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4日 星期日

從無米樂到無錢樂 崑濱伯行動愛台灣

by 中國時報 何榮幸/特稿 2006-09-24 03:50

崑濱伯以「無米樂」樂天知足心態勇奪冠軍米,現在更捐款百萬為台灣農業請命,這位「末代滅農」以身作則展現的「無錢樂」愛台灣心志,真是足以讓所有用嘴巴愛台灣的朝野政客羞愧汗顏。

傳統農村印象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然而,「無米樂」片中的崑濱伯、文林伯、煌明伯等老農,卻在悠閒自得的農村曲中,譜出台灣農業在加入WTO後的哀歌,崑濱伯更以「無米樂」等禪語表達台灣老農捨不得與土地分離的動人情懷。

雖稱末代滅農 毅力令人感佩

令人敬佩的是,崑濱伯雖然自稱「末代滅農」,但他求取新知、努力轉型的毅力與熱情,卻一點也不比年輕人遜色。

以前的崑濱伯只能看天吃飯,「無米樂」中最令人心疼的場景,莫過於崑濱伯趕著收成稻穀、卻因下雨淋濕而影響價格,再怎麼努力都賣不到好價錢;現在崑濱伯接受輔導改種有機米後,以「益全香米」(台農七十一號)一舉擠下前三屆冠軍池上米,讓嘉南平原大米倉趕上時代腳步,讓台南好米「從後壁變頭前」。

更令人動容的是,崑濱伯決定捐出冠軍米收購價一百萬元,希望挹注「無米樂基金會」以提升台灣農業技術,而其理由竟然只是「得獎的二十萬元已經很夠了」。

想想看,在社會瀰漫功利氣息之際,有多少人會只保留二十萬元獎金、捐出一百萬元獲利?當很多人還在汲汲營營,當大多數朝野政客只停留在用嘴巴愛台灣之際,崑濱伯再度以「無錢樂」的生活哲學,展現對於台灣農業生死存亡的高度關切,以及「末代滅農」對於這片土地無法述說的深厚情感。

難捨土地之情 老農盼創生路

其實,農業問題雖然複雜萬端,但老農的淒涼處境卻不難理解,崑濱伯不希望子孫走上務農之路,更是讓人聞之鼻酸。「無米樂」去年形成觀影熱潮後,很多觀影者未必了解台灣農業面臨的艱鉅挑戰,但至少懂得更加珍惜一餐飯一粒米的來之不易,並且對台灣老農致上最深的尊敬與謝意。

崑濱伯勇奪冠軍米又捐款百萬後,台灣社會更應深刻體會從「無米樂」到「無錢樂」帶來的連串啟示,大家共同面對台灣農村凋蔽、農地走向死亡的重大危機,以具體行動展現對於這片土地的呵護與珍惜,才能在「用嘴愛台灣」之外真正為台灣農業開創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