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黨是台灣的經濟毒瘤
by Tottoro 2012/07/15
因〈南科高鐵軌道減振案〉而被纏訟多年的謝清志博士,在一、二審均獲判無罪之後,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於7月11日再度駁回檢方的上訴,維持無罪的原判。
聽到判決的結果,謝博士表示「沒有喜悅、也無意外,但感激關愛的鄉親們」。
這位早年被列入海外「黑名單」的傑出台灣人,後來放棄了美國太空科學家的高薪工作,在1995年回台灣進入國科會貢獻所學。沒想到在沒有受賄證據情況下,謝清志於2006年因南科案被關了59天才被「取保候審」。謝博士在他的著作〈生命的振動〉一書中坦誠,在牢裡的掙扎是外人無法了解的經驗;那種度日如年的痛苦外加檢方刻意操作的訊問,一次又一次摧毀他的信心,折磨到最後差點要「相信」那些自己沒做過的罪行。
事實上,謝清志唯一的「罪行」就是他在扁政府時代擔任國科會主委。所以當年承辦南科案的檢察長朱朝亮就曾經對媒體放話說:「檢察官辦案不一定是要當事人被判有罪,但至少要讓他們得到教訓!」然而這麼多年來,中國黨為了把阿扁和民進黨鬥臭鬥垮,有多少官司到最後都證明是政治惡鬥的結果,而所謂涉及醜聞的綠營人士,絕大多數都因缺乏證據而被判無罪;但媒體鋪天蓋地的公審,和檢調單位屢屢出槌的發言,早就讓這些受害者永不得翻身。相反的,比較起「人才」濟濟的國民黨,明明有數不清買票、賄選、和貪污而被定罪的國民黨籍公職人員,但馬先生就是還有臉到處吹噓他「清廉執政」的招牌,和「選舉不買票,執政不貪污,問政不腐化」的口號。
然而,中國黨之所以是台灣的毒瘤,真正的源頭還不是這個黨的貪腐。中國國民黨可以為了一黨之私而不顧台灣人民的出路,為了政權保衛而寧願玉石俱焚。正如同宇昌案,為了抹黑蔡英文,不惜傷害台灣的生技產業,一桿子打翻所有相關的生科大老。也難怪生技業者對馬政府心寒,致使馬政府所推動的TMF(台灣生技創投基金)也在近日因募款不順而終告夭折。也就是說,好好的一條生機,一個低污染、高效能、外加經濟效應十足的生科產業,就在「最會拼經濟」的中國黨手中毀于一旦。
就算不談這些因中國黨鬥爭手段而心寒的海外人才,馬政府那一招頂多只能騙到689萬的呆子,因為他們多年來的作為看在旁觀者的眼裡,很自然會讓國外投資者卻步。也難怪聯合國日前發表的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台灣去年吸引的外資連北韓都不如,排名全球第210名,只贏了非洲國家安哥拉。報告中還指出,去年全球外資投資金額比前一年增加16%,顯示經濟有逐漸回溫的傾向,但是「最會拼經濟」的中國黨沒讓台灣趕上這班列車,反倒是以負成長收場。對於這樣的警訊,馬政府的經濟團隊還辯稱,一年的數值無法真實反映全貌,並以「相當訝異但樂觀以對」作為回應。
看到台灣這麼「衰小」其實一點也不令人驚訝。沒有人投資的時候是抱著賠錢的心情,而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許多外資,都不願意去政情不穩定的地區投資。因為政治跟經濟的關係本來就是脣齒相依,而國民黨最在行的就是以政治鬥爭凌駕一切的事務。
事實上,台灣社會所瀰漫的國民黨「卡會拼經濟」的迷思,幾十年來都把「中國黨是台灣的經濟毒瘤」這個事實給掩埋了。
仔細想想,即使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我們的國家創造了什麼世界獨一的品牌或技術?我們有當年風行世界一時的SONY,有TOYOTA、HONDA等汽車工業,還是韓國的SAMSUNG和HYUNDAI和KIA嗎?十幾年前韓國車在美國還是低階車的代名詞,但經過韓國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現在是不可同日而語;光是今年六月,HYUNDAI在美國的市場銷售量就增加了7.8%。反觀台灣,我們一直走代工路線,代價是台灣的土地和人民健康作賭注;而近年來甚至把工作機會和台灣企業的投資,不斷的轉移到中國市場。也難怪近日紐約調查顧問公司所公佈的2012品牌聲譽調查,全球超過1千家大型企業中,台灣僅有宏碁(ACER)入百大。問題是我們並非沒有人才,來自台灣的巧思和創意,向來在許多國際發明展的競爭場合大放異彩。但這些聰明才智就是無法轉化為台灣進步的動力。為什麼?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曾經表示,他最討厭聽到政府說「拼經濟」。因為政府用的是「政治人」,是最差的經營者而且效率低;因為什麼事都是政治思考,不以經濟原則來處理事情。所以國家一旦由政治人來治理,就會「很不經濟」;像過去的紡織、水泥、汽車工業當年若不是政府限制,台灣的汽車業應該老早就贏過韓國了。而許文龍先生所說的「很不經濟」,放在中國黨的身上是特別的明顯又恰當;如果有人不爽這樣的說法,那就請解釋一下為什麼國民黨政府發包的工程從來沒有按時完成,而且經費永遠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追加?
看看這個最會「拼經濟」的國民黨,過去幾年以來對台灣有什麼貢獻?ECFA真有如馬英九的預言,是台灣經濟的大補帖?馬先生的「黃金十年」從選前喊到選後,但台灣至今的失業率還是四小龍的冠軍;其中青年失業率已達12%,比平均的4%高出許多。對此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台灣青年的失業已是結構性的失業;是無法透過救濟補償方案來處理,正如金融海嘯時產生的22K,表面上解決失業率瞬間衝高的危機、美化數字,但實際上只是隱藏問題。然而勞委會日前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是︰「歐美日各國年輕人是沒有工作機會,但台灣不缺就業機會;青年高失業率是因年輕人就業意願、技能不足,甚至家長過度保護。」
果然是馬的勞委會,錯不在己,失業率居高不下都是別人的責任或人民自己不求上進。只不過聽到這樣的說法,腦海中立刻浮現的,卻是那一位求職多年不成而在近日跳樓自盡的25歲年輕人。不曉得勞委會打算把他列入那一類的青年?是意願、技能不足?還是父母親過度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