消一國兩制啊?一點中國領土的感覺都沒有。」持類似觀點的網友絕非少數,只要在貼吧、論壇稍加瀏覽,即可看到很多。

此外,網友們還具有明顯的群體觀念。杜汶澤主要的罪狀之一是「抹黑祖國」,他口中的「某些大陸網民如何如何」被普遍理解為「無差別攻擊所有大陸人」。「罵局部即是罵整體,罵整體即是罵我」的邏輯被廣泛接受。有的網友還表示:「就像自己的母親各種不好,但只允許自己挑刺和不滿,而不允許外人來指手畫腳。」認為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同時又把香港人劃為「外人」,其中心態值得思量。

雖然不少網友聲稱,不看杜汶澤的電影是自己的權利,有人想去看也是他的自由;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包容,相當多網友對不抵制杜汶澤的人惡語相向,甚至大爆粗口。少數網友認為應該反思這種激進的抵制潮流,他們幾無例外受到了「抵制派」網友的譴責,還被嘲笑為「聖母」和「白蓮花」(意為「假裝清純,自恃高尚的人」)。

此外,這次抵制運動還讓人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了能直接到Facebook上瀏覽或點評杜汶澤的言論,網友們開始認真地討論起如何翻牆來 。GFW(Great Firewall的縮寫)又被稱為防火長城,是中國政府建立的網絡審查系統,Facebook也在被屏蔽網站之列。通過VPN等方式突破GFW的限制,俗稱翻牆。

看到杜在Facebook上發言「辱華」的截圖,一些本來不翻牆的網友在論壇或貼吧發貼詢問如何才能登錄Facebook。還有熱心網友解答翻牆技巧。但是這種嘗試多數只停留在口頭上,真正翻出去採取行動的並不多。如果留意翻看杜汶澤的Facebook賬號,不難發現真正留言反對他的主要是身處海外的年輕人。這些賬號上大多留有在海外留學、旅遊、生活的信息。按照杜汶澤的話說:「某些在網上無理取鬧的大陸網民,細看原來個個都是九零後……未知道民間疾苦,未遇見過不公義;要不家裡有點錢在國外風流快活,作為既得利益者,就更盲目愛黨愛國。看着他們,想着香港的下一代,我非常難過。」他還貼出了這些網友的頭像照片,這也成為引發抵制的導火索之一。

「牆內」的很多網友的言論則表現出對GFW的「合理化」解釋。面對某些網友的挖苦:「翻牆在大陸是違法的,你們不是很愛國嗎?既然愛國為什麼還要翻牆呢?」一種典型的回答是:翻牆並不違法,牆是一種意識保護措施,只能阻止智商低的人。如果一個人連牆都不會翻,他自然也沒有有辨識境外有害信息的能力。

有這樣的網友如此煞費苦心地替審查行為開脫,GFW的搭建者們想必會感到欣慰。不過與其說這是替政府開脫,倒不如說是自我安慰。人們身處一個不利於自己的環境,又沒有能力改變現實,往往會產生一種「自我合理化」的行為,主動尋找證據,說服自己這個環境是合理的,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正是這種尋求自我心理平衡的過程,為這次抵制運動提供了推動力。我們不妨稱之為私權與集體利益的「交換契約」。

大陸公眾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犧牲小我,保證大我」、「大河有水小河滿」、「只有國家強大,個人才有尊嚴」。這種深入人心的宣傳相當於一種契約:「大家犧牲一點個人利益,換得國家的強大;將來國家強大了,每個人都有尊嚴」。而且現實生活中,私人權利確實經常難以保障,公眾也缺乏直接參与政策制定的權利。對於個人權利的受損,人們往往視作「發展的陣痛」給予容忍。現在好了,國家強大了,GDP全球第二了。人們自然希望能夠得到世界的尊重。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期待並不總是如願,大陸遊客在香港被稱作「強國人」甚至「蝗蟲」;犧牲了大陸人利益的「服貿協定」則被比作「毒藥」(杜汶澤語)。

正如ID為「john6388」的網友所說:「以前,每當五星紅旗高高升起的時候,一種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為我的國家感到驕傲。後來,在一個大部分是香港人的聊天室里,我持『大陸人的素質沒那麼差』的觀點遭到所有香港人的質疑和反駁時,那種欲哭無淚的心情,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我很想告訴他們——中國很好,可是我沒辦法……原來『驕傲』這件事,自己說了不算。就好像一個『五好家庭』的評選,自家人說了不算一樣。」

大河有水了,小河卻沒有滿;國家強大了,個人卻沒有得到尊重。這種契約失效導致的心理落差如何化解?政府不能找,去找「不知好歹」、信口開河的杜汶澤之流伸張「民族大義」,便成為既安全方便又解氣過癮的發泄渠道。杜汶澤就是那個指明皇帝一絲不掛的小孩,打破了人們自我構築的心理平衡。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點:「他(杜汶澤)只不過實話實說我們這幫蛆生活在糞坑裡以及蜜蜂不喜歡回歸糞坑的事實……杜汶澤說到了每個人的痛處。而又不能承認。所以才會抵制。」

回顧近年來歷次愛國抵制運動,都不難發現這種心態的影子。2008年4月,北京奧運火炬在巴黎傳遞時被「藏獨」抗議者搶奪,部分大陸網友認為法國對此負有主要責任,發起了抵制家樂福超市的運動,某些人甚至稱家樂福店員為「漢奸」。2012年的抵制日貨、打砸日系車的運動也遵循着同樣的邏輯。至於像溫兆倫等比較識趣的明星,整天「忠於祖國」、「祖國萬歲」掛在嘴邊,儼然「大眾心靈按摩器」,被奉為上賓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種基於群體的抱團抵制行動確實能起到修補心靈創傷的療效,但是太過強烈也會有害。依地域劃分你我的思維方式並不局限於大陸與港台之間,而是普遍存在於大陸的不同地區之間。2012年江西戶籍的女孩占海特在上海爭取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受到部分上海戶籍人士的反對。他們甚至喊出「上海不要外地蝗蟲」的口號。北京也有同類事件發生。此外,相當多內地民眾也認為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接受了太多的優待卻不知「感恩」,甚至主張政府應該「鐵腕治邊」。

當然,並不是所有抵制杜汶澤的網友都抱有極端的思維,他們其實分佈在很寬的光譜範圍之內。如果對所有「反杜」網友一概而論,同樣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抵制是人人享有的權利,本無可厚非。但不應忽視,愛國主義大旗的陰影下個人權利往往被遮蔽,對體制的質疑會被扣上「數典忘祖」、「侮辱人民」的帽子。如果人們能夠跳出群體視角,多關注「小我」,面對歷史、地域、政策造成的鴻溝,選擇跨越而不是斷裂,這個社會也許就能變得更加平和而進步了。

 

王俊嶺原為新聞網站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