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誰愛說國語

Richter 2007/09/03



1930 年臺灣的「國語」,當然不是當前一般人所稱為「國語」的華語,而是日語。同一名詞,卻能指射完全不同的內涵。顯然「國語」並不是一種語言的專有名詞,而是政治性的措辭。

那麼,究竟七十多年前,什麼地方的人比較愛說「國語」呢?


根據昭和五年的國勢調查,我們得以掌握當年本島人 (臺灣人) 的日語普及程度。最引人注目的是,東部與「蕃地」(原住民地區) 的日語普及率,相較於全臺灣,擁有比較高的水平。看來日本人在「改造」原住民方面,確實費了相當大的功夫,也獲得一定的「成果」。事實上,直到今天,日語 仍是許多原住民老人間的共同語言。我便曾經在一個原住民部落裡,透過戰前世代鶴佬人的協助,進行臺語-日語口譯,才得以跟原住民老人溝通。

扣 除東部與「蕃地」,日語普及率的分布具有三種趨勢。毫無意外地,都市比鄉村的普及程度高。在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超過四分之一的本島人能使用日語。再 者,客家人似乎比鶴佬人更愛說「國語」。無論是北客還是南客,客家庄的日語普及率皆明顯高於鶴佬庄。除此之外,大致以舊濁水溪為界,北部人比南部人更愛說 「國語」。

很直觀地,我預期一個街庄的日本人比例、人口密度 (反映城鄉差異) 與本島人的族群組成 (鶴佬/客家/原住民),可以解釋本島人的日語普及率。不過,本部落格的熟客大概也猜得出來我還會說什麼。毫無疑問的,語言是最典型的集體行為。除非你完 全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裡,否則你說什麼話,取決於別人說什麼話。在你的生活周遭,當某種語言的使用者愈多時,你使用這種語言的機會便愈大。因此,語言的普 及顯然是一種「擴散」。

可惜,憑我一個陽春博士生之力,目前沒時間做這個研究。不過至少在這裡,我將指出七十多年前「國語」的分布型態,與當前的「國語」大同小異。雖然兩種「國語」是不一樣的東西。


編者: 現在我能明白祖父對於我質疑他為何對於日本人給台灣人的評語「驚死、貪財、好面子」能認為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