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 囚犯 小偷
范紀德 2014/02/19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團訪中,出訪成員中不乏企業界的郭台銘總裁、宗教界的星雲大師等深具社會聲望人士,筆者不禁想起馬戛爾尼使華的歷史來。 一七九三年的馬戛爾尼爵士,做為大英帝國的全權公使出使中國,率領全團七百餘人的使節團,帶來了西方世界的敲門聲響。本該是當時世界兩大強權的邂逅,卻因為馬戛爾尼爵士為堅持國體而拒絕下跪朝覲的禮儀之爭,而讓這場近代歷史上東方與西方傳奇的相會以無功而返畫下句點。 當時隨團出訪、說得一口好中文而受到乾隆皇帝賞賜的小男孩托馬斯,卻在第二度伴隨公使阿美士德爵士出使中國,再次因為禮儀之爭不歡而散的二十四年後,成為備受尊重的下議院議員托馬斯爵士,並在對中出兵與否的辯論中,成為最強而有力的贊成者。使華、知華而鼓吹征華,第一個對中國敞開心扉的孩子,終成為吹響鴉片戰爭號角的中國通,這種歷史因果的荒謬性,除了單純的禮儀與翻譯問題之外,更深深影響著近代中國歷史的走向與國勢的興衰。 誠如當時馬戛爾尼使華團的隨員安德遜所言:「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馬戛爾尼與阿美士德堅持做為獨立國家的國體、大英帝國的代表而拒絕下跪覲見中國皇帝的爭執,不僅導致了兩場徒勞的使華行動,更使東方與西方兵戎相見。或許看似得不償失、小題大作的盲目堅持,卻在在彰顯了做為一個代表祖國的國家與人民,肩負著希望與榮譽的使節為所當為的勇氣與驕傲。 當回頭檢視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然不再是睥睨一切的天朝上國,而是理應做為國際社會平等的參與者活躍於當代,但反觀方才風光落幕的王張會,當中國再次赤裸裸地展現其故步自封的保守與顢頇時,我們是否還有捍衛國體與尊嚴的勇氣?肩負起民族榮耀與期待的自覺? 祝願連戰一行圓滿順利,並當謹記:「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作者就讀中山醫學大學)