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鄭克塽的投降與降書

by 雲程 2007/05/20

施琅上奏「為偽藩齎書求撫據情具題仰請睿鑒事」:

「…查鄭克塽年尚幼樨,未諳大體,操縱指揮,權皆出于劉國軒、馮錫範二人。茲特令朱紹熙回台灣傳諭,果真心投誠,必須劉國軒、馮錫範來臣軍前面降,將人民土地悉入版圖。其偽官兵遵制削髮,移入內地,聽遵朝廷安輯。…」(1683年8月3日,康熙22年潤6月11日,)



鄭克塽上奏「偽藩鄭氏歸降第一表」:

招討大將軍延平王鄭克塽謹奏。

伏以論域中有常尊,歷代紹百王為得統。觀天意有攸屬,興朝宅九土以受符。誠五德之推移,為萬彙所瞻仰者也。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澤。是以臣祖成功,篳路以闢東土,臣父經,靺韋而雜文身。寧敢負固重險,自擬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栖海角而已。迨至先人弛擔,稚子承祧,常思畏天之恩,莫求縮地之術。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載、仁育義懷。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掃擴六宇,雖浮雲翳而乍消。苟修文德,以來遠人;寧事勝心,而焚海內。乃者舳艫西下,自揣履蹈之獲愆;念此氣血東來,無非霜露之所墜。顏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後誠。昔也威未見德,無怪鳥骸於虞機;今者誤已知迷,敢後麟遊於仁圃。伏願視天地萬物為一體,合象胥寄棘為大同。遠柔而邇能,形民固無心於醉飽,貳討而服舍,依魚自適性於淵泓。夫且問黃□之海波,豈特誓丹誠以皦日為已哉。(1683年9月17日,康熙22年7月27日)



施琅上奏「為恭報台灣民兵削髮偽藩齎書繳冊印事」:

「…茲7月15日,鄭克塽復差偽兵官馮錫珪、偽工官陳夢煒,劉國軒遣胞弟偽副使劉國昌,馮錫範遣胞弟範偽副使馮錫韓,同曾斐、朱紹熙賚送降本稿前來澎湖軍前回話。…本月27日,偽藩鄭克塽復差馮錫珪、陳夢煒同吳啟爵、常在賚具降本一道,及繳延平王冊一副,印一顆,輔政公鄭聰印一顆,武平侯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馮錫範印一顆,左武衛將軍何祐印一顆。…」(1683年9月19日,康熙22年7月29日)



鄭克塽上奏「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偽藩鄭氏歸降第二表)

招討大將軍延平王臣鄭克塽謹奏 :

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緒,有乖傾向之誠。邇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簞壺緩迎於周旅,干羽煩舞於虞階。自省重愆,誠為莫贖;然思皇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歸。逆者亡、順者昌,迺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討、服而舍,諒聖王與人之甚寬。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於東方。業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以復居故土,不敢主張。臣思既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土以輸誠。茲特繕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臣馮錫范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齎赴軍前繳奏;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數千里之封疆悉歸土宇,百餘萬之戶口並屬版圖。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區之襁負恐後。

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本係南人,不諳北土。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啣結。至於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軫念綏柔;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將領,一體垂仁;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產業,俱行賜復: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愜,共鼓舞於春風;萬彙熙恬,同泳游於化日。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為此,激切具本奏聞,伏候□旨。(1683年10月5日,康熙22年8月15日)





雲程角批:

1. 鄭克塽投降一次不夠,兩次。

2. 第一次(表)是道德上的歸降,第二次(表)較具體。

3. 施琅理解鄭克塽未有實權,所以必須先決定讓握有實權之將軍接著鄭克塽(第一次)投降之後投降,最後鄭克塽再投降一次(第二次)。

4. 與荷蘭的降書比較起來,大清要求的降書調性完全不同,多是道德宣化那一套。

5. 中式的投降者,必須自己罵祖宗三代。

6. 大清皇帝並未聽任鄭克塽的期望,命令其率眾大臣與家眷攏遷往北京;克塽封做漢軍公,隸屬正黃旗。

7. 據說鄭克塽最後變成八旗(漢八旗)中正黃旗的一員,一方面是就近看管,另一方面是移轉認同感,這是最早的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