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統媒攻擊手法是物價

by SCAN

下面是一位工商時報記者的噁心大作,這些記者質疑主計處的統計有問題,怎麼可能物價都沒漲,後來全面指稱主計處在為政治服務,做假消息,因為主計處每五年會修正一次統計指標( 每五年會隨經濟發展變動更新統計項目,比如五年前你不會調查液晶電視,但是現在電視都是液晶之類的) 結果被指稱為了總統大選美化數字。

現在整個中時報系,工商時報,中國時報非常努力的炒作這個議題,工商今天登了'工商時報 2007.08.01數據難看 主計處羞公布國民生活指標 于國欽/台北報導'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20501+122007080100400,00.html
行政院主計處每年於八月發布的國民生活指標,決定自今年起停止對外公布。這項指標中的經濟安定、家庭生活及工作生活等三大指數,近年由於失業升高、薪資成長停滯、貧富差距擴大,遠低於民國八○年代,主計處昨日以指標編製方式仍待改進,決定暫停對外發布。

事實上,這個記者從頭到尾胡扯,因為既然停編,沒有數據,記者從哪裡'推論'遠低於八零年代。這讓我想到哈例波特裡面那個討人厭的記者麗塔‧史譏。拿著筆寫著小說就可以編出半版推論....

事實上國民生活指標的內容,也是因為衡量取樣的因子越來越難決定,所以主計處只公佈原始數據,不公佈有爭議的換算結果,轉貼主計處的說明如下


主計處針對報載「數據難看 主計處羞公布國民生活指標」、 「隨政治起舞,調查指標任意喊停 主計處自廢武功」 之澄清新聞稿

本(1)日工商時報報導本處將停編國民生活指標係出自政治考量,且又延伸批評本處將「已分配要素所得」改為「可支配所得」、重要國情專題分析改為不定期發布、海關貿易統計納入「復出口」、國民所得統計改依「93 SNA」、GDP 5年修正提前進行等,完全出於誤解及扭曲,嚴重誤導社會大眾,茲說明如次:

一、 國際間對於是否將為數眾多的各項社會指標予以加權計算綜合指數(composite index),一直存在爭議而無共識,主要在於,首先必須從數以百計的統計指標中作出選擇;其次,對單一項目賦予正向或負向的價值判斷(例如汽車普及率高,固然帶來生活便利,但卻也造成空氣污染,屬正向指標或負向指標即有不同意見;另上網人口雖有助資訊流通及知識取得,惟對人際關係的退縮及網路犯罪等,其正負向皆有不同評價;離婚率高低之正負向看法亦可作如是觀);再者,即使確定各項指標正負方向,如何賦予諸多項目隱性或顯性權數(implicit or explicit weights),爭議更大。是以,OECD經長期研究,在2001年明確指出,將多數指標加權成為綜合指數,在多元價值的社會,並不合適。國際上除日本曾試編國民生活指標,又於2000年停編,以及我國比照日本自1996年編製之特例外,並無先例。

二、編製社會面綜合指數未盡合宜,退而求其次,國際組織乃朝向選擇參考少數統計項目,予以彙總計算指數,用以衡量特定領域實況,並持續定期發布,例如聯合國編布之人類發展指數(HDI,項目僅包括零歲平均餘命、成人識字率、粗在學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之平均每人GDP等4項),以及性別權力測度(GEM,項目亦僅包括國會議員女性比率、管理及經理人女性比率、專技人員女性比率及女性平均每人GDP占男性比率等4項)。對於此類有國際規範共識且定期發布的綜合指數,本處均積極蒐集國內相關項目資料,依據其編算公式,將我國資料帶入計算,並增列納入全球評比排名,同時定期發布於本處網頁,供各界參考及利於國際比較。

三、準此,本處基於統計專業及國際發展趨勢(日本經檢討亦已停編),確研議停編我國「國民生活指標」各領域綜合指數,完全無涉政治考量,這也是本處一貫堅守之立場。事實上,原先計算綜合指數的52項指標資料,在本處即將出版的「社會指標統計年報」5百餘項指標中,均可依原9大領域輕易查閱而得,顯示各項統計資訊都已公開揭露,並無刻意隱瞞之情事。

四、 至於海關貿易統計採計「復出口」、國民所得統計改依「93 SNA」作業規範,亦皆本處根據聯合國或IMF最新規範所作與國際接軌之改進作為;GDP 5年修正提前則係應本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學者專家之要求與建議,本處所為之回應(詳本年5月31日經濟日報社論「爲主計處說句公道話」),以上結果均經上述委員會審議通過,並發布新聞稿詳盡說明,所有過程均公開透明。另「已分配要素所得」改為「可支配所得」以及重要國情專題分析改為不定期發布等,本處亦多次公開澄清。對於工商時報漠視本處之澄清,一再刻意扭曲報導,本處深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