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挑戰與回應

挑戰與回應
昆蟲2011/06/30

在我念大學的時代,曾經流行一本叫做「歷史研究」的書,它的作者是湯恩比。

那個時候,大概和現在一般,一陣子會流行一本書。

當時,大家談到「歷史研究」,都是在談「挑戰與回應」,講的都是我們小時候一直被灌輸的什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些八股論述。

我那時好奇,就從老姊書架上拿下那本厚厚的中譯本,想要好好地研究「歷史研究」。

結果,沒讀幾頁就發現我讀不下去。

這本「歷史研究」大量地引用對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歷史事件。要叫我用這些事件來瞭解歷史文明的走向,等於是要用不存在的石頭蓋出雄偉的城堡。

可是,我還是不甘心。既然我沒有能力將全本讀完,那就跳到一再被人引用的「挑戰與回應」那一章吧。

「挑戰與回應」這一章的詳細內容我已經記不清楚。不過,我還依稀記得的是,一個社會或文明,在面對挑戰而做出回應的結果,可能是更進步的文明。不過,結果也不必然會是「生於憂患」的存活和進步。當挑戰過於困難時,它也可能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崩潰。換句話說,這個大概可以用英文的一句俗語來歸納 — 假如它沒有殺了你,那就會使你更強壯(If it doesn’t kill you, it will make you stronger.)。可是,因為我對於西方文明和歷史所知甚少,讀過之後仍然是一頭霧水。

然後,當我再去看那批將歷史研究中的「挑戰與回應」掛在嘴巴上的人,我就是不相信他們讀過湯恩比整本的歷史研究。我甚至於都非常懷疑他們是否讀過「挑戰與回應」那一章。

二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忽然變成愛上文學院課程的怪胎。

西方文明史、歐洲思想史、世界文學史,我一個接一個地聆聼下去。豁然之間,我想到了湯恩比「歷史研究」中的「挑戰與回應」。

是的,塵封於腦海的那一章,我終於可以體會。湯恩比所說的,文明因為挑戰而進步,我終於明白他在說什麼了。

歐洲文明,在經過慘烈的歷史教訓之後,往往會做深刻的反省,並為將來尋找更好的出路。尤其是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們的荒謬性、毀滅性、以及規模的龐大, 都是歐洲文明前所未有的。這兩次世界大戰,將被認為已經是幾近於完美的理性主義摧毀。然後,一個又一個的主義,相繼出現於人類的思想、文學、與藝術的舞台。現代主義、共產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達達主義、虛無主義,令人目不暇給。

在一次又一次面對文明的挑戰後,西方文明不斷地努力。他們經由反省檢討和尋找出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走,新的思想變成舊的思想,不變的真理變成謬論,堅定的信仰成為泡沫。然後,更新的思想和信仰再被提出、再被驗証。

在覺悟到湯恩比為何可以提出這種理論之後,我將視野轉到回中華帝國的歷史上面。

我所看到的中華帝國文明是這樣子 : 秦末漢興 — 儒家文明﹔東漢西漢魏晉南北朝 — 儒家文明﹔隋唐五代十國 — 儒家文明﹔宋元明清 — 儒家文明。

即便到了今日,臺灣海峽的那一邊仍然妄想高擧孔子的旗幟來教育全世界﹔而臺灣海峽的這一邊則以道德重建為藉口,逼迫思想如白紙的學生們去研讀四書。不約而同的,兩邊都依然是以儒家文明自居。

中華帝國的文明,說穿了,就是一灘儒家文化的死水。不論是發生饑荒而易子相食,或是外族入侵而亡國,又或者是暴君昏君造成民不潦生,結果都是一樣,永遠是儒家文明帝國。在這裏,歷史學家看不到文明上的「挑戰與回應」,他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以人民為芻狗,為疆土而征戰不止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華帝國在清朝覆亡之後,雖然有蔡元培、魯迅等人主張「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也有胡適、陳獨秀等人高倡廢除文言文,乃至於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賽先生(Science、科學)也曾被搬上檯面。無奈的是,這些在巨變挑戰下的回應,似乎都只是中華文明讀書人虛弱的吶喊,一下子就淹沒在中華帝國的醬缸文化之中。

近三十年前,我在臺灣思索著「中國」與「中華文化」的出路。當時的我讀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因為視野的限制,讀得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然後,我離開了臺灣、割掉了中國、揚棄了中華文明,到了今日,我驀然回首去尋找三十年前就應該有的西方通識教育,一點一滴地填補過去思考過的謎團。這個過程,固然有一種穫得新知識的喜悅﹔可是,我更深的感觸則是對教育環境的悲哀。過去和現在,國民黨以政治機器將全臺灣的教育環境鎖入中國文明之中。我們被強迫必須原汁原味地浸在文言文及四書的儒教之下,對於真正創立人類燦爛文明的西方哲人以及其內涵,幾乎一無所知(譬如說,蘇格拉底因為「散佈邪說」而被迫害。而他的「邪說」正是西方文明非常重要的基礎,有多少人知道那是什麼呢?)。

也許,我不應該難過。也許,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文明進化論就正在台灣發生。馬政府極力將臺灣鎖入中華帝國的文明與版圖,而臺灣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反抗這個枷鎖。

真希望我也可以像湯恩比一樣,當個客觀冷靜的第三者,靜靜地觀察這個過程 — 挑戰與回應、挑戰與回應、挑戰與回應 . . .

後記 :

1. 假如你對非常困難的挑戰有興趣,「挑戰與回應」的原文在此 : http://nobsnews.blogspot.com/1993/10/geneses-of-civilizations.html#challenge and response
2. 「主義」在英文是 -ism。西方文明一個 -ism接一個 -ism產生,聽起來像是一個薏仁又一個薏仁,好像他們很愛喝薏仁湯。
3. 「三民主義」只是東拼西湊、互相矛盾的一堆看法,根本稱不上是什麼主義、 -ism、或是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