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ECFA邏輯最不通的地方

by 劉順明 2010/03/03

政府執意簽訂ECFA的原因不外是,因應世界區域經濟整合盛行,避免其他國家因雙方FTA的關稅優惠排擠台灣商品,導致台灣被邊緣化。所以,政府的對策是:與中國洽簽海峽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並同時與貿易夥伴推動洽簽FTA。但,這種邏輯有令人強烈質疑的地方。

最主要的,政府誇大了關稅優惠對台灣商品競爭力的影響。政府如何能確定,各國洽簽FTA後的出口成長高過台灣對該國的出口量,只是單純受FTA簽訂後的「關稅優惠」影響?價格因素只是影響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因素之一,而且如果關稅優惠真是決定性的因素,那為什麼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在今年一月的ECFA簡介中,比較日本與新加坡簽訂FTA前後的數據,台灣對新加坡的出口(十五.八%),仍高於日本對新加坡的出口(十一.二%)?另外,台灣一月份的外銷訂單也並未明顯受東協與中國相互實施零關稅影響,且年增率七十一.八一%,還創下歷年單月最高增幅?

另一點引發強烈質疑的是,中國都已公開說:支持台灣與其他國家簽FTA「不是他們的政策」。令人不解的是,政府卻「自我感覺良好」地推估與期待,跟中國簽訂ECFA後,就可以跟其他國家展開洽簽FTA工作。這種夢境式的說服,如何取信於民?

筆者認為,大多數要求ECFA洽簽過程更透明、更有保障、更具體的人民,不該被視為政治上的反對派;有更多的聲音是來自於想要活得磊落真誠、捍衛自己生存權的無權勢者。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